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出塞》为什么被评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

谢小楼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这首《出塞》被誉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应该是始于明代的李攀龙,这位唐诗爱好者编辑了一套《唐诗选》,在《唐诗选》中力推王昌龄的这首《出塞》为压卷之作,称其为“唐绝第一”。

但其间也有不同意见的,同时代的王世懋却认为如果要选唐诗的压卷之作,应该从王翰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还有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从这两首诗中选择其一。后世到了清代又有不同的人提出不同想选择,后记共7位评委,选出15名诗坛精英,共计18篇作品,每篇都有入选的理由。算了,我们也不管那么多了,还是说说这首王昌龄的《出塞》吧。

王昌龄被称为“七绝圣手”,他写的七绝,确实代表了唐代七言绝句的最高水平,王昌龄的边塞诗并不多,但几乎篇篇经典,因为他也成为了最重要的边塞诗人之一。

而这首《出塞》是王昌龄最经典的一首边塞诗,那么它为何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呢?在于他的意境,特别是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很普通的字,但是发兴高远、意境苍茫,给人一种博大雄浑的气象。

明月与边关本是边塞寻常之景,但是加了个“秦汉”,让原本就非常辽阔的地理空间上又加上了时空,诗的意境顿时变得悠远辽阔。我们仿佛在明月清辉的下面,看到一幕幕历史的景象又重新上演了一遍。平凡的七个字却声调高昂,气势雄浑,一下子让整首诗的气势提高了很多,它浓缩了边关千年的战事,凝聚了一代又一代战士的鲜血,书写了中华志士的爱国情怀。

大唐三百多年的历史中,边关的战火也多次燃起,其实总结起来也应该是胜多负少。而这里王昌龄同志借飞将军李广来讽刺守将的无能,更多的恐怕是在抒发自己的压抑。联想到这位同志的身世,一生中多次被贬,因此有点小牢骚也是正常。

说句实话,唐代的帝王真的是历代当中比较清明的了。想想北宋的苏轼,因为几句诗被朝廷办了吧(乌台诗案),这几位要放到宋朝,估计非得脸上刺字,充军发配了。

如果是放到朱元璋的明代,那就有被腰斩的危险性了。如果是清代,那就是轰轰烈烈的一场文字狱。唐代写诗写的好的,好像当官都挺不顺利的,似乎人生太顺了,对于诗歌的创作来说不是啥好事,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翰墨今香


王昌龄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被称为“七绝圣手”,和唐代大诗人李白齐名,同时代著名边塞诗人还有岑参,高适等。

《出塞》是王昌龄写的一首绝句,被明人李攀龙评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

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首诗。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说,秦汉时的明月还照在边关上,诗人用秦汉的明月、边关开篇,气势磅礴,引人遐思。

“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的意思是征人一去万里,现在还未回来,可以想象征人之苦,以及当时军士和家人相隔万里,彼此思念的情景。

“但使龙城飞将在”,这句诗的意思是,如果汉代将军卫青、李广还在的话,诗人在这里用汉代名将比喻戍边的将士。

“不教胡马度阴山”,不会让北方异族的铁骑越过阴山。

评论

这首诗写的可谓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且没有一个生僻字,但诗人写的意象万千,气势不凡。短短四句诗,诗人写景,叙事,抒情都用了,深刻描写出征人之苦及人才不被重用的苦恼。这首诗是唐代边塞诗中的上品,千百年来被广为流传,诗人王昌龄也因为此诗在中国家喻户晓。

唐诗绝句中不乏优秀之作,如王之涣的《凉州词》,王翰的《凉州词》等,为什么王昌龄的《出塞》被评为压卷之作呢?明人李攀龙认为,《出塞》诗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气势不凡,应为唐诗七绝压卷之作。但也有其他文人质疑该诗首句虽上佳,但末句气势略缺。

不过,综合来看,王昌龄这首《出塞》确实写的不同凡响,被历代文人反复品读,历来文坛也以李攀龙评价赞同者众。


娱乐E周


在浩瀚的唐诗中,有好几首七绝都被后代评家推为压卷之作,王昌龄的《出塞》,是被明代诗人李攀龙评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的,同为明代诗人的杨慎在编选唐人绝句时,也将其列为第一。

压卷之说,虽然没有什么客观的标准,但也能说明王昌龄的《出塞》唐人七绝中的重要地位。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题《出塞》是乐府旧题。汉武帝时,乐工李延年因胡曲造新声二十八解,内有《出塞》、《入塞》曲。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传唱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秦时明月”与“汉时关”是互文见义,意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

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但是离家万里戍边的士卒却没能回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使:只要。

龙城,即黄龙城、和龙城,故址在今辽宁朝阳。

飞将,汉名将“飞将军”李广。《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居右北平,匈奴称为“汉之飞将军”,数岁不敢入北平。

不教,不让。

胡马,北方少数民族的马,借指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

度,越过。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古代阻挡少数民族的屏障。

只要有汉代“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名将在,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越过阴山,入侵中原。

王昌龄的这首《出塞》能被李攀龙评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是因为诗的第一句。

秦时明月汉时关。廖廖七个字,发兴高远,意境苍茫,使全诗呈现出一种博大雄浑的气象。

在边塞乐府诗中,明月与边关是很常见的意象,但是,在明月前加个“秦”字,在关前加个“汉”字,诗的意境顿时变得幽远辽阔。

我们仿佛看到,明月的清辉下,边关在历史的沧桑中屹立,我们仿佛看到,在这边关之地,汉人与胡人一场又一场的战争,我们仿佛看到,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守护中华大地奔赴边关,而他们大多数人,都是有去无回。

秦时明月汉时关。平平凡凡的七个字,却声调高昂,气势雄浑。它浓缩了千年的边关战争历史,凝聚了一代又一代戍边战士的鲜血,抒写了所有中华志士的家国情怀。

正因如此,王昌龄的这首《出塞》有着超越时代的艺术魅力。

千年以后的我们,头顶依然是秦汉的明月,脚下依然是唐宋的大地。

我们生活的这片地方,是五千年的风雨沧桑中,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用鲜血守护的地方。在这和平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战士奔赴边境,守护国土,我们依然需要龙城飞将,守护国家的强大。

所以,当我们再读“秦时明月汉时关”,我们读到的是对这片土地这个国家的脉脉深情。

答者:谢小楼


谢小楼


这是王昌龄最受欢迎的一首诗。

《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

一说是汉将卫青首次出征匈奴的龙城之战,龙城:在今内蒙古,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圣地。

一说是汉将李广,匈奴畏惧其神勇,称他为“汉飞将军”,龙城是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

诗词中指代所有英勇边关将士。

阴山:横贯内蒙南部,是我国北方的自然屏障。这首诗气势浑厚,豁达雄壮,被明人李攀龙誉为唐七绝压卷之作。

为何会有如此高的评价?

1 相较而言

王昌龄的七绝是可与李白并称的,

李白的七绝,比如《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下江陵》“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几乎没有出塞曲。

同时代的边塞诗人王之涣,高适,

王之涣名作《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恐怕分不出高下,风格各有不同,

王世懋《艺圃撷余》认为:“必欲压卷,还当于王翰葡萄美酒、王之涣黄河远上二诗求之。”

胡应鳞《诗薮》也认为:“李攀龙不察而和之,非定论也。”

所以,是七言绝唱,边塞诗中数一数二,不容置疑!

2 关键在“秦时明月”四字

王世懋:“李攀龙取秦时明月汉时关为第一,意止击节秦时明月四字耳。”

杨慎《升庵诗话》:“此诗可入神品。秦时明月四字,横空盘硬语也。”

“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最耐人寻味。

互文,“秦汉的明月,秦汉的关。”

开句,秦月汉地,非眼前月,而是思接千载,横空而来,一下子将人拉到秦汉那个风云变幻,边塞战事频仍的时代。

穿越时空的历史沧桑感,是少有的苍凉、雄壮与浑厚。

虚景,“秦汉明月,秦汉边关,热血男儿征战未还。”

诗人笔下的虚景,在我们看来,清晰可见,穿越千年,激情澎湃。

可爱的秦汉明月依旧照着今时的边关要塞,诗人所看到的,不是一时一地的出塞将士远去不回,而是千百年来,绵延不断的热血男儿悲壮而惨烈的出征场面,厮杀拼搏,守卫家园的忠诚勇毅,总能激动人心。

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同样的壮而不悲,荡气回肠。

这种壮怀慷慨的情感,总能引起所有人的共鸣。

后两句汉飞将军李广,卫青的典故,战争必胜的自信与潇洒,又是如此振奋人心。

盛唐的壮美与豪迈尽融其中。


一绿浮芳


问题:王昌龄的《出塞》为什么被评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

评价这首诗为唐诗七绝压卷之作的是明朝人,之前是否有人推重此诗为唐七绝第一就不知道了。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一、是否厌倦之作,明朝人的争议

1、正方代表

正方是明朝的杨慎和李攀龙、王世贞,杨慎的《升庵诗话》中评价:

此诗可入神品。“秦时明月”四字,横空盘硬语也。盖言秦时虽远征而未设关,但在明月之地,犹有行役不逾时之意;汉则设关而戍守之,征人无有还期矣,所赖飞将御边而已。

王世贞在《艺苑卮言》说李攀龙(于鳞)说第一,开始我是不信的,后来想一想,如果专做字面意思解析,好像又有其他的意思,如果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来看这首诗,不愧为第一:

于鳞言唐人绝句当以此压卷,余始不信,以少伯集中有极工妙才。既而思之:若落意解,当别有所取;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间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

2、反方代表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中评价,这首诗第一句“秦时明月”好,是上驷,但是后劲不足,属于“中等的马”,因此认为李攀龙的评价太高:

王少伯七绝宫词闺怨,尽多诣极之作,若边词“秦时明月”一绝,发端句虽奇,而后劲尚属中驷,于鳞遽取压卷,尚须商榷。

明人凌云在《唐诗绝句类选》中认为王之涣的凉州词、李白的游洞庭都可以分庭抗礼,至于杨慎和李攀龙认为第一,他就只有“呵呵”了,不评价:

“秦时明月”一首,用修、于鳞谓为唐绝第一,愚谓王之涣《凉州词》神骨声调当为伯仲,青莲“洞庭西望”气概相敌。第李诗作于沦落,其气沉郁;少伯代边帅自负语,其神气飘爽耳。

附李白游洞庭: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

二、关于第一句的评价

1、头重脚轻

除了上面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中的评价,关于此诗第一句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也说道:

七言绝句,唯王江宁能无瑕疵,储光曦、崔国辅其次者。至若“秦时明月汉时关”,句非不炼,格非不高,但可作律诗起句,施之小诗,未免有头重之病。

王夫之认为,第一句格局甚高,应该用于一首八句的七律,用在一首绝句上,可惜了。有头重脚轻之感,其实和胡震亨意见一样,除了认为后面三句不相称(猪队友)外,还提出了建议,“可作律诗起句”。

这个意见很有价值,可见唐朝人对于七绝和七律的认识,七律八句,可以放入更多的内容,而且七律普遍庄严肃穆,格局甚大,更能够配得上“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发端。

2、王昌龄“关 月 ”两个意象的创新用法

出塞是一首乐府题目,以出塞出征为主题的诗常常使用“关、月”两个物象,这两个物象背后的含义在《乐府解题》解释《关山月》时说过:“关山月,伤离别也。”将士出征守关望月,都是隐含着一种相思。

王昌龄加了一个秦加了一个汉,有了两重意思,一是目睹古人征守之地,不免感今怀古;第二杨慎有一个解释:

扬子云赋,欃枪为闉,明月为堠。此诗借用其字,而用意深矣。盖言秦时虽远征而未设关,但在明月之地,犹有行役不逾时之意;汉则设关而戍守之,征人无有还期矣,所赖飞将御边而已。

杨慎认为王昌龄有深一层的意思,秦朝无关,只要明月照到的地方,守关的将士终有回家的时候,而汉朝设了城关以后,因为有关要守,竟然没有回家的那一天了。为什么?因为你越能干,就越不能回家。

三、班超的故事 与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渊源

大家应该知道汉朝的班超“但愿生入玉门关”的典故,《后汉书·班梁列传》记载:

臣闻太公封齐,五世葬周。狐死首丘,代马依风。夫周齐同在中土千里之间,况于远处绝域,小臣能无依风首丘之思哉?
蛮夷之俗,畏壮侮老。臣超犬马齿歼,常恐年衰,奄忽僵仆,孤魂弃捐。
昔苏武留匈奴中尚十九年,今臣幸得奉节带金银护西域,如自以寿终屯部,诚无所恨;然恐后世或名臣为没西域。
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臣老病衰困,冒死瞽言,谨遣子勇随献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勇目见中土。”

班超给皇帝写了一封信,说我守备边关已经很久了,当年苏武留在匈奴十九年还能回去,我如今年老齿衰,死在这里无所怨恨,但是我的后代能不能不要死在这里。我不敢奢望回到酒泉郡,只希望能活着回到玉门关就行了。我今天让儿子回国进献礼物,希望我的孩子有生之年能够认识一下故土。

班超投笔从戎后,平定西域并驻守三十一年,文中的班勇是小儿子,出生于疏勒国,之前没有见过故土。永元十二年(100年),班超因年迈写了这封信请求回国,两年后71岁的班超终于回到洛阳,不久死于故土。

结语

看懂了杨慎的理解,知道了班超的故事,有感于守边将士的伟大和奉献精神,再读这首王昌龄的《出塞》,你是什么感觉?会不会有一滴眼泪流下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别人怎么看不重要,你自己以为这首诗是唐朝七绝的压卷之作吗?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盛唐诗歌的星空之下,佳作迭出,星光熠熠,万象争辉。然而在这其中,有资格被评为唐诗七绝"压卷之作"的,却只有凤毛麟角的几首诗,而王昌龄的《出塞(其一)》就是其中的一首,可谓是诗中的诗、七绝中的七绝了。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与明代"七绝压卷"之争

王昌龄,字少伯,时人谓之王江宁,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诗以七绝见长,有"诗家夫子王江宁"、"诗家天子"、"七绝圣手"等美誉。高棅在《唐诗品汇》中称赞他的绝句说:"盛唐绝句, 太白高于诸人, 王少伯次之。"胡应麟《诗薮》中也说:"七言绝以太白、江宁为主。"

首次将王昌龄《出塞(其一)》推上唐诗七绝"压卷之作"的位子的,是明代后七子领袖的李攀龙。"于鳞选唐七言绝句, 取王龙标"秦时明月汉时关"为第一。""于麟"即李攀龙。明代"七绝压卷"之争也由此引发。后七子另一位领袖王世贞也赞成此说,"李于鳞言唐人绝句当以"秦时明月汉时关"压卷, 余始不信, 以少伯集中有极工妙者。既而思之, 若落意解, 当别有所取。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间求之, 不免此诗第一耳。"《唐诗绝句类选》将这首诗推得更高了:"'秦时明月'一首为唐诗第一。"不仅是七绝第一,甚至是唐诗第一了。

但也有不少评论家不同意这种观点。明代胡震亨《》就提出了不同意见:"王少伯七绝宫同闺怨,尽多诣极之作,若边同"秦时明月"一绝,发端句虽奇,而后劲尚属中驷,于鳞遽取压卷,尚须商榷。"批评此诗起调虽高后劲不足。

认为《出塞(其一)》不足以列为七绝压卷的评论家们意见集中在第三、四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上。明孙鑛《唐诗品》更加具体地指出了这首诗的不足之处,"'但使''不教'四字, 既露且率, 无高致, 而著力唤应, 愈觉趣短, 以压万首可乎?"直指三四句发议论过于直白浅露,大失含蓄之旨,缺乏咀嚼的余味。当然也有反对者,《唐诗摘抄》就反对这种观点, "中晚唐绝句涉议论便不佳, 此诗亦涉议论, 而未尝不佳。"绝句离首即尾,离尾即首,因此贵在含蓄,贵在婉转回环,贵在余音不绝,而忌浅露直白地大发议论。因此,这种批评也不能说没有道理。

除了《出塞(其一)》之外,被提名为唐七绝压卷的还有王翰《凉州词》、王之涣《凉州词》、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数首诗,就唐人七绝而言是为数极少的。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大致勾勒出了七绝压卷之争来龙去脉:

李于鳞推王昌龄"秦时明月"为压卷;王元美推王翰"葡萄美酒"为压卷;王渔洋则云:"必求压卷, 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奉帚平明'、王之涣之'黄河远上', 其庶几乎!"而终唐之世, 绝句 绝句亦无出四章之右者矣。愚谓李益之"回乐峰前"、刘禹锡之"山围故国"、杜牧之"烟笼寒水"、郑谷之"扬子江头"。气象虽殊, 亦堪接武。

不过,要想了解为什么这首诗能够被评为唐诗七绝压卷之作,还是必须回归到诗歌本身来。

横空盘硬语的盛唐气象

虽然对于七绝压卷究竟是哪一首诗歌,明清人的意见莫衷一是,但是综合看来,所遴选出来的诗歌多为边塞诗,气势如虹,音调铿锵,代表了盛唐诗歌的典型风貌。王昌龄《出塞(其一)》也是如此,气韵飞动,意态雄健,正因如此,它才成为了明代七子心中的七绝压卷之作。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发端惊挺,振起全篇,直是盛唐气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粗笔勾勒出一幅苍凉雄浑的画面:一轮明月照耀着秦汉时候的关塞。此处运用了互文手法,不是秦朝的明月、汉代的关口,而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关塞乃是以实体的形态绵延存在的,明月则更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暗示永恒的存在。以"秦""汉"二字修饰"明月"和"关",赋予明月和关隘以时间的深邃感与厚重感。"万里长征人未还",意绪转悲,一种深沉的时空意识和生命意识在阔大的时空背景中升腾而起,隐隐透出征人未能还乡的哀怨。

这哀怨既是唐时戍边征人的哀怨,也是秦汉时戍边征人的哀怨,是千千万万背井离乡抵死未归的戍卒凝成的血泪。但这哀怨又不是仰天大叫般的直露无遗,而是引而不发的,读者只能从那"万里长征"中想象自秦汉以来源源不断踏上去往边疆的道路再无归途的戍卒们内心的幽怨。这种苍茫中隐有幽怨、但幽怨后又归于苍茫的总基调正是盛唐边塞诗有别于中晚唐边塞诗的地方。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龙城,也作卢城。王昌龄是一位深谙转折艺术的高手,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评价王昌龄绝句的转折艺术说:"王龙标七绝, 如八股之王济之也。起承转合之法, 自此而定, 是为唐体, 后人无不宗之。"三四句笔锋急转,由写客观物色倏然转向了议论:如果飞将军李广如今还在的话,匈奴绝没有机会跨过阴山来。语气与情绪突然之间产生了一个变化,由"万里长征人未还"句隐隐然的哀怨后又卓然奋起,大开大合,抒情和议论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古代良将的向往和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同时暗讽了朝廷的用人不当和边将的腐败无能。虽有直露之讥,但也不失豪迈俊逸。

王昌龄的《出塞(其一)》慷慨激昂,气势磅礴,格调雄浑,风骨凛然,不愧是边塞诗中的神品。


一往文学


个人感觉:明人李攀龙曾推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没毛病!没毛病!没毛病!重要的事说三遍。

《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是说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依然还在,而为国出战,时日长久,出师万里的征夫还没回还,甚至一去不返;假使汉朝的龙城“飞将军”还健在的话,是绝不允许胡人军马的铁蹄踏入阴山,南下侵袭、蹂躏我大唐帝国的美好河山的。


不难看出作者在慨叹边战频繁,而国无良将;饱含了对征夫的同情与对前朝良将的憧憬和向往之情;汉时关隘,秦时的明月仿佛在诉说尽管历史变换,而征战延续不断并没改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数以千万计的热血儿男为保卫国家安宁而战死沙场,人间上演了多少悲剧啊!希望安居乐业的人民千百年来早达成了共同意愿,希望有威震敌胆的“龙城飞将”重现战场,重创和平息胡乱,使边疆安定,详和!



语言朴质无华,格调雄浑豁达,直抒胸臆;意境凄美而彰显豪迈,气势流畅而不缺磅礴之力,一气呵成,吟之酣畅淋漓!


希望星晨58298869


王昌龄与高适、岑参、王之涣齐名的“四大边塞诗人”之一,是有着“诗家天子王江宁”美誉的“七绝圣手”,他的七绝在唐代无论质量还是数量堪称第一。他是著名的边塞诗人,诗句壮美,格局开阔,大气磅礴,气象万千。他也被称之为“七绝圣手”他的一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的,这就是王昌龄的《出塞》。王昌龄的《出塞》有两首,第一首最为有名: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前人评价很高,曾被明代诗人李攀龙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王昌龄早年曾北游我国西北边地,对边塞生活有深入体验。他出身孤寒,并且由于受道教虚玄思想的影响,他身上有种一般豪侠之人所缺乏的深沉,观察问题较为敏锐,带有透视历史的厚重感。他的《出塞二首》其一,将现实的感受和历史的回顾结合起来,创造出了深邃高远的意境、流传千古。事实上,之所以王昌龄能写出这样的诗和他的人生经历是非常有关系的。

王昌龄早年贫瘠。困于农耕,一直到而立之年才中了进士。后来到开元末年的时候,他被改授江宁县丞,接着又被贬谪龙标尉,所以当时的人又称他为王龙标,也有盛赞他为诗家天子王江宁。这个江宁就是南京,他在我们南京做过小官,所以又称它为王江宁,尤其是和他的那个诗家天子的盛誉结合在一起。当然还有人称他是七绝圣手,而他的边塞诗呢,尤其象这一首《出塞》,就是作于他早年。未考中进士之前,在天下游历,尤其去塞外游历的过程中,壮怀激烈又别有怀抱的人生旅途所作。这首绝句虽然短短的四句,可谓气象阔大。

“秦时明月汉时关”。它从时间空间两个角度入手,秦和汉说的是时间,月光所照之处是一种空间的无限。在众多的边塞事物中,诗人选取“明月”与“雄关”这最富边塞特色的景物着笔,很有启示性。万里晴空的明月,使人联想到皎洁月色辉耀下的大漠荒原;巍峨耸峙的雄关,使人联想到起伏在崇山峻岭中的透施的长城。“明月”和“雄关”,从空间上表现了关塞的广漠和苍凉。“秦”和“汉”从时间上表现出了历史的厚重感。只这一句就给人留下了雄浑、苍茫、广阔、浩渺的意境。

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充分体现出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情怀。一句“人未还”,就让这首诗充满了温情的人文关怀,仿佛听见历史深处那充满了人性的长长地叹息,和万里长征一样得长。第三句叫“但使龙城飞将在”。这个“龙城飞将”到底指的是谁呢?以前一般的说法,说指的是飞将军李广。也有人说应该指的是大将军卫青。但是不管是谁,这里都可以理解为是一个骁勇善战保卫家国的大英雄。我个人认为,这个“龙城飞将”应该包含了整整那个时代,为民族做出巨大贡献,在历史的星空中闪耀出无限光彩的,那一个时代的英雄形象。

最后一句“不叫胡马度阴山”,阴山山脉其实是中国北部,一个东西走向的山脉,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立刻就使得第三句的那种高昂的,“但是龙城飞将在”的英雄主义得到升华,上升到爱国主义的情怀。所以这首诗大气磅礴,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既有意象上的时空交错,又有文化上深厚渊源,更有典型形象英雄的呼之欲出,还有绵绵不绝的人文关怀,可谓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中,凝练着贯穿时空的永恒思索。

这首诗不但意境深邃高远,内容丰富深刻,而且表现了历代人民的和平愿望和爱国热情,为盛唐边塞诗奏出了雄壮美的主旋律。千载之后读来仍令人连声叫绝,谁又能不承认王昌龄是唐代诗人中七绝的圣手!








草夕寸品文史


唐代诗人王昌龄,字少伯,西安人。又说太原人,开元十五年(727)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后又中博学宏辞科,任汜水县尉。

🍁王昌龄在唐代诗名盛大,以″缜密而思清″著称,被誉为″诗家夫子″《唐才子传》。他的诗共有两类:①边塞诗;②宫怨诗。

🍃《 出塞》(二首),表现了将士弃家入塞,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勋的雄怀壮志,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战斗生活的艰卒,征兵丁的悲惨遭遇,以及戍卒的乡愁和思妇的闺怨。

🌻 诗中还生动的描绘了雄伟芲茫的沙场上空的、杀气和边城的烽火,都在诗人的笔下,得到了真实的再现,读来令人神往。

🌹 《出塞》诗歌的风格雄浑高亢,气势豪迈,音调铿锵,语言精准而流丽。

🔥王昌龄的诗作中近一半是绝句。他擅长七绝,可与李白"争胜毫厘“。绝句容量极为丰富,有高度的概括性,而且又是通过鲜明生动的形象来表现的。

以上概述,看官就会领略王昌龄的《出塞》为什么是七绝的压卷之作了。

🍀🍀☀☀🍃🍃🌺🌺🎯🎯





全峰山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诗人,也是以写边塞诗而出名,后世誉其为“七绝圣手”。唐代是中国诗歌史上绝顶的高峰,王昌龄有此地位和成就,说明其的确在此有过人之处,这首《出塞》是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之一,被称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也是其代表作之一,我们细读此诗,足见所言非虚。


首先,在韵律上,秦汉互文,这首诗铿锵顿挫,厚实沉雄,又有一种独有的明快,读来有一种大丈夫的英雄气概!几乎可以站立雄关之上振铁板击铜铗而歌!


其次,意义上,秦时明月汉时关,一片雄关,苍茫深远,有时间的纵深辽阔,万里长征,龙城飞将,有空间和历史的叠合,战争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延伸!让人有一种置身历史时空的交错感与穿越感。同时,后两句,其实又有对现实的嘲讽,这样就在豪放中见得曲折幽深。


最后,意境,纵横万里,横跨古今,意象博大,立意深远,并且浑然一体,是的这首诗呈现出非凡的气魄和哲学美历史美的高度!与“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有异曲同工之妙。


综观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七绝到此,可谓极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