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35和陣風哪個厲害,為什麼印度人選擇了法國陣風?

瞳眼天下


印度當年選擇陣風,是因為這個採購項目最初就是中型多用途戰鬥機,不是蘇-35這樣的重型戰鬥機。2001年,印度設想採購126架多用途戰鬥機(MRCA)來取代老舊的米格-21,以便與俄製蘇-30MKI、國產LCA形成“高中低搭配”。2006年,印度國防部又將MRCA項目改為中型戰鬥機採購計劃(MMRCA),參與競標的有陣風、JAS-39鷹獅、颱風、米格-35、F/A-18E/F和F-16C/D。經過漫長的比較,印度在2012年宣佈陣風中標。但是隨著印度政府更迭,陣風的採購數量也縮減到36架。

2016年之後,印度又宣佈中型多用途戰機採購項目作廢,重新制定了輕型多用途戰鬥機的招標,計劃採購單發戰機,競標者就剩下了美國的F-16 Block70和瑞典的鷹獅。然而印度很快又改變了主意,在2018年將雙發戰機也拉進採購視野,這樣又多了F/A-18E/F、“陣風”、“颱風”、米格-35和蘇-35。按照印度的設想,採購數量為114架,其中18架由競標獲勝者生產,剩餘的96架由印度按照許可證生產。由此可見,蘇-35在這個新的採購項目裡是個有力的競爭者,但能否最終勝出還要看印度人的選擇了。(S)


聯合防務


我是所長,我來回答!目前世界公認的有三款戰鬥機達到了三代半的水平,分別是法國的陣風戰鬥機、俄羅斯的蘇35戰鬥機和美國的F15E,其中評價最好的就是法國的陣風戰鬥機,陣風也是目前這三款戰鬥機當中,出口國家和數量最多的,分別是埃及、印度和卡特爾,出口數量分別是埃及24架、印度36架和卡塔爾24架。

(法國陣風戰鬥機)

從這個方面來看,目前法國的陣風戰鬥機在全世界比較受認可,而實際上也確實如此!印度之所以下定決心購買,還是因為看到了法國陣風戰鬥機在利比亞戰場的表現。可以說利比亞戰爭,法國挑了大梁,充當利比亞戰爭的急先鋒,最後推翻了卡扎菲政權,其中陣風戰鬥機可以說功不可沒。

(戴高樂號航母上的陣風M艦載機)

陣風戰鬥機被譽為目前世界上功能最為全面的戰鬥機,具備對地、對海和對空攻擊,各項功能都做得很平均,沒有出現偏科的現象,可以說法國達索公司也把陣風戰鬥機做到了極致!

除了陣風戰鬥機本身的性能惡搞優秀之外,印度也是不想自己的戰鬥機被俄羅斯一個國家限制,目前俄羅斯的主力戰鬥機,都是進口俄羅斯,比如數量兩百多架的蘇30MKI戰鬥機,還有一些數量眾多的二代機,所以如果印度繼續採購蘇35戰鬥機,就很有可能受制於人。而俄羅斯的蘇35戰鬥機性能同樣先進,但是不像陣風戰鬥機那樣多功能,它比較側重於戰鬥轟炸機。

(俄羅斯蘇35戰鬥機)

此外印度人還考慮了艦載機的問題,因為目前印度的艦載機,還是俄羅斯為其設計的米格29K艦載機,這款艦載機不光腿短,而且還非常的不可靠,印度也是向俄羅斯直接表達了不滿,但是也沒有辦法,俄羅斯就是不改進升級,今年米格29K就至少發生了兩次事故,其中有一次導致戰鬥機接近於報廢。

(印度米格29K艦載機)

所以印度就不得不尋找新的艦載機,可是目前來看,全世界的艦載機種類很少,除了美國的艦載機,可進口的就剩下俄羅斯的蘇33和米格29K兩款艦載機以及法國的陣風M戰鬥機,所以印度這次決定不再依賴俄羅斯,而是另闢新徑,進口一個新的國家艦載機。

另外印度使用法國戰鬥機也是非常熟練,印度也裝備了法國達索公司生產的幻影2000戰鬥機,印度空軍對幻影2000的表現也非常滿意,所以有這個基礎,印度空軍進口法國陣風戰鬥機也很放心。

(印度幻影2000戰鬥機)

所以綜合考慮,印度選擇了陣風M戰鬥機也就不奇怪了。


資訊所長


蘇-35戰鬥機:長21.9米,高5.9米,翼展15.3米;最高速度2.25馬赫,作戰半徑1580公里,最大起飛重量34500公斤,發動機推力29噸;

陣風戰鬥機:長15.27米,高5.34米,翼展10.8米;最高速度1.8馬赫,作戰半徑1852公里,最大起飛重量約24000公斤,發動機推力16噸;從上面的總結可以看出來,蘇-35動力更強、掛彈更多、對空雷達更強。但陣風戰鬥機的綜合性能更好(對海和對地)、近距離攻擊更強、對地和對海戰鬥力更強。

因此要說出誰更好,要看應用的場景,空戰蘇-35有著優勢,但對地打擊和對海打擊方面,依靠綜合性能更好的雷達,陣風扳回了一城。


滄海揚帆2


蘇-35和陣風誰更厲害些?請容我現在這裡賣個關子,後面我會給你詳細分析出來。對於印度為什麼會選擇陣風?我的觀點是不要最好的選擇最合適,這也是印度根據自己部隊所需而決定的!

下面由我來跟大家介紹、對比、分析來得出蘇-35和陣風誰更厲害,各自的優點和缺點,在根據分析結果,而得出印度為什麼選擇了陣風,而沒有選擇一直喜歡的蘇式飛機“蘇-35”!

一、介紹

陣風”戰鬥機,是法國一款雙發、三角翼、高機動性、多用途第四代半戰鬥機。不僅海空兼顧,而且在空戰、空對地、對海攻擊力也非常強大。已具備高超的對海攻擊、偵查和核攻擊能力。是一款能力全面、性能均衡、還能做航母艦載機的全能型飛機!

蘇-35”戰鬥機,北約代號“側衛-E”或“超側衛”,是俄羅斯由“蘇-27”戰鬥機的基礎上研製的深度改進型單座雙發、超機動性多用途第四代半戰鬥機。也有著很強的空戰、空對地、對海打擊能力。

二、“陣風”戰鬥機VS“蘇-35”戰鬥機

1.機型構造對比

“陣風”戰鬥機,採用三角翼配合近耦合前(主動整合式前翼),可動副翼可同向和差動偏轉,全翼展兩段式前緣襟翼自動與升降副翼聯動,可改變機翼弧度,增加升力。陣風有著非常出色的低速可控性,藉著前翼導引氣流下行經主翼,減少渦流,使降落速度最低可至213km/h,而最低速限制設定在190km/h。這對航空母艦起降十分重!“陣風”戰鬥機的長、寬、高、空重和機翼面積,分別為15.27m、10.80m、5.35m、c型9.5噸、M型10.196噸、45.7㎡。

“蘇-35”戰鬥機,採用了三翼面佈局,單由於飛控指令軟件滿足不了前翼複雜控制,取消了前翼。垂尾由27的下切改成平直,是“蘇-35”戰機的重要識別特徵。機翼前緣伸展加大,由液壓驅動裝置驅動,提升總升力。“蘇-35”戰鬥機的長、寬、高、空重和機翼面積,分別為21.9m、15.3m、5.90m、18.4噸、62㎡。



2.動力系統

“陣風”戰鬥機,使用的是斯納克瑪生產的M88-2,推力50kN、加力後推力75kN。2010年5月M88-4E發動機首飛,在M88-2的基礎上降低了運作成本。2007年,矢量推力噴口的M88-3D研製開始。M88-3D發動機是在M88-3發動機上進行矢量推力研製。低壓壓氣機採用了整體葉盤結構和3D設計的寬弦葉片,流量增加了10%,達到75kg/s,壓力比提高到4.5倍,增加靜子級,增大了質量流量,提高了各個飛行區的部分功率性能。提高了燃燒室的燃燒效率新的收斂/擴散噴口降低了飛機和發動機的紅外信號,提高了高空超音速巡航推力。通過這些改進M88-3D發動機推力增大了20%,達到了90kN,推重比提高到了10。



“蘇-35”戰鬥機採用的是“AL-31F”俄羅斯留裡卡土星“科研生產聯合體”研製的第四代航空帶加力燃燒室的渦扇發動機改型。後來使用AL-35F,增大發動機進氣口直徑,增大進氣量,並增加渦輪溫度提高發動機的推力。最大推力85kN,加力推力約140kN。後來又在AL-35F的基礎上增大推力得到,改動噴口增大加力推力得到了最終型AL-35FM。最大推力仍為85kN,最大推力達到了145kN.


3.武器系統

“陣風”戰鬥機,共有14個外掛點(海陣風13個),總外掛能力在9噸以上。主要空空導彈是“米卡系列導彈”(MICA)等;空地有反跑道武器、斯卡普防區外巡航導彈、A2SM制導導彈、;對海有ANF反艦導彈等。海陣風,上面說的都可以使用,還可以掛魔術-2、米卡雷達制導空對空導彈、ASMP-A中程核導彈等。除出此外,所有型號的陣風上都有一門30毫米航炮,每分射速2500發。


“蘇-35”戰鬥機,兩翼各加一個外掛點,共有12個外掛點,採用多用途掛架可有14個外掛點。武器搭載量提升為8噸,外翼可掛R-27、R-73、R-77、KS-172空空導彈、電戰莢艙等及Gsh-30-1單管30mm機炮;對地對海Kh-29反艦導彈、KH-59巡航導彈、KH-31反輻射導彈與KAB-500、KAB-1500系列制導炸彈等。


4.航電系統

“陣風”戰鬥機,採用湯姆遜-CSF公司的具有下視、下射能力的RBE-2雷達,可同時跟蹤8個目標,能自動評估目標威脅程度,排定優先順序。2012年RBE2雷達開始逐步被RBE-2-AA主動電子掃描陣列雷達(AESA雷達)所取代。RBE-2AA型有源相控陣雷達,對空探測距離約:160千米(RCS=5),可以探測40個目標並於其中的4個交戰。



“蘇-35”戰鬥機採用的是季霍米羅夫儀器研究所的產品“雪豹-E”相控陣雷達,具有超群的目標探測距離。天線波束的掃描角度可達到120度。可同時探測和跟蹤30個空中目標,並對其中的8個目標發起攻擊。對雷達截面積3平方米的目標迎頭探測距離為400千米。雷達在對空警戒的同時還能對地掃描、可選擇並跟蹤4個地面目標。雷達具有多種地圖測繪模式以及多種分辨率,最大地面目標探測距離400千米高10000米。


三、分析“陣風”、“蘇-35”戰鬥機的優、劣勢;結論

1. 通過兩飛機的構造和氣動對比、第一“陣風”戰鬥機擁有鴨翼而“蘇-35”沒有,所以陣風在抬頭仰角的某一個角度受到的空氣阻力要比“蘇-35”大;第二“蘇-35”的重量要比“陣風”大,在慣性的作用下也會導致“蘇35”的失速要比“陣風”差;第三“陣風”的體重、大小、翼展都要比“蘇-35”小一號。在相等的速度下,“陣風”最小轉彎半徑會要比“蘇-35”小。所以通過兩飛機的氣動、構造等參數基本可以得出,“陣風”在近距離作戰的機動性要比較強。


2. 我們通過對比“M88-3D”和“AL-31F”兩臺發動機的推力,發現單說發動機推力“陣風”被完虐呀!但是大家有沒有發現一點呢?我們通過發動機的最大推力、加速推力、和最大起飛重量得出“蘇-35”只有在加力的時候它的加速性才會超過“陣風”,其他時候它的加速性均要低於“陣風”。那麼好的動力優勢卻自己的重量給拉低了。所以這就註定了“蘇-35”戰鬥機在低速、巡航甚至在加速的一小段裡,都無法與“抗衡”。

3. 其實對於“陣風 ”、“蘇-35”這種四代辦、多用途飛機來說,武器系統基本上會兼容多種武器。對於“陣風”和“蘇-35”來說最大的差別會是更具飛機的性能、作戰領域來給飛機裝配武器,還有一點就是它的載彈量的區別了。一談到載彈量就會想到飛機外掛點,但是這兩架戰鬥機的掛點都差不多,那我們就只能從載重方面大概的推測計算了,我們還是通過’“飛機最大起飛重量”減“飛機空重來”得到的數據是“陣風”與“蘇-35”戰鬥機只差1頓多一點與艦載型“陣風”就拉開了將近4頓多的重量。這樣來說“蘇-35”做為重型機的優勢在“陣風”面前也不是特別大了。當然“蘇-35”武器在“陣風”面前能牛的也就KS-172遠程空空導彈。這我留到航電分析一起說!



4. 航電是“蘇-35”能到陣風面前炫的一點了,我們通過上面航電系統的對比知道,“陣風”的雷達“RBE-2AA”,被“蘇-35”雷達“雪豹-E”從遠虐到近呀!我們從“陣風”雷達的下視、下射功能可以判斷出“陣風”雖然是一款全功能多用途戰機,但是它的側重點放在對地、對海方面,對空探測距離只有160km。所以“陣風”空戰範圍設定在了中短距離內;而“蘇-35”雷達120°寬角度掃描,跟蹤目標多,鎖定也不低於“陣風”戰鬥機的雷達,前探測距離達400km、高10000米、後視雷達探測距離150km,在配上KS-172遠程空空導彈簡直是殺敵於千里之外。這個功能是“陣風”需要仰望的呀!

5. 通過以上分析得出的結論是,“陣風”戰鬥機是一款全功能、多用途、中短程空戰的戰鬥機,並且適用於艦載機;“蘇-35”戰鬥機是一款全功能、多用途、遠程空戰的戰鬥機。 所以“蘇-35”戰鬥機想要戰勝“陣風”戰鬥機,就需要用到自己的遠程優勢了。(做為讀者的你,會覺得“陣風”和“蘇-35”誰更好呢?如有答案可在評論區留言)

四、根據需求選擇最適合的

印度為什麼會選擇“陣風”,我個人觀點是:

1. “陣風”戰鬥機,功能齊全、性能優越,可以用於對抗“梟龍”戰機。


2. 印度海軍,可能需要“陣風”戰鬥機,做航母“艦載機”。


3. 印度的“光輝”戰機和陣風的氣動佈局差不多,需要買“陣風”戰機去借鑑技術。


4. 印度已有的“蘇-30KMI”戰機,就是由“蘇-35”戰機過度生產的,所以印度不再需要“蘇-35”這類戰機。(你覺得是哪種呢?可在下方評論區討論!)

謝謝閱讀!如果有喜歡我寫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後面將會有更精彩的文章,如果又覺得我寫的不對、分析不到位的朋友也可以在評論區留言,進行討論!謝謝!


墨家荊天明


原則上來說,在航電設備沒有太大差距的條件下,重型戰鬥機為王!現代空戰以超視距距離為主,蘇–35戰鬥機中遠距離的戰鬥力要比“陣風”中型戰鬥機強一些,並且近距離纏鬥也由於發動機功率強勁,也不落下風!

印度花大價錢購買“陣風”戰鬥機(好像一架就差不多一億美元,比F35都貴)的原因可不是嫌棄蘇–35,而且印度空軍確實的需要。

印度空軍是南亞最大規模的空軍,也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戰術空軍”,裝備了蘇–30MKI重型戰鬥機233架,總交付量是272架,剩下的都是中型或者小型戰鬥機,印度空軍目前還有:66架米格–29和41架法制“幻影2000”早期型四代中型戰鬥機;米格–21、米格–27、“美洲虎”也還有一定的數量…… 這麼大的二、三、四代機數量目前位居世界第四位,其中四代機重型戰鬥機的數量要超過東亞的日本和韓國、英法戰鬥機數量也沒有印度多。

印度空軍米格–29戰鬥機,是在1980年代末引進的,未進行過多少升級,加之機體壽命設計就很短(蘇軍當它是大規模消耗品)所以它們使用壽命期快結束了,急需用新的機型替代。

印度的國土面積在世界上排位前列,總面積為298萬平方公里,還有差不多面積的“海洋國土”,印度空軍雖然“強大”但有東西兩個強鄰!要想保持在南亞第一大國的地位,也需要保持“強大”空軍力量…以應對威脅。

印度空軍目前俄製重型戰鬥機數量較多,但這些戰鬥機都是花費巨資購買(組裝)的,而且重型戰鬥機不適宜日常巡邏,不但油料費用高,地勤保障也很複雜,還對發動機寶貴的小時數造成了不必要的消耗…所以,不但是印度空軍,世界上其他大國空軍都在戰鬥機配置上形成所謂的“高低搭配”,在國土防空和日常巡邏時使用中小型戰鬥機,重型戰鬥機則是在有較大威脅或者航程遠的作戰認為下才使用,比如:美軍早幾年有F15和F16,現在是F22和F35,日常巡邏、處理一般都空中威脅派F16就足夠了,F15/F22只有出現較大戰爭才能派上用場。


印度空軍的蘇–30MKI和法制“幻影–2000”編隊飛行。

印度空軍也是根據實際需要對戰鬥機作戰任務進行細化,印度有追求“高大上”先進戰機的傳統,早在1980年代末就購置了“幻影2000”和米格–29,這些當時先進的中型戰鬥機也確實在1980年代末和本世紀初幫助印度對周邊國家形成了空中優勢...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飛機都已經服役了差不多30年的時間,並且印度空軍勤務保障維護能力低劣,這些飛機的機體壽命已經到了末期...所以,急需購置更加先進的中型戰鬥機替代它們。

法國空軍的“陣風”戰鬥機在印度進行飛行表演,法方還邀請印度空軍飛行教官試飛體驗。

印度是不能自己製造先進戰機的國家 ,但在購買戰鬥機要有考慮,武器裝備的使用原則是有傳承性的,長期使用一個國家的戰鬥機品系就要繼續維持使用下去,這樣就形成了使用經驗的傳承,並且戰機的勤務保障上不用再配置更多的器材和對保障人員再次的培訓……可以節省大筆的資金。

在國際軍火市場上印度可是受歡迎的大客戶,購買先進戰機的問題上沒有多少限制,可印度自己也並不想當冤大頭,而是根據自己的需要購買戰鬥機。

印度空軍飛行教官利用機會仔細觀看“陣風”的航電裝備。

世界上較為先進的中型戰機就那麼幾個機型,美國的F–16/F–18並不在考慮之列,因為印度空軍建軍以來基本上沒有使用過美製戰鬥機,購買美國相對落後的機型當然沒有限制,可問題是買回來之後,勤務保障設備、工具和使用彈藥這些事兒也需要重新購買 ,印度空軍目前庫存的俄製、法制導彈、航彈...啥的,美製戰鬥機根本掛載不了,因為火控計算機軟件和武器管理系統根本就不識別!所以,美製飛機購置費用太大(是個坑),不在考慮之列。

印度空軍的蘇–30MKI與英國皇家空軍的“颱風”戰鬥機也進行過演習。

“颱風”戰鬥機是多個歐洲國家聯合制造的,子系統和大量的零部件是由多國聯合設計/製造/供應的,如果印度購買了“颱風”在使用上和勤務保障上會更加的複雜,更不利於集中管理,所以“颱風”不在考慮之列...為啥總是強調勤務保障呢?因為戰鬥機是非常嬌貴的武器裝備,通常情況下每出勤一次,地面就得有十多個地勤人員,十幾個小時的維護保養,它才能又很高的完善率和安全飛行,飛機不是汽車半路上壞了可以就地維修或者拖到4S店...戰鬥機在天上飛若是出現故障,大多數都是“機毀人亡”...印度空軍經常摔飛機的主要原因就是保障能力太差了!

而俄製米格–29整體落後、維護保障更差...印度已經裝備了蘇–30MKI、海軍也購買了米格–29K艦載戰鬥機,空軍中型戰機再購買俄羅斯裝備顯然不利於武器裝備的多樣性,國防也容易受制於人控制…。

幻影–2000還是不錯的,印度空軍目前拿它當戰鬥轟炸機使用,不久前印度空軍越境轟炸巴基斯坦目標就是使用它去執行任務。

陣風戰鬥機就不一樣了,它和幻影–2000都是法國達索公司製造的,在後勤保障方面和航空彈藥使用方面基本沒有差別,印度空軍不需要再購置多少勤務設備,地勤機械師...等保障分隊人員也不需要再進行長期培訓。

總體來說,印度空軍購買“陣風”是比較合理的選擇,沒出現太“冤大頭”的現象(挨宰也正常)!法制戰鬥機雖然貴是貴了一點兒,但它符合印度空軍的實際需要。


皇家橡樹1972


看了編輯的提問,被嚇了一跳,因為這是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su35與法國陣風哪個厲害,第二個問題是印度人為何要選擇法國陣風。這兩個問題都非常大,第一個問題是武器性能對比與作戰模式的對比。第二個問題則恐怕要涉及到武器的適用性、易用性、穩定性和政治的意識形態與地緣政治因素了。

僅僅討論su35與法國陣風哪個厲害,從雷達到航電、從信息化整合到電子對抗能力、從飛行機動到載油係數、從綜合作戰能力到通訊指揮信息共享,一條條一件件展開了說都能寫本書了。

下面我就擺開挨大家噴的架勢,試著回答一下第一個問題,su35與法國陣風哪個厲害。

(戰機分代以美國為標準,即,F22為四代機,蘇35、法國陣風為三代半)

====文字有些長,請有些心理準備====

根據我手中的資料和某些資深軍友深度技術解析文章,分析出這樣一個結果:

1、蘇35與法國陣風相比,由於自身信息化系統、敵我識別系統、電子戰系統和雷達光電探測系統沒有系統的整到一起,形成可隨時共享交換信息的數據鏈平臺,導致體系作戰時蘇35整體戰鬥效率低

2、在單打獨鬥時,蘇35由於電子戰系統設計過於粗獷,其機體巨大的反射截面又很難在遠距離隱藏行蹤,在中遠距離就會遭受法國陣風戰鬥機持續不斷的電子干擾,讓蘇35的雪豹E雷達很難發揮探測距離遠的優勢

3、蘇35使用的中遠程空空導彈雖然有三個型號,導彈的主動雷達引導頭並沒有改進升級,其不可逃逸區與米卡相比沒有優勢

4、蘇35的雷達反射截面與法國陣風相比太大,更容易被遠程雷達發現

5、法國陣風在體系作戰模式下,多次執行過作戰任務,多用途武器裝備表現穩定,電子戰系統、通信與信息共享系統表現良好,而蘇35還有待於觀察驗證

綜上五點我認為,按照美國人對當下體系空戰模式的定義與設定,法國陣風會比蘇35表現更好,作戰效果、效率更厲害……

下面簡要分析一些公開的數據指標,看看是否如此:

1)、飛行能力——蘇35相對於法國陣風糾纏能力有些優勢

陣風作戰半徑是多大?在低空突防;作戰模式下,攜帶12枚250kg炸彈,4枚米卡空空導彈,總容量4300升的三個副油箱,作戰半徑為1093千米。以遠程空中攔截為作戰模式,攜帶8枚米卡空空導彈,總容量6600升的四個副油箱,

巡航高度12200米,作戰半徑1852千米。

蘇35作戰半徑是多大?我沒詳細的掛在配置表數據,只知道作戰半徑1600公里。但如何掛在武器沒有詳細說明,明確的一點是蘇35在正常空戰模式下武器外掛能力是1400kg,那麼,我們計算一下可知:

a、掛載基本型AA-12(R-77)中距彈,彈重175kg,最大射程80公里的,可以掛載8枚

b、掛載高速型AA-12(R-77M)中距彈,彈重180kg,最大射程大於80公里,可掛載7枚

c、掛載增程型AA-12(R-77M-PD)中距彈,彈重225kg,最大射程150公里,可掛載6枚

由此可知蘇35與法國陣風在空戰模式下,武器掛載能力與作戰半徑相差不大

蘇35在航展上展現出來的飛行能力非常出眾,法國陣風也有挑戰F22近身格鬥性能的視頻,但是在當今的空戰體系下,戰鬥機貼身狗斗的戲碼還能否上演,這個還真是一個難以討論的問題

。下面是視頻是法國陣風與F22近距格鬥場景,陣風追逐F22,大家看看F22被鎖定幾次?玩過現代空戰遊戲應該能夠看懂法國陣風HUD上出現信息。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8d2b0902dc6e2978fbb6c14e7b266cb8\

理智悍虎


印度剛剛收到了來自法國的第一架多任務戰機,最先進的4++陣風戰鬥機,它將成為印度最新的戰鬥飛機。

與此同時,中國已經從俄羅斯收到了24架蘇-35戰鬥機。蘇35是蘇-27家族中最先進的戰鬥機,在敘利亞戰爭中被俄羅斯空軍所信賴倚重。

這兩架最優秀的戰鬥機在未來的空戰中相遇並不是不可能的。

蘇-35被認為是一架一流的空中優勢戰鬥機,但在印度人看來,增強的陣風戰鬥機並不擔心強大的”蘇-35。

印度人認為陣風有一些優勢,新的陣風可以擊敗蘇35。印度人認為蘇-35來源於蘇-27的古老設計,無論是在遠距離還是近距離的戰鬥中,陣風將能夠用一些新的感應系統和武器來壓制蘇-35。

下面是印度人認為的陣風的一些優勢,印度認為這是一種有效的武器,可以用來摧毀蘇-35。

1. 中型機身和複合材料的隱身系統使陣風能夠非常靈活和快速地對陣一個沉重的蘇-35,雖然蘇-35也有很大的推力,但印度人天真地認為蘇35太笨重了,機動性不行。

不過認真的看完蘇-35的航展表演視頻,恐怕印度人會後悔。機動性蘇-35肯定完勝陣風。

2. 陣風裝備了相控陣的 RBE2-AA雷達系統,這是最先進的雷達系統之一。這種雷達可以在200公里範圍內檢測目標。此外,陣風還配備了一個內置的電子安全系統。

在中遠程導彈方面,陣風裝備了一枚雷達制導的中遠程導彈, 雷達的射程可以達到100公里,可在對方戰鬥機意識到攻擊之前就已經攻擊了。

陣風還裝備了著名的米卡導彈,射後不管,印度認為它的攻擊範圍比俄羅斯R-73導彈還遠。

所以,由於來自陣風的所有優勢,也許印度不會過分擔心24架中國蘇-35戰鬥機的到來。

那麼西方網友是如何看待這場急診的呢?

印度陣風Vs中國蘇35,哪個更強大?


一印度網友稱,與蘇-35相比,陣風的優勢在於能夠攜帶戰術核導彈,這對中國來說是一個可怕的幽靈。蘇-35雖然可以攜帶10噸,但沒有一個戰術核導彈平臺可以攜帶。即使有,中國也不能。所有的中國戰術核導彈都是基於短程彈道導彈。所以,與陣風相比,中國不能對抗。即使是S-400也不能對抗戰術核武器。

不過這名印度網友馬上遭到其他網友駁斥:我的天啊! 先洗洗你的臉清醒一下吧,然後下床吃飯,中國是國際上最偉大的核彈國家,只有美國和俄羅斯人能聞到一股不安的氣味。

蘇-35如此強大,大航程大載彈量,可以帶6枚中距彈和2枚近距導彈進行無限攻擊。蘇-35的相控陣雷達要比陣風遠得多,而陣風又不能隱身。

再說價格,蘇-30一架也就四五千萬美元,F-35一架一億多美元,而36架陣風平均價格高達近2.5億美元,史上最貴軍購。中國的蘇-35均價1億美元多點,含有發動機備份,各種導彈武器和售後服務。陣風的售後服務和後勤保障對印度也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印度有法國幻影,美洲虎,蘇-30,再加上陣風,幾大體系,光是維修就夠嗆。

所以綜合來看,還是蘇-35性價比高和戰力更強,印度人是東邊看來西邊高,純屬當時的莫迪一時腦子熱,繞過軍方和議會,以78億歐元的天價,現成已經成為印度最大的軍購醜聞,天天被議會揭批。


瞳眼天下


蘇35和陣風都屬於四代半戰鬥機的範疇,只不過兩者的噸位級別不同,蘇35是雙發大推的重型戰鬥機,陣風是雙發中推的中型戰鬥機。單純從綜合性能而言,在沒有技術代差的前提下,當然是重型戰鬥機比中型戰鬥機更有優勢,就好比拳擊比賽90公斤級選手PK60公斤級選手一樣。至於裝備使用成本嘛,重型戰鬥機通常也會比中型戰鬥機更加昂貴。因此一個國家的空中作戰力量在採購戰鬥機的時候,肯定會根據自身的實際需求進行選擇。

前不久印度空軍從法國引進的首批陣風戰鬥機正式交付,引發了軍事愛好者們的濃厚興趣。按理說印度是俄製戰鬥機的主要客戶,本身就已經裝備了200多架蘇30MKI。從裝備延續性的角度來看,採購更加先進的蘇35似乎更加合情合理,為什麼突然改弦易轍轉而採購陣風戰鬥機呢?其實印度的目標一直都是致力於建設一支攻防兼備的大國空軍,作為大國空軍標配的戰鬥機高低搭配模式自然也是印度不懈努力的發展方向。

所謂的戰鬥機高低搭配模式就是同時裝備重型戰鬥機和中型戰鬥機互相配合,以便能夠達到最佳的性價比。比如美方的F15和F16組合,俄羅斯的蘇27和米格29,中方的殲11和殲10組合。印度早在開始採購蘇30MKI的時候,就已經發出了126架先進中型戰鬥機的全球招標書,參與招標的機型包括美國的F16、F18,俄羅斯的米格35,英國的颱風戰鬥機,法國的陣風戰鬥機等等,都是當時國際主流的四代改進型或者四代半戰鬥機。

只可惜印度人“起了一個大早,卻趕了一個晚集”,經過多輪競標遲遲不能確定最終花落誰家。時間一拖就是十幾年,好不容易才初步敲定了採購法國的陣風戰鬥機,合同還沒有來得及履行就爆發了一場印巴空戰。結果印度空軍遭遇敗績,不僅損失了一架米格21Bison,就連頭號主力蘇30MKI也照樣吃了癟,全程被梟龍戰鬥機和F16壓制,還傳聞也被擊落了一架(證據就是空戰結束之後印度宣稱兩名蘇30MKI的飛行員因車禍遇難)。

大受刺激的印度空軍加快了陣風戰鬥機的引進進度,終於在2019年10月喜提新機,並且有可能進一步增加採購數量。對於大名鼎鼎的蘇35,印度方面貌似沒有太大的興趣,主要是因為印度空軍已經有了足夠數量的重型戰鬥機(240多架蘇30MKI也算得上是規模可觀),經過改進升級以後(印度有個超級蘇30MKI計劃)與蘇35也就不存在代差了,實在是沒有必要重複投資。印度如今更大的興趣是獲得五代機,候選對象有蘇57和F35,蘇35恐怕註定與印度無緣了。


晨曦談兵


實際上,蘇-35和陣風戰機都是四代半戰機(雖然蘇-35號稱是五代機,但是據分析來看這一點存疑)。而這兩款戰機要說誰更厲害的話,目前也只能通過紙面數據的對比來看。但從各方面分析來看的話,陣風戰機在多用途上要較蘇-35更勝一籌。

首先在最重要的航發上面。蘇-35戰機使用的是俄羅斯的“AL31F”,這款發動機主要是在內部進行改良,並且增大發動機功率來增大推力。而此款發動機平常狀態下的推力為8500KG。我們再來看一下陣風戰機。陣風戰機主要使用的是法國自產的M88系列,目前來說陣風使用的是M88-3D發動機,而這款發動機的平常狀態下的推力是9000KG。

還有一項用途就是,陣風戰機有艦載型號,能上航母,充當航母的主力艦載機。可以說陣風的功能比較全面了,空對空,空對地,空對海,各種能力都非常強大,在世界範圍內是真正屬於“全能通用型戰鬥機”的新型戰鬥機,除陣風外,也就有美國的F/A-18E/F以及F-35,而蘇-35戰鬥機沒有艦載型,而蘇唯一的蘇霍伊家族艦載型號的蘇-33,顯然和蘇-35不是一個檔次。

這麼一看,在航發方面上,蘇-35戰機和陣風戰機並無太大差別。然而,決定戰機速度和機動的並不只有航發,還有氣動佈局方面。而就在這個氣動佈局上,陣風戰機就要比蘇-35戰機優秀的多。蘇-35戰機使用的是三翼面佈局,陣風使用的是三角翼,雖然並無太大差別。但關鍵就在於,陣風戰機要比蘇-35戰機多了一對鴨翼(前翼)。雖然在風阻上,陣風可能要比蘇-35大些,但是體積更小一點的陣風仍可以在機動上與蘇-35抗衡。

既然在機動方面,陣風和蘇-35相差無幾。那麼在武器雷達方面,陣風和蘇-35誰更強呢?這要從兩個方面來回答,在作為多用途戰機方面,陣風的綜合作戰能力要更強一些。而隔壁的蘇-35戰機則更要側重於空空對抗方面。在空空對抗方面,蘇-35的雷達可以比陣風更快發現對方。

而蘇-35還可以掛在擁有超遠距離的KS172遠程空空導彈,這就對陣風構成了超視距打擊。即便到了中距離,蘇-35依舊可以發射性能較好的R-77導彈射向陣風。這就對陣風形成了一定的壓制,雙方只有將距離壓制到了100千米左右,才幾乎對等。但是,蘇-35也僅僅強在空空對抗方面。

在印度更為看重的多用途上,陣風則要比蘇-35強太多。首先首先陣風的雷達可以使陣風在對海、對地任務作戰時具有較好的探測距離,並且可以同時探測、攻擊多個目標。適配的彈種也是多種多樣,有防區外遠距離巡航導彈、反艦導彈、戰術核導彈等各種各樣的導彈。同時陣風還有艦載型:海陣風。而俄羅斯的航母,其艦載機目前尚可使用的只有米格29K,而抗大梁的蘇33已經停產,現有的也陷入了老化狀態。

總結來說,在改型和多用途上,明顯示陣風戰機更勝一籌。而傳統的空空對抗上,蘇-35則完全可以對陣風形成優勢。至於印度為什麼採用陣風而非蘇-35戰機,一是因為當時招標的時候,蘇-35根本沒有參加。二是,陣風那一類的西方戰機體系,是印度目前最想要的也是最需要的。因此,印度才不惜重金採購了36架陣風戰機。在後續的發展中,印度也可以從採購的陣風戰機中,獲取相關經驗。


雷姐的機械空間


印度的戰鬥機招標本身就針對中型多用途戰鬥機而進行,其目的是為了代替米格-27而進行。所以蘇-35作為重型戰鬥機一開始就被排除在外,俄羅斯方面派出的是米格-35參與這次招標。

但是米格-35在第一輪就跟老對手F-16IN一起排除在外,主要是當時米格-35無法保證AESA相控陣雷達按時交付,當時zhuk-ME只做出個樣機,進度遠遠達不到。

之後F/A-18 E/F 超級大黃蜂、陣風、颱風和鷹獅戰鬥機進入對比測試。印象中有份資料說印度空軍當時還對F/A-18 E/F評價非常高,特別是其在攜帶4噸彈藥情況下,依舊還能進行5G的機動動作,還能拉出45°的攻角。但是顯然印度當時對美式裝備經常附帶大量政治條件,有很大擔心和猶豫,最後是颱風和陣風進入最後決賽。

最終陣風擊敗了颱風,其原因沒有詳細公佈。個人認為陣風戰鬥機對地攻擊更加出色可能是主要原因。

陣風戰鬥機設計之初對於多用途考慮非常高,其武器外掛攜帶能力非常強,在戰鬥機界僅次於F-15E和蘇-30這些雙重任務機。以9.8噸的空重,最多可以外掛10.3噸的武器裝備,再加上燃油的話可以超過自身空重150%的重量投入戰鬥,這一能力非常了不起。而且陣風選擇武器種類非常齊全,從反艦導彈到巡航導彈都有配備。

第二印度空軍中擁有大量法國設備,印度從70年代開始就裝備美洲虎攻擊機,之後又引進幻影2000H,而且蘇-30MKI上都是用法國泰利斯的導航系統,以及達摩克利斯瞄準吊艙等,印度空軍對於法國裝備比較熟悉,對於印度這個神奇的摔機狂魔來說,有助於減少傷亡。

第三可能就是陣風擁有核攻擊能力,其在法國已經替代幻影2000N,成為法軍空基核打擊平臺。而印度對於擁有三位一體核打擊非常熱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