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追比国库欠款为什么叫“追比”?

红雨说历史


这个问题以前回答《雍正王朝》里“追比国库欠款”的时候,也有很多粉丝问到过,我也解释过。不过还有很多粉丝认为我写错字了,是“追逼”。



的确“追比”里面又“追逼”的意思,但它是一个特定的“专有名词”。

古代用于朝廷或者官府限令底下差役去办理某件差事,并且约定相应完成的期限和完成程度,但是到了期限尚未完成的,官府可以加以如仗责、监禁等惩罚措施予以继续追逼完成差事。

我们上中学的时候其实是学过这个词的,只是很多人忘记了。


在《聊斋志异》的《促织(蟋蟀)》里有一段话。

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其实从这段话里就可以看出来,“追比”的结果是“10天内没有交上合格的促织,被打了100杖,两腿之间脓血都流出来了,这样就更不能去抓促织了,只能想着自杀。”

所以“追比”一定是官府行为,而且一定是带有惩罚措施的官府行为。

《雍正王朝》里虽然用了“追比”一词,表示了康熙的重视程度和严格措施,但是根本无法真正做到“追比”。


在《雍正王朝》中,胤禛负责“追比国库欠款”,实际上目的也是限期那些问户部国库借钱的人在一定期限内还清欠款。

但是古人是“刑不上大夫”,所以针对欠款的人,的确很难用到惩罚措施。所以田文镜在民间基层的那一套,就完全行不通了。反而是田文镜被十阿哥当街差点打死,原因很简单,田文镜级别不够,不但不能打十阿哥,反而他打田文镜,田文镜不能还手。


不能打,那就只能羞辱斯文。所以老状元欠一两银子,被田文镜逼的差点上吊。最后这反而成为攻击田文镜的理由。


最后康熙不得不自己出面收拾烂摊子,事实上从一开始他就意料到这个结局了。



炒米视角


《雍正王朝》编剧遣词造句的能力实乃我辈之楷模,在看电视剧的时候,会学习到很多词汇。其中除了用到“自信人生一百年,会当纵横九万里”是引用自毛主席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诗句以外,还有“针扎不进,水泼不进”这类特别有时代意义的词汇。

今天就《雍正王朝》中两个平常不怎么用,但特别贴切的词语来共同学习一下。

追比

雍剧中第二个事件就是“户部欠款”一事,其中康熙在提到追缴的时候,用到了“追比”二字,这个“追比”在今天已经不用了,基本上就用“追缴”代替了,其实两者的意思还是有差距的。“追比”二字本身有其很深的文化渊源。

字典释义:官府限令吏役办事,如果不能按期完成,就打板子以示警惩,叫做追比。

追比有两层意思:追是其一,追不成,则惩罚,谓之“追比”。而追缴只有一层意思,就落了下乘了。

而“户部欠款”一事,最终胤禛未完成任务,康熙也适当的予以惩罚,和“追比”二字相呼应,非常恰当。

推干就湿

讲真,在《雍正王朝》中除了那句“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格言以外,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成语:推干就湿,克绍箕裘

康熙得知太子胤礽卖官之后,心灰意冷,来到上书房和张廷玉聊天,得知张廷玉的儿子已命在旦夕,只是在等候大限到来罢了的时候,说了这样一番话:

做父亲难呐,推干就湿、耗尽心血,看着他们平平安安成人难,教他们堂堂正正做人难,指望他们克绍箕裘、光大祖业就更难了。

第一次看的时候,还想“推干就湿”是什么典故?什么干干湿湿的,哪儿跟哪儿呐,查了字典之后,才如醍醐灌顶,钦佩不已。

推干就湿:父母在养育幼儿的时候,晚上孩子尿床,父母将孩子推到干的地方,自己则将就着睡在孩子尿尿的地方,形容抚育孩子的艰辛

当然,现在婴儿的各种保护措施做的很好,“推干就湿”已经不成问题,但在过去几千年间,“推干就湿”的辛酸是每一位父母都有深刻体会的一幕。

克绍箕裘:出自《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比喻能够继承祖辈的功业,和子承父业意义同。

康熙面对胤礽的失德,几十年教诲毁于一旦,说出这两个词实乃内心的真实写照。只不过,编剧刘和平大师的功力太深,如果不去研究学习这两个词的意思,则不大能体会康熙此刻的心思,于观剧也有影响。

至于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不患寡而患不均”“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逢君之恶”等特别有内涵的台词,在本剧中不胜枚举,观剧之余,还能增长见识,这足以称《雍正王朝》能成为经典之作的原因之一了。


史味人生


《雍正王朝》中,经常会提到“追比国库欠款”的台词。那么,国库欠款为什么用追比这个动词呢?它究竟想准确地表达什么意思呢?

因为落下亏空,向国库借款,这样就产生了国库欠款。



国库的银子是为国家服务的,国家太平时节,库银就是个数字。而一旦国家到了赈灾和用兵的时候,救急如救火,那库银就是灾民口中的粮、士兵对敌时手中的刀,刻不容缓,否则会出大事的。

国家没库银,犹如家庭无存款,一旦遇到风险,就有亡国破家的危险。

当时黄河发大水,需要赈灾银,国库仅存银不足五十万两,这才引发了胤禛清查户部、追比国库欠款。



自古有“天灾人祸”一说,说的是谨慎应对天灾,否则,紧跟其后的就是人祸。

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国库欠款必须用“追比”一词。

先说说“追比”的追字,这个字多指行动的过程,在这里用得很传神。

第一,追有补的意思,如追忆、追思。它表明从前存在事实,然后才追补从前。

第二,追有紧跟的意思,如追兵、追逐。它表示在节奏上紧紧跟住不掉队。

第三,追有竭力探求的意思,如追寻。它表达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

回到《雍正王朝》,胤禛一追,魏东亭就只能以死解脱了。



好,追这个过程说完了,万一追的结果不好怎么办?

那就得“比”了。

比字是个象形字,本意是紧靠、亲近、比并的意思。

在追比这个组词里,我倒是愿意把它解释成两个匕首的“匕”。

追不到怎么办?问题要解决,最终结果要达成,只能请匕首出马了。一个不行上两个,问你要钱还是要命?

在《雍正王朝》,田文镜追比欠款被老十给打了。

碰上恶人,匕首还真不管用,我觉得应该上原子弹,得二个一齐上。如下图:

我就想问,用原子弹追帐,你们直接说行不行就完了。

上文,纯属笑谈。

封建时代,官府限令吏役办事,如果不能按期完成,就打板子以示警惩,叫做追比。


链天绝


旧时地方官严逼限期交税、交差或交代问题,过期以杖责、监禁等方式继续追逼,叫“追比”。

《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拿众盗家属追比,自然有个下落。”《明史·顾秉谦传》:“ 杨璉 等六人之逮也, 广微 实与其谋, 秉谦 调严旨,五日一追比。” 清 贝青乔 《哀甬东》诗:“海氛甫戢兵又起,祗为官中急追比。”



江河日上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每个字、每个词都有其特殊含义,不是随便乱使用的。上述所说“追比”更不是随便乱用的,一旦用到“追比”这个词,则说明事情情势危急,不得不做。而对于《雍正王朝》为啥要用“追比”,我认为应当全面分析,不能片面只看一点。

第一,何谓“追比”?必须理解弄清楚

“追比”在古代指官府命令吏役办事,如果不能按期限完成,就要受到一定惩罚。如果是朝廷直接下达“追比”命令,则说明情势危急,事关重大,到了不得不做的地步。

第二,《雍正王朝》下达追比国库欠款前的背景

要想弄明白为啥用“追比”,首先得弄明白追比国库欠款前的背景,即追比欠款的原因。当时康熙要对西北用兵和拨款赈灾,不料发现国库空虚,一两银子都没有,朝廷不光没有钱反而还欠着江南地方的钱,这让康熙大为恼火。

于是,经过一番详查发现国库的银两一部分被皇亲国戚、阿哥们借走没有还,一部分被地方官员贪污没有上缴税银。面对西北军情紧急急需拿钱用兵和全国赈灾,康熙一怒之下这才下令“追比”国库欠款。

第三,何人能堪此重任,追比欠款?

康熙发现这一情况后,痛定思痛,觉得大清之患不在西北,而在于朝廷内部,是吏治出了问题,可当时康熙已经年老力衰,又加上常年忙于八子夺嫡和朋党之争消耗了康熙大部分精力,面对吏治腐败康熙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寄希望于后世之君。

康熙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让老四雍亲王胤禛办理此事,借此事也是对是否传位于雍正做最后的考察,最终雍正不负所望,成功追回国库欠款,为康熙晚年解决一大难题。

经过仔细品读不难发现,康熙下达“追比”命令,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主要是想培养雍正,锻炼其处理政务的能力,为传位做最后的考察与铺垫。

感谢大家关注、评论!


笔尖君子


这个问题也困扰了小编很久,为什么不是追讨、追回而要说是追比。

其实,在中国古代,由于科技落后,办案手段还是比较简单粗暴的,而且破案率往往也比较的低下。但是很多官员为了能够完成官府布置下来的案件以及当地发生的特别影响老百姓民心的案件,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多数会把压力给予那些办差的衙役。这里面当然就必须对衙役做出相应的限制,比如巡抚布置的任务是7天结案,那么到了县衙手上,往往就会要求3天结案,如果没有结案,那么这些衙役就要挨板子吃苦头。

因此,像这种领导布置任务,没有按时完成要挨打的事情,就叫做追比。

那么我们反过来看雍正王朝这个电视剧,为什么用追比。

因为当时国库是在太过空虚,治河、整军、北疆平乱基本上拿不出钱来了。而这些钱并不是合理的花掉的,而是借给了那些官员。我们知道文官对于钻制度空子往往是得心应手的。因此很多人并不缺钱,但是为了能够免费给自己至点产业,就恶意的向国库贷款。并且往往到了借债时辰,很多人又借口没钱故意拖欠。

这对于整个大清来说是一个非常棘手的事件,牵一发而动全身,毕竟就连魏东亭这样的和康熙一起长大亲近之臣都牵涉其中。

但是,国家财政日益艰难,很多地方要用银子,却眼巴巴的看着银子追不回来。长此以往,大清国也就完了。但是康熙看到这些官员,有好处的时候都往上冲,一到要为国家分忧的时候,各个腰缠万贯就是不肯出钱还哭穷。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这个任务,因此对于办案人员的用词,也就将追讨改成了追比。意思是这个是务必在一定时间之内要完成的!

给了办案人员压力,自然就能激发人们的斗志,才能找到一个真正无所畏惧的人来担此重任。

这就是为什么是追比不是追讨的原因。


房房小建


追比一词,起源古代。旧时政府部门对于下级以时间限制,让其完成一定任务,如破案、追缴、工程完工、征兵、征税、征粮等。如果下级不能于一定期限内完成,将受到惩罚,如杖责、监禁 等,处罚后还得继续完成以上的任务,这就叫追比。

《雍正王朝》中的追比国库欠款一事,反映了有关办案单位人员没有完成预订期限内的追款任务,应受到既定处罚,然后还不得不继续办案。国库欠款事关重大,影响着统治阶级的经济来源,即使在今天,也同样是大事。在古代若此案不能完成,恐怕乌纱帽是保不住了,搞不好得革职查

这个事看起来挺倒霉的,费力不讨好,还得挨打,搁谁谁来气。但是作为封建王朝的统治阶级来说,拥有一套严格、法治、正规的官僚法制体系,是必须的。只有给下级单位以适当的较高压力,才可能促成许多政令的推行与完成,虽说不近人情,但对古代的社会来说,这是不可或缺的。


人杰山岭


追比,限期交纳。《辞海》(2009版)




月淡风青


追字好理解,题主有疑惑的应该是这个“比”字,那是因为古代收租收税是有个账本的,多年延期不缴的也会有个账本记着,追比就是比着这个账本去要钱,要回账本上不足的数,够了才能销账,“比”是追的根据。

PS:怎么老有一些人不好好答题,大段大段的去复制引用,答不对题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