一塊西瓜引發的血案!為何朱元璋和瓜農相談甚歡後反手就要砍他?

靜夜史


如果要給古代的皇帝頒一個敬業獎,朱元璋絕對能排的上號。這不建立大明朝後的第十年,朱重八又閒不住了,決定出去微服私訪。

小時候的朱重八,為地主放過牛,在寺廟裡當過小和尚,甚至拿著一個破碗在外面流浪過三年。

小小年紀嚐遍人間冷暖,因此他對於廉政這方面特別看重,對貪汙腐敗的事情深惡痛絕。不僅自己每天勤勤懇懇,按時上朝處理政事。還號召官員向他學習,就差把節儉兩個字寫在臉上了。

朱元璋微服私訪的重點估計也是在民生方面。這一天,朱元璋考察民情時,經過一塊瓜地。當時正好是夏天,烈日炎炎。

朱元璋手拿一把扇子扇啊扇,看見眼前的田地裡躺著許多綠油油,圓滾滾的大西瓜。估計腦海裡已經幻想出西瓜切開後紅瓤露出,汁水外流的情景。

田地旁邊的瓜棚裡坐著一位瓜農,朱元璋一行人在外面都快被烤焦了。而瓜農坐在棚裡一副泰然自若的樣子,可能是心靜自然涼吧。

朱元璋看人的眼光不是一般的好。想當年他打江山的時候,有意學習劉邦。廣羅人才來幫助他完成帝業,因此手下有一幫精英才幹,比如劉伯溫。

看到這個氣度不凡的瓜農,朱元璋又有了招賢的想法。於是走上前去,問瓜農能不能給個西瓜嚐嚐。當然,也不排除朱元璋是因為走的渴了、累了,才想嘗一嚐鮮嫩多汁的西瓜。

朱元璋雖然是微服私訪,但也是收拾得乾乾淨淨才出門的。因此瓜農抬頭一看,看見的是一個有威嚴,但是卻不失穩重的中年男子。於是不慌不忙的起身,笑呵呵地給他們挑了一個巨大的西瓜。


這個瓜農熟練地切開西瓜,遞給朱元璋,又分了一些給其他人。這些隨從哪敢接過來吃啊,就算瓜農不知道朱元璋是皇帝。他們卻是知道的呀,因此都沒有伸手去接西瓜。

瓜農看見這些人不接西瓜過去吃,眼神頓了頓。轉身過去放下西瓜,端給他們一人一碗水。果不其然,他們接過去痛痛快快地喝了。這些都被朱元璋看在眼裡。

前面也說過,朱元璋在十七八歲的時候當過小和尚,在外面流浪了三年。這三年裡,朱元璋除了變得勇敢果斷了,心思也越來越縝密了。(甚至可以說多疑)

因此瓜農的所作所為,讓朱元璋看到了他善於觀察和隨機應變的能力。朱元璋突然對這個瓜農很感興趣了,於是就開始和他嘮嗑。

誇他的西瓜種的好啊,問他是怎麼種的這麼好的,這些西瓜的成本是多少,預計可以賺多少錢吶。瓜農不卑不亢,不急不慢,全都一一回答了。而且不僅回答了,還回答的很好。

瓜農看見朱元璋吃西瓜的時候,都是從兩邊往中間吃的,大為不解。還友好地提醒他說:“你可以先從中間開始吃啊,這樣之後的每一口西瓜都是甜的。”

朱元璋聽完後也就笑笑,沒說什麼。都說朱元璋是草根逆襲成功的典範,他的整個人生歷程,總體上說是先苦後甜的。

朱元璋在以後做事的時候也都喜歡一開始努力,最後再慢慢享受成功的喜悅。可以說是成功人士的一個小小的怪癖吧。

幾塊甘甜的西瓜下肚,朱元璋感覺暑氣解了不少。和瓜農談話也談的差不多了,就準備拍拍屁股走人。於是禮貌的和瓜農道謝說再見,還掏出比西瓜價值不知道高多少倍的銀子,當做瓜錢,瓜農連忙擺手說不要。

朱元璋也沒有堅持,於是再次道謝,就轉身準備走了。轉身也沒走幾步,就給他的手下下了一個命令,說要殺了剛剛那個瓜農。

剛剛兩個人還握手道謝,揮手告別,有一種什麼時候再聚的感覺,結果轉臉朱元璋就讓手下殺了他。接到命令的那個人估計也冒冷汗,不知道皇帝到底在想什麼吧。

在朱元璋決定要殺掉瓜農的前幾秒,他的心理活動是十分複雜的。

一方面,朱元璋認為這個瓜農一定知道了自己的身份——非富即貴。因此表現的十分熱情好客,謙卑有禮,說不定是在有意討好。之後還知道把西瓜換成水遞給他的隨從。

在兩個人聊天的時候,雖然聊的都是種西瓜。但是打江山守江山和種西瓜,又何嘗沒有異曲同工之處呢。等等這些在朱元璋看來,都在預示著這個瓜農並非等閒之輩。

然而另一方面,瓜農說朱元璋吃西瓜應該先甜後苦,但朱元璋做事就喜歡先苦後甜。說大一點,這就是兩個人的價值觀不同。
朱元璋心想,既然不能為我所用,那我就殺了你,免得日後成為敵人,威脅到自己。


史之策


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從社會最底層一路披荊斬棘登上權利巔峰。一些史料記載,他長相奇偉。說白了就是長得不怎麼樣,但是比較有特點,讓人印象深刻。這與大多文學和影視作品的出入非常大。


他一生非常幸運,常常能化險為夷,置之死地而後生。原因在於朱元璋心思縝密,又生性多疑。他總是能想到事情的多面性。特別是登上皇位之後,這樣的性格特徵顯得更加突出。

因為他是草根出身,所以對百姓疾苦尤為關心。天下大定以後,經常搞一些民間調研。通過自己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來了解百姓的生活狀況。對於官員的報告,他是將信將疑的。

傳說,一次朱元璋帶隊下鄉考察,途經一片瓜地,恰好瓜地旁有一座涼亭。天氣炎熱,朱元璋及眾人都有些口渴疲勞。於是就命人在涼亭處稍作休息。


朱元璋進了涼亭坐定,命人去找瓜農買些西瓜解渴消暑。不一會瓜農便送來了幾個上好的西瓜。並說西瓜盡情享用,不必付錢。朱元璋饒有興致的打量瓜農,見此人氣宇非凡,心中略有疑惑。於是與瓜農攀談起來。從舊朝往事到時下民生,瓜農都能夠談論出切合實際的觀點,這讓朱元璋不禁有些欣喜。末了,朱元璋邀請瓜農跟隨自己,並承諾給他官位。但瓜農卻拒絕了,態度不卑不亢。朱元璋也不好說什麼。

休息過後,還要繼續趕路。眾人便隨朱元璋起身出發。可是走了沒多遠,朱元璋突然命手下原路返回去殺掉剛才那個瓜農。可是那個瓜農早就溜之大吉了。


此傳說恰好透露出朱元璋的性格特徵。瓜農的不凡見識,讓他心生欣賞。邀請被拒絕後,心中疑慮重重。一個瓜農應該對幾個西瓜的錢很在乎才是,畢竟是勞苦大眾。他擔心這樣有才華的人絕對不會甘於寂寞,只願意做個瓜農。又擔心瓜農為他人所用,將來成為自己的禍端。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瓜農早就識破了自己的身份,反而用幾個西瓜迷惑了他。朱元璋越想越覺得不對勁。所以才命人去殺瓜農。而部下卻是一臉懵逼!


最怕沒煙抽


若說逆襲之王,朱元璋絕對是可以夠格的。能從一個放牛娃,成為指點江山,甚至還是一個明君,朱元璋的人生絕對是開了掛的。但是可能是出生背景的不同,李世民就可以待功臣如座上賓,而朱元璋就要除之而後快。所以朱元璋這人,想得也比別人多,自然看事情也更加深謀遠慮一點。



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還是閒不住,起碼在南京的皇宮裡做著就不舒服,老覺得高大的皇牆阻礙了視野,所以朱元璋時不時會協同幾人喬裝打扮一番,出宮探訪民間。

雖然前面朱元璋興致勃勃,但畢竟在皇宮裡養尊處優慣了,一時半會轉換成老百姓身體還是適應不過來,口乾舌燥之時恰好路過一片西瓜地。


瓜農是一位老人,朱元璋說明了來意之後瓜農好客地從瓜地中摘了一個幾個大西瓜。原本瓜農的意思,就是請眾人品嚐。但是瓜農不知道朱元璋的身份,其他人焉能當做不知。朱元璋都沒有說什麼,其他人又怎麼能夠擅自吃西瓜呢!不過,這老農也是一個聰明人,自然是看出了朱元璋身邊人的拘謹,也瞧出來,雖然朱元璋鄉下人打扮但是氣度不凡。隨即給朱元璋身邊的盛了幾碗水,又挑了一個賣相較好的西瓜給朱元璋。

本身吃西瓜,常人的做法一般都是從瓜中間吃。但是朱元璋卻是不同,朱元璋卻是先從兩邊開始吃起。要知道西瓜是中間的瓜瓤最甜,按照朱元璋這般的吃法,就算是最後吃到了中間的瓜瓤,甜度也抵擋不了一開始的苦澀。

所以,瓜農看到朱元璋這般的吃法,自然而然的就提醒朱元璋。同時,還為朱元璋講解,吃瓜之時若是一開始就是吃的最甜的瓜,就算是後期吃的苦味中的地方,先前的甜味也能抵擋苦味,只會覺得甜度下降,並不會認為西瓜不甜。


朱元璋怎麼能不知這個理。但是朱元璋起於寺廟之中,又是貧苦人家的孩子,從一開始就是吃的滿嘴的苦,早就習慣了先苦後甜的生活。但是朱元璋的習慣是一回事,而這瓜農的說法又是另一回事,一個老農能夠利用一個西瓜,說出這麼有哲理的人生世故,又豈能是常人。求賢心切的朱元璋,立馬邀請瓜農出身,但是卻被拒絕了。當然瓜農最後的下場也是悽慘,朱元璋前腳剛剛離開,後腳就下了殺令。

一來,瓜農憑藉周圍人的態度,便能將朱元璋的身份猜測的七七八八,若是將這件事透露出去,那麼朱元璋必定會多一重危險。同時瓜農的本身並非是常人,朱元璋哪怕不為了自己,也要為了子孫後代考慮。徒留這麼一個人在民間,若是心術不正想要生是非,恐怕會是子孫的一大劫難,所以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得不到最好的辦法就是毀掉,斬草除根才能永絕後患,這樣子才能讓生性多疑的朱元璋徹底安心。


小鎮月明


洪武十一年(1378年),即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已經過去了十年後,有一天老朱心血來潮,想出宮微服私訪,見識一下民間風土人情。於是他親點了10名隨從,脫去黃袍,隨從個個家丁打扮,朱元璋轉身變成了一個書生模樣的人,手中還拿了一把紙摺扇,十幾個人步行出了皇城。

老朱一行人來到了通州地界,當時正是酷暑季節——七月流火。老朱在宮中呆久了,走了幾天的路有點吃不消,想當年自己討飯時哪天不走三五十里地啊?看現在想過去,“真是沒有受不了的罪啊!”朱元璋有點感慨。

感慨歸感慨,老朱還是想此時喝點“蘇打水”,但放眼望去,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口乾舌燥想喝點水也找不到,正在發愁,手下一個眼尖的隨從說道:“前面有個窩棚,肯定是瓜農看瓜的地方。我們前去要幾個西瓜吃吧。”老朱一聽來了精氣神,幾個人加緊了腳步。



▲朱元璋

朱元璋等人來到西瓜地,但見綠油油的一片,滿地滾瓜溜圓的西瓜,直看的一行人流口水。

“瓜棚裡有人嗎?”朱元璋大聲喊道。此時從瓜棚裡走出了一位老者。“先生有何事嗎?”“你這西瓜多少錢一個”老者聽了一愣,看看朱元璋幾個人,心想“這傢伙不懂行,西瓜哪有論個賣的,都是問多少錢一斤。

“這西瓜有客戶訂了,人家不讓賣”老者說。朱元璋很失望,剛要走,瓜農叫住了老朱“先生先別走,我看先生雄赳赳一表人才,吃個瓜再走吧。

“以老漢眼光看,先生非一般文人,從舉止做派倒像武將,不知老漢說的對嗎?”朱元璋心中一驚,高手在民間,我覺得偽裝的挺像,但還是沒有文人範,還是讓老者看出了端倪。

老者從地裡摘了一個又大又圓的西瓜遞給了老朱,“先生暫且解解渴,我這裡還有一些白開水,等會拿給其他幾個人喝”。“謝謝老大爺”朱元璋變得彬彬有禮的樣子。




▲西瓜地

老者用刀打開西瓜,首先遞給了老朱一塊,示意其他人品嚐一塊,但沒人來拿。老者心中好像明白了什麼。反身去窩棚拿來了白開水,眾人這才貪婪的喝了個夠。

老者返回身突然看到老朱吃瓜的樣子,忍不住笑出了聲。大多人都是先吃中間,然後吃兩邊,最後把西瓜瓤吃完。而老朱和別人不一樣,他剛好和別人相反。

老者問老朱為何這樣吃瓜,老朱說,從邊上吃瓜是越吃越甜,這叫做先苦後甜。

其實這樣吃瓜和老朱從小的經歷有關,過去討飯吃塊西瓜老朱都把西瓜皮生嚼了,老朱一時半會改不了習慣。

老者說:你不妨先吃中間然後再吃兩邊試試,老朱隨手拿起一塊,按照老者說的辦法吃,結果確實不同,從頭到尾都是甜的,老朱很詫異,問老者這時為什麼?



▲瓜農

老者笑笑說,你從邊上吃頭一口是不甜的,這樣就留下了苦的餘味,後一口甜被前一口苦味抵消了,雖然吃的越來越甜,但感覺不到甜。反之則不然,頭一口吃的是瓜中最好吃的地方,這樣第一口是甜的味道,口有甜味,哪怕後來逐漸遞減,但是甜味遮蓋了苦味,所以吃到最後都是甜的。整個過程沒吃出不甜的地方。

老朱一琢磨,樸素道理但內涵深刻,老者是個世外高人,我要請他出山輔佐我。

老朱想到此於是說“實不相瞞,我拜把兄弟是大明皇帝,我可以推薦老大爺朝中為官,不知意下如何?”“老夫乃山野村夫,不想出仕為官,多謝先生厚愛”,瓜農拒絕了。老朱一看只好無奈作罷。

也吃了也喝了,朱元璋掏出銀子給瓜農,瓜農執意不要。一行人告別了老大爺,等走到半路,老朱越想越不對勁,瓜農絕對是世外高人,既然不為我所用,那麼就要讓他“玉石俱焚”,朱元璋帶著一行人返回殺了瓜農,把滿地的西瓜踩的滿地狼藉,做完這些揚長而去。


秉燭讀春秋


朱元璋本人就十分生性多疑,再加上其在建立元朝後殺害很多有功之臣,可以推測,是果農無意間說的幾句話使生性多疑的朱元璋大開殺懲,既而導致了慘劇的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