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老子七十一之:上梁不正下梁歪

​继续老子第三十八章。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这一段就是老子为什么要反对孔子的仁义礼智信的原因了,通读老子就会知道,其实老子也是提倡仁义礼智信的,只不过,老子的视角和孔子的不一样。


所以,失去了道才提倡德,失去了德才提倡仁,失去了仁才提倡义,失去了义才提倡礼。


老子的这个因果关系也是站得住脚的,因为事实上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掌权者都是在忽悠人。老子反对的是口头上假的仁义道德,老子从来没有反对过真正的仁义道德。


这里可以理解为君王们治国理政过程中礼崩乐坏的趋势,也可以理解为个人在现实社会中道德走低的过程。


一个人,婴儿时期属于道的境界,慢慢长大,受到社会的洗染,慢慢变得现实势利了,这其实没有啥可以谴责的,谴责别人只是想看看自己。


一个人,身处现实社会,想要高尚,纯洁,难!


闲话老子七十一之:上梁不正下梁歪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始。


这一段是对前面做结论,所以,提倡礼制的君王,他们所剩的忠信已经很少很少了,这也是社会混乱的首要原因。


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和孔子一样,都在谴责道德沦丧,都希望社会充满忠信。只不过,老子是以他的视角指出了道德沦丧的原因,主要原因还是在君王身上,这也是老话说的:上梁不正下梁歪,三梁四梁垮下来。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始。前识者的解释很多,有些解释根本看不明白,根据上下文来解读应该更靠谱些。


因为老子说礼者是乱之首,那么再往前推就是仁和义,结合老子对仁和义的论述来看,这里应该是说:满嘴仁和义的君王,看起来似乎很华丽,也符合道的要求,其实是华而不实的表面功夫,这恰恰是愚蠢的开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而不居其薄。处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也。


理解了前面的话这里就容易理解了,大丈夫特指有道君王。所以,有道君王会选择厚实的德政,而不是选择浅薄的,仁,义,礼政。


有道君王会脚踏实地的实施德政,而不去选择华而不实的仁,义,礼政。


当然会,这里也可理解为个人修为,大丈夫自然会选择顺其自然,依天道而行,而不会去选择浅薄的表面功夫。厚德载物,脚踏实地,这是一个君子的修养。夸夸其谈,华而不实,这是一个市井之徒的选择。


是选此?还是选彼?一个人的三观决定选择往哪里去,圣人重因,凡人重果,何去何从?那是每个人自己的机缘和修养,选择权当然是在自己手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