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觉山纪胜亭为什么被誉为“天府之国诗与酒的巅峰之作”?

五津好印象


曹汉澄:西川供客眼、偏爱此江郊(下)

前文通过对杜甫数首歌咏新津山水诗的梳理,详尽地分析了其对新津“偏爱”的感情交接,下文将具体研究后代其他诗人怎样通过他们的诗歌,抒写其对新津山水风光及人文历史的激情赞赏——像诗圣一样,如何“偏爱此江郊”的。

先看看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辙的《纪胜亭》诗吧。“夜郎秋涨水连空,上有虚亭缥缈中。山满长天宜落日,江吹旷野作惊风。 爨烟惨淡浮潜浦,渔艇纵横逐钓筒。未省岳阳何似此,应须仔细问南公”。

首句“夜郎秋涨水连空”,起势极为突兀,诗人站在纪胜亭前向北一望,一片水天相连的壮观景象,在感到心胸开阔的同时,也不免让人惊心动魄。在前面分析杜甫《游修觉寺》诗首句“野寺江天豁”时,曾指出苏辙此诗的首句,可能受到杜诗此句启发而作,两句都以起势突兀、气势非凡见长。因为苏辙也是站在修觉山前北眺抒怀,受其启迪是自然之义,这就可见杜诗影响之一斑。

下句说纪胜亭在云雾缥缈中,似虚幻般若隐若现,紧承上句对纪胜亭周围环境作进一步渲染。颔联:“山满长天宜落日,江吹旷野作惊风”。首联首句写水势之浩瀚,此联首句写山势之巍然。“长天落日”与前面的“秋水连空”交相辉映,气势恢宏。咱们新津人不是常说新津山不高,水不深吗?可辙翁眼里的新津却是山高水阔啊!何也?咱们是从写实的角度看,辙翁则是从艺术的角度看,这就是差别。颈(第五六句)联展现的是新津渔民驾着鱼艇在大江里纵横弛骋、随意捕鱼的特写镜头。

这就是辙翁笔底,千年前夕阳下新津江面真实而珍贵的景观!然而尽管调动了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又是绘水描山,又是烘托渲染,诗人仍然觉得还不能表达他对新津山水风光的挚爱之情,似乎还缺了点什么?于是尾联写到:“未省岳阳何似此,应须仔细问南公”。诗人谦虚而诙谐地设问道:我不知道为什么著名的岳阳楼怎么那样像新津纪胜亭呢?还是要问问哪位曾经预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著名预言家南公啊。

这两句点睛之笔,可谓精彩至极!精湛至极!辙翁赋予新津山水深厚的历史内涵,从而把他对新津山水的挚爱之情,推向极致!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这首诗不仅首句受杜诗启发,而且其散文化句式也是明显受杜甫《后游》诗散文句式的影响。这就让我们看到杜甫关于新津题材的诗歌,不仅其深挚的感情深深影响着后代诗人,甚至连表现形式也在影响着后代诗人。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苏辙的诗受了杜甫的影响;反过来,苏辙诗又影响着后代的诗人,这就可见杜诗影响何其深广绵远,只不过有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之别而已。

那么苏辙此诗对后代诗人究竟有些什么影响呢?

先从数据上来看,道光志所录诗歌中,竟有以县令王梦庚刘璋等十一人,共十二首诗,步辙翁《纪胜亭》诗韵而与之唱和,可谓盛况空前,蔚为大观,一时成为清代新津诗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备受瞩目。

再从内容上看,这十二首诗中,属上乘者,当数王梦庚《和向岸夫纪胜亭次苏栾城原韵》:“(修觉山)天社峰高插远空,层峦倒映碧波中。举头天外疑无地,振袂林间欲御风。逸兴苍茫寻古碣,壮怀浩落对郫筒。江山胜概增凭吊,千载风流属次公”。

此诗首联第一句,以夸张手法描写纪胜亭所在之修觉山,峰高凌空的雄奇景象,这是仰视所见。接着诗人鸟瞰,看到层峦叠障的修觉山倒映于碧波荡漾的大江中的梦幻般景象。真是美奂至极。颔联第一句紧承首联第一句续写山势之高,但却不用实写,而是以诗人的感觉一个“疑”字来表现,他“疑”什么呢?当他举头一望时,只见山峦重重,似乎再也没有其他空地了。这虽是虚写手法,但绝不等于虚构,生动地表现了当年修觉诸峰山高林密、葱葱笼笼的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自然景观。下面“振袂”句则是对这句最好注释:诗人挥舞起衣袖,像要御(乘)风而去。诗人此时并未喝酒,可置身于仙境般的优美景色中,他已醉意朦胧,飘飘欲仙了。至颈联,诗意一转,说诗人乘兴搜寻刻有《纪胜亭》的诗碑。他苦苦地寻呀,寻呀,终于在茫茫密林中找到了,于是“壮怀浩落”,举起酒杯,开怀畅饮。尾联总合全诗,说新津的江山胜景凭添了诗人怀念千古风流的辙翁。此联的中心词本是“凭吊”二字,但却要扯上“江山胜概”并与此挂起钩来,这就足见新津自然美景的巨大生命力和感染力。置身此胜景中,谁不为之醉倒而产生“偏爱”之情呢?

此诗虽严格依循起承转合的规范运行,但咏景抒怀却潇洒自如,充分显示了诗人驾驭旧体诗的高超的艺术才能,这或许也是“胜景出好诗”的效应吧。

再看看一位外地人,南部县令邵孔诲的《纪胜亭:次苏颖滨原韵》诗吧,看他眼中新津美景有着怎样的魅力。“长空似水水涵空,百道烟光落镜中。水合鸣滩晴喷雪,亭孤动竹影揺风。江城斜日留霞绮,野老摊钱换酒筒。且拔穷愁聊览胜,不须搔首问天公”

此诗首句就别有意韵,诗人通过实地观察,生动地写出了新津“空似水”、“水涵空”,水天一体的辽远浩瀚的气势,这与辙翁《纪胜亭》诗首句“夜郎秋涨水连空”意境,何其相似乃尔。这是新津山水所独具的特点。只是诗人们匠心独运,用各具特色与个性的诗句来表现罢了。下句写满眼的天光云影映入平滑如镜的水中的梦幻般景色。颔联承接上联继续景色的描写,诗人推出了特写镜头:“水合鸣滩晴似雪,亭孤动竹影揺风”。晴空下横亘大江的橦梓堰堤,水喷似雪,水鸣似乐;耸立于修觉山悬崖上的纪胜亭周围,竹梢迎风,竹影摇曳。如果说首联是对景物的宏观描写,此联则是对景物的微观描摩。如此,新津的“江山胜景”便完整地呈现在读者眼前。颈联一转笔锋,描写在夕阳下的江城野老——大凡多是收网的渔翁——卖鱼换酒的一个独具新津特色的生动画面。巧的是前一首诗提到了“郫筒”,此诗亦提到“酒筒”。只是前者抒发的是诗人的豪情,后者抒发的是渔人的乐趣,虽各有所乐,但置身如此“江山胜景”,皆乐在其中矣。

尾联直抒胸臆,诗人用极为肯定的语气说,能够欣赏到如此胜景,那就抛却一身的潦倒穷愁,更无须卜问苍天关于自己的前程和命运了。此二句大似杜甫“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的感慨。它不仅再次让我们看到诗圣新津山水诗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并让我们又进一步感受到新津秀美风光的强大感染力。“偏爱此江郊”,不同的诗人用各具特色的诗句,表达了他们喜爱新津丽山秀水的热烈感情。

最后再来看看同样曾任新津县令的刘璋的《纪胜亭次原韵》诗吧。“胜境当年号绝空,登亭历览灿然中。山环野甸水环郭,竹弄烟云鸟弄风。棋布桑麻呈刺绣,衢歌父老醉郫筒。流连遣兴多骚客,俊逸而今忆次公。”作者刘璋是位进士出身的江西老表,可谓新津诸多县令中的学历最高者,其诗歌果然也不同凡响。诗的首句“胜境当年号绝空”,气势非凡,说新津胜景号称“绝空”。绝空,即空前绝后之意,即新津胜境乃绝世佳境也。须知诗人家乡江西南城,也是风采多姿的江南水乡,可是身临天府之国的水城新津,他却发出“胜景绝空”的惊叹来,并且登上纪胜亭,环顾四野,整个新津的雄奇秀丽景色尽收眼底,可谓大饱眼福,畅尽胸臆了。颔联“山环野甸水环郭,竹弄烟云鸟弄风”。诗人登高所见:山环抱着原野,水拥护着城郭;浓密的青竹,抚弄着翠色的烟霞,振翅的群鸟,扇弄起阵阵清风。这是多么生动美好的景象!能写出如此生动景象,这是和诗人高超的表达方式密不可分的。上句中的两个“环”字,及下句中的两个“弄”字,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赋予山、水、竹、鸟以人一样的生命力,于是作为读者的我们,才看到如此生动活泼的美景来。如此佳句,反复吟诵,直让人产生“譬春台之熙众人、乐饵之止过客”的快感。

颈联第一句“棋布桑麻呈刺绣”,描写星罗棋布的桑麻田若刺绣般铺满旷野。看似在继颔联后续写其所见美景,实则更是为下句“衢歌父老醉郫筒”作铺垫。正是因为有桑麻丰收之因,才有乡人“醉郫筒”之果。也许有读者会问,为什么只写桑麻而没有写稻麦等粮食作物呢?作为县令的诗人,他深知地处天府腹地的新津,每年的粮食保收是没有多大问题的,它能解决起码的温饱,而要进一步改善农民生活就须指导和帮助农民广种桑麻等所谓经济作物,于是我们看到了两百多年前,新津桑麻田地星罗棋布,一片兴旺景象。

只有桑麻丰收才会有“衢歌父老醉郫筒”——新津父老一边哼唱着民谣,一边开怀畅饮的闲适惬意的生活。这不禁又让我们想起杜甫“池水观为政,厨烟觉远庖”的诗句来。只是此二句,是诗圣对当时新津县令为政清廉因而百姓能安居乐业的颂扬;刘璋诗的“棋布”二句,则是他作为新津令的自我感受和抒怀,但二者的异曲同工之妙则是不言而喻的尾联“流连遣兴多骚客,俊逸而今亿次公”。这两句看似平淡记述,仔细一看,其着眼点,仍在“灿然”“胜境”上,正是这样的灿然胜景,才引得历代诗人纷至沓来,流连忘返,沉吟其间,并以他们炽热的感情抒写了一首首“偏爱此江郊”的不朽的诗篇。

最后,在关于杜甫和杜诗的研究中,有几个歧义较多的常识性问题需要澄清,现说说个人的看法。第一:杜甫在成都草堂究竟住了几年?有说住了4年或近4年,前年,百家讲坛主讲人康震在一次文化座谈会上说,杜甫在成都住了4、5年。今年成都某报说住了3年零7个月。也是这份报纸,前年刊登大邑一位作者的文章说,杜甫在成都住了10年,这简直要让人脑崩了。

据杜甫年表研究,杜甫于乾元二年(759年)“岁终至成都”,故杜甫至成都可从上元元年(760年)起计算,到宝应元年(762年)7月,因其送好友成都府尹兼御史大夫严武还朝,至绵州分手而返,中途却遇徐知道谋反,道阻,滞留于梓州(三台县)、射洪一带至广德2年(764年)3月方回成都。所以杜甫第一次住成都是760年至762年7月,计2年零7个月。764年3月返蓉后,到永康元年(765年)5月,携家离草堂南下嘉州(乐山)至重庆然后出川,在草堂又住了1年零2个月。故杜甫在草堂两次居住时间共为3年零9个多月。所以国内学术界普遍说法是近4年较为靠谱。

第二个问题:杜甫在草堂期间共写了多少首诗?有说写了24首,240余首,270多首等等,其实240余首是学术界的常见说法。如梁君《浣花溪诗魂》(《人民日报》2011年3月14日)就持此意见。其他如《光明日报》《人民文学》等发表的相关研究文章,也持上述相同看法。但1992年,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写的乡土教材《成都历史》(由成都出版社出版,再版时,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一书,认为是271首。笔者认为,作为“教材”使用,是十分严肃的事情,一定是经过精细的研究、分析与计算,得出的严谨准确的数字。早在80年代,笔者因教学需要,就细数过杜甫在成都期间所写的五津诗,竟达80首之多。所以完全赞同271首的研究成果。

第三个问题:杜甫到新津几次?前后共住了多久?

从前面的记述中,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杜甫到新津两次。第一次是上元元年(760年)初秋,至晚秋才离新津去蜀州,在新津一住近3个月。第二次是上元2年(761年)开年又往新津,2月回成都。一住近两个月。所以诗圣两次到新津共计住了近五个月,写了8首关于新津题材的诗。这是根据杜甫年表、杜诗年谱及清人的诸多,杜诗注本中得出的一致结论。显然,近5个月!这是杜甫除了草堂以外,在成都周边地区住的最长时间了,这可是最让咱们新津人提得起精神,并引为自豪的!

要问诗圣为啥如此热恋新津,来了就不想走?那不就是他本人所说——“西川供客眼,偏爱此江郊”呗!

正是:老杜诗篇千万古传,骚人偏爱此江山。五津胜概铭心魄,诗意翩翩似涌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