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親戚“斷交”正在上演,每年都有些親人彼此不再走動,咋回事?

新大風歌


農村親戚“斷交”上演?不是這麼回事,或者別的地方農村出現了這樣的情況,但我們老家絕對不會出現斷親現象,農民們對親戚關係看的還是比較重。

從嫁到婆婆家裡以後,知道他們本家人不夠多,我和一個堂嫂是家族裡幹活主力軍,其餘的和我們年齡相仿的人都在城市裡居住,那些年他們都還年輕,對家族中的紅白大事不太往心裡去,以為父母回了老家,他們就不需要參與了。

直到前幾年,城裡的我們本家一個大爺去世了,別看他們在城市居住了大半輩子,真到了入土為安時,他們還是選擇了把骨灰埋到村裡的青山上,所以喪事是回老家辦的,雖然城裡的本家這些人不經常參與老家的事情,但老家的人對他們一視同仁,幫著把大爺身後事料理的妥妥當當。

大爺的兩個兒子,兩個兒媳親眼見證了家族親人的靠己,他們被感動了,從此以後。老家誰家裡有大事,他們必定回來參與,並且能夠像我們當初幫他們出來事,幹活一樣,是一心一意忙活。


今年夏天,我嬸子家裡娶媳婦,城裡的這些本家人回來了,其中一個堂哥被任命為總管,要負責掌握整個婚禮的事宜,加上他們的力量,一和那個嫂子總算覺得幹活沒那麼累了,又多個兩個妯娌幫忙幹活。

表面現象是:親戚之間沒有以前那麼熱乎了,以前需要在過節時互相送禮,很多時候大家你熱情表現在:你到我家吃飯,我去你家喝酒,關係好到不分你我。但這樣的關係最容易起矛盾,能一直好,好到後的沒有幾個人。

鄰居老滕和她妯娌就是這樣好的時候,兩家人不分彼此。誰知道最後說話說惱了,兩家鬧矛盾,最後吵了一架,互相不理會。

我喜歡的是君子之交,不用感情非常好,淡淡的如同普通村民關係,等到了有大事的時候,才能體現出來親近遠疏關係,

j我結婚二十四五年了,和所有的親戚關係一直很好,我們只有在誰家裡辦酒席時才會湊在一起,平日裡各忙各的,不是斷親,只是大家都很忙,農村和城市差不多了,沒有人閒著就去走親戚。

所以斷親現象是假象,大家只是很忙,有事時才能體現出來大家的親近關係。



悠然見東山


農村親戚斷交正在上演,每年都有親戚不再走動了,我想對於作為一個農村人,作為一個80後對於這樣的現象是再熟悉不過的了。

我以前有三個舅,4個姑,6個姨,還有老姑,舅爺,總之很多的親戚,這還不包括自家人,以前每到過年的時候,我們初二開始出門,一直到正月13號親戚才走完,那時候的過年也特別有意思。


而現在農村的親戚明顯變淡了,一是相互之間缺少走動,二是現在的生育觀念都在改變,現在的年輕人都是要一兩個孩子,比如我外公那一輩要了9個孩子,我爺有6個孩子,更別說我爺爺還有弟兄好幾個,親戚多的連自己都分不清。

而現在我老姑,舅爺這一輩親戚已經沒有了,已經也不走動了,就是現在碰到,有些還不認識,有一次我從老姑家門口經過,我給朋友說這是我以前的老姑家,然後從裡面出來了一個小孩子,看了半天不認識我,旁邊的朋友就笑我,你說這是你老姑家,你看別人都不認識你,也不請你喝一杯水,逗得人哈哈大笑,是啊!親情慢慢的就變淡了,甚至沒有了。



我有4個姑,現在只剩下了一個,雖然說現在過年也在走動,但是也就是走走過程,老表的關係畢竟差遠了,6個姨的親戚也不是每年都要走動,都上了歲數了腿腳不靈活了,於是做了一個規定,一年只出一家門戶,比如說今年在我大姨媽家去,明年到我二姨媽家去,不像過去年年都要走動。

在農村斷親的現象比較嚴重,當然這也是一種趨勢,現在的年輕人也不愛走親戚,過年的時候都喜歡到外面旅遊,親戚是越來越淡了,很多老親戚都斷了。

我還算差不多,最起碼自己還有這麼多親戚,到我孩子這一代,親戚就是我們兄弟姐妹和他的舅舅,現在的農村都是一兩個孩子,再也回不到從前了。

看樣子提出這個問題的都是些念舊的人,不過也說明真的已經落伍了,或者說早已被時代拋在了後面,親戚是越來越少了,人口也越來越少,出生率也越來越少,還有很多的光棍娶不到媳婦兒,以後到底是什麼樣子我們也不用多想了,過好現在的生活吧!


鄉村小二哥


老人常說,親戚就是越走越親。記憶中,走親戚的確是長輩們一年之中的大事,無論是婚喪嫁娶還是逢年過節,無論是囊中羞澀還是工作繁忙,他們都不會耽誤走親戚。而關於走親戚的一些情節,則佈滿了很多80後兒時的記憶。

可是,最近這些年,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親戚之間的走動開始變得越來越少了,甚至出現了“斷交”的情況。不要說平日裡的小節日,就算是過春節也有一些親戚不再走動了。對於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個人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隨著空間距離的增長,人和之間的生活圈子變了。

無論是社會發展還是經濟增長,都離不開每個人的努力。而常言道“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農村的孩子長大後都想走出大山到大城市裡闖蕩一番,漸漸地,在大城市有了工作,有了謀生之所,組建了家庭,有了孩子。或許前些年還會回老家看看,漸漸地,那些曾經熟悉的面孔也漸漸生疏了,那些曾經的愛好也淡忘了,他還在講著田裡的收成,你卻在想著手頭的工作。他不能理解你還房貸的壓力,你也不想知道他口中的鄉村秘事。長大後,我們的生活發生了變化,我們也發生了變化,人生的重心發生了改變,自然容易捨棄一些自認為不太重要的東西。



二,隨著老一輩人的逝去,親戚之間的紐帶少了。

親戚和親戚之間,往往都有一個紐帶鏈接。通常情況下,三代以內還有可能互相走動聯繫,如果這個紐帶本就不太牢固,三代以內都有可能不再走動了。例如我有一個大姨(年齡比我母親大20來歲),她和我母親的感情很好,兩家也一直走動,後來這個大姨死了,我們繼續和大姨家的子女走動,不過,雙方好像都感到有些不一樣了。雖然目前我們逢年過節還有走動,但和之前的感覺已經不同了。由於所居住的地方距離較遠,而且後輩之間的年齡差距較大,在學習工作等事情上基本沒有交集,這種走親戚已經慢慢變成了負擔。最終,大家約定只在幾個大的節日聚一聚,走動一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個感覺,回老家走親戚往往是因為那裡還有一個讓你無比牽掛的老人,一旦這個老人逝去,基本上就失去了動力。

三,忙是藉口也是事實,有時候真的太忙了。

大家的生活越來越好,屬於自己的時間也越來越少了。無論是在農村生活還是在大城市生活,當下年輕一輩的生活節奏都比之前快了很多。

農村青年外出打工,一呆就是一整年,平日裡親戚之間的走動自然也就沒有了。過年好不容易回來了,只能挑幾個關係很近的親戚走動一下,如果還像以前把所有親戚都走遍,不但經濟上不允許,時間上也夠嗆。農村走親戚還很講究日子,年節時期,打工在外一年了,真心不想把時間都浪費在這事情上面。於是,有些關係不太近的,互相之間也達成了默契,不再走動了。



拿我一個在北京工作的朋友來講,過年那幾天,他只有十多天假期,路上就得浪費兩天。回家後馬不停蹄,父母、親戚、朋友、同學,都得照顧到。還有老婆那邊的父母、親戚、朋友、同學,一樣也不能少。講真,我作為旁觀者都替他感到很累,他自己甚至都有些害怕回來過節了。後來,他只能減少了和一些關係不太近的親戚朋友之間的走動了。

四,在追求物質上我們走得太遠,往往忽略了一些情感。

這個因素很客觀,也很無奈。物慾橫流中,我們想要守住初心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即便自己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還記得去找尋曾經的情感,到頭來卻發現對方早已忘記了你的存在。

就算是在同一個村子裡,親戚之間經濟差距大了也會自動選擇剝離,畢竟,人心很難保持絕對的平衡。最終,也不知道是金錢至上造就了感情淡漠,還是感情淡漠造就了金錢至上。細想之下,我們在生活面前獲得了很多,也丟掉了很多,有些是我們主動選擇的,有些則是身不由己。



話說回來了,這是農村,即便是在大城市裡,人與人之間的走動更多的也不再是靠感情維繫了。那冰冷的鋼筋水泥和封閉空間在給予我們安全感的同時,也剝奪了人與人之間最原始的信任。

雖然不願意看到,但這種親戚之間“斷交”的事情恐怕還會繼續上演。


夜雨如書


我想起了我家大姑。

大姑是我三爺爺家的女兒。由於三爺爺去世早,隨後三奶奶又改嫁,家中當時便只剩下尚未成年的大姑一個人,無依無靠,孤苦伶仃。

爺爺奶奶見大姑可憐,便將她收養過來,養大成年,又給她說了門親事,這才又成了家,回到三爺爺給她留下的宅子裡,夫妻倆過起了小日子。

雖說大姑結婚後就回到了老宅,但因為離我們家也就兩三百米距離,再加上大姑父是從外鄉入贅而來的女婿,在我們當地也沒什麼親戚,所以和我們家來往依然密切。平時弄了什麼好吃的,都會叫爺爺奶奶和我們這些小輩過去嚐嚐,逢年過節的上門問候和各種孝敬也沒少。當然,我們家對她們家也是一樣。

兩家人就這樣很親密的過了很多年,直到後來大姑父帶著姑媽回去了老家。

大姑父的老家離我們那大概四十來裡,這個距離說遠不遠,說近不近。起初幾年,大姑家還時常來往,逢年過節都會過來看看我爺爺奶奶,後來他們年紀大了,走不動了,就是我那堂兄堂姐過來。再到堂兄堂姐他們結婚生子後,漸漸就沒人再過來了,甚至我奶奶去世時,他們家都沒安排人來祭奠。於是這門親戚,就這樣給斷了。

為什麼原本來往很親密的兩家人會慢慢的把親給斷了呢?我後來尋思了很久。

1、距離的原因

當初大姑父沒有帶著全家回老家時,兩家捱得近,平時有什麼事情總是會互相幫忙,逢年過節又都會團聚在一起,來往密切,再加上大姑又是爺爺奶奶他們帶大的,和我爸我叔都是一起長大,能夠玩得來,因此兩家之間就會很親熱。

後來他們全家搬走,離我們家四十來裡的路程,在那個沒車又沒水泥路的年代算是比較遠了,因此往來就不再那麼方便,相互之間的來往就少了。這來往一少,人情慢慢地也就淡了。

2、時間的原因

這個時間,我指的是一年又一年過去,爺爺奶奶,大姑大姑父他們都老了,走不動了。大姑家搬走後,奶奶在五十來歲的時候還會帶著我去大姑父家玩,而大姑大姑父也時常會自己回我們這邊看看。十幾二十年過去後,爺爺奶奶他們走不動了,大姑身體不好,大姑父要照顧她又走不開,因此和爺爺奶奶最親熱的大姑大姑父基本上就沒有再來過了。

後面雖說換堂兄堂姐來我們家走了幾年親,但是他們對我們家的感情肯定沒有上一輩那麼親,等成家後又都有了各自的家庭要照顧,因此可能就顧不上我們這邊親戚了,這來往也就慢慢斷了。


就像我們小時候,鄰里之間的父母長輩都很熟,沒事會經常串個門,而我們在吃飯時也可以經常端著碗從東家串到西家,就像在自家似的。後來大家都不在村裡了,很多在外打工多年,掙了錢在城裡安了家,從此天各一方,難得見面,見面了也無非打個招呼問候一下,然後又得忙各自的事情。再後來,到了下一輩,在各自的城市長大,甚至一輩子都不會再遇到,就算遇到了也不認識,那麼這祖上那些曾經很親密的關係自然也就沒有了。


湘俚伢子


我是70後,我也來說說我家的親戚現狀。從我爸那裡得知,爺爺輩就有弟兄五個,但因為當時社會和家庭的因素,成婚的只有二爺爺和我爺爺,大爺爺和五爺爺早逝,四爺爺出家做了和尚,死的時候是坐在罈子裡被安葬的。

我爺爺生了三女二兒,依次是大姑媽、大伯、二姑媽、小姑媽、我爸。這裡還有一層特殊的關係,因為大姑媽生我表姐的時候難產死了,恰好我大伯和大媽離了婚,我爺爺就做主,把這個大媽又嫁給了我那位大姑父。

我爸和我大伯相差21歲,也就是說我爸還沒出生,我大伯就已經成家了。所以我堂哥是和我爸同年生的,都說同齡叔侄當弟兄,我爸和我堂哥真就像兄弟一樣,一同上班一同喝酒,可就在2001年,年僅57歲的堂哥就出車禍離開我們了。

因為六、七十年代是生育高峰,所以我們這個大家庭也不例外:大伯家三兒二女,大姑媽家一個女兒,二姑媽家二兒一女,三姑媽家三兒一女,我家三女一兒。中國那時的人口真是井噴式增長,據此我常對同齡人說,我們這代老了中國人口就老了一大半,我們這代人不在了,中國人口就降下來了。

按我們這邊禮節上來說,一般父輩的親戚是必認的,堂輩可認不可認,表兄妹一般都不認。但現在社會不一樣了,只要家裡辦事,認識沒幾天的朋友和同事都會上個人情,更不要說那些一有時間就聚在一起吃喝玩樂旅遊的同學朋友了。所以說現在親戚已經不是傳通意義上的親戚,更多的象是朋友一樣,玩得好就多玩,玩得不好就少玩。很多親戚也不是說是有意疏遠的,就是時間、空間上的種種原因,導致很難見上面,但真要是見上面了,心裡還是會不亦樂乎的。

說到現在人情冷淡,多半還是因為生活節奏的問題,是個普通家庭,都會面臨著上班掙錢、回家教育孩子的事。根本有的連父母都顧不上,更別說親戚了。

拿我們家來說,我們姐弟四個,下面共有六個孩子。現在讀書的讀書,工作的工作,還不在一個地方,一個月能見到一個孩子就不錯了,全部聚在一起一般也就是過年才會有。但我還是相信她們以後無論相距多遠,都不會失去聯繫,因為我們真的是一家人,相親相愛的一家人。就像我們姐弟四個一樣,沒有多餘的客套,但一個眼神一句話就能知道對方想要幹什麼。

所以我總結一句,無論是友情還是親情都是需要經營的。你心中有我,我心中自然有你,無論時間,無論地點。


藍雲之南


從表象上看,農村親戚關係越來越疏遠,甚至每年都有些親戚彼此不再走動,是因為大夥都在忙自己的事情,忙生意,忙賺錢,忙外出,無暇顧及。

但從實質上分析,農村親戚“斷交”正在上演,則從一個側面折射出社會經濟飛躍發展和家庭結構劇變,對以血緣關係為紐帶“親情”的深刻影響。

之一,社會的快速發展進步,讓越來越多家庭的走向經濟獨立、處事獨立,對往日較為在意的互相幫襯之親戚關係失去了更多的依賴基礎。

經濟獨立、處事獨立,意味著不需要更多的親戚來互相調劑幫忙,如今孩子當公務員需要考試,子女就業需要公開擇優錄取,這些社會文明進步、也讓昔日求親戚拖關係的做法沒有了用武之地。

之二,既省時間又省精力的手機發紅包和網絡拜年等互聯網+生活方式出現,也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親戚間的走動。

對農村新一代年輕人而言,來個時髦的網上拜年,網上發壓歲錢,網絡視頻問候,很多昔日需要來回走動的親戚關係,就在彈指間輕易被替代了,親戚間的人情走動怎能不越來越少?

之三,幾十年的計劃生育政策實施,對農村家庭結構改變也造成了深刻的影響。

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隨著獨生子女(夫妻)各自哥哥、姐姐、弟弟數量的相對減少,讓千百年來由此形成的、數量可觀的龐大親戚體系,開始大踏步走向解體。

彼此之間的親戚數量的客觀減少,加上各自間經濟獨立、生活方式獨立,綜合因素的疊加效應,是造成農村親戚“斷交”現象越來越多、隨處可見的重要原因。

你說是不是呢?


霍小姐的八卦爐


潤友認為,農村親戚正在上演“斷交”的現象有些言過其實,但親戚之間不斷疏遠,相互之間走動越來越少卻是不爭的事實。那麼,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潤友認為主要是五個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第一、就是彼此之間的距離相隔遠了,影響了親戚之間的走動。比如,過去的親戚之間通常都是在一個村、一個鄉鎮,超出四、五十公里遠的都很少。因此,儘管那時交通不夠方便,很少有車子,可是因為距離近,常常一年當中都會互相走動幾次。而現今卻不一樣了,親戚之間絕大部份都出外打工了,有的到了南方地區,有的到了北方地區,距離動不動就上千公里甚至幾千公里,即使一年之中會在春節期間回家過年,但由於時間關係,親戚之間也很難相互走動一下。

第二、就是彼此之間的貧富差距拉大了,影響了親戚之間的走動和交流。這些年來,不少農村的年輕人出外務工創業,憑著自己的本事掙了錢,不少還掙了大錢。當然,其中也有相當一部分人只是常年乾點苦力活,掙點生活費而已。在這種情況下,就形成了一種親戚之間貧富不均的現象,導致了相互之間的心理影響:富親戚看不起窮親戚,窮親戚見富親戚有自卑感。因此,久而久之,親戚之間的走動和交流就越來越少了。

第三、就是當今信息時代網絡發達了,代替了親戚之間的相互走動。比如,過去電話很少,手機就更不要想。親戚之間有個什麼事,往往是通過見面來溝通解決。可是,現在信息發達了,有什麼事靠一部手機通話或視頻就解決了。這樣一來,就必然減少了親戚之間的相互走動。

第四、就是現在人們把利益和金錢看得更重了,影響了親戚之間的走動。比如,過去親戚之間走動,花個8元、10元買些水果點心就可以上門去見親戚。而現在要去親戚家看一看,沒有幾百元甚至上千元錢,是很難上親戚家門的。在這種情況下,有許多親戚之間的走動就只能“望而卻步”了。

第五、就是現在有不少夫妻之間不認可對方的親戚,也影響了親戚之間的走動。比如,在我們單位裡,就有不少年輕的夫妻不要說對方的親戚不認同了,甚至於與對方的父母親都常常鬧彆扭,難得去對方的父母家看看。所以說,夫妻之間因各種原因而導致的親戚走動少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


潤友


來說說我家的親戚吧,我爸爸在我還不到14就過世了,過世的原因是那天中午我奶奶家裡請吃豆花,把我們住的近的叔佰和姑父都請了,就沒叫我的爸爸,當時我奶奶是和我的麼爸他們一家住在一起的。我奶奶還是很想叫我的爸爸去的,但是她當不了家,在自家裡吃過午飯,我爸爸就生氣去睡午覺,他每天都有睡午覺的習慣,可怎麼也睡不著,就出去挖紅署,那天的氣侯很冷,我爸爸站在水田,又氣又冷,沒過多久就有人在叫我們說你爸爸暈倒了,我們趕緊送他去醫院,可還是沒搶救過來,短短的2個多小時,爸爸永遠地離開了我們,醫生說是心肌梗塞,是心情鬱悶造成的,我們是5姐弟,當時我爸爸過世的時候我大姐才17歲,最小的弟弟才9歲,感覺天都踏了,後來我們幾個就相依為命,做農活的時候,有些親人還處處刁難我們。現在也是看見誰有錢,不要尊嚴的去巴結。我不知道怎麼會有這樣的人?我爸爸已經離開我們差不多40年了,真的好想他!


笙QAQ


父母在,兄弟姐妹還是兄弟姐妹,父母不在,兄弟姐妹就變成了親戚。親兄弟姐妹的關係因為某種因素都會變得越來越淡,更別說親戚之間。

我奶奶的侄子、侄女與我爸是老表關係,在我奶奶在世時,她的這些侄子、侄女每到逢年過節就會來看望她,還會時不時給我爸打電話,瞭解情況。我奶奶去世後,她的侄子、侄女再也沒有和我們家走動過,雙方家庭甚至一個電話都沒有打過,基本上是斷交的狀態了。

親戚關係其實也農村社會關係的一部分,親戚關係的變化也是農村社會變化的反映。農村親戚的“斷交”受社會客觀因素影響,也與人的主觀因素分不開。

樹枝越長越長,樹枝與樹枝之間、樹枝與樹幹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這是客觀規律。人也要開枝散葉,後代之間距離越來越遠不可避免。“一輩親,二輩淡,三輩四輩不管飯”,其實也就客觀反映了這種關係疏遠的變化。我爸和我姑是親兄妹,他們之間關係是比較親關係,他們從小在一起,長大成家之後還能經常來往,有事沒事還會打個電話聊聊天。

我和我姑的家孩子是老表,我們從小到大隻是每年逢年過節能在一起聚一聚,平時也沒什麼聯繫,現在都是各自忙各自的,連見面的可能性都不大了。可以預想,以後我的孩子和我老表的孩子可能都不會認識。而且隨著我奶奶的去世,我爸和我姑之間的聯繫也少了,他們之間缺少一個維繫他們感情的“中介”,這也就像一棵樹一樣,樹幹沒有了,樹枝會四分五裂,眾多樹枝缺少一個共同的依附。

社會發展,人口流動大,適當的距離產生美,過遠的距離可能產生“冷淡”。以前,我的七大姑八大姨居住地離我家不會超過二十里,現在他們理我的距離超過200公里。以前都在家裡務農,或是做點小生意,後來隨著外出務工熱潮的興起,他們一家一家的都離開家鄉,到外地謀生了,而且基本上都是常年不回來。

常年在外,基本上和老家也就沒有什麼關係了,一開始還會時不時的電話聯繫,一個月一次,後來變成一年一次,再到後來變成幾年一次。我記得我奶奶去世時,我三表叔當時就沒有回來,其實也不是怪他,因為一開始我爸也不準備通知他,因為畢竟十幾年沒有回來過,後來覺得不通知也不對勁,索性就通知了他,但是他最終還是沒有回來。

人以群分,人與人之間缺少共性,沒有交集,會使人之間變得冷漠、有警惕心。其實親戚之間“斷交”現象的出現,人是主觀因素。即使沒有以上兩種因素,親戚與親戚之間斷交也是很常見的。我的同事與他小孩姨夫下棋,一不小心下出了矛盾,兩家人不說話有二十年,而且再過二十年也不可能再說話。

親戚之所以能夠交往,一方面是因為血緣關係,另一方面則是正常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關係。如果沒有交集,親戚之間見面沒有話說,日常生活也不需要來往,時間一長,必然要減少交往,最後就會不來往。

總之,農村親戚之間“斷交”是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共同作用的結果,有其客觀性和主觀性。


華哥的三農


農村親戚“斷交”現象時有發生,每年都有親戚不再走動,是什麼原因讓大家變得如此陌生呢?我覺得發生這種“斷交”現象,主要有親戚間出現矛盾、長久不聯繫以及年輕人不重視親戚關係三方面的原因。具體情況如下:

第一,親戚間發生矛盾,自然不再走動

現在農村大家都有自己掙錢的事情,不再像以前吃大鍋飯那樣家境差不多。現在窮的窮,富的富,自然不願意多走動。大家的思想認識也比以前透徹、深刻,對於好多事情首先考慮到的是自己,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考慮事情。這就會發生矛盾,傷害親朋好友的感情。


比如說:生活在農村,難免遇見手頭緊的情況,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問親戚借錢,覺得對方應該有錢。可當親戚沒借錢給你的時候,你就會覺得親戚故意難為人。這樣一來,親戚間肯定不會再來往了,時間長了就“斷交”了。這種事在農村經常發生,甚至打架的都有。

第二,長久不聯繫,時間長了就生了

現在人都忙,忙的只顧自己的事情,忽略了走訪親戚。現在的農民大多數時間都在外邊打工,過年才能回來。過年本來事情就多,即使想走訪親戚,也會由於各種各樣的事情耽擱了。一來二去大家就變的生了,要是連續兩三年沒走動,這個親戚基本上就“斷交”了。



第三,年輕人不太重視親戚關係

現在農村年輕人對於這種舅爺爺、舅舅、姑姑之類的親戚關係不是特別重視,可有可無。有時候寧可宅在家裡玩手機,也不會串親戚。即使過年的時候也是和爸媽一塊去的,當天就回來了。要是爸媽不走動,對於年輕人來說這門親戚基本上就“斷交”了。


總言而之,我覺得農村親戚“斷交”、不走動的原因就是兩家發生矛盾、長久不聯繫以及年輕人看的比較淡三方面的原因。當然了,這種現象不僅僅是農村,城市更為嚴重,大家也需要反思一下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