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的重点大学为什么不多?

浙江吃喝玩乐一点通


自古江南出才俊。浙江,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经济发达的省份,GDP总值位于全国第四,其省会杭州更是如今的新一线城市中的佼佼者。然而,作为这样一个极为发达的省份,却只有一所重点大学,这就是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在浙江省排名第一,全国排名第五,是211大学,也是985大学,还是双一流大学。浙江省的第二名是浙江工业大学,却在全国排名第85位,属于四非大学,被浙江大学远远甩在后面,可以说浙江大学在浙江省一家独大。邻省江苏可是有9所211高校,比较起来,浙江省在这一方面确实要略显单薄。为什么浙江省的重点大学比较少呢?

第一,因为早些年的院校合并。

浙江大学的前身是创立于1897年求是书院,1928年定名国立浙江大学。50年代院系大调整,浙江大学被拆分为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原211)、浙江农业大学(原211)和浙江医科大学(省重点)。1998年,同根同源的四校实现合并,组建了新的浙江大学。这四所大学本就一脉同源,重新合并也是理所当然。如果这几所大学没有合并的话,浙江如今就拥有4所211大学了。可以说,浙江大学的合并行为导致了浙江省重点大学的缺乏。

第二,数据显示,浙江高校已经从1998年的32所增加到现在的100多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不到9%提高到2015年的56%。过快的外延式扩张,带来的是高校教育质量下降的问题。

第三,浙江重经济轻教育,市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省属专科高校毕业的学生照样能够找到好工作,综合性重点大学的建设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不过,这种情况也正在改变,从最近的双一流评选结果来看,除了浙江大学入选“双一流”之外,中国美术学院、宁波大学也入选了“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行列。

另外,原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教授等著名科学家发起筹建了西湖大学,这所学校被大家给予厚望,将来会有很好的发展。

可以看出浙江省将会有更多的高校进入双一流大学建设的行列,成为重点大学,浙江省的高等教育会奋起直追,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东门茶饮


以前浙江省的重点大学少,可是你的重点大学规模大。一个浙江大学,赛过别的省几个重点大学。多少外省的考生,都在羡慕浙江。

浙江省重点大学数量的变迁

在2017年“双一流”建设方案出台之后,浙江省的“双一流”院校增加到了3所,已经不算太少了。

我国从1954年确定了6所重点建设大学,在1959年再次确定了20所重点大学,到1978年,全国重点大学共确定了88所。后来陆续追加,至改革开放前全国重点大学至99所,到此时,浙江省只有原浙江大学是重点大学。原浙江大学是在1963年首次成为全国重点大学。

再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开始实施211工程,浙江省有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成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浙江省此时有3所全国重点大学。

但是很快,原浙江大学、原杭州大学、原浙江农业大学、原浙江医科大学在2000年合并为新的浙江大学,一所巨无霸型的大学。然后浙江大学又顺利成为985工程大学。此时浙江省的重点大学又只剩下一所了。

到2017年,国家又推出了“双一流”建设方案。浙江省共有3所学校进入“双一流”建设方案名单:浙江大学、宁波大学、

中国美术学院。到此时,浙江省的全国性重点大学,共有3所。

“双一流”建设高校共有3所,这个数量不算多,但也不是很少。双一流建设高校数量最少的省,只有1所院校。这样的省份有:河北、山西、内蒙古、江西、广西、海南、云南、贵州、西藏、甘肃、宁夏、青海、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还有的省份“双一流”建设高校只有2所:福建、河南、重庆。

“双一流”建设高校有3所的省份:吉林、浙江、安徽、山东。

“双一流”建设高校超过3所的省份有11所: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湖北、湖南、四川、广东、陕西、辽宁、黑龙江。

实际上,到2017年推出双一流建设方案之后,浙江省3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已经不算是少了,数量上全国排名是并列第12名。不过浙江省的重点大学数量,与浙江省的经济发展状况相比,并不相称。浙江省应该有更多的高水平院校,更好地为本地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浙江省重点大学数量不多的原因分析

从浙江省重点大学数量变迁过程,我们可以分析出浙江省重点大学数量少的两个原因。

一是2000年时的四校合并为浙江大学。晕相当于使四所重点大学合为一所,数量一下子减少了3所。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本身就是同宗同源的一所学校,他们都源自国立浙江大学。在上个世纪50年代全国大学院系调整时,原国立浙江大学的相关院系拆分,成为4所。这4所学校已经有3所大学成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在2000年时,他们又重新合并为一所。不过这次合并,对于浙江考生来说,并不吃亏。一所超大的985,比3个较小的211更划算。

二是浙江和杭州在中国近代的发展历史并不是很高。重点大学较多的城市,北京、上海、南京、武汉、成都、西安、广州等,在中国近代发展的历史都占有重要地位,都是区域的中心城市或者首都。这些特殊的地位,也为他们的高校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会,高校数量多也是正常表现。而浙江省会城市杭州,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并不是明显的中心城市。当年基础好的大学,也只有原国立浙江大学。

以上是我分析浙江省重点大学数量少的原因,欢迎共同讨论。

我是吉林省高考志愿咨询师,欢迎评论区交流不同意见。关注交流更多高考志愿问题。


高考第一志愿


教育的标杆看高等教育,浙江出多少人才就不必说了,可是堂堂人才大省,为何没几个好的学校?

不错,原因是好的学校都被浙大吞了,我们的浙大是拿得出手的,可也只有这一个拿得出手?浙江学子高考的能力就不用说了,而浙大每年本省才招3-4000人,剩下来的怎么办?

北京上海不说,江苏有多少211,湖北有多少重点,堂堂一个浙江名校数量连身边的福建和江西都不如?

不是说浙江其他的学校就不好,工大、宁大、杭电、杭商等等学生在省内都有不错的口碑,这其中许多人都是211甚至985生源的底子。可是,为什么在浙江,这些本该进入名校的学子就只能背个“能力出众,文凭略软”的黑锅呢???

对一个高考成绩与浙大差之毫厘,比上不足比下却有余的学生,在上海、南京、武汉他都能进入理想的第二档学校研读,可是在我们经济最发达的浙江,却只能屈居第三甚至第四流,为什么?不是才能不够,而是浙江的好大学断档!

也有人说,浙江省内重能力,而轻学历,果真是这样么?好,如果一个工大或者杭商的学生,去应聘时遭遇一个华东理工、南京理工、南航或者其他地方的“第二档次”学校的学生,他都真的能享受平起平坐的待遇么?本人曾目睹一南邮(南京邮电学院,在南京是二本)外地学生,轻松战胜数名浙工大信息学院(在浙是一本)学生摘取杭州某知名通信公司职位的惨痛事实。

为什么?仅因南邮在电信系统知名度高。而这个资源在江苏只要成绩不太差,就可以享受到。但是对于省外,他们固然是拉高进入的门槛,谁叫你们都想来呢???

除了能去浙大以外的浙江好学生,也许需要被迫离家到外面绕一圈,再回家来竞争,这对于人才大省浙江是一种怎样的耻辱?

杭州市曾经提过“学在杭州”的设想,希望将在杭的杭商、杭师大等几所学校发展成为全国名校没,然而众所周知,教育资源的集中多么不易,仅靠钱是不够的!!

据说杭商曾经重金挖掘来西南政法某专业从博导到讲师的整个团队,而宁大,几乎是靠着宁波帮的努力给捐出来的,但是这对于一个学校来说仅是杯水车薪,高等教育要发展,要靠行政资源,要靠省、市的大力和努力!

09年浙工大进211失败,仅落了个“省部共建”的安慰奖。而且211也将停止接受新学校。这对于浙江高校建设又是一大打击。在所谓的全国百强高校中,浙江只有可怜的2所,但中科院、中工院院士里,浙籍的占到50%以上,浙江,难道在未来你还要扮演为他人做嫁衣的角色,你还是摆脱不掉人才大省,教育小省的地位?


中华国学


每当高考考分公布了,又到了考生为填报大学纠结的时候,浙江的考生学习成绩在全国也是在前列的,但在选择本省大学时感到很无奈,因为浙江省除了浙大是重点大学,其他也就那么几所普通大学。

而同样处在长三角的上海和江苏却是名牌大学云集,浙江是经济强省,文化大省,为什么不考虑建几所综合性的大学呢?

浙大“辉煌”的历史多集中在1952年以前和2000年以后。而中间的48年完全是“黑历史”一般的存在。其实浙大能评上211都很勉强,一没有政策支持,二没有产业协助。完全靠的是浙江人精明头脑,踏实的人品,以及几十年来最后一点火种的支持。

至于浙江没有其他211,也并不是浙大的“问题”。211计划的时候,浙江省内其他高校都很不成器。1949年以前,浙江省能授予本科学位的也只有三所大学:国立浙江大学,私立之江大学和空军官校(笕桥)。

不像之江大学,还留下了一点校园。而现在处于省内二集团的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学校,其中,工商,理工的前身商业专科学校,蚕桑学校在49年以前都是职业高中性质的学校,没有完全步入高校领域。

而且新中国成立后也没有抓住院系调整的东风,充实自己成为和64所重点高校一样的专业大学,长期处于混招省内普本和专科状态,当然无法评为211。至于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这两个学校名字是后来才有的。

因为原来内定的“浙江工业大学”就是如今的“浙江大学”,而“浙江师范大学”是后来的“杭州大学”。而现在的“浙江工业大学”则是当年为了给衢州化工厂培训工程师建立的“乌溪江化工学院”。

没有中央扶持,那么地方扶持也可以吧。地方扶持的例子如上海交通大学。尽管精锐被抽走,但是凭借着上海得天独厚的地理和工业基础,硬是打败了西安交大原班人马,重新抢到了交通大学的正统地位。

第一届浙大研究生是1985年招生的,比其他大部分大学和学院都晚,侧面证明了浙大在80年代中期以前,都没啥存在感。到了1960年,全国重点大学扩大到64所,还是没有浙大。

当然,现在的浙大可就牛很多了,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春上春数


浙江省高校主要集中在杭州,而原有四所全国重点高校,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在1998年合并(回归,中国一开始高校很小,所以这几所都算是浙大分出去,复旦好像也是浙大分出去的)成浙江大学。而在合并前,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都是211大学,浙医同样小而精。而浙工大、浙师大(其实,我小的时候还是浙师院)、电子科大等学校建校历史不长,根基不深,浙江又有浙大这个学霸,当然很难一下子提升自身在学术界的地位,进入中国百强大学。综合来看,四校合并是浙江百强大学较少的主要原因。


义乌购


以前有四所还算可以的大学,老浙大、杭大、农大以及浙江医科大学,不说985,基本也都是211级别的。按现在的双一流标准,拿个一流学科都是没问题的,一流高校可能浙大和杭大机会大一点。但是98年院校合并之后,四所合并成立新浙大,成了一个巨无霸大学,几乎囊括了文工农理医所有学科,而且没有特别差的学科。这也导致了浙江省内学生想在省内读名校只有浙大一个选择。录取的名额大大减少,浙大一年在省内也就3000多人,哪够30w学生啊。

其实还有一所国美的实力也不错,特别国画书法雕塑这几个基础学科。但是人家大多是艺考,走的路线不太一样,而且北京还有一个央美呢,拿得到的资源完全不能比。


一心学长


的确有这问题,浙江省内的大学等级是存在明显的断层的,而且顶部就一所浙大,别的都差那么一口气或者多口气。

有的回答把原因归结为浙大当年四校合并,恐怕不是很合理。作为老杭州人及1995年高考报志愿的过来人,可以负责任的说合并前其他三所大学也不算是能与浙大并肩的顶尖学校。杭州大学是偏文科的地方性大学,浙医大是医学专业的非综合性大学,浙农大跟浙医大属性类似但会更弱一些。从当年的录取分数线可以明显看出差距,除了浙医大,因为那时候浙大没有医学专业,所以无论分数高低,有志在杭州学医的最好的选择也就是浙医大。所以四校合并后,很多学生其实是赚到了,比如我老婆当年二本进的杭大,毕业的时候拿到了浙大的毕业证书,多好!

杭州没有多少老牌的综合类大学,大学扩招前比较多的是专业类的高等学院,而且很多是以杭州冠名的,比如杭州电子工学院(现在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杭州商学院(现在的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师范学院(现在的杭州师范大学)等,还有比如浙江丝绸工学院(现在的浙江理工大学)等。浙工大、浙医大、浙农大等才是以大学冠名的,而且早先本来就是从浙大分出去的。要我说这是一种务实的做法,当年主要就是培养很多专业性质的人才,能适应各个方向上的行业需求,不贪大不贪高,够用就行。而且当年没有什么958、211什么的,高考录取率也较低,管什么一本二本三本,能读出个大学学位就知足了。

那么要读重点大学的尖子生怎么办呢?话说尖子生志在四方,何必拘泥于浙江省内读好的学校呢。我们那届杭二中最好的都要么去北京要么去上海,当然也有不少被浙大给抓住留在本地。其中上海因为又近好的学校又多,可以很大程度上消化一批想上重点大学又不想跑太远的尖子生。

当然现在浙江和杭州政府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了,也一直在努力想要打造另外的重点大学。但大学这玩意儿不是砸钱就能立竿见影的,需要吸引顶尖的师资力量支撑,还需要拿出丰厚的学术成果,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得到广泛的认可,还要树立起持久的文化底蕴。所以应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江南渔夫


重点大学不仅仅是教育水平的问题,很多事因为教育政策等原因。

这是一个溯因问题,其答案依照溯因层次而呈现不同的面貌和解答难度。首先除了浙大,以及被吞之前的浙农、浙医、杭大,在20世纪80-90年代,浙江省就没什么其他有实力的学校(美院这种艺术类的先不算)。无论是211,还是985,最初评选时都是按照学校实力来评的。按照当时的实力来看,就四所学校有实力被评上,后来四校合并留给浙江省一所全国级的大学。如果不并校的话,浙江省将有四所211大学,这在全国也算领先了。

第二个原因是资源投入少。以前并没有类似校友捐款之类的集资来源,大学的主要经费来源都出自政府财政,有多大投入,就有多少产出,政府财政来自两个层面:中央和地方。在中央看来,当时的浙江省战略价值很低,投资自然就少地方层面,首先当时财政还没搞包干制,地方财力本就有限,而改开之前浙江在经济上是个弱省,能投多少给本地大学可想而知。


浙江吃喝玩乐一点通


萧山人来说几点。1,分数差不多的情况下,浙江的考生,普遍喜欢留在省内读书,首选杭州,因为其他比浙江省富裕的省份确实没几个。2,浙江以民营企业为主,招聘的时候,小老板基本都会优先招本地生源,能说本地土话的更好,当然仅限民营小老板。3,浙江人,毕业留外地工作的,几乎很少,都是会回到浙江来创业,上班啥的,这其中就牵涉到一个关系网。说白了,外地读书,回来之后,一切从零开始,本地读书,可能大学里一堆本地人,为以后进入社会,提前建几个关系网,有没有用就不知道了,认识了也不会错。就像我当初,超2本线20多分,还是读了3本的浙大城市学院。大学寝室6个人,1个绍兴,1个舟山,1个衢州,3个杭州


牛叉叉大王


一个省就一所能拿得出手的大学,并不好听。比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如果能被重视,完全可以成为重点大学。但这样的学校被浙大的光环掩盖,很少有人能看到他们的发展潜力。全国才五所电子科大,杭电其实很有未来和特殊地位,可惜没人看到。包括杭电信工学院,完全也可以组建杭州信息工程大学,专注于智能化信息化的专业研究。高等教育要繁荣,必须打破现有格局,快速洗牌后再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