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年味呢?

123三不


年味是一種氛圍,一種感覺上的追求。由各種因素組合在一起。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都有,混合在一起形成的綜合感覺。

每個時代都有傳承及創新。傳統的具象化符號主要有祭祖,祈福,壓歲錢,貼春聯,放鞭炮,吃團圓飯,走親訪友。後來也有看春晚,主要是全家人在一起團圓飯。

年味變淡是時代的變化,有一些傳統還在保持,有一些悄然變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過年備年貨的方式也變了,原來到年底附近,各商場超市各種打折促銷,現場人潮湧動,農村的年貨大集更是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現在隨著網購發達,很多是上網買,直接寄回家了。沒有了那種大包小包拿著,雖然累,但滿足感也是滿滿的。

過年放鞭炮,是中國年的特色,有其文化內涵的。鞭炮聲對氣氛的烘托是很大的,現在由於不同的原因逐步取消中,所以年味真的淡了很多。個人認為不應該全取消,可以限制地點,限制時間,限制數量,控制範圍之內。

網絡的發達既加強了人們的聯繫,也隔離了一部分人。以前過年一起吃個飯,很久沒有聯繫,會有很多東西交流。現在基本上各自拿著手機,忙於各自的玩。熱鬧氣氛搞不起來,變得有點冷清。

年味是綜合體,需要人們共同營造,團圓在一起。


四顧20DD


今兒二零二零年一月十七號週五,農曆十二月(臘月)二十三,新年的鐘聲已經離我們越來越近了,年味也越來越濃了。很多人都在說現在過年的年味越來越淡了,我卻覺得年味並沒有變淡,只是年味變得和以前有所不同而已。

以前經濟不是很發達的時候,人們很多都是在家裡幹農活,下半年農活也少,一般進入冬月(農曆十一月)後,人們就慢慢開始置辦起年貨了。尤其是進入臘月(農曆十二月)更是忙著各種過年的東西,製作各種過年吃的東西,在我們這裡各家都忙著炒花生瓜子、炸紅薯片、做凍米糖,還有各種臘味了,也就開始透著濃濃的年味了。

現在呢,經濟發達了,大部分青壯年都離開家鄉,一般在年前半個月人們才陸陸續續往老家趕,年貨也是買現成的,好像年前就沒那麼濃的年味了。其實看著路上奔波的人們,這也是一種濃濃的年味呀,只是不同於以前忙於各種製作年貨的年味了。

其實總體說來,並不是年味變淡了,而是年味正在通過其它方式體現出來了。以前濃濃的年味是從灶臺煙囪裡漂出來的,現在的年味是在擁擠的火車動車和路上奔跑著的各種車輛體現出來的,40天的春運也是現今過年的年味。

年味,即是年俗的味道,約定俗成。過年是傳統,年味也該從傳統中尋找,找回濃濃的年味重在傳統文化傳承。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俗,南北迥異,各具特色。新春賀歲圍繞祭祝祈年為中心,以除舊佈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等活動形式展開,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年味濃郁,凝聚著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精華。

年俗裡有說不完的故事,道不盡的風情。年俗裡飽含著人們對吉祥如意的嚮往,對和諧美滿的渴望,對至善至美的執著追求。無論習俗和傳統怎樣變遷,年,依然是讓人最眷戀的味道。

年味,一直以來,從臘月二十三開始,過年的大幕就被徐徐拉開,當日的掃塵和祭灶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此後,臘月二十六“殺年豬”、臘月二十七“洗福祿”、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等,營造出濃濃的過年氛圍。而除夕之夜,貼年紅、祭祖、團年飯、守歲等習俗,則將過年推向了高潮,門神、年畫、壓歲錢等,都是人們喜愛的傳統文化活動,並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也是好戲連臺。正月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恭祝新年大吉大利,這就是拜歲。春節早晨,開門也有講究,要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同時,初一的上午飯必須吃齋,用粉絲、腐竹、髮菜、冬菇等煮成一鍋“羅漢齋”,這一年該吃的素菜都在這一早吃完,往後便可以大魚大肉了。正月初二則是開年,習俗是要吃“開年”飯。這餐飯一般備髮菜、生菜、魚等,意在取其生財利路之意。正月初二還是傳統的姑爺節,姑爺們要紛紛去給岳父、岳母拜年……此外,還有正月初五迎財神、開市,正月初六送窮鬼,正月十二搭燈棚,正月十三舞獅、逛廟會等等,直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

可以說,春節是最為盛大的全民狂歡節,衍生出一系列系統的、優秀的傳統文化體系。然而,因為不少傳統文化傳承不夠,尤其是在年輕一代中,春節變為“吃貨節”,認為春節的精髓就是“吃”。而在生活日益富裕的情況下,平常都能吃到美味,所以春節的年味也就變淡了。因此,要想找回濃濃的年味,就必須做好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不能過一個“稀裡糊塗”的年,只有對春節優秀傳統文化有了深入的瞭解和認識、認同,這個年才過得有意義。











經商哲學88


年味是哪般滋味

每個人的體會都不一樣

有些人漂泊在外一年最多也就回家一趟

村裡的新模樣是否符合你的舊想像

坐在門口的年邁父母在巴巴翹首遠望

家裡的每個成員

都在這個門裡聚齊了才是團圓

你沒看見嚴肅的爸爸開始展露笑顏

一家人辦年貨大掃除忙得不得閒

真不錯 今年蒸的豆包特別甜

大家一起坐在沙發上蓋著棉被看春晚

歡聲笑語裡不知不覺就到了十二點

迎新年的鞭炮聲噼裡啪啦

閃光雷弟弟又一口氣放了仨

拜年時老人硬把糖和瓜子往兜裡塞

有的眼神不好使就問是哪家孩

小孩調皮地說 老奶奶 你猜

老人激動地雙手一拍

哎呀 原來是俺的三兒


親戚朋友同學聚到一塊

聊聊一年來的是非成敗

一晃眼都成了小孩子的爸媽

回憶當年的那些小孩子

有人眼裡就不禁泛起了淚花

告別的日子有些心酸

爸爸媽媽不停把大包小包往車上搬

當白髮蒼蒼的他們在車窗裡再也看不見

淚珠開始斷了線

悲或喜 濃或淡

年味裡總會有些東西一直保持初心不變

它是難忘的相聚與團圓

也是支撐和動力

使你一直勇敢向前……


愛嘻哈的三味書巫


昔日的過大年,總是會有人被炸傷,有地方會著火,可那就是個玩炸、玩火🔥的時候!可想而知,辭舊迎新必然要聽響聲,聞火藥味,有點冒險勁兒!

現在的過年,穿新衣服好像不多了!因為過去的衣服有布丁,年根到了就要穿上新衣服,含著糖塊🍬,兜裡裝著散炮兒,興高采烈的……

那時候,就是小孩子喜歡過年,大人們也跟著忙活,看著孩子們那高興勁兒,大人們也願意幹……幾乎家家都買鞭炮,家裡老人們早早的就包好了餃子,催著去放炮……這就是年味!


992舒暢


人們忙忙碌碌,告別了安定祥和的2019年,跨入了令人神往的2020年,轉眼春節來臨,在外辛苦工作的人們,也開始加快了返鄉的步伐。終於到了團圓時刻了,最歡喜的莫過於留守兒童,就要見到思念已久的爸媽了,對於他們來講過年就是見親人。

而對於我們五、六十年代的人來講,那時濃濃的年味,不是想見什麼人而是想吃和穿。一進臘月門我們就開始所著天數,那時不論平時怎麼省吃儉用,過年還是廷大方的,小時候根本不考慮父母難不難,只知道過年了,一定會有新衣服穿,有好飯吃。孩子都在盼,見了面也是說離過年還有幾天,然後蹦著啪啪手,現在想想當時單純的樣子,還覺著廷笑人,到了除夜要守歲,那時也沒有電視,我們就出去猛玩,可是一回來還是打肫,有時候正在迷糊,父親會把我遙醒,笑道:“你看這是什麼”?父親拿著嶄新的貳角新票在眼前晃來晃去,老規矩磕頭再拿壓歲錢。一幌幾十年過去了,對那段時光還是非常懷念。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不在對年有激情了,只是人家過咱也過而已,如果說盼,也就是盼著不在家的兒女能來看看自己,也就心瞞意足了。


華春秋實


年味是家鄉人們準備過年忙碌的身影和歡喜的笑臉,是家鄉臘月鬧市的喧囂和繁榮;年味是家鄉麻花的噴香,是紅燈籠,紅春聯,豐富的年貨,人間熱乎氣氛;年味是全家團圓的喜樂氣氛,是晚輩孝敬長輩圍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年味是媽媽忙前忙後做的一頓年夜飯中的餃子;年味是逛廟會看著舞龍吃著糖瓜兒彷彿又回到童年的一種享受;是不管認識不認識,見面都說過年好的那種友好感覺;年味是家家戶戶都貼上喜慶對聯迎接新春,慶祝新的開始;年味是滿大街掛滿了紅燈籠充滿了祝福話語的那種氣氛,是走在街上鄉里街坊見面道著過年好的那種氛圍……這就叫年味!

"年味",並不是物質的豐盛,而應該是文化的豐盛。它緣於我們對人的精神生活需求。我們要設法把"年"從生活中的必不可少,變為文化上的必不可少。使傳承千載的生活的"年",完美地轉化為未來文化的"年"。人們對年有一種盛情。在過年的時候,一定要儘量吃好一點,穿好一點,因為這不僅是一時的事,而是象徵著未來一年的幸福與否。因為"年"是告別過去,面向未來的特殊時刻。因此,一切生活的理想都在這個時刻煥發出來。在過年的日子裡,生活被理想化了,理想也被生活化了。年,實際是一種努力生活化的理想,一種努力理想化的生活。而當生活和理想混合在一起,就有了年的意味。 年文化的內涵是什麼?我用四個字來概括--- 驅邪 降福。喜慶、吉祥、平安、團圓、興隆、長壽、富貴……這些都是年的意蘊,它們凝聚了人們對生活、對生命的所有的美好祝願。

年究竟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年首先是精神的。它決不是民族年度的服裝節與食品節。而是我們民族一年一度的生活情感的大爆發,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大團聚,是實現夢想的大表現。 幾千年來,老祖宗留下的最大的民俗就是過年。它通過各種傳統的方式與形式表達人們對生活的願望、情感、理想與追求。無論是貼春聯、吃年夜飯、祭祖,還是守歲,燃放鞭炮,拜年等等,這些年文化的方式代代延續,其實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它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心理,也就是團圓、親情、祥和,此中包含著無比強大的民族的凝聚力和親和力。中國人每過一次年,就深化一次我們民族的親和力、凝聚力,也就是加強民族的生命力。這是中華文化最深刻的一部分,是我們民族的至寶。 精神是無形的,似乎可有可無;物質是有形的,自然必不可少。精神的內涵往往通過文化的方式表現出來。

古人云:“一樽歲酒拜庭除,稚子牽衣慰屏居。奉母猶欣餐有肉,佔年更喜夢維魚。意思是:不管在外好或不好;不管離家的路途是遠或近,也不管回家的路是好走還是難走。那一刻,全家人能夠團圓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

你看每年春節前的半個月,在各個地方的火車站、長途汽車站,都能看到成千上萬的人擁擠著,要在大年三十前趕回家,在年根的時刻和全家人團圓在一起。不需政府花一分錢,不用任何單位組織,全國上下有上億的人,在同一時刻拼命地往家趕。這樣壯觀的場面在世界上其他國家是很少見的。我們對家、對故土有著這樣強烈的眷戀。這是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從骨子裡湧出的對家的情感。






海水不比淚水鹹3


在我的印象中,年味是非常複雜的:灶臺前的煙火味,年夜飯的香味,罈子裡臘肉香腸的鹹味,空氣中的火藥味,新衣服上的氣味,紅包裡的紙幣味,老老少少滿身的酒味……

而今,家裡不再醃鹹菜做臘肉,不再為了過年而忙活,年夜飯交給飯館就行。年輕人和小孩在飯桌上,一手接著長輩的紅包,一邊低頭玩著手機。斷絕了煙火,整個城市安安靜靜地過著年。

似乎除了假期,過年已經不再有更多意義了。


方小六吃大米


年味是家鄉人們準備過年忙忙碌碌的身影,是家鄉臘月鬧市的喧囂和繁榮;年味是家鄉炸油條香氣,掛著紅燈籠,貼著紅春聯,豐富的年貨,人間熱乎氣氛;年味是全家團圓的氣氛,是晚輩孝敬長輩圍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年味是媽媽忙前忙後做的一頓年夜飯中的餃子;是不管認識不認識,見面都說過年好的那種友好感覺;年味是家家戶戶都貼上喜慶對聯迎接新春,慶祝新的一年的開始;年味是滿大街掛滿了紅燈籠充滿了祝福話語的那種氣氛,是走在街上鄉里街坊見面道著過年好的那種話語,這就叫年味


小文紫砂壺


年味,只是人們對過去生活的一種內心回憶!所以說年過的越來越沒有年味,因為人們永遠也回不到過去了!

小時候的年,買過小鞭,小小的那種,要拆下來一個一個放的,凍梨是凍的邦邦硬的啃的,糖塊是要含好久的!魚是要年三十才能吃的!等等!

現在的年你說你有啥想要的,想買的?

想要的想買的都是買不起的[流淚]!唉說多了都是眼淚!


郭興勇666


我覺得年味就是傳統習俗。

大家都知道的順口溜: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過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粘糖瓜,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宰年雞,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現在除了農村還有多少人過這些習俗?

可能地域不同,各地習俗也不同。我的老家在陝北農村,我印象中的習俗是二十三家家戶戶是要祭灶王爺,會擺好多貢品,我每次都偷吃,然後被我媽削,之後就是開始做豆腐,做粉條,做饅頭,饅頭中間會點上紅點,寓意吉祥。然後是炸麻花,殺年豬,炸年糕等等,因為要做的事情太多,具體哪一天做這些不記得了,事情多自家人會忙不過來,就會請來七大姑八大姨一起幫忙,那時候家裡人突然一下子就多了起來,紅紅火火熱熱鬧鬧的,年味特別濃。大人們忙著,我們小孩子就負責玩,具體玩什麼就不用我說了吧,相信90後之前的人都有這些美好的回憶吧?

現在好多人覺得過年沒意思了,沒年味了,那麼大家想一想,小時候記憶裡的那些習俗,有多少現在還在繼續做?恐怕沒多少了吧,現在唯一保留的習俗也就剩下貼對聯,放鞭炮,吃年夜飯這幾項了吧,北上廣有的小區可能連鞭炮都不放了吧?試想一下以前那麼多習俗,現在只是貼個對聯,吃個年夜飯,這年過著還有意思嗎?

過年的大部分習俗都是在農村,城市裡我真不知道有什麼習俗。建國之後我國大力促進改革開放,著力進行城鎮化建設,短短半個多世紀我國發展為世界第二經濟體大國,當年還是小漁村的深圳,只用幾十年就建設為世界國際化大都市,當時有千戶人家的大村子,到現在人口都遷往鄉鎮城市,多少村莊變為無人的荒村,我的老家就是這樣,已經沒有人了,每每回去都是感慨追憶,人都沒了還談什麼習俗傳承?我國好多的文化傳承都在農村,都說現在傳承難,沒人了怎麼傳?城裡人去傳承嗎?有那個精力去傳承嗎,能在城市裡生活下去就已經不錯了。

可能有人會說難道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錯了嗎?沒有錯,我只能說有得必有失吧,上帝給你關上一扇窗,同時也會打開一扇門。

最後祝大家新年快樂,也希望大家一起來說說自己家鄉都有哪些有意思的習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