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亡国之后,党项人都去了哪里?

达达兔DADAtoo


宁夏中卫南长滩有一部分,以前基本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大部分姓拓,其实就是拓拔的简称。


非想非非想处天


公元 1227 年的夏天,西夏帝国消亡,都城失陷,民众被屠杀,而王室成员和一些忠于帝国的军人、仆从、女婢、工匠、文人在蒙古骑兵进城之前,早有准备地开始了新的流徙。这个习惯了流徙的民族,再次唱着悲怆的歌谣,负载着一个民族的沉重希望,在浓重的夜色里,仓皇地离开他们曾经引以为豪的帝都。那他们究竟逃向了哪里?


西夏王朝带着一身秘密消失在历史的关注中,消失在其后八百多年的蒙、汉、满等民族建立的历代王朝视野中,在王朝的大厦倾倒的刹那,数万名将士、王室成员、工匠、高级僧侣、皇妃宫女、官员也随之突然从散布在王朝各个方位的军事重镇、陪都、地方行政中心甚至村落、驿站、寺庙消失了,成为了一个历史谜团。 据学者专家不断考证,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发现推断。


一、关于西夏党项后裔去向的各种推测与口传历史中,最吸引人眼球的莫过于川西高原上的木雅人和西吴尔王朝。

19世纪末 20 世纪初,英国人巴卜尔、屋尔芬敦和美国人保尔斯曾相继在四川木雅地区(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中南部一带)做过调查,发现这里的居民是蒙古征讨西夏时,南徙川、康地区的西夏党项遗民。


1944年四川大学的邓少琴先生曾两度深入木雅地区调查,写成《西康木雅乡西吴王考》一书,他认为木雅人非当地原始居民,而是西夏灭亡后,一部分西夏王族逃亡到这里建立的新邦“西吴甲布尔”(西夏王)的后商。这部分人于明代“洪武后授为明正土司,至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嗣斩而绝,传世五百载”。


已故的西夏学专家吴天墀教授在他的《西夏史稿》中指出:西夏皇裔在亡国后,在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木雅地方(即今康定县折多山以西、雅砻江以东、乾宁以南、九龙县以北的地区)定居下来,建立了一个小政权。他们把这个小政权的首领叫作“西吴王”,实际也就是“西夏王”的称号。

二、1953年5月 29 日上午 11点 30分,著名的新西兰登山家希拉里和他的夏尔巴向导腾辛·诺尔基站立在了珠穆朗玛峰的峰顶。当人们把敬仰的掌声、鲜花送给希拉里时,他冷静地告诉世人,如果没有喜马拉雅山下的夏尔巴人做向导,任何人也不能够攀登上这座地球上最高的山峰。这使得全世界的目光再次关注起夏尔巴这个神秘的部族,而学术界在这之前就有不少人指出:夏尔巴就是西夏后裔的一支。



“夏尔巴”,系藏文“ sar-pa”一词的音译,意为“东方来的人”。他们分布在中国西藏与尼泊尔、锡金等国交界处,中国境内的夏尔巴主要聚居于西藏聂拉木县樟木口岸的立新村和雪布岗村。

关于夏尔巴是西夏人后裔的说法,在尼泊尔也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比如尼泊尔著名的夏尔巴学者桑杰丹增的专著《神牛雪光》一书里就说:夏尔巴是七百多年前从木雅地区迁徙去的西吴人。忽必烈南征时,他们逃亡进了西藏境内。

1980年8 月至 1981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陈乃文和张国英经过在西藏的一年考察,也认为夏尔巴就是木雅人,是西夏的党项羌的一支。



蒙古族灭亡西夏后,党项羌中的一支向南迁徙到西康木雅地区,后来在忽必烈南征大理时,他们又逃离木雅迁往后藏,其中一部分人翻越喜马拉雅山的囊巴拉山口,到达今天尼泊尔境内的索卢昆布(又名“夏尔昆布”)。

三、另外,据专家考证,在云南还有朵儿赤、仁通两支西夏后裔。更有大胆臆测者提出:泸沽湖边的摩梭人也是西夏后裔中神秘的一支。华北地区也有报道说发现了西夏后裔。


从大白高国的旧地到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乃至华北地区,西夏党项人或隐姓埋名地留存于当地,或归降后为蒙元帝国的建立征杀于南北,战火熄灭后下马为民,安顿于异地。党项人将那帝国的隐秘一脉,默默收敛于日常生活之中。
他们在积极学习中原文明和草原文明的过程中,丰富了自己的历史,并且以其独一无二的姿态最终融入了华夏血脉当中。


独钓秦时月


1227年,蒙古灭西夏。

1、一部分党项人被划入色目人的一种。

2、一部分融入了汉族。

在安徽有一支据说是党项人余阙的后人,余阙为元朝唐兀人,世居武威,其父在安徽做官,定居安徽合肥,经过史金波和吴峰云从地方志里获得的线索,并查证了《余氏族谱》弄清了自元末余阙至今的二十七代传承关系,他们还有5000人的后代,今天都已汉化,只有少数有文化的老者才知道自己是党项人的后代。

在河南,据文献记载,当时移居河南的党项移民数量很多。主要在濮阳,1985年,发现的一处石碑,考证出,在今天濮阳市柳屯乡十个自然村里的3500多位杨姓居民均为党项后裔,西夏末年归附蒙古,从军征战多年,先祖唐兀台,后在河南改姓杨氏,传二十八代,习俗与汉族无二致。1974年在河南浚县出土的《中义大夫汉阳府墓志》中记载,浚县也有一支党项人后裔。

3、还有一些东迁至今河北保定地区。当地有记录和遗留下来的遗迹,至少到明代还有党项的习俗。1962年,在河北保定韩庄出土两座明代西夏文石刻经幢。七十年代,西夏史研究者对西夏文进行了解读,得知它是一批党项人的后裔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为兴善寺亡僧而立的,这也证明了自明代中叶,还有党项人在河北定居,并且仍在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4、还有一部分南迁到今天四川木雅地区,“木雅”一次是由“弭雅”音转而来,而“弭雅”为吐蕃对党项人的称呼。今天木雅人总数约一万人,有自己的语言,一般在家讲木雅语,在外讲藏语,两种语言有很大不同,经过宁夏学者李范文考证,木雅语与西夏语十分接近。





马期门读历史


都说西夏在末帝李晛投降蒙古后,中兴府被蒙古人屠城,党项人就此灭绝!!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屠城是蒙古人的传统这不假,但1227年西夏灭亡后,中兴府并没有被屠城,这是因为一个人的原因,他叫察罕!

察罕是党项人,西夏皇族后裔,从小不被父亲重视,后被成吉思汗收养为义子。成吉思汗西征时,察罕曾随军出征,立下不少战功,在蒙古军队中颇有威望。

因此,当成吉思汗病逝于六盘山,蒙古军队准备屠城中兴府时,察罕站了出来,他劝说蒙古军队高层,最终取消了屠城计划!

后来,大批党项人投身蒙古军队中,担任要职,并跟随蒙古军队南下中原地区,如今的安徽,河北封地,都还能找到党项人的后裔,这是有族谱为证的。

元朝建立后,党项人被划分为第二等,也就是“色目人”中,社会地位仅次于蒙古人。

大部分的党项人,其实是在西夏灭亡后,被赐给了当时的蒙古皇后,被带回了蒙古高原,如今内蒙高原上的许多蒙古族中,都还流传着自己的祖先叫做“唐兀”的故事。

唐兀,即是蒙古人对党项人的称呼。

虽然中兴府城破,但当初还是有一部分党项人在这之前就逃离了中兴府,一部分逃到四川西部,他们祖先曾生活的地方,成为如今的木雅人。

一部分逃到黄河岸边,即今天宁夏中卫市南长滩村,当地村民几乎全都姓拓,也就是拓跋氏的后裔。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多的党项人,还是融入到了汉人当中去了。


Mr这史香


西夏亡国后,党项人并没有灭绝,而是完全融入了华夏民族。

西夏是由党项人建立的政权,与蒙古草原只隔着贺兰山。成吉思汗西征的时候,西夏人背信弃义,没有听从成吉思汗的西征调令,也不顾与蒙古曾经结盟的事实,在蒙古主力西征,蒙古草原兵力空虚的时候,出兵袭击蒙古本部营。成吉思汗西征归来回到蒙古草原后,西夏依然爽约曾答应与成吉思汗会攻金国的盟约。
党项人


在这样的前提背景下,成吉思汗发动蒙古主力征讨西夏,联营拔寨,将西夏都城兴庆府围了近一年半,在外无援兵,水源断绝,发生地震遭受重创的情况下,西夏最终选择了投降蒙古人。

夏末帝在按照与蒙古人的约定来到蒙古大营后,遵照成吉思汗的遗言,很快被蒙古人处死,而后,蒙古大军进入了兴庆府,大肆屠杀西夏军民,皇族拓跋氏基本上被屠杀殆尽,就连西夏皇陵也被摧毁,以绝其龙脉。经此一难后,西夏拓跋氏以及其政权,永远的消失在了历史长河里。
蒙古攻西夏


很多史学家认为,西夏党项人已经被蒙古人屠杀殆尽,党项人和西夏独有的文化成为了历史的灰烬而早已不复存在。但经过近些年的研究发展,其实党项人并没有灭绝。

首先,西夏领土虽然不及南宋和金国、蒙古宽广,但也并非是一府之国。西夏人口虽然大部分集中在都城兴庆府,但西夏诸州、诸府亦有党项人分布,沙州、甘州、肃州、灵州、银州、黑水城、斡罗孩城、西凉府虽然被蒙古接连攻破,当地的党项居民并未被屠戮殆尽,很多都四散逃往各地,近年来在甘肃和青海均发现了党项族的后人聚居,他们均奉西夏拓跋氏为先祖,并加以供奉,祭祀缅怀。
蒙古军队


其实,虽然成吉思汗离世前有遗言要屠尽西夏都城的军民,但当蒙古大军攻进兴庆府后,蒙古军队大肆屠戮已是手无寸铁的西夏军民时,有人谏言蒙古元帅网开一面,蒙古元帅感恩于西夏大将曾经相助于蒙古,遂在屠城当中使一部分居民存活,党项人避免了亡族灭种的境地。

西夏独有的文明已经随着西夏王朝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埃里,但曾经显赫一时的西夏王朝的缔造者党项人并没有因亡国而灭种,他们最终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


月夜读春秋


党项族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属于西羌族的一支,故有“党项羌”的称谓。据载,羌族发源于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一代。


西夏被蒙古灭国后,党项族遭受蒙古人的屠杀,失去了他们生活的家园,一部分幸存者不得不和其他民族杂居,渐渐成为藏族,蒙古族,回族等族同化。

还有一部分西夏皇室支系大量逃亡四川西部,西藏北部等地,他们在今天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木雅地区定居下来,建立了一个小政权,这个小政权的首领叫西吴王,实际上也就是“西夏王”的称号,这些西夏后裔与当地土著一起生活逐渐融合到了一起,被称为木雅人。木雅人的总数约为1万多,分布于四川贡嘎山周围的康定、道孚、九龙、雅江等地区,他们的语言被称为“木雅语”和“道孚语”,与古代的西夏与这发言和基本词汇上比较接近,而道孚就是古音“大夏”的意识。


还有一部分人迁移到了河北,河南,安徽,山西等地。其中有的是为躲避战火而选择流亡,也有的是被元朝派到上述地方任职,或是作为军队驻防,这些进入传统汉族地区的党项人,与当地汉人生活到了一起,经过数代人的融合,他们的语言风俗等方面都完全汉化,彻底成为了汉人。


爱紫az


西夏亡国之后,党项人都去了哪里?这个问题相信有不少朋友都会感兴趣,而且关于党项人的去向,网络上也有很多说法,比如最流行的是党项人在西夏灭亡之后被蒙军集体灭族了。当然因为成吉思汗铁木真死在了攻打西夏的战争之中,所以在西夏灭亡之后,蒙军确实在西夏屠杀了不少党项人。但党项这个民族却并没有因此而灭亡,而是在后来又存在了很长时间。那么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党项这个民族最后又是如何消失的呢?


党项人究竟是什么人?

在说党项人如何消失是如何消失的之前,桃花石杂谈觉得还是有必要说一下他们是从哪来的,也就是说一下党项人究竟是什么人。说起党项人的起源,估计多数朋友都知道,党项人一般被认为是羌人的一支,因此也经常被称为党项羌。确实党项人的主体应该是源于羌人,这个民族虽然现代已经消失,但因为他们曾发明自己的文字,所以现代对其语言的研究早已确认他们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羌语支。而他们最早的聚居地其实也是位于今天的青藏高原地区,曾被吐蕃称为弥药人。在唐朝初年,党项首领拓跋赤辞归顺唐朝,被唐太宗李世民赐姓李,并封为西戎州都督。但不久之后,吐蕃崛起对党项人形成了严重威胁,所以他们被迫北迁。在唐朝的帮助下,他们迁移到了今天甘肃庆阳周边区域。后来因为吐蕃的持续攻击,一些党项人又迁徙到了今天陕西绥德和延安周边地区。

党项人画像

而在唐朝末年,党项首领拓跋思恭曾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因此被唐僖宗封为夏州节度使,并再次被赐李姓,此后党项人王族的姓氏就由拓跋改成了李姓。但看到这里恐怕有些朋友也会有一些感觉了,因为拓跋这个姓氏在中国历史上可是大名鼎鼎的,但却完全不是因为党项人,而是因为它是鲜卑人里非常重要的一个部族名称,后来也成为了曾经统治中原的北魏等鲜卑王朝皇族的姓氏。但鲜卑人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后裔,跟羌人无论是族源还是语言都完全不是一个体系,怎么出自羌人的党项人首领却一直是姓具有鲜明鲜卑色彩的拓跋呢?

党项人的首领拓跋家族很可能跟吐谷浑有密切关系

所以现代有些观点认为,虽然党项人是羌人的一支没有疑问,但其王族拓跋家族最早却有可能是鲜卑拓跋部的一个分支。因为虽然中原地区的鲜卑人在隋唐时代完全汉化,但慕容鲜卑的一个支系却在今天的青海、甘南和川西北地区建立了吐谷浑政权。而吐谷浑一直存在到唐朝初年才被吐蕃灭亡。所以一直到唐朝初年,其实鲜卑人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势力一直很大。因此党项人的首领拓跋氏可能就是出自西北地区的鲜卑人。而且在成为了党项族群的首领之后,拓跋氏家族还曾经长期与吐谷浑王族通婚,这其实也是他们可能源于鲜卑的另外一个佐证了。所以严格地说,党项人主体虽然出自羌人,但也有比重很大的鲜卑成分。

党项人的后续遭遇

说完了党项人的起源,我们再切入正题,说说党项人的消亡。在西夏灭亡之后,西夏皇室被灭族基本上是没有疑问的,但至于网上流行的整个党项人族群都被灭族,却不太符合历史事实了。因为根据一些史书记载,蒙军在灭亡西夏之后,确实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导致党项人数量显著减少。而且在进入中兴府之后,也曾经确实想屠城,但却因为一个名叫察罕的将领劝阻而没有这么做。而这个察罕竭力劝阻蒙军屠城的原因是因为他自己也是党项人。察罕本名嵬名益德,他很早就投奔了铁木真,后来被铁木真赐了蒙古名字。这也说明其实当时蒙军阵中也是有党项人的。


西夏的大致领土范围

在元朝建立之后,党项人这个称呼不再使用,但当时所有西夏人都被统称为唐兀人,虽然唐兀人这个称呼是指所有西夏人,包括西夏境内的汉人,但其中也有大量党项人也是没有疑问的。在西夏灭亡的过程中,其实有很多西夏军队都投降了蒙军。而在西夏灭亡之后,他们也被编入蒙军之中,并在蒙古和元朝与南宋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在公元1274年,南宋庐州的军队本已投降元朝,但不久后与元朝派往当地的阿速军(从高加索地区来的基督教军队)发生矛盾,结果宋军将阿速将领杀死后复叛。最后将当地宋军镇压的就是由唐兀将领昂吉儿率领的一支唐兀军队。后来整个元朝地区,驻守庐州的元朝军队基本始终由唐兀人所组成。而在元朝时,唐兀人被视为色目人的一支。

而且根据藏族的一些史料记载,在蒙古灭亡西夏前后,一名叫贡乔的党项贵族曾代表一些部众进入藏区,后来还在位于今天四川、青海、甘肃和西藏几省区交界的地区建立了一个被称为西吴的政权。后来这一地区曾被称为木雅地区,而现代一些研究认为木雅就是前文提到的吐蕃人对党项人的称呼“弥药”的谐音。目前木雅地区的藏族语言仍然非常独特,和其它藏语有明显差异。许多学者认为他们就是党项人和当地民族混血的后裔。除此之外,现在生活在中国、尼泊尔、印度和不丹边境地区的高山族群夏尔巴人也被认为有可能与党项人有关。这种观点认为,后来元朝攻占木雅地区时,部分党项人再次逃亡,最终逃到了喜马拉雅山脉之中,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夏尔巴人。

现代夏尔巴人

此外,在中国其它地区,在后来也曾发现过不少党项后裔的行踪。比如1976年甘肃酒泉曾发现了一个元朝的肃州路世袭达鲁花赤(即地方长官)的石碑,上面记载了一个党项人家族6代13人世袭肃州路达鲁花赤的名单。这也说明当时党项人不但还存在,而且有些人还拥有极高的地位。而在元朝末年,出身于前文提到的庐州唐兀军队家庭的唐兀人将领余阙曾担任淮南行省的右丞,并兼任安庆城的都元帅,后来在陈友谅攻破安庆城后自杀,成为了元末有名的“忠臣”。

别具一格的西夏文字

而在1962年,河北省还曾经出土过两座明朝时期的西夏文石刻,说明在当时当地仍然有会说党项语言的党项人生活。但在明朝之后,党项人后裔就逐渐消失了,但这基本上可以肯定是因为此时的党项人已经完全融入了汉族、蒙古族、藏族和回族等其它民族。而这个进程,其实在西夏灭亡之时就已经开始。比如前面提到世袭肃州达鲁花赤的唐兀家族,其实从第二代开始就已经改成了蒙古氏的名字。而同样是前文提到的余阙,他不光名字已经完全汉化,而且还是通过科举及第走上仕途的进士。而他的后人现代仍然生活在安徽安庆和合肥等地,总人数已经达到了5000人左右,但现在他们都是汉族。


总体来说,党项这个民族存在时虽然活动范围只是局限在西北地区,但却确实曾经对整个中国乃至欧亚大陆的历史进程产生过实质性影响。而在西夏灭国之后,党项人并没有马上消失,而且分散到了中国各地,在后续的几百年里才慢慢被其它民族同化,融入了中国各个民族之中。


桃花石杂谈


根据《西夏史稿》, 《西夏简史》,《唐代党项》、《早期党项史研究》,《西夏研究论集》等等著作: 西夏灭亡后, 党项的一部分统治者向元朝投降, 元朝重用他们, 将他们列“色目人”; 一部分投金,现在已经融入汉族; 还有一部分东迁至今河北保定地区. 当地有记录和遗留下来的遗迹,现在也已经同化. 留居,遭到蒙古屠杀后隐姓埋名,融入到当地其他民族。还有一部分南徙,今四川木雅地区为西夏遗民,“木雅”一词由“弭药”音转而来,而“弭药“为吐蕃称呼党项人的称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