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人易患大腸癌?

一滴淚丶忘卻一切


大腸癌是常見惡性腫瘤之一,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其發病與生活方式、遺傳、肥胖、大腸腺瘤等關係密切。這幾類人容易患大腸癌:①有大腸癌家族史者;②有大腸息肉家族史者;③大腸癌高發區40歲以上有症狀人群;④大腸癌術後人群;⑤有慢性潰瘍型結腸炎患者;⑥有血吸蟲性直腸肉芽腫的患者;⑦膽囊切除術後的人群。 這七類人需經常觀察自己大便習慣、大便形態、大便有無血便,過了中年即使無症狀也應定期行腸鏡的檢查,我們建議1-2年做腸鏡檢查一次,可發現癌前病變——大腸腺瘤和早期癌。此外,大家公認的是:大腸癌與不良生活習慣一切相關,常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類食品的人群,患結直腸癌的概率明顯增高。喜吃肉,少粗糧,少運動,絕對是大腸癌的危險因素,因此說,合理膳食多運動可以有效預防大腸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居民生活水平低下,食不飽腹,半年吃不上一頓肉,那時候結直腸癌患者真的很少,所以幾乎可以肯定結直腸癌是一種生活方式病,近年來發現大腸癌患者年輕化,雖然年輕人比例不高,但是已明確和飲食結構(尤其是久坐辦公室,常吃高能量洋快餐,運動少)有關係。前陣子,有一位29歲的西門子員工查出直腸癌晚期,這傢伙身高不到170Cm,體重達200多斤,平時無肉不歡,喜歡吃燒烤,喝啤酒,因便血來看門診,經全面檢查最終確定直腸癌晚期。去年,世界衛生組織下屬機構把加工肉、紅肉列為致癌物,明確指出每天攝入過量肉會增加腸癌風險。纖維素是腸道的保護劑,食物纖維可增加腸蠕動,吃的太精細,不吃水果、常喝果汁都會減纖維素攝入,對身體極為不利。預防腸癌從口做起,從合理運動做起!



腫瘤何大夫


大腸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大腸癌的發病率從高到低依次為直腸、乙狀結腸、盲腸、升結腸、降結腸及橫結腸,其發病與生活方式、遺傳、大腸腺瘤等關係密切。發病年齡趨老年化,男女之比為1.65:1。

究竟什麼原因會導致大腸癌呢?研究表明,腸癌的發生與高脂肪低纖維素飲食、大腸慢性炎症、大腸腺瘤、遺傳因素和其他因素如:血吸蟲病、盆腔放射、環境因素(如土壤中缺鉬)、吸菸等有關,而飲食因素、環境因素更為重要。分析其原因,第一,是脂肪飲食增加、纖維素飲食減少所致。我國近年來城市中大腸癌發病率增加,也和飲食結構的改變有關。常食高脂肪、高蛋白以及低纖維類食品的人群,患腸癌的概率要明顯高於食用這些食品較少的人群,這是因為動物脂肪代謝的產物、低纖維素的飲食以及細菌分解的產物都能夠直接導致腸蠕動功能的減緩,並且糞便長期停留在結腸會使吸收毒物質的機會大大增加,尤其是誘發腸道疾病的發生。第二,環境和大腸癌的關係很密切。環境因素主要有:①土壤中缺硒;②血吸蟲病的影響,血吸蟲病高發區同樣是大腸癌的高發區;③吸菸易引起大腸癌。第三,就是遺傳因素。約10%的大腸癌與遺傳因素有關,所以,對於確診為家族性結腸息肉病、遺傳性非息肉病性大腸癌及散發性遺傳性大腸癌的患者的後代,要密切追蹤隨訪。同時,也不能忽視大腸的一些稱為息肉的良性腫瘤。長期患有潰瘍性結腸炎的人也有較大的機會患上大腸癌。

哪些是大腸癌的高發人群呢?大腸癌高發區的成人,如我國的大城市及東南沿海一帶;大腸腺瘤患者,有多發性家族性腺瘤病的家族成員;以前患過大腸癌的患者;血吸蟲病患者;大腸癌患者的家庭成員;癌症家庭綜合徵的成員;盆腔接受過放射治療者;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有人認為,患此病者發生大腸癌的機會比正常人高10倍。

如何預防大腸癌?對於大腸癌的預防,改善飲食、規律生活是關鍵,平時要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先,多吃纖維食物。少吃高脂肪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這是預防大腸癌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辦法之一。每日飲食中要有足夠的蔬菜,如芹菜、青菜等,平日可有意識增加一些粗糧、雜糧的比例,飲食不宜過細過精,從而幫助腸胃蠕動消化。一日三餐定時定量,不過分飢餓、不暴食暴飲,這樣有利於腸道消化吸收平衡,避免因無節制飲食而致腸道功能紊亂。其次,要多運動。保持每日大約20分鐘中度日常運動,有助排洩物通過腸道,協調排洩。有研究表明,運動可以將患大腸癌的危險降低一半。另外,積極治療已患的大腸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腸腺瘤等。如有大腸癌的高危因素存在,比如家族性結腸癌或息肉病、家族性多發性息肉、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應定期去醫院諮詢或檢查。


醫語破天機


有的人不抽菸,不喝酒,生活規律,也患上了大腸癌。有的人呢天天糜爛生活,卻絲毫無事。

其實,大腸癌與很多因素有關,並不是不抽菸不喝酒,不會得大腸癌了,那麼除了菸酒史是高危因素以外,還有這些因素,你應該注意:

1、一些疾病的病史,比如腸息肉病史,闌尾切除病史,長期的便秘史,長期的慢性腹瀉史,慢性闌尾炎,還有就是家族有腸道惡性腫瘤腫瘤史的朋友,平常要更多的留心。

2、喜歡吃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久坐又缺乏運動的人群,也應該多注意。

憋便便會得大腸癌嘛?

平時如果總是有憋大便的行為,很有可能會導致腸道健康受損,這樣出現腸道癌症的可能性會比較高。因為本身人的糞便就是身體廢物代謝的一種表現,裡面除了有食物的代謝廢物之外,還有一定的毒素。

應該做哪些檢查?

要想更好地發現大腸癌,最佳的檢查方式是腸鏡!像什麼CT、B超之類的方式其實是不太靠譜的。

建議上面兩條的高危人群,最好每年進行篩查,能有效的篩出來癌前病變,及早的進行手術,可以有效的預防大腸癌的發生,降低死亡率,所以定期檢查尤為重要。主要應該做2項檢查:

1、大便潛血檢查,需連續3天留取早晨大便行潛血試驗

2、腸鏡檢查,腸鏡檢查是診斷大腸癌的金標準,所以必要時一定要做。

【藥博士】簡介

博士,執業藥師,高級營養師,守護生命健康,拒絕偽養生,手把手調養一個健康的你!


藥博士


中國結直腸癌(大腸癌)診療指南(2017年版)列舉了哪些人需要進行結直腸癌的篩查,換句話說,哪些人容易發生結直腸癌。


1、一般人群結直腸癌篩查:50-74歲的個體,直接結腸鏡檢查,結腸鏡檢查如果未發現腸道腫瘤,那就每隔5-10年行結腸鏡檢查1次;如果發現了腸道腫瘤,那就根據腫瘤大小和病理類型在1-3年後行結腸鏡複查;後續如果沒有再發現腫瘤復發,可延長至3-5年複查。沒必要年年都做結腸鏡,做一次滋味不好受,心疼菊花啊。


2、高危人群結直腸癌的篩查:哪些人群是高危人群呢?(1)有結直腸腺瘤病史、結直腸癌家族史和炎性腸病者為高危人群。這些高危人群則需要每年都做結直腸癌的篩查,定期行結腸鏡檢查,間隔不應大於5年。


好了,詳細說說那幾個結直腸癌的高危人群吧。


結直腸癌腺瘤?這個也是需要做結腸鏡才能明確的,這不算是惡性腫瘤,僅僅是一個腺瘤,但可能是癌前病變,所以一旦發現,那就需要每年都複查。另外就是結直腸癌家族史,意思是說,如果家裡面有長輩或者同輩有結直腸癌這個病,那麼我們自己也要警惕,因為我們比普通人有更高的可能性患病,畢竟腫瘤的發病跟環境、免疫、基因都有點關係,不能託大。最後,炎性腸病是一種慢性腸道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羅恩病和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表現為慢性腹瀉、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做結腸鏡會有異常發現的,這些病人要警惕,因為屬於結直腸癌的高危人群。


最後,誰都應該建立健康生活的觀念,對於飲食和鍛鍊都要注意,飲食上儘量營養均衡,少吃辛辣、滾燙等食物,要經常留意自己的大便,比如是否有便血了,是否便秘了,是否有痔瘡了.......有時候你以為是簡單的痔瘡,到頭來可能是直腸癌,很多老年人的直腸癌之所以拖到了晚期,就是一直當痔瘡來處理。其實兩者還是有明顯不同的,比如痔瘡的便血,鮮血淋漓,血液覆蓋在大便上面,而結腸癌出血往往是大便和血液混在一起不能區分的。當然,這個鑑別是很粗糙的,最要緊的是有篩查的意識,及早讓醫生給你把把關,做個肛門指檢,或者直接做個結腸鏡,一目瞭然。


我是熊貓。


李鴻政醫生


結直腸癌,即人們俗稱的大腸癌,是一種發病率越來越高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以往,結直腸癌在西方發達國家的發病率較高,我國的發病率較低。但是隨著經濟水平的發展,飲食習慣的改變,結直腸癌在我國的發病率已經越來越高了。

結直腸癌會盯上哪些人?醫生們通過臨床總結,發現了五類人群似乎天生“註定”容易患腸癌。這個話題雖然略顯沉重,不招人愛聽,但是值得每一個珍惜生命的人重視起來。

 第一類人:愛吃肉、不愛吃菜的人

研究發現,特別喜歡吃肉,攝取食物存在高脂肪、高熱量、低膳食纖維傾向的人,比較容易患腸癌。長期食用高脂肪食物,會增加腸道內膽汁酸的分泌,刺激腸道粘膜,對腸粘膜會造成傷害,誘發癌症。

第二類人:有結直腸癌家族史的人

研究發現,在消化系統的惡性腫瘤中,結直腸癌的發生和家族遺傳之間的關係,最為密切。如果家族中有兩個直系親屬患有結直腸癌,我們就必須十分小心了。

第三類人:長期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

研究發現,患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如果超過10年,腸道內反覆的炎症刺激,會損傷腸道黏膜細胞,久而久之會導致黏膜細胞生長失去控制,最終發生惡變。

第四類人:多發性腸息肉患者

研究發現,大腸腺瘤和多發性腺瘤與大腸癌的發病,有十分密切的關係。因此,一旦發現體內有多發性腸息肉,必須儘早切除。由於多發性腸息肉具有家族遺傳傾向,所以家中如果有一個直系親屬患有此類疾病,我們就要定期到醫院做腸鏡檢查,發現問題儘早處理。

第五類人:一天到晚坐著不動,沒有體育鍛煉的人

人的腸道天生需要我們的運動,才能更好地履行排洩毒素的天職。但是現代人越來愈多地久坐現象,違背了腸道的這一天性。腸道蠕動功能的減弱會讓更多的致癌物和腸粘膜接觸,久而久之增加了患癌的可能。

腸癌來臨,排便時會有四個信號,出現一個也要重視起來:

信號一、大便帶血、粘液

早期出現腸癌常常會與痔瘡難以區分,以至於腸癌被誤認為是痔瘡,導致延誤了治療,錯過了治療的最佳時間。

其實腸癌導致的大便有血與痔瘡有所不同,腸癌導致的大便出血是與大便混合在一起的,痔瘡的出血常與大便分離。

另外腸癌還導致大便中混著粘液、膿液,三者經常混雜在一起。

信號二、排便習慣改變

腸癌還有一種非典型的症狀就是排便的 習慣有所改變,其中最多出現的是排便次數的增加。

有很多時候一天要跑八九次廁所。排便的時候還會感覺裡急後重,經常有便不淨的感覺。

信號三、排便困難

這一症狀可能是因為腸梗阻導致的,會出現大便不規則,細長,或者是大便變扁,上面有溝槽等等症狀。

大多數患者還會出現嚴重排便困難的現象,一般是因為腫瘤堵塞了排便通道,導致排便困難。

信號四、全身症狀

一般腫瘤從形成到發展需要一個過程,患者在這個過程中會出現一系列的症狀。

腸癌的患者表現一般為貧血,消瘦,無力等等,如果身體突然出現以上症狀建議要抓緊檢查 了。尤其是第一條,是腸癌的早期症狀,並且腸癌早期的治癒率是非常高的。

預防腸癌,養護腸道,謹記“三多、三少”:

一、多吃粗,少精細

1、多吃粗糧

粗糧中的膳食纖維多,且比較全面,既有可溶性的,也有不被人體吸收的粗纖維,因此能夠起到非常明顯的通便作用,可以有效緩解和預防便秘,減少結腸癌的發病率。

並且粗糧的熱量很低,且能夠在腸胃中停留較長的時間,使人產生飽脹感,所以它可以有效的幫助需要減肥的人,同時它也是患有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的人的最佳首選主食。

2、少吃精製食物

現代人飲食精良,多食一些精製食物,這類食物多是少纖維素和礦物質,長期攝入的話,就易增加腸癌風險。

所以,平時一定要少吃一些精糧米麵,儘量用粗糧代替。

二、多飲茶,少飲酒

1、多喝清腸茶飲

多喝水有助於給腸道補充水分,減少便秘等情況的發生,加點養護腸道的小植物,在一定程度上還能預防腸癌。

可以選擇將白鼓丁根和苦蘭菊搭配在一起,製成白鼓丁苦蘭菊茶飲用

白鼓丁具有豐富的維生素A和C及礦物質、膳食纖維,可以幫助腸道蠕動,對消化不良、便秘都有改善的作用,又稱為“尿床草”,有很好的利尿作用,可以幫助人體排出更多的毒素垃圾。

苦蘭菊也是一種“藥食同源”的食物,其中富含的菊粉對腸道有保護作用,顯著增加便秘患者的排便頻率,由便秘引發的噁心和疼痛也隨之消失,還有預防腸道癌變的作用。

苦蘭菊還可與病原菌的外源凝集素特異性結合,促進腸道蠕動,減少電解質和水分的重吸收,縮短糞便在結腸內滯留時間,促進排洩。

2、減少飲酒

膳食指南推薦,攝入酒精每天最好不超過15克(女性)和25克(男性)。

研究表明,酒精攝入會增加十幾種癌症的風險。每天攝入30克酒精,相當於3%酒精度的啤酒1000毫升或39度的白酒不到100克,便會顯著增加腸癌風險。

三、多運動,少熬夜

1、多堅持有氧運動

規律的運動,可降低24%大腸癌風險。每天從事30分鐘的有氧運動,就可以減少1/3的腸道息肉轉變成大腸癌。

運動可提高腸道蠕動功能,還可促進體內新陳代謝,利於體內毒素排出,改善體內環境。

切記,運動一定要堅持。最好選擇一些,自己能堅持的運動項目,如慢跑、快走、太極拳等。

2、減少熬夜

晚上睡眠時是身體排毒最佳時期,然而熬夜導致排毒無法正常進行。

長此以往,毒素會逐漸堆積在人體內,循環往復,人體代謝功能減弱,病毒滋生,可能誘發癌細胞。腸癌也可能是長期熬夜,在此循環運作下的結果。

由此可見,若想養好腸道,一定要規律睡眠,休息好,避免熬夜。


細說健康事


大腸癌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以前人們以為大腸癌是一種富貴病,有錢人才會得,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腸癌發病率越來越高。大腸癌的發病與飲食習慣、遺傳性胃腸道息肉、胃腸道慢性炎症、大腸癌家族史等有關。



什麼人容易得大腸癌?

1.高脂肪、低纖維素飲食

有研究表明結腸癌的發生其中一個原因是飲食改變,高脂肪高蛋白和低纖維素攝入,通俗講就是肉吃多了,青菜水果吃少了。這些人容易得大腸癌。所以提倡要均衡飲食,葷素搭配,多吃蔬菜水果。



2.有遺傳性胃腸道息肉者

胃腸道息肉特別是結腸和直腸息肉的人,息肉容易惡變為癌,這個病可以遺傳。比如家裡有人得了息肉,或者得過結腸癌的,自己一定要警惕,去做個腸鏡看看自己有沒有息肉,如果有,那就要切掉。家族性結腸息肉病,大腸內可以有成千上百個息肉,沒辦法,是遺傳的。可以做預防性的切除手術。

下面這個病例很遺憾,一位27歲,剛做媽媽一年,以前不知道自己有結腸息肉,產後一年發現自己不舒服了。就檢查發現結腸直腸裡一個個數不清的息肉,並且息肉惡變成癌了,出現肝臟和雙肺多發轉移。很可惜,真心希望她能陪孩子的時間多一點再多一點。


3.慢性結腸炎的人

有慢性結腸炎,經常腹痛的人,也要注意了,定期去做個腸鏡看看。

什麼症狀要警惕大腸癌?

糞便改變是大腸癌重要的提示信號,每天觀察自己糞便性狀有沒有改變,有沒有血便等等,如果發現大便帶血,一定要早點去查查。但是很多結腸癌早期是沒有症狀的,等到出現症狀的時候已經是中晚期了,失去了手術機會。所以強調體檢做腸鏡的必要性,特別是以上講的三種好發人群更加要注意了。


小影大夫


以下幾種高危人群易患大腸癌:

1.喜歡吃高油脂高蛋白食物的人群 因為長期過量食用高脂肪、高蛋白質食物,會增加胃腸功能負擔引起消化不良,同時高油脂高蛋白飲食必然會導致纖維素的攝入不足,從而引發排便困難,不利於身體有毒物質的排洩。

2.長期排便困難甚至便血的人群 大便帶血是大腸癌的癌前信號,長期排便困難導致大便乾結,有毒物質累計於腸道中無法排洩,更加容易誘發大腸癌。

3.長期精神緊張的人群 長期的精神高度緊張,進一步誘發情緒低落、抑鬱、煩躁等會誘發身體內分泌的紊亂、代謝降低,導致有毒物質無法排洩,同時自身抵抗力下降會可能會讓腫瘤細胞乘虛而入。

4.有相關腸道基礎疾病的人群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大腸腺瘤、家族性結腸息肉病的人群發生大腸癌的危險性要比普通人高。

5.有家族性大腸癌病史的40歲以上人群 直系親屬中有大腸癌的家族病史的人群患大腸癌的風險會增高,可能與基因具有相關性。尤其是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有臨床數據顯示,40歲以上是大腸癌的高發人群。所以建議此類人群應該定期規律性進行體檢,包括腸鏡檢查等。


KK健康


腸癌也有格外“青睞”的人群,以下六類人要特別注意:

大腸癌高發區40歲以上有消化道症狀,如便血、黏液便及腹痛者;

有大 腸癌病史者;

有大腸癌癌前病變者,如大腸腺瘤、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病、血吸蟲病患者;

有大腸癌家族史的直系親屬;

有大腸息肉家族史的直系親屬;

有盆腔放 療史者。

專家表示,如今患上直腸癌、結腸癌、大腸癌的患者不少,尤其是年輕人群的數量有所增加。據悉,空腹再加上精神高度緊張相當於毒藥,再加上飲食不規律,都是腸癌的誘發因素。

腸癌發生時是沒有太多症狀的,主要表現為排便習慣改變和腹痛、腹脹。

排便習慣改變:大便次數由原來的每天一次變成兩三次,每次大便完畢後有大便不盡的感覺;可出現腹瀉或便秘交替。

腹痛和腹脹:腸癌患者因腸道梗阻會腹脹、腹痛,其中腹痛的發生率較腹脹的發生率高。疼痛部位多在中下腹部,程度輕重不一,多為隱痛或脹痛。

當有以上表現時最好去做腸鏡檢查,這是目前早期診斷腸癌的有效手段。一般來說,早期直腸癌癌腫較小,未發生擴散轉移,其最為有效的治療手段為手術切除,早期直腸癌切除後的5年生存率可達60%以上,術後可一定時間內採取放化療、中醫藥等治療等手段以防止復發。

日常防治腸癌要注意改善修復腸道環境,多補充膳食纖維,有飲茶習慣的,可以直接喝一些苦苣根茶水,苦苣根是富含菊粉的,而菊粉是一種很好的水溶性膳食纖維,能餵養腸道益生菌,從而調節腸道環境,對腸炎、結腸癌等的防治都有益處。

注意排便,很多年輕人玩起來就不願意上廁所,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便秘,無法排洩的廢物是會退回腸道重複吸收的,這對腸道的損傷毒害也是不小的,如果已經形成便秘了,可以嘗試每天喝點蘇子油拌酸奶,治療便秘、排腸毒是很有效的。

油類物質本身就是有潤腸作用的,而蘇子油富含α-亞麻酸,具有一定的殺菌作用,和酸奶一起會形成一種水溶性脂蛋白,更易被人體吸收,同時α-亞麻酸是有清除血液垃圾作用的,可對身體形成一種深層清潔,不僅對排腸毒有幫助,對清血毒一樣有益。


芳姐說


大腸癌是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關於大腸癌的致病原因,簡言之,大腸癌的發病與生活方式、遺傳、大腸腺瘤等關係密切,具體講其發生與高脂肪低纖維素飲食、大腸慢性炎症、大腸腺瘤、遺傳因素、血吸蟲病、盆腔放射、環境因素以及吸菸等有關。另外,目前,大腸癌發病年齡趨老年化,我國大腸癌發病的平均年齡是45歲,大多數患者在五十歲以後發病。

經臨床實踐證明,患大腸癌有一定的特點人群,據此,以下人群應警惕大腸癌的發生:


1、大腸癌高發區,40歲以上有消化道疾患者,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大腸腺瘤、大腸息肉等。患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超過10年者發生結腸癌的危險性較一般人群高數倍,而大腸息肉患者發生大腸癌的相對危險度是無息肉者的22倍。


2、有大腸癌家族史的直系親屬和有大腸息肉家族史的直系親屬。


3、有大腸癌癌前病變者,如克隆氏病、血吸蟲病患者等。


4、有盆腔放療史者,有數據表明,盆腔放療後10-20年易患直腸癌。


綜上所述,對於大腸癌易發人群者來說,一定要提高警惕,爭取早發現、早治療,防癌於未然。最後,建議50歲以上的人群,應每年查次大便隱血,5年查次腸鏡,家裡若有患腸癌的親屬,最好40歲就開始篩查。


關注“家庭醫生在線”頭條號,更多健康問答輕鬆看~~~


家庭醫生在線


大腸主要指結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還有盲腸,闌尾,肛管,但出現病變部位主要集中在結直腸。大腸癌是比較常見的惡性腫瘤,每年約有120萬新增病例,死亡人數超過60萬。



平常講課中我會提醒大家養成一個習慣:就是排便後即便嫌棄也要回頭看一眼,觀察便便是否有異常情況,比方大便習慣突然改變,原來正常的香蕉條,變成腹瀉和便秘交替出現,或者出現黏液血便,或者大便變細變扁,總之便便突然跟平時不一樣了,這是身體給你的預警,一定要引起重視才行。

腸鏡是檢查大腸癌最有效的方法。建議40歲以上人群定期做腸鏡,肛門鏡的檢測,不僅能檢查出早期腸癌,還可以分辨腸息肉的性質,大小,通過腸鏡可以直接對高危息肉同步無痛切除,降低癌變的幾率。即便通過腸鏡發現早期大腸癌,其治癒率可達90%左右,所以可以考慮將腸鏡列為體檢項目之一,腸鏡檢查正常者,3年左右複查;有息肉者需3~6個月複查或者擇機切除;多發腸息肉,可在腸鏡檢查時同步摘除。



那麼哪些人群需要額外注意,是大腸癌的易感人群呢?

(1)有家族史的人群。遺傳因素是發生大腸癌的一個誘因,約有1/3的結直腸癌與遺傳有關。在大腸癌患者家族成員中,發病率比一般人群高3~4倍,有家族史的朋友需定期進行腸鏡檢測,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2)有腸息肉或潰瘍性結腸炎的人群。95%的大腸癌是由腸息肉演變而來,雖然時間漫長,可能要經過10年左右的時間,但危險因素一直存在,建議40歲以上男性定期腸鏡檢測,高危息肉及時切除。

(3)無酒不歡,無肉不香的人群。酒精已被明確列為一級致癌物,與多種癌症發生相關,其中就包括大腸癌;愛吃肉也是大腸癌的又一潛在危險因素,有研究證明經常吃紅肉會增加大腸癌,胰腺癌,前列腺癌的發病風險;經常吃加工肉類會增加大腸癌與胃癌的發病風險。正所謂‘紅肉有風險,加工肉需謹慎’。

(4)久坐不動人群。大量的研究顯示:每天久坐不動時間越長,死亡風險越大,久坐不動也會增加大腸癌,乳腺癌,子宮內膜癌的發病風險,推薦大家看看TED的科普短片《久坐的危害居然這麼大》,相信看完你立馬就會站起來,動起來,生命在於運動一點不假。

(5)肥胖人群。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就列出肥胖與22種癌症相關,其中包括食管癌,腸癌,胰腺癌,乳腺癌...,如果你的BMI超過28,就屬於肥胖人群,。肥胖本身就是一種疾病,不只增加癌症發病風險,還是很多慢性疾病的誘發因素,所以保持健康體重是防癌的必要措施。

最新的美國2018年報中顯示美國的結直腸癌死亡率降低了52%的原因就是篩查的普及,尤其是腸鏡檢查達到60%,中國腸鏡檢查比例僅有10%,強烈推薦以上大腸癌的易感人群定期進行腸鏡與大便潛血篩查,預防永遠大於治療。

(王芳,主管護師,國家一級公共營養師,國家健康管理師,好食營養工作室創始人,王興國營養特訓班5期學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