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情商高不高,就看家长这4点

之前一直觉得情商不重要。后来年纪越长,越懂得情商不可或缺。

如果说,智商让我们成功,情商就让我们幸福。

因为高情商,能令我们拥有更好的关系,感知到更多善意与温柔。同时,获得更多爱。

于是,教人如何拥有高情商的文章此起彼伏。

但心理学家认为,真正的高情商,并不是培养得来的。

它经由两个渠道而来。

一是与父母的关系模式。

二是在成长经历中的学习。

具体如何做呢?

01

不要太打扰孩子

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习惯。

孩子在专注玩积木,凑上去,逗他,抱他,亲他,和他说话。

孩子在看绘本,走过去,问他看不看得懂,或者说些其他事情,“宝宝,你刚刚有没有洗手?”“宝宝,你要把这些绘本都收拾起来。”“宝宝,你昨天说......”

甚至有些妈妈,粗暴地阻断孩子的正当游戏。

我们以为,这是关心。孰不知,这是打扰。

当孩子安静地、专注地,在做一件事时,就是他的生命真正成长时。

他会建立内在秩序感。

会张开全身的感受力,去感知世界的纷繁有趣。

此时,家长来打扰,会让孩子的感受与自我断裂开。家长的话语、动作、提出的新要求,都会成为一种干涉,令孩子无法深入事件,破坏他的觉察模式。

可孩子的感受力,才是重中之重。

当他感受力越强,共情能力就会越好。

他会懂得他人的感受,也会更理解事物的逻辑,继而在以后的成长中,能够更专注,也会更执着。

举个例子。

美国心理学家做过一个研究,看什么样的孩子,注意力更集中,领悟力更强。

他们调查了几百个孩子及其家庭。

结果发现,父母越“由着”孩子,孩子做事越不被打扰,孩子走向内在世界的探索,就越顺利。

而父母越打扰孩子,孩子越容易精神涣散。

也就是说,注意力的破坏,是从父母对孩子的专注度破坏开始的。

另一个相似的中学研究,关于情商。

加州有个中学对全校学生进行情商测试,同样发现,父母尊重孩子的成长,孩子也会尊重他人。

父母越爱打扰孩子,孩子就看不见他人真实的内心。

他会认为,干涉是正常的,打扰是常态,不顾界限地侵犯也是人之常情。于是,他在成长中、关系中,会遇见重重障碍。

这样的生命,当然无法喜悦、平和。

孩子情商高不高,就看家长这4点

看见真正的孩子,他就能看见真正的他人

她讲过一件事。

有一回,她女儿鼻子受伤了,丈夫要为女儿擦药,女儿怕,丈夫说:“这有什么好怕的,来来来,擦药!”甚至追着跑。

但女儿根本听不见这样的判断。

孩子只能感知到父母的情绪。

她觉得,爸爸在吼我,爸爸好凶,爸爸不爱我了,爸爸好吓人......在这种恐惧中,孩子哭得越来越大声。

温林见此情景,连忙蹲下身,将女儿抱在怀中,问她:“宝贝是不是很害怕?”

女儿点头。

“宝贝是不是觉得爸爸追着你擦药很吓人?”

女儿再次点头。

温林这时,才从女儿的角度,去化解这些问题。她告诉孩子,爸爸永远爱她,只不过,爸爸觉得宝贝不擦药,会更疼,所以就焦急了些。还告诉孩子,药不疼,不信,妈妈先涂,宝贝再涂。

孩子就这样,喜悦地涂上了药。

当温林长期用这种方式,与孩子相处,她发现,孩子越来越喜悦,也越来越可爱。

她会在温林劳累时,主动扑上来,给妈妈捶肩,说:“妈妈一定很辛苦,宝宝给妈妈捶肩,宝宝爱妈妈。”

也会在幼儿园其他孩子哭泣时,走上去说:“你是不是很难过?我可以分享我的玩具给你,我们一起玩吧!”

孩子与他人相处的模式,往往来源于孩子与父母的相处模式。

你怎么对孩子,孩子就会如何对他人。

你怎么爱他,他就会怎么爱人。

倘若他在童年时,真实的他一直不被看见,那么,他就会孤独。

对于孩子而言,孤独是最为恐惧的。

它意味着不被爱,不被理解。他会紧张,会焦虑,会急于获得认可。求而不得时,就会充满自我否定。

而在以后的关系中,他会不自觉地,将这种低价值感投射出去,认为对方也是可恨的,不好的。于是出现重重问题。

让孩子获得和平的人生,从看见真实的他开始。

孩子情商高不高,就看家长这4点

情绪的失序,源于被控制

记得李雪说过,孙瑞雪的蒙特梭利幼儿园里,发生过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有几个3-4岁的小朋友聚在一起,自发开会一下午。

说什么呢?

小家伙们都在谈父母。

会议得出的结论是:父母无法改变,我们越想改变他们,他们越糟糕。

也就是说,孩子也想改变父母,但最终,孩子们以天然的感知力,明白了生命的本质:自由。

另一个故事,来自心理咨询师王玺。

她曾接待过一个病人。

儿子17岁,无器质性病变,但全身震颤蜷曲,动个不停,长达1年之久。

他被父亲绑在轮椅上,同时被大人按着手脚,但还是一直颤抖,无法停下片刻。

王玺没有想办法绑紧孩子。

而是说:“你快放开他!”

父亲说:“不行,放开了,他会动得更厉害。”

但在她的坚持下,父亲还是放开了。

这时,王玺对那个少年说:“从现在开始,你可以动,想怎么动就怎么动,随便动。”

奇迹缓慢地发生了。

孩子在被松开以后,并没有明显震颤。

治疗一段时间后,孩子症状明显减轻,不再需要轮椅。

当生命归于自由,当孩子明白,自己可以按自己内心的声音生活,他们不会变得失序,反而会越来越有序。

许多父母喜欢控制。

控制孩子每天吃多少饭,穿多少衣服,交什么朋友,学什么特长,上什么学校,谈什么女朋友,娶什么样的媳妇儿,过什么样的人生。

但这样的父母,只会催生一个又一个的妈宝男。或者暴力狂。

比如朱雨辰。

还有狄莺的儿子。

无数心理学家,用不同的声音,说过相同的一句话:越控制,越失序。

只有将孩子的生命还给孩子,顺其自然,活在当下,生命才会拥有更丰盈的能量。

而当他不被控制地长大,他也就不会控制他人。

他不会生出妄念,想要他人,变成理想中的完美他人。

他不会有错觉,觉得世界会按自己的意念来运转。

当他喜欢一个人,会自然靠近,不控制,不设定,深度联结,创造更欣悦的体验,让障碍更少,让情感流动。

海子说:把石头还给石头,让胜利的胜利。今夜青稞只属于她自己!

孩子情商高不高,就看家长这4点

接受负面情绪,接受和解

许多父母感情不好,一争吵,就停不下来。

丈夫觉得无比烦躁。

妻子觉得无比痛苦。

后来,两个人困在自己的孤独中,你无法到来,我也无法过去。长此以往,两个人一直无法处理问题,问题就会越来越多。

于是,“男人逃,女人追”的现象就出现了。

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会以为情绪是万恶之源。

他会觉得,不可以愤怒,不可以攻击,甚至不可以悲伤。

他还会觉得,关系是可怕的,因为一旦有了关系,就会有了冲突。有了冲突,就会迎来末日。

比如一个情感综艺节目中,一个在父母的暴力中长大的女人,40多岁,没有恋爱,也没有结婚。

金星问她:“为什么不恋爱呢?”

她说:“我没有信心。”

在充满毁灭性的冲突中长大,她对关系绝望,继而恐惧关系,直至孤独终老。

为避免这种人生悲剧发生,请记得:

1 ,负面情绪是可以被接纳的。

2 ,父母要懂得和解。

负面情绪,不是无理取闹。

也不是作。

它是一种激烈的对话。

在争吵的背后,往往意味着不被看见的委屈,未曾疗愈的疼痛。因为,去接纳彼此的愤怒,再告诉对方:我愿意与你一起承担。

当你愤怒地喊:“你根本就不在乎我!”

我听见背后的声音:“我需要你!”

我理解你的激烈,回应你的匮乏,一起面对问题,那么,两个人都会获得福荫。

孩子是一块海绵。

不仅会汲取信息,也会汲取关系模式。

当父母不懂得和解,他也害怕冲突,会本能地逃避冲突。

或者,在冲突中没有智慧与耐心,去处理问题。

但父母如果懂得和解,在争吵之后,坐下来,反思自我,互相道歉,握手言和,并向孩子道歉:“对不起,宝贝,刚刚我和妈妈情绪比较激烈,这不是你的错,我们已经解决好自己的问题了,以后我们会更宽容地面对彼此。我爱你,更爱你妈妈!”

孩子就会觉得,冲突只是关系中的一种常态。化解了,爱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

于是,他就会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去面对人生中的其他问题。

克里希那穆提曾说:如果父母真的关心他们的孩子,社会在隔夜之间就会改变,我们会有不同的教育,不同的家庭,会有一个没有冲突、没有战争的世界。

因为,父母会为孩子,创造一份潜意识。

而人的潜意识,会像生命的方向盘一样,将你引向不同的路,遇见不同的风景。

如果这个潜意识是明亮的,你会遇见非常多的善意。

如果这个潜意识是黑暗的,你会认为,社会就是丛林,人与人就像鬣狗,疯狂抢肉,你就会防御过重,一触即发,经常陷入被骗、被背叛的僵局。因为你内心的敌意,激发了别人的敌意。

情商很重要。

但比情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懂得,要从内在、从童年,真正拥抱世界和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