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族最后的守望,是霸王心中那一抹柔情,卑贱而高尚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项羽》

春秋-战国-秦-楚汉-汉。其实这样的划分并不准确,只是方便推进历史的进程。从上古开始的分封制度开始,造就了一系列的问题和麻烦,起初只是很简单的分封,抱着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目的,但是伴随着后世之人思想的更迭,所谓的分封制度弊端越来越明显,其中以贵族方面表现的最为明显。

当李悝(kui)在魏国第一个变法之后,历史进入到了战国时代。各种阶层也逐渐崭露头角,这时的诸子百家相继争鸣,为的就是能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事实证明,他们的确做到了,不过最为出色的还要数兵家,法家,纵横家等士人阶层,他们是战国时代最为中坚的力量。其子孙后代也能称之为贵族,而项羽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成长,作为最后的贵族,坚守心中那最后的守望......

贵族最后的守望,是霸王心中那一抹柔情,卑贱而高尚

项羽心中守望着什么?又是怎样的情怀和力量迫使他长眠于乌江边?我们不是当事人,无从得知当时的心情,但是可以通过只言片语去猜测,去代入,去感悟......

【信任与背叛】

为什么要这样说,大家可以回忆一下。当时鸿门的宴席其目的是什么,为的就是要击杀刘邦,铲除对楚国最大的威胁。范增多次谋划,多次直谏项羽,完完全全忠心耿耿,但是项羽心中那贵族的骄傲令他刚愎自用,虽然说还是听取的范增的意见,同时也设下埋伏,但是却因一个人的背叛无疾而终。

项伯,这个项氏一族口中的耻辱就是这个背叛之人。他的背叛不好定义,出发点是为了报答张良的救命之恩,但是在宴会之上,从阻止项庄之后,这个性质就变了,变为了叛徒,成为了间人。也正是项伯的阻拦,项羽没有杀掉刘邦,因为他感觉刘邦不值一提,丝毫没有放在心里。

在分封领地的时候,本应为封刘邦为关中王,但是却封了汉中王;本应要分封有功的田荣为齐王,但是却因事由没有分封。于是就有了各路诸侯起兵伐楚,甚至于一直是项羽集团的英布也反叛,加入到了刘邦的阵营。

贵族最后的守望,是霸王心中那一抹柔情,卑贱而高尚

【楚歌起·伊人逝】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史记·项羽本纪》

司马迁在史记中,只寥寥八个字,就交代了虞姬。这位绝世伊人,跟随着项羽常年在外奔波,直到被围困垓下,听完项羽略带悲怆唱完《垓下歌》之后,便拔剑自刎。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有散落在尘土中的点点殷红,证明着曾经来过,爱过......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身上具有大丈夫的一切高尚品格,征战一生,只有虞姬一个爱人,不像刘邦一样到处留情。那么在虞姬死后,成功突围的项羽在乌江边不渡,是否又想起了那尘土中的点点殷红。柔情在一刻尽显,无颜江东父老是霸王的角色,和虞姬之夫没有半点关系。​

贵族最后的守望,是霸王心中那一抹柔情,卑贱而高尚

【生而高尚,怎会卑贱】

研究历史的,学习历史的,明白的第一个道理就是成王败寇。史书是谁写的,无一不是胜利者;那么,作为主编的司马迁就没有半点个人的情绪吗?因为自身的境遇,从而在书中更变一些东西常常听到有人说司马迁其实是个项吹,那么我们就认为他是项吹罢了,生而高尚,又怎会沦为卑贱。

作为最后的贵族,因骄傲放走刘邦,因自大失去范增,因无所谓导致项伯背叛,种种原因,种种的条件组成了西楚霸王的一生。注定为将,不可称皇!

有守望,有柔情,自此,再无贵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