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炮樓上一般都安裝有探照燈,是自己發電還是從縣城接電?自己發電用的是什麼設備?

錦衣夜行23975926511


你以為日本的炮樓全部都需要這樣標配嗎?大型的照射燈,這玩意兒,在戰爭時期也屬於戰爭緊俏物資,就當時日本人遭炮樓那速度,就算日本國內所有生產線全部停下來都來生產著照射燈都不夠啊!

其實大多數的日本炮樓呢,它的樣子呢,可能跟傳說之中的有些差別,這一點大家得去看一下《永不磨滅的番號》這部電視劇裡面,當時李大本事想要去打的一個小型炮樓,一個炮樓說是炮樓,但事實上就是由一大堆的民居點強行改裝過來的,大概也就六個偽軍,三個鬼子,每天送菜啊什麼的都得依靠著外面。

講句實話,就當時的敵後戰場來講,八路軍雖然有為數不少的抗日武裝,但事實上能夠對鬼子造成威脅,尤其是對鬼子這種臨時性的據點造成威脅的不對很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八路軍的部隊缺乏攻堅的重武器,無論是大炮還是火箭帶之類的武器,基本上是兩眼一碼黑,所以對於鬼子來講,只要自己能夠擁有一個臨時性的據點,加上鬼子強大的機動性的部隊,基本上可以保證,這些據點的安全性。

所以這些據點可以離自己的主要的交通幹線和縣城很遠,而這些鬼子據點裡面不可能說從交通幹線,或者說這些縣城裡面拉電線距離太遠,而且八路軍一旦作戰肯定先把這些電線都給切斷了,你靠什麼去獲得電源的主要是兩個方式,一個呢就是手動發電,手搖式發電機其實一開始也基本上都是這種發電機,原理很簡單,也就是利用線圈切割磁感……其實這個也不消多說,初中或者高中都講過,這種發電的功率比較低,所以只能夠滿足類似於電話電臺之類的儀器,最多就是一個電燈泡,當然,光有這個東西肯定是不夠的,打仗的時候哪個人手給你去使用這個手搖發電機呀?所以還配備一定數量的汽油發電機,這個配備的數量比較少,(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而且都是屬於那種大型據點特有的東西,小型的據點壓根兒就沒有。

不是日本人沒有時間或精力去建設這些據點,而是這些臨時性的據點,平常應付的任務也是一些低級任務。

對於大多數的日本具點來說,一般來講只要防止那些普通的,武工隊呀,或者小股的八路部隊的騷擾,對於他們來說,只要能夠拖住一定的時間,等自己的主力部隊到來的戰爭就是他們的天下,所以即便是有人夜間偷襲,你只需要照個人影兒出來,然後發出警報,接著據點裡的那些士兵會把門啊什麼的鎖好,鳴槍示警,接著周邊的據點會迅速把這個消息傳送給後方的主力部隊,然後主力部隊派出軍隊過來解圍。

真的要是出現了周邊有八路軍的主力部隊,那周圍的那些小據點的士兵就會迅速的收攏回來,日本人也會選擇性的撤銷一些臨時性的據點選擇,將部隊收縮到那些大型的永備的軍事據點裡面,這個時候,原本的大型據點裡面就有發電設備和照明的,所以也不需要擔心照明的問題了。

因此在這些臨時性據點裡面的日本鬼子正常操作就是夜間在自家門口放幾個火把點幾根蠟燭,如果有人過來偷襲肯定會撬鎖撬門或者敲牆爬牆,這種聲音出來趕緊向周邊部隊示警,接著坐著等死,你弄個照明燈放在那裡不僅成本高,而且還容易壞掉,人家八路軍都不需要打你這個據點了,冬天只需要瞄準你這個照明燈,開他一槍,你還拿他沒有辦法,你的成本最後算下來都能夠吐血!


漩渦鳴人yy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中小型炮樓根本沒有探照燈,甚至炮樓裡面沒有電。

夜晚的照明,無論是鬼子還是偽軍,都用油燈、蠟燭之內。

也許大家不知道,當時中國絕大部分地方根本就沒有電。

1945年八路軍和新四軍共12萬官兵搶佔東北,從蘇聯手中接手地盤。

直到東北長春、錦州、哈爾濱這些大城市,很多八路軍新四軍這些農民官兵才第一次看到電燈,第一次坐過火車。

為啥?

鄉下包括縣城,壓根就沒有電,也不需要電。

當時農業基本都是手工化,耕田靠黃牛,運輸也是靠牛,沒有任何機器參與。

所以,日本的炮樓也是如此。

只有比較大的炮樓,才會設有探照燈。

探照燈都是需要用電的,主要有兩種。

一種是直接從公路的電線杆上拉電線。

一旦開戰,電線肯定會被破壞,所以這種方法不靠譜。

另一種就是直接安裝汽油、柴油發電機。

當時日本的科技還是比較先進的,坦克裝甲車就造了上萬輛,何談小小的發電機。

況且探照燈平時並不怎麼用,只有遇到緊急情況,才會打開。

那麼,炮樓裡面隨便放幾桶油,就能用很久,便於日軍長期駐紮。

很多人認為炮樓裡面有手搖發電機,其實那是手搖電話。

那個年代的電話,都必須先搖動的是一臺小直流發動機,電壓有七八十伏。 它的作用是發出信號,一部手搖,另一部就振鈴。

這不是用來發電的。

那麼問題來了,沒有探照燈,炮樓不怕晚上被襲擊嗎?

答案是,根本不怕。

當時炮樓外面都挖著寬2米以上的壕溝,人是跳不過去的,只能用吊橋進出。

壕溝外則還有多道鐵絲網,很難突破。

退一步說,你就算突破這些,摸到了炮樓低下,又能怎麼樣?

你沒有烈性爆炸物,單靠黑火藥手榴彈、炸藥包,根本沒法炸掉炮樓,乾瞪眼沒辦法。

相反,如果你突破的時候被發現,炮樓上面居高臨下用機槍掃射,擲彈筒轟擊,進攻一方會傷亡慘重,寸步難行。


薩沙


日本的炮樓戰術,在侵略我華夏大地時使用得非常廣泛,但凡是主要的路,主要的橋,主要的城市,甚至主要的村莊,都會有炮樓的存在。

那時候,八路軍部隊裡誰如果端掉了鬼子的一個炮樓,那就是妥妥的戰鬥英雄。

每個炮樓裡,我們都可以看見有著非常亮的探照燈,那麼這個探照燈的電源來自哪裡?

大城市或者主要城市周邊的炮樓,用電都是電網的電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電力還沒有普及,只有在個別大城市或主要的城市,才有電力供應。

因此,大城市附近的炮樓探照燈,大多都用從電線杆接過來的電。

當然,也有一些實力了得,或者離大城市不遠的個別縣,也有電力供應,炮樓的探照燈自然也用從電線杆拉過去的電。

所以,我們看有些電視時,經常可以看到”剪斷電線“這樣的操作,因為電線一斷,炮樓四處漆黑一片,如此以來,給我軍的發揮提供了方便。

邊遠地區的炮樓,很少有探照燈,只有煤油燈

因為很多炮樓並不在大城市周邊,接電線非常困難,於是,這些地區的炮樓就主要利用煤油燈、蠟燭等進行照明,個別地方也有自備發電,但自備發電機還是非常稀少。

那時候,日本軍隊的自備發電機是從日本國內運來,比較常見的就是三菱等企業提供的自備發電機(三菱從1917年就開始研製各種發電機了),不過數量還是有限。

除了少數地方用自備發電機外,還有小型的隨身攜帶”探照燈“,那些就是用電池的,說準確一點,那就是個手電,不過那時的手電筒電池一般,耗電很快,並不能持續使用。就算手電,也不是每個日本小隊都有的。

總之,炮樓是需要光亮的,如果沒有燈,那炮樓的做用就會大打折扣。

主要城市周邊的炮樓,個別縣城周邊的炮樓,都是可以用電網上的電的。

邊遠地區建立的炮樓大多依靠煤油燈、蠟燭等照明,個別地方也有小型自備發電機發電供探照燈用,偶爾也會用手電筒。


藍風破曉


1940年8月某一天,八路軍一支游擊隊(當然或許是一支縣大隊、區小隊),他們手持簡陋的武器,準備斷掉日軍某一炮樓,當然由於日軍戰鬥力強悍,所以他們也不準備硬碰硬,而是悄無聲息的爬上電線杆,剪掉了上面的電線。
日軍炮樓里正是一片抓瞎的時候,這支八路軍正式發動對日軍炮樓的進攻,順利的拔掉了這個據點。
其實這一幕並非是出自於抗日神劇,因為1940年12月10日,八路軍公佈百團大戰取得的戰果中,除了擊斃日軍數量,自身損失,以及繳獲各種武器外,還有另外一組數據:破壞鐵路474公里,公路1502公里,橋樑213座,火車站37個,隧道11個,鐵軌21.7萬餘根,枕木154.9萬餘根
,電線杆10.9萬餘根,收電話線42.4萬餘公斤;破壞煤礦5個,倉庫11所。
日軍後來公佈的數據中,也顯示:正太、同蒲及平漢鐵路共44681米道軌、93米隧道以及1014米橋樑被破壞,2440根電線杆或被切斷,或被倒壞,146公里電線被切斷
之所以發動百團大戰,原因也很簡單,自1939年以來,日軍雖然在正面戰場上取得了勝果,但部隊損失也很多,由此日軍轉變了進攻中國的態度,對於國民政府,以政治誘降為主,而對敵後的八路軍,採取“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
加上國民黨的態度曖昧,使得敵後八路軍的生存變得頗為艱難。
日軍在鐵路沿線附近每個10到15公里,就設置一據點,配備數百人駐紮,而為了打破敵人的囚籠,所以八路軍發動了百團大戰。
實際上修建如此規模的據點和碉堡,用電問題必然也是一個不可不忽視的問題,因此除了本身據點裡面配備有發電機以外,而且在沿著鐵路會鋪設電線杆,這樣能夠保證據點有點供應,畢竟發電機也是要吃油的,長時間下去自然無法支持。
所以鋪設電線杆是唯一的方式,當然這樣一來也就方便在據點內架設大型的探照燈,類似這樣大型的據點,一般也不是很好奪取,百團大戰雖然取得了不小的戰果,但同樣犧牲很大。
而一些重要的小縣城,也會設置碉堡,並從城裡拖出電線維持,而更小一點的地方,比如偽軍駐紮的地方就沒有這麼好的待遇,類似這樣的碉堡,一般除了必要的武器,平常照明也只能使用煤油燈,至於更高級的設備,自然是沒資格擁有。

漫步史書


日軍建設炮樓是他們在建立一個據點之後必然會做的一件事情。這對於保障他們據點的安全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那麼炮樓裡不免需要供電,這個電又從那裡來?


炮樓的待遇也不相同

無論什麼東西或者什麼事情都有大有小,對於炮樓來說其實也是這樣。就大炮樓還有小的就有著明顯不同的待遇。而炮樓呢?其實也是往往有著大大小小集群的,這就是一個體繫上的建設了,自然也有著落單的,這些情況都決定著這些炮樓內部的設施有所不同。

高級炮樓需要兩手準備

日軍的據點有著永久據點還有臨時據點之分,一般來說,大型的據點都是有兩個或者以上的炮樓,而這裡的設施自然也就比較完善。電是肯定不會缺少的,而且也都回有兩手準備,一個就是從外界的電線上拉過來,還有就是自己也備有發電機。


而且在這種據點的主炮樓周邊往往還有一些小的炮樓,一般他們的電源也都是圍繞著主炮樓建立起來的。所以供電一般還是比較完善的了。

當年在抗日戰爭的時候,剪電線,毀鐵軌幾乎就是家常便飯,你說那些日本士兵那麼的精明,怎麼可能不做兩手準備呢?

當日軍遇到了剪電線這種情況以後,他們就不得不採用發電機來供電了,其實一般也就是普通的柴油發電機,或者汽油發電機,也沒什麼科技含量,畢竟那個時候造一個也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

待遇差點落單炮樓

當然也有著待遇差一點點炮樓了,就是那一種落單的炮樓,一般這樣的炮樓還是沒有供電的。而這種炮樓一般都是在臨時據點中才會出現,過一段時間也就會被放棄掉,所以條件總得來說還是很差的,但是要是交通狀況良好,邊上又有電線,他們倒是有可能借助這個便利給自己通個電。

所以,就日本的炮樓而言,永久據點的一般都是有電的。而那些臨時的呢?往往就要考天時地利了。


圍知歷史


二戰時期,日本給被侵略國家造成了難以言喻的巨大創傷,尤其是我國更是蒙受了巨大的傷亡和損失,這是任何時候都不能忘卻的。抗戰時期,日本修建了許許多多的碉堡和炮樓,這些炮樓易守難攻,對當時缺乏重武器的八路軍戰士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威脅。一般情況下,日本的炮樓主要是修建在華北等地區,執行治安戰,一個炮樓就可以控制一片地區,而許多炮樓互相連接,就形成了日本的管控網絡。

許多影視劇中,日本的炮樓都有著大量的探照燈,但是筆者認為這並不可信,當時縱觀整個北方地區,日本的電力設施也是很少的,主要集中在津京地區和日本人苦心經營的東北地區,舉個例子,1937年後,日本人就先後在松花江、鴨綠江、撫順、阜新等地修建電力設施。1938年前後,日本還使用種種手段,通過名義上的合資和直接實行軍事管理兩種形式,全面控制了東北三省及北平、天津、山東、山西、河北、河南等地電業,強行霸佔公用電廠38個、自備電廠62個、送電線路291.7公里、配電線路5491公里、變電容量5.531萬千伏安。

不過,在日本治安戰的主要戰場,晉察冀地區的農村,是很難通上電的。一般情況下,也就只有距離城市較近的防禦工事和炮樓內能夠使用電燈和探照燈來照明,距離較遠的偏遠地區是很難接線照明的,而且電線在當時非常容易損壞,稍不注意我們的游擊隊破壞,所以許多防禦工事內都是使用兩套系統,除了接電之外使用自發電來維持探照燈的運行,或者乾脆不使用探照燈。

在抗日戰爭中,為了不讓日本人用上我們的電力設備,中國人付出了巨大的犧牲,1937年11月上海淪陷後,當時的浦東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開發浦東”第一人童世亨先生拒絕和日本的電力公司合作,停業抵抗日本人,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938年9月,武穴光明電燈公司經理陳雲山及3名工人為保護髮電機組設備,被日軍殘酷殺害。該公司配電工陳實後來加入了抗日隊伍,他們做出的貢獻我們也不要遺忘。

總的來說,雖然當時日本人的炮樓戒備森嚴,但是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方便,很多小型據點還都得使用煤油燈等設備照明,並沒有通電,尤其是在二戰中後期,日本將主力部隊調往太平洋作戰,再加上當時的日本國力已經枯竭,日本炮樓的情況還要更差一些,不僅通不上電,還缺乏各種給養和設備,許多炮樓直到二戰結束都沒有通電。

總的來說,由於當時我方游擊隊的破壞和死守,當時日本炮樓能夠使用上電力的並不多,大多數是使用自己的發電機帶動探照燈進行照明,而戰爭後期,連日本本土都缺乏燃油的情況下,日本人的情況還要差一些。


尊重客觀事實,探究事件真相,我是兵器世界,歡迎關注


兵器世界


筆者的家鄉有座大淩河鐵路橋,就是當年日本侵略軍所建,小時候曾經特地跑去觀察過,南北橋頭各有一座,內部是兩層的磚木結構,各個方向上分佈著射擊孔,再後來被武警接收就看不成了。既然是日軍保護鐵路線的警戒據點,那是一定要裝備探照燈用於夜間觀察的,不過這座鐵路橋距離縣城只有1000多米,確實有電線拉過來,很顯然這是日軍的永備據點,也一定會裝備小型發電機,這叫雙保險。



(孤立的炮樓沒有直送電源)

侵華日軍的據點分為永備和臨時兩種,它跟炮樓是不能直接劃等號的,因為大型據點可以建有兩個以上的炮樓,還附有平房等建築,用作兵營、倉庫和食堂等等,在整個據點的外圍進行戰術防禦佈置,一般會挖掘壕溝、拉鐵絲網、架設吊橋。這樣的據點駐上一個小隊的鬼子兵就非常難啃了,因為八路軍和抗日遊擊武裝嚴重缺乏攻堅武器,大型據點既有從公路的電線杆上拉統的電源,也有自備的小型汽油發電機。

但是沿公路架設的電線和電話線也是最不靠譜的,抗日武裝在攻擊據點時一定會首先切斷它們,以免鬼子迅速聯絡呼叫援兵,因此日軍大型據點不僅有發電機,其實還必備發報機,有線通訊在戰場上是最容易被破壞的。所以採用直接送電的方式,一般只存在於侵華日軍所謂的“治安區”,即日偽統治比較嚴密的地帶,而在“非治安區”和游擊區再架設電線杆顯然是愚昧的,那還不夠游擊隊砍的。



(炮樓裡的日軍照片)

但問題是碉堡和炮樓最密集的華北地區,反而也是日軍兵力最稀薄的戰略區,在廣袤的山東、山西、河北大地上,日寇華北方面軍的總兵力不過20餘萬人,司令官多田駿曾經多次跟派遣軍總司令部叫苦,稱其兵力密度是每平方公里只能攤上0.37人,方面軍和各軍、各師團還要保持一定的機動兵力,而僅冀中地區日軍修建的炮樓就多達500多個,幾乎每10公里就有一個,日軍哪有如此多的兵力進行固守呢?

結論就是其實大部分炮樓都是非常簡陋的臨時據點,在1944年華北日軍實行戰略收縮時全部放棄了,這樣的據點一般是個孤立的炮樓,駐上一個分隊(班)的鬼子都算多的了,大多是由偽軍駐紮或者是幾個鬼子率領一幫偽軍。這樣的據點別說探照燈了,連照明用電的條件都不具備,侵華日軍配備的戛斯手提燈就是在這樣的炮樓裡使用的,當然,個別緊靠公路的據點除外,那倒是有條件拉上電源。

(日軍手提照明燈)

侵華日軍的發電設備主要有小型手搖發電機和汽油發電機兩種,前者用於發報機的配套使用,後者就是提供要塞和大型據點用電,最低配備到大隊一級。我們看《地道戰》鬼子朝地道里灌水,那就得使用水泵,而若想驅動水泵就必須得有發電機,因此鬼子是肯定有裝備的。這些發電設備都是日立、三菱等日本公司生產的,跟生產汽車引擎的工序差不許多 ,有看過一款94式三號甲型手搖發電機,重有約20來斤、尺寸22x26x11cm、踏板尺寸22x26,是由日本三菱電機株式會社1942年生產,這些日本企業也是侵略中國的幫兇。

1939年以後,鑑於八路軍和抗日武裝的蓬勃發展,日軍在華北地區大力推行“治安肅正計劃”,這就是所謂“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尤其是橫貫太行山的正太鐵路(石家莊、正定到太原),鬼子在鐵路沿線的大小城鎮、車站、橋樑、隧道附近密佈據點和炮樓,阻斷了八路軍各部活動以及與太行山根據地的聯繫,為了打破敵人的封鎖,才有了進行大破襲的“百團大戰”。



(日軍手搖發電機)

電影《百團大戰》裡攻克日軍重要據點(四個炮樓編了號)的橋段令人記憶深刻,英勇的八路軍戰士冒著日軍的火力衝鋒,卻由於缺乏直射火炮無法端掉敵人火力點從而造成傷亡慘重,居然演繹出奪取日軍坦克直瞄射擊的故事,顯然是文學創作了。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將軍與蔣介石矛盾激化的焦點,一方面是軍隊的控制和指揮權問題,一方面是史迪威站在美國和整個反法西斯戰爭的立場上,堅持要把美援武器分配給八路軍一部分。

這就觸碰了蔣介石的底線,因此不惜冒著與美國決裂的風險堅決要求羅斯福調走史迪威,並最終如願。如果史迪威的計劃得以實施,華北八路軍能夠擁有一定數量的美式武器,比如火箭筒或者戰防炮等等,日本人的據點和炮樓那就是鬼子偽軍的活棺材,只可惜,歷史不能假設,無數抗日誌士因此犧牲在攻打炮樓的戰鬥中。

(打炮樓成為游擊隊的日常)


度度狼gg


不被當代人重視的炮樓

在當下,很多抗日神劇中,侵華日軍的炮樓如同紙糊的一樣不結實,輕鬆被八路軍甚至游擊隊所奪取,最終誤導很多網友:認為日軍的炮樓是擺設,是非常可笑的設計。


但是在歷史上,日軍通過修建炮樓來壓縮對方活動範圍並非日軍首創——因為在中國歷史上,就有過類似的堡壘戰術:北宋朝廷曾通過在西夏境內不斷修堡壘,逐步推進的狀態,來壓縮西夏騎兵活動範圍,甚至宋徽宗在位期間,北宋距離滅亡西夏只有一步之遙。而日軍的炮樓,事實上不過是中華先民堡壘戰的翻版。

此外,日軍的炮樓,在抗戰期間,確實讓抗日軍民吃了不少苦頭。

炮樓的意義

在中國戰場,侵華日軍面臨兩個戰場:一個是重慶方面主導的正面戰場,一個是延安方面主導的敵後戰場。起初日方計劃以戰養戰:通過敵後的物質支持以及殖民政權來維持戰爭。但是,敵後戰場的存在,意味著日方這個計劃面臨破產。

為了消滅敵後戰場,日方想到了炮樓——延安方面的武裝缺乏重武器,並且大多屬於游擊戰,因此,日方認為:只要建立許許多多的據點,將游擊區、根據地分割開來,就可以有效消滅敵後武裝——事實上,在偽滿,偽滿當局為了對付抗聯武裝,也採取過這個辦法,並且客觀上的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炮樓是日軍據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影視劇裡面,我們時常看到夜間日軍用探明燈對外進行探照,來防止有人偷襲炮樓,那麼日軍的探明燈的電源來自何方?


一般來說,日軍將炮樓分為三六九等,要塞地區的炮樓和次要地區的炮樓,不論是人力資源配置方面還是設備配置方面,都存在巨大差異。

在重要據點設立的炮樓,其電源以及通訊設備,都存在雙重體系:炮樓裡面,有來自縣城方面的配電電源,以及有線電話;同時,為了防止敵後武裝突襲炮樓之前,切斷電源和電話線,炮樓裡還配置了汽油發電機以及電臺——誠然,炮樓裡的汽油儲備不足以支持發電機工作太久,但是,只要炮樓的無線電信號可以傳播出去,那麼不久,日軍機動部隊就會趕來增援。這就意味著,敵後武裝要和日軍進行趕時間,很多抗日誌士,就是在這個時間差裡犧牲的。


在一些次要據點設立的炮樓,其配置就較為低下了。這類炮樓裡面,要麼只有幾個日本士兵把守,要麼則是少數日軍士兵帶領一群偽軍士兵進行把守。這類炮樓並不配有探明燈以及電臺,夜間照明用的工具,一般以嘎斯燈為主——在我國,至少在七十年代,還有很多地區在夜間採用這種燈具照明。

不過,即便是次要據點的炮樓,由於具備居高臨下的優勢,抗日誌士在攻打這種炮樓的時候,也時常會付出比敵人要多一些的傷亡。


藤樹先生


抗戰時期為了限制我軍活動範圍,阻止老百姓與我軍的接觸,日寇在淪陷區的許多交通要道和村鎮周圍修建了許多炮樓。之後日軍以這些炮樓為據點,輔以壕溝和鐵絲網,日軍將華北地區分割成2000多塊相互獨立的封閉地區,對我軍進行堡壘封鎖。

日本人對於修建炮樓非常痴迷,僅在冀中地區就修了近2000個炮樓,雖然名義上叫炮樓,但這些防禦工事中並沒有大炮,通常情況下內部守軍有13人,主要武器還是步槍和機槍。

炮樓本身大多都是磚石結構的,並非特別堅固,但這些炮樓通常高十幾米,外圍又挖有深壕以及建有鐵絲網,如果沒有火炮,想拿下鬼子的炮樓是非常困難的。


炮樓裡面一般儲存有充足的糧食和彈藥,並且受益於華北地區地下水較淺,在炮樓周圍隨便挖口進就有水,因此炮樓的自持能力還是很高的。

(想拿下一個日軍炮樓非常困難,通常要動用十倍於敵人的兵力才能端掉一個外無援軍的炮樓)

不過這些炮樓裡面大多都是沒有通電的,因為炮樓分佈廣泛,並且大多集中在農村鄉野,解放前的農村哪有通電的,至抗日戰爭打響時全國的農場基本上都處於無電可用的狀況,如果要給這些炮樓通電,日本人要建設規模龐大的供電網,這在當時顯然是不切實際的。

並且就算是日本人鋪設了電線,這一根根的電線杆子簡直就是我軍冬天炕裡的柴火,隨時都可以給日軍切斷電力供應,畢竟上千公里的供電網,日軍不可能處處把守,而只要破壞一根電線杆,那麼這一趟電路就都沒有了。

所以在日軍的大部分炮樓中是沒有電力供應的,也沒有強探照燈,大多也都是瓦斯燈或者是手電。

可能有人會提出質疑,如此簡陋的照明裝備,那為啥我軍不選擇夜間襲擊炮樓呢?

雖然日軍許多炮樓缺乏遠程照明設備,但咱們也沒有照明設備啊,摸黑打炮樓也是非常困難的。上文也介紹了,炮樓外圍都是有一大圈防禦工事的,在沒有照明設備的情況下想不動聲色的越過這些障礙幾乎不可能的。就算是能一時攻到炮樓下,但因為炮樓幾乎就是全密封的,短時間內也找不到進攻的路徑。

而在一些較大的炮樓和據點中還是配備有柴油發電機的,以便在緊急時刻照明以及發電報,而少數位於重要交通線上的炮樓則直接通著電。至於很多人所說的手搖發電機,這是一個誤會,手搖發電機才能產生多大的電量?根本不夠用!那些用手搖動的機器是當時的電話,並非發電機。

(浙江地區火車站的炮樓,這裡是通著點的,也有照明設備)

(位於松花江上的日軍據點,這裡的炮樓就是用鋼筋水泥建造的,內面曾經配備有發電設施)

總之在抗戰時期,炮樓的防禦性還是很高的,但只要能有中型火炮,攻克炮樓就並非難事,因為大多數鄉村炮樓都是磚石結構的,混凝土的炮樓並不多,


千佛山車神


這個問題很簡單,只要看看日軍炮樓的地理位置就知道了

炮樓是一種四周有射擊孔,可以眺望四周,居高臨下並射擊的戰鬥用建築。當時日本帝國主義入侵中國,前期日軍勢如破竹,接連攻破中國軍隊的抵抗,但是武漢保衛戰以後,由於中國幅員遼闊,戰略縱深很大,日軍那點兵力很快就入不敷出,特別是在廣大的華北平原,由於八路軍的存在,這裡成為了敵後戰爭,真正的抗日前線,這些搞得日軍大本營焦頭爛額

為了平定華北,實現以戰養戰,日軍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選擇了使用炮樓

日本為了保留滿足的機動軍力,炮樓分永備和暫時的兩種,比較大的炮樓裡,一般也就幾個日本戰士,其他的都是偽軍。至於那種小一點的炮樓,乃至只有一名日本軍曹,剩下都是偽軍。大的炮樓有20多人,小的炮樓有10餘人。其實在大的據點在炮樓的周圍是有修建的電杆的,有軍隊在這兒駐守,他們在建造的時分自然會挖溝架橋拉網線,這兒的電線是從公路上的電杆高壓電來的,至於小的炮樓,其實根本就沒有探射燈,無從有用電的問題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