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能够受到那么多人推荐,但却有很多人说文学水平一般,为什么?

谋子


文学的定义是什么?作家要写什么?作家该怎么写?这是一个讨论了几十年的老问题了。中国现代文学馆的石碑上镌刻着巴金先生的一段名言,其要义是……让人们更善良一些……。路遥先生《平凡的世界》打动了亿万普通读者,唯独打动不了象牙塔里的文学大佬!若不是其他媒体敢为人先,《平凡的世界》可能也就此“平凡”了。

文学创作不是凡人所能之事。纵观史上文学大咖哪个不是“衣带渐宽终不悔”?哪个不是“吾为人民鼓与呼”?哪个不是深入生活,深入社会?从国外的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肖洛霍夫到国内的柳青,陈忠实,路遥。那些紧跟潮流,玩弄什么黑色幽默,后现代的作品,哪个流传于世了?说到底路遥身在社会底层,对社会,对生活感同身受,对饥饿,对生计,对爱情的描写入木三分是他对生活的深刻感受!这也是高居庙堂的大佬们所无法理解的。

看到路遥对饥饿的描写,不禁想起

若热.亚马多的《饥饿的道路》和张贤亮的《绿化树》,同为描写饥饿,各有千秋,各具特色,都是现实主义的佳作。《平凡的世界》主人公均为生活中的小人物,蝼蚁人生,喜怒哀乐,生死歌哭,反映的却是大时代的一滴水,唯其真实打动了读者。诚然,生活的真实不等于艺术的真实,路遥先生取舍有度,一线串珠,一群活生生的乡下人带着他们的希望,憧憬和诉求向我们走了过来,让读者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这就是成功!一部好的小说,首先是靠主题,情节感动人,仅靠技巧,辞藻是无法吸引人的。细节的真实,是路遥先生的又一特点,请读者详读《平凡的世界》。


用户4395868970


也简单说几句:

一、情节意淫。

润叶追求少安,晓霞爱上少平。这样的故事金庸都不敢编,八个老婆的韦小宝至少追求阿珂吃过苦头,段誉还单恋王语嫣。在主角光环下,少安少平轻易就得到了富家小姐高干千金的青睐,读者,特别是卑微出身的读者完全可以把自己充分代入,在幻想中满足自己。这差不多和公车小说同样夸张。

二、立意庸俗。

路遥想表达的,是奋斗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小说中,少安成为了优秀农民企业家,少平成为了国企领导,这些全是个人拼命奋斗的结果。但是,事实证明,只凭自己的努力,并不能改变命运。在路遥写这个小说的差不多的时间,有个说法是惩治官倒,打倒腐败,可是,路遥并没有看到这些。

三、缺乏批判。

作为现实主义作品,缺乏对现实的批判,只是一味的讴歌赞美,注定就是金光大道一类的作品。农民连黑面馍都吃不饱,田福军家里随时可以拿出白面馍、猪肉烩粉条,在小说中,看不到对这样现象的深入分析与批判,路遥也从没有思考过如此巨大差异的原因,却只有来自主角内心的真正羡慕。田福堂多年不参加劳动,却家底厚实,钱粮从何而来,根本没有任何交待。

四、眼光肤浅。

下到生产队长,上至副总理,看似篇幅庞大,人物众多,但只是林林总总的把人物和事罗列出来,没有进一步的挖掘和提炼。虽说路遥还做过一年的革委会副主任,但是对官场的理解,基本上是肤浅的。田福军这样的优秀干部,只有通过乔伯年,才能得到提拨,实现抱负,遇到了苗凯,田福军再优秀也只是被挂着。然而为什么会如此?没有了,根本看不到作者对这样现象的进一步描写。再读读刘震云的官场、单位、一地鸡毛,就会发现,两者的认识,根本就不是同一档次。

五、文笔差劲

路遥的语言是平实的,这是个好事,平实的语言可以获得更多的受众。但是平实并不等于是拉杂,而路遥的文字,实在是过于拉杂了。在陕西的作家中,路遥几乎是文字最差劲的一个。作为宏篇巨著,至少随处可以找得到不朽传世的经典片段,但是在平凡的世界中,没有。从出版到现在,有没有被选入教材?同样没有。

对于出身底层身份卑微的人来说,都有一个梦想:得到润叶、晓霞这样女子的爱情,得到田福军这样的权势人物的支持,从而一步登天,改变自己的命运。平凡的世界的价值,大概也就只有这些:可以满足许多人的幻想。这,大概也就是为路遥叫好的人的共同心声吧。


迟钝老刀


早晨从下午开始,带你一起读路遥《平凡的世界》系列问答。

从路遥《平凡的世界》的第一部问世开始,这个争论到现在都没有停止过。

除了陕西籍文化界人士给予了这部书极高的评价之外,几乎所有的专家,学者都对这部书避而不谈,敬而远之。

更有文学史专家在编著文学史时,对于路遥,基本都是之谈他的《人生》,而对《平凡的世界》要不只字不提,要不一笔带过。

这就与这部书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而这个文学史上极度尴尬现象的出现,真的是因为我们普通读者的文化欣赏水平太低了吗?

有位作家曾经说:就算给我50元看一页,我也是看不下去的。

当初审核《平凡的世界》的《当代》杂志社编辑周昌义的那句:还没来得及感动,都已经读不下去了,至今还让我记忆犹新。

后来作家出版社的编辑也退稿了,接着路遥几乎找遍了所有当时有影响力的杂志社,无一例外的都放弃了这部书。

就算后来这部书被《花城》杂志社刊发了,当时杂志社还信心满满的为这部书开了一个“专题研讨会”,结果却大大的泼了路遥一身的冷水。

甚至有专家,读了这部书,还简直不敢相信这会是《人生》的作者写的新书。

所以在大部分的专家学者面前,这部书基本上就是《人生》的延续,甚至还远远不如《人生》。

如果不是有叶咏梅的赏识,达成了这部书在中央广播电台的“长篇连播”,那么《平凡的世界》或许早就被淹没在茫茫的书海之中了。

在那个年代,这样的宣传平台再加上如此接地气的作品,那完全可以造成“万人空巷”的效果。

于是从此之后,这部书就彻底的火了。

听过书的,看过书的,都开始向周围的朋友亲人推荐,由于这部书通俗易懂,所以读者群也十分的广泛,基本上只要是识字的人都看得懂。

普通人看书,主要就是看故事情节,谁又会去特别在意这书的文学水平,写作水平呢?

而专家学者们却特别注重这个,所以才会有这样不眠不休的争论。

当然结果肯定是谁也无法说服谁。

如果站在客观的角度看,《平凡的世界》确实也有很多的局限性,比如说:

这部书过于片面的强调了只有读书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这部书还一直秉承的“门当户对”,“男主外女主内”以及“城市和农村不可调和的矛盾”等等……

这样往深了看,其实也非常容易发现这部书的局限性还是很明显的。

但是我们普通读者又不太在乎这些,大家在乎的只有一条,那就是这部书是否好看。

好看的标准也很简单,那就是是否容易读懂,是否有美好的爱情,是否有真实感,是否有跌宕起伏的情节,等等……

而这些《平凡的世界》恰恰都有。

所以,如果还有人问《平凡的世界》的文学水平怎么样,我的回答就是:还好,一般。

但是如果有人要问《平凡的世界》好不好看,值不值得推荐,我的回答是:好看,特别好看,值得推荐。

因为这部书的价值其实不在于“文学水平”,而是在于它的“真实感”。


宇哥带你读原著


读书少的我,不懂什么叫文学水平。但这部《平凡的世界》我共看了三遍,初中时同学推荐的,那时的内心是青涩、朴实、穷苦的,书中人物的命运让我产生了共鸣,这是我读完的第一本书;中专时,路边摊买了一本(农村学生进城上学,也只能买得起盗版书),再次阅读,让我印象深刻,同样在外求学,尽每天2.5元生活费(早0.7 午0.9 晚0.9 2000年左右),但幸运的是我吃的比少平好多了,他的命运似乎也是我的命运一般!

后来步入打工行例,偶然间翻出那本久违的《平凡的世界》,再次阅读,已没有了之前的强烈的共鸣感,与书如故友闲叙、如闲暇之余欣赏电视剧的故事情节一般,恬淡、平静!

后来的电视剧,我认真的看了一遍。

不懂文学水平,只谓心之所向,好就是好,喜欢就是喜欢,我相信我至少还会看第三遍的!


彼岸花开bahk288张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f01ae4020f423b575add19e7b7402434\

九夏涛声


马云说过,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是路遥。18岁时我再度高考失利,应聘了五六个工作都没人要,只能去当送杂志的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让我意识到不放弃总有机会,否则我现在还在踩三轮车呢。

路遥的作品不仅改变了马云的命运,也改变了潘石屹的命运。

潘石屹非常喜欢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而且读了七遍。

“我做生意失败一次就读,我失恋一次就读,我算了一下,我人生最低落的时候,给我精神力量的就是《平凡的世界》。人在最低潮的时候,看孙少安、孙少平怎么过日子的,你比较的话,比他们好多了,马上就有力量。”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我国新时期以来为数不多的畅销书和长销书,被读者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

《平凡的世界》在青年读者中尤其是大学生中有着非常大的魅力,正像潘石屹所说:“路遥的文字总能给予我力量,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在逆境中努力寻求生存。每当我遇到问题的时候,一看路遥的书就觉得豁然开朗。”

在文学理论界,有个“路遥现象”。路遥在读者中赢得很高声誉并引发了空前阅读热情的作家,却在批评界和文学研究界长期评价不高,甚至一度不被放到文学史中去讨论。路遥在读者眼里很热,在文学理论家眼里不屑一顾。

路遥是以柳青的《创业史》为模仿对象,走的是现实主义道路。可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文学繁荣的时代,流行的是“朦胧诗”、“实验小说”、“寻根文学”,是意识流是现代派,是文学形式的突破和创新。莫言就是以魔幻现实主义走上文坛的,路遥的作品在理论界看来太俗套。

《当代》杂志编辑周昌义回忆当年为何退稿《平凡的世界》,周昌义感觉慢、啰嗦,故事一点悬念也没有,一点意外也没有,全都在自己的意料之中。人们需要读新思想、新观念、新形式、新手法,可是《平凡之路世界》却没有。

结果是,周昌义以《当代》积稿太多为由退稿。

周昌义之后,作家出版社一位编辑来陕西看稿以后直接把稿子退给路遥,说这部作品不适应时代潮流,属于老一套“恋土派”。

1987年1月,《花城》和《小说评论》编辑部在京共同主办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座谈会,路遥基本上被理论界否定,认为比起《人生》甚至是一次倒退。

是广播改变了这部小说的命运。

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编辑叶咏梅力荐,1988年3月27日,《平凡的世界》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篇连续广播”节目中开始长达130天的播出。

作品一播出引起轰动,并产生了强烈共鸣。小说的广播听众达3亿之多,听众来信居上个世纪80年代同类节目之最。

是亿万读者把路遥推到茅盾文学奖的领奖台上的。理论界不得不重新审视路遥,1991年,路遥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对于理论界藐视,路遥坚持说:“生活和题材决定了我应采用的表现手法。我这部作品不是写给一些专家看的,而是写给广大的普通读者看的。作品发表后可能受到冷遇,但没有关系。红火一时的不一定能耐久,我希望它能经得起历史的审视。”

从文学专业角度来说,《平凡的世界》肯定不是一流的。但是《平凡的世界》有自己的魅力,为什么那么多读者喜欢读呢?

共鸣,强烈的共鸣,尤其是平民出身的读者,更是感同身受。书中表达了人人共有的情感,在逆境中向上努力的勇气。一个年轻人无论如何卑微,通过自己的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还有比这更激动人心的吗?

日本学者安本实认为,路遥一生创作始终围绕着一个主题,就是一个农村的知识青年,如何转换为非农身份,在中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社会里奋斗。

只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才真切理解,一个平民的奋斗是多么的艰难和残酷。

《平凡的世界》告诉人们,一个人的价值和尊严是奋斗来的,你可以藐视一切,但是不能藐视一个年轻人的上进心。

《平凡的世界》的世界不但激发人的激情,而且能抚慰弱者的灵魂。

这个世界成功者永远是少数,失败者是多数,路遥歌颂的是平凡。

路遥曾说: “我们习惯被王者震撼,为英雄眼泪,却忘了我们每个人都归于平凡,归于平凡的世界。”

这就是路遥区别与其他作家的个性。

贾平凹在《怀念路遥》一文中提到: “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但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

贾平凹的结论是:“在陕西,有两个人会长久,那就是石鲁和路遥。”





搞笑提鲜看


前几天,在头条开到这么个帖子,一个网友在评论另一个网友,说他的诗,写的什么乱七八糟的!反正说的听难听,但是,下面的网友还一个一个点赞关注评论说好。好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众人的口味,就和做菜一样,有的喜欢咸的还有喜欢甜的,所以说,不要纠结这些无聊事。

感谢分享!喜欢《平凡的世界》的友友们!给点个赞关注一下吧🙏🙏🙏



用户106066428606


首先,敢于触及现实的作家,古往今来不多,就是有些伟大作家,明明写的现实,由于形格势禁,也只得遮遮掩掩。

路遥是秉笔直书,而且写的是平凡的世界,平凡人的世界。

其次,史诗性的作品,古往今来不多,我们可以从《平凡的世界》里看见形象生动的历史——很难思考描写的一段历史。作品的时间跨度从1975年初到1985年,全景式地反映了这十年间我国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

其三,长篇较中短篇难写,要求作者付出更多。为了写《平凡的世界》,路遥长期在条件艰苦的煤矿没日没夜的创作,缺衣少食,他克服了重重困难,付出了生命,查资料查到手指出血,累得吐血,结果连领奖的钱也没有,以致于戏骂道,“狗日的文学”,这样的作家,不会浅薄。

我历来认为,“从来文章血写成”。

不仅内容会是血,写作的过程也会是血。

其四,文学价值,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当许多红极一时的作品不再被人提起的时候,《平凡的世界》却并没有过时,不仅电视剧热播,在网络还是一个讨论的热点。

说明路遥志趣,不在一时的热闹,是苦心孤诣志在高远。

其五,一些编辑、专家评价文学,以新奇先锋为先进,这是一种失误,现在是后现代,竟然又可以回归写实,所以写实并不落伍。

其六,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路遥朴实的语言自有其朴实之美与个性。

什么是文学性?莫衷一是。

我比较赞成文学性即文学作品的审美性这一说法,这里的审美,包含审丑,审丑也就是衬托美。

那么,文学水平就是用各种文学体裁创造美的能力吧,无论思辩、批判、赞美,都是在创造美歌颂美,路遥塑造、歌颂了历史动荡里的人性之美。



大悔忆智冰


不请自来。

《平凡的世界》在文字技巧方面,的确非常普通。

常常在读到某个情节时,情不自禁在心里感叹几句,接下来发现小说也会来段“总结”,恰恰就是刚才自己的心理共鸣。

刚开始还很得意,感觉跟作者同频了。可到后来,共鸣多了就有点烦,那感觉就像正回味一口美酒,咣当又被人强灌了一大杯,胃口大倒。

当时同期阅读的《围城》,以及《笑傲江湖》,文字描写就高明许多。经常是你一个共鸣还未及回味完,下一个共鸣又席卷而来,如同美酒长河,暗流汹涌,连绵不绝,让人欲罢不能。

可令人奇怪的是,貌似平平无奇的文字,通篇看后,其荡气回肠,却教人久久回不过神,而且历久弥新。

直到近期读了《三体》,这本小说的文笔更加不堪,一口气读完后偏又如同吃了几记闷棍,久久回不过神来。

这才终于明白:真正伟大的小说,从来不是靠文字技巧而取胜。取胜的乃是那幅磅礴画卷的背后,赫然一个广袤深邃的时空,把你陷了进去而不能自拔……

《平凡的世界》如此,《三体》如此,《金瓶梅》或许亦如此……


九月风满楼


每一个平凡的人都以一个不为人知的不平凡的世界,每个平静背后都有激情澎湃,无声有时胜似有声。

读过不少的小说,也有一些情节特别引人入胜的,读之不愿放下的,却没有一本像路遥的绝笔之作——《平凡的世界》那么深入我心的。看其中一个个平凡世界中平凡的人物,就如他们正生活在我的身边。

路遥的故事是围绕孙玉厚一家展开的,老一辈辛勤耕种却无力改变窘迫的生活,代表了中国旧时代成长起来的庄稼汉的境况;田福堂、孙玉亭这些乡一级的干部眷恋于农村学大寨的权力掌控里,长时间调适不了自己的心态;乔伯年、田福军的革新展现了中国求富变强的心理和希望。路遥的讲述涉及的范围非常之广,加上对那个年代的知识的缺乏,我没有能够整合评述的能力,只能截取最能引起我共鸣的部分发表感想。

书所描绘的是我不熟悉的年代,中国成立后的十数年至我出生前的这些年月里,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勤劳质朴的庄稼人所经受的冲击和转变在文化大革命前后尤为深刻,在有机会接受到新思想的年轻人的身上,迷惘与渴望沉痛经历的心情,之于我却是清晰和感同身受的。因为不愿拘禁在家乡逼仄的环境里,只身投入陌生的世界去寻求更为深刻的经历,即使头破血流仍不放弃;经历了感情的发生与破灭、亲友的生死与关爱,逐渐在生活里改变了原本的理想,离开动荡不安,平静地接受了固定稳妥的生活;生活的历练让我们不能再这么轻易地离开一个地方,毫无负担地面对新鲜的世界,不得不担负起的责任,却使得在这纷乱的世界里感到了温暖与踏实。所以最后少平回到了大牙湾,回到了那个他奋斗着、付出了深厚感情的地方,他曾经渴望离开,投身到更为广阔的天地中去,然而外面的世界提醒了他,他所能掌握的未来在这黑色的风景里。

作为书内两条爱情主线的主人公,哥哥少安和弟弟少平区分了两代年轻人的选择和境遇。 少安与润叶青梅竹马的爱情被城市与农村的沟渠分隔开来了,在中国人固有的门当户对的思想里,少安选择了秀莲,而润叶最终嫁给了她不爱的李向前。但不得不说生命的奇妙,若不是这样的选择,少安也不会遇到爱她至深的秀莲,她的出现似乎只是为了给这个家庭重生的希望,尽管波折重重,付出还是给了我们丰收的结果;然后她的使命终结了,肺癌成了她最终的归宿。反过来看看润叶,她痛苦的婚姻在向前的事故截肢后有了转机,她忽然认识到了生活赋予她的职责,在撑起整个家的过程里,她重生了。

少平的爱情之路是在思想的觉醒中产生的:他与田晓霞因对知识的渴求而结缘,之后长达数年的分别给了两个年轻人成长的空间,再次相遇给了他们重新审视这份关系的机会,不再是青涩少年,心智上的成熟让他们有能力去维系这段同样门不当户不对的感情,身份的悬殊不能阻隔他们相融的灵魂。但是一切的美好在田晓霞的突然死亡里终结了,这是一段有了开始却独缺结尾的爱情。其他诸如他的初恋情人郝红梅因迫切改变生活境况投向了顾养民却没能得到她要的结果,而顾养民所爱的金秀却爱上了他的设定,正如书中所说,生活似乎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圆。

他们的妹妹兰香在学业和爱情上的成功完成了兄妹三人渐进的过程。她有机会接受了高等教育,接受了最新的思想,在农村人和城市人里找到了平衡点,冲破门当户对的观念,开始并有了爱情的美好结局。

这些感情历程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两个字:重生。时代的变革给了年轻人一个颠覆旧世界的机会,少安到少平再到兰香的前进过程中,颠覆的痕迹越来越重,看似平和却动荡的年月里,新一代的诉求赤裸裸地凸现出来。我们要改变。但是如何改变,并不是一味追求自我就是真谛。杜丽丽和武惠良婚姻的终结或许是一个警示。我们盲目地追求自我精神的满足,沉浸在肉体与精神的对立关系里妄图找出个平衡点,抛弃了责任与家庭,只为满足自我。在这点上,杜丽丽和古铃风的相遇实际上更像新时代的烟花,激烈却迅速燃烧殆尽。但是古铃风的存在也是有他特别的价值的,他所代表的新一代的文人,特别说是诗人,的创作风格与内容的变化,不再着根于土地、更为激烈的抨击、写作技法的另辟蹊径在文革后的时代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如何调节好急剧变化的社会与自身求变的心态之间的落差是至关重要的。可能这就是作者希望透过古铃风告诫大家的。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路遥的文字,对他的领悟也很有限,但是我很感激他们这一代在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作者,他们执著于土地的热情,他们青春的勇气给我的触动是非常大的。生长在现在这个安逸而危机重重的社会,我们需要他们的点拨。这是我们父辈的力量,我们父辈的旗帜,在他们的青春岁月里,悸动与冲劲远比我们大得多,我们这批纠结于无谓苦痛的年轻人,所需要的、所缺乏的究竟是什么?

喜欢书中提到的叶赛宁的一首诗:不惋惜,不呼唤,我也不啼哭……金黄的落叶堆满我心间,我已经不再是青春少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