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脾气是基因问题,还是心理疾病问题?

凤泉人家


回答了:我觉得,两点都有吧。

1,暴脾气是有遗传的因素。有的父母脾气暴燥,子女们或多或少都有性格强势,暴燥的毛病,这跟长期受父母暴脾气潜移默化的影响脱不了关系。

2,暴脾气也是有心理问题存在的。之所以会出现暴脾气,多半是缺理解,缺尊重和缺爱,或是压力过大。如果一个人心理压力过大,而无处倾诉,无人理解,无人关爱,那么心理负能量,消极的东西越积越多,脾气自然也会越来越暴燥。因为心理失去了平衡,内分泌混乱,心理生病了,比如:更年期或者抑郁症,大多具有暴脾气的症状。

总结:暴脾气是基因的问题,也是心理疾病的问题,因为脾气暴有的是基因造成的。有的是因为压力过大,产生心理疾病造成的,所以,出现暴脾气的原因不是单一的。


用户国民小娟


暴脾气是一种心理疾病。但是暴脾气产生的原因又包括基因问题,我们来看看暴脾气是由哪些因素产生的?

01

第一、基因问题。如果是父母中有人脾气不好,那么就容易遗传给孩子,孩子也极易产生暴脾气。科学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第二、家庭环境。如果家庭环境不和睦,不民主,父母经常吵架,家庭暴力等现象都会使孩子产生暴脾气。


第三,在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发生特殊的事件,对自己产生了刺激,也会产生暴脾气。比方说恋爱,婚姻发生变化。与同事发生争吵,甚至是过激事件等等。

第四、一些突发的天灾人祸事件也会使人产生暴脾气。比方说,家人生病,遭遇车祸,遇到地震等等,会使心灵受到创伤,从而使脾气变坏。

02

如何改变暴脾气

一、提高修养。暴脾气是没有修养的表现。要多学习,多读书,从别人好的经验里汲取对自己有用的营养。


二、善待家人和同事。要多沟通,与上下级和同事和睦相处。与家人也要经常交流思想,注意感情的培养。

三、要多参加户外活动。多参加体育锻炼,去看看大自然可以使自己心胸开阔,使自己变得豁达起来。


敬请关注,我是吸清风饮甘露食五谷的凡人。


吸清风饮甘露食五谷


对,脾气暴躁受基因影响

脾气暴躁换句话说就是富有攻击性,几十年来科学家已经知道富有攻击性问题受遗传影响,这关系到自我控制。

在发表在《认知神经科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中发现,那些遗传富有攻击性的人在控制情绪的大脑区域中功能效率低。

换句话说,自我控制在某种程度上是生物学问题

祖先流传下来的礼物

许多人格特征都会受到基因的适度影响。无论我们喜欢与否,攻击性都是一种具有特别强大遗传基础的社会行为。

因为在我们的祖先过去,攻击性帮助我们的祖先生存和繁衍。现在社会我们用法律、政府来保障自己的权益。

但是想想以前的生活,12000年以前,所有人类都是狩猎采集者,当时人类就灭绝了很多动物品种。几千年前,繁荣是短暂的,战争无处不在。二次世界大战过去还没100年呢。

人类学家进行的研究发现,富有攻击性行为的狩猎采集者有更多的孩子,因为他们更有可能活下来并生育更多的后代。因此,今天的我们都有祖先遗传下来的礼物——攻击性。


单胺氧化酶A(MAOA)基因与攻击性联系最强。

科学家通过双胞胎研究看到了我们进化史的残余。这些研究表明,大约一半的攻击性个体变异是遗传的。自人类基因组解码以来,科学家们能够检查与神经递质功能相关的特定基因的变异,以评估它们与攻击性的关系。

几乎所有极端暴力行为的人都可以拥有基因的高效或低效版本。 女性也可以有中效版本。


该基因的相对重要性来自其调节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和多巴胺)功能的作用,这有助于调节情绪。具有低效MAOA基因的男性在涉及情绪和情绪调节的两个关键大脑区域中表现出过度活动:杏仁核和背扣前额皮质。

研究结果表明,具有低效MAOA基因的人可能不太熟练控制愤怒和攻击性行为。

同时,脾气暴躁也是心理问题

大约35-40%的男性人口具有低效MAOA基因,但显然这些男性中只有少数人会表现出脾气暴躁的问题。因为基因只是问题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就是心理问题了。

脾气暴躁,从心理方面里来看,是我们潜意识里在感受到危险的可能的时候,所作出的应激抗争反应。

如果一个人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不安全感,对人充满了不信任,他随时都在无意识的做着应激准备,身体是紧绷的,容易体验到焦虑,经常性心跳加速、心慌等。他无法跟人建立亲密、深度关系,他要随时准备着反抗。因此当他体验到危险的可能性的时候,他就要自动化应对,开始跟你打仗:调动全身心能量,启动应激机制,努力发出声音,使尽浑身力气一股脑地打败你,想要呵退敌人。

家庭氛围影响因素最大

家这个字眼本来是温暖和港湾的象征。父母,本来是支持和接纳的代名词。本来是最理想最安全最可靠的东西都变得随时充满了危险,那么小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还能依靠什么呢?只能随时做好应对危险的准备了。

在这种情景下,小孩子就会首先选择退缩。看起来就是文静、内向、老实、怯懦。因为他处于收缩状态。一旦有个安全的环境,他就会选择爆发。

安全的环境的意思是,我评估到这个环境我能应对得了。所以脾气暴躁,通常发生在安全的人身上:家人、恋人、孩子、看起来弱的陌生人或下属。一点点小的刺激,对他来说都激发了危险的体验。

他自己不一定知道他害怕,他只是很愤怒。他就是莫名其妙的忍不住爆发。

爱发脾气带来8种健康风险

  • 色斑沉着

生气时, 大脑血液中增加的毒素, 会刺激毛囊, 引起毛囊周围程度不等的炎症, 从而出现色斑问题。

  • 出现甲状腺问题

生气会搞乱内分泌系统的控制中枢, 使甲状腺分泌激素过多, 久之会引发甲亢。

  • 加速大脑衰老

生气时脑血管压力增加, 血液中含有毒素最多, 进一步加速脑部衰老。

  • 胃溃疡

生气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 直接作用于心脏和血管, 减少胃肠血流量, 蠕动减慢, 严重时会引起胃溃疡。

  • 造成心肌缺血

大量的血液冲向大脑, 会使供应心脏的血液减少而造成心肌缺血。

  • 损伤免疫系统

生气时, 大脑会命令身体制造一种由胆固醇转化而来的皮质醇。如果在体内积累过多,

就会阻碍免疫细胞运转。

  • 月经不调

生气和压抑会导致肝气郁结出现月经不调、周期不规律、经量减少、血色暗红等问题, 甚至出现闭经或更年期提早到来。

  • 伤害乳腺

生气会导致肝气不舒、气滞血淤, 发生乳腺增生等疾病。

管理愤怒情绪,这些方法你都会吗

1.建议每周运动三次;

2.调节饮食, 减少糖、酒精的摄入;

3.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最好是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如绘画、插画等;

4.花点时间, 学会欣赏生活中的事物;

5.外出旅行, 放松心情;




直若曲


是暴脾气的人,父母双方总有一方同样是暴脾气,俗话说:什么的瓜就接什么样的瓢。父母什么样的脾气,孩子就有什么样脾气,人的个性是天生的,孩子的性格和观念是父母后天生活中日结月累养育中形成的,大人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如果夫妻之间三两句话不投机就吵架,甚至经常打大出手,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从此留下了阴影,埋下了仇恨暴躁的种子。还有大人粗暴的棍棒教育未成年孩子,也是孩子成年以后暴脾气的根源,大人对自己的父母语言暴力,同样,将来孩子一样对待父母。为什么孩子会有如此暴脾气?因为早年的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对待他人和自己就是如此的暴脾气,所以,孩子的观念和性格与父母早年的教育密切相关,成年以后的孩子暴脾气就是父母暴脾气的再现。因此,暴脾气的人与父母有关,与家庭环境和生活环境有关,更与个人成长休戚相关。挖到底,就是父母早年亏欠孩子,这就是暴脾气的根源。

如何防止暴脾气或杜绝暴脾气?从父母早年善待孩子做起,从父母的一言一行做起,大人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更重要的要关心孩子的心里,一个人有情有义的性格比什么都重要,甚至能救人一命。


阿陈141992894


性格和基因有一定关系,但不能把暴脾气归结为基因或者性格什么的。当然如果是心理疾病不包括在内!

我认为暴脾气的人首先是原生家庭对他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如果原生家庭的氛围不好,家庭成员常常使用语言暴力甚至暴力,下一代脾气暴躁的几率就会很大!但是这样的家庭出来的孩子一定就会是暴脾气吗?当然不是!

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有些影响可能会伴随一生。但是决定自己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更多的时候还是需要自己的学习和修为,更不能把自己不好的一面都归集到原生家庭的身上,因为每个人都会成长。当你能够意识到暴脾气的危害的时候,通过一些后天的练习,比如脾气要爆发的时候默数100个数,或者让自己换个看问题的角度,换个环境让自己冷静,这些都可以缓解暴脾气带来的危害。

我们无法选择原生家庭,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如何生活,如何对待我们爱的人和爱我们的人!

还有一种暴脾气,是太拿自己当回事,总觉得自己都是对的,周围的人尤其是家人都应该迁就他,这样 的人多碰碰钉子,自然就好了!

如果是心理疾病导致的暴脾气,这样的话还是先去把心理疾病看好 。毕竟是生病就要看病嘛。找到根源对症治疗,这样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愿我们每天都是晴朗的一天!

.


戴眼镜的麻花辫


一:脾气好与坏与自身的环境因素有关系,因为环境如果很差那么你的心情自然是不会好,比如嘈音,杂乱的生活环境,环境中垃圾成堆,臭气熏天,那么你天天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心情自然不会愉悦。

二:家庭成员之间不和谐,相互埋怨,彼此看了都不顺眼,抬头不见,低头见难免情绪波动就会很大,压抑苦闷会伴随你每一天生活,哪怕在一起吃个饭看个电视都有可能吵起架来,脾气这时候就会暴躁。




三:来自遗传基因的因素,父母不管哪一方脾气暴躁,性格孤僻,容易发怒,平时不和颜悦色,这些等等也会传染给他们的下一代,还有父母比如天天管教你,事事看你不顺眼,处处挑你的毛病,干涉你的自由,限制你的生活领域等等,都会是你产生了暴脾气。




四:父母婚姻生活不和谐,整天微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彼此都不让步。非打即骂,导致八孩子当做出气筒。整天不是打就是骂,再这样的生活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脾气会变得暴躁懦弱,为人处世容易发脾气,如果生活中父母婚姻破裂,导致离婚,那么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的脾气易喜易怒,缺乏安全感就会变得爆照无比了。



王心心的萌宠佳佳


是心理疾病的问题,或者是身体出现了问题也会受到影响。但身体的疾病都是不良的情绪引起的,所以我始终觉得暴脾气是心理问题。

在《黄帝内经》中,十二经络各主一类情绪,认为负面情绪产生的原因是经络中能量堵塞的原因,如果疏通了经络,负面情绪就会自然地消失。十二经路所主情绪对号入住。每个脏器都主一种自然的正向能量,如果外界环境打破了身心平衡,就会产生相对应的负面情绪。负面情绪过多,就会堵塞本脏器的经络。通过疏通这些堵塞的经络,就可以消除由于不良情绪对人体产生的垃圾,进而改善或消除不良情绪。如果你检查过,你的身体很健康,没有问题,就很可能是心理问题了。

心理学家发现,如果我们不认同这些隐藏在思绪里的担忧,95%的担忧其实都不会发生;

如果我们认同了这些担忧,我们所担忧的事情就会发生在生活里。

因为我们是自己的思想、情绪和信念的创造者,在每一个情绪的后面,都有一个没有被看见的需求。当你发泄情绪时,其实是在利用情绪操纵别人,得到自己想要的。

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一个内在小孩,这个小孩就是童年时的自己。

年幼时,因为心灵没有得到足够的满足和安慰,使得我们的内在形成一个被隐藏的敏感脆弱空间,如同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

安全舒适的时候,我们成人化的一面会掩盖住内在小孩。但一旦遇到挫折、困难,内在小孩就会出来,替我们“接管”情绪,用“孩子气”的方式应对一切。

我之前处理的个案的暴脾气,大部分是心理问题引起,是内在来自从未被看见的需要。你开始正视自己的问题了,是一个好的开始。好好面对,及早进行心理治疗吧。


心时代从心出发


每个人出生都是一张白纸,假如暴脾气是基因问题在形成受精卵后基因就已定型,后天也解决不了什么!

假如是由某些后天因素导致,主要从以下层面分析;

1.生理层面:躯体疾病 生理年龄 性别因素

2.心理层面:认知能力与观念 个人偏见 负面情绪记忆 不良思维归因 人生价值观主观因素 ……

3.社会层面:生活事件 人际关系 所处环境 社会文化

这些因素都能引起心理问题。

集体潜意识中都有攻击性,凡是被压抑的无法正确表达出来的都可能被引爆,表现出来的就是暴脾气,行为异常不代表人的异常,具体问题也需具体分析。



景柒


愤怒和暴躁是我们情绪当中的一小部分,其实偶尔的愤怒不是坏事,它可以让我们的负面情绪暂时平缓,或者发泄出来。因为很多人在生活当中不可避免都会遇到一些烦心事,或者令自己愤怒的事情长期压抑自己,不将这种负面情绪爆发或者发泄出来,对自己的身心是一种很大的伤害,有的会打击到我们的自尊心,有的会伤害我们的身体,甚至会带来高血压和心脏病的危害...

而你所说的暴力,它是有基因的关系,MAOA基因就是降解人脑中的多巴胺,血清素等神经递质,主要是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水平,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的。而大部分的暴躁都和原生家庭有关系而这里面包含最多的就是家庭暴力的迭代效应。

在家庭暴力的影响下,孩子是没有安全感的,他就会对周边的环境失去控制,一旦失去控制孩子长大以后就会用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而在学校当中,就是我们能看到的虐待同学等校园暴力行为,这就形成了家庭暴力的延伸。最新的研究数据也表明了在家庭暴力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认知功能也会减退。

所以,暴力的状态和情绪,基本上与我们的生长环境和我们原生家庭都是有关联的。所以,我也呼吁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们,面对家暴可以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不仅让自己的生活状态更加美好,还能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霖士心理


暴脾气,基因问题占了一大半,后天影响又占了一大半,心理问题只有一小半。


如果一个人的家族都是暴脾气,他遗传的基因也是暴脾气,就像一个小孩天生活泼外向,另一个小孩天生文静内向一样,这是遗传祖上的基因。


在遗传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影响也可以改善个性,但不要指望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不过,把不合适社会生活的暴脾气改善到一般的状态,最少能适应现在的社会生活,这还是可以的。当然少不了心理老师等专业工作者的分析指导,也少不了当事人的加倍努力了。


还有一项就是心理疾病,这个人遗传基因上并不是特别暴的脾气,但由于个人经历以至于内在积压了很多负面的情绪,就像炸药库一样,一点就着,而且长期如此,成为个性的一部分了。这种暴脾气就像携带炸药的爆破手,走到哪里带到哪里,谁一碰就爆发,而县城他自己也感觉很难受。


属于心理问题的这种情况,就要接受心理老师的分析和指导,及时化解心理上的问题和障碍,以适宜的情绪状态来处理人际关系,那样就会获得更多的成功。关键是对自己的身心有利,对自己的家庭有利呀,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