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曰: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怎样理解?

55e4680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怎么解释? 首先,在道德经产生的年代,是一字一意的,即字字都需要解释,有其含义,我们今天的习惯是把“宠辱”当成一个词,但是在两千五百年前和更久远的年代里,“宠”是“宠”,“辱”是“辱”,比如“宠你”,“宠”是动词,“你”是名词,宠的是你。 那么“宠辱”呢?“宠”是动词,“辱”是名词,“宠”的是“辱”或者“宠”是名词,“辱”是动词,即“宠被辱”这两种状态都是“自己对自己的”。 “宠为下”,“宠的是自己的下”。 “辱是下,但辱可为上,即辱为上,上是自己的大脑”,这一切都靠“惊”来验证,“惊”是自己身体上的“痉挛”,或者说“自己身体上穴位的跳动或者连续的跳动”。 离开了自己的身体去解释“宠辱若惊”也已经解释了两千多年了,就像“大智若愚”解释成“聪明的人看起来笨笨的”也已经解释了两千多年了,但是任何人都很难回答“这个聪明的、看起来笨笨的人是几岁开始聪明的、是几岁开始看起来笨笨的、是从一出生就开始吗?”

“贵大患若身”的解释也绝不是那样的

为什么不是那样的? “身”是谁的“身”。 我们今天都说“修身”,但“修身”这个词不是来源于“道德经”,有人把道德经中的“修之以身”变成了“修身”,“修身”前面有个主语,这个主语不可能是“你”是“他”,必须是“我自己”,所以“贵大患若身”的“身”是谁的“身”,是谁“修之以身”,只能是“我自己”,“修之以身”,“之“是什么,“之”是我们面颊上向上生长的毛,和“天之道”的“之”是相通的,舍“之”而谈“修身”,就只会修理别人的“身”,不会修理自己的“身”啦,包刮“孔子”


华民学读道德经


此句是《道德经》13章的开头两句,全文如下: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这一章,老子自问自答,既指出人们“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的普遍现状,又分析了之所以如此的原因。

前两句的大意是:

人们因得宠与受辱而感到紧张不安,是因为太把得失当回事了,看得就像自己的生命那样,倍加珍重。

老子解释了“宠辱若惊”的原因:为什么得宠和受辱,会感到紧张不安?是因为得宠者地位一定是低下的,因此得到宠爱以至于紧张,而受到屈辱以至于不安。这就叫做得到宠爱或受到屈辱,以至于感到紧张不安。

人又什么如此重视大患以至于如同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呢?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患得患失而心中只有自己。如果人能不患得患失而心中装着别人,那么还有什么忧患呢?

老子作为帝师,因此,他的全部哲学的立足点都在君主一方,主要是说给君主听的,所以,最后他说:以天下为贵,并把自身献给天下的人,天下才可以交给他;能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天下才可以托付给他。

理解老子,就要站在老子的角度

首先,老子的对话对象是君主,而非普通官员或者百姓。其次,老子的世界观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其全部思想是建立在“有无相生”基础上的,即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以其对立面的存在为前提的,有宠必有辱,有得必有失。

“宠辱若惊”产生的前提是“宠为下”,有下就有上,得宠者一定是地位卑下者,所以无论得宠还是失宠都“若惊”。人们之所以“贵大患若身”,是由于“有身”,有身对应无身,“有身”是心中没有别人,只有自身,即“小我”,事事处处只想着自己的利益名誉;“无身“就是心中装着别人,装着民众,是“大我”,首先考虑的是大众利益。

老子批评名利之害,教人重道忘“身”,斤斤计较于自身名利的“有身”,到头来名利尽失;而“无身”的圣人则“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因为不自私,所以能成就自己。


问道黄老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如果全文引出,意思不难理解。

以对仗互文来解释吧:

宠辱若惊VS大患若身。

以身而言,宠辱皆小,所以身为大。

以患而言,宠辱皆下,所以身为贵。

再直白点:

命是自己的,只有一次;

宠辱是他人给的,予夺予取!

合而译之:

如果你对宠辱都那么在意,

为什么不把身家性命当成大患来重视呢?

是以: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商业模式师袁连法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十三章。若想准确理解此句话的含义,我以为最好通读全文。

《道德经》第十三章全文为: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我在《时空之外·道法自然》中,作如下译解: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被宠者的地位相对低下,得到宠爱会很惊喜,失去宠爱会很惊恐,这就叫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我们之所以会患得患失,是因为我们拥有这个肉身,若我们的肉身不存在了,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忧?

所以认为天下比自己的肉身还重要的人,才是可以寄放天下的人;认为天下比自己的肉身还可爱的人,才是可以托付天下的人。

本章老子先设问,后作答解,并由此得出"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的重要论断。文辞通俗,比较直观,理解起来相对容易。

以上纯属个人见解,供大家参考。


刘怯之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怎么理解?人该如何理解与理解什么才是关键性的入门求道的理由所在的门道!那就是说要弄清楚是什么事情引发的变化会怎么样变化着路径如何……探究才能知道事情会如何变化而衍生出许许多多的可能生成的困扰。如何能从许许多多可能性的困扰中选择如何不被旁支弱节纠缠住而去解决具有交叉性的问题必定会导致那些众多的旁支弱节自化!既需要有具有针对性的方法与思维技术还得有能控制自己喜怒哀乐情绪的功夫才能依据事实存在着的混成運動作为推動变化路径中寻找到具有规律性的法则。再依据法则去作为事情。老子五千言的第八十一章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是因为有什么支撑呢?”天之道:利而不害。”就是说:人类活動只要不去冲碰天道的规矩而天道就是利而不害人和人作为的事情的,天道反而会利于人和事!故有人作为事情能进入圣境者必定会是作为事情而不争!却需要有作为事情的本事,而本事是多元混成運動着共同体運動才能具有真本事的!

”宠辱若惊”中的”宠辱”是谁施加给自己的?是人用某些行为(包括语言)弄動了自己的感情才导致有受宠和受辱的感觉而导致情绪化就是”宠辱而惊(恐)”了。人在”宠辱而惊”的状态下会怎么样呢?惊慌失措而胡作非为地出昏招而自乱章法,此时敌人就有机可乘了!人作为事情都是共同体運動着的作为方式进行着的,在自乱章法的状态有什么错事不会作呢?当自己作为的事情失去了相互协同与协调的章法之后还能有共同体運動出来阖力吗?不可能有的!会变成什么样呢?各自为政和各自为战的散沙状态而有利于被各个击破和各个消灭也就不是完蛋也是失败的结局!应该如何来避免呢?把宠辱看淡到不惊状态!为什么呢?自己太贵重自己的行为才有宠辱而惊的状态!不要把自己看得金贵到没有错误的状态能知错改错当成常态而承认自己有作好事情的本事又有做错事情可能存在而常常反思自己的作为对错的根据与来源及时将错的纠正过来避免继续错下去!故有:”贵患于身”是”宠辱若惊”的根源之说存在!把自己弄成事事处处都正确而不能有犯错误的状态就是思想患病了!

依据客观的事实存在真相解剖分析自己的作为有错改错才是医治”宠辱若惊,贵患于身。”的良方!忌讳不切实际和没有事实存在的依据的不实事求是什么而空谈的东西!因为有天道与地道和事物变化之道存在而人作为只是众多的参与者之一。绝无主宰事物变化的可能!


公议


你好笔者我是颠强时代很高兴能为你解答问题:

首先你所说的: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是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三章宠辱若惊篇的语句它的大体意思得宠和受辱都会感到担惊受怕,把大患看的和自身的生命一样重要。

在他的这一章节中主要讨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宠辱若惊,一个是贵大患若身。都知道人是情感动物,并且这种情感的体验十分敏感,当我们受到宠爱时内心是喜悦的,但这种喜悦是短暂的,人有患得患失的弱点,得到的宠爱并不使长久快乐

与之相反当我们受到别人的冷眼嘲笑讥讽时我们就会表现出惊恐、不安,人类自身的弱点决定了我们不论受到宠爱还是受到屈辱忧心忡忡,惶惶不可终日。所谓贵大患若身:贵就极为的荣耀大患就极为的忧虑,得宠就惊喜就喜悦,受辱就惊恐就恐惧所以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是人世间的普遍常态
这只是个人的拙见笔者和读者有什么更好的理解意见。

颠强时代


这个脱胎于道家的“三知三守”理论,《道德经》有云,“知其雄而守其雌,知其荣而守其辱,知其白而受其黑”,按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勇于担任帝王的“背锅侠”,讲究“事了拂身去,深藏功与名”。

什么样的人以“背锅”为喜事,以“背锅”为荣?

就是那些“得宠”的,身份卑微的“辱”人,只有这样的身份低贱的人突然让他得到宠信,可能够达到“宠辱若惊”的效果。

而对这些“辱”人进行“宠”的后果,是要让他们“惊”,从而为帝王“挡枪🔫”、“背锅”,解决帝王的“大患”,他们虽然被斩杀,但是帝王们内心是滴血的,外表却若无其事的斩杀。

帝王选拔“辱”人并进行“宠信”的目的,就是为了关键时刻,为帝王拔除“大患”,这就是“辱”人存在的目的。

以明王朝的魏忠贤为例,他是万历皇帝专门“宠辱”的对象,他本名李进忠,万历皇帝给他甚至达到专门改名“魏忠贤”的地步,所以他“受宠若惊”,一直对明王朝忠心耿耿,随时有牺牲自己免除“大患”的觉悟,所以后来崇祯皇帝上台后诛杀他,他也基本是毫无怨言的,因为他作为太监特务机构的负责人,与东林党人的矛盾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所以“大患若身”,慷慨赴死,只不过他和崇祯皇帝考虑的消除“大患”的错误是方向性的,即当时的主要矛盾是“外忧”这个“大患”,而不是解决“内患”这个“小患”。

在亡国上吊自杀之前,崇祯皇帝重修魏忠贤陵墓,就是后悔自己将万历皇帝留给自己的“辱”人杀早了,而且连“辱”人专门选拔的维护明王朝江山的兵家代表袁崇焕也处以了凌迟,彻底放弃了原来的军事路线,在解决“大患”方面犯了方向性的错误。

再以汉武帝罢黜百家为例,实际上当时儒家是被打压到最低点,他们脱胎于蚩尤九黎部落被战败者及其后裔形成的“民”,周公时代将他们这些“民”系统的通过“德”(上古针对“民”这种奴隶的登山运动,达到一定高度的“民”就可以名列荣誉板上,免除被琢瞎一支眼的刑罚,成为新国人)的方式选拔成为新国人,属于儒教社会的“辱”人,“儒”的本来含义就是“根据需要而选拔产生的新国人”的意思,到秦始皇时期,进行了“焚书坑儒”,儒家地位由行政正道的“官”变为“以吏为师”的“吏”,政务型公务员变成事务型事业编制人员,心理落差可想而知,他们可以说就是当时的“辱”人,汉武帝为了让他们为自己的统治服务,对他们进行了强大力度的“宠信”,儒家的祖师爷孔子被追封为儒教教主,至圣先师,而且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基本治国理念,所以儒家对其感恩戴德,达到“受宠若惊”的地步,心甘情愿为其前赴后继进行“背锅”,消除君王的“大患”,如主父偃就情愿为汉武帝身死族灭。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商鞅变法,徙木立信。

一个都不能少。

这些,都是贯彻的道家“宠辱若惊”原则在相应领域进行实践的例子,这些思维的存在,有利于我们思考问题可以触类旁通,博采众长。


河东来


宠:就是宠爱或偏爱溺爱。

辱:指屈辱,羞辱,耻辱,侮辱等。

宠辱若惊:是指受宠说明你卑下,得到它所

以才惊恐;而一旦失去它,便是侮辱,你也

如丧考妣,也会惊恐万状!

贵:就是很看重,看得很重。

大患:指自身,有自身就有得宠或失辱的

虚荣(自身就是个载体)。

贵大患若身:就是把大患看得比自身的生

命还重要!

我之所以有大患,就是因为我有这个自身,

换言之,这个身体就是个大患,是个累赘!

这与佛教导的一样一一我们不要执著这个

五蕴假合之身。观身不净,九孔常流,应

生厌离。舍弃小我,广利众生。


广法居士


《道德经》第13章角色//

原文: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译文:头尾区分,贵与贱取决于格局。是头孰尾亮招立判,怂则认命。闻喜不乐气定神闲,遇险不忙智羁在握,只有风雷不动霜雪不移的意志才是主角。是贵孰贱看格局则露,优胜劣汰,各安天命,不被认肯的,免强亦枉然。谋大局者以天下为己任,则天下可邀游。万民拥戴之主,乃把希望寄托于其身上。


55e4680


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