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老子七十一之:上樑不正下樑歪

​繼續老子第三十八章。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這一段就是老子為什麼要反對孔子的仁義禮智信的原因了,通讀老子就會知道,其實老子也是提倡仁義禮智信的,只不過,老子的視角和孔子的不一樣。


所以,失去了道才提倡德,失去了德才提倡仁,失去了仁才提倡義,失去了義才提倡禮。


老子的這個因果關係也是站得住腳的,因為事實上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掌權者都是在忽悠人。老子反對的是口頭上假的仁義道德,老子從來沒有反對過真正的仁義道德。


這裡可以理解為君王們治國理政過程中禮崩樂壞的趨勢,也可以理解為個人在現實社會中道德走低的過程。


一個人,嬰兒時期屬於道的境界,慢慢長大,受到社會的洗染,慢慢變得現實勢利了,這其實沒有啥可以譴責的,譴責別人只是想看看自己。


一個人,身處現實社會,想要高尚,純潔,難!


閒話老子七十一之:上樑不正下樑歪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始。


這一段是對前面做結論,所以,提倡禮制的君王,他們所剩的忠信已經很少很少了,這也是社會混亂的首要原因。


從這裡可以看出,老子和孔子一樣,都在譴責道德淪喪,都希望社會充滿忠信。只不過,老子是以他的視角指出了道德淪喪的原因,主要原因還是在君王身上,這也是老話說的:上樑不正下樑歪,三梁四梁垮下來。


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始。前識者的解釋很多,有些解釋根本看不明白,根據上下文來解讀應該更靠譜些。


因為老子說禮者是亂之首,那麼再往前推就是仁和義,結合老子對仁和義的論述來看,這裡應該是說:滿嘴仁和義的君王,看起來似乎很華麗,也符合道的要求,其實是華而不實的表面功夫,這恰恰是愚蠢的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而不居其薄。處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也。


理解了前面的話這裡就容易理解了,大丈夫特指有道君王。所以,有道君王會選擇厚實的德政,而不是選擇淺薄的,仁,義,禮政。


有道君王會腳踏實地的實施德政,而不去選擇華而不實的仁,義,禮政。


當然會,這裡也可理解為個人修為,大丈夫自然會選擇順其自然,依天道而行,而不會去選擇淺薄的表面功夫。厚德載物,腳踏實地,這是一個君子的修養。誇誇其談,華而不實,這是一個市井之徒的選擇。


是選此?還是選彼?一個人的三觀決定選擇往哪裡去,聖人重因,凡人重果,何去何從?那是每個人自己的機緣和修養,選擇權當然是在自己手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