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族最後的守望,是霸王心中那一抹柔情,卑賤而高尚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項羽》

春秋-戰國-秦-楚漢-漢。其實這樣的劃分並不準確,只是方便推進歷史的進程。從上古開始的分封制度開始,造就了一系列的問題和麻煩,起初只是很簡單的分封,抱著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目的,但是伴隨著後世之人思想的更迭,所謂的分封制度弊端越來越明顯,其中以貴族方面表現的最為明顯。

當李悝(kui)在魏國第一個變法之後,歷史進入到了戰國時代。各種階層也逐漸嶄露頭角,這時的諸子百家相繼爭鳴,為的就是能夠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而事實證明,他們的確做到了,不過最為出色的還要數兵家,法家,縱橫家等士人階層,他們是戰國時代最為中堅的力量。其子孫後代也能稱之為貴族,而項羽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成長,作為最後的貴族,堅守心中那最後的守望......

貴族最後的守望,是霸王心中那一抹柔情,卑賤而高尚

項羽心中守望著什麼?又是怎樣的情懷和力量迫使他長眠於烏江邊?我們不是當事人,無從得知當時的心情,但是可以通過隻言片語去猜測,去代入,去感悟......

【信任與背叛】

為什麼要這樣說,大家可以回憶一下。當時鴻門的宴席其目的是什麼,為的就是要擊殺劉邦,剷除對楚國最大的威脅。范增多次謀劃,多次直諫項羽,完完全全忠心耿耿,但是項羽心中那貴族的驕傲令他剛愎自用,雖然說還是聽取的范增的意見,同時也設下埋伏,但是卻因一個人的背叛無疾而終。

項伯,這個項氏一族口中的恥辱就是這個背叛之人。他的背叛不好定義,出發點是為了報答張良的救命之恩,但是在宴會之上,從阻止項莊之後,這個性質就變了,變為了叛徒,成為了間人。也正是項伯的阻攔,項羽沒有殺掉劉邦,因為他感覺劉邦不值一提,絲毫沒有放在心裡。

在分封領地的時候,本應為封劉邦為關中王,但是卻封了漢中王;本應要分封有功的田榮為齊王,但是卻因事由沒有分封。於是就有了各路諸侯起兵伐楚,甚至於一直是項羽集團的英布也反叛,加入到了劉邦的陣營。

貴族最後的守望,是霸王心中那一抹柔情,卑賤而高尚

【楚歌起·伊人逝】

有美人名虞,常幸從。—《史記·項羽本紀》

司馬遷在史記中,只寥寥八個字,就交代了虞姬。這位絕世伊人,跟隨著項羽常年在外奔波,直到被圍困垓下,聽完項羽略帶悲愴唱完《垓下歌》之後,便拔劍自刎。沒有過多的言語,只有散落在塵土中的點點殷紅,證明著曾經來過,愛過......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羽身上具有大丈夫的一切高尚品格,征戰一生,只有虞姬一個愛人,不像劉邦一樣到處留情。那麼在虞姬死後,成功突圍的項羽在烏江邊不渡,是否又想起了那塵土中的點點殷紅。柔情在一刻盡顯,無顏江東父老是霸王的角色,和虞姬之夫沒有半點關係。​

貴族最後的守望,是霸王心中那一抹柔情,卑賤而高尚

【生而高尚,怎會卑賤】

研究歷史的,學習歷史的,明白的第一個道理就是成王敗寇。史書是誰寫的,無一不是勝利者;那麼,作為主編的司馬遷就沒有半點個人的情緒嗎?因為自身的境遇,從而在書中更變一些東西常常聽到有人說司馬遷其實是個項吹,那麼我們就認為他是項吹罷了,生而高尚,又怎會淪為卑賤。

作為最後的貴族,因驕傲放走劉邦,因自大失去范增,因無所謂導致項伯背叛,種種原因,種種的條件組成了西楚霸王的一生。註定為將,不可稱皇!

有守望,有柔情,自此,再無貴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