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無錫城(一四零)

回味無錫城(140)

回味無錫城(一四零)

無錫泰伯廟

回味無錫城(140)無錫泰伯廟。泰伯廟又名至德祠、讓王廟,位於無錫梅村鎮的伯瀆河畔。為紀念泰伯而建。東漢桓帝永興二年(154),敕令吳郡太守糜豹在泰伯故宅立廟。經過歷代修建的泰伯廟,是一組群體建築莊嚴。 現存的泰伯廟為明清建築,廟前立照池,池上架單孔拱形石橋,名香花橋。橋北立花崗岩石牌坊,上鐫至德名邦四字。石壇北為欞星門,豎有六根石柱,高6米,有云龍、仙鶴雕飾。欞星門為泰伯廟第一進建築,面闊三間。後有院落廂旁,東西各九間。院內尚存古柏、桂樹各一株。泰伯大殿,面闊五間。1983年對泰伯廟進行整修時,塑泰伯像一尊,身高4.5米。兩廂塑泰伯、仲雍後裔28尊塑像。1987年,陸定一題寫泰伯廟匾額一塊、趙樸初寫至德高風匾額一塊。泰伯廟旁,又豎起江南第一古鎮牌樓和泰伯園。

泰伯,孔子稱他為至德,司馬遷在《史記》裡把他列為世家第一,泰伯的三讓事蹟永載入史冊。 他因讓位,偕弟仲雍,避居江南,在梅里建勾吳國,築泰伯城,成為吳文化的發源地。孔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就是說,泰伯可以說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幾次把王位讓給季歷,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適的詞句來稱讚他。 孔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就是說,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只是恭敬而不以禮來指導,就會徒勞無功;只是謹慎而不以禮來指導,就會畏縮拘謹;只是勇猛而不以禮來指導就會犯上作亂,只堅持正直而不用禮來指導就會說話尖刻。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親屬,老百姓當中就會興起仁的風氣;君子如果不遺棄老朋友,老百姓就不會對人冷漠無情了。

東漢以來,梅里泰伯廟的興廢,在南北朝之前的一段情況已很難考證。現在能看到的最早的文獻為寫於魏晉時期的《吳地記》。其中有關於梅里泰伯廟的記載,泰伯城築於梅里平墟,週三裡二百步,外郭三百餘里。今日梅里鄉、亦曰梅里村,泰伯廟在焉。城東五里曰皇山,一名鴻山,有泰伯墓。元·王仁輔的《無錫縣誌》明確記載,吳泰伯廟在州(無錫州)東南五里景雲鄉,臨泰伯瀆。這部縣誌引用了北宋《太平寰宇記》的內容,泰伯開瀆以備旱澇,百姓利之,為立廟於瀆側。鴻山梅里皆有泰伯廟。元《無錫縣誌》還記載了元代至順年間修葺泰伯廟之事。經過元末江南地區的戰亂,梅里泰伯廟已十分破舊。洪武10年(1377)在無錫縣城內小婁巷建了新的泰伯廟以便祀事。

明弘治13年(1500)無錫知縣姜文魁帶頭捐俸,募集財物修廟,得到當地鄉紳的支持。在原廟舊址不遠處稍移了一下位置,泰伯廟仍處在伯瀆河河岸上,經過一年的努力,新廟終於落成。即舊祠之傍而別創之,規制宏拓,堂廡翼然,春秋享祀,設道士世守,以奉香火,示民報本也。姜文魁重構殿寢門堂,規制有加於昔。立石表,置祭器,列入祀典。從此殿寢明堂,圭潔靚深,石表對峨,過者悚息,春秋獻享,永永無怠。這次修建奠定了500年來泰伯廟的基礎,以後,梅里泰伯廟成為祭祀、紀念泰伯的中心。弘治修廟以後過了近百年的時間,梅村泰伯廟又,就傾圯,牆垣簷宇,莫支霜露,庭中古柏,半供樵蘇。這次由駐廟道士募得倪瓚的捐資,於萬曆24年(1596)重新修復了泰伯廟。這次修葺之後,泰伯廟每過幾十年即能得到一次修繕和擴建。

明天啟3年(1623)後,相繼多次修繕、擴建,使得泰伯廟頗具規模,增加了許多建築,豐富了它的人文內涵。 經過世代修建,泰伯廟沿中軸線自南至北有金水河、香花橋、至德名邦石坊、欞星門、戟門、至德殿、祖師殿、關帝殿;中軸線以東為東院,東院有三讓堂、尊德堂、倉廳、小讓王殿、大夏堂、慈儉堂、聖堂、還山小築;中軸線以西的西院有珠寶堂、雲山深處、德洽堂、採芝堂、隔凡樓、大樹堂。泰伯殿已形成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成為江南有名的古蹟。 咸豐10年(1860)無錫失陷於太平軍。泰伯廟除大殿和兩廡之外,其餘所有建築全被拆除燒燬。清末民初,兩廡亦遭火災,大殿雖巍然獨存,但亦已破舊。民國年間,吳氏族人稍稍復建了一些建築。抗戰勝利後還舉行了盛大的祭祖活動,泰伯的三讓精神永存。1983年,無錫市人民政府撥款對泰伯廟重新修繕一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