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疫情引发的当下这一代父母,对如今子女教育的真实写照

由于疫情严峻,家里亲戚们都将窜门改成了线上拜年,我小时候就跟大表姐关系好,索性第一个给她打了电话拜年,顺便问问我那上了一年级的小外甥。

视频里看着大表姐心情很差,小外甥却开心不已,我问大表姐为啥愁眉苦脸。

“唉,还不是因为疫情学校延期上学,补课班也去不了,好端端一个假期就这么被荒废了。”大表姐在为外甥不能按时上学补习着急。


由疫情引发的当下这一代父母,对如今子女教育的真实写照

“姐,他才多大啊,就当放松休息了,其他人家的孩子不也在放假?”

“你不懂,现在跟我们小时候不一样啦。教育竞争太激烈了,一天恨不得掰成几天用,耽误的时间补不回来,妹子,我不跟你聊了,得赶紧去联系他的老师,看看能不能线上教孩子。

她急匆匆挂了视频电话,我笑笑,心中除了为小外甥默默祈祷,也暗自庆幸,想想,至少我小时候挺快乐,不像现在的孩子。

记得我们小时候,回到家里自己做作业,做完了就出去找上几个小伙伴疯玩,那时候楼房也不像现在这么高,一吆喝恨不得全小区的孩子们都出来一起玩。没有补习班,没有家长接送,大多数孩子在一起谈天说地,别提多有趣了,童年和成长对我们来说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

也不知从何时起,教育成为了家长们为孩子打保卫战的战场,孩子们浑浑噩噩,只会跟着爸妈走,爸妈说打哪,孩子们就往上冲,根本不知道战争会不会打赢,也不知道还要持续多久。

而这一代父母,也自然而然成为了焦虑社会中最焦虑的一批人。

由疫情引发的当下这一代父母,对如今子女教育的真实写照

从什么时候起,这一代父母如此焦虑?

如今这一代父母是最焦虑群体之一,在孩子还没出生,就已经为孩子开始准备胎教,刚出生就要为孩子准备最好的进口奶粉,孩子刚上幼儿园,生怕孩子在公立园学不到太多知识,转去高价的私立园,恨不得让孩子没上小学前就把所有小学知识学完。

孩子上了学,要跟在他们后面收拾书包,督促他们写作业。孩子放了学,一手提着书包,一手拿着准备好的乐器,舞蹈鞋,毛笔,送他们去各种各样的补习班。

这样的生活是这一代每个家庭的常态,如同陷阱一样,困住他们无法脱身。

我不禁好奇的问,从什么时候起,教育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如果说有个答案,就叫“高考效应”吧。

可以说,从60后到80后都是因为“高考”坐上了通向阶级跃迁的一批人。1977年恢复高考,60后赶上了最早恢复高考的机遇,70后已经习惯高考的生活节奏,80后又遇到国家985 211新政策,获得扩招新机会。


由疫情引发的当下这一代父母,对如今子女教育的真实写照

总得来说,“高考”是人生的转折点,这个思想已经在一代又一代人脑中根深蒂固,尤其是对如今这一代父母来说,对子女教育的成败,直接决定上一代人的辛苦付出是否有用,还决定着能不能将下一代送到更高社会阶层,进而实现跃迁。

我们回顾下电视剧《小欢喜》中三个为孩子付出一切的家庭,深夜里因偶像金庸先生去世痛苦的黄磊,为了全力让女儿冲击高考跟女儿吵到不可开交的陶虹,电视剧中演绎的剧情,让观众既感觉好笑又意味深长。现实中每个家庭为了孩子高考的付出,实在值得深思。

自恢复高考后到2019年,高考录取率也确实从5%上升到79.53%,从数据中显示,这一代父母为了子女的高考几乎倾注了所有精力。而飙升数据后的另一个现实也逐渐浮现出来,竞争确实更加激烈了。

但这现象只是中国社会的一半,还有大多数这代父母并不知晓的另一半,对那一部分孩子来说,高考似乎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也就是说,中国有大约一半的学生,从来没有获得参加高考的资格,和如今为了子女教育付出全部的父母比,那些孩子的父母可能对孩子上学都没有概念。

不少人惊讶这是真的么?根据《变量》一书中统计,北京高考升学率只有65%,上海是59%,深圳有8.5万名学生参加中考,但全市普通高中仅能提供3.5万个学位,也就是说,深圳的高中升学率还不到50%,这些孩子更别提考大学了。

同样都是被教育普及下的孩子,在我们这一边,高考如日不落的天边,永远光明。而那一边,太阳从来没有升起过。

如今中国式教育的终点究竟在哪里?

说“考大学”是如今中国式教育的终点毫不为过,似乎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考上一所好大学

然后父母总是对子女说,等考上了大学就可以随便玩,把曾经失去的快乐从大学生活中找回来。

但,你以为这是决战,其实只是第一站,更何况,高考也并非决定整场战役胜负的关键,我们只看清了这场战役,却没看清整个战场。

就像如今的中国式教育,父母总是要子女拼命学习考大学,想方设法在考试中取得更高分数,却忽略了对未来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由疫情引发的当下这一代父母,对如今子女教育的真实写照

未来如何养活自己,怎么做家务?做香喷喷的饭菜?怎么保持身体健康?生病了该如何做出最快反应?如何找到与自己共度余生的另一半?等到未来子女在有了子女,该如何教育他们?

哪怕是中国最精英的大学,关心的仍然是如何让学生学好专业知识,面对这些步入社会后最基本的问题,大学不教。

有些父母也会对此产生不满提出疑问:“上了好大学或者出国为孩子履历上镀金难道不重要么?优质的企业要的就是那张毕业证难道不对么?那些基本的东西在未来会学习到。”

但在2019年,《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中经论证得出的结论说:“未来,中国的大方向更趋向于徒手攀岩,而不是像曾经坐电梯,以前,只要有个好学历自然而然会进入最优秀的企业,但这个趋势却正在被中国复杂经济体制慢慢打破。”

举个简单例子,拿“海归”来说,2019年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候选人陈明宇做了一项调查表明,六成海归表示平均年薪在10万元以下,而八成留学生期望的年薪平均在20万元,更令人震惊的是,七成海归表示学非所用。

变相证明了如今应试教育下的孩子们,渐渐不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了。

相反,中国一些反其道而行的新型教育学校,如成都的“百年职校”中的学生们,在没有毕业时,就已经被国内甚至国外很多家大型企业预定作为储备人才。

因为百年职校会根据社会需求培养专业人才,让学生们在劳动以及自我管理中得以修行,也支持学生们自由形成团体,为的是让他们尽早适应社会,从而应对各式各样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这一代父母们期盼教育的终点,才是教育的起点。

由疫情引发的当下这一代父母,对如今子女教育的真实写照

对于教育真正的意义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式教育的已经不在于“教育点亮人生”,而在于各大考试中激烈角逐下,获得更高分。

可能,很多父母认为不按照传统教育培养子女很可笑,但就是有着一批教育路上的先行者,一次次打破常规,为了适应时代而因材施教。就像如今的“先锋学校,百年职校等等”

而教育的意义究竟该如何理解呢?说复杂复杂,说简单简单,仔细想想,是不是我们看似玩笑的问题,最不用在意的问题,却构成了教育的根本呢?

我们是不是要让子女们发现自己的才能和兴趣?怎样学会控制情绪,怎样更有效的学习,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如何在多变的社会中好好生活?

设想一下,一家人省吃俭用,在一天比一天焦虑情况下,孩子们经历20年寒窗苦读,最终换来的就只有一张文凭么?会甘心么?

由疫情引发的当下这一代父母,对如今子女教育的真实写照

我们要教育的并不是要按部就班,教育出一个个如同演员一样,在舞台上演同一出戏的孩子,而是在同一片天空下,需要他们用不同思想,不同行为产生碰撞,衍生出的新生力量,这才是教育真正的意义。

也希望,未来的教育能迎来新春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