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为什么要陷害狄青?欧阳修逼死名将狄青,为何没人像骂秦桧那样骂他?你怎么看?

魔力侠曹操


答:谁说没人像骂秦桧那样骂欧阳修?

有人骂了,只不过声音太小,没什么人关注罢了。

而且,拿欧阳修和秦桧相提并论,可能得不到人们的认同,基本上是谁骂谁遭到鄙视。

事实上,更多人的认为欧阳修不但没害狄青,还在用心呵护狄青。

下面就这两种人谈一谈。

像骂秦桧一样骂欧阳修陷害狄青的代表人物是清人昭梿。

昭梿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七世孙,著有《啸亭杂录》一书。

书中说:欧阳修一连串弹劾狄青,说狄青有异心,他这种行为,哪里是人臣为国爱惜人才的做法?他这么做,最终使狄青以忧愤而卒。这之后,奸贼秦桧得以诬陷岳武穆,就是沿袭了欧阳修的路数。

称赞欧阳修没有陷害狄青,反而还在用心呵护狄青的权威著作,是《宋史》。

《宋史.欧阳修传》说:欧阳修奏请皇上贬黜狄青,目的是“以保其终”。

《续资治通鉴》也持同样看法,说:欧阳修乞求皇上罢免狄青的枢密使之职,贬到陈州任州判,既是想保全狄青,也是为国家消除未萌之患。

那么,欧阳修到底是陷害狄青呢?还是在保全狄青呢?我们来看具体经过。

话说,狄青是武将出身,却出任了枢密使之职,这是“重文轻武”的宋朝之前所没有的。

欧阳修在著《新五代史》过程中,通过对朱温、李嗣源、石敬瑭、刘知远、郭威以及赵匡胤等武将坐大,进而摄取国家政权的史例研究,深感武将官职过大,会对国家形成威胁。于是积极要求罢免狄青的枢密使之职,连接上了《论狄青札子》和《论水灾疏》、《论水灾疏灾之二》等奏章,一意要弹劾狄青下台。

虽然明人茅坤评《论狄青札子》时,称赞欧阳修这是“回护狄公”,但现在我们稍加阅读,就不难发现,通篇都是极尽污蔑陷害之词,文意直指狄青有篡位野心。

也正是这样,宋仁宗迅速罢免了狄青枢密使之职,将之贬到陈州任州判。

狄青因此郁郁而终。

了解过整件事的经过,欧阳修是“爱”还是“害”狄青,相信看官已经心中有数。

欧阳修没有沦落到秦桧那种处处被人唾骂的境地,一来他和狄青没有私人恩怨;二来他也没有非置狄青于死地不可的决心,他只是想削减狄青的权势,不让国家出现“政变”、“军变”的恶果;三来狄青是郁郁而终,并没有像岳飞父子那样,被押解上刑场,刀光血影,朝野震慑。


覃仕勇说史


 狄青是我国著名的将领,忠君爱国没有话说。他最后的死亡和欧阳修脱离不了干系,不过对比起来,似乎大家对欧阳修的忍受程度很高,并没有人像骂害死岳飞的秦桧那样骂他,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用欧阳修和秦桧相提并论并不合适,他比秦桧要高明许多,而且人品也高了许多。狄青之所以死,与欧阳修脱离不了干系,但算起来,欧阳修最多起到一个推动的作用,而不是始作俑者。宋朝素来重文轻武,但狄青因为战功赫赫,因此官拜枢密使。


  这个官职已经对约定俗成的制度起到了强烈冲击,因而整个文官团队对其都是非常忌惮的。欧阳修只是文官团中的一位,并不能起到推波助澜的地位。另外,在当时,欧阳修反对狄青是出于所谓的正统思想。虽然这种正统思想在而今看来完全是错误的,但在当时是被世人所接受的。


  宋太祖拥兵自立成了皇帝,但他因此对武将格外忌惮。上位者对武将的忌惮,将整个社会风气引向了一个极端偏激的地步。因而,当狄青即将位列枢密使,整个文官团队也好,还是社会风气也好,都认为他有可能影响社会的安定。最可怕的是,或许连皇帝也这样认为。


  皇帝当初提出这个观点,遭到众臣反对,就算他想要维护狄青,说他是忠臣,但那些老臣只需要一句“难道太祖不是忠臣吗?”就可以将仁宗的所有建议给置之死地。


  不过,欧阳修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觑。但相比之下,他不遭人骂的最重要原因,或许是他并没有想要将狄青杀害。秦桧对岳飞是坏了必杀之心的,而且是用极端卑劣的手段将其召回,最后连他的儿子岳云都没有放过。


  相比之下,欧阳修则光明磊落许多。他只是不想让狄青做官,想要罢免他的兵权,如此而已。另外,他也认同狄青的功劳,认为他值得优渥的待遇,只是,他认为为了社会的安定,不应该让他继续担任重位。


知识源于阅读


韩琦曾当面鄙视狄青说: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才是好男儿!大概意思就是指着狄青的鼻子说:你是贼配军出身,和我们这些科举出身的没法比!


韩琦当年曾同西夏作战,结果好水川一战被打的丢盔弃甲,自己还派人到京城去传播“军中有一韩,西夏闻之心骨寒”这样的歌谣,为自己脸上贴金,最后成了三朝宰相。

战神狄青呢,大小战役数十场,攻西夏平叛乱威名赫赫。立下了不世功勋,最后却被贬官外放,不到五十岁便郁郁而终。

两人的经历足以说明,宋朝重文抑武的国策和对武将的极端不信任。欧阳修也的确曾几次上书,告诫皇帝不可对狄青委以重任,并认为这样能征善战的武将,最好是外放闲置起来才最安全。

但狄青之死这口锅,不应该由欧阳修来背,如果必须要找个人背锅,这个人也是赵匡胤。

赵匡胤本人就是能征善战的武将,在后周就做到了殿前都检点的高位,最后欺负柴家的孤儿寡母夺了人家的江山。这样得到天下的人,自然也害怕同样手握重兵的武将造反,所以定下了重文抑武的国策。

一百个文官贪污,都没有一个武将造反带来的危害大!这是宋朝皇帝的共识。

狄青是什么样的人?他早年为兄长顶罪,被判刺面充军,也就是文人口中的贼配军。脸上刻字这种侮辱性的惩罚如果发生在别人身上,可能会成为一生的噩梦,但狄青并没有就此消沉,他凭借着骁勇善战在军队中逐渐崭露头角。

为了遮掩脸上的刺字,他冲锋陷阵时经常戴着青铜面具,威风凛凛仿若天人,西夏的将领和士兵看到狄青,无不视若天望风而逃。宋仁宗更评价他:朕之关张!

宋仁宗是有名的仁义之君,对于狄青也十分欣赏,他曾问狄青:你现在也是身居高位的国家大臣了,脸上的刺字赶紧用药水去掉吧,多难看啊!狄青回禀皇帝:臣能有今天的成就,不是因为出身,而是肯用心尽力,这个伤疤没必要去掉!

狄青担任枢密使,这已经是宋朝军事系统中的除了皇帝之外的最高位置了,虽然有文官的辖制,但仍是位高权重。再加上他军事才能杰出,怎能不引起文官系统的警觉?


于是欧阳修等人开始编故事:狄青家的狗都长角了,这是要发达的迹象啊!陛下赶紧把他外放闲置起来吧,这样对狄青也是好事,起码能让他保住名声啊!宋仁宗虽是仁德之君,但毕竟也姓赵,一定是对武将忌惮不已的,最后狄青终于被贬,忧愤而卒!

不过欧阳修的做法也不厚道,后人评价:有宋一代,武臣寥寥,惟狄武襄立功广南,稍有生色,仁宗置诸枢府,甚为驾驭得宜。乃欧阳公露章劾之,至恐其有他心,岂人臣为国爱惜人材之道?


李飞叨


宋仁宗在位时,有一位治军严明、作战英勇的骁将,名叫狄青,他常年率军戍守边塞,是北宋的国防中坚。狄青出身寒微,无任何背景,完全凭个人努力与出色战功走上了将军的位置,官至枢密使尊位。

史载,狄青籍贯山西汾州,自幼习武,膂力过人,武艺娴熟,尤其是练就了一身骑射绝技。成年后,他来到宋都汴京(今开封)投军,因技艺出众,成了一名护卫宫廷的禁军士卒。北宋实行偃武修文的国策,军人地位低下,普通士兵投军后都要在脸颊上刺字,俗称“纹面”,就好像被流放的配军、囚徒一样,防止士卒开小差逃跑。后来大名鼎鼎的狄青,脸上自然也被刺上了那个被彼时人视为奇耻大辱的标记。

志存高远

狄青这人颇有个性,对于脸上这道“幌子”,别人耿耿于怀,他却不以为意,他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据记载,他到汴京参军、在脸上刺字那天,碰巧正遇到新科状元挂榜游街,状元郎披红挂绿,骑着高头大马,张灯结彩、吹吹打打的队伍跟着他招摇过市,从排队纹面的新兵身边经过。别的士兵都在哀叹:都是职场新人,命运怎么如此悬殊呢!?看人家状元郎,春风得意马蹄疾,再看看咱们,犹如被纹面的“贼配军”,真乃天壤之别啊!狄青却不以为然道:“今后怎样还不一定呢,建立大功业,得看个人的才干如何”。狄青这句话,成为众人嘲笑他的佐证,但这句话却成为他一生奋斗的动力,若干年后,那一科状元是谁早已不为人知,可狄青、“狄天使”的大名却被镌刻进青史中而永不磨灭。

一战成名

施展才能的机会终于来了。李元昊建西夏国后,屡次出军骚扰大宋边境,烧杀抢掠,朝廷不得不派兵增援陕北边塞州郡。狄青自告奋勇,随部分精锐禁军开赴延州(今延安),因他精于骑射,胆勇出众,被任为指挥使,麾下有一支约五百人的精悍队伍。

从繁华帝都开封来到荒寂苦寒的延州边塞,很多禁军将士都认为被变相流放,产生了畏难情绪。在与剽悍的夏军接战中,宋军屡吃败仗,将士们士气低迷,畏敌如虎。狄青和他们不同,他认为尽情施展才华的机会终于到来了。

据记载,每次作战,狄青总是披头散发,戴上一副熟铜面具,状貌狰狞,青面獠牙,只露出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他横枪跃马,身先士卒,冲入夏军军阵,横击竖刺,锐不可挡。

《宋史· 狄青传》记载,狄青在延州戍边四年,身历大小二十五战,八次负伤,却从不退缩,仍坚持战斗。安远之战,一番激烈厮杀下来,狄青身负重伤,夏军聒噪着大举反扑,他咬牙挣扎着重上战马,率将士们一举击退敌军。狄青作战勇猛,浑不畏死,西夏士兵对戴面具打仗的他既敬且畏,称其为“狄天使”。只要对面一出现狄青的身影,夏军将士人人胆寒,瑟缩不前,避之唯恐不及。

人生开挂

狄青行伍出身,能善待士卒,平时对士兵嘘寒问暖,打起仗来冲锋在前,因此深受将士拥戴。他治军严格,赏罚分明,在军中威望甚高,能做到令出如山,令行禁止。

后来,韩琦、范仲淹到延州主持军务。经略判官尹洙极力向范仲淹举荐狄青。范仲淹与狄青一见如故,连连称赞道:“真乃天生良将啊”!他见狄青文化不高,于是送他一套 《左氏春秋》,开导道:“成为名将不仅要骁勇善战,还应通晓古今 ”。劝狄青认真读书,以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狄青感激范仲淹的知遇之恩,从此每当戎马倥偬之余他就捧书苦读,不仅熟读《左氏春秋》,而且把历代名将的兵法都研究了一遍 。这些人的用兵特点、成败得失,狄青都谙熟于胸,本来大字不识一个的他逐渐成为一位文武兼具、既能冲锋陷阵又精通兵法的智将。一颗将星终于在西北边境上空冉冉升起。

之后,狄青屡建奇功,积功被攫升至秦州经略招讨副使,名声大噪,连宋仁宗都耳闻他的大名。宋仁宗对这位从小兵到将军的奇人大感兴趣,于是特地召他进京,问他戍边方略。狄青奉旨来到汴京(开封)时,恰逢夏军大举进犯渭州。仁宗命狄青绘制渭州地形图,并制定退敌之策。狄青对西北边地的山川地貌很熟悉,对敌我态势亦了如指掌,又很精通兵法,他的分析和制定的作战方案深得仁宗赏识。从此,哪里有战事,他就被朝廷调到哪里,从陕西到甘肃,从河北到四川,他接连用兵,均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这位发于卒伍的大将终于被宋仁宗任为枢密副使(相当于今天的三军副总司令),成为统领全国军队的副帅。

平侬智高

就在他刚当上枢密副使时,岭南传来了壮族豪酋侬智高举兵叛乱、攻掠两广的紧急战报。狄青毅然放弃京师的优裕生活,亲自率大军跋涉南下,准备平定侬智高叛乱。

宋仁宗打破惯例,在军中不设监军,不派文官牵制武官,由狄青统一指挥南伐宋军。狄青从西北边军中选拔了一批精锐士卒充实力量;拒绝了京中的一些权贵子弟随征的请求,不使他们借机混得一官半职;他否决了联合交趾(今越南)军队共同平叛的提议,力主由宋军单独出征,杜绝了“请神容易送神难”的种种后遗症。他的这些措施,后来被证明是十分明智的决定。

1053年,狄青率军千里南征,大军风尘仆仆地来到岭南宾州(今广西宾阳)后,他立刻下令,宋军驻岭南各部均不得擅自出军,先偃旗息鼓,养精蓄锐,待屡屡受挫的士气恢复后才可谈用兵之事。

可是,率军驻防岭南的宋将陈曙为了抢头功,擅自率部出击,在昆仑关被侬智高军击溃,陈曙领残部狼狈而回。狄青为严肃军纪,下令处决了陈曙等三十名负有直接责任的将领。一时间,原本屡战屡败、军纪涣散的岭南宋军大为震动,军事态势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

狄青对此变化了然于胸,却并不急于出战,他下令全军休整十日,还放风说军中粮草不济,十日后还要征集粮草。侬智高刺探到这一消息后,立刻放松了警惕。

正月十五日,侬智高以为宋军乏粮,不会大举进攻,于是在邕州(今南宁)张灯结彩,大摆筵席,准备欢度元宵节。可就在当天清晨,狄青突然下达了攻取昆仑关的命令。当夜,狄青身穿士兵衣甲, 率军顶风冒雨抵近到昆仑关下。第二天,宋军猛攻昆仑关,并一举攻破之,随后马不停蹄地直扑智高老巢邕州。

正月十七,两军在邕州城外遭遇,短兵相接,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宋军主力大多为西北边军,骑射皆精,凶悍善战,骑兵在归仁铺一带左右穿插、迂回,包围了以步卒为主的侬智高军。 侬智高见大势已去,只得弃城而逃,后辗转逃到大理国,却被大理国王杀死,并传首汴京。

功高遭忌

狄青率大军班师回朝,路经桂州(今桂林)时曾勒石记功,其碑至今犹存。狄青平定侬智高后,荣升枢密使(相当于国防部长,三军总司令),成为有宋一代唯一从士兵凭战功爬升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的将领。飞黄腾达、位高权重后,他的脸颊上还留有当初黥刻的士兵印记。有人劝他设法用药将这不雅印痕抹去,他却说:“留着也好,它能让士卒们都明白,地位低贱不要紧,要紧的是不自暴自弃,努力奋斗,能建功立业,就能成为人上之人” 。

正因为狄青用自己的特殊经历,向只重门第出身的封建官制发起了一次有效的挑战,撕开了森严封建门阀制的一道小小的缺口。但身为职业军人的他还是遭到了封建士大夫们的暗算,无数明枪暗箭从四面八方向他袭来。

翰林大学士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乃“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参与过范仲淹推行的庆历新政。令人惊讶的是,诬陷、迫害狄青的主要人物正是这位才高八斗的欧阳大学士。

将星陨落

《宋史·欧阳修传》记载:“狄青为枢密使,有威名。帝不豫,讹言藉藉。(欧阳)修请出之于外,以保其中。遂罢知陈州 ”。话虽寥寥几句,但已明确直指大儒欧阳修参劾、诬陷狄青,致使狄青被罢黜枢密使一职,外放陈州 。

狄青被晋升为枢密使后,欧阳修等别有用心的官僚不断中伤他 ,甚至用心险恶的提醒宋仁宗警惕,不能让狄青拥兵自重,成为周世宗麾下的赵匡胤,最终尾大不掉,代周建宋。宋仁宗出于自己的根本利益,竟然解除了狄青的枢密使职务,让他去河南陈州任太守 。

史载,狄青在陈州抑郁寡欢,还很担心自己继续遭到更严厉的攻讦与构陷,终日惶恐不安,不到半年就病死了。一代将星过早的陨落了。

名士污点

欧阳修虽也是一代文曲星,但却没有范仲淹那样的爱才之心与宽广胸襟。

欧阳修基于宋朝偃武修文的国策,嫉妒狄青所立下的不朽战功,尤其嫉恨狄青执掌军事大权(枢密使)的威名与权势,于是屡次向仁宗奏劾狄青有谋反篡位的野心,以“为国家消弭未萌之患”的冠冕之词请求罢免狄青之职,最终如愿以偿,结果却加快了军事羸弱的北宋走向“靖康之耻”的步伐,后汴京被金军攻破,徽、钦二帝被掳走,北宋灭亡。

但与南宋陷害岳飞的秦桧不同,诬陷狄青并间接逼死他的欧阳修并未留下千古骂名,主要原因是他认为狄青掌管了国家的军事大权,了解、熟悉许多军事机密,且屡立战功,在军中威望甚高,深受将士拥戴,因此必会拥兵自重并生出篡位野心的。因此欧阳修诬陷狄青的目的是“为国家消未萌之患”,而不是出于个人恩怨,况且狄青也未被他直接诛戮,而是遭贬职后抑郁而终的,不像岳飞那样直接被秦桧毒死在风波亭上,因此欧阳修迫害狄青只是名人的污点,和北宋重文轻武的国情有关,算不得大奸大恶之人,加上其出众的文学天赋,所以没有像秦桧那样被千夫所指,遭万众唾骂 ,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铁马冰河wu


一个人能写一篇文章弄得天下皆知,那他也就水涨船高,名扬天下了。一提到欧阳修欧公,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的《醉翁亭记》,有些子个心急的,估计会失口说成《岳阳楼记》,反正都是给哪写记,而且都是名扬天下,最主要的,当年上学的时候可没少下功夫记这些东西,摇头晃脑背得那个嗨呀,一边背还一边心里犯滴咕,嗬,这老小子可真会写,写这文章贼他妈溜!

正因为《醉翁亭记》写得极其成功,而且里面用的生僻字词与典故相对于其他古文要少得多,所以普及率就非常高,欧阳修也就名字插上了翅膀在宇宙中飞。其实坦白讲,宋代的那一众文人,只有苏轼是名篇俯拾皆是,脍炙人口的佳作数不胜数,其他的大多凭借一两篇佳作而为人所熟知。很遗憾,欧阳修也属于这一行列,除了《醉翁亭记》,我能想到的就是那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除此之外,就是他的一大堆头衔,著名历史学家,杰出的政治家,好像他的伟大也就止于此!

想想看,一千年前的文学盟主就混个这份,对呀,由此可见现在的文学宗师要是N年之后那指不走得跌多惨!没关系,没关系,幸亏现在传媒发达,还能留下影像资料,至少后人可以观瞻他们的形貌。而对于欧阳修,人们就只能猜和加上想象他的样子,其实这更有利于美化作家的形象。否则的话,只会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当年那一众文学青年围绕在欧阳修身边一定是一件非常盛大的场面,尤其是苏大才子一出场,新盟主与老盟主握手相见的场面,那一定是充满了温暖的画面,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大家都争睹那令人难忘的时刻!四目相对,双方都有难以言说的情感,这感人的场景,都刻在历史的回忆里。朋友们,不要客气,让我们愣怂愣怂地脑补那动人的场景吧,把我们的矫情一股脑全加进去,让它闪出艺术般的光辉!

至于狄青的事,不太清楚!





骑驴去高考


欧阳修和狄青所处的时代应该是宋朝最好的时代,因为这个时期,正是宋仁宗当政,宋仁宗被史家赞誉为史上最为仁慈和清明的皇帝,甚至有被称为千古一帝,乾隆最为佩服的皇帝也是宋仁宗。可即便是在宋仁宗这位极英明的君主治下的时期,也会出现狄青这样一代名将抑郁而死的事件,这不得不让人扼腕叹息。

一代名臣欧阳修可不是一代奸佞秦桧所能比的

振兴朝政,力图改革 欧阳修是仁宗天圣八年的进士,因其锋芒过于逼人,众考官欲挫其锐气,以促其成才。而故意让他落选状元,让他中了第十四名,位列二甲进士及第。

步入仕途的欧阳修很快就洞察到朝政弊端导致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冗官冗员现象严重,他和范仲淹便着手积极推行革新,他们推行的纲领遭到了保守派的严厉打击,便都被贬谪出京,范仲淹被贬谪到饶州,而欧阳修被贬谪到夷陵(今湖弱宜蛙)当县令。

虽然仕途遭受打击,但并没有磨灭欧阳修改革吏政的心。这时期的宋廷内忧外患严重,内部冗官冗员庞大,养的兵士众多,国家财政日渐枯竭,恩荫选官又造成许多官员才不配位,力事效率低下,政绩乏善可陈,土地兼并严重,造成许多农民无地可耕,多地出现农民起义。而外部环境,西夏的李元昊称帝,屡屡率兵犯边,宋朝的几次出兵又失利,接连损兵折将。而澶渊之盟后消停的契丹这时也开始蠢蠢欲动,要求宋廷割让关南之地。

眼见朝廷面对诸多不利,1043年,欧阳修又积极和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针对朝廷的吏治、军事、贡举法等提出改革主张。

因这些改革触犯了守旧派的利益,改革派们还被守旧派扣上了朋党的帽子,欧阳修还为此写了著名的《朋党论》一文进呈仁宗,进行自辩和对守旧派进行驳斥,庆历新政很快就夭折了,这些励精图治的改革派们纷纷遭到贬谪。欧阳修也不例外,被贬知滁州。在滁州时,他写下了著名的《醉翁亭记》。

此时作为谏官的欧阳修敢于秉公直言,行事光明。

《宋史欧阳修传》: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立品服。顾侍臣曰:"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

宋仁宗很是褒奖欧阳修的为人品性。

为官清明,勤心为民 欧阳修的仕途是几经沉浮,被贬谪了好几次,但他没有忘却为国为民的初心。虽为一文臣,却并不是只知舞文弄墨的迂腐文人,在守士卫疆上也极有见地,他出使河东时,力阻当地因后勤保障不便的问题而想要放弃对西夏的战略要地麟州,施以分兵多点驻扎黄河各堡寨的方法来减轻麟州的后勤压力,使麟州得以保全。也保得了一方平安,免遭西夏的兵患。还积极鼓励农民屯田开垦荒地,使得河东地区得到了很好的治理。欧阳修几次被贬出京,在任地方官时都能积极施政为民,体恤民间疾苦。

荐贤举明,宽仁厚义 欧阳修在主政礼部时,对有才之士的举荐是不遗余力,像苏轼、苏辙、曾巩等入选唐宋八大家的文坛巨匠都曾受过欧阳修的惠荐,还有张载、程颢、吕大钧等旷世大儒能够被世人所熟识,也是与欧阳修的提携分不开的。欧阳修以高风亮节来严格要求自己,虽因多次遭到政敌的污蔑,却仍不改自己的为人之道,身居高位,仍坚守大节,保持着很高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欧阳修如此一个德艺双馨为国为民的的政治大家,为何会上疏弹劾狄青这样一位同样为国为民出生入死的忠臣良将呢?

北宋中期第一名将,狄青可谓战功赫赫,守戍西陲时,与西夏大小战役打了二十五场,中箭达八次之多,他的骁勇威震西夏,即便是西夏的开国之帝李元昊也畏于狄青而不敢再行犯宋之举。狄青的能征善战深得范仲淹赏识,并孝他读《左氏春秋》,可以说,狄青也是一代名臣范仲淹的门生了。

有了狄青镇守西陲,李元昊也只得向宋称臣,狄青因战功,升任为枢密院副使。这时西南又出现侬智高的叛乱,宋军连战连败,不少土地被叛军所占,叛军的危害越来越大,宋仁宗只得派狄青出征,狄青率军很快就平定了侬智高的叛乱,凭平叛之功,又升任为枢密院使,从副职成为正职。宋仁宗很是喜爱狄青,对他宠幸有加。

文官的劣根性 由于狄青从一介普通士卒凭着骁勇善战,一步步的升至全国的最高军事长官。成为与文官们级别最高的丞相平起平坐,这让文臣们心生顾忌和嫉妒,再加之宋仁宗对狄青的恩宠,让文官们更是愤恨。

宋制重文抑武 在宋朝建国初期还好点,文武基本还能平起平坐,到了中后期,武将的地位就一落千丈,被文官们所轻视。即便是狄青这样位极人臣的枢密院使一样让人轻视。

一次,狄青的部下焦用犯了错被韩琦下令抓捕,狄青便向韩琦求情,“焦用是个作战勇敢的好男儿,为了保家为国曾出生入死”。韩琦闻言讥笑道,“区区一介武夫算什么好男儿,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名者才是好男儿。”

最后还是杀了焦用。韩琦这时是丞相,狄青作为枢密院使和他是平级,即使如此,韩琦也不给狄青一点情面。

打倒狄青就是打倒武将集团 狄青的成功成为了武将们人生奋斗的旗帜,作为文武不共立的原则,打倒狄青无疑就是打压武将集团有力武器。文官们便纷纷造谣,各种污蔑泼向了狄青,但宋仁宗仍对狄青深信不疑。这时,黄河泛滥,京城也发了大水,文官又说因狄青家的狗生角异象造成的,这时就不乏名臣们都捋袖子上场了,被称为名相的文彦博就是跳得最欢的一个。

宋仁宗仍然死保狄青,对文彦博说:“狄青是忠臣”,文彦博回道:“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宋仁宗顿时无言。这时的宋仁宗有些架不住一群文臣的汹汹气势。而欧阳修也出手了,在他的《上仁宗乞罢狄青枢密之任》、《上仁宗论水灾》及《上仁宗论水灾》中,接连提出了要求罢免狄青。外放到地方上。最终,宋仁宗向文官们屈服了,狄青被免去了枢密院使,贬谪到陈州担任知州。

遭受不公待遇的狄青,便从此郁郁寡欢,久郁成疾,以致嘴上生毒疮,不久就病死。

欧阳修与秦桧之别

作为一代名臣素有雅量的欧阳修上书弹劾狄青,归根结帝不是个人私怨,主要还是想着以打压狄青来压制武将集团,免得武将们从此飞扬跋扈,祸乱朝纲和社稷。作为有时代局限性的人,在欧阳修自己看来,他要求罢免狄青,是为国为民一心为公。何况,他的本意也并不是要狄青死,只是把狄青外贬为官。没想到狄青外贬才一年就郁郁而终,对于欧阳修来说,也是应了“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欧阳修弹劾狄青和秦桧陷害岳飞是两种性质,两人的出发点是完全不同的,岳飞之死,赵构是主谋,秦桧是台前张罗的人,而秦桧也并不是为国着想,更多是出于私利。所以,狄青之死对欧阳修的名声并没有多少受损。而秦桧为相以来,结党营私,排除异己、祸乱朝纲,损国害民,还谋杀忠臣良将,自然遭受世人唾骂,遗臭万年。


飞越沧海新史观


元祐元年,发了大水。欧阳修依照汉儒天人合一的理论写了两份奏折,分析了水灾的原因。

第一个,皇帝不立太子;第二个,是朝廷缺乏贤能的人;第三个,你应该罢免一个人的官职,就是当时的枢密使狄青。


皇帝没有回应罢免狄青的事,欧阳修又继续上书要求罢免狄青,后来狄青就被罢免,郁郁而终!

狄青出身低薇,在军中凭着战功一步一步做到枢密使,但宋朝因赵匡胤武将政变夺得皇位,所以一直提防武将造返,重用文官,狄青作为武将身居高位,成了文官集团的眼中钉,文官集团的同僚觉得狄青是叫化子登了大雅之堂,跟他们平起平座羞辱了他们,欲除之而后快!这就是儒家教化下尊卑制度产出的虚伪势利文人的祸害!由于当时国家相对安定,武人作为用还不太突出,所以没有人为狄青喊冤和著书立传!


中学时读《醉翁亭记》,刚被贬官的欧阳修修文中时时自谓太守,就感觉欧阳修的口气是高高在上的!无故构陷狄青,是为皇家卫道者而拆国之栋梁,非出于忧国为民之考!宋朝武将政治地位低,但当时宋朝周围强敌环伺,而欧阳修却比皇帝还着急,忌妒武人得了高位,急着为皇家卫道,不思天下长久,鼠目寸光!无故抨击同僚,自以为是,自以为能,沽名钓誉,言论虽大,其行则未做出任何利国利民之壮举!反而构陷忠良,误国误民!欧阳修虽有文才,最终只不过是营营苟苟之人!文学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住很崇高,但我们要正确看待文人!

记住我们人民的大英雄狄青!


兰影竹风


因为狄青已经木秀于林了,宋朝对于军事威高太高的人,是极度防备的,是不惜一切代价要抹杀的,想想岳飞就明白了。

狄青的第二代和第三代都有着不错的待遇,应该说,是被保护的很好,算是安全落地了!

狄青的忧郁,应该不是因为欧阳修弹劾他,而是对北宋的军事氛围绝望了


刘文98


说到底,民间没有狄青全传或者说是专门有人去称颂狄青,因为狄青是奴隶出生,比普通百姓的地位更低,但就是这么一个低贱而又卑微的人最后确实现大逆转,老百姓什么心态?嫉妒恨,凭什么他们出生比狄青高贵,可自己最后依然是贫民,没有出头之日,这是老百姓的通病,见不得不如自己的人过的比自己好。而岳飞普通百姓出生,代表的是老百姓的脸,所以岳飞被害所有人只看到岳飞的死,确没有一个人看到岳飞抗旨不遵的事实,岳飞就是老百姓的代言人人,一个贫民励志的过程,所以就有了民间各种称颂岳飞的版本。回头看看,北宋开国四大家族,除了呼延家被害,民间有传颂之外,高家有几个人知道?四代七帅,出了三十多位将领和一名女将,七人被封为国公,可以说北宋前期都靠高家维护国家安定,百姓安稳的生活,但为什么民间不传颂?就因为高家起点高,还是皇亲国戚,出生比百姓好,确能够善终,不像呼延家灭门,所以百姓认为高家是应该那样。中国许多老百姓的毛病就是,你出生比我低,凭什么最后过的比我好,社会地位比我高,能睁眼说瞎话就睁眼说瞎话,能背后污蔑就污蔑


用户52157040082


忠奸乃帝王之道,如要流芳千古,当于忠字上下功夫。狄青的遭遇启发了岳飞的后人,要想名垂青史,当树碑立传。于是,他们从编故事入手,愚弄百姓。首先,需要造神。国人傻,用木头雕个木脑壳,只要你说这是某某大神,他们就立刻跪下,顶礼膜拜。岳飞之神,神在出身:佛爷座前大鹏金翅鸟投胎,为神仙种。枪名沥泉枪,为巨蟒仙化,具有杀敌之神兵利器。这为后面五百岳家军大破金兵十万铁骑埋下伏笔。仅这些不够,因忠奸之帝王术已深入人心,故编造岳母刺字一说。真刺假刺不重要,关键是要突出一个忠字,为岳飞定性为忠臣打下坚实的基础。国人喜欢道听途说,刺字一事一传十,十传百便信以为真了。不仅如此,广大群众一齐涌跃参与刺字。比如初时大家都同意剌尽忠报国,后经多方讨论,少数服从多数,觉得精忠比尽忠更忠。于是,精忠报国四字就板上钉钉了。为给英雄润色,后人又补作满江红增添英雄气慨。说甚么三十功名尘与土,岳飞三十多岁死,何来三十年功名?难不成娃娃就挂帅出征?为宣扬岳飞爱国情怀,在他死后的庙中,又请岳飞回阳间亲题还我河山四字。反正岳飞是神,没人怀疑有假。从小说开头造神到死后填词题字,述说得丝丝入扣。国中聪明人也不少,英雄千千万,惟民族英雄最提神,故又为岳飞冠以民族英雄称号。尽管民族二字由鬼子侵华方传入,但不管三七二十一,偏要说岳飞史称民族英雄,怎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