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人靠什么吃饭?如何获得收入?

大侃历史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在中国历史上,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

虞舜时期就有相关文献记载,后来的《诗经》便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中国古代诗歌历经汉魏六朝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的发展,到后来出现了不同的形式,涌现出不少有名的作品,也诞生了不少著名的诗人,如屈原、李白、杜甫、陶渊明、李清照、辛弃疾等等。

那么在有着士农工商这样隐性鄙视链的古代,古代诗人靠什么吃饭?如何获得收入?

一、出仕做官

其实大部分诗人都是业余作诗,他们的主业便是各级的官员,享受着皇帝朝廷按月发放的俸禄。唐诗《观刈麦》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其中的“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就表明白居易当时是有官职在身的,而且俸禄是“三百石”的粮食。

写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样富有哲理的诗句的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爆发安史之乱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中,大部分都是身居要职的——苏轼、苏洵、苏辙、柳宗元、欧阳修等等,他们的主业就是“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然而才华横溢的他们只是闲来无事的时候饮酒作诗取乐。

二、靠朋友接济

诗人虽然是文人,但是许多诗人都是十分接地气的,丝毫没有儒生那样的酸腐、清高的特点。他们善于结朋交友,尤其是拥有共同的话题——诗词,那么就特别容易形成一个属于他们的话题圈、社交圈。在那样一个纯真的年代,圈层内的人都是性情淳朴的人,因此彼此都存在着互相帮助、互相资助。《赠汪伦》中的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可以看出,李白和王伦的情谊,虽然没有明确文字表示王伦有赠送、接济李白的行为,但凭借诗词描绘的意象,我们还是能够揣摩出来的。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也能看出友人之间的拳拳赤诚之心。杜甫在成都的时候,全靠周围的朋友接济,才有了后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的杜甫草堂。

那时候的诗人云游四海,除非像徐霞客那样家境殷实的,否则经常会遇到没有盘缠的情况,这时候全仗朋友们的救济了。

三、务农、卖字画

著名的五柳先生陶渊明便是因为“不为五斗米折腰”,于是辞官归隐,断了财路。但他自己却“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靠务农来养活自己。

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就是偶尔卖卖字画来挣点“外快”。有一次他通过在扇子上写字,便帮助路边的老奶奶卖掉了扇子。可见他的字在当时多么值钱,怎么不能通过这种方式养活自己呢?

古代的诗人也有不少仕途不顺或者中途被贬谪,或者穷困潦倒的,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失去心中那一块属于文人的净地,他们依然追求自己热爱的事物,创造出不菲的诗篇。


邓海春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在中国历史上,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虞舜时期就有相关文献记载,后来的《诗经》便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中国古代诗歌历经汉魏六朝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的发展,到后来出现了不同的形式,涌现出不少有名的作品,也诞生了不少著名的诗人,如屈原、李白、杜甫、陶渊明、李清照、辛弃疾等等。

那么在有着士农工商这样隐性鄙视链的古代,古代诗人靠什么吃饭?如何获得收入?

一、出仕做官

其实大部分诗人都是业余作诗,他们的主业便是各级的官员,享受着皇帝朝廷按月发放的俸禄。唐诗《观刈麦》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其中的“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就表明白居易当时是有官职在身的,而且俸禄是“三百石”的粮食。

写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样富有哲理的诗句的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爆发安史之乱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中,大部分都是身居要职的——苏轼、苏洵、苏辙、柳宗元、欧阳修等等,他们的主业就是“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然而才华横溢的他们只是闲来无事的时候饮酒作诗取乐。

二、靠朋友接济

诗人虽然是文人,但是许多诗人都是十分接地气的,丝毫没有儒生那样的酸腐、清高的特点。他们善于结朋交友,尤其是拥有共同的话题——诗词,那么就特别容易形成一个属于他们的话题圈、社交圈。在那样一个纯真的年代,圈层内的人都是性情淳朴的人,因此彼此都存在着互相帮助、互相资助。《赠汪伦》中的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可以看出,李白和王伦的情谊,虽然没有明确文字表示王伦有赠送、接济李白的行为,但凭借诗词描绘的意象,我们还是能够揣摩出来的。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也能看出友人之间的拳拳赤诚之心。杜甫在成都的时候,全靠周围的朋友接济,才有了后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的杜甫草堂。

那时候的诗人云游四海,除非像徐霞客那样家境殷实的,否则经常会遇到没有盘缠的情况,这时候全仗朋友们的救济了。

三、务农、卖字画

著名的五柳先生陶渊明便是因为“不为五斗米折腰”,于是辞官归隐,断了财路。但他自己却“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靠务农来养活自己。

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就是偶尔卖卖字画来挣点“外快”。有一次他通过在扇子上写字,便帮助路边的老奶奶卖掉了扇子。可见他的字在当时多么值钱,怎么不能通过这种方式养活自己呢?

古代的诗人也有不少仕途不顺或者中途被贬谪,或者穷困潦倒的,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失去心中那一块属于文人的净地,他们依然追求自己热爱的事物,创造出不菲的诗篇。


我来读历史


和现代社会一样,要有收入,就要找一种能挣钱的职业,来获得收入。

一种是有祖业,能顾温饱。

晋代的大诗人陶渊明,家里有祖先留下来的地产,可以靠种地勉强维持生活,但是他爱喝酒,只种地就不能保证有酒喝,因此陶渊明就通过家庭的关系背景,出去当公务员,挣工资改善家里的生活。当然,我们知道,陶渊明受不了官场的污浊,还是回家种地去了。

还有一种是半工半读,拼死也要进入体制内工作 。

大诗人杜甫时代,想当公务员已经不能靠关系和背景了,公务员要国考。不然,杜甫的爷爷杜审言曾经做过宰相,好赖也有点背景。杜甫考了多次,都没有考上,没办法,杜甫只好干了贩卖药材工作,用小商贩的职业维持生活。后来,四十多岁的杜甫好不容易靠人举荐,做了个仓库主任,副科级干部,杜甫是很满意的。唐时的公务员收入比小商贩高的多,可以养活一家人。

还有一种是家里不差钱

。最潇洒的是富二代李白,因为家庭是商人,李白一生都不差钱。爱喝酒的李白,喝的总是“金樽斗酒十万钱”的高级清酒,想隐居就到山里住几年,悠哉悠哉,经济基础很重要。

到了宋代,情况发生了变化。可以写诗词挣钱了

因为宋代城市生活丰富多彩,歌院酒楼林立,所以,唱歌的歌姬这个职业火爆,带动写歌词的产业兴旺。有些诗人,就可以卖诗为生。最有名的就是柳永。

柳永是典型的例子。

柳永也是参加科举考试不中,无颜会家乡,滞留在首都汴梁,靠给歌院的歌姬们写歌词为生,这个职业一干就是二十多年。直到柳永五十岁的时候,他才考上公务员,从一个副处级干起,直到副部级结束。

元代的关汉卿也大致是如此


给个老婆饼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古代诗人分为两类:

第一,有钱没事干,写诗娱乐。

这种是绝大部分的诗人!

古代的有钱人很多,大部分都是地主,收入稳定。

他们有的是钱,也无需过于操劳,可以安享人生。

这种情况下,比较高雅的人就会吟诗作对,绘画,书法之内,甚至吹箫弹琴,蹴鞠马球。

对他们来说,作诗不赚钱,只是消遣而已。

第二,穷人写诗为赚钱。

这种在于古代是非常困难的。

今天大家文化程度高,全国文盲很少,人人都识字,你写书写诗真正写的很好,肯定有版税收入。

然而,当年大部分中国人都是文盲,男人文盲率百分之七十以上,妇女更是百分之九十。

识字的少,懂得欣赏诗的更少,靠写诗赚钱几乎等于做梦。

大家知道,杜甫写的一首好诗,是中国最有名的诗人。

然而,杜甫却穷了一辈子,一生只做过三个小官,都和写诗没有关系。

靠写诗养家糊口,这是不可能的。

退一步说,古代也没有版权意识。你的诗别人知道了,也可以印刷或者手抄以后四处变卖,你也没有什么办法去制止。

所以,穷诗人在当年也是穷秀才的代名词,连养活自己都困难。


萨沙


在古代那个科技水平较低的年代绝大多数的人们每天考虑的就是怎样才能不饿肚子。因此,能够谋到一个好差事几乎是所有人得梦想。

我们知道中华几千年来最盛产诗人的年代就是唐宋年间了,知道今天我们依然能够接触到许多来自于唐宋年间的伟大作品,其中唐宋八大家更是令人称奇,难道这些诗人不会为如何填饱肚子而发愁吗?


唐宋年间经济水平发达,许多百姓吃喝不愁

如果一个人要输连吃饭问题都没有办法去解决,那么估计他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保证温饱。但是在唐宋年间,中国的经济水平非常发达,再加上粮食充盈,强大的国家实力保证了许多百姓的吃饭问题。

古代诗人的家庭条件都比较优越

首先几乎所有诗人在早年都是上过私塾的。在古代只有富足的家庭才有足够的财力来让孩子读私塾。这也可以看出诗人的家庭条件还是比较不错的。

其次,许多诗人也会凭借自己优秀的才华谋取一个官职,毕竟拿着政府的银子还是能够保证正常生活的。像杜甫、贺知章和白居易等诗人他们都有着官职,能够领着薪水。

除此之外古人还可以赚外快,不光我们非常崇拜他们,在那个年代他们一样也会获得他人的尊重,还有一些人会向他们求取一些诗稿,这样一来诗人就可以挣外快了,这也是一个比较常见的赚钱手段。


汤姆猫谈历史


说古代诗人过得很好,那也属于美好想象。

我们说一个人有才,往往会说他能诗能文。

但在现实社会中,不说今天的诗人会饿死,就是古代诗人,也把诗词看作末技,并不以诗为生。

比如李白,文才耀世,但当唐玄宗将他封为“翰林待诏”,可谓量才适用。但李白并不引以为荣,认为这个御用文人的身份低下,觉得郁郁不得志。

可见得古代诗人也并非全部认为诗就是生活的全部,不管他有没有诗才以外白干才,他们都抱着匡世济世的宏伟目的,写诗不过怡情耳。

比如白居易、贺知章、杜甫等曾有官位,是那时的公务员,靠俸禄过日子。这是一类。

另一类,只有诗才,没有干才,或者不屑于俗务者,如何生存?

这类人又得分两种,一种是家底厚的,如清朝的龚自珍,诗酒风流,辞官不做。他有任性的资本,他出身大家,父亲曾任河道肥差,宦囊丰厚。

还有一种家底单薄,又没有进入体制内的。他们多半诗名在外,或靠给人写诗祭文弄点润笔费,当然他们彼此不会这么直白,一般以文会酒会为名,末了增送些实在礼品。

还有一类会去打秋风。

古代诗人这个阶层,也是知识分子。不免有许多同窗同好。

这些朋友中有一些肯定春风得意,落魄诗人便可登门拜访,谈诗论词几天。主家送客时,自会奉上仪程。或者给诗人谋个清闲差使也未可知。

所以,我们可以窥到,一些古代诗人流传下来的诗,多有穷困烦愁。也许正是窘境让感慨,才有文字诉诸纸笔。

一个人若是活得富贵平安,哪有什么诗出来呢?曹雪芹也是落魄了才写《红楼梦》呀。


钱多多读文史


古代教育和我们现在不一样,我们现在是普及教育,所有人都有文化,最低也是九年义务教育。

但是古代可就不一样了,古代能够上得起学,读得起书的人一般都是家庭要有一些条件的人,大部分的普通老百姓都是文盲,大字不识一个。

所以有文化能够写诗词的这些人普遍来说家庭的条件是有一些底子的。

古代的生活方式和我们今天有着太多的差别,我们可以有多种方式来娱乐。但是古代可就没有了,玩来玩去也就那么几样,所以呢,写诗也成了有文化人的一种消遣。

这就是第一种人,他们有钱有势有家业写生的,只是他们生命当中的一部分用来消遣和丰富人生。

比如说我们的乾隆皇帝一生写了4万多首诗,但大多都是打油诗,只是来调侃一下生活而已。

还有比如我们的诗仙李白,李白的家庭条件是非常好的,不然他也没有那么多的钱去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当然也会有贫穷家庭的孩子上学以后,用来写诗赚一点点钱花。

古代多数的读书人都会以考取功名为主要,那么写诗呢,也是在考取功名之以余来创作一下而已。

就算是写出来了很好的得失也需要一段时间来流传,因为他不像今天一样,我们的网络这么发达,可以出一本诗集出来。

然后等写出了一定名声的时候,自然就会有人送上门来给他钱,让他为自己写一首诗,就像唐伯虎的画一样,好多人求的是求不来的,所以呢,名声是最重要的。

就拿《陋室铭》来说,虽然隐居了,虽然没有在乎名利,但是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相对来说他这个层次还是比较高一点的。所以大部分的诗人很少普通老百姓家走出来的,需要依靠写诗来换饭吃的。


观复一鉴


个人愚见;在古时封建年代,一个人要想有出路,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考取功名,功名也分三六九等,咱们就以明清时的科举为例,当时分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院试是各地考生参加县府的考试,及格者称生员,俗称秀才;

乡试是省一级的考试,乡试中举,称为乙榜,又称桂榜。取中者称为举人,俗称孝廉,或称登贤书。考得第一名者,称解元;

会试是中央一级的考试,取中者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则是皇帝亲自主持,分三甲出榜:一甲三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一般称为传胪。

明清两代,殿试一二三名,确定其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一般新进的状元照例受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因为在权力的中心所以很有前途。

古代人是分等级的,也很重视文人,只有秀才以上的文人才能有权利使奴唤俾,而且国家还给开支,一些电视上演的都不对,地主只能顾长工,有钱的也是只能雇工人,不能有奴仆。

如果没考上的文人,地位不高,生活也多数不好过,比如;杜甫就没有考取功名,最后只能给达官贵人写诗,也得到了皇上的欣赏,获得了一个管仓库的官职养活一家人。

唐伯虎也是,只能给人家画画,有的时候还画一些色情的画,以度生活。像这样的文人比比皆是。有的时候实在没办法,还在大街上给人家写个信件,状子什么的。但到什么时候还是有文化的人有出路,也饿不死。谢谢。


史文今


不需要工作,人家有的是办法。

别说大名鼎鼎的诗人,能够读书在古代都是很少的群体。



想写诗,首先得认识字,再得背诵韵表,熟悉对仗,牢记平仄,这么折腾下来,总得读书十来年的,家庭当然不会是穷人,甚至寒门地主也很难坚持送孩子读书这么多年。



能够写诗,文学水平当然不会低。有了这个身份,或者给官员做清客,做幕僚,做西席,推荐做师爷,都能够有不菲的收入。

此外,参加贵族官员举行的文会饮宴,诗人们同样有贵重的礼品收入。



所以,诗人(当然,不包括大多数的网络民间作者)从来都是高人一等的,不需要我们草民去担心人家的生活来源。

哪怕陶渊明——人家不当官,真是自己耕地?


四川達州


众所周知,现在我们的社会出现了一个新的,也是一个非常火爆的职业—新媒体写作者。就比如今日头条上的写作者就是这样的一群人,我们靠我们的文字感动读者,积累人气,从而获取收入。简而言之,我们是靠兜售我们的知识获得收入,同理,古代的一些诗人、文豪通常也是依靠他们的才华吃饭的,甚至,他们谋生的途径比我们现在的写手还要多。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

1.干谒权贵:干谒权贵可以说是中国文人永恒的追求,他们并不觉得干谒权贵是一种很可耻的事情,就连大大大诗人李白杜甫都竭尽心力去干谒权贵,后世的小诗人自然也就不避讳这种行为了。我们可以以南宋诗人姜夔为例,对他有很深的研究的夏承焘先生指出,他一生穷困潦倒,除了朋友接济之外,剩下的就是结识达官贵人,依附他们过日子了。

南宋诗人陈造是姜夔的朋友, 很了解姜夔的生存方式。他向人们介绍了姜夔以文字谋生的特点:

“姜郎未仕不求田, 依赖生涯九万笺。捆载珠玑肯分我, 北关当有合肥船。”

在另一首诗中他又说:

“诗传侯王家, 翰墨到省寺。姜郎灿然文, 群飞见孔翠。论交辱见予, 卢马果同异。念君聚百指, 一饱仰台馈。我亦多病过, 忍口严酒戒。终胜柳柳州, 吐水赋《解祟》。”

此诗的第一句“诗传侯王家”, 是说姜夔乃张鉴清客。第二句“翰墨到省寺”, 说的是姜夔《大乐议》上尚书省, 诏付奉常一事。七、八两句“念君聚百指, 一饱仰台馈”, 则表明姜夔的十口之家, 全靠他写作的本领过日子。看得出来,正是他才学了得才为自己挣到了奶粉钱!

2.靠朋友,亲戚接济: 就像大诗人陶渊明,就数次家里揭不开锅,都是依靠朋友的接济。史书记载,跟陶渊明交好的当时的大学者颜延之每次去看他的时候都会拿上一些酒肉。这种朋友间的相互帮助与干谒高官是不一样的,至少人格上来说是平等的,再说了,文人嘛,一般都比较豪放,相互之间救济一些都不算什么。南宋诗人如俞桂在居官时就非常地期盼诗友们到他那里做客, 其诗云:“幸喜居官事不多, 空庭吏散雀堪罗。近来转觉诗朋少, 谁肯高轩为我过?”别的诗人也是这样,如果实在过不下去,就写一首诗叫朋友们来,朋友们当然明白什么意思,去的时候就会带些钱和吃的,这都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而且文人在相互接济的时候还会玩儿地很高雅,还会写一些诗歌纪念一下,比如刘过有《郭帅遗蕨羹》;王迈有《送笋菰》、《送螃蟹》;张炜有《谢瑜首座寄黄龙茶》;徐照有《谢徐玑惠茶》等。

3.卖自己的诗文字画:我们熟知的大诗人苏轼,精通诗词字画,传说他在街市上看到一位老奶奶在卖扇子,六文钱一个,苏东坡大手一挥题上几个字,瞬间就炒到了六百文一个。这么说吧,只要你的IP足够响亮,你就能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像上文所说的姜夔,也曾经卖过字, 他“四十以前客合肥时, 即已卖字为活”,还有韩愈这样名噪一时的大文豪,光靠给别人写墓志铭就赚得盆满钵满,一句话,只要你有一技之长,都能够在社会上赚到钱。


除此之外,古代的文人还会开私塾赚钱、替人写作赚钱,确实是只要才华到位,不愁填不饱你的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