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26子, 为何没人敢和朱标争太子位, 甚至连朱棣都选择隐忍?

永州章氏


朱标一出生就被朱元璋视为自己的接班人,他从五岁起就已经开始接受的正式教育。

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关于唐朝的动乱说过一句话:

“唐代皇位之继承常不固定,当新旧君主接续之交往往有宫廷革命。”

朱元璋对朱标的苦心培养是明朝实现稳定过度的关键一环,他只要在一天就没有人能取代朱标的地位

朱元璋在明朝还没有建立之前,在元朝至正十五年长子朱标出生的时候他就已经明白了“马上取天下,而不能马上治天下”的道理,并且他非常清楚为什么皇位继承不能依靠能力,而是依靠嫡长子继承的原因,因为这确实是维护皇室安危最正确的方式

各个朝代,当立储一事出现问题的时候往往都会带来动乱。所以在抗击元朝建立自己的势力的时候,朱元璋就已经开始了对他的继承者的打算。他非常明白,之所以嫡长子继承成为继承制度的根本,不是为了创造繁荣而是为了维持稳定,稳定才是延续的根本

所以朱标的使命在他出生那一刻起就注定了,那就是成为朱元璋的继承人。所以朱元璋在朱标身上注入了大量的心血并亲自为他培植了诸多势力,这些是其他儿子远远不能及的。

朱元璋为朱标付出的心血

朱元璋明白自己打下的大明江山迟早要交到继承人手里,而如果想要保持江山的稳固,那他的继承者就必须是一个守成文治的君主。

所以在朱元璋还在和陈友谅作战的时候,他就让宋濂做了朱标的老师。宋濂就是语文课本中《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被称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所以朱标从一开始就接受了正统的儒家教育,在各朝各代这往往是一个太子功课。为此朱元璋专门设立了“儒学提举司”。

因此大明王朝刚刚建立,朱标就被立为了皇太子。朱元璋延请四方名儒来教授太子功课,并选拔在儒学上有所作为的青年才俊来做太子的伴读,这不仅是在培养太子的学识,更是在布置太子的人脉,为朱标打好各方面的基础。朱元璋对朱标的重视可见一斑,而其他的儿子们与朱标相比真可谓是天差地别,朱元璋也只是想让他们作为今后朱标的臣子来稳定统治,因此当今后朱标逝世,朱元璋宁可再培养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也不从他的剩下的儿子中选拔继承人。

洪武六年,朱元璋就让年仅20岁的朱标开始参与政事,开始让朱标进行实践。洪武十年,朱元璋更是下旨:

命君臣自今大小政事, 皆先启皇太子处分, 然后奏闻。

这已经完全将朱标看作下一个皇帝了,从这方面将朱标的地位已经不可能被撼动了。

不仅如此,朱元璋更是对朱标进行了全方位的培养。为了让朱标文治而不软弱,朱元璋让年仅13岁的朱标在祭祀山川后步行回宫。洪武元年,朱元璋询问朱标“七国之乱”的缘由等等。这些鞭策和重视是其他诸王远远不能相比的。更何况朱标的地位在朱元璋的权威之下,何人敢犯?

太子党的势力

朱标五岁的老师就是“明朝”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洪武元年,立朱标为太子后,朱元璋立马仿照唐朝建立了东宫。开国功臣李善长、徐达、常遇春更被任命为“太子三少”——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一批开国功臣被安排在了太子左右,太子的地位更是无法撼动。

并且朱元璋更对负责东宫的官员做了安排,东宫官职全部由大臣兼领,具体不在赘述,但对东宫官僚的安排,己经是朱元璋在为朱标选拔臣子了。再加上朱元璋对太子老师的重视,导致活跃在朱标身旁的人不是名儒便是重臣,太子已经牢牢的同政局绑在了一起,朱元璋的其他儿子连插手的机会都没有。

为太子铺路的途中,一切可能危害朱标今后统治的势力也一个个的被朱元璋抹除

,导致在洪武年间经常发生诛杀上千人的命案,甚至为此不碍情面诛杀威高权重的功臣。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把李善长也杀了, 受牵连被杀者近万人, 还包括一批武将。朱元璋的采取这种做法,哪个藩王敢造次。

但是这种对朱标的过分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朱标的去世,因为在这种压力下朱标自己也是如履薄冰。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藩王根本无能为力,甚至是野心家朱棣,如果不是朱元璋的去世和朱允炆的软弱,朱棣也很难成事。

朱元璋的权威和太子党的势力,是朱标的地位不可撼动的主要原因


坦坦荡荡的尚格


朱标其实是个狠人,只是一直被后世史书低估了而已。他活着的时候,朱棣这帮弟弟在他面前根本不敢嚣张放肆。

第一、朱标并非软弱之人

朱标生于朱元璋攻打南京期间,自打他出生开始,直至洪武二十五年去世,朱元璋就一直把他视为自己的唯一接班人,从来没有想过要换人。其太子之位可谓是坚如磐石。

很多人觉得朱标能当太子,仅仅只是因为他是嫡长子,仿佛好像他不是嫡长子,他就没能力坐稳太子之位似的。但其实朱标真的是被大大低估了,他的能力和他的手腕,完全配得上太子之位。

比如洪武十年,朱元璋下旨意明言“朝中政事先启请太子处分,然后奏闻”。非常的大胆的给朱标放权。

在朱标以太子身份主持政务期间,正好是明朝四大案的集中爆发期。除了蓝玉案外,其余的三大案,朱标都有亲自过手。他除了因为受孙子牵连进胡惟庸案的老师宋濂向朱元璋求过情外,在史料当中看不出朱标与朱元璋在大政方针上有过明确的对立。

这说明了什么?朱标是个狠人!如果他支持朱元璋,说明他也是个狠人;如果他不支持朱元璋,而朱元璋又依然对他很信任,说明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抗压能力极高,是个城府很深的狠人

。这种人当太子,朱棣那帮人岂敢造次?



第二、朱标的能力很强

众所周知,皇帝让太子主持处理政事,这会对皇帝权力构成相当大的威胁,所以历代皇帝都很难做到真心放手让太子参与政务。比如康熙早年对太子胤礽也是各种放权,但最后出于对胤礽的不信任,还是把他废了。

因此,皇帝对太子放权,对于太子来说,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太子如果没有极深的政治城府和忍耐力,下场通常不会太好。而朱元璋敢让朱标处理政务,且朱标从来没有受到朱元璋的怀疑,一直稳坐太子之位,这说明朱标的能力真的不一般。

我甚至怀疑,朱元璋是故意给朱标搭台,让他作为自己在政治上的缓冲器。而朱标也借朱元璋的威慑而使人心归附自己。父子二人利益和立场高度一致,没有任何对立。

但是这种政治合作,却不知道为什么被后世文人塑造成了暴君和贤子的形象,非常的小家子气。别的都不说,就单说朱允炆,他也是被后世文人说成是“仁柔”之君。可是他在继位之后接连废掉五王。把自己的叔父要么逼死,要么囚禁。从这一点来看,哪里看得出他是一个“仁柔”之君了?

所以,简单的用仁慈评价帝王,这本身就是很可笑的。朱元璋选朱标为继承人,这或许仅仅只是因为朱标是嫡长子,朱元璋出于礼法和父子之情的选择。但朱标能稳坐储君之位,这绝不是简单的父亲爱儿子了。这就是帝王政治。



第三、“太子党”势力强大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即太子朱标病死的第二年,朱元璋故意挑起“蓝玉案”,一连诛杀了13名开国功臣。这13位被诛杀的功臣分别是:

凉国公蓝玉、开国公常升、会宁侯张温、鹤庆侯张翼、普定侯陈桓、景川侯曹震、舳舻侯朱寿、怀远侯曹兴、全宁侯孙恪、沈阳侯察罕、西凉侯濮兴、宜宁侯曹泰、支平侯韩勋、徽先伯桑敬、东莞伯何荣。

朱元璋为什么要诛杀他们?用朱元璋的借口来说,就是他们谋反。然而真实原因大家心里都明白:朱标死后,朱元璋想让朱允炆继位,但是蓝玉、常升那帮人支持朱允熥(朱允炆的弟弟)。朱元璋为了给朱允炆登基扫清障碍,便把这些人给宰了

曾经有后人对蓝玉之死做过评价:蓝玉本来是朱元璋留给朱标的辅臣,是朱元璋专门为朱标打造的太子党。朱标不死,蓝玉必受重用;朱标既死,蓝玉也不能再留了。因为此人实在太厉害,连朱元璋都未必能完全镇得住他

所以说,如果朱标不死,朱棣那帮人,根本不敢造次。就凭朱棣手底下那几块料,哪里是朱标太子党的对手?一个蓝玉就能把朱棣的十万铁骑打的连一头毛驴都不剩。(从侧面也能说明朱元璋对朱标能力很认可,连蓝玉这种骄兵悍将都敢留给朱标)



第四、朱元璋是个好父亲

朱元璋可能不是个好大佬,但他确实是一个好父亲。尤其是对朱标,朱元璋简直是有点父爱泛滥了。为了能让朱标尽快成长,让他能有政治威信,朱元璋坏事做尽,由他当白脸,朱标当红脸。

比如洪武二十四年,秦王朱樉因其在藩国多过失,被召还回京师,朱元璋大张旗鼓的打算将他法办,后经太子朱标的解劝,朱樉次年被赦免,放还回了封国。

还比如有人告发晋王朱棡有异心,朱元璋很生气,也打算要处罚他,朱标哭着给三弟朱棡求情,朱元璋才罢手。

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晋王朱㭎)然性骄,在国多不法。或告㭎有异谋。帝大怒,欲罪之,太子力救得免。——《明史》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每次朱元璋斥责侄子朱文正、外甥李文忠、义子沐英时,朱标就跑去请马皇后来劝解,最后朱元璋都是看着朱标的面子,不了了之。

帝初抚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为子,高后视如己出。帝或以事督过之,太子辄告高后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明史》

从这些例子都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朱标是真的很好,很给他面子。

众所周知,朱元璋是个主观性很强的人,他要法办的人,他就一定会办,太子朱标出面就能劝解,就能让朱元璋放下屠刀?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个事情的内核实质其实就是朱元璋扮白脸,他把扮红脸的机会让给了太子朱标。朱元璋的给朱标搭台,让朱标能够招揽人心,树立一个仁慈、心胸开阔的储君形象。

说实话,当爹能当到朱元璋这个份上,所有骂名他来背,所有扬名的机会都给朱标,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当中,估计找不到第二个例子了。



总的来说,自古最难做的就是太子,朱标不仅做了三十年的太子,还能稳坐,让内外都对他服气。这是一个简单文弱的之人吗?朱元璋一代雄猜之主,朱标要是没有腹黑,没有城府和手腕,能稳坐太子吗?对比康熙的太子,对比戾太子,对比李建成,朱标显然要强多了。表面上他是只小花猫,可实际上他是个豹子头。

朱棣拿什么跟朱标争?并且,从后来朱棣对靖难起兵一事的反复犹豫来看,他也不是那种不知天高地厚的人。拿头撞铁,朱棣也是知道疼的。


Mer86


朱元璋的太子朱标位子可以说是牢固的很,朱元璋众多儿子没有人敢觊觎他的太子之位,就算是朱棣也不敢,因为朱标是二号朱元璋,谁要敢和朱标抢位子,就是跟老爹朱元璋过不去,当然朱标的势力和能力也不是那些弟弟能比的。


朱元璋是苦孩子出生,可以说在中国那些大一统王朝建立者中,朱元璋可能是唯一一位是由农民转变过来的皇帝,象刘邦虽然出身也是农户,但是刘邦是个有游侠情怀的人,所以和朱元璋老农民的精神世界完全不同,再加上历代传下来的家族观念,朱元璋对嫡长子朱标的感情,不是别的儿子能比的。

首先要说到朱元璋和马皇后的感情

朱元璋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加入了郭子兴的义军,因为工作的好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郭子兴将养女马秀英许配给朱元璋,马秀英嫁给朱元璋后是一心一意为朱元璋着想,在郭子兴把朱元璋关禁闭时,马秀英怕朱元璋饿着,就偷偷的烙了几个烧饼放在怀中给朱元璋送去,等送到朱元璋手里时,马秀英的肉都焦了,朱元璋看到心疼的直掉泪。


朱标生于1355年,是马皇后所生,中国传统的“立嫡、立长、立贤”,朱标是三样都占了,朱标的出生,让在率军攻打集庆的朱元璋欣喜若狂,特意跑到山上刻了“到此山者,不患无嗣。”在朱元璋的心里,嫡长子朱标的出生,他是后继有人了,所有的努力结果都有人继承了。看看朱元璋、马皇后和朱标,是那种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精神世界,朱元璋对朱标不满意是和平民一样直接开骂,可以说老朱和这个儿子的感情不象帝王家,而是平民家的,这天下就是为朱标打的。

第二个就是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就让朱标处理朝政,朱标的能力和势力都不是那些弟弟能比的。


洪武十年,朱标22岁,朱元璋下令今后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让朱标每日和群臣见面,听断和批阅各衙门报告,朱标这一处理国政就是十几年,这十几年中朝廷所有人的任命提拔都是从朱标手中过了一遍,才到朱元璋手里,可以说朝中都是太子党,朱标和朱元璋常常有一些政见不合之处,但是只是最后没被采纳,自身地位并没有因此受到撼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朱元璋是朱标太子党最大的势力。

在朱标作为太子的时候,诸王就全部外出就藩了,在古代,皇子想要竞争皇位就必须要留在京城,朱元璋早早的就把其他儿子派出去,这些儿子就没机会结党造势,而朱标对于兄弟的命运是可以直接干涉,朱元璋多次要惩罚诸王,都是朱标进行劝阻,对于朱元璋来说,想要惩罚谁就惩罚谁,朱标能够劝阻,说明朱元璋对诸王的处置是和朱标讨论的,这就意味着朱标在很大程度上拥有了决定其他兄弟命运的权力,而那些得到朱标保护的兄弟自然也是对大哥感恩戴德。


还有朱标身边的军功集团、儒臣集团,以蓝玉为首的二代军事集团都是铁杆朱标党,蓝玉是常遇春的妻舅,而常遇春是朱标的岳父,所以作为太子妃舅父,蓝玉是极力维护太子,朱标和那些儒臣也是早早的融为一体,朱标对宋濂这些儒臣是恭恭敬敬,言必称师,试想文臣武将都是太子党,朱棣拿什么和朱标比?

还有朱标的能力,朱标出身于至正十五年,经受过战争的洗礼,又师从宋濂这些大儒,理论上应该是文武双全,监国辅政十几年的履历也吊打所有的弟弟,还有朱标能够在一位足以排进中国历史前几名的皇帝手下稳坐太子宝座,从侧面也能看出朱标的能力,因为在太子这个位置上,想要让老皇帝放心又能掌握自己的权力,这个是很难的,看看历史上戾太子、隐太子的下场就清楚了。


可以说朱标见识充足,履历丰富,能力合格,势力强大,根基雄厚,而且朱元璋对朱标是全力支持,尽力培养,没有丝毫的猜忌,试问哪个兄弟敢跑出来跟朱标争太子位,这不是找死吗?我相信如果朱标活着的话,朱棣造反的念头是想都不敢想,更别说太子之位了。


历史红尘


朱元璋有26个儿子,其中两个夭折,其余24个都活到成年。这24人,年龄相差很大,大的太子朱标1355年出生,8岁就被立为世子,13岁被立为明朝第一位太子。老二秦王朱樉只比朱标小一岁,老三、老四、老五也只比朱标小几岁,加上都是马皇后所生嫡子,如不采取措施,这些人对太子是有威胁的。

其余皇子都不是嫡子,加上年龄较小,最小的伊王朱㰘,出生于1388年,比朱标小23岁,这些小弟弟们其实构不成威胁。

朱元璋熟读古代历史,知道年龄相仿的兄弟多了,不采取恰当措施,难免出问题,历史上这样的教训太多了,李世民兄弟就是例子。为此,朱元璋想出了一个办法:分封。

朱元璋将除了太子以外的其他儿子全部封为亲王,他们一成年就被派往各地当藩王,屏藩帝室,没有皇帝的批准,不能擅自行动。老二秦王,22岁就被派往西安就藩;老三晋王,20岁被派往太原就藩;老四燕王,20岁被派往北平就藩;老五周王,也是20岁被派往开封就藩。

朱元璋以为这样,皇子们就相安无事了,毕竟没有在一起,要想暗杀太子,想诬陷太子,很难做到牙齿咬舌头,那是因为两人天天在一起,把你们分开了,各过各的,总算没事了。

朱元璋的如意算盘打的不错,在位期间,儿子们确实相安无事,谁也没有兴风作浪,朱元璋对儿子们的要求也相当高,一旦在封地有不法行为被举报,都要被朱元璋严肃处理。

不过,好日子不长,朱元璋去世后,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即位,大力削藩,引起老四燕王朱棣的不满,于是起兵反抗朝廷,叔侄打了三年,建文帝朱允炆失败,燕王朱棣成功。朱元璋躺在明孝陵里气的吐血,人算不如天算。


坐看东南了


朱元璋曾经给朱允炆和朱棣出了个对联,上联是“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答“雨打羊毛一片膻”,而朱棣给出的下联是“日照龙鳞万点金”。孰优孰劣,一目知之,关键的是在得到朱元璋的肯定后,朱允炆分明从朱棣的表情中读出了得瑟和轻蔑。



无独有偶,太子朱标还在世时,有一回朱棣正好遇见朱标路过,朱棣大大咧咧地走过去,与太子并行,甚至伸手搭住朱标的肩膀,这在现在看来没什么,在朱棣看来也是兄弟只好的象征,但在当时的等级制度下,一个王爷对太子动手动脚,分明是僭越,是大不敬的。朱标仁厚,不好说什么,但这一幕让朱元璋撞到了,那可不得了,当即喝止朱棣,大骂了一顿朱棣灰溜溜地逃了。



虽然是父子骨肉,但是皇权面前,天子一怒,血流漂杵,朱元璋愤怒起来,虎毒食子还真不是开玩笑的。

1.朱元璋铁腕治吏,绝不避亲



朱元璋为整顿吏治,同时也为了铲除功臣,大搞反贪行动,仅空印案、郭桓案,便连坐诛杀七八万人,整个洪武年间,仅贪污屠戮的人数就在十万至十五万期间,其中不乏功臣宗亲。

开国功臣朱亮祖只不过杀了一个知县,其和长子朱暹就被朱元璋活活鞭死。再有就是驸马爷欧阳伦,仅仅因为走私茶叶,就被朱元璋处死,连马皇后和安庆公主求情都没用。开国功臣李善长、刘伯温、蓝玉等人,他们跟着朱元璋出生入死,情面绝逼赶得上父子亲情了,更有免死金牌坐镇,照样免不了一死。

当时明朝的官吏,极少有能满任退休的,连宰相胡惟庸都被诛杀了,大家都夹着尾巴做人,朱棣与朱元璋性情极其相似,他绝对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的人,绝不敢轻易在朱元璋还在世的时候胡作非为。相反还得了个“燕王在国,抚众安静不扰,得军民心。众咸谓其有君人之度”的美声,如此看来,朱元璋的威信,就连最大的篡位可能人物朱棣都不敢挑战。

2.嫡长子继承制,太子朱标名正言顺,深得人心



专制社会之中,保持社会稳定的关键在于抑制人民的主动性和活力,嫡长子制即为抑制皇族内部的活力而设。所以,许多人的命运在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被确定。

太子朱标作为嫡长子,早早地就被确定为帝国的接班人,毫无争议地按照储君的标准来培养。而且太子宽仁,与朱元璋的暴戾截然相反,许多大臣将希望都寄托在朱标身上。朱标从小接受儒家经典教育,不仅李善长、宋濂等老臣看重他,就连方孝孺、黄子澄等普通大臣都对他十分尊敬,朱元璋对这个长子也是十分厚爱,即便太子顶撞他减少杀戮,尽管朱元璋暴跳如雷,甚至追打他,但这更像是严父对儿子的管教,从未曾对太子起过杀心,这种待遇,是其他皇子不会有的。

尽管朱元璋对朱棣也有偏爱,甚至将徐达之女嫁给他,但是这样也远远赶不上朱标的地位和声望。以朱标死后,朱元璋立朱允炆为太子,群臣坚决支持来看,朱元璋是下不了这个决心,冒天下大不韪而立朱棣的。

同时,朱棣靖难成功,自称“朕为高皇后嫡子”,足以证明他也认同宗法继承,也讲求名正言顺,因此朱标的太子之位,无人能撼动。


春秋正义


懿文太子朱标是朱元璋嫡长子。
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10月10日,在太平商人陈迪家中,朱元璋嫡妻马皇后,替朱元璋生下了长子朱标。
朱元璋这时候在干什么呢?他在攻打集庆(后来的南京),事实上也是在这一年,朱元璋有了自己稳固的根基,并开始为征战天下奠定了本钱,这个儿子的出生带个了朱元璋无限的欣喜。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出身贫寒,以往求娶一个妻子尚且感觉不可能,而今朱元璋自己也有后了,对于他本人来说,这个长子意味绝对不同寻常。
由于这个儿子给朱元璋带来极大的希望,因此在后来对朱标的教育上,朱元璋也颇为重视,并且在登基以后,立刻就立为皇太子。
朱标这个太子的地位十分稳固,稳固到什么程度呢?朱元璋效仿历朝历代,为太子设置官署,但大部分都是由朝臣兼任,而这些朝臣都是定鼎大明天下的功勋臣子,等于说皇帝将自己的朝臣班底都给了朱标。
朱标被立为太子的时候,年仅13岁,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接触的都是儒家经典教育,直到洪武七年以后,准表年满22岁,这一时期朱标开始帮助父亲处理朝政。
从洪武七年到洪武二十四年,朱标几乎一直都陪伴在朱元璋的身边。
那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面,朱标有自己的班底吗?我想应该是有的,甚至于对这个儿子,朱元璋十分放心的让他与朝臣结交,唯恐这个儿子和朝臣不熟悉。
虽然在洪武朝一般功臣宿将,实际上打扮都和朱标沾亲,比较典型的如徐达是他岳父、舅丈是蓝玉、表兄李文忠,妻弟是郑国公常茂、开国公常升。
开国功臣中,大部分都是朱标的老师,如李善长、徐达、冯胜、邓愈,朱标自幼和他们混在一起。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从国子监中筛选不少的才俊,在太子身边做伴读,可以说有这么多的能臣干将辅佐,即便是朱元璋去世以后,朱标也绝对能够坐稳天下。
朱标虽然仁厚,但也绝对不是一个软弱可欺的人,朱标在活着的时候,其他几个皇子基本上都没什么出头之日。
一方面源于朱元璋对太子的重视,诸王不敢造次,另外一个方面,朱标在诸多皇子中年龄最大,朝臣中大半都是太子嫡系,其他诸王就算是再有野心,也只能是靠边站。
实际上即便是后来靖难之役的时候,朱棣虽然能征善战,但也一度居于下风,一方面得益于朱元璋所预留的班底,但也不能不承认朱标在朝臣中的影响力,即便是在他去世多年以后,仍然根深蒂固。

漫步史书


父亲是皇帝,儿子是皇帝,而自己却不是皇帝。此人是谁?朱元璋之子朱标。

按理说,朱标也该当皇帝,为什么没当上皇帝呢,只怪上天捉弄人,他没能活到当皇帝的那天。

在朱标生前,一直牢牢的坐住太子之位,朱元璋一共有二十六个儿子,没有一人敢于朱标争夺太子之位,或者说想争夺,但是不敢表现出来。这是为何?

出生高贵,得父喜爱

朱标是朱元璋的第一个儿子,在朱元璋还没有称帝,正在辛辛苦苦攻打集庆的时候,传来了大儿子朱标出生的消息,一听到这个消息,把朱元璋高兴的啊,在当时驻扎的一座山上刻下“到此山者,不患无嗣”八个大字。可能是受到长子出生的鼓舞,人逢喜事精神爽,一口气攻下了集庆,并在此称帝。而且朱元璋曾亲口对他说大开杀戒是为了帮他清除木条上的刺。

且朱标是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儿子,又是嫡长子,按照祖制,太子也该由他当。何况马皇后是谁啊,在朱元璋屡次想大开杀戒时,谁的话都不听,唯有马皇后能劝他。朱元璋与马皇后是患难夫妻,他对马皇后的感情比起雍正对孝敬宪皇后(电视剧中的纯元皇后)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爱屋及乌,朱标自然深得朱元璋喜爱,就是其他皇子敢争,怕也是难成功的。

背景强大

朱标身后的背景,说出来正是吓人一跳。他的老师是宋濂,宋濂是谁,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还有李善长作为太子少师,徐达作为太子少傅,常遇春作为太子少保等等,这些开国功臣都可以说是太子朱标的老师,可以说是拥护太子的人。

说完太子的老师们,在来说太子的亲戚,除去母亲马皇后,他的岳父常遇春,岳母蓝氏(蓝氏的弟弟是明初名将蓝玉)。这样强大的背景,其余皇子怎么和他比啊!

为人宽厚仁义,风评极好

朱元璋在登上帝位后,可以说是较为残暴的,动辄杀人上万。而朱标与其父性格大不相同,以仁义著称。最出名的事情莫过于救老师宋濂,野史甚至记载他为救老师跳河(这我在以前回答中有写到),虽然真实性不高,但也侧面反映出了他的仁义。而且他还多次为自己犯错的兄弟求情。甚至还敢“批评”他的父亲,“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臣”认为因以仁道治国。这些都使得朱标的口碑极好。方孝孺也评价他“盛德闻中夏,黎民望彼苍。”“圣子承皇业,能疏四海衰。”可以说,朱标若是不死,绝对是一位明君。

与父经历开国艰苦,颇有威信

要说在朱元璋那么多儿子里,谁在大臣中最有威信,那非朱标莫属了,从小就被自己的父亲用亲身经历教育创业有多么不容易,深知开国之难,又在他的二儿子朱允炆出生后,帮助父亲处理朝政,可以说在朝廷中是又一定威望的。

集天时人和于一身的朱标可以说是皇位稳稳当当,他的其他兄弟又有谁能比的过他,谁能和他争呢?只怪造化弄人,朱标竟英年早逝,无缘于皇位。


雨霁视角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朱元璋二十六个娃里,出彩的他也不少,毕竟作为开国皇帝吗,儿子一怂怂一窝,那是没有的事。

但只要朱标不死,您别说是朱棣了,其余二十几个娃,根本就没有他们什么事,也生不出啥别样的心思,有意见他也得窝到肚子里憋着,得空去趟茅房放空一下就得了。

所以像康熙那样上演啥九子夺嫡的戏码,根本没有的事。可惜啊,天妒英才老天爷早早的就把这朱标给收走了。

这一家伙把个朱元璋痛的好悬没趴下,死命撑着就想让这后继者朱允炆拔高,再拔高一点。但这朱允炆和文臣靠的太近,嘴上的功夫不错,但这心肝脾肺肾太软了一点,让那些个已经心如死灰的叔叔大爷们的心思活泛了不少,结果就把个江山丢的稀里哗啦,落了身死族灭,大好江山便宜了朱棣。

当然咱也不能说这朱棣干的不好,人家朱棣干的也不错,这是个纯爷们,是人家喊出了天子守国门,君王社稷死的口号,大明朝终其一生都遵守了这个诺言,这岂止是一个好字了得。

咱今天就事论事,今天说的这几个人,老梁都得点个赞,都不错。

好了,咱把话头拉回来接着聊。

朱标其人

这么说吧,咱这大明朝挨着满清有点子近,这有些个事,整的不明不白的。毕竟咱了解大明朝是从《明史》上了解的,而这《明史》却是满清那会的张廷玉设计的。

而张廷玉所在的朝代,恰好又是满清文字狱达到巅峰的时期,就为了那俩破字都死了不老少的人,您就更别说这《明史》中记载了。朱标这事也就寥寥几笔,把这么个人就给耽搁了。

所以今天这事,咱得从字里行间透出的那么一丢丢的味道来品味当年的事情。

相当年,朱标出生的时候,朱元璋这个当爹带着一帮子大头兵抡着大刀片子砍南京的城门洞。这长子一出生,把个朱元璋开心坏了,这就在南京这嘎达找了个山头,留了俩字:“得此山者,不患无嗣!”

也是,人哪,只要不是混蛋,第一个娃总是那么开心,而且朱元璋这娃还是他那糟糠之妻马皇后所生,对人家朱元璋来说这就是双喜临门啊!

您要说朱元璋没对这娃有什么希望,那叫胡说,所以当这朱标在朱元璋心心念念下,长到了五岁的时候,这就赶鸭子上架请了宋濂当老师给朱标启蒙。

说道这里咱转过头来瞅瞅朱棣,都长到七岁了。眼瞅着比门口那俩石狮子都高了,朱元璋这才想起给他取名字,这时间点上,恰好是朱元璋把这天下给平定差不多的时候,高兴的过了头,才想起有这么个儿子。

这叫人比人气死人啊!

这到了大明朝开国的头一年,那事多如牛毛,朱元璋都没有放下朱标这大小子,立马给他整出了一套高大上的人马组团搭台,让他当主角。

一大帮人独独教他一个人,左手李善长右手徐达,屁股后头跟着常遇春,冯胜等等,你就说吧这要文有文,要武有武的,这娃只要不傻,成才就不说了,拿来当一个国家的顶梁柱没啥问题。

所以这朱标打一出生,朱元璋就是按照太子的标准来培养的,其他人就没这待遇,基本上就是一个放养的状态,您自己个本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原则自己个找出路去吧。

你说这事有的比吗?没得比!

这还不算,朱元璋还时不时的,自己个充当老师,提着耳根子传授帝王之道。

话说朱元璋就是个狠人,就这么耳提面授之下,您要说朱标不是个狠人,老梁一准给你亮个后脑壳,咱根本就不信。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就要说了:“老梁你个大嘴巴,你快拉倒吧,历史上都有定论,说朱标是一个温文尔雅的人,集合了儒者的风范,仁慈的典范,哪里的狠人,窜行了吧!”

开头咱都说了,今天这事,咱的从字里行间里闻这味道。

这就来了。

朱标是个狠人

首先,大家伙都知道朱元璋是个狠人,但就是这么个人,在洪武十年的时候,就整过这么一道旨意,大体意思是,这朝堂里的事,先拿到太子那头,让他瞅完了,然后拿到俺老朱这里,让俺听听就行了。

这是啥意思?很明显这就是放权,这朱标处理的不合他朱元璋的口味,那就不是一路的。这不是一路的,俩人早呛起来,还能论到朱标一直插手朝堂的事,朱元璋早就大脚丫子往死里踹这朱标了,你以为他不敢。

大家伙都知道,明初有四大案,这四个案子有三就发生在朱标参与朝堂事的时候。分别是胡惟庸案,空印案和郭恒案,至于最后一个蓝玉案,这是朱标死后的事,但这事和朱标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咱回头再说这蓝玉案。

就这前三的案子,每个案子诛杀之人都是以万计的,这朱标要是个仁慈的人,这爷俩还能凑在一起往一个锅里撒水?你拉倒吧!

咱就从史料上瞅,就没有瞅见这爷俩在大方向上有啥不一样的举措,根本就没有!

朱元璋狠,朱标更狠!

说道这里,有人就说了:“在胡惟庸这案子里,他朱标就给自己的老师宋濂求过情!”

是,这说明什么?说明朱标是仁慈的,但他的仁慈是有限的,看人下菜,这很符合一个君王的标准。

而且宋濂这事,是受到了他的孙子的牵连,才遭殃的。这宋濂要是直接参与进去,您试试朱标会给他求情吗?拉倒吧,朱标和朱元璋是一个思想,这三案子会动摇大明朝的根基,他不弄死你,你就不知道啥叫标杆,要知道这三个案子,朱标可是亲自上手的。

就这城府,就这手腕,朱标往地头上一坐,您试试,其余二十几个兄弟有跳出来的吗?那叫找死,朱标的刀子还没粘过血,粘血的刀子用的是朱元璋的。

“大哥您来,有啥事吩咐一声就得了!兄弟在所不辞啊!”朱棣估计只能递上这些个话来,老老实实的窝在自家的地头上当燕王。

再有,朱标和朱元璋之间是啥关系?

让老梁说,这就是戏台上的搭档,一个整红脸一个整白脸。朱元璋整红脸动不动就抡刀子,朱标整白脸动不动就挡刀子,当和事佬。当然朱元璋动刀子的时候,这刀下的人在朱标的眼里确实是动摇了国家的根基,你看他给你挡不挡?

这话说穿了,其实就是为了朱标收人.心的,这人.心收齐了,朱元璋这么一走,朱标就会有一个安稳的天下,有一群死心塌地为他服务的班底。

刚刚说宋濂的事,就是其中的一件。还有朱标的很多兄弟,犯了错,提到朱元璋的眼跟前,这少不了是要扒层皮的买卖,结果都是朱标求的情。比方说朱樉男女通吃的事,朱棡用小皮鞭抽厨师的事,朱橚没经过批准擅自跑到老家凤阳溜达的事等等。

您就说吧,这些个王爷大臣那个不承人家朱标的情,只要朱标往皇位上那么一坐,大手这么一划拉,有那个不听使唤的?指不定你旁边就有一个受到过朱标恩情的人,把你卖了你都不知道。

这就是仁慈给朱标打造了一个铁打的朋友圈。回头咱瞅瞅朱棣,起兵造反,就没啥朋友,整了个盟友宁王出来,还是骗人家的,整个耳目太监出来,还得花毛毛钱。

这事说出来都丢人。

说道朋友圈,咱就不得不提蓝玉。

蓝玉是朱元璋给朱标留下来的大将,是标准的太子党一系的。开头朱标在的时候,这蓝玉整了很多幺蛾子出来,朱元璋都没怎么理他。但这朱标一死,这就是前一脚后一脚的事,连一年都没有过,就把这蓝玉给剁了,整成了一张人皮。

能让朱元璋这么对蓝玉,只能说明蓝玉是个狠角色,这么一个狠角色留给朱标用,只能说明朱标比蓝玉还恨。

在朱元璋的眼里,朱标一死,得,朱允炆是肯定压不住蓝玉的,所以蓝玉只能去死。

之后朱元璋把太子党一帮人杀了个干干净净,这也没谁了,这直接造成朱允炆对抗朱棣的时候没将可用。

朱元璋他也没法子,就朱允炆那样子这帮太子党是压不住的。

话说这朱允炆是真仁慈,他是对谁都仁慈。

所以朱标不死就凭蓝玉这一个大脑袋,立马就能把朱棣压的服服帖帖,哪有长高的机会,根本就不存在这种可能的。

好了,今天就写到种类,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朱元璋的其他25个儿子并不是不想和朱标争太子位,而是真的不敢争,也没那个能力。主要原因就在于朱标和其他25个皇子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差距,而且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马皇后的亲儿子

首先,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虽然是以父系为主体,但在历史上,很多朝代的皇帝对于选太子这件事上还是会稍微侧重于皇子本身的出身,也就是其生母的地位。比如有些皇帝在位期间特别喜爱某一个妃子,那么自然而然在立太子的时候就会大幅度偏向自己喜爱的女人之子。

朱标的生母是朱元璋正儿八经、母仪天下的孝慈高皇后马氏。说句实实在在的话,没有这个女人恐怕朱元璋都难以统一天下,是朱元璋当之无愧的贤内助。而朱元璋对与自己共患难过的马氏更是没得说,当皇帝后非但没有嫌弃这位已经人老珠黄的结发妻子,而且让其统率三宫六院,当了皇后。

朱元璋的嫡长子

历史记载这位马皇后一生给朱元璋生了5个儿子,其中就包括太子朱标和燕王(后来的明成祖)朱棣。按照朱元璋对马皇后的敬爱之心,其他妃子所生的21个皇子就已经从太子继承人的选拔名单中排除了。

这样一来,朱元璋的选择区间就是马皇后所生的5个儿子,立谁是好?在古代封建社会,还有这样一条不成文的规距:“立长不立幼!”也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所以古代皇帝在立太子时,一般会以嫡长子为首选,除非有特殊情况才会“废长立幼”,而且“废长立幼”往往导致的是由于皇位斗争而引起的自相残杀事件,这绝对不是朱元璋愿意看到的。

杰出的个人能力

最后一点,朱标这个人有能力,作为朱元璋的长子,朱标从生下来就亲眼目睹他老爹在死人堆里摸爬滚打,不管是见识还是能耐都因此而优秀很多。正在攻打南京的朱元璋喜得长子,更是高兴的没话说,从小就对朱标进行一系列严格有效的教育,这更进一步的锤炼了朱标的个人能力。

公元1364年,朱元璋攻下应天府(今南京)之后,自称吴王,并立长子朱标为世子。从这时起,朱元璋就已经将朱标作为自己的王位继承人来培养。1368年,朱元璋称帝,朱标也顺理成章的被册封为太子。成为太子后,朱元璋更是对朱标寄予厚望,一方面让其处理政事,锻炼能力,并在其后给予监国的重任;另一方面对朱标的教育也是不敢松懈,大力培养。

而历史上的朱标也是不负朱元璋望子成龙的希望,为人和善友爱,在处理朝政方面能够做到井井有条,深得民心。只可惜在公元1392患病身亡,令朱元璋大为痛心。试想一下,这样优秀而且深得朱元璋疼爱、老百姓爱戴的人,其他的皇子又有什么能力来取而代之?倘若朱标多活十几二十年,可能就没有朱棣什么事了。


与狼共舞的历史和旅行


朱棣不是隐忍,他对朱标做太子,是心服口也服,毫无想法。而其余24子亦是如此,朱标当太子,他们毫无争夺之意,甚至大多数都是心甘情愿的拥护他做太子,也愿意在他当皇帝后,辅佐他治理大明天下。



那很多人就不解,“最是无情帝王家”太子作为未来的皇帝,这个位置应该是所有人都为之千方百计想要得到的,可怎么到了朱标这里,他的那些兄弟却为何不去争呢?反而是发自心底的拥护朱标呢?

其实这一切都得益于朱标的仁爱,他对弟弟们是真的疼爱,是发自内心的关心,在他的眼里,这些弟弟们不是他上位的绊脚石,而是可以信赖的一家人,是单纯的兄弟,所以他对这些弟弟的关心是无微不至的,再者因早年朱元璋、马皇后都忙于外事,平常那些弟弟都是朱标在照顾着,试想这个从小培养起来的深厚的感情,那些弟弟还会反对他吗?



“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帝初抚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为子,高后视如己出。帝或以事督过之,太子辄告高后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明史》),朱标从小接触儒家经典,深受儒家仁孝礼义信思想的影响,所以造就了朱标仁慈宽厚,温尔儒雅的性格。如此他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弟弟们都十分友爱,丝毫没有摆太子的架子,而只是把自己当做是他们最亲的人,是最亲的哥哥。



而每当这些弟弟们犯了事,被朱元璋惩罚,朱标更没有落井下石,而是拼命的为他们求情,更是愿意自己替那些弟弟们受罚,如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曾多次犯错,就都是朱标从中调和求情,使他们免受责罚。再如晋王朱棡还曾被人告发他有谋反之心,朱元璋为此震怒,此时也是朱标痛哭流涕的跪在朱元璋的面前,以身家性命担保自己的这位弟弟绝不会谋反,晋王朱棡才逃过一劫。



可以说朱标对于这些弟弟是真的发自内心的疼爱,他没有把这些弟弟当做政敌,而只是兄弟,一群亲兄弟,为此他愿意付出性命去保护这群弟弟。要知道,人心都是肉长的,朱标如此对待自己的这些弟弟,这些弟弟难道就没有感动吗?当然有,他们都知道自己这位哥哥是真的为他们着想,是真的为他们好。

如此,朱标用自己的行动去疼爱自己的这群弟弟们,而朱标的这群弟弟也用自己的兄弟去回报朱标对于他们的疼爱,那就是发自内心的去拥戴朱标。



当然朱标之所以能成为这么一位心胸广阔,仁慈宽厚的皇储,这其中是少不了朱元璋的教育的。当时朱元璋就时常对教育太子和诸王等人的儒臣们说:“我的孩子们将来是要治国管事的,教育的方法,要紧的是正心,心一正万事就办得了,心不正,诸欲交攻,要不得。你要用实学教导,用不著学一般文士,光是记诵辞章,一无好处”,在朱元璋的眼里,育人要先教德,只有心正,才能干大事,如果就是单纯的教书本上的知识,这是没用的。

如此,朱元璋在教导太子时,除了让一群饱学诗书的儒臣教导太子学习知识,还选了一批德行高雅的端人正士,去教导太子“正心”。且朱元璋还常常以自己的经历教导太子,要他明白创业的不易,守成的艰辛。



就这样在朱元璋的悉心教导下,朱标虽然生于安乐,但并无纨绔之习,反而是成为了一代储君的典范,他温文儒雅,慈仁殷勤,颇具儒者风范,且心胸广阔,对自己的兄弟从无防备之心,而只有仁爱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