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千字文》没有重字,近来临《千字文》,发现“周发殷汤”和“盖此身发”两个发字,你怎么看?

俺还不老


都说《千字文》没有重字,近来临《千字文》,发现"周发殷汤","盖此身发"两个发字,你怎么看?

不知发问者临《千字文》,临的是钟繇、王羲之、文徵明哪家的帖。除非是中国文字简化后,其他人临摹本帖,否则,不会出现"周发殷汤","盖此身发"两个发字。

《千字文》原文著于南北朝,作者周兴嗣。全文为四字句,二百五十句,由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千字文》内容丰富,对仗工整,条理清晰,行文流畅,辞藻华丽,文釆斐然,气势磅礴。语句平白如话,易诵易记,是中国影响很大的儿童启蒙读物。

文中一千字本来不得重复,但周兴嗣在编纂文章时,却重复了一个"洁"字,女慕贞絜,纨扇圆潔(絜、潔为同义异体字),《千字文》实际运用了九百九拾九字。

现今有各种重字表里都说《千字文》重字有六个: 【重字表】《千字文》实录九百九十四个汉字,重字凡六,以汉语拼音为序列于下:

发:周发殷汤;盖此身发。

巨:剑号巨阙;巨野洞庭 。

昆:玉出昆冈;昆池碣石。

戚:戚谢欢招;亲戚故旧 。

云:云腾致雨;禅主云亭。

资:资父事君;务资稼穑 。

其实这是简化字带来的变化,这些年很多经典古籍用简化字版印行,其实是误人子弟。我们可重新对照一下,可以发现《千字文》除了重复了一个"洁"字,"女慕贞絜","纨扇圆潔"外,其他并没有重复。

发:周發殷汤,盖此身髮;

巨:剑号巨阙,钜野洞庭;

昆:玉出崑冈,昆池碣石;

戚:慼谢欢招,亲戚故旧;

云:雲腾致雨,禅主云亭;

资:资父事君,务兹稼穑。


景陽鍾


《千字文》中“周发殷汤”和“盖此身发”中的“发”是两个字,不是同一个字,只是汉字简化以后写法相同而已。


1、“周发殷汤”中的“发”,读音为【fā】,第一声,繁体写作“”,指的是周武王“姬发”。

《千字文》中的这句“吊民伐罪,周发殷汤”,是什么意思呢?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安抚百姓,讨伐暴君,是周武王姬发和商王成汤。周武王姓姬,名字叫发,所以称周发,他讨伐暴君商纣,建立了周朝,是周朝的第一位君主。

2、“盖此身发”中的“发”,读音为【 fà】,第四声,繁体写作“髮”,指的是人体身上的毛发。


《千字文》中的“盖此身发,四大五常”一句,翻译成白话大意是:人的身体发肤,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物质构成的;人的思维意识,是以仁义礼智信五常为准则的。

当然这句话可能有时代的局限性,但是我们明白“发”是指人体毛发就可以了。

3、综上所述,简化字写法相同的两个字,实际的古代写法和内涵都是不一样的

因此,题主临《千字文》,发现“周发殷汤”和“盖此身发”两个发字雷同,其实是误判,弄明白了真实含义就会明白这是两个不同的字。

欢迎读者朋友留言探讨,更多相关知识,欢迎关注【麓风轩】


麓风轩


关于这个问题,我来说一下我的看法。

之所以出现这个现象,是因为推行繁体字简化的原因。



就拿题主指出的这两句来说,“周发殷汤”中的“发”是平声,有“发展”的意思,而“盖此身发”中的“发”是去声,应该是“头发”的意思,这么一来,前面一个应当是作“周

殷汤”而后一个则是“盖此身”。



除了这一处之外,还有另外五处“重复”的字,也是因为繁体字的简化而导致的,分别如下:

1、玉出昆冈、昆池碣石;   

2、云腾致雨、禅主云亭;   

3、剑号巨阙、巨野洞庭;   

4、戚谢欢招、亲戚故旧;   

5、资父事君、务资稼穑。



对应到繁体字,则分别应该是

玉出冈,池碣石;

腾致雨,禅主

亭;

剑号阙,野洞庭;

谢欢招,亲故旧;

父事君,务稼穑。




虽然音相同,在简体字中的写法也一样,但因为表达的含义不同,对应到繁体字中写法也就不一样了。

不过,除了以上提到的一共六处之外,还有一处颇有争议的地方,这便是“女慕贞洁”和“纨扇圆洁”两处。

“女慕贞洁”作“女慕贞”,这一处是没有异议的,就是纯洁之洁的含义。

争议就出在“纨扇圆洁”这里,究竟是“纨扇圆潔”还是“纨扇圆絜”?



说这细绢的扇子“洁净”也可,那便作“潔”,与上一处自然不同;说它“小巧”也不无道理,因为“絜”本就有度量的意思,在这里引申为“小巧”也解释得过去,那便作“絜”,与上一处就相同了。

当然这一处究竟算不算重复,“洁”一字究竟作何解释,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不过,就目前所见到的,还是作“潔”字写法的比较多。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知您对这个问题是什么看法呢?欢迎一起讨论!


听戏听戏


一群人说千字文,说重字,说来说去都是二把刀。俺简单说一下千字文的来历吧。

现在流传的千字文,传说是梁武帝为教育子辈,令在书写的碑文中,拓下不重复的一千个字,供皇子们学书用。但由于字字孤立,互不联属,不好记忆,他就召周兴嗣嘱道:“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周兴嗣用了一个晚上,就编好进呈武帝。但事实真是这样么?

其实千字文 原题并不是千字文,而是 《次韵王羲之书千字》。为什么是这个题?

因为王羲之本身书写过一篇千字文。奇怪吧。而且他写的千字文并不是他的原创,而是抄写钟繇的千字文。

所以千字文,最初并不是周兴嗣写的,而是钟繇写的,这基本上是有据可考最早的。

因为钟繇的千字文流传到南朝时期,已经残缺了,就算是王羲之书写的,都有许多缺漏。而周在梁武帝的要求下,在这个基础上,参考原千字文的韵律,进行重编,而并不是创新。这就是周的千字文的题目是 《次韵王羲之书千字》的原因。大家如果不信,可以拿《王羲之书钟繇千字文》和《次韵王羲之书千字》做个比较,就可以发现,用韵上,用词上都很相似,甚至后者有许多句子都是直接抄前者的。这里就不细说了。然后,周编的这个千字文,用的字就是以王羲之书钟繇千字文为主体,然后集字补充的。

所以,大家需要知道,周编写的千字文并不是凭空来的,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是有渊源的。

最后说一下重字的问题,根本没有重字,不信去查一下,周兴嗣虽然抄袭了不少,绝对不敢拿重字去忽悠梁武帝的。


闲来写个打油诗


“周发殷汤”和“盖此身发”的“发”,简化字是一个字,繁体字是两个字,许多理发、美发店想用繁体字做招牌,结果写成错别字。

“周发殷汤”的“发”,繁体字是“發”。

“盖此身发”的“发”,繁体字是“髮”。

头发的“发”应该是第二个,“髮”。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身體髮肤,受之父母,不敢毁傷”,我们的身体毛发皮肤是父母给我们的,我们必须珍惜爱护它。如果写成“身體發肤”,就讲不通了,身体、出发和皮肤?

吊民伐罪 周发殷汤——吊民伐罪 ,周發殷汤,“发”读“fā ”。

安抚百姓,讨伐暴君,是周武王姬发和商王成汤。

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惟鞠养\t,岂敢毁伤——盖此身髮,四大五常,恭惟鞠養,豈敢毁傷,“发”读“fà\t”。

人的身体发肤分属于“四大”,一言一动都要符合“五常”。诚敬的想着父母养育之恩,哪里还敢毁坏损伤它。

说了这么多,说得这么复杂,其实答案很简单:《千字文》里两个“发”字,不是一个字,一个是头发的发,一个是出发、发达、发动、发起……的发。



大悔忆智冰


各种重字表里都说是六个: 【重字表】《千字文》实录九百九十四个汉字,重字凡六,以汉语拼音为序列于下: “发”:周发殷汤;盖此身发 “巨”:剑号巨阙;巨野洞庭 “昆”:玉出昆冈;昆池碣石 “戚”:戚谢欢招;亲戚故旧 “云”:云腾致雨;禅主云亭 “资”:资父事君;务资稼穑 但是我发现还有“洁”字也用了两次,“女慕贞洁”“纨扇圆洁”


泽小羽


只有一重字:潔。











金铃154336842


“周发殷汤”中的“发”字和“盖此身发”中的“发”字是一样的吗?就简体字而言,它们的字形是一样的。

但是从字义来说,前面的“发”字是发兵的“发”,同讨伐的“伐”,动词;“周发殷汤”指的是“武王伐紂” ,即周灭商。而后面的“发”字则是头发的“发”,名词。

就字的发声来说,前面的“发”字的读音是一声(即平声);后面的“发”字的读音是四声(即仄声);发音相同,但声调不同。

《千字文》中的两个“发”字虽然在简体字中的字形是一样的,但是在繁体字中,一个是“發” ,一个是“髪”;就是字形不同,字义不同,声调也不同的两个字了。所以,不是重字。


杜新1


古文用简化字版本是最糟糕的决定。这些年很多经典古籍用简化字版印行,其实是误人子弟。

有那个精力时间把正体字重新打一次简化字,不如把排版和校对弄好。最近听说出了新的校对二十四史,不知道咋样的。


TonyDeng


髪与發,稍有点常识都知道,类似的还有轻鬆与松树,五斗米与鬥爭,在简体中是三个字,繁体中相差很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