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和亲公主都是“冒牌”的,就不怕被发现吗?

蒋华浪


从西藏的佛教史来看,尼泊尔的赤尊公主和唐朝的文成公主,都是本尊指示以后去迎娶的。如史书中云:观世音菩萨化现的松赞干布在佛像前虔诚祈祷以后,本尊佛像从胸间放射出两道光明,如飞箭般分别指向东方的汉地和西方的尼泊尔,并且从虚空中发出声音说:“大王,你应当迎娶忿怒母以及度母的化身。”

松赞干布王受到殊胜加持以后,在智慧境界中现量看见了“忿怒母”的化身赤尊公主,年方二八,青春貌美,口出香气,犹如沉香。又看到汉地中原的长安城中,示现出“救度母”的化身文成公主,年届十六,容颜绝妙,具备美德,口出香气,犹如莲花般芬芳。

在迎娶赤尊公主时,书中说到:在同一个时空境界之中,由于心地证量的差别,使不同境界的人见到了各种差异之相:殊胜的修证者所见到的境相,是圣观自在菩萨与忿怒母两者的相会,在遍及虚空的光明交映之中,到达西藏而安住;中士——尼泊尔的王臣民众等所见到的境相,是赤尊公主坐着宝辇去到西藏;而下士——西藏的庶民百姓所见到的境相,则是西藏大臣等统率着百名骑士,捧着吠琉璃铠甲等礼品,前去尼泊尔迎娶赤尊公主。

其中在讲到松赞干布和赤尊公主及文成公主的圆寂方面,也是从不同人的所见作了描述。有佛教中的描述,以及与汉地各种史料记载中相一致的描述,一般人会认为自相矛盾。但是,这里只要举一个例子,大家就会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个差别。如一块长相奇异的上等宝石,在识宝人眼中,会显现出价值连城的念头,看到宝石也是爱不释手;在一个不认识宝石价值,但是造诣很高的艺术家眼中,会认为此奇石很有价值,但是不会产生价值连城的想法;而一个既不识宝,又没有艺术细胞的普通人,则觉得就是一块长相奇怪的石头罢了,还不如一块平整的石头有价值。在云南保山的龙陵县,在外地人还没有发现并且开始大量购买黄龙玉之前,很多当地的人都将上好的黄龙玉原石拿去下石脚,这是我亲自看到的事情。

所以,现在有很多谈论吐蕃西藏历史的人,仅仅是站在平凡人观现世量的角度,做出这样那样的评价,都是有失公允的。


心智之道


答:和亲作假,用假公主代替真公主,用假王子代替真王子,有时候真的会搞出大事的。

举个例子。

武则天篡唐代周那会儿,有些飘了,以为自己真的是天降圣人,而武家的种全是尊贵的龙孙凤种,完全沉醉在个人的世界里了。

突厥首领默啜是个粗人,并不知道李唐王朝已被改换成了武周王朝,看见契丹人南下侵犯唐境,还傻乎乎地出兵赶跑了契丹人。

武则天乐呵呵地册立默啜为颉跌利施大单于、立功报国可汗,并将丰、胜、灵、夏、朔、代六州突厥降户及单于都护府之地赏还突厥,并加赐谷种四万斛、杂彩五万段、农具三千件、铁四万斤。

默啜的汗位其实也是从侄儿那儿篡位而来的,算是个暴发户,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于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九月,为他的女儿向皇室求婚——注意,默啜心中的皇室是指李唐王室,他不知道什么武周皇室。

但是,武则天明显会错意了,她以为,默啜看中的是武家的“龙孙凤种”,高高兴兴地让武承嗣的儿子淮阳王武延秀前往后突厥南庭黑沙(今呼和浩特市北)迎娶默啜女为妃。

默啜看见来的是姓武的,不是姓李的,立刻炸翻天,大骂:“我欲以女嫁李氏,安用武氏儿邪!此岂天子之子乎!”

武延秀带去的豹韬卫大将军阎知微赶紧给他解释这里面的来龙去脉。

这不解释还好,这一解释,默啜更加暴跳如雷,他这才明白,自己一直仰慕的“天朝”已经给老妖婆武则天篡夺了,自己之前攻打契丹不是帮李唐,而是帮武周,浑身发抖,命人将武延秀丢下了大狱,一口一句“奉唐伐周”,要用武力帮助李氏恢复唐朝。

他怒火中烧地说:“我突厥积代以来,只降附李家,今闻李家天子种未总尽,惟有两儿在,我今将兵助立!”

随后,便发兵袭击静难军(治所在今陕西省彬县)、平狄军(治所在今山西省朔县东北马邑)、清夷军(治所在今河北省怀来县),又进攻妫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涿鹿县西南)、檀州(治所在今北京市密云县),陷定州(治所在今河北省定县)、赵州(治所在今河北省赵县)。

搞得武则天手忙脚乱,最后,不得不听从狄仁杰等贤臣所劝,答应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

所以说,和亲之说,表面好听,说是咱们两家结为亲戚了,以后亲如一家了。

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用女人的胸脯买不来和平,主要还是讲实力。

宋代大史学家司马光曾经说:“盖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服则怀之以德,叛则震之以威,未闻与为婚姻也!”

汉唐两朝的和亲活动很多,许多正牌的和假冒的公主遭遇悲惨,有的被转嫁三四次,有的被当成猪羊宰。

迎娶了公主的胡族,有时候牙爪还不够利,羽翼还没有丰,明知是假公主,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当它的獠牙已张,羽翼已满,野心已现,就算是真公主,也宰你没商量。

举几个例。

西汉武帝时代,武帝为了尽力打击匈奴,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下嫁给乌孙国王昆莫,目的是拉拢昆莫和自己一起夹击匈奴。

那年,细君公主年方十六岁,昆莫七十多岁,活脱脱的老牛吃嫩草!

老牛吃了嫩草,是否遂汉武帝之愿出兵攻打匈奴呢?

想得美!

这个糟老头很懂得抓住商机,他和匈奴人做交易,也迎娶了一位匈奴公主,并封之为“左夫人”。

这么一来,细君公主只好屈居为“右夫人”。

这还不是最惨的,最惨的是,昆莫年迈体衰,挂了。

细君公主被转嫁给他的孙子军须靡。

刘细君不堪其辱,向长安呼救。

汉武帝无可奈何,大手一挥:“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

刘细君只好在屈辱中“转嫁”给了军须靡,三年后在军须靡的蹂躏和折磨中死去。

汉武帝只好再遣楚王孙女刘解忧补嫁给军须靡。

军须靡也是个短命鬼,不久,也挂了。

刘解忧即转嫁给军须靡的弟弟翁归靡。

刘细君、刘解忧虽说不是汉武帝亲闺女,但她们身上好歹也流着刘氏王室的血液,却命贱如狗。

历史上最著名的王昭君,更是先后事夫呼韩邪单于、雕陶莫皋、且糜胥,屈辱难当,最后崩溃,选择了服毒自尽,时年三十三岁。

唐朝的和亲数是西汉对外和亲的两倍!

而且,唐太宗许嫁薛延陀王真珠可汗的就是他的亲生女儿新兴公主!

有名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都是吐蕃王的侧室、小老婆。

而且,和亲并不能阻止吐蕃人的侵略。

唐中宗明明已把金城公主进贡给吐蕃人了,吐蕃人仍然保持强劲的入侵势头。最终,继位的唐睿宗只得把黄河河西九曲之地割让给吐蕃,让吐蕃取得战略地理上的优势。

唐玄宗时期是唐朝屈辱和亲的密集期,这期间永乐公主、燕郡公主、东华公主、宜芳公主、固安公主、静乐公主、东光公主等等先后送给了契丹人与奚人,但契丹人与奚人经常把这些和亲公主像宰猪羊一样宰杀了。

这里,说说里面的代表人物宜芳公主。

宜芳公主是唐玄宗妹妹长宁公主的女儿,被唐玄宗送给奚族首领李延宠。

宜芳公主经内蒙古辗转到达了奚族与李延宠完婚,新婚蜜月期还没有过完,李延宠受契丹人之邀,起兵反唐。

为了表明决心,他把宜芳公主从婚房拉出,像杀猪羊一样,割颈放血,血祭军旗,以壮声威。

此时,宜芳公主只有十七岁。

所以说,和亲实在是屈辱、丢脸,又不讨好。


覃仕勇说史


最著名的和亲公主,应该是汉朝的王昭君了。王昭君不仅不是公主,甚至不是宗室,只是一个小小的宫女。但是为了和亲,给她封了个公主的名号,就稀里糊涂嫁过去了,在少数民族还受到了比较高的待遇。

事实上,很多和亲公主,都不是皇帝的亲生女儿。比如唐朝最著名的文成公主,是一个宗室王爷的女儿,临行被封为公主;金城公主也是如此。

当然,也不是没有真公主。比较多的是清朝,因为皇室是女真族(后来的满族),兴起于东北。女真族人口少,用兵中多亏蒙古族的支持。所以女真与蒙古多有联姻,像著名的孝庄太后就是蒙古族,皇帝的女儿也有不少嫁给了蒙古王公。这些是真公主了。

而少数民族,与中原礼法不同,其实也不太在意是不是真公主,有嫁妆就行了。反正,他们在意的是财富。


栖鸿看红楼


据史书上记载,唐朝一共有15位和亲公主,其中只有3位是大唐皇帝的亲生儿女,分别是唐肃宗的女儿宁国公主、唐德宗的女儿咸安公主和唐宪宗的女儿太和公主。剩余12位和亲公主,都只是宗室之女,包括大家熟知的文成公主,都是“冒牌”公主。

从这层意义上说,唐朝的和亲公主,绝大多数其实都是“冒牌”公主。对此,很多人肯定会很好奇,大唐皇帝这样做,难道不怕被认发现吗?到时这些与大唐和亲的国家追究起来,大唐皇帝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其实,大家之所以会提这样一个问题,显然是没有真正弄明白和亲的真正目的。

其实呢,所谓的和亲,不过是割地赔款的一块遮羞布而已,它真正的价值,不在于这个美女是不是大唐皇帝的女儿,而是这个美女所带过去的嫁妆,以及借此和唐王朝建立某种关系。



当时,对于大唐周边的游牧民族来说,由于他们本身的经济和物资都比较缺乏,所以需要时不时的掠夺下中原王朝,但问题是,当时的大唐王朝可不是软柿子,你跑到大唐境内来掠夺,搞不好反而会被唐军狠狠揍一顿,这明显不是一笔划算的生意。

在这种背景下,游牧民族的首领们就希望大唐政府能够主动拿点钱和粮食来支援下自己,但问题是,大唐政府凭什么要主动给他们钱和粮食?更何况,这种事情要是传出去,大唐皇帝岂不是太没面子,因为这不是妥妥的丧权辱国么?不知道的还以为大唐皇帝怕他们!

这个时候,有一个游牧民族首领便告诉大唐皇帝,总而言之,我不要你的钱和粮食,我只想与你和亲,认你当爹(岳父),以后好好侍奉你!对此,大唐皇帝那是牛逼到天上,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总而言之,你想认为当爹,我可不想认你当女婿呢!

这个游牧民族首脑一看,大唐皇帝竟然这样牛逼,于是她立马就率领20万大军攻打大唐帝。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大唐的军队不断取得胜利,但这场战争却也让大唐政府不堪重负,因为它所消耗的军费太庞大,并且边境的大量百姓,也因为战乱而流离失所,实在得不偿失。于是,大唐皇帝只好同意和亲。



其实呢,这个游牧民族首脑,在与中原王朝博弈时,非常有策略。如果他直接说想让大唐帝国交钱交粮,肯定是很难有结果的。因为,大唐不可能接受这种条件,最后可能就会把双方都拖入到无穷无尽的战争中,最后弄得大家都没有好结果。

但是,这个游牧民族首脑说,我想给大唐皇帝当女婿,通常就会有结果。因为,这等于给大主唐帝国留够了面子。一切是显然的,只要这个游牧民族首脑发动几轮进攻,无论是输是赢,只要他表现出一副死缠滥打到底的架式,大唐帝国就会屈服的。

因为,把几十万大军常备于边疆,与游牧民族旷日持久的的游击战,其花费之大,是中原王朝通常不愿意承担的。在这种背景下,大唐王朝就会愿意和游牧民族达成和亲政策,然后送一个美女给游牧民族首领。

至于这个美女,是不是大唐皇帝的女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唐皇帝公开承认她是公主就行。因为,只要大唐皇帝承认她是公主,那就必须按照公主的标准来出嫁,这样就必须陪送一大笔嫁妆过去,这个嫁妆自然就包括游牧民族所需要的钱粮物资。



当然,对于大唐皇帝来说,这样说出去也比较好听,因为这些嫁妆,那是大唐皇帝心疼女儿、女婿,帮助他们改善生活而已,这比单纯的送钱送粮要有面子太多。

对于游牧民族来说,他们的目的,无外乎就是钱财,现在他们通过和亲,不管这个嫁过来的是不是大唐皇帝的女儿,只要她能够带来大量的钱粮物资,让自己和大唐皇帝建立翁婿关系,方便以后更好的要钱要粮,就已经算是圆满达成自己的目的,其他的又何必再管呢?

相反,如果他们非要这个美女必须是大唐皇帝的女儿,结果惹得某个爱女心切的大唐皇帝死活不同意,最后双方搞不好就只能用战争来解决问题,那最后也就意味着少数民族可能会丧失一笔,可以固定收到的保护费,这明显得不偿失嘛。

我相信,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一个政权的首领,绝不会干出这样蠢的事情。除非大唐政府完全软弱可欺,那他们才可以这样放肆的提要求,要求必须是大唐皇帝的女儿。其他情况下,是不是大唐皇帝的女儿,实在太不重要。

因为,皇帝女儿能给他们带过来的东西,这些冒牌公主也能带过来,同时大唐皇帝的女儿,也不见得比这些冒牌公主漂亮和贤惠!既然如此,又何必较这个真呢!有句话说的好,难得糊涂!


我是赵帅锅


不仅仅是唐朝,历朝历代的和亲也多是“冒牌”的,相对来说,唐朝还是挺讲究的,至少他们还是嫁过去几个真公主的,比如唐肃宗就曾经把他的次女宁国公主嫁给了回纥可汗,还有唐德宗的女儿咸安公主、唐穆宗的妹妹太和公主也都是如假包换的公主。

哪像大汉朝,用宗室女代替公主也就算了,还曾经用过宫女代替,结果,不但对面的匈奴没啥意见不说,这位宫女还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和亲公主”,她就是王昭君。

“冒牌”公主的养成

为什么在中原王朝习惯于将“冒牌”公主嫁给“番邦”呢?这个头儿还要追朔到大汉朝的开国君主汉高祖刘邦。

当时,他率三十二万大军打算去揍匈奴,结果却因为轻敌冒进,反被冒顿单于给教育了。回来之后,建信侯刘敬就给刘邦建议和亲,刘敬最初的意见是把刘邦的亲生女儿鲁元公主嫁过去,匈奴看大汉朝的面子肯定要把鲁元立为阏氏,那她生的儿子未来也就是匈奴的单于,这样匈奴的单于不就成为大汉朝的外孙了么?

可是,当刘邦把这个意见跟吕后一说,当时就把吕后惹火了,她怎么可能舍得她的女儿入火坑,又是骂又是哭,总之就三个字——不好使。最后没办法,刘邦只能以宗室女代替。

从此以后,用宗室女顶替公主和亲便形成了风气。

“番邦”人那么傻,发现不了?

这么想可就太小瞧这些“番邦”了,无论是汉朝的和亲对象匈奴、乌孙,还是唐朝的和亲对象吐蕃、回纥等等,哪个都不是白给的。他们之所以还是乐此不疲地想要跟中原王朝和亲,自然是有所图的,不过图的重点并不是“和亲公主”,而是公主带过来的嫁妆。

这有点类似于一个穷小子娶了富豪的女儿,彩礼就是象征性的,嫁妆可是丰厚得很。皇帝嫁“女儿”,那个嫁妆自然是不能少的。对于中原王朝来说,这些嫁妆虽然看起来也挺不错的,但至少不至于伤筋动骨,但是对于资源匮乏的“番邦”来说,这些嫁妆可就显得太重要了,尤其是那些游牧民族,更是他们繁衍生息、发展壮大的重要补充。

这些游牧民族,资源充足的时候,自然可以自己发展,可当他们赶上了荒年、或者资源用差不多了,就需要出来抢了。可是抢的哪里有通过娶“公主”送过来的安逸呢?真正爱好打仗的民族还是极少的。

此外,和亲的时候,“嫁妆”里面往往也会带过来一些有用的人和书籍,文成公主嫁入吐蕃的时候就带过去很多食物、饮料的做法,以及各种工技、医学等书籍和设备等,这些也都是吐蕃所需要的。

另外,“和亲”往往也伴随着“互市”的开放和发展,这种边境贸易也都是这些和亲对象所需要的。


可见,“和亲”对于这些“番邦异族”来说,那个公主更像是一个代表特殊身份,让他们获取这些利益的载体而已。至于她是真公主还是假公主,他们是并不在意的,重要的是“好处”。


水一白聊历史


唐朝的和亲公主确实很多都是宗室之女,并不是皇帝亲生的金枝玉叶的公主,然而这在当时却不害怕被发现,即使很多和亲的君主发现,也不会在意,具体原因如下:

第一:不愿意为了真假公主而引起两国纷争

当时的唐朝国力强盛,很多番邦都是为了和大唐和亲,来促进两国的友好,这样才能利于长远发展,一般哪怕和亲的不是真正的公主,也是皇帝宗亲的女儿,和皇家有密切的关系,也受到了皇帝的重视。

比如当时的文成公主,虽然是宗室之女,然而大唐却是把她记在了长孙皇后名下,把她当成了嫡公主来对待,这样一来,宗室女有封号,有地位,因此和亲的部落最好选择“见好就收”,求娶的是公主,大唐就给了一位公主,不管怎么说,这桩婚事是定下来了,也就相当于和大唐结下了亲,何必那么较真真假,难道要因为真假公主再起纷争吗?

第二:冒牌的公主仪态并不输给真公主

虽然很多唐朝和亲公主都是“冒牌”的,然而冒牌公主大多也是皇室宗亲,并不是找了个宫女来代替,大多是金枝玉叶、金尊玉贵,仪态万千,形象气质和真公主并无区别。这下“面子”和“里子”都有了,也就欣然接受了。

第三:真假公主在嫁妆方面并没有区别

不论真公主还是宗室之女,作为公主的身份去和亲,都会带上一笔丰厚的陪嫁,金银珠宝、绫罗绸缎这些按照公主规格在嫁妆中必备的不用说,还有天文历法、诗文经史,几百箱农事、医药、科技、军事、建筑等有用的书籍,还会有各类粮食和果木种子等,以及相应的技术工匠,还有一些宫廷乐队等,这都是很多偏远部落没有的,而且紧缺的,公主给他们带去了这么好的资源,真假公主的嫁妆都一样,既然如此何必纠结真假呢?

第四:纯属为了和亲,其他不在乎

当时很多想和大唐和亲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和大唐成为亲戚,至于娶得是不是真公主,丑或者美、并不重要,只要大唐认同这门亲事,就可以和大唐永世友好,大唐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就会源源不断的输送,这才是硬道理,其他不在乎。

综上所述,即使唐朝和亲的公主很多是“冒牌”的,然而当时大唐国力强盛,而且本来“冒牌”的公主地位和真公主无差别,因此和亲的部落首领,大都选择欣然接受,毕竟能有机会和大唐联姻,做朋友、做亲戚,好处是数不尽的,何必那么较真呢?


小聪历史客栈


公主我是嫁过去了,是不是亲生的你们就不要计较了!

(文成公主剧照)

严格来说,唐朝的和亲公主并非“冒牌”的。只不过19位公主中,大多数都是“宗室女”,还有外姓女被封为公主的。也就是说,大多数的和亲公主并非当朝皇帝的亲生女儿。

大家看一下上面列出的表格就知道了,这里就不多解释了。

实际上,唐朝的和亲,并非是在国力较弱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处于优势或者均势的状态下才和亲的。

也就是说,就算嫁出去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公主,但只要有封号了,身份地位就不一般,对方也就不敢说什么了。


咱们看一下上面的表格就知道,19位和亲公主,李世民时期有6位,唐玄宗时期有8位;剩下中宗、肃宗、代宗、德宗、穆宗,每个时期1位。

这意味着什么?最强大的初唐和盛唐时期,才是和亲最频繁的时期。而这一段时间,唐朝在对外关系中一直是主动地位,占据优势的。不管是吐蕃、契丹,还是回纥,唐王朝都是有选择性的嫁公主,不是你想娶就能娶的。

更关键的是,虽然嫁出去的很多公主都是宗室女或者是外姓女,但是她们嫁过去之后地位很高,都是其他国家君主的正妻。

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开始衰落,也开始和回纥和亲,略微有些无奈。但是双方依然是平等状态,互有嫁娶,算是一种维持双方稳定的政治策略吧。而且,回纥也对迎娶的公主没有啥太大的要求啊!

比如唐肃宗的宁国公主,回纥可汗派人来求婚才嫁过去的。在这之前,宁国公主已经嫁过两次人了……嫁给回纥可汗这是第三次(前两任丈夫都是婚后不久去世,回纥可汗婚后没多久也去世了)。


再比如说和吐蕃的和亲,那是在打赢了之后,而且处于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才和亲的。松赞干布刚开始还嘴硬,不承认唐朝的老大地位,结果被唐军一顿乱锤,打得连连认罪称臣。李世民才打一巴掌给个甜枣,把宗室女封为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

而文成公主嫁过去之后,地位非常高,包括吐蕃的原始资料都有记载。

所以说,唐朝的和亲公主,是带着尊贵的地位,背后有强大国力支持的。不管嫁到哪里,对方都不会亏待,不敢亏待(静乐公主被杀,是因为安禄山多次杀掠契丹和奚,把人家逼急了造反造成的)。

当然,这种和亲政策毕竟还是略显残忍的,只能说相比较而言,唐朝的和亲公主,地位真的很高。


七追风


提出和亲的这些少数民族政权,根本就不在乎这些公主是不是真公主,他们只在乎一样东西,那就是这个和亲,到底有没有中央王朝的正式认证!倘若存在这个认证,并且得到了皇帝的允许和册封,那么公主是真是假早已经无所谓,和亲的公主只不过是一个桥梁,他们更在乎的是中原王朝对自己的认可!



说白了,只要中原王朝允许这次和亲,在承认这次姻缘的基础上,外围的少数民族政权就可以借此“攀上亲戚”,也间接承认了自己的地位,至于来的新娘是真是假早已经无所谓,反正中央王朝白纸黑字认定这是真的,这个东西比什麽都重要!

在历史上,真正把皇室宗亲的女子嫁到外地去和亲的例子其实寥寥无几,更多的则是找一些旁门左枝,在以中央王朝的名义册封认可其地位,再外派出去和亲,既解决了和亲问题满足了外围少数民族政权的面子,又避免皇室成员孤身远嫁,这种做法也算得上是两全其美,例如著名的昭君出塞,女主角王昭君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宫女,跟皇室宗亲八竿子打不着,但经过汉元帝的册封,不但自己身价倍增也让这一次和亲得到了汉朝皇室的认可,当汉元帝以政府层面推行了这次和亲,那呼韩邪单于早已经不在乎了王昭君的真实身份,自己成为大汉王朝的女婿才是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



所以在古代历来的和亲活动中,也不存在当事新娘故意隐瞒身份,明明是普通人嫁到外地非要说自己是皇室宗亲,事实上出嫁以后,他们完全可以明目张胆的说出自己早年的身份地位,由于已经经过了中央王朝的册封,他们早年的地位再卑贱也早已成为过去式,经过册封地位和尊号才是他们的现有身份,或者再说的粗俗一点,这些少数民族的首领在沒参与和亲之前,在中原王朝的眼里不过是个蛮夷头子,现如今经过这样的婚姻也成为了被中原王朝认可的政权首领,大家都经过了中原王朝的认可抬高了身份,那还纠结过去干什么?


辽宁资深球迷


答案:当然不怕被发现了,因为当时与唐朝进行和亲的几个国家都知道这些公主全是假公主。而唐朝公主和亲更多的是一个面子问题,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尊严问题,这是其他国家最为在意的。

事件分析

我们先看一则有趣的谈话,这则谈话出现在唐朝历史当中,只不过我们用更加诙谐有趣的口吻来看一看。

匈奴使者在向唐朝进贡的时候,进贡完成之后赖着不走,而且就这么直勾勾的盯着唐朝的大臣。

唐朝大臣一来二去也被盯毛了,就一直问你盯着我干什么,我又没有惹过你。

匈奴使者咽了一口气说道,听说你们最近和土蕃联姻了,并且把自己的公主嫁给了土蕃,我们也希望能够联姻,为什么你们不能够把公主嫁给我们呢?

汉朝大臣自然知道这件事情不是他能够决策的,于是便推脱下去说到这件事情我肯定会报给皇帝,然后来看一下皇帝的意见,但是这种事情不是我们能够左右的。

紧随其后匈奴使者继续说道,我们知道你们嫁给土蕃的唐朝公主其实就是个冒牌货,但是我们不介意,我们不但不介意还会好好的对待她,为什么要个名分就这么难,你们是不是瞧不起我们匈奴呀?

这件事情匈奴纠结了唐朝很长一段时间,并且一直在索要公主与自己联姻。

最终唐朝不胜其烦,勉为其难的答应了他,并且从众多的冒牌公主当中随便挑选了一个与匈奴就直接联姻了。

没错,这就是事实

我们能够看得出来,无论是匈奴也好还是吐蕃也罢,对于嫁过来的女子是不是唐朝公主,其实心里面都跟明镜似的。

可即便如此也全都是看破不说破,还能做个好朋友。

而从匈奴和唐朝大臣对话来看,匈奴似乎更加不介意这个女子是不是真正的公主在意的只是个名分,在意的只是个尊重。

这也能够看得出来大唐盛世的时候影响力有多么大,而这些东方也好,西方也罢,南方也好,北方也罢的一些少数民族或者小的国家更希望的是通过与大唐联姻来获得唐帝国的尊重。

而更有趣的是,这些所谓的冒牌公主,在下嫁到这些国家的时候,身份地位瞬间提高了好几个档次,甚至上到朝宫下到百姓都异常的尊重她们。

因为这个时候,这些公主不单单是大唐嫁过来的公主,更代表着大唐对自己的一种认可,万万不可怠慢了。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趣谈唐宋元明清


“和亲”一般是指汉族王朝和少数民族政权首领之间的一种政治联姻,从汉朝开始逐渐发展,成了各朝各代通用的政治方法,其根源来自于“联姻制度”!

到了唐朝,“和亲”成为了唐朝政权对少数民族政权主用的政治手段,整个唐朝三百年,有和亲公主多达二十多人。

然而这些“和亲”公主多是“冒牌货”,难道就不怕发现吗?

首先,应该可以肯定,这些“和亲公主”会被发现不全是皇帝亲生的女儿,然而大唐王朝是不怕被发现的!

1.“和亲公主”也是公主――虽然没有公主之实,但是有公主之名!

唐朝的“和亲公主”多是宗室之女,毕竟皇帝也不会把女儿送到荒无人烟、半文明状态的少数民族吧。而且,在古代,女儿一旦出嫁,相当于一生就要在夫家渡过,想想都很可怕!

所以说,绝大多数的“和亲公主”都不是皇帝的亲生女儿,而是临时找来顶替的宗室之女,比如说非常出名的文成公主就是如此。

但是,虽然说这些公主和皇帝不见得有什么亲密的血缘关系,但是都是经过皇帝亲自册封和承认的“义女”,所以说是公主也毫无违和感!

2.“和亲”只是一种政治外交手段!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和亲”并不是为了满足公主或者部落首领的个人幸福,两个人也不是奔着传宗接代或者幸福婚姻而去的。

两个人的结合代表了两种势力,是一种政治外交手段。要么是唐朝一方为了止战,不得已派出公主进行和亲,要不就是部落首领为了依附唐朝或者找个过硬的大靠山求着与大唐进行和亲。

3.“和亲”公主无所谓真假,只要达到政治目的即可!

不难想象,那些单于和首领肯定知道这些公主不是皇帝的亲生女儿,同样的,他们娶这些公主也不是为了延续有多么优良血统的后代,而是为了达到政治目的。

一是缓和和唐朝的关系,毕竟娶了一位公主,怎么说也是有关系了。以后发生争执都好讲话了,再也不用动不动就刀戎相见了。

二是确定宗蕃关系,

好接受唐朝的援助。有些部落就希望和唐王朝扯上关系,强大的王朝每年用一些特产就可以换取不少的收益。

所以说,“和亲”公主是不是真公主并不重要,只要是唐朝皇家承认的公主就可以达成其政治目的!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真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