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功的“厚德載物”具體筆畫寫錯了嗎?

kamakuli


啟功先生是愛新覺羅家族的,受的是中式教育,他寫的厚德載物留世不少,而且他寫的德中間是沒有一橫的,和現在常用的德字有區別。估計在他們那個時代,按照古書法,德是沒有中間一橫的,反正大家能認識,理解就行了。

喜歡啟功先生的字,非常簡練,大氣,秀氣,達到了書法的較高水平。厚德載物這個典故來自於易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也是我網名的由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厚載客


看到題目,我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沒圖沒真相啊!我就在網上查詢了一下,並且把這張圖複製粘貼出來,大家夥兒一起看看,啟功老先生究竟錯了沒有。

落款就不用仔細端詳了,重點是四個大字,左看右看,問題只可能出在“德”字那一橫筆畫上,題主顯然對啟功丟掉那一橫抱有疑問。說實話,我以前也認為這樣寫不對。有一次我的一位同學發來一張他兒子學書法寫大字的照片,讓我評論評論,照片上他兒子剛剛完成一個碗大的“德”字,我先禮貌的誇獎了人家,然後就給人家說:孩子這個德字是不是少寫了一個橫?

看對方半天不吭聲,知道人家不高興了。我就對這個德字進行了詳細全面的考證。發現從甲骨文、金文、篆體,到隸書、楷書、行書,居然都存在可有可無那一橫的問題,而且大概符合“二八”關係,就是說80%的人寫的德字沒有那一橫,20%的人有那一橫。只有草書裡外,在草書的世界,大家都是天馬行空,“”字寫出來的模樣都已經看不清楚有沒有那一橫了,我們就不去管它了。

至於為什麼今天的簡化字卻選擇有那一橫,我實在是想不通,既然古代人都可要可不要,我們今天搞漢字簡化的人居然還跟寶貝一樣抱在懷裡,這難道不是退步?

綜上所述,啟功老先生一點錯都沒有,無比正確!隨文附上幾幅啟功的其他書法作品,算是對老先生的懷念和崇敬。據說啟功豁達幽默,那您看看最後一幅搞笑作品是不是他的墨跡?


永書101


首先說明,啟功先生一生很少寫“厚德載物”這幾個字,《啟功書畫集》中沒有收錄一幅,而網上有很多落款啟功的“厚德載物”作品,基本上都是假冒啟功之名的偽作,而且有的水準非常低劣。

題主所問的啟功的“厚德載物”具體筆畫寫錯了嗎?因為沒有附圖,不知道指的具體是怎麼寫的,我猜想應該是對“厚德”二字的質疑。


  • “厚”字,在啟功先生的作品中常採用異體字寫法(見下圖),上面多一點,這種寫法不常見,可能有一些人會質疑是錯字。

  • “德”字,啟功先生的作品中基本上採用少一橫的寫法(見下圖),這也是很多書法愛好者質疑是錯字。

  • 其實啟功先生作品中“厚”、“德”這兩種寫法,是遵從了古代的寫法(按現代規範漢字來說屬於“異體字”),不算是筆畫錯誤。

為什麼說是正確的呢?

查閱《漢典》等文獻資料,可以看到這兩個字的不同異體字寫法。

“厚”字異體寫法見下圖:

“德”字異體字寫法見下圖:


問答總結:

啟功先生書法中常用的“厚德”二字,採用古帖中的寫法,並不是筆畫錯誤,是《漢語字典》中收錄了的異體字寫法。


麓風軒


不是書法從業者或者漢字研究專家,絕大多數人看到德字少一橫都會認為是錯字。因為我們從小接觸的漢字德字就是有一橫的。

無論是書本上的“思想品德”還是小學圍牆上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德統一的寫法就是有一橫的。

所以,當我們看到少了一橫的德字後,就覺得非常奇怪,用以往所認知的漢字去評判,所以就得出了錯誤的結論。

打個比方,我們常常會有這樣的錯覺,當一個人原本很富有,平時穿得都是綾羅綢緞,非常體面。但是突然有一天他人財兩空,淪為乞丐,穿得非常破爛。熟悉他的人可能都會驚訝,甚至來一句:你怎麼變成了這樣子呢?你到底經歷了什麼?

你看,我們之所以能夠發出這樣的疑問,是因為我們原本固有的認知,而他的突然轉變打破了我們原本固有的認知,所以我們覺得他可能不對,這就是固定思維的體現。

現實中,我們有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思維,比如常見的人設,假如一個人在你眼裡的人設是內向的,不善於健談,比較安靜,那麼,對於這個人,我們就會一直停留在他比較內向,不善健談的認知層面。

其實,人是一種很複雜的動物,他在你面前可能表現的是比較安靜、內向,但是他熟人面前可能就是一個活波的人,只是恰好和你沒話說,你對他形成了固定的、錯誤的認知而已。

回到這個德字,當我第一次看到的德字少一橫的時候,我也覺得奇怪,甚至直接主觀的就給它下了一個定義:哦,少一橫的德字是錯誤的寫法。

但是,當我細細考究的時候,我才發現是自己對這個字認識不到位而已。在書法中,這種所謂的“錯字”卻是常有的,甚至是一種正常的情況。

因為書法是一種藝術,而美感是藝術追求中不可忽視的因素,很多字為了能夠平衡中心,或者為了好看,於是漸漸就有了這樣的標準,比如漢字魏字,在刻碑上右面的鬼字基本上都沒有一撇。

有的字在寫法上少筆畫,是為了隱射某些含義,比如杭州西子湖畔民族英雄岳飛墓前的石碑上“精忠報國”的國字就少了一點,而這一點表示江山還未完全收復。

山東曲阜孔府大門上有一副對聯“與國鹹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其中,“富”字頂上無點,寓有“富貴無頂”之含義。

在古代,有的為了避諱字號的衝突等,也會使用減筆畫或增筆畫來加以區分。即便是現在,我們在一些地方,尤其一些歷史氣息比較濃厚的城市的古建築上,我們也會看到一些的文字,會出現少筆畫的情況。

當然,有的字本身就有它原本存在的異體字,比如厚字,異體字中是廣字;

但是,我們不能狹隘地理解這些錯字就是錯誤的。漢字本身就是象形文字,是根本物體的形狀推演而來的,只是後人對漢字進行了規範。

在港澳臺這些地區,依然還存在著很多我們感覺很奇怪的字,比如哋,這個字我們很少用,甚至都不常見,但是在部分地區卻非常常見。

所以,回到題目的啟功先生的厚德載物的德字少一筆,不是他寫錯了,而是我們認識不到位而已。


稀土果果


從大體看,天兔的字更豐滿;啟功的字更精練;從細節上,濃淡度,啟功的字比較規整;但字勢上,天兔似更勝一籌!天兔還加了左右手高難度組合![呲牙]



天兔36


看到這一條問答我覺得怪怪的,啟功是書法大家,怎麼可能把字還寫錯了。但我們現在書寫“德”都是這樣子的。但啟功德宇心上邊少了一橫,這不對呀,這時我上網搜了一下就書法作品中“德”字還真是兩種寫法,誰對誰錯我還真搞不懂了。那就是國家文字專家的事了。我還看到了好多據理力爭的文字,大家有興趣可以上網搜搜,這還真是個學習過程。瞭解一下很有益處,











春風拂面1920


這副字先不說是不是真跡,但字在書法上講是沒有寫錯。古人好多字與現代的簡體相比不是少一筆就是多一筆的有好多字。





怒筆狂花


德——徳,當然不是寫錯,啟功少一橫,康熙所題“避暑山莊”的“避”字多一橫。中華書法講究的是協調美。況且,“德”字也確實有“徳”的寫法。



樂道好思


我們看一下“德”字的演變,就可知這個字在中國近代之前,多一筆跟少一筆都是對的,何況對於書法作品,尤其是行書、行草書,筆畫多一筆少一筆就更正常了。

甲骨文是中國文字的始祖,那時候的“德”不但沒有那一橫,連下邊的“心”也沒有,其造字原理是:雙人旁就是“得”,右邊眼睛形狀的字形是古代的“直”字,表示獲“得”的正大光明。

到了商周時期,一些禮器上的銘文,在原先“德”的基礎上,加上一個“心”字底,意在強調獲得東西的坦蕩,問心無愧。

由此可見,古代的“德”字,是由“得”“直”“心”三個字集合而成,他所表示的意思就是,身外之物的獲得,是通過正大光明獲得的,這種獲得是相應付出以後的回報,問心無愧,故稱之曰“德”。

所以,不止啟功先生,啟功先生之前的歷代書畫家們,他們所寫的“德”,通常情況下都不帶中間那一橫。比如,北京國子監孔廟的清朝康熙皇帝御書《大學碑》中的“德”字就沒有一橫。

看看歷代名家寫的“德”:


從中國書法的演變可以看得出,從開始造字,一直到唐代中期,“德”字通常都是沒有那一橫的,但在顏真卿晚期作品裡開始出現多加一橫的寫法,如上圖二行倒數第二個字,這種寫法可能是考慮到下半部空間太大,而故意加上的一筆。

有人考證,這個寫法最早出自唐代書法家李陽冰篆書《千字文》中,“德建名立”的“德”字,在字中間添寫了一橫。但這種寫法也僅僅是出現在書法作品中,正規文書中並沒出現過。因此,這樣一種寫法被書法界認為是調節字形結構的補筆,起到美化字形結構的作用。

“德”字添加一橫的寫法,普遍認為始於清初。康熙年間詔令編纂的《康熙字典》,加一橫的“德”字橫空出世於正規字典裡。但是,無論政府公文如何使用,作為藝術類的書法作品,依然沿襲著傳統的寫作習慣,通常情況下是不加橫的,但考慮到作品的整篇佈局和單個字的結構協調,偶有加橫也就十分正常了。

因此,對於書法作品而言,加不加一橫,都是很正常的,都不是錯字。


問道黃老


德字本來沒有那一橫,自康熙皇帝添上一橫後才傳承下來。添上一橫表示積德要一心一意的意思。康熙皇帝之前,德字並沒有那一橫,所以有無那一橫都不為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