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一年兩個春”,帶毛的貴如金,有何道理?是真的嗎?

老農說鄉村


大實話:這就是在以前物資匱乏的年代的一種市場現象總結,現在已經不再有普適意義。

可能有些人聽到一些農村俗語時都會下意識地,不假思索地認為老祖宗的話好有道理,然後就選擇了無條件的相信,但是,其實很多時候,這些俗語經驗早已經是不能再用來指導我們當下的生活,所以,我們一定要用批判性的眼光去對待這些話。

然後,我們就這句話來說:“一年兩個春,帶毛的貴如金”,意思就是說,如果說一年有兩個立春(農曆)那麼就預示著會寒冷的季節會持續比較長的時間,這時候人們需要用帶皮毛的東西來抵禦寒冷,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這帶毛的東西自然就比較貴了。

誠然,在以前物質匱乏的年代,像牛羊這種家畜養殖沒有現在如此大的規模,而動物毛皮以及毛絨製品就顯得格外珍貴,說現實一點,就算是現在能穿的起毛皮製品的大多也是有錢人吧,而我們尋常老百姓抵禦寒冷那主要還是靠棉花製品以及我們不怕冷。當然,現在大多數人也都穿性價比更高的羽絨服了。

而就現在來說,顯然皮草的意義已經不單單是抵禦寒冷了,而是有著身份地位的體現,甚至可以說皮草售價高昂已經是和天氣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了,就算是天不冷,沒有什麼所謂的兩個春,那麼皮草的價格在冬天依然是很貴。

因此,我們在對待這些農村俗語或者一些祖傳偏方的時候,一定要用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這些內容,很多時候就是我們稍微慢一點,留一兩分鐘稍微思考一下,這些俗語所傳達的意思真假我們就瞭然於胸了,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結合當今的社會現狀,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好的要為我們所用,沒用的就丟棄就是。

有理有據,實話實說,關注:大實話。讓我們一起用理性的視角看世界。


大實話


如果一年出現兩個春,當年天氣不會冷,那麼來年可就遭殃了,17年就有兩個春,結果18年倒春寒,果蔬,莊稼受損很多,緊跟著養殖業也會有影響,那麼物價就會上漲,貴如金,今年江蘇這邊豬肉都25-30一斤了,排骨30-35一斤,印象中最貴的時候了


肉圓汐汐


一年兩個春,帶毛貴如金,這句話是咱們老一輩人的智慧用俗語的方式流傳下來的生活經驗啊,可以為後人起到正確的經驗引導,我今天就結合生活實際來談一談這句經驗俗語。

一年兩個春

想必大家從字面意思都能能夠理解,一年兩個春也就是說在這一年當中會有兩個立春,不過像一年兩次立春的年月特別少,一般要是兩個的話基本都會在農曆12月和1月這兩個月份。



一般有兩個春的年都是一個非常寒冷的季節,也就是咱們常說的倒春寒,兩個立春最後一個月份的就是倒春寒,也就是說大寧正感受春暖花開的時候突然第二個立春就把你帶到了寒冷的冬天,這就是倒春寒。

同時老人們也常常說到“一年兩個春,今年好收成”。

帶毛貴如金

剛才我們說到一年兩個春是一個寒冷的年,那麼帶毛的一些動物就會變的比較金貴,比如像牛,羊,等一些家畜。



為什麼會這樣的,大家都知道如果天氣不高冷的話,這些家畜的毛是賣不到好的價錢,但是如果因為兩個春而出現倒春寒,這些動物的毛就可以為人們抵擋風寒,也就會造成很多人搶著買,因此就叫:“一年兩個春,帶毛貴如金”的說法。

綜上所述:

我們的老一輩人用他們多年的生活經驗總結出了現在的農村諺語,以此來告訴後人,這些同樣也都是智慧的結晶,那麼每一句諺語都有他一定的道理,因此“一年兩個春,帶毛貴如金”的說法是有理可循的。



紀錄鄉土


“一年而個春,帶毛貴如金”。這裡的“春”意思指立春,農民也稱為打春,這裡的“帶毛”意指豬牛羊等牲畜。“一年兩個春,帶毛貴如金”,意思是說一年之內出了兩個“立春”,今年莊稼收成會不好的,那麼豬牛羊等牲畜價格就會高了。

類似的農村俗語還很多,如“一年兩頭春,餓壞老農民”,“一年打兩春,豆子貴如金”等,這些農村俗語,都是在說,如果一年之內出現了兩個“立春”,那麼這年的年景會不好,難以獲得糧食豐收,打不下糧食,糧食歉收,糧食價格自然會上漲,糧食價格上漲了,飼養牲畜的成本就高了,許多農民為餬口也會放棄養殖,這樣牲畜的價格也就水漲船高,價格就上去了。

出現兩春節這種現象,是中國紀念曆法中出現的獨特現象。它是陽曆和陰曆之間的“陰差陽錯”所造成的。

那麼似“一年兩個春,帶毛貴如金”這樣的說法是否有道理呢,其實這些俗語也稱為農諺,是農民從千百年來的農事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在過去的“靠天吃飯”的歲月裡,對指導人們生產生活還是很有意義的。

社會在變,科技在進步,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在不斷加強,農業生長技術也在日新月異的進步,因而,在舊時生產環境下總結出來的經驗性農諺俗語,放在當今社會就不一定完全準確了。



春日之虎


農村俗語“一年兩個春,帶毛的貴如金”,有何道理?是真的嗎?

俗語都是一定時代背景下的產物,有它合理的成分,但也有侷限性;“一年兩個春,帶毛的貴如金”,這個俗語同樣如此;那麼,它是什麼意思,有何道理呢?

“一年兩個春”,是什麼意思呢?正常情況下,一年24個節氣,只有一個立春,也叫打春,但是也有的年份,一年之內打兩次春,這就出現“一年兩個春”的現象。例如2007年,2010年,2013年,2015年等,這些年分都是雙春年。

“帶毛的貴如金”,意思是豬,牛羊兔,雞鴨鵝之類的帶毛動物價格都會非常高,

那麼,為什麼說“一年兩個春,帶毛的貴如金”呢?

先來看一下“一年兩個春”這個年份的氣候特點;立春以後,意味寒冷的季節即將過去;而雙春年立春時間都在一年的首尾,這也就是說,這一年的寒冷季節會比單春年或者無春年的時間長和寒冷,容易出現驟暖驟寒的現象。

在這樣的氣候條件,牛羊兔,雞鴨鵝等帶毛動物,容易生病死亡;這些動物因為生病死亡,數量減少,在市場它們的價格自然也就比正常年份要高得多。所以,有“一年兩個春,帶毛的貴如金”的俗語出現。

或許有人認為這是無稽之談,但可以回憶一下,2017年,2010年,2013年,2015年,這些年份這些動物的市場價是不是比正常年份高得多。

俗語是生活經驗的總結;其中包含的道理,不容忽視。不論在任何年代,都應該慎重對待,它對我們的生活,都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同意我的觀點,請點個贊;對您有所幫助,請多關注。謝謝


老農說鄉村


農村俗語“一年兩頭春,帶毛的貴如金“。即然是農諺俗語,那就貼近農村生活總結而語。象俗語”家有千貫,帶毛的莫算。“

帶毛的:都指的是家裡養的豬、牛、羊、馬、雞時狗毛!六畜。一年兩頭春,年頭年未氣候變化大,陰冷的天氣,晝夜溫差大,寒流瀕瀕,嚴重影響六畜的生長。繁殖率下降,成活率同步下降。物以稀為貴,帶毛的六畜成活貴重了,少了,沒有賣買,捨不得宰殺,水漲船高,自然身價如金了。

謝謝!





用戶1984715465118潤


“一年兩個春,帶毛的貴如金”!這是一句在農村廣泛流傳的俗語。那麼,這句俗語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一般情況下,一年不會出現有兩次“立春”的現象,但在特殊年份裡“立春”日會出現在春節(陰曆大年初一)前,這種年份就叫“一年兩個春”。

所謂“帶毛”的是指“毛皮動物”,譬如羊、狐狸、兔子等。如果出現“一年兩個春”的現象的話,“毛皮動物”就會很貴。

那麼,為什麼說“一年出現兩個春”的現象的時候,“毛皮動物”就會很貴呢?

一般情況下,如果立春時節出現在同一個農曆年份的時候,冬天會特別冷。在古代,人們缺乏禦寒設施全靠皮衣、皮帽禦寒。在寒冷的情況下,人們紛紛去置辦這種最簡單的禦寒服飾,以抵禦嚴寒。俗話說,需求抬高價格。需求皮衣、皮帽的人多了,毛皮動物自然就會賣得很貴!因此,人們才說“帶毛的貴如金”。

當然,這種情況僅僅存在於古代,對於現代人類來說,各種取暖設備都有,即便是一年有三次立春,也不會凍著;也不會紛紛去購買皮衣、皮帽,因此,“帶毛的”也不會“貴如金”了。



不過,由於珍稀皮毛動物越來越少,現在的珍貴皮草的價格也是相當貴的。據說,一件珍貴的毛皮大衣都可以輕鬆的賣到數萬元!著實讓老胡這等窮人感覺到“貴如金了。當然,對於富人來說,數萬元的價格並不算什麼,一頓飯而已!畢竟有錢人是不缺錢的。


好啦!就說這麼多吧!總而言之,如果一年出現兩個春的時候,天氣是會比較寒冷的,是需要做好禦寒工作的。如果經濟條件許可,還是需要置備皮衣、皮帽的。如果經濟條件不許可,那就不管它“帶毛的”有多貴或有多便宜了。因為,自己買不起,再去關心它的價格就實屬無有意義,還不如自己買一件破棉襖禦寒呢!你說是不是啊!?


老胡說三農


農村俗語“一年兩個春,帶毛的貴如金”,有何道理?是真的嗎?

先來解釋一下“一年兩個春”這句話的意思。“一年兩個春”的意思是說一年中按照陰曆計算日子的話會有兩個立春年。像2012年、2014年、2017年以及未來的2020都算是“雙春年”。為何會出現“雙春年”這種現象呢?這是因為陰曆和陽曆的時間差問題,比如像我們常常提到的“閏月”。有趣的是,“閏月年”一般才會出現“雙春年”,也就是在“閏月年”的年尾會多出一個“立春”。



“雙春年”和“無春年”的產生

另外,“雙春年”也被叫作是“孤鸞年”或者是“兩頭春”,與此相對的自然就是“無春年”。其實,“雙春年”和“無春年”的出現,都和民間的習俗相關。在我國民間,多把每年的大年初一看作是新的一年的開端,這才有了“雙春年”和“無春年”的說法。如果是按照以前的把“立春”看作是一年開始,就不會產生“雙春年”和“無春年”的說法。



“雙春年”或者“無春年”正常嗎?

在一些比較迷信思想比較盛行的地方,把“雙春年”和“無春年”看作是節氣不正常的年份,甚至還產生了比較多的說辭,比如“雙春年適合結婚生子”、“雙春年不宜結婚”等。其實不論是“雙春年”還是“無春年”,都是正常的現象,屬於陰曆陽曆之間時間差的調節而已。有些人之所以認為“雙春年”或者是“無春年”是不正常的原因在於“24節氣”有可能變成了“25節氣”。



關於“雙春年”的一些說法

關於“雙春年”的說法還是蠻多的,先說一些帶有“貴如金”這三個字眼的說法,比如“一年兩個春,帶毛的貴如金”、“一年兩個春,黃土貴如金”、“一年兩個春,豆子貴如金”。另外,人們也根據“雙春年”來判斷冷暖,如“一年兩個春,老牛腿斷筋”、“一年兩個春,必定暖烘烘”。從以上可以看出,人們對於“雙春年”的冷暖變化看法也是不一致的。至於題目中的“帶毛的”,指的自然就是農村家畜。


一隻電影人


農村俗語“一年兩個春”,帶毛的貴如金,有何道理?是真的嗎?

今日冬至,但是有些老農民已經開始關注立春了。在農村裡一些老人,沒事的時候就喜歡討論一些天氣方面的話題。畢竟農民是靠天吃飯的行業,天氣好壞會直接影響到農作物的收成。尤其是在過去,那更是如此。立春作為干支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自然農民朋友非常的關注。在農村裡也有許多和立春相關的農諺,有些地方就有“一年兩個春,帶毛的貴如金”的說法,這話是什麼意思呢?有沒有道理呢?

一年兩個春,帶毛的貴如金

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如果一年有兩個立春,即年初和年尾都有立春,那麼當年的冬天就會特別的寒冷。在過去老百姓都是沒有棉襖的,因為之前棉花並沒有傳入我國。在冬天的時候,多數人都是用羊毛來做大衣,這樣非常的保暖。而之所以帶毛的貴如金,那是因為天氣非常的寒冷,這些帶毛的動物有些也凍死了,並且羊毛做的大衣在市場上也是非常搶手,需求量大,自然就非常的珍貴了。

其實,這句俗語也只是在部分地區適用而已,至於道理也是說不清楚。這都是老祖宗長期觀察天氣所總結出來的規律,準確性還是比較高的。不過在有些地方卻有著截然不同的說法:兩春夾一冬,薄被也過冬。這又是什麼意思呢?

兩春夾一冬,薄被也過冬

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在年初的時候立春,在年尾的時候還有立春,兩個立春夾著冬天,那麼在冬季的時候天氣比較的暖和,即便是在晚上的時候也不太冷,不用蓋厚被子也能過冬。當然了這是一種誇張的說法,冬天不輪多麼暖和,用薄被過冬是不討靠譜的。不過,相比於前面一句農諺,這後面一句農諺適用的範圍更廣。

2019年的立春是在2019年2月4日,而這一天正好是農曆2018年的大年三十。而2020年的立春又是在農曆2020年正月十一日,所以在農曆2019年是兩頭都沒有立春的。而在民間的說法是沒有立春的年份被稱為“寡年”、“滑年”、“寡婦年”。

農村的農諺都是有一定侷限性的,而且它們都是古人經驗的總結。在今天雖然有些可能已經過時了,但是在過去其卻是農民農事勞動的重要依據之一,在歷史上是發揮了十分重要作用的。


農夫也瘋狂


說二句,一年兩頭春,是二十節氣與天干地枝日時互動,互攆而行成。根據日時互動的年年積累,廣大善於總結經驗的農民們,自然就獲得一年一度豐收,欠收,自然的一些成功經驗,為俗語。如,"一年兩頭春,帶毛的貴如金"。一年有兩頭春,就有一年無春,農村無春的年景"滑年"。俗語有"滑年不結婚,結婚無後根"。就是"滑年"結婚不生孩子。因此,在過去的"滑年"中,結婚的很少,選擇日子的先生也不會把結婚的日子看到"滑年"。就是現在的農村選擇結婚的日子,也不在"滑年"。對於農村的俗語有時是很準的,也有不準的。這就是用科學種田,科學養殖來改革俗語,更新改變自然的一種進步。關於"一年兩頭春",帶毛的貴如金"。"滑年不結婚,結婚無後根"。在之前可能很準的俗語,而現在已被科學而代替。淺談"一年兩頭春與滑年"。個人觀點,不足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