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送火神的日子,那么火神是谁呢?

我十七歲2


谢谢!火星在中国古称“荧惑星”,这是由于火星呈红色,荧光的像火。古希腊神话中有12位火星。



九月


每年的正月初七都是我们家乡送火神的日子,人们都早早就吃完晚饭,把家里的灯全关了,然后绑上火把点燃,能送多远送多远,还有的抱一大堆柴火放在十字路口点燃,以前每家每户都送火神,现在没有以前那么重视了,但还是有送的……据说这天还是老鼠娶媳妇的日子,所以都不能开灯……

火神 是中国神话中火神民间俗神信仰中的神只之一,中华各民族都有火神祭祀的风俗。但是,汉族古史记载和各民族传说中的火神形象和来历行事差异甚大,相关的信仰民俗也有不少区别,甚至在火神崇拜缘何而起这一关键问题上,专家学者们的观点也互有分歧,相争不下,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在我国北方信奉萨满教的各民族中,火神是一位古老的女性,被称为火神母、火婆、火姑娘、火灵、火源等。如鄂伦春族传说:一位妇女晨起烤火,因捣动火,触犯了火神。无论她家搬到哪儿,怎么也升不起火。

后来她向火神婆婆请罪,得到了宽恕,回家再点火时,火就着起来了。据乌丙安先生介绍,在这个传说中所体现的火神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不仅贯穿于北方一些民族的狩猎、放牧的生产习俗中,也落实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如通常情况下绝对禁止用脚踩火、骑火、跨火,不允许说火的坏话或直接辱骂火。

在尊重火给人间带来的恩惠的同时,人们又把森林草场的火灾以及病人发烧、小儿梦魇等疾病视为火神发怒的结果,愈是对它崇敬,也就愈发畏惧它对人的惩罚报复。因而火神远比其他自然神更经常受到崇敬和供牲 满族神话传说,少年英雄托阿从天火库盗来一葫芦火种,他把石块凿出洞,然后把火种一一装入石块,带回人间,并告诉人们用碰磕石块的办法从中取火。

就这样,人间有了火种。从此,人们祀托阿为火神,除春秋致祭外,每年除夕还要举行隆重的迎接火神的仪式(同上)。 西南少数民族的火神崇拜与北方少数民族的火神形体人格化不同,他们大多把燃烧的火焰视为火神的化身(或把锅庄石、火塘灶等视为火神的象征),并奉其为恩赐火明和财富,使家族繁衍兴旺的保护神。

汉族的火神崇拜,同样有"流派"区别。以形象和来历言,一般都以祝融为火神,据说他本是颛顼氏的后代,本名重黎,也叫吴回,帝喾(即高辛氏,传说中古代部族的首领)当政时,官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乃命曰"祝融",死后为火官之神。

又相传,大禹的父亲鲧偷窃了天帝的息壤,天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山海经·海内经》);成汤伐夏桀时,天帝令祝融降火于夏城(《墨子·非攻下》),帮助成汤灭夏。 在后世的民间传说中,祝融常以女子的形象出现,称"祝融夫人"。

此外,民间俗信亦有以炎帝或燧人氏为火神的说法,如谓远古时燧人氏钻木取火,使人类进入熟食阶段,后人尊为火神,又称火德真君,定时祭祀。也有一些地区的火神崇拜并无具体来历,或称南方火帝君,或称种火老母,等等。

以火神祭祀的日期与行事言,各历史时期和各地区的风俗也不一致。如上古时的火神之祭在夏天,汉晋以降,这一传统以夏季祀灶的方式得到延续。又如,四川等地以夏历四月初八为火神"生日",届时士农工商进香并祀神或演戏娱神。

鲁南地区以正月初七为祭祀火神之日,民间有组织"火神会"的风俗,除去火神庙朝拜外,全体会员还要聚餐两次;此外,火神形象相貌凶狠,三头六臂,并有风火轮、火葫芦、火印、火剑、火弓等火器配备,酷似神话传说中"哪吒"的变态。

与民间俗信的形形色色相似,现代学人对传统的火神崇拜的源流等问题也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西南一些地区以燃烧的火焰或火塘作为火神的化身或象征,当是火神崇拜的端初形式,连同相关的仪式、祭词和禁忌在内,其中所包含着的观念内涵体现了人们对火的作用既感戴又畏惧的双重认识,因而更多地保持了远古时代人类对自然力的崇拜的原始风貌。

至于炎帝、燧人、祝融等司火之神,是战国以后才被创造出来的人格化火神;其他如火德真君、种火老母之类,均出于更往后人的编造。 也有人不同意此说,认为华夏民族先民中存在一个崇拜火神和天空中以"火"命名的星辰的族团,这就是以炎帝--燧人--祝融为始祖神的炎帝之族。

炎帝族号高辛氏,"辛"即"薪"的本字,取像于以斧斤析木之形。 "有薪(辛)即能得火,所以高辛氏其实初义应正是火神之别号"。又辛同薪声,《说文》:"薪,荛声。从艹,尧声。"由此可知,辛字古音读尧。

所谓炎帝高辛氏,其实就是古帝中赫赫有名的"帝尧"。再参以"炎神,炎帝也"(王逸《楚辞·远游章句》)、"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七年》)、"炎帝作钻燧生火"(《管子·轻重篇》)、"炎帝死而为灶"(《淮南子·汜论训》)等记载,可以说,"炎帝族团本来是一个崇拜火神的部族。

而且炎帝一名本身,初义也正是火神"。从以泰山为天下之中的观点看,炎帝的活动区是比较偏居西南的,由此也就产生了《初学记》卷九所谓炎帝"位在南方,主夏"的说法(何新《诸神的起源》,三联书店,1986)。

准此,以炎帝、祝融为火神的古史传说和以火神为"南方火帝君"并在夏季祭祀等俗信,均有史实发展的轨迹可寻。 还有人认为民间火神信仰的源头,是初民对大火星(即心宿)的崇拜。《左传》载炎帝"以火纪",其实是指借助对大火星运行变化的观测以确定季节;而祝融担任的"火正"是专门观测大火星的运行变化以确定季节的官职。

此外,《太平御览》卷八六九引《尸子》:"燧人上观辰星(即心宿),下察五木,以为火也。 "这种把火的发明归功于燧人对心宿的观察的说法,存在着本末倒置的错误。因为人类先发明了对火的利用,然后用"火"为"心宿"命名(称火星),以此表明星宿对农事的指导作用有如同火对于人类的生活一样重要。

由此可见,火星之火与燃烧之火原不相关,由于后人的错误理解,导致"火神"概念由星宿崇拜讹为火焰崇拜和关于炎帝、燧人、祝融的火神崇拜。 此说与前述何新之说的根本区别在于,何氏认为炎帝族团所崇拜的"火"包含自然之火与大火星宿两层涵义,此说认为自然之火的崇拜完全是因后人的误会才衍生出来的。

围绕着一些与火神崇拜相关的现象,学者们亦有不同看法,如有人认为火崇拜具有与日月、光明崇拜密切相联的特点,有人则认为火神崇拜与太阳神崇拜是不同的神祗崇拜;有人注意到火神形象中有突出的女性化现象,以为这包含有原始的先妣崇拜的因素,有人则以为这种现象并无共性可征,等等。

祝融,名重黎(简称黎),又称祝诵,祝和。相传帝喾高辛氏时,他在有熊氏之墟(今新郑)担任火正之官,能昭显天地之光明,生柔五谷材木,以火施化,为民造福。帝喾命曰祝融,后世尊为火神。

有人说祝融是古时三皇五帝三皇之一。



南粤文化


每年的正月初七,在山东半岛和苏北地区流传着一种习俗:送火神。

虽然活动是在晚上开始,但中午或下午的时候,孩子们的父母就提前准备起“火神”来了——他们挑选一些比较干芦苇杆,高粱秸秆甚至稻草,用草绳分段捆扎,长短不一,这得依据家里孩子的岁数、身高来定!

黄昏时,各家在家门口点着“火神”的一端,就可以让孩子抱着“火神”的另一端向远方跑去,直到木棒燃烧殆尽。

这是孩子们的乐趣,虽然会发生不少“事故”:如有的孩子跑着跑着,火星掉到头上烧焦了一撮头发;有的孩子跑着跑着,麦秸散落掉了一地,只能悻悻地看着其他孩子跑远,暗暗埋怨粗心大意的爹妈……

送火神的含义是:乞求新的一年里,家里不会遭受火灾。

那火神是谁?当真就是一束麦秸吗?

火神温度极高,能烧死一切威胁人类的东西。关于火神的身份有很多种说法:

中国神话体系大致包括四个分支:上古神话、民间信仰神话、道教神话、佛教神话。

这诸多的神话体系中,火神的身份也不尽相同,有祝融、阏伯、华光大帝、王灵官、火德星君、火德真君、灶王爷等。而其中以祝融最早,其也是最正统的火神。

所以雪梨就简单介绍一下“祝融”。

祝融并不是一个人名,而是三皇五帝时夏官火正的官名。

历史上有多位著名的祝融被后世祭祀为火神灶神。

祝融的出身有二:其一是南方火神炎帝族祝融容光;其二为北方火神颛顼族祝融黎及祝融吴回。

颛顼族祝融黎:

河南省《新政县志》这样记载:

祝融,我国原始社会末期最著名氏族领袖之一。名重黎,黄帝后裔高阳氏的玄孙。帝喾高辛氏时,任火正(官名),受封于有熊氏故墟(今河南新郑一代),葬衡阳市南岳区祝融峰。他以火施教,为民造福。帝喾命名曰:祝融,后世尊为火神。

相传重黎在世时忠于职守,努力为帝喾和广大黎民服务,当火官有功,帝喾于是赐以“祝融”的封号。“祝”是永远、继续的意思,“融’是光明的象征,就是希望重黎继续用火来照耀大地,永远给人带来光明。

《史记·楚世家》又这么记载:

“(帝喾)诛重黎 ,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

之后帝喾杀了重黎,重黎有个弟弟叫吴回,也是官司“火正”,只是名声没有祝融大,重黎死后,帝喾就任命吴回为祝融。

炎帝族祝融容光

黄帝时候有个火正官,官名叫祝融,他的名字叫做容光,是一个氏族首领的儿子。

容光从小就特别喜欢跟火亲近,所以十几岁就成了管火的能手。那时候隧人已经发明了钻木取火,但不会保存火和利用火。

而容光不但会保存火,还会利用火煮饭、驱逐野兽、蚊虫等等,因此大家都很敬重他。

有一次,容光的爸爸带着整个氏族长途迁徙,途中容光打算钻木取火,但是钻了很长时间,火还是没起来。他的火爆性子上来了,把尖石头向石头山上狠狠砸去。

谁知这时已经钻得很热的尖石头碰在石山上,竟冒出了火星。聪明的容光很快悟出了石头取火的方法,从此大家再也不用费劲地钻木取火了。

中原的黄帝知道容光立了大功,就封他为专门管火的火正官,并改名祝融,意思即:永远给人间带来光明。

从那时起,大家就改叫他祝融了。


滴滴的冰糖雪梨


正月初七送火神,是传统的春节习俗。火神,就是用一根2米多长的木棒,将麦秸绑在上面,这就是“火神”。送火神,是在初七晚上的时候,在家门前将其点燃,然后送到离家较远的地方,让其烧尽为止。送火神能让家里不发生火灾,平安无事。



上面所说是如何送火神,那么人们所崇拜的“火神”又是何人呢?

火神,是过去爆竹烟火业供奉的祖师爷。火神有两人,一个是祝融,一个是李畋。湖南浏阳花炮业自古奉唐朝的李畋作为发明爆竹的祖师。相传当时灾害连年,瘟神流行,李畋用小竹简装硝,引导爆炸,以硝烟驱散山岗障气,消灭了瘟疫,这就是最初的爆竹。


但郸城人,把火神祝融作为鞭炮、蚊烟的祖师。祝融奉黄帝之命和蚩尤打仗,交战时祝融放火放烟,并点燃竹子崩蚩尤,把蚩尤打的焦头烂额而逃。后来黄帝派蚩尤坐镇衡山,他又用爆竹吓走了危害百姓的山魈,并向人们传授制作爆竹的方法。

声声响雷贯耳,阵阵彩霞满天。这就是人们对火神的称赞。


半个南山人


正月初七送火神是传统习俗,用长木棒绑着麦秸送往离家较远的地方烧尽为止。寓意家里不发生火灾,以示平安。

火神是谁呢

火神是烟花爆竹业的祖师爷,有两个一一祝融、李畋。湖南浏阳恭奉李畋为爆竹祖师。

相传当年(唐朝)灾难连年,瘟疫流行,李畋用竹筒装硝引爆,以硝烟驱散障气,消灭了瘟疫,就是最初的爆竹。

正好今年的火神,遇上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场瘟疫,被钟南山院士一行请到了武汉抗击病毒第一线,与雷神一道,雷神助火神,天地人齐心协力(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的快速建起与钟南山为首的所有医务工作者的忘我奋斗),这场疫战胜利在望!

今年的火神不但沒送走,而且请回来立大功了


忆史情


初七送火神,好多人应该都不知道,知道初五迎财神的比较多,不过有一些地方初四送火神。

送火神是春节的习俗。在某些地方,正月初七这天还要“送火神”,孩子们选一根两米左右的木棒,用麦秸将其绑住,这就是所说的“火神”。黄昏时分,在家门口点着“火神”的一端,孩子们抱着“火神”的另一端跑向离家较远的地方,直到燃烧殆尽为止。这个活动寓意于将“火神”送出家门,一年之内家里没有火灾,平平安安。




好书共享v免费一书书


火神是民间信仰的神袛之一,火神又为一官职名,民间信仰和传说中最出名的火神为祝融,也就是在《女娲补天》中提到的那个火神祝融,因为不周山之战祝融打败共工,结果共工一气之下撞倒不周山,导致天河水流入人间。

火神实为官职名,因祝融被大家所熟悉,所以后人只要提到火神就首先容易想起祝融。以至于后来好多人误认为火神是祝融。



小米爱2586


中国各族都有春节祭祀火神的风俗。以山东半岛为例,正月初七这天“送火神”时,孩子们选一根两米左右的木棒,用麦秸将其绑住,这就是所说的“火神”。黄昏时分,在家门口点着“火神”的一端,孩子们抱着“火神”的另一端跑向离家较远的地方,直到燃烧殆尽为止。这个活动寓意于将“火神”送出家门,一年之内家里没有火灾,平平安安。

火神在中国民间信仰和传说中,也算是各类神话的主角之一了。中国火神是祝融,传说是三皇五帝时夏官火正的官名,与大司马是同义词。中国神话历史上有多位著名的祝融被后世祭祀为火神灶神。祝融氏也是氏出多元的,历史上有颛顼族祝融氏和炎帝族祝融氏。

除此,西方也有火神,他是赫淮斯托斯,希腊神话中的火神与手艺异常高超的铁匠之神,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



文海墨韵


人类对火焰的崇拜和畏惧,自古有之,由此生出了许多关于火焰的仪式,早在《左传》就有“禳火于玄冥、回禄,祈於四鄘”,又有“祭四墉。四墉积阴之气,祈之以禳火灾”,认为积年的极阴之气可以“禳灭火灾”。

而“送火神”作为一种传统民俗,遍布中国四方南北,而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之中,这一仪式又有了不同的流变,甚至还有了不同的日期。

地区上,以山东、广州、云南以及内蒙古等地较为盛行,民族上则以汉族、壮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等族较为流行,时间上则有正月初四、初五、初七,春节全期,八月初一、初四,九月初九等时期。

值得一提的是,时间、地点相近的,送火神的具体仪式越为相似,接下来就说说较为主流的正月初七送火神。

在山东半岛,济宁一带,江苏部分县镇等不少地区都有在正月初七“送火神”的习俗,部分地区还将这一天称为“火神节”,把送火神的仪式称作“送火神把子”。

在正月初七这一天,送火神的人们就要早早准备一根两米左右,以麦秸捆绑的木棒,在黄昏时分或在入夜后点燃,让年富力壮的后生仔举着,朝着西南方向,送到火神庙中,如果没有,就需要送到离家远远的地方,直至木棒燃尽。

那点燃的木棒就象征着火神,这一仪式就寓意着将火神送出家门,祈祷一年内家宅平安,无有祝融作怪。

有的地方则会以夹杂鞭炮的木柴代替木棒,将木柴送到目的地后再行点燃,有的还会在送火神的同时举办盛大的庙会,以三牲祭祀火神。

需要注意的是,忌送完火神之后不可回头张望,否则火神就会跟着你回来,忌向南方、北方送“火神把子”,因北方属水,南方属火,水火相冲则有灾,两火相遇则火过盛,只有西南方,坤卦全阴之象所主,与所谓“四墉积阴”相符。

部分地区迷信认为在火神节当天,如果结婚不满三年的新媳妇留在婆家,就会妨害婆婆,有的还要在这一天吃饺子,称作捏“老鼠嘴”,据说这一天老鼠嫁女,吃饺子可以防止老鼠在这一天繁衍后代。

周巍峙主编,卞利,汤夺先本卷主编《中国节日志 春节 安徽卷 上》光明日报出版社

高占祥主编《中国民族节日大全》知识出版社

叶大兵,乌丙安主编《中国风俗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周二军编著 《中华传统节日 春节》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赵洪娟《冀鲁豫火神节之渊源考》民俗研究杂志社

宛景森《神话视野中的北方民族火神信仰及功能研究》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设计小吴


火神号称祝融,听人家说过,不知道是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