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新年詩體小說《餃子歌》,回味無窮,真是美文

春節到來之即,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莫言又出新作,莫言的《餃子歌》發表在2019年第12期的《北京文學》上。這是莫言從2017年起,莫言打破了獲諾獎後持續多年的沉寂,屢有新作發表。這些作品的體裁也不僅限於一種,而是包括了小說、詩歌、劇本等多種體裁。

莫言:新年詩體小說《餃子歌》,回味無窮,真是美文


     2011年莫言憑藉小說《蛙》獲得茅盾文學獎,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其獲獎理由是: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2016年,當選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2019年,莫言創作的《等待摩西》獲得第15屆十月文學獎短篇小說獎,新作又了一種不那麼常見的體裁——詩體小說。全文以詩歌形式寫就,共計五百多行。雖然新作整體觀感是一首長詩,但其中並不缺少敘事性,甚至整部作品都是以對話形式展開的。

莫言:新年詩體小說《餃子歌》,回味無窮,真是美文

    1981年,莫言發表個人首部短篇小說《春夜雨霏霏》,1984年因《透明的紅蘿蔔》而一舉成名。1986年,在《人民文學》雜誌發表中篇小說《紅高粱家族》引起文壇極大轟動。1987年擔任電影《紅高粱》編劇,該片獲得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北京文學》編輯、《餃子歌》責編王童認為,與其說《餃子歌》是“詩體小說”,它其實“更像是一出令人迴腸蕩氣的‘詩劇’”。

莫言:新年詩體小說《餃子歌》,回味無窮,真是美文

     新作中除了有“男生”“女生”和“老莫”的對話,不少動物形象也參與到對話之中,包括“神鴉”“校貓”和“文鼠”,甚至還有一個“角色”是“夜遊神”。這也讓這篇作品帶上了一種“魔幻”色彩。

  這些“角色”在對話中“闡釋著他們各自的生命寄託”。王童此前撰文認為,莫言的這首詩是充滿自省的內心獨白,也善意地回答了社會上的某些誤解。

  不過,這並非莫言第一次寫詩了,2017年莫言詩歌《七星曜我》在《人民文學》雜誌發表;今年,莫言又創作了長詩作品《東瀛長歌行》。

  《北京文學》編輯、《餃子歌》責編王童告訴記者,對於此次發表的《餃子歌》,“莫言自己很看重”。

莫言:新年詩體小說《餃子歌》,回味無窮,真是美文


  他同時也坦言,事實上,莫言以往的作品中不乏“詩意”。“像《紅高粱》《透明的紅蘿蔔》這些作品,本身就帶有詩意。只不過這種詩意被那種厚重的長篇結構壓縮到裡面了,人們對詩的東西就沒太注意。”

      縱觀莫言的創作,他是以狂歡化的眼光觀察世界,從民間擷取的粗鄙語言與獨白式的“ 高雅”語言相混雜,努力發掘出藏汙納垢的鄉土民間中的狂歡精神, 使自己的小說創作具有了狂歡化風格的先鋒色彩。

      莫言在一次以《守舊與創新》的主題演講時說,“創新”一詞如果追溯源頭可以上溯到先秦,從特定意義上講,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守舊與創新的鬥爭史。守舊與創新是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它們之間的關係是辯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