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分三国,刘备明明建立的是汉国,为何后人都称蜀国?

诸葛明亮


这有个关于历史的小知识:史称

史书上为避免与其他同名名词混淆,将其中名气较低(或时间较晚)的一个或多个名词用加上前缀,后缀或在中间插入等方式记载下来

因为“汉”这个国号,在历史上多个朝代、多个政权都使用过,包括什么我们熟知的西汉、东汉那,还有一些割据政权如北汉、南汉等等。

刘备建立的汉国,因为主要是在今天的四川,

古代叫做蜀地,因此史称刘备建立的国家前冠以“蜀”字以表示区分,当我们在讲三国这段历史时通常又将其简称为“蜀国”。


历史小知


后人称刘备建立的“汉”为“蜀”,主要还是因为《三国志》及《三国演义》的影响,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史书都沿用这个称谓;况且,历史上真的另有“蜀”国。

三国时各方国号的来历以及互相间的称谓

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历史上所有以“汉”为名的政权,都不会自己在前面加其他的字眼,也就是说他们都会自称“汉”;前面的字眼,都是后人加的。

刘邦之所以把自己建立的王朝命名为“汉”,是因为当初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时,给他的封号是“汉王”,其后他也用这个旗号号令各路人马,在统一天下后自然要保持延续性。

200年后,刘邦的汉王朝被外戚王莽篡夺,改名为“新”;可惜王莽只是个志大才疏的理想家,在他的失败革新下,老百姓更加怀念汉朝,所以刘氏后裔刘秀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成功给家族的王朝续了命,当然也要自称“汉”。

刘邦的王朝定都于关中长安,刘秀则在关东洛阳,所以后世为了区分他们,分别称之为西汉和东汉。

又是几乎200年后,汉王朝再度气绝,自称汉室宗亲的刘备希望复制刘秀的壮举,也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团结各路群众。公元221年他在蜀地称帝后,是必须自称国号为“汉”的;

而曹操一方当然不能承认这个政权的合法性,否则就等于招供自己是绑架汉献帝的“国贼”。所以他们先下手为强,称刘备的政权为“蜀”,把对方的人马称为“蜀贼”或者“虏”。但有时候也称之为“汉”,比如公元230年曹真就说“汉人数入寇,请由斜谷伐之。

曹丕在中原称帝后,沿用他老爹以及自己“魏王”的封号,自称魏;刘备和孙权方也承认这个国号,但蔑称一般是“曹贼”、“北寇”等。另,曹操当时被封为魏王,一是因为他的封地是魏邑,其二因为“魏”是战国初期的头号强国,用这个国号比较有排面。后世为了把它与战国的魏、南北朝鲜卑魏区分开,称之为“曹魏”。

孙权称帝,沿用之前“吴王”的称谓,国号为“吴”;同时,还有个原因:在过去,占领他所在地盘的是春秋时的吴国。后世为了将二者区分,所以称之为“东吴”。

后世自称汉的政权简直不要太多,为了区分都有个前缀

由于两汉四百年留下的影响力实在太牛,后来姓基本上姓刘的厉害人物建立政权,为了体现根正苗红,都会自称汉(刘裕除外);同时在蜀地建立政权的也时常会学习刘备自称汉。以下只挑几个成了气候的为例。

五胡十六国时期有两个“汉”:

公元306年,氐族人李雄在成都称帝,自称国号为“成”,后来李寿即位后改为“汉”,史书中称之为“成汉”;

公元308年,刘渊称帝时号称要恢复汉室雄风,所以用了国号“汉”。但实际上他们是匈奴人,因为当初与汉室通婚,迁入北方居住后就集体改姓“刘”。用这个国号,刘渊父子团结了不少人,后来攻下洛阳和西安,将西晋灭亡。后来刘曜夺权后将国号改为“赵”,所以后世把他家的政权称为“汉赵”。

唐代灭亡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石重贵被契丹人灭掉后,大将刘知远趁机自立门户,既然姓刘,那自然优先考虑用“汉”,史称后汉。

在南边,刘龑在番禺(今广州)称帝,也把国号定为“汉”,史称南汉。

而刘知远的后汉被郭威灭后,他的弟弟刘崇占据山西称帝,史称北汉,在契丹人的扶持下,这个政权一直坚持到北宋才完。

按照中国史学家的主导观念来讲,在大分裂时期,如果占据中原的政权是华夏族建立的,基本上会把其视为正统,比如三国时的正统是曹魏,五代十国时则是梁、唐、晋、汉、周(实际上好几个是汉化的沙陀族)。对于这些正统王朝的帝王,史书中会称之为“帝”;而非正统的,会被称为“主”,比如刘备就被称为“汉主”。

由“蜀汉”变成“蜀”,这要怪陈寿和罗贯中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把蜀汉称为“蜀”,这是由他的身份所决定的。虽然前期他也曾在刘氏手下当差,但跟着刘禅投降后,他就成了晋臣。而西晋自称延续曹魏正统,所以也会把被自己灭掉的蜀汉视为蜀贼;作为西晋官方编撰的史书,《三国志》得保持政治正确,因此使用了“蜀国”这个蔑称。

而《三国演义》除了受陈寿影响外,还考虑到文学作品的朗朗上口和易记性,魏蜀吴VS曹魏蜀汉东吴,显然前者更加容易在读者中形成记忆和传播;那为啥不用魏汉吴?三国之前是汉,小说中也有大量篇幅,这太容易混淆。

真正以“蜀”为国号的政权也确实存在

在商周时期,如今的四川地区建立了由古蜀族为中心的蜀国;因此,四川地区古称“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都有蜀国存在。公元前316年,根据司马错的战略,秦国兼并蜀国,设立了蜀郡。

在五代十国时期,再次出现了两个以“蜀”为国名的政权。

公元907年,朱温(朱全忠)杀掉唐昭宗、建立后梁,占据了蜀地的王建也趁机在成都称帝,国号“大蜀”。

他的儿子王衍即位后荒淫无度,被后唐灭掉。但紧接着后唐很快发生内乱,西川节度使孟知祥随即占山为王、自立为帝,国号也叫“蜀”。

后世为了区分,把王健的政权称为前蜀,孟氏的称为后蜀。

这几个才是真正的“蜀”国,若刘备的蜀汉被称为“蜀”的话,只能说明有人在黑他。


正史漫谈


刘备称帝的时候用的名义是“在西川继承大统”,继的当然是汉朝的统,而且自视为正统。这也是刘备和诸葛亮一直将北上进攻曹魏称为北伐的原因,按照《春秋》书法,伐就是讨伐乱臣贼子,就是说,在蜀汉这边,一直是把曹魏视为汉朝的乱臣贼子的,而且确实也是一直这么称呼曹魏的。所以诸葛亮才强调说,北伐中原,还于旧都,就是指都城本来应该在洛阳,北伐成功以后就要迁都到洛阳去,因为洛阳是东汉的都城。

也是因此,刘备和诸葛亮都强调,“王业不偏安,汉贼不两立”,这你的汉就是指的蜀汉,贼就是指的曹魏,蜀汉和曹魏是势不两立的,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这就是因为曹魏代汉在刘备这边看来,是乱臣贼子篡位,并不存在什么合法性。而且,刘备作为汉朝宗室,早就占领了西川和东川,也说明了“幸天意不绝炎汉”,意思就是说,汉朝的天命还没有完全断绝,还在刘氏身上,所以刘备有这个责任,也有这个义务接续汉朝正统,恢复汉朝的江山,也就是“安汉兴刘”。

但曹魏这边并不这么看。曹魏代汉走的是禅让的程序,是汉献帝三次禅让,曹丕三次推辞,然后才接受的,又引了大量的东汉中晚期以来的谶纬来证明,汉朝的天命早已经不存在了,如果不是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许都,汉朝早就彻底灭亡了。这也就是王司徒说的,“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也”。按照曹魏这边的叙述,汉朝早就该亡了,只是曹操为之人工续命,才能又苟延残喘了二十多年,现在已经到了该神器更易的时候了。

所以,在曹魏这边,一直是不承认刘备作为汉室正统的地位的。道理也很简单,如果承认了,那就等于承认自己是贼了,而且,曹魏认为自己走禅让的程序,这是天数有变、神器更易的正常交替,也是自然之理,不存在篡位的问题。所以,曹魏这边一直将刘备称为蜀,而不称之为汉。蜀只是一个地名,和吴一样,都是汉朝时的郡。所以,曹魏称蜀汉为蜀,本身就是贬称,意思也就是在蜀地割据称王的割据势力。这和后世称刘备建立的政权和蜀汉是两个意思,后世称蜀汉只是为了和东汉、西汉区别开来,没有褒贬的意思。

曹魏代汉之后,司马氏又窜多了曹魏的皇权,先灭蜀,然后篡魏,司马氏又建立了西晋。司马氏篡魏入晋的过程,整个操作手法和曹魏代汉的过程基本上一致,同样是先控制实权,清除异己,架空皇权,然后再走禅让的程序,正式完成皇权转移。所以,从司马氏的晋朝的角度来看,从东汉到曹魏,再从曹魏到西晋,这才是皇权的正统传递过程。所以,司马氏也将曹魏视为正统,而把蜀汉视为割据势力。这之后,东晋和南朝也都将蜀汉视为割据政权,而把曹魏视为正统。在正史上,也都是以曹魏为正统。

比如在晋朝成书的《三国志》,虽然是三国并存,但也存在明显的高下之别,曹魏这边曹操和曹丕、曹叡都用的是本纪,而吴蜀两边则是用的先主传、后主传,称主而不称帝,就是将吴蜀视为伪政权,而称呼曹魏这边用本纪,也就是和史记、汉书的书法保持一致,皇帝才用本纪,其他都用传。一直到司马光主持编修《资治通鉴》的时候,也还是延续了这个做法,也就是以曹魏为正统,而将吴蜀视为割据势力。不过,在司马光的时代,曹魏的正统地位已经开始受到很多人的质疑了。

真正对曹魏的正统地位全面质疑是在南宋时期,比如《朱子语类》当中,就讨论了禅让的问题,认为禅让实际上也是后世建构起来的神话,根本不可能,并且引用了当时已经出土的竹书纪年的说法,认为尧舜禅让都是和后来的禅让一样,是在武力胁迫之下完成的,本身就是篡位。这样,曹魏代汉、司马氏篡魏以及南朝的政权更替,也就都是非法的篡位了,根本不存在什么合法性。这样,刘备虽然僻居一隅,但却被视为汉朝正统。而在这背后,则是南宋要坚持自己为正统的焦虑。否则,金已经占据了中原,也自视为正统,将南宋视为割据势力,南宋何以自处?

这之后,到元朝出现的话本中,就大量的出现了以蜀汉为正统的叙事,最后形成了《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正统的叙事。但《三国演义》毕竟只是小说,不是正史,在正史中仍然还是以曹魏为正统的,元朝如此,明朝也同样如此,清朝也一样。只是因为已经过去了上千年,所以人们的代入感不那么强烈了,所以也不用过分的在蜀汉和曹魏之间选择一个作为正统,而是客观的将那个时代视为三国鼎立的时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三国”,而不再像南北朝时代那样,动辄称为“魏晋”了。但在叙事的时候为了方便起见,官方仍然以曹魏为正统。


萧武


东汉末年,外戚干政,宦官横行,皇权羸弱,天下民不聊生,终于在黄巾起义爆发后,各路豪杰揭竿而起,最终天下三分,为魏、蜀、吴三国鼎立。其中蜀国是刘备建立的,而刘备其实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当时他是以恢复汉室为名义建立的政权,为何后人都称为蜀国而非汉国呢?

其实,主要的原因就是晋朝史官为了保证皇权正统而替换了一个名字。

这就和避嫌一样,平民的名字但凡有一个冲撞了皇族人员的名或字,都必须用另外一个字替换,以规避锋芒。

当时,起义军经过长期的你争我夺之后,剩下的两个主要势力就是以刘备为首和以曹操为首的两个。

公元219年,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刘备一方据守在定军山,占据有利地势,又派人在汉水截断了曹操的军粮,曹操一方大败而归,刘备得以称霸汉中。

第二年,曹操逝世。他的次子曹丕一下子要面对一整个国家的统治,心里不免激动万分。但他也没有狂妄自大,反而吸取前朝经验,集中权力于自身,同时打击异己势力。

几个月后就逼着汉献帝禅位于他,为了避免自己篡位的嫌疑,就假装三次推辞,最后勉强登上了皇位,称为魏王。

刘备听说了这个消息之后,手下大臣诸葛亮等人都提议他复兴汉室,因为他本来就是汉朝皇室的血脉,打击逆贼曹家名正言顺。但是刘备一开始也拒绝了。

多亏了诸葛亮用先辈汉光武帝刘秀登基的例子劝说了刘备,他才同意称帝。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为汉,追封汉献帝刘协为孝愍皇帝,自己称为汉昭烈帝。

那么问题来了,此时的天下,有两个汉朝,一个是汉献帝禅位传下来的,一个是汉景帝后裔打出来的。

所谓一山不容二虎,两个汉朝必定要有一个真,一个假,于是后朝史官给了一个明确的选择。

刘备建立的汉朝在四十三年后被魏朝灭绝,而又三年之后,司马炎逼迫曹奂禅位,改国号为晋。

而《三国志》的记录者陈寿是晋朝的大臣,他是一个很正直也很聪明的人,记录前朝历史的时候大多站在中立角度,尽可能地保全历史的真实性。

而在记录刘备建立的汉朝的时候,他有考虑到,如果承认刘备的汉朝是正统的,那就相当于否认曹丕建立的魏朝是谋反得来的,那么禅位传下来的晋朝也是不正的血统,这无疑是在打自家皇帝的脸。

所以必须要把刘备的汉换一种说法,就变成了“蜀”。

其实在后来的宋朝也出现了逼前朝皇帝禅位的情况,所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里面也是把刘备的汉称为蜀汉。

而明朝的名著《三国演义》更是把蜀汉一词推向了高潮。

所以,后人对刘备建立的政权都习惯性地使用蜀国而非汉国。

(如您有不同见解,或者补充,请在评论区留言,这里是“铁匠聊文史”,愿和每位朋友分享和探讨那些前程往事……)


铁匠聊文史


众所周知,刘备在四川称帝后,建立的国家虽然打的是汉朝的旗号,但是在历史上我们都一般称其为“蜀国”或“蜀汉”,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并非正统“汉”朝的延续

在历史上刘邦建立的西汉,刘秀建立的东汉,刘备建立的蜀汉,是各自不同的三个政权。刘秀、刘备虽是高皇苗裔、景帝玄孙(刘秀是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之后,刘备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之后),但与皇室正支关系都是十分疏远,而且他们都是独自起家,另起炉灶,只不过借用了“汉”的名义,其实是自创一朝,并非是前政权的延续。而刘秀建立的东汉政权虽然是自己创立,但却最终统一了全国,在历史上也得到了史学家的认同,所以后人为了与西汉政权区别,就称其为东汉,在史书上也将其视为了一个正统的“汉朝”。

而刘备建立的蜀汉则不同,他的政权只是偏安四川一隅,并没统一全国,论规模和影响力远远不能和西汉及东汉政权相比,所以后人也就将其称为蜀汉,以便和正统的东西汉政权区别。

二、“蜀汉”名称受《三国志》影响而被后人认同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原为刘备政权的官员,后入晋,为著作郎,负责撰写国史。虽然他以魏、蜀、吴三“书”分别撰写三个国家的历史,以示三国鼎立的客观事实;但是,就全书而言,他不得不以以曹魏为正统,只有《魏书》有“纪”称皇帝为“帝”,而《蜀书》、《吴书》只有“传”皇帝也只称“主”。这一则是因晋朝初创,朝中多为为故魏遗臣;二则因晋受魏禅,曹魏是否为正统,直接影响到晋朝的成色。倘若承认刘备在西蜀所建立的政权为“汉”,即否定曹魏禅代的合法性。曹魏若系篡贰,晋朝的合法性也便成问题,这叫“伪魏即伪晋”。

正是出于当时的政治考虑,使得陈寿必须将汉国称为“蜀汉”或“蜀国”,这样才能得以在司马氏统治的晋朝得以将“蜀汉”的历史传承下去。后来,随着历朝历代掀起的三国热,在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的渲染下,刘备的“蜀汉帝国”已经是深入人心了。


汉时明月


公元221年,奋斗一生的刘备终于在60岁的时候称帝了,国号仍为“汉”。想想刘备厮杀一生,从织席贩履之辈最后当上九五之尊的皇帝,真是一部励志史呀,给后世白手起家之辈树立了楷模。

刘备是汉室后裔

刘备出道之时,家中已经破落,但自称“中山靖王”之后,而且逢人就讲,到处说,在当时也没有人质疑他,其实汉代古人是一言九鼎,不说谎话的。满嘴荒唐言,是明清时期古人的事情。所以现代专家们考证,其实刘备这个“中山靖王”之后还是八九不离十的。后来刘备更是被汉献帝拉拢变成了“刘皇叔”。

刘备延续汉祚

汉献帝被逼禅让给曹丕后,刘备就立即称帝,以续汉祚。汉室曾在王莽的新朝中断过,传说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就是杀了一条白蟒蛇。而蟒蛇化身王莽,建立新朝,传承两百余年的汉朝中断了,后来汉室后裔刘秀“光武中兴”复兴了汉朝,汉室又存活了两百余年。刘邦的汉朝都城在长安,刘秀的汉朝都城在洛阳,后世为了区分,称为“西汉”和“东汉”。

而刘备也是作为汉室后裔复兴汉朝的,但是他建立的汉,并没有像刘秀一样统一华夏。华夏九州之地只占了益州和荆州,荆州还没等到刘备称帝就被“关羽大意失荆州”,弄丢了。实际上刘备的汉地盘只有益州一州之地。后人不称什么后汉,南汉,北汉了。(后汉,北汉,南汉在历史上也有,那是后来的事情了

“蜀”是后世称谓,刘备诸葛亮他们自称为“汉”

天下九州刘备的汉只占益州一州之地,都城为成都,益州又称为蜀,所以后人称刘备的汉为“蜀汉”或者“蜀”了。看到电视剧里面很多诸葛亮北伐时候的场景,什么蜀国,蜀军旗的,对于严谨的历史学来说,这是令人喷饭,纯粹来搞笑的,人家自称“汉”的好不好,怎么会打出“蜀”的军旗了?

称呼“蜀汉”或者“蜀”,都是后人为了区分东汉,西汉,蜀汉罢了,在血脉上讲,他们是一脉相承的,只是中间被割断了而已。刘备做了2年皇帝,在公元223年病逝永安宫。传位刘禅,刘禅在位42年,被邓艾偷渡阴平,兵临成都,刘禅出城投降,蜀汉灭亡。

有意思的是,都说软弱无能的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但是三国皇帝里面,在位42年的刘禅反而是当皇帝最久的一位了(遍数中国皇帝史,在位42年也是非常长的一个记录了,很多普遍在二三十年,就连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也是在位23年而已)。这或许是历史给大家开的玩笑吧。

备注:图片来自网络,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斧正


萧子北


确实是汉,一般我们管刘备建立的割据政权叫做季汉。称为蜀国是有问题的,电视剧中打着“蜀”字的战旗也是有问题的。

刘备称帝,继承汉祚,因为当时曹丕废了汉献帝,大汉亡了,但刘备认为大汉没亡,所以他的国号是沿袭了西汉、东汉,大汉在他手里继续延续,并没有新建一个蜀国。

但为什么后人都称蜀国呢?这问题主要出在陈寿身上。

陈寿撰写《三国志》,把刘备集团的人都写在《蜀书》里面,称蜀而不称汉,并且《蜀书》里面,还把刘焉、刘璋父子排在最前面,整的挺恶心人。

毕竟,整体上来看,《三国志》还是偏向魏晋一方,对常年交战的季汉自然少不了抹黑,站在魏晋的视角,他们自然不承认汉室正统,他们更希望认为刘备建立的就是一个新的国家,和魏国、吴国没有区别。另外,从势力范围上讲,丢了荆州以后,季汉偏安蜀地,所以也习惯用蜀代指。

时间长了,人们慢慢也就习惯称为“蜀”了。罗贯中先生在写《三国演义》时,也是按照习惯,称为蜀汉了。


历史都付笑谈中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时,国号确实为汉,历史却多称为“蜀”,也称为“蜀汉”、“刘蜀”、“季汉”

一、刘备称帝为何立国号为汉?

这个问题大家都比较清楚,因为刘备是中山王刘胜后裔,刘备起兵也是打着兴汉的旗号,这样为自己立国首先奠定了合法性基础,刘备不过是以“兴汉室”模糊成“汉正统”的归心之术罢了。

二、刘备的汉为什么被称为蜀汉?

当时天下三分,主要是刘备政权割据在蜀地,蜀地也是刘备争夺天下的根据地,加之与汉朝大一统王朝的区分,故称蜀或蜀汉。



小舟读史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为“汉”,但在历史上却被称为“蜀汉”或者“蜀”。如果在三国时期,尤其在刘备势力范围内,是一定要称国号为“汉”,如果有谁说蜀国那就等着被杀头吧!

至于“蜀汉”和“蜀”其实是后人的说法,之所以把刘备建立的汉称为蜀国,主要有两个原因:1.刘备势力所在地为益州,是古“蜀国”的所在地,即今天的四川,现在四川的简称依然是“蜀”,李白也曾写诗《蜀道难》。如果刘备势力范围在荆州可能就是“楚”,在山西则可能是晋。刘备毕竟没有完成天下的统一,只能算是地方割据势力,自然也就以其所在的势力范围命名。

2.历史上正统的汉朝从曹丕篡位便已宣告灭亡,汉朝有西汉和东汉的说法,西汉和东汉在史书上还有前汉和后汉一说,既然已经有后汉了,况且刘备建立的势力终其国祚也没有实现天下一统,也就是说没有实现汉朝的延续,故而称其为“蜀国”,事实上“蜀汉”也是非常贴合的叫法!

有人可能说了,五代十国还有个后汉以及南汉,刘备建立的汉为什么不能这么叫呢?首先三国故事在前且知名度更高,在五代之前便有了三分魏蜀吴的说法;其次不管后汉还是南汉都有一个共同的称谓“五代十国”,而刘备所建立的“汉”,其特殊且被大家认可的也只有“蜀汉”或者“蜀国”。刘备最终虽然没有实现天下一统,但蜀国就像一个标签,永远烙印在人们心里,相较于先秦时期的古蜀国,刘备的属国事实上知名度更高,也更为大众所认可。


历史不退货


两国之间随便怎么改人家听你的,一国之内再怎么改国号也不会被认可,除非统一。刘备建立汉国而被称为蜀国是因为刘备并非汉室正统、而且刘备并没有统一。

刘备并非汉室正统

古代皇室传承可谓是开枝散叶,子嗣兴旺。刘备自从开始发展起就称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这个身份无法求证,古代有没有身份证、户口本什么的。如果刘备或是刘备父辈只是恰巧熟悉中山靖王的传承,然后刘备一直假扮皇亲国戚。古代通讯不发达,不能同步信息,由一个郡搬到另一个郡自称是皇家血脉有谁会知道、了解。

刘备自立为汉帝,在曹魏和东吴那里就相当于一路军阀宣布独立了、不听从调配了。东汉虽然三分天下,但是这三分是一个国家而不是多国之间的纷争。在其他国家眼中东汉永远是一个整体,曹操、刘备、孙权谁都代表不了东汉,而东汉包括他们三股势力。

蜀代表地域

东汉末年分三国,但是这三国都没有宣布脱离祖国。三方都想一统天下,这天下还不是我们的祖国。内部再怎么争斗也也是同宗同源,和那些进贡的异域异族得属国还是大不同的。

刘备自立为汉国,被大家称为蜀国有一定的原因是地理原因,刘备占领的益州指的就是巴蜀之地。可以理解为世人只认可刘备是东汉末年巴蜀一代最大的军阀或统治者,蜀国是东汉的一部分,不听命朝廷。

总结:如果刘备统一三国,那么他自称汉国就会被历史认可。


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