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人說做人有三種禮不能送,是哪三種禮?

農夫也瘋狂


我的365平凡之路,很高興回答本問題。

禮節是中國流傳千古的風土人情,從古到今,代代相傳。禮節也是親情、友情維繫的一種表達方式。人情之間送禮本是很樸素的你來我往,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觀念的改變,送禮表現出來了很多不和諧的情況,如禮金越來越高,禮金成為農民的一種負擔,相互盲目攀比,禮節的表達出現了傷風敗俗的趨勢。


農村送禮一般稱為隨禮。薑還是老的辣,前人早就給送禮提出了規矩,具體有三種禮不能隨:

1、關係已經很生疏的親戚朋友的禮不要隨。現實中總有那麼些人,不管是親戚或者朋友,當知道你家裡接下來的禮很多的情況,如結婚、生子、週歲等等,他會慢慢不和你家裡來往了,也就是農村的常說的,不和你家走了。但是可能在過了幾年之後,他家裡馬上有很多禮了,他就會主動找上們又開始走。這些人真的很世故,不來往也罷。


2、不回禮的情況。我國是禮儀之邦,向來崇尚禮尚往來,隨禮嘛,我今天來了,捧個場熱鬧一下,下次你來,也捧個場,大家聚聚。對於那些不知道回禮的禮,下次堅決不要隨。

3、那些到處斂財的各種禮不要隨。有些人家不管是大事還是小情都要風光的擺上幾桌,把只要認識的人都給邀請,不管是認識一天的,還是麻將桌上的牌友。這種禮好多是一次性的,隨禮的人將來根本收不回來的,這種禮也不要隨。



三六五平凡之路


我是容姐,一個喜歡俗語老話的農村女子,我喜歡聽村裡的老人們講一些關於俗語老話的故事,因此對俗語老話有一些瞭解。現在我就來說說我們這裡“哪三禮不能回”。


第一:不熟的人的禮不回

在我們這裡,很多人都外出做生意了,他們經常不在家住,也不給村裡人隨禮,可是當他們孩子結婚的時候,都會送好多禮單給村裡人。記得有一次我鄰居就是這樣,讓我愛人給他送禮單,結果好多人都不收禮單。他們說跟我鄰居不熟,所以不收禮單。

第二:隨意讓人隨禮的禮不回

前段時間,我愛人一起散步一個朋友,女兒生了小孩。給了他們一起散步的每個人禮單,讓去吃滿月酒。在我們這裡,如果是有了孫子孫女,做爺爺的都會通知關係不錯的人喝滿月酒。可是如果是有了外甥外甥女的,都不會通知的,因為外甥外甥女是外人的。


因為是在一起散步的朋友,我愛人跟其他幾個人也都不好意思的拒絕,可是卻都不是心裡意思。因為在我們這裡,沒有這樣走動過的。

第三:只顧自己的人的禮不回

前些天,一個朋友說朋友兒子結婚的時候,他給了一百塊錢,可是等到他兒子結婚的時候,朋友卻只給了五十塊錢。他還說這樣的人不怎麼樣,不能打交道。在座的幾個朋友也都有這樣的想法,說這種人,以後不能打交道。因為這種人只會管自己,不會管別人的感受的。

綜上所述,在農村說的三種禮不能回,都是說的那種自私自利的,只會想自己的,不會顧及別人感受的人,這種人,所有人都不願意去的跟他們打交道的。這也是我們的祖先在經過多年的跟人交往的情況下,得來的道理,這道理在今天依然適用,而且很有道理。你說是嗎?


容姐花語


我來說說早年因送禮發生的一樁悲劇。幾十平了人們還在傳說。

那還是民國年間的事,馮家和王家是我們這一帶的首富。又是老親,兩家老爺子自小在一起讀書。幾十年的交往,可以算是知己朋友。每逢節慶,互相走動。遇有紅白喜事,也都重禮相送。

這一年馮家的大兒子結婚‘,這在兩家的交往中算是大事。王家老爺子對送什麼禮物很是重視。除一般禮物之外,專門派人到上海買了一個大落地鍾。那時候,那可是個貴重禮物,放在堂屋裡,一米多高,金璧輝煌。每逢鐘響,十分洪亮。兩家都很高興。

大概過了一兩個月吧,馮家在縣城的當鋪發生了大火,房屋和當品都燒成灰燼。賠付完後,馮家的日子元氣大傷。

緊接著馮家的老夫人和二弟又不幸亡故。一家人十分悲痛。

在一連串的打擊之下,馮家請了有名的陰陽先生來家裡看看家裡有什麼礙亊的東西作祟。陰陽先生指認是因為過紅事時有人送鍾。意即”送終”把馮家的日子終結。

那時候的人們都迷信,對主家送落地鍾甚為腦怒。立即中斷了一切交往,並在一切方面予以報復。由於兩家互相鬥爭,最後導致的後果。一是日子被產,二是由於傷人最後兩家都有人進了監獄。

農村送禮也是十分講究的,凡是諧音有礙的,堅決不要送。


朱增林呀


送禮是一種禮節,但農村老人們卻說有時送禮不一定好,三種情況送不得。


點擊右上角紅色按鈕關注【刺楸】,瞭解更多農村趣味知識。

送禮固然好,可是有幾種禮不能隨便送,送了別人也不一定會收。刺楸就為大家介紹三種不能送禮的情況吧。

一、男人送不得月子禮

在農村,以前的婦女生孩子少有去醫院,一般是請接生婆到家裡接生,甚至接生婆都不用請而自己就生了。

刺楸這邊的月子要坐四十天,在坐月子後,親朋好友和村民都會來看望,並給產婦捎點營養品,稱為送月子禮。

在以前,農村人去看產婦時送的月子禮一般是自家土母雞下的土雞蛋,無論是否到飯點,也無論客人是飽是餓,產婦家人都會煮醪糟荷包蛋湯來招待客人。而現在,除了少部分人會送土雞蛋外,大多數人是直接封個紅包給產婦,如此一來,產婦可以自由支配,可以買營養品,也可以買奶粉。

去看產婦,一般由女的去,男子不能去,即便家裡沒有女性,也應該讓其他女性代為送禮。



二、白客不送酒席禮

所謂白客,就是和別家沒有任何血緣、姻親、熟人和朋友關係的人。在生活中,白客不可避免,因一般的社會交往而遇到。比如走親戚,剛好遇到親戚村裡的村民辦酒席,而又由於親戚間走動的原因,就與該村民有多次照面。走親戚遇到這樣的事,親戚也去吃酒席了,留客人在家裡又不好,所以客人可以作為白客去吃酒席。


還有一種情況,一些城裡人到農村去玩,恰好遇到了農村辦壩壩宴流水席,出於好奇和期待,會特意去體驗一下農村的風俗人情,刺楸就遇到過這種毫無關係的人吃酒席,這種白客也不能送禮。

白客雖然去了,但不能送禮。因為雖與主家不算陌生人,但也無任何關係,去吃酒席只算作搭著親戚去。如果送了禮,別人以後也會惦記著還情,多有不便。


三、酒席上相幫弟兄不送禮

在刺楸老家,農村辦酒席時會請生產隊的村民來幫忙,這種稱為「相幫」。村民來幫忙本來就出了力氣,如果再送禮,主家也不好意思,所以就有了相幫而不送禮的習慣。

以上就是刺楸介紹的農村老人說的三不送禮,如果覺得回答得還行就點個贊,並順便關注一下吧,謝謝。

刺楸


三種禮不能送,這三可以是實指三,也可以虛指多,即有些禮是不可以隨便送的,具體是指哪些禮,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態,會有不同的回答。

我們是禮義之邦,講究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禮者不可不學也。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辯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現在一些人,孩子入幼兒園,小學升初中,也要大設宴席請客讓人送禮了,甚至有人母雞生蛋也設宴請客,讓人難以適從。

正常之下,親友間禮尚往來是應該的。重情重義知禮,故而有人情緊過債之說。但行禮氾濫之後,人就會有反思反感了。會作出一些禮不隨不送不往了。

生而又疏的不親不熟的親友,作過權衡比對後,可以不送不回禮;以斂財為目的的,可以不迎合;只顧自己,不考慮別人的禮可以不送不回;動不動就大動干戈,大設宴席請客讓人送禮的,可以不隨不送不參與;三觀不合,鬧了意見的,平常已無往來的,也可不再送禮。

送禮有講究,更應重禮義,具體如何做,自己惦量權衡而定,送與不送,不可只憑感性,更應有理性才對。





樹德漢碩


自古以來中國人最講究禮尚往來了,送禮回禮可以讓友情更加牢固,但是有些禮卻不能送,在農村老人們將不能送的禮總結成“三不送”,那麼哪些禮是不能送的呢?

一、不尊重自己的禮不能送。相信很多人每逢節假日都會收到很多請帖,我們在收到請帖後就會根據請帖上標註的時間和地點去參加婚禮,但是還有一些時候自己從別人的口中知道對方要結婚,自己也一直等著對方能邀請自己,但是到了結婚當天還沒收到邀請,像這樣的婚禮我們就不能參加,也更不要去隨禮。因為請帖不僅是告訴大家結婚的時間和地點,更是表示對方的尊重,有些關係處的很好的朋友不寄請帖也會打電話通知,但是如果自己沒有收到任何通知就去參加,即使是禮隨出去,也不會換來對方的尊重,所以這樣的禮還是不隨的好。

二、以斂財為目的的禮不能隨。現在各種各樣的酒席太多,除了結婚、葬禮以外,壽宴、升學宴、滿月酒、週歲宴等等越來越多,前段時間聽同事說,一冬天在老家待了十天,收到了十五分酒席邀請,除了一個婚禮外,其他都是巧設名目以斂財為目的的酒席,最後同事只去了婚禮的酒席,其他酒席都沒去,同事說以後回老家都回不起了。其實像這種以斂財為目的的禮千萬不能隨,一是讓自己的荷包變癟,二是還會助他人不勞而獲的氣焰。

三、不熟悉的禮不能回。隨著近幾年交通訊息的越來越發達,我們身邊的朋友來來往往很快速,經常是認識沒多久對方就因工作調動去別的地方,像這樣根本不是很熟悉,短時間內對方還會離開的,這樣的禮其實沒必要隨,因為送禮其實是講究禮尚往來的,有送有回才是最正常的,像這種不熟悉的可能就是有去無回,就顯得很沒必要。

其實每個人對隨禮都有自己不同的見解,你們覺得做人有哪三種禮不能送呢?歡迎回復討論。


悠悠鄉村路


在農村生活中,總有這樣那樣的講究和禮節。實際上都是和農村人厚重的鄉土情結和淳樸的情感交流聯繫在一起的。送禮是人們生活中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也是人情來往的直接表達方式。不過,農村老人早有勸誡,這三種禮千萬別送:

不還情的禮不要送。如今的“份子錢”連年攀升,好在這個禮也隨著年代在變化,“份子錢也“隨行就市”。比如,幾年前我送你50元,在當時經濟水平、物價幅度、人們觀念裡,也算不菲的禮金;幾年後,一切都發生了變化。就是村裡人的“官情”(即大眾化的隨禮金額),都已經是50元了。這下問題來了,如果再送禮50元,等同於其他鄉鄰,也算公平的還禮。但是前幾年的50元絕非與現在等價,顯得“不友好”。送100元吧,感覺又虧了。乾脆藉故不理了,還給自己“下臺階”的一個理由,下回再說。其實,在對方的心裡,你已經不地道了。沒有做到“禮尚往來”,也沒有“下回”了。這種人的禮再也沒有送的必要了。

沒來往人的禮不要送。不得不說,現在一些人有愛“攀親”的毛病,吃過一回酒席,敬過幾杯酒,就是“熟人”了,留個電話號碼,加個微信就是“朋友”;廣場舞的興起,是農村人增加了一個娛樂項目,本就不是一個村,甚至一個鄉的,卻成熟人了;多年,甚至根本就不聯繫的各個時期的同學,大都通過微信,不斷地添加,都成“群友”了,如此等等。事實上在以前根本不認識,更沒有交往,又談何隨給人情份子錢?“群友”就是熟人了,朋友圈、微信群也發出邀請函再說,有的更乾脆,能見面的直接說:“我請你吃我兒子喜酒……”也真是的,他們這臉也能拉開,明晃晃地是讓給他們送禮。這禮能去送嗎?


無道德底線的禮不要送。在過去,農村最重要的禮就是紅白事,每個家庭也遲早都會過這兩種酒宴。“你來我往”也是隨禮的“原則”。但是有些人就別有用心了,無論大事小事,每年都要“巧立名目”辦一兩次酒席,然後通知親戚。既然是親戚,礙於情面,又不好推辭,只能硬著頭皮去“赴宴”。既然是親戚,這禮金一定不能少。“打腫臉充胖子”只能是各位親戚。最直接能說發來的是家人們一個個過生日,還有搬個家、開個張,或孩子考上大學,分配了工作。本是家庭內部自己慶祝的,也不需要“吆五喝六”。不過不行啊,這筆開支誰出?總得找些“墊背”的。這些禮也就是無德之力,次數太多了,不去送禮,看他如何?


禮節是中國流傳千年的風土人情,也是親情、友情維繫的一種表達方式。人情之間送禮本是很樸實的你來我往。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送禮也開始出現不和諧的情況,也成為人們的一種經濟負擔。我們還是要牢記“三禮不送”的原則,也算是對這一現象的抵制。


為生活而提神


與喜慶場景相沖突的禮物都是不能送的,比如在過大壽的時候不能送“鍾”(終),結婚的時候不能送“梨”(離),給孩子做滿月的時候不能送“尺子”(短命)等。


駱駝草的吟唱


我們這裡,老輩子說,送禮切忌送傘🌂,因跟喪同音。鍾也一樣,跟終同音。還有一句話:客不請不做,工不請不幫。



阿鼎AD


這不是禮,而是走親訪友不可空手,與兌份子的人情聯絡式。口語說成送禮與隨禮,應際與禮無關,僅沾點示好的贈禮物禮品的意事,歸人情聯絡維繫的方法之一。

走親訪友不空手是由於可能被留下吃茶吃飯,或宴席等招待,又不白吃白受招待,破費人家資財物資,從而帶點禮品算自支費用了。

所以送禮物禮品,被送者應回一半的禮物禮品的。

誰家都會有個大事小情須幫一下氣氛的,這就是請諫,從而有隨禮物禮品一式了。仍是有被招待的費耗,用於還補耗,以示不白吃白招待的。

因有來有往,而介入了些禮。

禮,就是有來有往的人際關聯關係,內核是彼此互為惦記。

此題應是隨份子,此行為依人的關係往來與人情親巰遠近定,自決定。

隨是情份,不隨是正常態。沒必要被人情綁架了,更不必被感謝感恩陷進去了。

人與人之間處得好,不必送禮示好的。從而君子之交淡如水,無物資上相送項,僅關鍵時幫一把,難處時摻和解決,平時僅追求共意思上的精神享受,是除家人外,另一個互不設防,可託事項的人。

這就是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的朋友。

關係真好的倆人或多人,隨禮仍是:

喜慶事不請,不必到,甚至請了也未必到的。

而,傷.病.遇難事.喪事等,不請,自知曉時必到。

宴.聚會,不必到。

其它藉口的,更不必到。

不論城裡鄉里。

升官僑遷之喜不必送禮;二婚娶妾之喜不必送禮;抱養得子之喜事不必送禮。

悟空問看後咱也在其上留上點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