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墓”为什么会在杭州西湖?

历史一书生


抽烟、喝酒、烫头,于大爷的三大爱好。

呸,这个于大爷还好着呢,那为什么杭州会有一个“于谦墓”呢?

于谦,作为明朝的名臣,民族英雄,却最终被诬陷,含冤而死,那于谦到底为何而死呢?

1449年,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之下,不顾群臣的反对,把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太子,并且让自己的弟弟朱祁钰留守,亲率大军出征瓦剌。由于在军中各项军事政务都由王振专断,行军速度极慢,并且经常随意性更改行军路线,导致士兵们疲惫不堪,由于组织不当,指挥错误,加之士兵的疲惫不堪,使得瓦剌军抓住机会进攻未站稳脚的明军,使得明军大败,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等66位大臣战死,而明英宗则被俘,耽误战机的王振惨遭杀害,制造了震惊朝野的“土木堡之变”。

瓦剌军大胜,一直进攻至北京,而此时的京城只有十万的老弱兵力,很多人主张南迁,就在这时于谦力排众议,反对南迁,拥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就是景泰帝,加固京师城防,最终赢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而于谦也成为了明朝的大功臣,成为了新一任的兵部尚书。

但是,瓦剌不久之后将俘虏的明英宗送了回来,而国家已经有了新的皇帝了,于是这种尴尬的景象就出现了,但是明英宗却知趣的去南宫坐起了太上皇,本以为这样就可以了结一生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到了1457年,景泰帝朱祁钰病种,而石亨、徐有贞等人竟然迎太上皇恢复皇位,并把于谦等人逮捕入狱,这就是著名的“夺门之变”。

本不想杀于谦的明英宗,又害怕复辟之事出师无名,只得将于谦推出崇文门外斩首,一代名臣就这惨遭杀害。

但是死在北京的于谦,为何墓会在杭州呢?

都督同知陈逵,深感于谦的忠义之心,于是就帮他收殓尸体。

于谦出生在杭州的钱塘江,杭州是他魂牵梦绕的故乡,于是在一年之后于谦的养子的于康,将其遗骨迁到杭州,并将其葬在杭州西湖南面的三台山麓。

明孝宗继位之后,追于谦为少保,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而于谦墓与岳飞墓、张煌言墓都葬在西湖之畔,而三人也并称为“西湖三杰”。


历史文武君


于谦平生三大爱好:抽烟,喝酒,烫头。但是最近新闻上面没有听说于谦“仙逝”啊,怎么搞的人还在,坟就已经修好了?

慢着,等一下,肯定有一点问题。然后查了一下资料,发现这一个于谦,可不是讲相声的于谦。正如之前的文章当中,不是也有一个周立波,死后把遗产全部捐掉嘛。

于谦的前半生可谓是顺风顺水,24岁便考中了进士,从此可谓是顺风顺水。当然古代更讲究裙带关系,于谦的前半生之所以能够平步青云,主要还是有人赏识他。

当时朱高煦叛乱,明宣宗御驾亲征,于谦担任御史。后来朱高煦投降,于谦当着众人的面把他骂得抬不起头,跪在地上一个劲的说罪该万死。明宣宗甚是欣慰,给他提了官。

在明宣宗、明英宗时期,于谦出任晋豫巡抚。结束任期准备走的时候,几千人请求留下。在他治理的时间内,晋豫百姓安康,土匪连山都不敢下。可惜于谦回到朝中后,开始出现转变。

明英宗初年的时候,朝廷当中还有三杨三人为官清廉,处处为百姓着想。再加上于谦也是如此,所以说但凡于谦提出来的建议,基本上可以立刻得到实施。但是后来三杨去世,太监王振开始主事。

一时间大量的人前来巴结,唯独于谦每次上奏的时候,都不给他送任何礼物。结果被他记恨在心,挑唆别人弹劾于谦,结果于谦被打入大牢。还是几千名百姓上书,才把于谦给放了出来。


在正统十四年的时候,瓦剌军大举来犯。太监王振极力撺掇明英宗御驾亲征,结果中了敌人的陷阱,明英宗在土木堡地区被俘虏。消息传回北京之后,一时间朝堂大乱,不知道该如何解决此事。

这个时候有人提出来星象有变,应该南迁到南京。结果此人被于谦大骂一顿,拿南宋的事情来举例子,认为迁都会动人心,力主留下来抗敌。他的建议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

此时摄政王郕王也就是后来的明代宗,非常信任于谦,把他提任为兵部尚书,负责保卫京城的安全。同时为了惩治王振,很多人提出来应该把他诛杀。

但是由于王振在朝廷党羽众多,虽然建议提了出来,但是遭到很多人反对。明代宗准备择日再议,但是户科给事中王竑突然出手,当场打死了王振的党羽马顺。

因为在所有的反对声中,他的话语最响。当时明代宗(此时还不是),吓得立刻要退走。还是于谦使劲架着他,才让他看着马顺被打死都没走成。

如果当时所有的人都软弱,也就没有明朝后来200年的基业了。考虑到太子还小,于谦等人就奏请皇太后,希望能够把郕王立为皇帝。虽然他推脱再三,但是在于谦等人的坚持下明代宗登基。



虽然后方有了主心骨,但是瓦剌大军挟持明英宗打到了北京城下。这也是由于瓦剌军多次用政治要挟,告诉他们如果不投降,就杀掉明英宗。但是另立新君又没有人敢提出来建议,担心明英宗秋后算账。

然而于谦不怕死,他提出了江山为重君为轻的话语,也就有了明代宗。不过由于明朝的精锐,基本上都沦陷在了土木堡。北京城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加起来10万人不到,如何抵挡即将到来的大军?

虽然于谦是一个文人出身,但是此次保卫战充分体现了他的胆识。打仗主要有三点需要解决,第一是武器装备,第二个是人员,第三个是粮食。

他一边命令各地紧急加制武器装备,一边动员全国参军,另外还让前来北京的士兵自带干粮,有运输干粮前往北京的商户,一切费用也是由朝廷承担。

因此在短短的时间内,解决了这些大难题,明朝也终于有了一战之力。在后来将近4个月的保卫战当中,于谦始终都是战斗在第一线。并且下了死命令:这场战役要么赢要么死,谁都不准开城门。

经过几个月的战役,再加上军民齐心,终于取得了这次战役的胜利。虽然后来明英宗回国,但是被明代宗软禁起来。由于此时于谦立功最大,明代宗也是对他呵护有加,升官加薪是最基本的。


而于谦本人也没有得意忘形,仍然恪守之前的兢兢业业。但是没想到几年之后明代宗去世,明英宗在徐有贞等人的策划下重新夺权。很多人担心的事情终于来了,明英宗对于谦来了一个秋后算账。

据说于谦不仅遭受了凌迟知死,死后甚至还被砍去了四肢。由于于谦本人便是杭州人,所以他死后,百姓自发的把他的灵柩运回到了杭州埋葬,因此杭州就有了一个于谦墓。

不知道是不是一种讽刺,于谦基本上犯的是和岳飞相似的错误,结果下场是一个都比一个惨。但是面对国家危亡之时,两人是抛弃个人的性命,大胆的做出如此决定,实在是令人钦佩。

杭州西湖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如今埋有于谦、岳飞、张苍水(三人称西湖三杰)、武松、秋瑾等人的墓穴。不过很多人对于谦并不了解,也是由于相关宣传不多的缘故。所以说相对于岳飞墓,此地比较凄凉。


史之策


于谦虽然是在北京被杀的,但中国人都有落叶归根的传统,因为于谦是杭州人,所以他死后的最好归处应该是杭州老家。

但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想要落叶归根谈何容易,还好一个叫陈逵的官员感动于谦的忠义,便收敛了他的尸体。在一年后,他的样子接收了棺木并葬在了杭州西湖南面的三台山麓,而于谦也最终“回归故里、落叶归根”。

于谦的坟墓会在杭州西湖边上,也是比较有渊源的事。

当时的南宋英雄岳飞,也是一位忠臣,而他的尸首也是被人偷偷的背出来后,葬在了西湖边上。于谦跟岳飞一起埋葬在这里,其实也是有一种用岳飞的典故来讽刺明朝皇帝的意思。当时的人认为,岳飞跟于谦都是忠臣,也都是受到极不公平的待遇,让英雄含恨而死,两人葬在一个地区也是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吧!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虏后,于谦升任兵部尚书,他力排众议反对南迁,拥立景帝继位后调集全国兵力守护北京。在北京保卫战中,于谦领导明军击退瓦剌军,取得了胜利。也先本来想趁俘虏明英宗后向明朝索取物资,但得知明朝已经拥立新帝,在几次谈判破裂后,无奈放回明英宗。

景泰八年,明朝二帝争夺皇位,成为“夺门之变”,明英宗复辟,而护国功臣于谦因当时拥立景帝,而招英明怀恨,最后以“谋逆罪”被杀。最后尸首被陈逵偷偷收敛,赞于三台山,可怜一代忠臣竟落得如此下场,让人不甚唏嘘。

成化二年,于谦案终于被平反,明孝宗为了表彰于谦的功绩,赐谥“肃愍”,并在于谦的墓旁边建了功祠,设春秋二祭,形成了祠墓合一的格局,这也算是对忠臣的一个比较好的交代了。可惜于谦墓回来被毁,尽管1982年是被重建,但原本的格局已经无法复原。

除了岳飞和于谦外,此地还埋葬了另外一名忠义之士—张苍水,后人因对三人的尊敬,将他们并成为“西湖三杰”。

1988年,为了纪念了于谦诞生600逐年,政府在其墓道两侧配置了仿明式石翁仲、石兽、牌坊等,再一次修复于谦墓。现在的于谦墓已经成为了西湖重要的风景旅游景点,每天前往祭奠于谦的游客络绎不绝。


大国布衣


在相同的名字之下,明朝的于谦有着与现在于谦完全不同的人生境遇。

明朝的于谦出生于浙江杭州,是个土生土长的杭州人。

他的性格与他所写的诗一样,非常的刚直,不为权贵所折腰,在英宗时期所有人都忙着掐媚权宦王振的时候,于谦挺直了自己的腰,避身在了污浊之外。

而也由于他在朝堂中的置身度外,导致他受到了王振的记恨,被王振找个借口关押了起来。


要不是百姓们知道他的廉洁、感恩他在职务上的尽心尽责,特地聚众为他求情的话,可能他就栽在了王振的手中。

在明英宗御驾亲征使得明朝核心大军尽数败于蒙古人之手后,明帝国遭遇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危机,在蒙古军队的逼近下,当时朝堂中不少人就动起了迁都到南京的念头。

而也正在这个最危急关头的时候,于谦站了出来,当时,他言辞激烈地驳斥了朝中大臣们迁都到南京的想法,力主死守在北京、抵住蒙古大军的侵袭。

然后为了更好地抵抗蒙古人的进攻,他就带人拥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帝,使得明帝国重新出现了主心骨,并调集各地军队来到北京抵挡住了蒙古人的进攻,使得蒙古人最终只能无奈地折返回去。


如果历史中于谦没有制止住大臣们南迁的想法、没有带人守住北京城的话,那么明帝国的命运将会是非常可悲的。

接下来,明朝最好的结局就是如同历史中的南宋一样,在南迁之后,凭借着长江的阻隔挡住蒙古大军的侵袭,成为一个偏安一隅的南方政权。

而最差的结局就是坚守于北京,这时候可能会如同明朝末年一样,在都城和皇帝被灭之后,力量彻底溃散,直至被灭国。

从这种种危险的结局,我们就可以知道于谦为明帝国所做出的贡献有多么巨大了。

洗刷冤屈的于谦

不过他这位大明江山的恩人结局却并不是特别好,由于他拥立的皇帝明代宗朱祁钰死得早,所以在曾经被蒙古人俘虏的明英宗重掌大权后,在明英宗手下一些奸臣们的怂恿下,于谦就被明英宗抄家、判处了死刑。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于谦一生廉洁,所以当明英宗在派人抄了他的家时,竟然无法在他的家中找出太多钱财,他家中唯一最珍贵的东西,就是被他珍而重之保存起来衣袍、铁剑。



这些物品,正是明代宗感念他的功劳赐予他的。

在于谦被处死后,很多人恐惧于朝中奸臣的报复而不敢收敛他的遗体,在这个时候,唯有一名将领因为太过于敬重于谦而帮于谦收敛了遗体,然后将其遗体转交给了其养子。

至于在北京被处死的于谦后来为什么会被下葬在杭州西湖旁边,主要原因就是于谦是杭州人,为了让他的遗体落土归根,他的养子才会带着他的遗体千里奔波回到了杭州,下葬在西湖边上。



在明英宗去世后,明英宗的儿子成化皇帝继位,正是在这个时候,被从流放地放回来的于谦之子找到了成化皇帝,请求成化皇帝为他的父亲平反。

而成化皇帝显然也知道于谦对大明江山的贡献,所以在于谦之子的请求下,他也不管于谦的罪名是不是自己父亲决定的,直接就给于谦平反了。

然后在朱佑樘上位后,更是直接给于谦追授了光禄大夫、柱国、太傅等的荣耀,在他的坟墓周围给他修建了一座纪念祠堂,以感念他的贡献。


孤客生


一说到于谦墓大家肯定会纳闷,那人活得好好的,怎么会有坟墓?其实我们说的这个于谦是明代的忠臣,跟后世油嘴滑舌的于大爷可不是一个人,更不是一类人。

于谦是个民族英雄,是个耿直不阿、顶天立地的国家栋梁。他曾经写过一首流传千古的诗叫《咏石灰》,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的价值取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他的一生,大义凛然、光明磊落、为国为民、鞠躬尽瘁,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把荣辱和生死置之度外。

土木堡之变,英宗皇帝亲征被俘,明朝的精锐在战斗中损失殆尽。大明人心惶惶,大臣惊恐万状,太后不知所措。投降派侍讲徐珵(即徐有贞)等人被瓦剌吓破胆,提出迁都南京以避锋芒。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关键时刻于谦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在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一大批主战派官员官员鼎力支持下,摄政的郕王朱祁钰坚定了抵抗到底的决心。

在于谦和众大臣努力下,明朝终于打退了瓦剌的多次进犯,打赢了北京保卫战,打击了他们的嚣张气焰。迫使他们求和,释放了被俘的英宗皇帝。

明代宗朱祁钰在执政的时候非常信任于谦,但于谦从不阿谀奉承,代宗大兴土木,他敢于站出来直言相劝。代宗生活有一点奢侈的苗头,于谦毫不讳言,以百姓疾苦来打动他。

于谦掌握军权,但对于部下的过失,于谦从不护短,一旦发现,就毫不留情指出来,触犯法律的依法严惩、毫不手软。

由于刚直不阿的于谦不太顾忌官场潜规则,遭到了一帮大臣们的围攻和打压。

都御史罗通说于谦夸大战绩,蒙蔽圣聪,御史顾曜说于谦家长作风,独断专行;大家纷纷整他的材料,把他当做眼中钉。

幸亏明代宗朱祁钰慧眼识珠,保持清醒,排除干扰,对于谦继续委以重任,才可以让他施展才华,实现抱负。

可是英宗皇帝被释放后,一帮妒忌于谦的文武大臣为了个人私利,支持英宗复辟,在公元1457年正月发动了夺门之变,病入膏肓的皇帝、代宗朱祁钰被赶下台。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被将军石亨和文官徐有贞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于谦不幸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在众人的蛊惑下,英宗下定了除掉于谦的决心。

这年正月二十三,于谦被朝廷下令以谋反罪处死,在自己曾经誓死保卫的崇文门外从容就义,年仅59岁。

于谦被处死后,他的"反动事迹"被通告各地,各级官府发动人民愤怒声讨。

于谦"谋反"被处死,全国人民不明真相,但三军将士对此心知肚明,知道于谦是忠臣,是被冤枉的。

有一个叫朵儿的指挥官,得知于谦死讯,前往刑场,用酒肉祭奠忠魂;尽管后来他受到上司责骂鞭打、但第二天继续去祭奠。

都指挥佥陈逵爱怜于谦的忠勇,冒险将他的尸体收敛。

因为于谦出生在杭州,于谦被害一年后,过了一年,他的养子于康把于谦安葬在杭州西湖南面的三台山麓。

于谦死后,当年陷害于谦的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谋反的谋反,贪污的贪污,渎职的渎职,先后被处死。内忧外患的时候,英宗这才想起于谦的好,但为时已晚。

明宪宗成化初年,为了笼络人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搞建设,朝廷开始平反冤假错案,于谦被恢复官职,沉冤得以昭雪,他的儿子于冕也被赦免。

五十多年前的特殊岁月中,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于谦墓和不远处的岳飞墓、武松墓都被年轻人毁坏。

直到1982年,有人提出重建于谦墓,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重新建造了于谦坟墓。修建后的于谦墓高约2米,四周用青砖砌成,墓碑也重新刻写,上书"大明少保兼兵部尚书赠太傅谥忠肃于公墓"字样,墓前还专门设有祭桌和香炉,以供人们祭奠。

20世纪末的1998年,是于谦诞辰60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有关部门在墓道两侧新增了一座仿明式石翁仲、一对石兽及一座牌坊,对墓区环境进行了大幅度整理,于谦祠也被修葺一新,并建立了于谦名字命名的景区。

于谦墓、于谦祠如今已成为西湖的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为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忠烈永垂不朽,陷害他的小人和奸佞遗臭万年。于谦有知,也该含笑九泉了。


历来现实


看到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先确认一下,这个“于谦墓”的主人是哪位。现在提起于谦,恐怕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会想到那位抽烟、喝酒、烫头的于谦老师。

显然,这个问题的主人公不是我们可爱的于老师。那问题的主人公到底是谁呢?我给大家说一首诗,大家就知道是谁了。

《石灰吟》
明代: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石灰吟》可以说太过出名了。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那么答案出来了,问题的主人公是明代的于谦,他写了一首流传至今的《石灰吟》。

那么这位明代的于谦又是何许人也呢?根据《明史.于谦传》记载,于谦是明朝名臣,永乐十九年进士出身,宣德初年,任命于谦为御史,于谦开始了仕途之路,最后到正统十三年(1448),到京师任兵部左侍郎。十四年(1449)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时,他坚决反对迁都南京,拥立景帝,调集各路军马严守京师,升兵部尚书。保卫京师时,他亲自督战,在北京城外击退瓦刺军的进攻。加少保,总督军务。

于谦为官清廉正直,从不巴结权贵,不避嫌怨,所以和权臣石亨、徐有贞及宦官曹吉祥矛盾很深。

上面讲到了一个历史事件,土木堡之变。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英宗被俘。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人心震惊惶恐,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于谦请成阝王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马上开赴京师,依然策划部署,人心稍为安定。于谦立即被升为兵部尚书。可以说,此时的大明王朝可是靠着于谦在撑着。

后来,英宗被也先俘虏了一年,发现明朝内部并没有什么异常,就把英宗送回来了。可这时候是景帝在位,景帝又是于谦在危难时刻为了明朝推举上去的。于谦同意接纳英宗回来,但是还坚持景帝为皇帝。

等到景帝八年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帮助英宗复位,英宗又重新当上了皇帝,景帝被囚禁,于谦也被下狱。最后于谦被判谋反罪,处以极刑并被抄家,族人流放。为什么于谦被诬陷谋反罪成立呢?就是上面说的,英宗出征之前,立自己的两岁儿子为太子,可英宗被俘之后呢,于谦却拥立了景帝。而后来帮助英宗复位的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跟于谦还有矛盾,在英宗面前说了很多于谦的坏话,受尽委屈的英宗听信了谗言,所以才使得于谦蒙冤受难。

于谦被处死的时候是被抛尸街头的,根本无墓可言。所以在北京自然没有他的墓。

等到成化初年,于谦的儿子于冕被赦免之后为父申冤,于谦得以平反昭雪。

弘治二年,明孝宗追封于谦,并且赐在墓建祠堂。于谦是杭州人,所以他的墓,与祠堂自然就建在杭州了。

以上,便是我的答案,我是神哥话古文,希望大家认可我的答案能够给点个赞,谢谢!


神哥话古文


于谦是杭州人。


虽然于谦才学过人,而且是进士及第,不过一直也只是当了一个小小的御史。宣德元年于谦的人生迎来了转折,主要是因为他骂人骂得太漂亮了。

宣德元年,朱瞻基平定了他的叔叔朱高煦的叛乱,估计是为了显示一下胜利者的威严,朱瞻基就指派身边跟着出来的御史于谦痛斥朱高煦,让他认识了造反的错误。结果于谦引经据典,骂的朱高煦无地自容。小皇帝朱瞻基听了几乎要拍手叫好,一开心就升官儿,直接升了江西巡按。之后仕途越来越顺。


虽然在明英宗一期时和权监王振发生了冲突,不过由于在百姓和其他官员中风评极佳,也没发生什么大事。


后来,土木堡之变,大明精锐尽丧,皇帝明英宗朱祁镇都被蒙古人抓去了。


许多胆小怕事的人主张像南宋一样南迁,以保证大明的半壁江山。但是于谦力排众议,不仅拥戴明代宗朱祁钰继位,还坚持固守北京城,并且亲自整顿京城防务督战。


于谦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北京保卫战,可以说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才保住了大明的江山。


后来,明英宗以及一干人等发动了夺门之变,重新登上皇位(明英宗二期)。


帮助明英宗夺回皇位的人力主杀掉于谦,理由是明代宗重病时,于谦等人不想着让明英宗重新继位,而是想重新迎襄王做新皇帝。


听到手下的话,刚刚又重新坐上皇位的明英宗确实有些犹豫,毕竟大明的江山都是于谦保下来的,支支吾吾地说:于谦确实有功劳啊。


但是帮助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的一干人等劝说,不杀于谦,明英宗复位师出无名。


这样明英宗思考了一下,才决定杀掉于谦。


于谦为什么会被杀呢,主要还是因为他在危急时刻拥立了明代宗。等到明英宗复位之后,对于明英宗二期的一干班底来说,他就是前朝旧臣,是要被除掉的对象。


于谦被杀之后,许多仰慕他的人帮忙收敛了他的尸体,不久之后,于谦的养子于康将尸体带回,安葬在于谦的家乡——杭州。


一盘拉条子


小编也是一名谦粉,但是小编说的这个于谦不是说相声的那个于大爷,说的而是于谦冤案平反昭雪,明弘治二年的于谦,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说到到。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杭州)人。

于谦墓

曾任监察御史,河南、山西巡抚。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后,升兵部尚书,拥立景帝,抗击瓦剌南侵,捍卫京师。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复位后被害,次年(1458年)归落于杭州三台山。成化二年(1466年)诏复原官,弘治二年(1489年)诏立祠墓侧,额曰"旌功"。墓于1966年底毁,1982年重修,现存于谦祠为清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占地面积4618.21平方米。墓坐西朝东,平面呈马蹄形,南北宽23米,进深30米。墓前立"大明少保兼兵部尚书赠太傅谥忠肃于公墓"碑一方, 1982年由书法家沙孟海重书。墓道长100米,墓前祭台,香炉均为明代遗物。

于谦是明代名臣,他和岳飞、张苍水并称"西湖三雄"。于谦(1398-1457),明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字廷益。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英宗被俘后,从兵部侍郎升任尚书,拥立景帝,反对南迁。调集重兵,在北京城外击退瓦剌军,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次年(景泰元年),也先因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景泰八年(1457年)"夺门之变"中英宗复辟,于谦以"谋逆罪"被杀,葬于三台山。

少年立志,十二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十二岁时于谦即写下明志诗《石灰吟》。永乐十九年(1421年)成为进士。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起兵谋叛,于谦随宣宗朱瞻基亲征。授御史,后官至兵部侍郎。

于谦像

正统十四年(1449年)秋,瓦剌也先大举侵犯边疆,宦官王振建议英宗亲征。八月英宗在土木堡之变被瓦剌俘虏,京师震动。皇弟郕王朱祁钰监国,将于谦擢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筹划京师防御。当时朝廷中有些人主张向南迁都避敌,于谦挺身而出,驳斥了各种投降主义的论调,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坚持保卫北京,继续抗敌。九月郕王即帝位,为明代宗。十月,也先挟持英宗破紫荆关威胁京师,于谦分遣诸将列阵九门迎敌,并亲自督战,击毙也先弟孛罗及平章卯那孩,取得京师保卫战的胜利。

景泰元年(1450年),也先请求议和,同意归还英宗。八月,明朝接回英宗,安置南宫,称上皇。当时闽浙有叶宗留、邓茂七,广东有黄肃养分别叛乱,湖广、广西、贵州等地均有少数民族作乱,都被于谦平定。

景泰八年,将军石亨、宦官曹吉祥等,趁景帝病重,发兵拥立英宗复辟。英宗复位后,石亨和曹吉祥等诬陷于谦制造不轨言论,要另立太子,唆使科道官上奏。都御史萧维祯审理案件,判定于谦犯谋逆罪,判处死刑。英宗以于谦对国家有功,不忍心杀他,徐有贞奏道:"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遂以"意欲"谋逆罪处死,其子于冕充军,发戍山西龙门,其妻张氏发戍山海关。《明史》载于谦"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籍没时家无馀资。锦衣卫发现于谦的正屋大锁牢牢锁著,里面放著皇帝御赐的蟒衣、剑器,看了也忍不住落泪。成化年间,其子于冕获赦,上疏为父平反,明宪宗亲自审理,弘治二年(1489年),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肃愍"。葬于杭州西湖三台山麓,赐祠于其墓曰"旌功"。万历年间,明神宗改谥号"忠肃"。留有《于忠肃集》。后世尊于谦为民族英雄。

明成化二年(1466年),于谦冤案平反昭雪,明弘治二年(1489年),明孝宗表彰其为国效忠的功绩,赐谥"肃愍",并在墓旁建旌功祠,设春秋二祭,形成祠墓合一格局。1966年,于谦墓区被毁。1982年,重建于谦墓,将原七座坟茔改为一座,墓高2米,青砖环砌,重刻墓碑,上书"大明少保兼兵部尚书赠太傅谥忠肃于公墓",墓前设祭桌、香炉。1998年,为纪念于谦诞生600周年,在墓道两侧配置仿明式石翁仲、石兽及牌坊,整治墓区环境,修复于谦祠,建成于谦景区。在这次湖西综合保护工程中,于谦祠又经保护整修,恢复了于谦祠牌坊和甬道,现已成为湖西重要的人文景观。于谦墓为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于谦墓的标识牌

原墓坐西朝东,呈马蹄形,有七座坟,墓侧建旌功祠,又名于谦祠,南北宽23米,进深30米,墓道长90米。后毁于1966年,今于谦墓为1982年重建。对于谦,清代袁枚曾赞颂道:"赖于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2006年05月25日,于谦墓作为明至清古墓葬,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在这里大家就明白了这个不是大家所的说相声的于大爷,而是一名民族英雄。


给个老婆饼


这个于谦可不是德云社的于谦,那个于谦,除了喜欢抽烟、喝酒、烫头,还会捧个哏,逗逗乐,唱个摇滚,而我们今天说的这个于谦,是古代版于谦,这个于谦,喜欢做个诗,写个词,而且还是个英雄。

于谦死时年仅59岁,不是病死的,也不是战死的,而是被人冤枉死的。他的死不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争议非常之大,百姓为他哭泣,大臣为他叹息,甚至皇太后也为他茶饭不思。

他死后葬在了杭州西湖北畔,为何埋葬于此呢?

因为他出生在杭州,青山塑造了他清奇孤傲的品格,绿水赋予他清灵洒脱的诗人气质。他生于杭州,死后魂归故里,安眠在了杭州湖畔,日夜与清风明月为伴,与青山绿水为邻,也算找到了人生好归处。

而在三公里的西湖北畔,有位大英雄也同样埋葬于此,与于谦墓遥相呼应,互诉衷肠,这个人便是精忠报国岳飞。

这两个大英雄,虽然身处不同时代,一个是宋朝,一个是明朝,相差三百余年,但两人命运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就像是人生的复制粘贴,或者说穿越轮回。

两人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志向远大。

岳飞的志向是精忠报国,他的后背刺有精忠报国金光闪闪四个大字,这么高调这么另类的爱国表达方式,令人自叹弗如。

于谦的志向也是报效国家,他偶像是零丁洋里叹零丁的文天祥,他将文天祥的画像挂在书房里面,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

文采飞扬。

岳飞不仅能驰骋沙场,而且还是个词作大家,他留下来的佳作很多,读起来慷慨激昂、热血沸腾,比较有名的有《满江红》、《小重山》等等。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气势直冲云霄。

于谦是明朝著名诗人,他的作品情真意切,立意深刻,经常托物言志,比较有名的是《石灰吟》、《北风吹》等等。

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气在人间。铮铮傲骨令人钦佩。

救国安民。

靖康之耻,宋朝不仅丢掉了京城,连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俩也被活捉了去,宋朝既丢人,又丢城,国家差点沦丧。要不是岳飞赶跑了金兀术,怕宋朝就此熄火了!

土木堡之战,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结果明朝五十万主力大军全军覆没,朱祁镇被活捉。北京城被团团包围,士气低落,人心思变。关键时刻,于谦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带领众将取得了京师保卫战巨大胜利。

功成遭戮。

岳飞趁着士气正盛,准备带兵直捣黄龙,但赵构连下了十二道金牌,岳飞没法只得放弃大好机会,遗憾回归京城。没想到刚回到朝廷,就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京师保卫战之后,也先迫于压力释放了俘虏的明英宗朱祁镇,这下子明朝有了两个皇帝,当时朱祁钰准备杀了朱祁镇,但在于谦力保下,朱祁镇留了条性命但失去了人生自由。令于谦没想到的是,七年后朱祁钰病死,朱祁镇成功复辟,刚坐上皇位就杀掉了恩人于谦。

综合来看,于谦和岳飞都是大英雄,但他们性格都有缺陷,耿直太多而圆滑不足,立功太大招人嫉恨,文人气质过重而政治经验不足,悲惨结局令人唏嘘啊!





高培枫


大明忠臣于谦墓在杭州西湖,这个事情并不奇怪,因为于谦的故乡在浙江杭州。古人向来有叶落归根,归葬故里的传统,因此,于谦死后才被人安葬在了杭州西湖旁。不过,于谦能够归葬故里,的确经历了不少波折。

于谦出生于洪武末年的1398年,在永乐十九年1421年考中进士入仕为官。明宣德初年,于谦获得明宣宗朱瞻基重用,升任监察御史。曾追随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为他严词斥责朱高煦的罪状,吓得朱高煦趴在地上瑟瑟发抖,直称罪该万死,获得了宣宗的赏识。

于谦是一个非常讲原则的人,做事认真严谨,不畏直言进谏,治理地方功绩卓著。他在地方任巡按、巡抚时,曾为数百名囚犯昭雪冤狱;弹劾不法的贪官污吏。同时,他还建言朝廷用地方府库所存余粮,主动调查并救济那些受水旱灾害的百姓,给与必要的救助,维护了地方稳定。于谦在巡抚河南时,发现黄河不时有决口出现,他就建立了亭长制,每一个亭长负责一定里程的黄河堤岸,负责加厚修筑堤坝。

踏实做好每件事情的于谦,受到宣宗,以及英宗朱祁镇的信任。宣宗和英宗对于于谦所提建议,所请事项,没有不准的。

于谦廉洁耿直,每次入京也不向京城权贵送礼,不免得罪一些人。但因为于谦能做事,再加上皇帝的信任,也没人过于难为于谦。可是,在主政的杨士奇、杨荣、杨溥(合称三杨)等明代贤相去世后,大太监王振开始把持朝政。

于谦因为和得罪过王振的一名御史同名,为王振所害,被判处死刑,差点丢了性命。后来,王振发现自己针对错人了,就主动放了于谦,将于谦贬官了事。

于谦算是躲过一劫,而英宗却在王振的忽悠下,御驾亲征蒙古瓦剌部,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大太监王振被杀,一百余名官员战死,明军近二十万主力大军,全军覆没。

英宗出征前,于谦被调入京师任兵部左侍郎,留守京城,负责处理兵部事宜。英宗被俘,瓦剌大军南下,有大臣主张放弃北京,南迁避敌。而于谦则主张誓死防卫京师,得到了当时监国的郕王朱祁钰的支持。

国不可一日无主,在于谦等大臣的一致请求下,郕王朱祁钰继皇帝位,即明代宗,奉英宗朱祁镇为太上皇。同时,代宗发布檄文,调集周边府县的兵马,前来北京勤王,敕令于谦为提督,统领各路兵马。

于谦之所以留名青史,为世人所知,正是因为他在1449年所指挥的“北京保卫战”。瓦剌首领也先,挟持英宗一路破关,直逼京师。于谦调集了22万明军,分布在京称九门之外,关闭城门,摆开阵势直面瓦剌大军。

于谦亲自在城外督战,下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此令一下,明军将士皆知退后必死,个个争先,奋勇杀敌。瓦剌军队数量毕竟有限,采取了单门进攻的策略,而明军则相互支援,并借用火枪、大炮,奋勇杀敌,在京城外数败瓦剌的先锋军队。瓦拉军被迫撤退,而明军则主动追击,最后两军在京城外的土城对峙五日后,瓦剌撤军。于谦则调遣部队,一路追击,一直追到居庸关外才收兵还师。

由此可见,只要激励起将士的士气,指挥得当,奋勇杀敌,即使并非精锐之师,照样可以挫败强敌。即使是精锐之师,指挥不当,照样会全军覆没。王振指挥的土木堡之战和于谦指挥的北京保卫战,就是两个很深刻的战例。

于谦因为北京保卫战的胜利,获得代宗嘉奖,加封少保衔,总督军务。此后,在于谦的指挥下,数次击退瓦剌对边境的袭扰。原本,瓦剌首领也先准备拿英宗跟明朝换些好处,结果,明军根本不予理会,英宗反而成了也先的一个累赘。也先想归还英宗,代宗自然不愿英宗返回,最后还是在于谦的劝说下,代宗才派了使者,迎回了英宗。

宋朝时,宋高宗赵构,不愿迎回徽钦二帝的原因终于在现实中发生了。英宗返回京师后,被代宗软禁在废弃的南宫之中,吃尽了苦头。最艰难的时刻,经常吃不饱饭,连颗乘凉的大树都被砍掉了,只能由英宗原配钱皇后做些针线活(这也是英宗后来废除明朝后妃殉葬制度的一个重要原因),托人变卖,聊以糊口。这英宗的太上皇当的的确有点惨。

英宗是一个情商、智商颇高之人,他隐忍了下来,终于等到了七年之后的“夺门之变”。景泰八年正月,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趁代宗病重,联合发兵,拥立英宗复位。

石亨在北京保卫战后,因为功劳不及于谦,却被封侯爵,心中羞愧,就主动推荐、提拔于谦之子于冕。可是于谦却公开斥责石亨循私情,不去推荐、提拔那些隐士,及军中有功的低级将领,却来推荐自己的儿子。这于谦的确是耿直到了无可救药了,话说巴掌不打笑脸人么,毕竟对方并无恶意,虽然不至于徇私舞弊,投桃报李,却也没必要公开指责。于谦的公开指责,就有抬高自己,贬低别人之嫌了,自此,石亨与于谦结怨。

在夺门之变后,石亨就联合曹吉祥,诬陷于谦言行多有不轨,甚至要另立太子之类,判于谦死刑。但是,英宗又不傻,念及于谦功劳,不愿处决于谦。参加夺门之变的徐有贞进言道:“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那意思就是,于谦拥立了代宗,如果要复位,则要证明代宗得位不正,那么于谦就是首犯。徐有贞的一句话,彻底断送了于谦,英宗下旨以谋逆罪斩杀于谦,判其子于冕充军。

于谦死后,锦衣卫去抄没家产,发现于谦家无余财,仅有供奉于正室的、代宗所赏赐的蟒袍、宝剑等物。不过公道自在人心,虽然有时候能够站出来的并不是大多数。于谦去世后,大太监曹吉祥手下一名叫做朵儿的指挥使,每天到于谦行刑之地,撒酒祭奠,悲痛哭泣。曹吉祥得知后,愤怒鞭打他,朵儿依然如故,天天前往祭奠。

于谦能够归葬故里,则受恩于另外一位坚守正义,敢作敢为的明朝大臣都督同知陈逵。陈逵在于谦遇难后,被于谦忠义所感,收敛了于谦的尸体予以安葬,并在第二年,将于谦归葬杭州。这就是于谦墓在杭州的原因。

英宗的母亲孙皇太后了解代宗登基,北京保卫战的整个过程,非常看重于谦,听闻于谦被处死,连续数日唉声叹气。英宗除了有时候头脑发热,好大喜功之外,并非一个昏庸之人,英宗很快就想明白自己做了错事,也是异常的懊悔。其后,哪怕是有大臣用于谦之事讥讽他,英宗也都默认不语。英宗之后借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的内斗,除掉了三人,于谦之仇始报。而为于谦昭雪平反的事情,英宗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宪宗朱见深。

英宗崩逝,宪宗继位,很快赦免了于谦之子于冕。于冕上书为父鸣冤,宪宗亲自审理,下诏给于谦平反。宪宗诏书中言:“先帝在时已知其冤,而朕心中着实哀悯他的忠诚。”

宪宗之子,孝宗朱佑樘登基的第二年,又追赠于谦“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赐谥号“肃愍”,改葬于谦于杭州西湖三台山麓,即现在于谦墓所在的位置。同时,孝宗钦赐“在墓建祠”,名曰“旌功”,杭州自此有了于谦祠。

这就是于谦虽然死于北京,而于谦墓和祠堂却在杭州的整个过程。


明朝的皇帝也并没有忘了于谦。到了万历年间,明神宗朱翊钧改于谦谥号为“忠肃”,再次表彰于谦的忠心报国之举。于谦成为了抗击异族入侵的大英雄,他的事迹,从此之后也被人们广为传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