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宇航局新发现:可供宜居的小行星,TOI 700 d

TOI 700 d 是在宇宙中,与我们生存的地球相邻的一颗行星,并且具备良好的维持生命生存的能力。

美国宇航局新发现:可供宜居的小行星,TOI 700 d

派森特·瑞恩比

美国宇航局的苔丝特派团探测到第一个地球大小的外行星,它在其寄主星的宜居区中、并沿着寄主星的运行轨道飞行。这一奇妙的星球在银河系中,就位于地球的附近。

这颗被命名为TOI 700 d的星球,它的体积是地球的体积的1.2倍,且坐落于在其恒星的宜居区中,这就意味着它很有可能在它的表面上提供水资源——这是维持生命活动的至关重要的元素。尽管在过去的十年中,关于外行星的发现在极速增长,但是几乎没有类似的这类星球被探测到。这一罕见的发现,使天文学家距离成功地探寻到可能有生命存活的星球,更进一步。

美国宇航局新发现:可供宜居的小行星,TOI 700 d

TOI 700 d与地球的对比

在檀香山召开的、第235届由美国天文学会举办的会议中,宣布了这一全新的发现。

TOI 700 d的世界

TOI 700 d围绕这一颗名为TOI 700的小恒星运转,而这颗小恒星坐落于剑鱼座附近,距离剑鱼座有大约100光年的距离。它的质量是太阳质量的2/5,其表面温度则是太阳表面温度的一半。这颗小恒星周围有三颗行星沿着其轨道环绕,包括TOI 700 d,而TOI 700 d完成一整圈的环绕则需要37天的时间。

美国宇航局新发现:可供宜居的小行星,TOI 700 d

起初,这颗小恒星被天文学家们误认为,它与我们的太阳更加相似,这就意味着天文学家们猜测它的行星们将会更大、更炙热,从而排除了它的行星存在适宜生命生存的可能性。但是,苔丝的研究组人员更正了这一错误,并且通过使用美国宇航局的斯皮策太空望远镜,观测到该行星在其寄主星面前运行的情况,确认了TOI 700 d的这一发现。

美国宇航局新发现:可供宜居的小行星,TOI 700 d

参与这一研究的芝加哥大学的研究生艾米丽·吉尔伯特在声明中提到,“当我们修正了这一恒星的参数时,它的行星们的大小下降了,随后我们意识到,位于最外侧的行星,与地球的大小相似,并且处于宜居区域。”

“此外,在11个月的数据中,我们并没有探测到恒星产生的耀斑,这增加了TOI 700 d适宜居住的几率,并且可以使建立其大气层和地面状况的模型更加容易。”

美国宇航局新发现:可供宜居的小行星,TOI 700 d

(图片为宜居区内的TOI 700 b、TOI 700 c和TOI 700 d三颗行星的运行轨道)

TOI 700 d 是其系统中最外侧轨道中的一颗行星,也是其恒星宜居区内的唯一一颗行星。

TOI 700 d 是其行星系统内最外侧的一颗行星,也是唯一一颗在其恒星宜居区内的行星。它的小型寄主星将太阳提供至地球的能量中,大约86%的能量提供给了TOI 700 d。

在这一系统中的其他的两颗小行星并不具备宜居的条件,主要是由于他们与其寄主星过于接近。TOI 700 b,可能是一颗充满岩石的小行星,几乎与地球大小相同,绕行轨道一圈的周期是10天,然而TOI 700 c,多由气体组成,其体积是地球的2.5倍,以及它的绕行周期是16天。

美国宇航局新发现:可供宜居的小行星,TOI 700 d

TOI 700 b、TOI 700 c、TOI 700 d在行星轨道上的对比、以及体积大小差异、和周期差异对比

美国宇航局新发现:可供宜居的小行星,TOI 700 d

TOI 700 b、TOI 700 c、TOI 700 d和他们的寄主星在太空中的位置

这三颗行星可能与其寄主星都存在潮汐周期性的联系,这意味着他们在运行的过程中将会旋转一次。这还表明一侧的行星可能会持续地一直面对着它的寄主星。这也可能意味着TOI 700 d的云层形成状态和风型与地球上的情况大不相同。

外行星的探索还在继续

苔丝自从2018年4月发射起,就一直在寻找可供居住的外行星。这一调查卫星使用凌星法寻找行星,这意味着它可以测量可能由于行星的环行轨道在附近,而使其恒星的光芒轻微变淡的现象。

美国航天局的苔丝和开普勒计划至今为止已经发现了多过4000个外行星了。

美国宇航局新发现:可供宜居的小行星,TOI 700 d

近20年来发现外行星的数量处于激增状态的一个原因是:天文学家们渴望找到一个类似我们的地球这样的宜居的世界,并且可能回答我们人类是否是宇宙中唯一、孤独的生命体的问题。

天文学家们希望在未来对于潜在的、可供居住的外行星进行观测,通过使用计划于2021年发射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以确定宜居的外行星的大气特征。

1.Wikipedia百科全书

2.天文学名词

3. milketeaa-Passant Rabie- inverse

如有相关内容侵权,请于三十日以内联系作者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