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灭亡后,为何还有人在守皇陵?谁给守陵人发工资?

等是什么




大清关外有三陵,关内有清东陵,清西陵。

皇家陵墓从一开始就有专门的守陵人,大清陵墓更是如此,守陵人不是一个,是有很多,于是在陵墓附近有了守陵村。

河北易县的忠义村,就是著名的守陵村,守的主要就是清西陵。接下来,我们就聊一聊这些守陵人,以及过去“发工资”的情况,还有现在的生存状态。通过忠义村,也许我们可以看到整体守陵人的生活状态。

守皇陵是世代守陵人的职责



清朝守陵人,对身份是有要求的,基本上都是满族人,否则难以做到尽心尽力。当然,满族男子娶了汉族老婆的是有的。忠义村,到现在为止,所有男性都是满族。

清朝时,守陵人的后代一出生,就成了新的守陵人,户口一上,守陵人的身份就确定了。“守陵”在这些守陵村的人看来,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职业。

所以,就算清朝灭亡了,还是有人继续守陵。

守皇陵是有工资的,清朝有,民国也有



就拿清西陵忠义村来说,早期是有工资的,而且工资不低,这和清朝重视皇家陵墓有关。

而且,守陵人还有等级,有守陵的宗室王公,有守陵的大臣,还有守陵的平民百姓。宗室王公有各王爷,大臣从三品到九品不等。但是,守陵王爷和官员并不固定,他们是守陵的管理者,会来回调动,只有守陵的基层百姓,才是真正的守陵人。

清朝时,守陵人都是有工资的,而且工资不低,孩子上学有专门拨的学费,另外也有补助。可以说,曾经的守陵人待遇不错,不事生产,还能富裕度日,这也造成了早期守陵人除了每天在陵墓转转,就开始了游手好闲的日子。



晚清时期,大清朝被帝国列强欺凌,不是割地,就是赔款,工资就发的少了。

辛亥革命后,守陵人工资进一步减少,至于政治身份,则基本没有,一水的都是守陵百姓,都聚居在了守陵村。

可是,后来情况继续恶化,在1924年,冯玉祥把溥仪赶出京城后,守陵人彻底没有了收入,日子艰难,可是守陵人除了守陵,其他都不会干,因此日子就难过了。于是开始在村子周边进行耕种,以便糊口。

因此,年轻的守陵人开始了外出当兵,或者谋求其它生计,至于守陵则渐渐被忽略了起来。于是,盗墓者们有了更多的机会。

守陵人目前生存状态



进入新中国,剩余的守陵人还是通过耕种艰难度日。到了十年动乱年代,守陵没有了任何意义,因为到处都在破四旧,于是,守陵人最重要的职责,巡查陵墓,防范盗墓,这些都不敢做了。但是,这只是暂时的,他们心中还是印刻着他们的职责。

改革开放后,守陵村的人继续守陵,没有工资,年龄稍长的,在村里种种地,糊个嘴。年龄比较轻的,出去打工,据忠义村的调查,80%的守陵村青年出去到大城市打工了。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进入新世纪后,除了出门打工,守陵人开始发展旅游业、养殖业,形势越来越好,获得了不少收入。



如今,守陵人早已不是一份职业了,只是,守陵村的村民们习惯性的,常常在陵墓周边转转。



蓝风破晓


守皇陵的人也算是一种职业,而且世代相传,一辈一辈传下来。就算大清灭亡了以后,他们也是在遵守着祖训,守卫着皇陵。

他们大多是忠心的老臣或者老臣的子孙后代,也没有人给俸禄。但是后期也没什么人守了,守陵的人再厉害,也抗不过枪杆子。

国民政府也曾经保护过皇陵,但是时局动荡不安,连自己都快要保不住了,哪还有精力去保护皇陵。反正又不是自己的老祖宗。

所以后来东陵被盗,把无数珍宝当陪葬品的老佛爷也被孙殿英拉出来,当成了一具普通尸体,甚至还有人侮辱尸体。





是阿史啊


守陵人守的是一种信仰,守的是一方祖辈先人。清朝没有灭亡的时候,工资肯定都是清政府发放。那么清朝灭亡之后,为何仍然还有守陵人?他们的工资谁给发?

清朝守陵人——守的是一方信仰

其实守陵人的传统由来已久,早在秦始皇时期,就已经设立了守陵人的职务。据说当年项羽火烧阿房宫之后,准备带人去挖了秦始皇的坟。

没想到半路被守陵人阻击不说,甚至还出现了白起还魂的情况。据说后世守卫秦始皇陵的是蒙恬的后人,之后由于战乱,渐渐的也消失了踪影。那么清朝的皇陵怎么回事?

清朝刚入关的时候,在关内还没有陵墓,只有关外的三个祖陵,即福陵、昭陵、永陵。埋的分别是太祖、太宗和四个远祖,其中建造最早的是埋有四个远祖的永陵。

永陵建立的时候,当时还没有清朝,不过他们已经设立了守陵人的职业。主要是由爱新觉罗氏来担任,一直传到清朝入关之后,变成了守卫三个陵墓的工作。

他们平时的主要工作并不仅仅是看守陵墓,毕竟当时清政府地位在那里,也很少有哪个不开眼的贼会去盗墓。主要是负责另外两项工作——祭祀和运转。


因为古人认为祖先有灵,后世子孙希望能够得到祖先的保佑。于是在每年的特定季节,都会举行大规模的祭祀。因此就需要有特殊人员提前准备,所以说规模最大的时候,清朝有3000多名守陵人。

清朝康熙年间,甚至还在永陵设置了总理衙门。而且官职设置合理,分工非常的明确,因此也保障了多次祭祖的工作。后来关内也有了陵墓,比如清东陵这些地区也多了守陵人的职业。

不过相对于关外的守陵人,关内的守陵人似乎只是把他们当成一种工作。因为关外的守陵人基本上都是世袭,对他们来说守陵是一种荣耀。即使没有工资,他们也都会一直做下去。

守陵人的工资谁来发?

当然在清朝的时候,守陵人的工资基本上都是由清政府发放。不仅仅是工资上面有优待,而且其他方面的待遇也非常不错。

比如说自从清西陵建立之后,清政府就在此地设置了七八个不同分工的衙门。小到每一个点,都有着对应的工人。比如说面匠、糖匠、酒匠等等无比琐碎的东西,都会有专门的衙门特殊管理。



基本上这个人干什么工作,一辈子都是这个工作了。甚至有可能到了后代,都会延续这种工作。而且搬过来的守陵人,都会被分到一处三分三的小院(宽×长),这也是一亩三分地的由来。

而且为了方便子女的教育工作,清政府甚至在此地设立了学校。除了和正常满族私塾一样的满汉双文,他们平时还需要学习有关于祭祀的很多东西。毕竟他们成年之后,需要接任祖辈的工作。

由于他们的待遇实在是太好了,再加上平时工作也不多,因此养出来了一大批的懒汉。除了祭祀的时候之外,平时都是非常清闲。这些人没事遛遛鸟、喝喝茶,可谓是非常快活了。

而且这些守陵人的后代,一出生就要被上上户口。因为上了户口之后,享受的可是朝廷7品官的待遇,也就是现在的正处级。有了户口之后,就要享受国家的各种补贴。

后来清政府灭亡之后,有关于守陵人的管理越来越混乱。不过仍然留下来了一批人,负责守陵工作。再加上当时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签订的条约,原先清政府的很多开支,都是由民国政府来买单。

所以这个时候的守陵人,他们的工资都是由民国政府发放。不过相对于清朝没有灭亡之前,工资则是要少得多,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干这种工作。

后来他们为了生计,有一段时间给溥仪写过信,希望可以开发一部分的陵墓地,当然不是挖坟,就是在上面种地。再过分一点的,竟然监守自盗,倒卖陪葬品。

虽然不是非常珍贵的陪葬品,毕竟比较珍贵的都在里面,不过也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再加上一些陪葬品外流,吸引了一大批的盗墓贼。到了孙殿英偷盗清东陵的时候,守陵人只有几十人。

据说如今竟然还有守陵人,不过也只剩下了几户人家。他们的工资没有人会给他们发放,支撑他们的也只不过是一种信念。


史之策


历朝历代皇帝陵寝都有专门的守护陵寝机构及人员,这些守陵人平时专管皇陵的祭祀、修缮、安全等等。清代自然也有守陵人,清代陵寝守陵机构为承办东陵(西陵)事务衙门,还有负责陵寝安全的八旗及绿营官兵,这些都可以称为守陵人。

先来说说清代守陵人员的来源,无论是内务府的各级官员还是八旗的官兵,当然都是旗人,每建一座帝陵,京城内务府都要从各旗抽调人员(八旗子弟)由北京及盛京到陵寝当地看护皇陵,而绿营只负责陵区外的防护。这些迁来的八旗子弟在陵寝当差,按品级拿俸禄,不用种地(定期领粮食),不与汉族通婚,基本上是在一个封闭的陵区内生活当差。



清朝灭亡后,虽有优待清室的条款,可大多没有落实,而溥仪所派的守陵大臣也是常驻北京,过去的俸禄及粮食再也没有了,因为守陵人员都是自搬来后就世代在此生活,基本无处可去,所以大部分守陵人的生活都出现了问题,导致盗卖陵寝物品的事情屡禁不止,甚至各陵的隆恩殿门窗都被拆走了,而溥仪的小朝廷也无法解决这么多人的问题,所以出了一个馊主意,那就是砍伐陵区内的古树以解决原守陵人员的生活问题,一开始只是砍伐陵区后龙(今承德兴隆一带)地带的古树,但是后来连陵寝附近的树都砍了,可以说一根不剩啊,笔者小时候村子开垦的地里经常碰到一些老树根,都是那时候遗留下来的。

树总有砍完的时候,迫不得已这样原来清代的守陵人也只好向附近的汉人学习种地,陵区的树没了,大片荒地随即被开垦,这样这些往日在陵寝当差领俸禄的守陵人就以种地谋生而生活在陵区内。

综上所述,清代灭亡后,这些清代遗留的守陵人员并不是死心塌地的在看守皇陵,坚守自盗的事情很多,这些守陵人连自己的生活都无法保证还怎么守陵呢?生活在当地是因为他们无处可去,清代守陵人员基本都是世袭的,基本上搬来后就一直在此为陵寝服务,所以这些人也就只能在当地谋生了。



孤竹公子


“守陵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一直以来这个行业都很少出现在公众眼前。守陵,顾名思义守得就是陵墓。比如《盗墓笔记》中的张起灵家族世世代代都是守陵人,一般来说古代皇陵都有专门的守陵人,他们都诞生或者消亡于朝代的更替之中。

古人信奉风水,作为皇室更看重百年之后的长眠之所,他们认为这不仅关系到自己身后的富贵,也关系到家族的命数,所以不惜耗费大量财力人力,选择风水宝地,修建皇家陵寝,还煞费苦心的安排守陵人。而有一些守陵人就世代世袭,并且流传至今。比如说大清朝!

在女真族入关建立大清政权之后,在东北的关外三陵就成了清朝统治者的祖陵。它们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福陵、清太宗皇太极的昭陵,以及清朝远祖肇、兴、景、显四祖的永陵。为了更好的守护大清的运势,清廷从一开始就安排了与皇家有姻亲关系的宗族组成卫队负责守陵。一般来说守陵人都是世袭的,这些卫队在三陵周围组建村落,世代繁衍。对于他们来说守陵是一种信仰,守的是一方祖辈先人。

在大清朝没有灭亡之前,他们的俸禄,自然是朝廷承担。1912年溥仪退位,宣告清朝的灭亡,清朝皇室凭借着和平退位换来了南京政府承诺的优待条件,一是:保证皇室成员的物质生活条件,二是:保证清帝宗庙陵寝永远奉祀,并由国民政府设卫兵保护。

但是在民国那样的动荡岁里,到处军阀混战、人人朝不保夕,这样的承诺其实并不管用。1924年冯玉祥发动政变将溥仪等皇室成员赶出了紫禁城,守陵的承诺自然也是名存实亡。于是1928年孙殿英炸开了清东陵,盗了乾隆和慈禧的陵墓。

现在守陵人不存在了但是依旧有一些人默默的守护着皇陵,据说他们都是清西陵旁村落守陵人的后代,居住在清朝祖陵的附近,默默守护着他们的祖先。他们奉行父死子继的制度,对于皇陵的守护也是一代一代传承,这是一种信仰。


弹指千年


理科男答历史。

不光是大清的陵墓有守陵人,别的朝代的陵墓也有。

这成为了一种习俗,皇家的习俗,只要有陵墓,必定安排守陵人。

就拿清朝的守陵人来说,他们的任务是守卫关外的三陵。也就是长白山下清朝的祖坟。

三陵分别是努尔哈赤的福陵、皇太极的昭陵,还有永陵。

而在三陵附近的村民,基本都有着守陵人的身份。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是爱新觉罗氏,守护自己家族的祖坟义不容辞。其中不乏那些被贬罚至此地皇族。

一开始的时候,他们只守卫永陵,但是世代相传,慢慢的就变为了三陵。

1606年永陵完工,并安排了一支完整的守陵军队。

守陵不光是看护陵墓,还有别的工作。就比如祭品,他们需要准备这些东西,并且分工明确,比如养牛羊马、酿酒等等,都有专人来负责。

康熙时期,甚至还在永陵设置了衙门,派专员守护陵墓,也负责皇帝来祭祖的工作。

康熙、乾隆、嘉庆、道光,这4位皇帝都有来过永陵祭祖。

大清灭亡后,这些守陵人便分布在了附近的村庄内,比如下营子、嘉禾等等。

这些村庄也可以说是爱新觉罗氏的聚集地,大多数都是以守陵人的身份居住于此,世代守卫陵墓。

虽说他们已不再举行祭祀仪式,但是依旧是在守护。而且也在努力恢复这种祭祀仪式。

刚才说了,守陵人有很多是因为犯错被罚去守陵的,我们来说一说努尔哈赤的伯父班布里。

据他的后裔说,当时班布里家有一个仆从犯错逃到了努尔哈赤家里,班布里要人的过程中,发生口角,努尔哈赤一气之下,把班布里的红带降为紫带,并且将他派去守陵。

守陵人中很多是被罚去的,据记载,喜塔腊十世祖就是被康熙帝下旨罚去守陵的。

守陵人的工资在大清还在的时候,是有专门的机构发放的。当大清灭亡后,这些人的工资都成了问题。但是问题不大,他们完全可以自力更生。

关于这份工作,他们是世代相传,心里也早已生根,这就是他们的使命。发不发钱的无所谓,重要的是身负使命。


理科男读历史


随着时代变迁,守陵人这个职业,已经潜移默化的被时代所抛弃,但清末时期,还是有很多皇陵守护者的,他们没有了收入来源,唯一剩下的,只有信念和责任了。

守陵人这个职业,一向都很神秘,他们世世代代以守护皇陵为使命,就算生老病死,也会子子孙孙继承衣钵。而当时的清政府灭亡以后,为何还有人在守陵,他们又是依靠什么生活的呢,有没有工资?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两个字:使命

守陵人在古代是非常严格的,需要经过多重考验

在很多影视剧中,我们都会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每逢夜晚,都会来到陵寝旁边,看有没有前来盗墓的小偷,这是皇帝生前赋予的使命和职责。

据历史记载,守陵制由来已经,从秦始皇开始,守陵现象就已经成为考古界的一大热点,就连现在湘西的一些小山村里,还有现存的守陵人。

他们基本上世世代代以守陵为业,基本到清末,就没有任何的工资了,他们把守陵看成是一种信念。

就拿我们熟知的秦始皇陵来说,虽然兵马俑有被盗过的痕迹,但在当时,确实挖出来过守陵人,只是已经和墓葬连成一片。

古代守陵人是一个肥差,尤其是皇家的守陵人,基本上吃穿不愁,还可以拿点打点的东西,因此,对于挑选守陵人,也是非常严格的。

主业变副业,时代变迁,让守陵这个行业彻底消失在了历史中

小雪曾经看过《经典传奇》有一期节目,就是关于守陵人的,只是他守护的并不是皇陵,而是私家陵寝,当然,规制也是非常的大。


而这个守陵人并和别人没什么区别,他们白天有自己的主业,剩下的时间,基本都在和陵墓相伴。

记者采访过他,他说过,这是传下来的一门手艺,守陵虽然没有工资,但这个活不能在我的手里断了。

文/小雪历史微鉴,古事新说,快意江湖!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喜欢的点点关注。

小雪历史微鉴


民国政府颁布的《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中,有条是: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

所以大清就算灭亡了,在民国政府的保护下,还是可以继续享有一定权力的。

大清灭亡后的守陵人

清朝选守陵人是需要经过严格挑选的,必须是皇家近亲,或者一些犯了错,但身份地位很高的人来负责。

比如雍正的亲弟弟胤禵,在雍正上位后被安排去看守康熙的景陵;又比如乾隆十分疼爱的福长安,在和珅死后,被嘉庆皇帝派去守卫乾隆的裕陵。

虽名为守陵,可实际上却是监视,守陵人没有官职,但有不少部门,除了负责陵墓的安全、环境之外,还得负责好现任皇帝来祭祖时的所有安排调度、祭祀祭品、皇帝和官员的居住地方等等。所以守陵人的工作也不是很轻松的。

而大清灭亡后,守陵大臣的职位还是延续了下来,并且由民国政府安排守陵卫士,至于他们的工资,则守陵大臣由内务府发放,而守陵卫士则由民国政府负责了。


不过在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北洋军阀冯玉祥回京,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溥仪先躲进了醇亲王府(溥仪原先的家),又逃往日本公使馆,躲到了日本人的庇护之下。而守陵大臣,因为没有了内务府和皇家的“按时发薪”,守陵卫士也因为政府内乱而被撤走了。

所以在1924——1928这四年间,一些守陵大臣暗通还留守着的守陵卫士,不断地偷盗陵墓的宝物出去卖,甚至还有企图全面盗墓的团伙,妄想大发横财的人不在少数。公元1928年6月,大盗孙殿英摧毁了慈禧定陵和乾隆裕陵,抢走了陵墓内所有的宝物。陵都没了,守陵大臣这一职位也就不复存在。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守陵人是赵德新,他是清关外永陵世代相传的守陵人,也是中国最后的守陵家族。赵德新的祖上是班里布,是努尔哈赤的伯父,因错而被发配到永陵守墓,并在这里建立了一个村落,世代相传。



一贰一橙


按照道理来说,在清朝灭亡之后,清东陵和清西陵的守陵人因为清朝灭亡、发不了工资给他们,他们就会很快地丢下手中的守陵工作,去做其他的事情。

但是在清朝灭亡之后,清东陵和清西陵中的守陵人们并没有马上这样做,接下来,他们仍然留在了清东陵和清西陵附近、仍旧担负了以往的守陵工作。

这时候,想必大家会非常疑惑,不明白这些守陵人们为什么会如此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明明清朝都已经灭亡了,还要这样的坚持。


信仰、忠诚并不是主要原因

很多人都说是信仰、是对清朝的忠诚支撑着他们,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因为在清朝灭亡之后,民国确实出现了很多这样的案例。

比如在清朝灭亡之后,曾经的两江总督张勋虽然投靠了北洋政府,但他却一直对清朝念念不忘,不仅没有剪掉自己头上的辫子,还下令自己军队中的所有士兵保留头上的辫子,以此来表达自己对清朝的缅怀,最后,他更是反叛民国、打起了复辟的主意。


还有在开国之后、当溥仪被放出监狱走在大街上时,还有一大群满清的遗老遗少们专程赶来在大街上参拜溥仪,口中大呼着万岁。

从这种种方面,我们就可以知道封建时代里这些信仰在人们心中的分量有多么重了。

不过这方面的原因虽然也对清东陵和清西陵守陵人们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却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民国一如既往给予的待遇是主要原因

最主要的原因主要跟民国时期北洋政府的策略有关。

清朝在灭亡之际虽然爆发了辛亥革命这样的流血冲突,但是当清朝真正灭亡的时候,清朝却是以和平方式终结的。

那时候,在袁世凯向南方革命党的妥协下,清朝皇室为了防止遭受到灭顶之灾,他们就选择了和平退位,把江山大权转交给了袁世凯、转交给了民国北洋政府。


正是由于他们在此过程中签订了一系列的和平协议,溥仪这位清朝的末代皇帝才能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保住了在紫禁城中的居住权,然后享受到了每年400万大洋的补贴。

在进入民国之后,清朝的军队全部融入民国军队中或者解散。

而在这个时候,北洋政府为了保护溥仪皇帝和紫禁城,他们就专门派驻了一支军队把守在紫禁城,防止其他人等任意靠近紫禁城危害到溥仪的安全以及夺走紫禁城中的大量珍宝。

在溥仪长大之后,他还专门让自己弟弟偷偷把紫禁城中的大量珍宝拿出去卖钱,在此过程中,为了瞒住那些驻守士兵们,他和他弟弟可谓是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

从这方面,我们就可以得知民国政府对清朝皇室退位后的态度。

清东陵和清西陵的守陵人在民国后之所以担负着以往的工作,就跟民国一如既往给予他们的待遇有关。

正如同每年给予溥仪皇帝补贴、派兵保护紫禁城一样,在民国时期,北洋政府仍旧给以往的那些守陵人们派发了工资,这不间断的工资,才是那些守陵人们会继续留在清东陵和清西陵的原因。



守陵人成为盗墓贼的帮凶

如果没有这些工资的话,信仰和忠诚并不能让这些守陵人们坚守太长的时间。

在溥仪被赶出皇宫、在民国政府断绝了给予清朝遗老遗少们的各种优待后,这些守陵人们的工资也随之被断绝,这个时候,就有不少守陵人为赚钱离开了清东陵和清西陵。


至于那些没离开的人,是因为他们的家就坐落在清东陵和清西陵附近,他们习惯了种田维生,这才留在了当地。

不过他们虽然没有离开,但是他们以往所担负的守陵工作也随之放下,没有再做这己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而这些人在后来就有一部分人成为了盗墓贼们的帮凶,为清东陵、清西陵被盗埋下了伏笔。

清东陵和清西陵在历史中都遭受过盗墓贼们的洗劫,其中,清东陵受创最为严重,众多皇帝陵墓中只有顺治一人的陵墓没有被盗,清西陵受创最轻,众多皇帝陵中只有光绪一人的陵墓被盗。

在历史中,除了我们所熟知的孙殿英之外,清东陵和清西陵还吸引了不少的土匪以及周围百姓们的洗劫。

在孙殿英以及那些土匪们想盗清东陵和清西陵而找不到路口的时候,就是这些守陵人的后人或者曾经的守陵人们带领他们找到了路口,然后他们才可以用炸药或者盗墓工具把清朝密封的皇陵给破开,尽数盗走了里面的珍宝。


孤客生


不止清朝,中国历代除了元,其他朝代都有守陵机构和人员,元是草原民族,葬后不立碑,不留痕.也就不要专人看守。每朝基本都有士兵看守,国家稳定,皇帝口碑好的就叫一般的士兵守就行,不稳定的就找世代的守陵人。到宋明,还有部分太监得去一起守,一般就是那些不受现任皇帝待见的去。现在南京钟山那里还有个地名叫孝陵卫,就是当初管理明孝陵的部队驻地,卫,相当于旅级吧。

到了清朝守陵制度更加完备,清朝守陵人的任务就是守卫关外三陵,这是清朝统治者的祖陵,位于关外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西北启运山脚下,包括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福陵、清太宗皇太极的昭陵,以及清朝远祖肇、兴、景、显四祖的永陵。三陵附近的村民自永陵建立之后,一直保持守陵人的身份,他们都是爱新觉罗氏,最初的使命是守卫永陵,并世代相传变成守卫三陵。清永陵建成于公元1606年,这里当时驻扎了一个完整守陵队伍,最高峰时达到3000人。守陵并非简单地看护陵寝,清代守陵有着一套完整的体系,守陵人除了看护陵墓,其他两项重要任务就是准备祭品。守陵人分工明确,有人专职负责饲养牛羊,有的专职负责酿酒,一旦有了分工,他们一辈子就只干自己的那一件事,目的就是保证祭品的质量和供应正常。康熙皇帝即位后,在永陵设立总理衙门,专职负责陵墓守卫,而且设置了总管1员、翼长2员、八旗满洲防御16员、笔贴式2员、领催4员、马兵75名等等。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4位皇帝都曾前来祭祖,其中康熙2次、乾隆4次、嘉庆2次、道光1次。守陵人除了世代相传,还有因犯错而被罚至此的皇族。1912年清朝灭亡后,关外三陵的守陵人散落在附近的村子,如永陵、下营子、嘉禾等,这里也成了爱新觉罗氏最后的聚居村落,他们表面上过着和当地人一样的生活,但祖祖辈辈一直流传关于守陵人的故事,祭祀礼仪虽然不再做,他们一直默默守卫在清朝祖陵附近,而且现在也正在努力恢复他们的祭祀仪式,这毕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清西陵开建后,为了保护上吉之壤,清政府在陵寝的东南西三面修建了42华里长的风水墙,墙外每隔3里共栽设了587根红桩,合计193.3华里;红桩外每隔40步立白桩,白桩外10里再立青桩。界桩间用黄丝绳连接,桩上悬挂禁牌。青桩外再开20里官山,立界石,上刻“禁地官山界石”,严禁百姓过往。清政府在西陵设立了东西王府、内务府衙门、承办事务衙门、关防衙门、礼部衙门、工部衙门、兵部衙门,不仅有上至贝勒一级的王爷,还从关外、东陵等地迁移来大批满人负责陵寝的日常维修和祭祀。虽然统称为守陵人,但内部分工极细。糖匠、面匠、酱匠、粉匠、酒匠、网户、牛羊工、养鹰的、养鸟的……一个“工种”一干就是一辈子。守陵人的身份可以说是“带着皇族血液的公务员”,他们来西陵时,清政府会给每户分一处小院,一般住户是三分三为基准,三分三是指小院的宽度乘以长度的面积,“一亩三分地”的说法便来源于此。这里有学校,满文汉文双语教学,还教授音乐、舞蹈和骑射等等。学校里的学生都是守陵人的子女。他们可不一般,一出生便报户口,即刻享受七品待遇。七品,相当于现在的正处级。即使是守陵人养的狗,也极有尊严。它们个个有户口、有口粮、有补贴。祭祀时间以外,守陵人的生活极为悠闲。他们大多不会种地,闲来逗逗鸟、斗斗智谋,极其讲究吃,讲究“礼数”。

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这些守陵人也随之正式“下岗”。他们当中,有些人离开了,有些人留了下来,被迫开始了“自改规制”、和当地人融合了。

解放后,管理和保护各代皇陵的工作,基本都由文物部门负责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