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国内985大学招老师只要海龟博士,且须是世界排名前100大学!你怎么看?

瓜太郎


说实话,目前这个现象已经有好多年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呢?其实这不仅仅是高校的意愿,而是国家的大政策使之然。应该说是我国国家人才政策的结果,我个人认为,这个从总体上来讲是有利于国家的人才引进的,有利于我国国家的创新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大量的人才外流,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大量外流并最终留在海外。那个时候是因为国家经济不好,不能提供足够好的科研环境,即使这些人才回来,也发挥不了多大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增加,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我们突然发现人才对我们非常重要,于是国家发布了国家人才战略。其中重要的战略就是引进国外高水平的华人,或者在国外的科研人员。这些政策中,最为重要的是“千人计划”。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千人计划”,主要是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从2008年开始,在国家重点创新项目、学科、实验室以及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引进2000名左右人才并有重点地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来华创新创业。2012年7月25日,“千人计划”已引进各领域高端人才2263名。

我国引进这么多千人计划,能够往哪里安放呢?科研院所、企业当然是比较合适,当然,最好的地方就是高校了。于是,大量的千人计划人选进入高校工作。然而,高校的进人只有数量限制的,当有这么多的高端人才进入高校工作,高校当然高兴不已,对于国内的博士就不屑一顾了。特别是一些重点985高校,基本上引进人才都以千人计划为主。

同时,为了达到高校评估的“国际化”指标,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海归在这项指标中对于学校的发展很重要,于是,学校为了使得学校国际化更为突出,于是也大量要引进海外博士。现在海外博士那么多,于是水涨船高,好学校就只选择世界前100所高校的博士了。

总体上来说,这是趋势,不仅过内高校是这样,境外高校也是一样,大家可以看看世界名校,教师的来源都是世界性的。所以,我并不反对引进世界名校的博士,只要是真才实学就行。


义哥说教育


首先,你这个题目就有错,985是招本土博士博后的,并不是只要海龟,你这种言论会误导很多年轻学子。985招老师看的是个人能力和成果,并不是单一的海龟头衔。知道一个院士团队,旗下最牛的两位教授都是土博,所有博后也都是土博。其次,这些土博如果成绩优异可以直接留校任教,因此学校并不需要再贴招聘,博后转讲师副教授副研究员就行,而对于海外学子高校为了吸纳人才当然要贴招聘,因为他们没有土博对自己学校或其他985熟络,所以很多人可能误解为高校只要海龟。


轻红酿白


如果只要国外回来的,不看论文及其他成果,只能说这些招收老师的高校也不懂行。其实,如果同样成果的情况下,应该优先考虑国内的,原因有很多,就拿发文章来说,能在国内较差的条件下发好文章难度更大一些,而且又是发国外把持的杂志。这就好比从山东河北考上北京985高校的学生,在考试能力上(不谈所谓的综合素质),肯定优于北京本地考生。这里没有歧视的意思,就是就事论事,学生都是好学生都值得培养。当然观念的改变需要很长时间,同时一旦角色发生转变,其代表的利益群体也就不同,不利于改变的推动。


长生飞云


对于该问题,实质是高等教育劳动力或人才市场的一种现象。应该以辩证及一分为二的思维看,既有合理性的一面,也存在一定的弊端,需要重视并加以纠正。现以信号理论为基础,对这一现象简要作一剖析。



一、信号理论及在高等教育劳动力市场的适用性

信号理论最早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宾塞(Spence)于1973年首先提出,最早源于信息经济学领域,主要是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市场交易问题。后被斯宾塞1974年在出版的专著《市场信号:雇佣过程中的信号传递》中首次开创性地运用于教育劳动力市场,其核心观点是将教育水平的作为劳动力市场中发出的一种信号,教育水平越高就意味着向买方(或需求方)传递了一种高质量的信号,从而更有利于市场交易的完成。

同样在高等教育劳动力或人才市场,求职者与高校相互是信息不对称的,求职者对自己实力情况有更多的了解,相比高校具有更多的信息优势。因此高校为了对求职者能有更多的了解,就必须借助于一些公认度较高和权威的评价指标,其中求职者毕业的大学层次或声誉的高低就是一个重要的信号。毕业于世界排名靠前大学的博士,对高校而言,就意味着发出了质量高或优质的信号。高校也就以此为信号作为遴选应聘者的关键参考信息。因此从这方面而言,信号理论在高等教育劳动力市场具有较高的适用性。

以下就从信号理论的视角,从两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二、将从世界排名前100位毕业的海龟博士作为应聘人员的主要条件的合理性

大学自中世纪产生以来,如何衡量和评价大学质量就是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大学与社会边界的相对清晰,大学较为封闭。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是大学坚守的重要信条。因此最初质量保障和评价是大学自己的事。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新公共管理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重视绩效和市场成为一种新的文化。表现在对大学的评价上,政府在大力支持大学的同时,也强化了对大学绩效的考核。因此如何考核和评价大学的质量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大学排名也就在此阶段迅速兴起。大致而言,当前大学排行的数量有上百种,但从世界范围内看,影响较为广泛的主要有四大排名:USNEWS、QS、THE和上海交大。

一般意义上而言,能进入上述四大排名并排名较为靠前的,往往被认为是世界一流大学,具有较高的质量。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实施985工程以来,政府投入巨资对部分大学进行重点建设。加之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蓬勃发展,从国外引入一大批高水平人才就成为国内重点大学的首要任务。在国家层面,相继实施了“千人计划”等一起国际重大人才战略,在短时间内引进了一大批高端人才,极大提升了教师的整体水平。



根据信号理论,如何识别人才质量的高低是一个基础性问题。国内大部分重点高校就以毕业学校在四大大排名中的情况作为衡量应聘者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因此,也就出现了大多数985工程高校在招聘过程中将毕业于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学作为一个基本条件的现象。不可否认,由于人才招聘的信息、成本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这种现象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毫无疑问,毕业于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学的博士比国内高校毕业的博士整体具有更高的质量和水平。

三、该种现象存在的消极影响及矫正之道

根据中国哲人提出的中庸理论,凡事如果走极端,便会过犹不及,反而对事物造成不利的影响。同样,对于国内985高校在招聘中只招收毕业于世界排名前100的海龟博士,可能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市场或我国大学发展本身造成较大的消极影响。尽管毕业于世界前100的海龟博士整体水平较高,但也并不代表每一个人都比国内毕业的博士水平高。在近些年的招聘中,也发生了一些海龟博士造假作弊以及名不副实的现象及问题。

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在博士培养的规模上已居世界前列,培养质量也大幅提升。事实证明,我国当前已能培养世界一流水平的博士。而且在当前强调树立高等教育自信及破“五唯”的背景下,不能过于“崇洋媚外”,应增强自信,在招聘中将海龟博士和自己培养的博士同等对待,“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给每个人平等的机会,以工作实际业绩说话。更为重要的是,只有培养出了世界一流的博士等高端人才,才能真正说明我们的大学是世界一流的,不然只能是“自娱自乐”。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如有教育方面的问题,欢迎关注:YAO博士课堂,进一步交流和学习。

YAO博士漫话教育


对于老师这个职业,确实是高学历者知识面广,见识多,能传递给学生,还能教会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渠道,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学历高者确实是好的,海归就比国内的大学生要好。但是,教师这个职业更需要的是责任心和使命感,一个有责任心,有使命感普通的师范,师专的老师,甚至比一个硕士博士的海归要更有价值,更能让学生获得真正的收获。

这让我想起一个老师曾经说过,他只有一杯水,但他会竭尽全力地将这一杯水传递到学生的手里;很多教授、副教授级的人,他们有一盆水、一池塘的水,但他只会用笔轻轻的,向学生喷洒几滴而已。

我想学历高,并不是他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一个主要因素,只是一个外在辅助条件而已,所以我认为学校要求教师必须是海归博士学历,有点儿表面意义超过实际价值。

因为学历不代表一个人的修养和责任心。


船长5921741


首先同意。读完博士考量的是科研能力,海归博士只要是世界排名前50毕业的无论学术、研究能力都会比国内的好一点,接受最新前沿科技的机会和能力也会強一点。


流水运云


先内招国内博士,仅留一两个名额外招留学博士。内招没有对外宣传,外招有宣传,所以容易让人误会。


尚艺居士


这就对了!国外名校的博士有真才实学,这是关键


用户449689425014


归根到底的不自信和骨子深处的崇洋媚外。


北滨晚风


只要海龟是不存在的,这是个伪命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