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科教城打造“产教要素共同体”的实践观察

“最江苏”导读

常州科教城是我国第一个以高等职业教育为显著特色的高教园区。近年来,通过打造共享、融合、创新、连接、生态的“产教要素共同体”,有力助推了地方优势产业和创新经济发展,值得关注。请关注本期《江苏要情动态》要目文章。

常州科教城打造“产教要素共同体”的实践观察

中经社分析师 吴琼 赵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发布后,我国产教融合政策体系日渐完善。然而,在新经济背景下,地方产教融合实践正面临“老问题”与“新挑战”并存局面。常州科教城是我国第一个以高等职业教育为显著特色的高教园区。近年来,通过打造共享、融合、创新、连接、生态的“产教要素共同体”,有力助推了地方优势产业和创新经济发展,值得关注。

新形势下产教融合“老问题”与“新挑战”并存

产教融合是破解高校教学与企业实际应用脱节问题的关键。深化产教融合,对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引领、推动、支撑产业发展影响重大,作用巨大。

2014年,教育部首次举行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当时仅8家企业发布245个产学合作项目,提供经费1200万元。2018年,仅第一批项目指南就有346家企业发布项目14831项,提供经费和软硬件支持约35亿元。按比例测算,2018年第一批项目参与企业数为2014年的87倍,发布项目数为121倍,提供资源是500倍。

2018年至今,我国从教育部到地方教育部门陆续出台多项产教融合政策,产教融合进展更为迅速。然而,调研发现,当前,产教融合老问题仍未解,在新经济发展背景下,产教融合体系尚未及时迭代升级,新的挑战正逐步显现。

《江苏要情动态》| 常州科教城打造“产教要素共同体”的实践观察

——三大老问题并存,产教尚未实现深度融合

问题一:校企合作“一头热、一头冷”现象仍存。校企合作关系相对脆弱,仍处于浅层次、自发式、松散型、较低水平,利益关切未能得到很好保障,呈现出典型的“一头热、一头冷”特征。企业认为与学校进行产学研合作会无形增加运营成本,也难以承受学生实习安全风险。此外,学校和企业分属“事业”和“市场”不同体制,校企合作在法人属性、财务制度、人事编制、考核评价、产权界定等方面难以顺畅对接,合作成本高,以致不敢、不会合作。

问题二:学校课程体系设置与培养模式亟待调整。由于企业参与度不高、学校对专业预见性不足,导致学校并未真正按照行业发展趋势进行专业建设,专业课程设置内容相对陈旧、缺乏交叉融合,综合应用性不足,实践教学活动目前还停留在简易、技术含量低、注重原理验证的层面,综合性实践教学内容相对较少,教学方式与新产业、新经济要求技术型人才的多元化需求,以及对生产实际提出的智能化、高水平、综合化的控制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问题三:行业组织缺位。行业组织在制定产教融合工作计划,开展人才需求预测、校企合作对接、教学指导、技能鉴定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理应是产教融合的重要平台。但目前,我国行业组织在校企合作中作用较弱,指导职业教育能力不足,尚不具备西方国家行业协会那样制定标准、主持考试、颁发资格证书的能力。

——新经济重新定义产业,为产教融合带来新挑战

一些传统专业在大数据时代正面临“脱胎换骨”式变革,新经济正在“重新定义”多数产业。传统的专业培养目标设置缺乏对新经济下多元化人才需求的考虑,导致课程体系、专业知识结构以及实践教学内容与手段对人才多元化能力培养的支持不够,难以对接产业“日新月异”的变化。

此外,高职院校普遍缺乏研究产业变化的机构、人员和能力,科研处、研究所往往成为机关性质的事务部门,不紧跟产业发展、不适时调整课程结构以对接产业需求,加之行业组织缺位,无法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经科教联动,打造“产教要素共同体”

常州科教城是我国第一个以高等职业教育为显著特色的高教园区,由江苏省教育厅和常州市政府共同建设,是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区、江苏省示范性高职教育园区和江苏省改革开放40周年先进集体单位。

2002年,常州把全市5所高职院校和1所本科学校集中起来,划出5平方公里区域,建成全国首个以高职教育为特色的“大学城”。

近年来,常州科教城坚持共建共管共享、以需为本以实为要、多元互动合作共赢等先进理念,通过打造共享、融合、创新、连接、生态的产教融合各要素“命运共同体”,让产教融合有力助推地方优势产业发展。

《江苏要情动态》| 常州科教城打造“产教要素共同体”的实践观察

——首创资源跨界“共建、共管、共享”新机制,让教学资源在院校、校企之间自由流动

沿着科教城主干道行走,5所高职院校和1所本科学校分布在两旁,地图上的6所学校被分割成规整的方块,但是现实中校与校之间并不设围墙,学生可以随意穿梭各个院校,各种教学资源也在院校之间流动,实现共享。

“常州科教城是全国唯一一个把科技园区、教育园区和产业孵化园区放在一起的空间集聚区,从物理空间来说,科教城设立之初就为产教融合、产学研资源流动等提供了先天条件。”科教城管委会主任陆金林说。

在科教城校区建设过程中,常州市开创全国先河,降低土地出让费、免收建设规费、全额返回老校区资产置换的地方收益,承担公共校区和“七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力求在基础设施、园区空间、场馆设施等资源上实行开放共享。

区域共享型实训平台实现“有形的开放共享”。

常州科教城在公共校区、场馆、设备设施、竞赛基地、创业基地、城域网等硬件资源上实行统一规划、整体建设。通过“政府专项、学校共筹、企业投入、自我造血”等筹措经费,整合校所企设备、人才、项目、课程等优质资源,建设了区域共享型实训平台——常州科教城现代工业中心,面向园区6所高校及国内外各种教育、科技机构全面开放,充分共享。中心总建筑面积10.2万平方米,一期建成数控、动漫、汽车等16个大型区域共享实训基地,二期引进电子商务、汽车技术、先进制造、新材料等19家科研单位、高科技企业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探索教材共编、评价互通等“无形的开放共享”。除了有形共享,常州科教城一直探索在专业共建、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聘、教材共编、评价互通等方面的“无形的开放共享”。“科教城公选课”是常州科教城推行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先头兵和示范课,由5所高职院校选送具有鲜明特色、师资出色的优质选修课课源,面向5所院校的所有学生开放。

科教城管委会还力促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3112名,共同制定专业和课程标准,共同开发项目化课程1550门、实训讲义1722部、企业案例5673个,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践、顶岗实习、创新创业训练场所,共同指导实训实习、评价学业。

——通过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把教室搬到车间,让职工参与教学……让相关主体、要素相互内嵌融合,联动提升学校、企业“获得感”

天正工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从生产激光设备起家,已经转型为优秀的工业数据征信服务商。尽管业务跨界越来越多,人才梯队却没有断档。

2018年,创始人张翀昊投资2000万元,与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合办全国高职类院校首个工业互联网学院,同时建立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作为企业进一步推广工业互联网的平台。“这既是我们反哺园区教育事业,也是校企协同为常州新兴产业培育储备人才。”张翀昊说。

近年来,常州科教城先后出台《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项目实施办法》《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指导意见》《科教城“双栖”教师管理办法》等文件,设立产学研合作促进奖等奖项,引领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科技人员投身教育实践,实现育人主体从一元转向双元、多元。

2016年发布的《常州科教城关于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互聘“350计划”的意见》还明确,“每年选派园区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专业技术人员20名,园区高校教师30名,实行双岗互聘,推动实现教育、科技以及经济的大协同、大融合、大发展。”项目实施三年,累计258名高层次人才实现互聘。

“科教城‘350计划’与国家2019年出台的‘职教20条’有颇多相似之处。院校的老师去企业做开发,可以帮助企业解决一些技术难题;企业技术人员到院校任职,能够帮助院校更清晰地了解市场的最新走势”,常州科教城管委会副调研员、现代工业中心主任庄三舵说,在“双岗互聘”制度下,院校与企业能够获得切实的、长远的利益。

截至目前,科教城政校企所共建专业、课程、师资、教学运行等四大协作组,共同制定专业标准32个,统一人才培养规格,引导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承担教学工厂、创新创业实践的育人功能。5所高职院校与科教城外1831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1623个,实现校所企协同育人。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校企协作组建了“江南装备制造技术产教园”和“常州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其中,江南装备制造技术产教园内建立了36个技术一流的实训中心、6家“校中厂”(其中2家年产值超亿元)、7个社会培训中心、10个技术应用中心、1个创新创业中心。

——创新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灵活调整课程模块,让企业、科研院所参与学校专业、课程、技术开发

常州大学是科教城内唯一一所本科学校。学校基于常州企业实际生产需求,联合骨干企业共同开展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不断突破产业调整技术瓶颈,有力促进区域产业技术水平提高,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科研能力。

在产学融合领域,常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徐守坤认为,“美国欧林工学院是世界工程教育学习的典范,其最大特色是充分考虑课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挖掘不同类型知识的深层联系,打破学科既有界限,找到融合点所在,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组合形成模块。借鉴美国‘欧林模式’,常大正在探索一条培养工业互联网领域高尖人才的创新之路。”

目前,常州大学正与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大疆董事长李泽湘合作,在原华罗庚学院基础上设立机器人学院,探索产学研创新生态的3.0版。充分利用常州机器人、人工智能的产业基础,集众智、聚群力,打造智能装备生态圈。

近年来,常州科教城一直主导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合作等项目。2013年,科教城和德国巴登符腾堡州联合成立“常州中德教育培训中心”,并将德国巴符州“胡格模式”引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胡格模式”所形成的良性循环学习生态使得教育回归本质,把人格塑造、职业能力育成和职业精神培养有机融合,极大地丰富了职业教育内涵,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认可度的提高。

“无论是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还是美国‘欧林模式’,科教城的高校旨在探索以项目化、任务式的培养模式,将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相互对接和融合,并且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和职业素养。”庄三舵表示。

——科教城管委会以独特的横向组织架构,连接高职院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并代表地方政府对科教城建设发展过程的重大事项及活动,履行组织、协调、监督、服务职能

科教城管委会是典型的服务型政府,代表地方政府对科教城建设发展过程的重大事项及活动,履行组织、协调、监督、服务职能。

“对应科教城的三个园区,我们分别设立了经济发展处、教育培训处和科技创新处三个处室”,陆金林介绍,在产教融合领域,这三个处室的主要职能,就是对接、协调各院校的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服务。

科教城的每一所院校都有校企合作办等部门,他们与管委会的各处室是横向分版块的平级连接,形成了网格式的结构,互通信息、加速融合。

从“双元制”教学试点,到探索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从制定实施“350”高层次人才互聘计划,到推行“学院+”发展模式;从鼓励高职学院吸引优势企业与院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到引导企业深度参与园区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这些都是科教城管委会与园区院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对接“碰撞”的火花。

2014年,科教城管委会联合园区6所高校申报的《政府主导、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区域高职教育常州模式的创新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近5年,常州科教城高职教育创新实践成果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55项。信息学院、工程学院、机电学院成功入选国家优质学校、江苏省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园区高职院校屡屡入选全国高职院校就业、服务贡献、创新创业、科研竞争力、教学资源、育人成效、国际影响力50强榜单。

——基于完善生态,探路工业互联网等新经济领域产教融合实践,服务地方优势产业与创新经济发展

走进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地下工程技术实训中心,一座硕大无朋的盾构机冲击着视野,这是上海城建市政工程集团提供的盾构原型机全套装备。

该校开设地下工程专业,上海城建市政工程集团主攻地铁、隧道工程。专业对口,两家一拍即合,联合共建实践平台。学校与上海城建市政工程集团在内的多家企业开设“订单班”,共同制订教学内容和标准。

在科教城,类似的产教融合发展的例子还有很多。

本着“发展什么样的产业就有什么样专业”的原则,近年来,科教城的6所院校始终围绕“产、教、融”育“巧匠”。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动”,顺应企业技能人才需求而“转”,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变”。

作为“创新之核”,常州科教城始终秉持“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发展理念,着力构筑“国际合作、创新研发、成果转化、创业孵化、人才集聚和产业培育”六个新高地,努力打造国际合作先行区、科技创新引领区、创业孵化集聚区和产教融合示范区。

“当前,常州正以工业和能源互联网‘双网融合’为突破口,激活工业明星城市建设新动能。”常州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科教城党工委书记韩九云说。

为此,常州科教城正加快集聚创新资源和企业,引育创新人才,融通汇聚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创新资本,并于首届世界工业和能源互联网大会期间举办了工业互联网产教融合论坛,助力提高服务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的能力。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国家示范重点建设专业、江苏省品牌建设专业和骨干建设专业为核心,率先打造工业互联网专业集群。依据工业互联网的部分关键岗位和核心技术,组建软件与大数据技术、工业网络与安全、智能电子技术、装备智能化技术、工业电商、精益管理等6个专业群。该学院37个专业中,和工业互联网关联的已达30个,投入1000多万元建设的工业互联网相关实训室也已配备到位。

科教城管委会还联合院校、企业成功打造了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力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同时,成立了以学校和企业之间深度合作为主要形式的常州工业互联网产教创新联盟。联盟由常州科教城主导,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阿里云、华为、联通等46家高校院所、从事工业互联网产业的企事业单位联合组成,旨在整合集聚工业互联网创新资源,构建产业链合作体系。

常州科教城,产教融合实践的思考与启示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发布后,我国产教融合政策体系日渐丰富。2019年2月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更是以政策制度对院校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加以明确,对于产教融合中多元主体的利益分配、责任划分加以约束。

《江苏要情动态》| 常州科教城打造“产教要素共同体”的实践观察

借鉴常州科教城产教融合实践,我们建议江苏:

一是关注宏观政策实际落地问题。2019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联合发布《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进一步明确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主体作用,并对进入认证目录的企业提供相应的激励与税收优惠。然而,企业激励的实际落地涉及教育、产业、财政、税务等多个部门,在具体实践中,大部分企业并未享受到红利。建议江苏尝试建立多部门参与的产教融合促进领导小组,让国家政策率先在江苏实现有效落地。

二是借鉴常州经验,完善“产教融合”生态圈。结合地方优势产业、新经济发展趋势,鼓励院校在确保就业率的情况下,灵活调整、重构传统专业;鼓励高校教师和企业人员相互挂职锻炼,让院校与企业获得切实、长远利益。

三是加强对行业组织的培育和规范化管理。德国的行业组织在与本行业相关的学校专业和课程标准制订、评估、考核、认证等各环节具有实际的权威。常州科教城与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AHK)在职业教育上的战略合作,不仅为“双元制”教育的学生提供了系统的教学培养,也打通了学校学习与毕业就业间的资质门槛,早在10年前,科教城内的几所学校就通过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体系的衔接、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融合,实现了“双证融通”。然而,截至目前,我国相关行业组织在产教融合实践中依然缺位。作为制造业强省、教育大省,建议江苏加强对行业组织的培育和规范化管理,鼓励其切实扛起组织企业、服务学校、连接行业的责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