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爹爹”的称呼到哪个年代改称为“爸爸”?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用户72918517154


爹爹与爸爸都是指父亲,古装剧中多看到“爹”的称呼,现代剧中则多是称呼“爸”。那么古代“爹爹”的称呼到哪个年代改称为“爸爸”?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早在三国魏明帝太和年间张揖所著《广雅·释亲》载:“爸,父也。”“王念孙曰:‘爸者,父亲之转。’”与之相配的还有书中:“妈,母也。”的记载。说明此时就已经出现了现代爸妈的称呼。 到宋代《集韵》:“爸,必驾切,音霸吴人呼父曰爸。”有了南方多用爸爸称呼的说法。再到南北朝时期《南史》:“荆土方言谓父为爹”,明代礼部尚书于慎行据经验也提到:“北人呼父为阿爹”。可见古代也是有对父亲称呼“爸爸”的,但是也是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差异存在,称呼并不普遍。

到清末民初,以1933年黎锦熙发表《“爸爸”考》为标志,国语运动下“爸爸”称呼的推广,才有了对父亲较为统一的称谓。据晚清文学家吴趼人创作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回:“忽然一个小孩子走进来,对着他道:‘爸爸快回去罢,妈要起来了。’”就可得到证实。

至于现象的产生,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则是循序渐进的。一是意义的表达。据汉语词典:爹是形声字,字从父,从多。“多”指“多个子女”。“父”与“多”即表示“有三个以上子女的父亲”。有些父亲一辈子只生育了一个或一对孩子,这种父亲不算“爹”。 而爸也是形声字,字从父,从巴。“巴”意为“附着”、“黏着”。这对称呼涉及的范围没有了严格限制,增强了灵活性。子女生育的数量可以不为多,字也很好的代表了父亲的形象,得到了用字的肯定。

二是使用的便利性与开放性。爸爸多为口语用法,孩子出生咿呀学语时“爸爸”的发音比“爹爹”的发音稍显简单可学。

三是经济发展,社会历史进程的推动。若南音“爸爸”,北称“爹爹”,随着唐宋经济重心的南移,南北交流的频度增加,文化的融合,对“爸爸”称呼的认同有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再到民国时期,学者推动新文化运动,推行国语普通话,也让口语得到认可,增加使用频率,使之跃然书面而不显突兀。

至此“爸爸”已成为父亲的普遍称谓。但在部分地区的方言或民族语言中,对于父亲还是有特定的称谓。比如白鹿原地区称呼父亲则为“大”,著名黄梅戏地区安徽也将父亲成为“大”,吴地也有称父为“阿伯”等词。

总而言之,对于“爹爹”到“爸爸”称呼的转换,是地区风土文化的影响,也有历史演变的推动,也是人们创作的赋予智慧,对父亲本身意义的敬爱。称呼意义,承载了历史演变,也含括了文化内涵。


邓海春


爹爹和爸爸都是对父亲的一种称谓,多用于口语。我小时候生活在河北农村,爸爸在甘肃工作,妈妈在家带我们几个孩子。

我们跟其他小伙伴一样,给妈妈喊娘。不同的是,小伙伴们都给他们的父亲叫爹爹,只有我家姐弟喊爸爸。

好像我从小就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只有在外面生活工作的人才能叫爸爸妈妈,而在农村则要叫爹和娘。深层原因自然不明了。

河北农村,按父辈的顺序排下来都是大爹、二爹、三爹,比父亲小的男性则叫叔、二叔、三叔、老叔等。我十几岁的时候,从农村随着父亲工作的变动迁移到了陕西。

父亲的单位是央企,单位里的人来自祖国各地,有北京,上海,河南,河北,浙江,广东等好多个省份,天南海北的都汇集到一起,夹杂着各地的口音,最有趣的事。

小孩们在单位大院子里玩的时候,大家不约而同使用普通话称父母为爸妈,但是回到各自的屋里就用方言,叫法可真是五花八门。

河北河南人喊爹娘,湖北人喊妈伢,甘肃人叫妈伯,上海人叫姆妈爸,还有人给爸叫爷、老汉老爷子……民族大融合,很有意思。

一、爸爸的叫法,在古代也很流行。

在古代“爸爸""最早出现在三国张揖编写的巜广雅-释亲》篇里就提到“爸”为父也,从巜广雅》成书于三国魏明帝太和年间,从这点看三国之前就有爸爸的称谓,不过,这种叫法不曾普遍,也是少数人的叫法。

如《史记》里项羽要把刘邦父亲烹杀,刘邦对项羽说:“吾翁即吾翁,必欲烹尔翁,则幸分我一杯羹”。翁在古代除了父亲一般还称为老者,长者,后来逐渐演变为丈夫或妻子的父亲,如温翁姑、翁婿,妻子则称,丈夫的父亲为公公等。

二、古代北方人多称父亲为爹爹。

在古代北方,大多数称“父亲""为“爹爹"",巜现代汉语词典》里也有标注,“爹爹""是方言口头语,正确的语法应该是爸爸,书面语称呼父亲。

由于中国地大物博,南北差异很大,各地对父亲的叫法也不尽相同,很多地方把父亲叫爸爸、爹爹、达、老爸,老爹等依然被称为父亲的意思,中国历来以北方为正统,所以留给人们的印象,古人喜欢称父亲为爹爹。

三、现代人普遍称父亲为爸爸。

对父亲的称呼,虽说有较强的地域性,但是现在,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文化经济的繁荣,交通的便利,各地人口的大量迁移,普通话的推广,爸爸一词很普遍。

对新生儿来说,""爸爸”一词的发音是比较好学的一个发音,而“爹爹”这个词对新生儿来说比较难发的一个发音,在一定程度上推广了爸爸这个词的使用。

爸爸这个词在普通话里的称呼,容易被大家所接受,所以爹爹就被爸爸这个词潜移默化的所替代。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我从小在山东长大,至今称呼父亲时都是喊爹,称呼母亲时喊娘。而隔壁家的弟弟,从小就喊爸爸、妈妈。记得很小那会我们就注意到了这个现象,还曾经大体统计过,村里孩子喊爹的要比喊爸爸的多。至于多多少,那时小也没在意,只得出一个多的结论就满足了。


1.“爹爹”与“爸爸”其实是并存的

“爹爹”与“爸爸”都是对父亲的口语称呼,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似乎古人喜欢称爹爹,现代人喜欢喊爸爸。其实,就跟姥姥与外婆同样用于称呼母亲的母亲一样。爹爹与爸爸从古至今,都是并存的。

据一些学者考证,爸爸的称呼甚至比爹爹出现的还早,大约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在使用了。《集韵》中说,“夷语称老者为八八。或巴巴。後人因加父作爸字。蜀谓老为波。”“吴人呼父曰爸”。这应该是爸爸一词的来历了。而“夷”一开始指东部地区的人民,后来在古代泛指中原以外的南方地区。“吴”则是指现在浙北苏南环太湖一带,包括上海。

爹出现的时间应该稍晚一些,目前我能查到的资料显示,最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爹这个称呼。“荆土方言谓父为爹,故云。”


2.为何感觉古人喜欢称“爹爹”?

爸爸的称呼,在古代南方方言中使用较多,直到现在也是如此。北方则更喜欢使用爹爹这个称呼。中国古代历史,历来多以北方为正统,所以留给人们的印象是古人喜欢称父亲为爹爹。爹爹在现今湖北、安徽、江苏部分地区,常被用来称呼爷爷。

老张从小喜欢读金庸大侠的武侠小说,其中好几本书里儿子在称呼父亲时直接喊爸爸,一开始还觉得金大侠这是赶时髦。后来自己研究了一些传统文化,才发现是我浅薄了。在宋朝时,南方地区确实是喊爸爸而不是爹爹。这在一些史书中都要提及。


3.“爸爸”是如何战胜“爹爹”的?

但在今天,无论南北爸爸一词明显是占据了主流的统治地位。那“爸爸”是如何北上抢占了“爹爹”的地盘呢?

这可能要从民国时期的各种文化运动说起了。近代中国的觉醒,始于南方,尤其是靠近沿海的南方地区。无论是政治上的革命,还是文化和生活上的革命,都是从南到北演变的。南方出来很多政治领袖和文化先锋,他们在推广革命理念的同时,也将一些南方的习俗推广开来。

最后,老张要说一点,约70%的人类语言中,都存在与“爸爸”发音类似的词,且意思相近。

好了,就说这么多。请关注 南京老张头 ,给您带来更多精彩实用的知识。


南京老張


爸爸,父亲,这是汉语的称呼。

爹爹则是外来语。

按:从语言学上讲,爸爸,就是父亲,其发音是互相转化的。在语言的发展史中,b和f经常出现互相转换的情况。比如,否定词"不"和"弗","否",其实都是一个原音b,转化的结果,原来都是一个音,后来转出b和f两个音。比如"吐蕃(bo)"和"蕃(fan)",一个字两个音,其实原来只是一个音,因为要表示两个意思,逐渐转化b和f。又比如形声字"辅"和"捕",同样的声旁"甫",却一个发bu,一个发fu。

英语也存在这样的转化,papa(baba)和father,b和f就是同一个音的转化,也就是说文字发明之前,baba和father是一个词一个音,和汉语是一样的。类似英语里还有foot和boot,脚和靴子,也是f和b的转化,上古是同一个音。

爹爹,是汉语外来语。

爹爹,来源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突厥语,满语等)。这个不光在汉语里有,在其他语言里也有:

英语的dad,daddy(丹迪)

俄语的oteds(奥台茨)

日语的odosang(奥稻桑)

蒙古语etige(额提哥)

汉语的dada,diedie"大大",爹爹

从日俄一直延伸到日本这一线,称呼父亲都有d(t)这个音,这是在汉语和印欧语系不存在的,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称呼父亲都是b和f,这都是都是受到蒙古语的影响,这些语言进而吸收的阿尔泰语系的称呼。

反观现代蒙古语,称呼爸爸为abu,这是受到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的影响也用了b这个音,类似bubu,baba。

所以,明白了吧?爹爹这个称呼,是外来语。


泳思历山


我是长安视界,我来回答:

古代“爸爸”的叫法并没有普及,那时的爸爸,应该和方言差不多。在普通话没有普及之前,每个地方对“爸爸”的叫法不一样。只是“爸”这个词的出现比“爹”更早,都是父亲的意思。要说古代的“爹爹”改称“爸爸”应该是改革开放以后才普及的。在普通话没有普及之前,各地的叫法都不一样。

在古代“爹爹”是方言的一种,北方人大多称呼“爸爸”为“爹爹”。《现代汉语词典》也有标注,“爹爹”是方言。口头语的正确叫法应该是“爸爸”,书面语作“父亲”。由于中国地大物博,南北差异非常大,各地的叫法也不同,在称呼“父亲”上面也不一样,有的地方叫“爹”、“爸”、“达达”、“老汉”甚至有叫“爷”的。比如《木兰辞》当中花木兰称其父亲为“爷”。“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辞》属于北魏民歌,北方少数民族称呼“爸爸”就是叫“爷”。而在中国古代官方,“爸爸”的书写语为“父”,汉人的一般叫法也为“父”,比如周武王叫姜子牙就称“尚父”,秦王嬴政年幼时叫吕不韦为“仲父”,历史典籍当中都能看见“父”的身影。但是,古人对父亲的称谓就是按照各地方言来叫了,只有古代的书写语是统一的,叫法各不相同。

在古代,“爸”字最早出现在《广雅·释亲》篇当中,字意为“爸,父也。”《广雅》成书于三国魏明帝太和年间,说明,三国之前就有叫“爸爸”的。不过这种叫法应该不是普遍的叫法,也是少数人的叫法。古代叫“爹爹”一般出现在北方,而南方的叫法与北方不同。据说,南方的叫法为“老窦”。此外,“爸爸”这个词,与其他国家的意思相似,且世界几乎通用。有的人说“爸爸”是一个外来词,但是中国古籍当中也有。

不过可以肯定,古代的“爹爹”属于方言,而爸爸的叫法应该在古代也很流行。所以现代改称“爸爸”应该是普通话的称呼,改革以后就开始普及了。“爸爸”的叫法就是普通话的叫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逐渐普及到全国,无论地域,都开始叫“爸爸”。要具体到哪个年代,估计没人统计得出来。不过在《康熙字典》当中古说:“今人称父,最古称爸,尔后叫爹,转音为爷。”也就是今天我们称作的“父亲”,在古代称作“爸”,然后叫“爹”,转音为“爷”。“爹”和“爷”既然也是“爸爸”的意思,那么应该是方言,现在“爸爸”的叫法古代贵族阶级应该就有了,且现在属于普通话口头语,而“父亲”是普通汉字的书写语。

欢迎关注长安视界。更多纪录片、知识推送给您


长安视界


我们看那些老电视剧中,爹爹是父亲是北方的方言,在长江流域,爹爹是父亲的爸爸,南方方言叫爸爸喊哒。比如,合肥方言:爹爹是爷爷的意思。木兰辞》当中花木兰称其父亲为“爷”。“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辞》属于北魏民歌,北方少数民族称呼“爸爸”就是叫“爷”。

古代,“爸”字最早出现在《广雅·释亲》篇当中,字意为“爸,父也。”《广雅》成书于三国魏明帝太和年间,说明,三国之前就有叫“爸爸”的。不过这种叫法应该不是普遍的叫法,也是少数人的叫法。“爸爸”这个词,与其他国家的意思相似,且世界几乎通用。 可以肯定,古代的“爹爹”属于方言,而爸爸的叫法应该在古代也很流行。所以现代改称“爸爸”应该是普通话的称呼,改革以后就开始普及了。

《康熙字典》当中古说:“今人称父,最古称爸,尔后叫爹,转音为爷。”也就是今天我们称作的“父亲”,在古代称作“爸”,然后叫“爹”,转音为“爷”。“爹”和“爷”既然也是“爸爸”的意思,那么应该是方言,现在“爸爸”的叫法古代贵族阶级应该就有了,且现在属于普通话口头语,而“父亲”是普通汉字的书写语。

封建时代到新中国建立。一直沿用"爹"的称呼。尽管各地不尽相同。"爸爸"应该是西方流傳到中国,由城乡到农村逐渐让人接受。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今天,可算是天下大同了。好像是“中苏友好”时代开始叫“爸爸”“妈妈”的。小时候看过一部电视剧,那时兴学“俄”,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母,其中有“爸爸”妈妈”的字母,老师带着我们念“爸爸”“妈妈”,有同学问“爸爸妈妈”不是中国话吗?老师解释说:爸爸妈妈是从苏联直接音译过来的。


新蔡在线


“爸爸”这个称呼古已有之,在三国张揖编写的《广雅》中就有解释道:“爸,父也。”一般是古代南方人对父亲的称呼,如明代张自烈编写的《正字通》中写道:“今南夷呼父曰波盖此字转也,按南史谣本作爹,夷语称老者为八八或巴巴,后人因加父做爸字。”

直到现在,南方还有不少方言还是以“爸”做为父亲的称呼,如我之老家浙江台州即是如此。

而“爹”字,《南史》中称:“荆土方言谓父为爹”,可见南北朝时期为荆州地区的方言。但在宋朝官修的《广韵》中称:“爹,北方人呼父,与南史不合。”再到现在,作为对父亲的称呼,“爹”的分布非常广,基本上全国各地都有方言以爹称呼父亲。

产生这种不同,我认为是在历史长河中,随着人口的流动和文化的交流而发生的变化。但“爹”和“爸”一样,在古代都有很强的地域性。

那爸爸一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全国流行起来的呢?具体时间不可考,大概是在清末民国时期。那时候随着“国门被打开”,南方沿海地区成为了我国最早接触世界的地区。当时大量的南方年轻人开始接触新学思想,甚至赴海外留学,如孙中山、周恩来、蒋介石、胡适、鲁迅等等,他们后来逐渐成为了推动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广泛的活跃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相应的也将南方本土的文化习惯推广到了全国。

尤其民国及之后,南方地区涌现出了大量的文人作家,如鲁迅、朱自清、巴金、矛盾、钱钟书、钱穆、徐志摩、郁达夫、金庸、梁羽生、古龙、温瑞安等等,全部来自南方。他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从散文、诗歌到通俗小说,几乎垄断了中国文坛。

而作为南方人,他们在写作时难免会因此混入自身的语言习惯,使的一些南方方言逐渐在全国流行。就像我们现在的一些网络语言,如杯具、蓝瘦、囧、绿茶逐渐融入生活成为常用语言一样。

从“爹爹”到“爸爸”的演化,应该体现了不同时期,南北文化的兴衰交替,这种变化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发生过无数次。

另外爸爸这个发音,是婴儿第二容易学会的发音,第一个是“妈妈”,所以“爸爸”这个发音在70%的人类语言中有相似的含义。随着对外文化的交流,国外口语中“爸爸”等近似的发音有着相同的含义,对我国“爸爸”这一称呼的推广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以至于现在很多人认为“爸爸”这个词是舶来品。

最早期中国对于父母的称呼,就是“父”和“母”或者是“考”和“妣”,前者用于口语,后者用于书面。如收录劳动人民诗歌,偏向口语的《诗经》中就有无数如“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这样的句子。而对于“考妣”,《尔雅·释亲》:“父为考,母为妣。”并不特指已过世。

但到秦汉时期之后,逐渐发生了变化,父母逐渐演变为正式的书面语。而“考”和“妣”,开始特指已经去世的父母,并在前面加上先字。

这时期“翁”和“爷”或者“耶”开始成为常用的对父亲称呼。如《史记》中项羽要把刘邦父亲烹杀,刘邦便对项羽说:“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翁在古代一般除了父亲,还常被称呼老者,长者,后来逐渐演变为丈夫或妻子的父亲,如翁姑,翁婿等词中即是此意。

而关于“爷”和“耶”的称呼,最著名的就是《木兰辞》中的“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宋人程大昌在《演繁露》写到:“今人不以贵贱呼父皆为耶,盖传袭已久矣。”因此有些版本的《木兰辞》中“爷”会写作“耶”,现在一般会解释为后者为前者的通假字。

这个其实才是中国最常用,延续最长的父亲口语称呼,在古代非常长的一段时间作为主流。后来逐渐演变为对祖父的称呼,但是直到现在很多词汇和地区的方言中依然被保留,如“爷儿两”或“老爷子”当中依然被解释为父亲。

“翁”和“爷”是在古代流行很长时间的称呼,除了他们之外,不同朝代对父亲又有不同的称呼。如唐代,父亲和儿子交谈时称呼自己,或者儿子对父亲表示亲切的称呼会用“哥”。清代梁章钜《称谓录》云:“淳化帖有唐太宗与高宗书,称哥哥敕。父对子自称哥哥,盖唐代家法如是。”

另外需要知道的是,在古代,口语中大人一般指的是“父亲”,只是到了后期,有些贪官污吏为了溜须拍马厚颜无耻的称呼上司为“大人”,但依然为少数,更不能公开。要一直等到清朝,“大人”才开始成为百姓或下级对上级官员的称呼。所以电视剧中,如果看到清代以前的古装剧,称呼某某大人,其实是谬误的。

除此之外,在历史上或者不同地区,父亲还有“家严”、“家尊”、“家君、”、“达”、“大”、“伯”、“叔”、“舅”等等称呼。


潘不安讲究史


现代人一般称呼父母为“爸爸妈妈”,而影视剧中古代人似乎都叫父母“爹娘”,但事实并非如此,古人也叫“爸爸妈妈”,只不过这两个称呼的起源时间并不完全相同。

单就“爸爸”而言,多用于口语,起源很早,成书于三国魏明帝时期的《广雅》中《释亲》篇就有记载:"爸,父也。"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语言文化更是丰富,各地方言众多,对父母的称呼更是数不胜数,而“爹”和“爸”作为现今流传最广的对父亲的称呼,它们的流行并非偶然。

“爹爹”也是口语称呼,一般在北方,这个称呼指的是父亲,然而在南方有些地区,这个称呼指的是祖父,如客家话中把祖父叫做爹爹(da da)。

“爸爸”则是南方对于父亲的称谓,不过现在在全国范围内都以此称作父亲,究竟何时起这个南方常用称谓延及北方,已经难以考证,但跟南方经济重心超过北方应该有些关系,而这段时间,就是唐宋时期,的确,在宋朝,"爸爸"的称呼的确出现在北方一些地区了。

“爸爸”完全遍及北方,可能是在晚清以后,清朝国门被轰开以后,南方沿海地区是我国最早接触世界的地区,其思想、教育程度都普遍强于北方,如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是深刻影响到民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

而且民国时期的文豪,南方人的数量远远超过北方人,而作家在作品中使用一定方言本就是常事,前阵子上海关于“姥姥”和“外婆”之争也体现出这一特点,在方言实力更强的民国,这特点会更强。


平沙趣说历史


其实,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古代“爸爸”的叫法并没有普及,那时的爸爸,应该和方言差不多。在普通话没有普及之前,每个地方对“爸爸”的叫法不一样。只是“爸”这个词的出现比“爹”更早,都是父亲的意思。要说古代的“爹爹”改称“爸爸”应该是改革开放以后才普及的。在普通话没有普及之前,各地的叫法都不一样。

在古代“爹爹”是方言的一种,北方人大多称呼“爸爸”为“爹爹”。《现代汉语词典》也有标注,“爹爹”是方言。口头语的正确叫法应该是“爸爸”,书面语作“父亲”。由于中国地大物博,南北差异非常大,各地的叫法也不同,在称呼“父亲”上面也不一样,有的地方叫“爹”、“爸”、“达达”、“老汉”甚至有叫“爷”的。比如《木兰辞》当中花木兰称其父亲为“爷”。“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辞》属于北魏民歌,北方少数民族称呼“爸爸”就是叫“爷”。而在中国古代官方,“爸爸”的书写语为“父”,汉人的一般叫法也为“父”,比如周武王叫姜子牙就称“尚父”,秦王嬴政年幼时叫吕不韦为“仲父”,历史典籍当中都能看见“父”的身影。但是,古人对父亲的称谓就是按照各地方言来叫了,只有古代的书写语是统一的,叫法各不相同。

在古代,“爸”字最早出现在《广雅·释亲》篇当中,字意为“爸,父也。”《广雅》成书于三国魏明帝太和年间,说明,三国之前就有叫“爸爸”的。不过这种叫法应该不是普遍的叫法,也是少数人的叫法。古代叫“爹爹”一般出现在北方,而南方的叫法与北方不同。据说,南方的叫法为“老窦”。此外,“爸爸”这个词,与其他国家的意思相似,且世界几乎通用。有的人说“爸爸”是一个外来词,但是中国古籍当中也有。

不过可以肯定,古代的“爹爹”属于方言,而爸爸的叫法应该在古代也很流行。所以现代改称“爸爸”应该是普通话的称呼,改革以后就开始普及了。“爸爸”的叫法就是普通话的叫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逐渐普及到全国,无论地域,都开始叫“爸爸”。要具体到哪个年代,估计没人统计得出来。不过在《康熙字典》当中古说:“今人称父,最古称爸,尔后叫爹,转音为爷。”也就是今天我们称作的“父亲”,在古代称作“爸”,然后叫“爹”,转音为“爷”。“爹”和“爷”既然也是“爸爸”的意思,那么应该是方言,现在“爸爸”的叫法古代贵族阶级应该就有了,且现在属于普通话口头语,而“父亲”是普通汉字的书写语。


谋士说


其实我觉得“爸爸”这个词可能出现的更早,因为人类学家在研究人类语言的时候,两个词语引起了很多探讨,一个是“爸爸”,超过了七成以上的语言里面都有相类似的发音用作口语指代父亲,而“妈妈”则更广泛,几乎所有的语言中都有与妈妈相类似发音的词汇用来指代母亲。


这很难说是一种巧合,人类学家认为这两个发音是最简单的,“ma”被认为是人类最先学会的发音,用来被当做指代母亲。所以“爸爸”一词被当做指代父亲,应该不是逐渐转变的,而是一直作为口头语存在的应该。

根据上古汉语语言学家研究,上古时期(商周至魏晋)时期“母”的发音应该是“ma”,而父的发音类似爸。从《诗经》中可以看出“gua”总是和“hu”,“ju”押韵。比如“投之以木瓜,投我报之以琼琚”,“七月事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最早应该是一直以口语形式存在

从《广雅·释亲》中提到:“爸,父也”,我们可以知道最少在三国时代以前已经有这种口语化的称呼了,我们也知道通常在古代,妇女会称自己丈夫的哥哥为大伯,称自己丈夫的弟弟为叔叔,其实在古代妇女也有称自己的丈夫为老公或者老爸的。

其实“老公”和“老婆”也并不是现代人发明的词汇,在宋朝的《京本通俗小说》中有提到:“你在京中娶了一个小老婆,我也在家中嫁了一个小老公”。在《醒世姻缘传》中多次提到“老婆”一词,比如在第七十七回,馋小斯争嘴唆人,风老婆撒极上吊中素姐问道:“俺那汉子寻的小老婆寄姐呢?童银的老婆呢?”

而“老爸”一词在《醒世姻缘传》中指的却是丈夫的意思,在第九十一回中提到:“京师女子,那不贤惠,降老爸,好吃嘴,怕做活,一千一万好似那一个娘肚里养的”。其中的老爸指的就是她的丈夫,寄姐把狄希陈降的服服帖帖,降老爸指的就是寄姐降服她的丈夫。这应该是从子女的角度来称呼对方的。

书面语什么时候开始使用

我们如果阅读古典小说,除了那些文绉绉的书面用语在称“父亲”,比如在《红楼梦》中善于钻营的贾芸因为贾宝玉的一句戏言“像我儿子”,他为了巴结贾宝玉就坡下驴认了贾宝玉为父,他就在写拜帖时写道:“父亲大人万福金安!”而通常的普遍的称呼是爹爹。



“爹爹”也是北方的普遍称谓,而在南方通常是以“爸爸”比较常见,例如在《集韵》中提到:“吴人呼父曰爸”,在辽代的《龙龛手鉴》中提到:“爸,蒲可反,楚人呼父也。”自从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口语化的语言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例如在朱自清的《背影》中提到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而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多出自南方,南方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逐渐取代了北方的称谓成为了主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