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第一名将狄青,赫赫战功不在岳飞之下,为何死得比岳飞还冤?

头条微天下


宋朝曾流行过这样一个故事:宋仁宗出生之时,大哭不止,一位白发老人走到跟前,说了八个字,孩子便止住不哭了。这八个字便是“文有文曲,武有武曲”。这个故事很多人可能听过,文就是包拯,“文”在后世被演绎的相当精彩,开始这“武”却过得相当憋屈,最终郁郁而终。这“武”就是狄青。

狄青,出身很普通,出生于西河一个贫寒的家庭。也许是汾河的水特别好,所以他长的孔武有力,还立下了大志。16岁时,他兄长与乡人斗殴,结果乡人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更严重的是他哥哥还跑腿了。狄青充分发扬了自己的义气,帮哥哥顶了罪,被送到了首都服役,恰在这时,他投了军队,只是要在脸上刺字。

虽然往日的形象不再了,但此后的人生却像开了挂一样,在军中实现了人生的逆袭。1038年,30岁的狄青当上了军区司令员,被任命为延州指挥使,负责一线的战事。

果然不愧为军事天才。面对西夏军,范仲淹等人毫无办法,狄青一改往昔的战法,以弱敌强,打起了野战。为了震慑,他还想到了另一个方法,那就是带上面具。凶神恶煞般的形象在信鬼神的西夏人面前显得十分狰狞,见到“面涅将军”都远远躲之。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说估计狄青太帅了,不带面具无法杀敌。

在与西夏对敌的四年中,大大小小的战役有25次,威名大震,据说开封人都将他画成了罗刹的样子。狄青也不断得到大咖的赏识,包括范仲淹、韩琦等人。

经过大咖的提携,狄青的路途更加畅通。一路从刺史、都指挥使等做到了军委副主席——枢密副使。

做了中央京官的狄青却不舒服了,因为远离了军队,无法带兵打仗,憋得慌。终于,到了1053年,机会来了。这一年,侬智高叛乱,官军战斗力却十分渣,叛军一下子就占领了很多城池。宋仁宗决定派遣一些精锐部队配合当地军民作战。

久没作战的狄青来了精神,主动请缨。慷慨激昂之后,皇帝已按捺不住,遂任命狄青前去平定叛乱。不愧是名将,在昆仑关大败叛军,一场叛乱不久之后就被平定。

得胜归来,宋仁宗十分高兴,加官进爵自然不在话下。于是,又从枢密副使、节度使升为了枢密使。但在此时,却引起了一些文臣的不满。诸多流言也加在了他的头上,狗长角还发光了,就连避水灾到相国寺,都被说成是居心不轨。

此时的宋仁宗还是维护着狄青的。文臣们没办法只好请出了重量级的人物——欧阳修、文彦博。经过两人的一番言论,大家都纷纷指责狄青。最后,皇帝只能妥协,将狄青降职,并到陈州任职,虽然还是副国级,但只能担任市长了。不仅如此,朝廷隔三差五就派来使者,名义是探视,实际上为监视。狄青终于支撑不住了,与1057年郁郁而终。狄青到死可能都不知道自己为何会落得这样的结局,仇人是谁都不知道,真的是憋屈到死。

宋朝一直都是重文抑武,只要是武将,都会很惨。所以,狄青的死是死于猜忌,“人主之猜心一动,则文弱之士亦供其忌玩。”,文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一直被压制的武将呢?狄青之死,是死于制度。


协虎战争史


我是“红雨说历史”,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北宋大将狄青。


出身低微

狄青,是山西文水人,他有勇有谋,精通兵法,身经百战,立下赫赫战功,是北宋著名的大将。狄青出身贫寒,从小立下大志,16岁的时候他替自己的兄长受过治罪。“逮罪入京,窜名赤籍”,面颊刺字,发配军中,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军中显威

狄青在军中很快显示出自己的军事才能。党项首领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以后,对宋朝虎视眈眈。狄青被安排到西北戍边。他在抵抗西夏的战斗中骁勇善战,多次为先锋,率领士兵夺关斩将。狄青烧毁西夏粮食数万,指挥宋朝士兵在丰林、新寨、谷修城等地抵御西夏。


每次战斗,狄青披头散发,头戴铜面具,一马当先,所向披靡,四年里参加大小战役25次,身中8箭,立下累累战功,名声大振。

治军有方

狄青骁勇善战,屡建奇功,很快当上了枢密使。但是他却依然与士兵保持,密切的联系,狄青脸上代表低贱的刺字“制”依然保留着。皇帝宋仁宗劝他抹去,狄青说:“您不问门第提拔我,让我当上枢密使,我正好可以以这个刺字来激励将士,鼓舞军威。”


功高遭忌

狄青抵御西夏,平定叛乱,多次取得重大的功绩,登上了最高的军事长官枢密使以后,朝廷开始对他猜疑。尤其是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使得狄青成为流言的中心。当时欧阳修,王举正都提倡为了宋朝的未来,要罢免狄青。欧阳修作为当时的文坛领袖,又是朝廷大员,自然引领了时代的言论导向,朝廷百官纷纷进言反对狄青。

谣言四起,甚至到了离谱的地步。狄青家的狗头上长了角,狄青的住宅夜里有光。开封发大水,狄青避难相国寺,也被认为是要夺取王位。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惶惶而终

做了四年枢密使的狄青,最后被宋仁宗罢了官。但是狄青没有过错,所以给他加了一个,宰相的官衔,其实就是有名无实。狄青离开了开封,但是朝廷对他仍然不放心,每半个月就派使者来以慰问的名义,监视狄青。狄青在朝廷的做法和谣言的中搞的身心俱疲。每次有朝廷的使者到来,他都提心吊胆,生怕生出祸患。当初征战沙场的一代名将,而今惶惶不可终日的狄青。罢官不久的狄青就在这样,惊慌的氛围中发病去世了。当时他只有49岁。


红雨说历史


作为历史爱好者,我尝试回答一下这个问题,狄青是北宋仁宗年间抗击西夏的名将,功绩比起收拾旧山河的岳飞还是有差距的,他建立了赫赫战功不假,以武将身份担任北宋军事中枢部门的最高领导人枢密使也不假,但是说他死的比岳飞还冤,这就脱离历史史实了。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山西西河人,家境贫寒,出身行伍,面有刺字,以军功起家,最高官拜枢密使。狄青是在北宋抗击西夏李元昊前线战争中一举成名的。在他出类拔萃之前,北宋在与西夏早期的战争中,屡屡败北,先后丧师数十万,损兵折将,元气大伤。在这生死存亡之际,仁宗皇帝派遣大臣韩琦担任陕西经略招讨使,让范仲淹担任陕西经略招讨副使,开始了长达三年之久的抗击西夏的反击战。而狄青那时候只是范仲淹手下的一名作战勇敢的将军,在范文正公的提携与指导之下,狄青苦读兵书和史书,从一名粗通文字的莽夫,变成了一位文武全才的儒将。

西夏战争最终在元昊求和中结束,而狄青也因为这些军功官拜枢密副使,后来广州侬智高叛乱,狄青临危受命,带兵夜袭昆仑关,一举荡平了侬智高叛贼,平定了岭南地区。班师回朝之后,狄青就被仁宗皇帝提拔为枢密使,这个职务向来是文官担任,仁宗皇帝将其交由狄青担任,可见对其信任程度。

然而,北宋是在五代十国的军阀混战中立国的,对军人干政非常忌惮,所以“抑武扬文”成了整个宋代的基本国策,武将从来不会有机会担任中央要害部门的领导,狄青开了先例,自然招致口诛笔伐,大臣们纷纷上书,要求仁宗皇帝遵守祖宗制度,不要让武夫当国,以免尾大不掉,带来后患。即使狄青小心周旋,做人做事谨慎,他还是抵挡不住“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强大攻势,没过多久,就被仁宗皇帝免职。狄青气愤交加,面部生了毒疮,最终毒发身死。

所以说,狄青之死,谈不上有多冤枉,更与岳飞没法比。因为狄青是病死的,不是被皇帝杀害的。


作家王麟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来看看狄青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狄青,字汉臣,汾河人,北宋名将。狄青出身贫寒,十六岁时,代兄受过从军。狄青精通骑马,射箭,宝元初期,西夏李元昊反,朝廷命狄青为延州指使。作战四年,二十五场战斗,中箭八次。

狄青后来攻陷了金汤城,袭取了宥州,杀尚罗等部落,焚烧西夏粮食数万石,帐篷两千三百只,俘虏五千七百人。狄青在敌方要害之地,建桥子谷城,建丰林,招安等城堡。狄青做战时,常戴面具,披头散发,冲进敌阵,西夏军无人敢挡。

尹洙任经略判官,与狄青谈论军事,十分欣赏狄青,就推荐他给经略使韩琦和范仲淹,对他们说:狄青是良将。

韩琦与范仲淹见了狄青,也认为是个奇才,对他十分看重。范仲淹还教狄青读《左氏春秋》,跟他说:为将者,如果不知历史,也只是匹夫之勇。于是狄青,就研读秦汉以来的兵法,狄青的名气越来越大。

狄青的脸上留有黑疤,宋仁宗就劝他敷药除掉这些黑疤,狄青说:陛下从来没有过问臣的出身,而是根据功劳提拔臣的。臣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为这些疤痕,让我一直努力的。升狄青为枢密使,狄青后与孙沔、余靖平定侬智高之乱。

狄青每当出现时,士卒都很崇拜,谏官弹劾狄青说,他家狗会生角会发光,请求将他调出京城,宋仁宗不同意。

公元1056年,京师发大水,狄青将家搬到相国寺佛殿上,很多人议论纷纷,狄青就被免去枢密使,离京。

公元1057年,狄青嘴生毒疮,过得不开心,随后死去,谥号武襄。


历史简单说


不能说狄青是北宋第一名将——否则置王韶等人于何地?

不能说狄青死的冤枉——他只是外调出京,然后病死;

更不能说狄青之死就是崇文抑武惹的祸——多少还有他自己的原因。

我们来看看他晚年的境遇。

风雨飘摇

1056年,大宋嘉祐元年正月初一,连日来的雨雪交加总算停了,天空开始放晴。这本是个喜庆的日子,可朝中大臣们却高兴不起来。

年近五十的宋仁宗赵祯突然就重病了,而且皇帝仍没有儿子,继位形势很严峻。

福不双至,祸不单行,正值盛世的帝国却似乎处在一种风雨飘摇之中。

四月,黄河再次决堤,堤上土兵和民夫糊里糊涂地让汹涌的河水卷走了。

五月,先后两颗流星划过京城上空。

接下来连日大雨不停,河北、河东、京东西、陕西、湖北、四川都遭水灾。开封城严重内涝,太社、太稷坛未能幸免,数万民宅被毁,人畜死伤无数,幸存百姓撑着竹筏纷纷逃命、流离失所,城外坟墓被浸泡多日,水中漂浮着棺材、骸骨。

生者死者都无法安居,真是开国以来前所未有的灾难!天灾预示大变。宰执们一面忙着朝廷的防涝救灾,一面还得操心自家遭灾情况。

黄袍加身的阴影

皇帝病重,但首先受伤却是枢密使狄青。

已任枢密使3年多的狄青,家中也进了水,只好将家搬到相国寺的大殿上。忙乱之中,他穿了件黄衣服在殿上指挥士卒。

本来是件小事,但他的名声实在太大了!

出生寒微,突然平步青云,京城的下层人士和军中士兵都以他为荣,恨不能一睹其风采。所以,他的事传得尤其快。

再说,皇帝突然重病,而且皇帝还没有儿子,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狄青,这是出身行伍的最高军事统帅。上一个如此出身、如此地位的是谁?是赵匡胤!

赵匡胤凭什么当了皇帝?是因为他军中威信高,是因为柴荣病逝、皇帝年幼,是因为“黄袍加身”!

在众论纷纷之际,知制诰刘敞说,最好能把狄青调往外地,以成全君臣大义。

大家都不听。之后刘敞又上书说,外面议论纷纷,虽然我们可以不信,但为防后顾之忧,宁可委屈狄青,也不要给他背弃国家的机会!

殿中侍御史吕景初也跑到中书说,最好把狄青调走。

文彦博说,狄青素来谨慎忠心,外面都是小人乱传言,何足为信!

再次犯忌

此时,宰执们都还没把传言当回事。

狄青也不在意,结果很快又犯了忌。

他在家烧纸化香用来祭神,却忘记按规定跟有关部门打招呼了。当地官吏见枢密使家着火,不敢怠慢,连忙跑去灭火。

虚惊一场后,传言却愈演愈烈,说他家中冒出怪光,这跟传说中的皇帝诞生有啥区别?还有的说他家中的狗头上都长了角,种种怪异之事接踵而来。

传言越来越多,狄青开始感到不安。

恰巧,七月,一道白色彗星划过夜空;八月初一又发生了日食。

再联系到之前皇帝生病、流星陨落、黄河决口、天降大水以及狄青身上的种种情景,一种莫名的恐惧和不祥开始弥漫在宰执的心头。

缺乏政治智慧

偏偏狄青没有什么政治智慧,在朝廷没结交下什么朋友。

像刚回朝担任三司使的韩琦,狄青本受他恩惠,两人关系却并不融洽。

当年兵变后,韩琦奉旨整顿军纪,狄青却因战友焦用违纪却恳求网开一面,被韩琦严词拒绝。

自焦用被杀后,狄青如鲠在喉,老想着当时韩琦那番话,什么中状元才是好男儿!是,当年我刺配充军时,王尧臣是状元,你韩琦是榜眼,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立的功可不比你们少!王尧臣不就是个枢密副使,照样在我手下干活吗?

现在,他忍不住去跟同年的韩琦攀比,时不时就跟人说,韩琦的功业、官职和我差不多,我不过是少一进土及第罢了!

全无之前的尊重和礼遇,搞得韩琦也特别别扭。狄青家“起火”那晚,韩琦就问道,枢密使出来灭火,有没有穿黄衣服啊?

所以,韩琦是不可能再去维护他的。

如果任由传言再继续下去,可能就对狄青不利了。这时,还是老朋友、已经回朝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再次帮忙。

欧阳修说,狄青虽然人不坏,但是现今情况下,他被士兵们、老百姓如此拥护,又有这种传言,足以祸害他!所以,为了保全他、为国家考虑,最好还是罢免他枢密使、调为外地知州为妥!

无法理解苦心

八月,狄青被罢枢密使,加同平章事、任命为判陈州,韩琦接任枢密使。

在欧阳修看来,调往外地任职,职级又没降,很正常,避嫌而已。多少大臣都经历过,不光文人,就是同为枢密使的王德用不也是起起落落吗?

可狄青根本无法理解欧阳修的一番好意。

半年后,他因嘴上生毒疮,抑郁而终,时年49岁。


纪岩松


历史上的狄青,其实死的一点都不冤。他的悲剧,实际上是他没搞懂北宋正常的政治生态规则。没有搞政治斗争的政治智商,却硬要掺和到高层的政争之中。换句话说,狄青若是活的明白一点,把自己的姿态摆正,他根本就不会忧惧而死。

相比于狄青,岳飞那是真冤!如果说狄青是作死的,那么岳飞就是冤死的



先介绍一下狄青这个人。

首先,狄青确实是名将,北宋第一名将,没有之一。并且狄青是小兵出身,坐到了枢密使的第一人,也没有之一。

其次,狄青确实是从枢密使的位子上被人赶走的,文彦博也确实说过朝廷不信任他,不信任武将之类的话。但至少在场面上,朝廷给狄青留足了面子:

一是虽然被贬,但仍然给他加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衔,二是他的被贬之地仅是离开封不到三百里的陈州府。相比于苏轼动辄贬数千里远,狄青在宋代政治生态中是难得的善罢。

第三,狄青与文臣的关系紧密,并非传言所说的,狄青遭到文官的嫉妒。事实上,狄青一直是文臣们的合作伙伴。

第四,狄青与宋仁宗的关系一般。他的节操不高,谁更有权势,谁开价更高,他就立刻会与其结盟,回头咬旧主。

关于这个第四点,重点要说一下。

第一个对狄青有知遇之恩的,是范仲淹。在范仲淹之后提拔狄青的,是尹洙,而尹洙的后台是韩琦。狄青作为一个被三个人都提拔过的将领,他对第一个提拔他的范仲淹,是真的不地道。当时韩琦和范仲淹有矛盾,虽然两人都是君子党,但是两人对西夏战略截然相反,在关于是否筑水洛城一事上发生过冲突。于是韩琦授意尹洙让他对范仲淹的政策进行捣乱。而当时具体负责捣乱的人,就是狄青!

这件事的经过是,尹洙命令狄青抓捕执行范仲淹战略的刘沪(武将)。而在此之前,宋仁宗为了调和两派的矛盾,已经派出了钦差去调查此事。结果狄青为了邀功,居然赶在钦差到达之前,就对同是武将出身的刘沪动私行,甚至还打算杀人灭口,毁灭证据。这件事就是著名的水洛城案。

老实说,军人听指挥没错,范仲淹和尹洙两位恩主起冲突,狄青挑边站也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为了往上爬,用卑劣的手段来对付自己的同僚,就不厚道了。尤其是抢在钦差前面杀人的行径,这与奸臣有什么区别?



尹洙和狄青这么整范仲淹,那范仲淹当然要反击了。于是范仲淹一派郑戬、余靖等文臣的强烈抗议,与韩琦一派就如何处理尹洙和狄青的事情全面开战。最后的结果是,狄青在韩琦一派的力保,以及范仲淹、欧阳修的宽容下,免于死罪。

于是在此之后,狄青改投韩琦门下。结果没过多久,狄青与韩琦又起了矛盾。

当时宋仁宗派韩琦为帅,欲整顿荒废的河北禁军。韩琦一面以狄青为副帅辅佐自己,一面推行雷霆手段治军,狠治河北禁军。可是在这个整军的过程中,狄青居然为他的一个朋友(克扣军饷),跑去找韩琦为贪吏开后门。而理由是此人是立有军功的英雄。

其结果当然是被韩琦驳回,毕竟战斗英雄是战斗英雄,贪污犯是贪污犯。宋仁宗让韩琦整治军队腐败,而狄青为贪污犯庇护,任凭说上了天,也不占理。最搞笑的是,这件事居然在后来还被以北宋代重文轻武的标签被拿出来反复的宣传。



此事之后,不管狄青的官当的有多大。朝野文武对狄青的评价一律是:有能力,但政治智商和节操都是负数!

最后是狄青被赶出京师的背景,也就是所谓的狄青含冤一事。

当时还没有决定皇储的宋仁宗病危,各种谣言四起。身处要害位置的狄青由于有多次改换门庭的前科,而且对于部下士兵也偏向纵容,朝野都认为他的政治忠诚度不够,简而言之就是不可靠。

于是宋仁宗最后在选定顾命大臣时,把狄青给踢出去了。取而代之的是韩琦和李璋这一文一武的组合。韩琦不用对说,很可靠。而李璋虽是武将,但他是宋仁宗的表哥。并且李璋在可靠度这方面没得说,一向是敢于拒绝执政大臣对军队事务的干涉,并且在处理军队哗变这方面也是雷霆万钧,常以高压手段迅速平息士兵的兵变。而这两方面,这两点换成狄青都不太可能做得到。

所以说,狄青被贬。源自他的操守,源自同僚对他的风评。并且说实在话,在北宋当宰执大臣,几起几落完全就是家常便饭,不被贬的宰执大臣根本就没有。人家被贬了之后都能坦然面对,等着朝廷重新起用。怎么这事到了狄青身上就不行了呢?因此,狄青之死完全就是他自己的问题。

还有,前面也说了,狄青虽然被贬,但他最后还是全身而退。按照宋代的游戏规则,离开京师,躲过了这个政治风波,复起的机会还是很大的。当时与狄青同批的武将大多阵亡在了镇戎三败中。狄青是当时为数不多的选择,他被复起的希望很大。然而,狄青居然就自己把自己忧惧死了。这能怪谁?



跟狄青比起来,岳飞简直冤投了!他的功劳就不说了,下面只说岳飞到底冤在哪。

首先,以岳飞的官职等级,按照宋代此前的游戏规则,无论如何是不会死的。大不了就是流放岭南,或者直接贬官。比如,宋太宗的枢密副使弥德超就被指控与岳飞同样的罪名(指斥乘舆),其结果也就是发配琼州而已。再比如韩世忠,他最后也只是削职罢官而已。岳飞跟这些人比起来,完全就是特殊待遇,被特殊对待了。

其次,岳飞比秦桧年轻,比宋高宗那个阳痿男也小几岁。等秦桧和宋高宗死了(宋高宗太特么能活了),岳飞还有复出之日,并且肯定是当仁不让的北伐统帅。

但是谁都没有想到,宋朝延续了一百多年的游戏规则(重则流放,轻则贬官),到了岳飞这里变了!

并且谁都没有想到,北宋的皇帝已经是够没有骨气了,宋高宗居然比他的老祖宗更特么的没有骨气!



祖宗江山,大好河山不去收复,居然愿意给金人当儿皇帝——变态!

兜里的钱嫌烫手,宁可白送于金,也不愿意拿来以充军用——变态!

二十九岁就阳痿,唯一的儿子也夭折了。心理必然不正常——变态!

三个变态加一起,宋高宗的心态已经是完全不正常了。这么一个心理不正常的人,这么一个唯金人马首是瞻的阳痿男,他会干出为了谄媚金人,自杀大将的蠢事,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岳飞冤就冤在这里,他碰上了一个变态,碰上了一个不按常理出牌,不走大宋法律程序就直接杀的宰执大臣的变态皇帝。

所以,狄青是狄青,岳飞是岳飞。两人根本不一样。

狄青不是被冤杀,且狄青屡次背叛支持他的文官(欧阳修、范仲淹、韩琦),自己上杆子往漩涡里凑。最后狄青也是荣罢,以更高的虚职到地方养老,有机会还能复起,宋朝的宰相基本都有这一遭,狄青只是自己想不通,自己把自己吓死了。



而岳飞是货真价实的冤杀!他不愿意与秦桧同流合污(迫害韩世忠),遭到了宋高宗和秦桧的敌视。后来又在没有任何罪名的情况下被逮捕,最后居然又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简直是冤透了!并且更冤的是,北宋压根就没有擅杀宰执的传统,岳飞是到了两宋交替的这个时代,恰好碰上了宋高宗这个阳痿死变态,才给他罗织了一个莫须有的死罪。这种冤屈找谁说理去?


Mer86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先说是不是,狄青是不是死得比岳飞还冤?

题目里说狄青比岳飞死得还冤,其实这是很没有根据的话。

狄青是在被贬出京师后,心情郁郁之下发病而死,并不是被朝堂上昏君奸臣给害死的。

岳飞之死就无需多言了,被昏君赵构,贼臣秦桧联手害死,死后家人还受拖累。

论战功,狄青在打西夏的时候级别还不够高,都是局部战争,虽然百战百胜,但也未见得说对整个大宋和西夏的局势有多大影响。后来被调往宋辽前线担任真定路副都总管,宋辽前线大体平静,他也没什么用武之地。

狄青最大的战功是因为平定侬智高之乱,侬智高之乱虽然不能说是什么疥癣小疾,但也谈不上有多牛批。毕竟是穷乡僻壤的一隅之地,想和大宋对抗,无异以卵击石。

当然,我不是说狄青的军事能力不如岳飞,我一向不妄谈军事,也不是很看得懂。不过狄青和岳飞都是我很佩服的华夏名将,我看不出他们多牛逼,但还是知道他们很牛逼的。

我说这些是想说明,或许狄青的能力确实不在岳飞之下,但是狄青的战功和岳飞还真是没得比;另外,狄青死得不可能比岳飞还冤。


下面来说狄青为什么会被贬出京心情郁郁?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还是因为大宋的祖宗之法。

从当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后,对武将的防范就一直很严密。先是搞出两次杯酒释兵权,然后弄什么更戍法,说到底就是为了削弱武将对部队的掌控。

宋太祖和赵普两人为了防止陈桥兵变再次出演,设计的各种政策形成了重文轻武的传统,枢密院身为最高军事机构,其长官也向由文臣担任,而狄青起自行伍,却坐上了枢密使的高位,这就是破坏了祖宗之法,破坏了重文轻武的传统。

所以朝中大佬们就开始搞狄青,还真不是他们和狄青有多大的私仇。其实皇帝宋仁宗对狄青还是不错的,他多次和大臣声明狄青是忠臣。只是当文彦博说出当年太祖也是周世宗柴荣的忠臣之后,仁宗就再也不好坚持了。

所以,狄青被贬出京师还真不是皇帝本人猜忌他,也不是那些朝中大佬文彦博等人和他有私仇(当然文武对立,一个起于草莽的士兵能担任如此高位,不满可能是有的),他们是为了维护宋朝祖制,防患于未然。



扶摇郡主


狄青可以说是北宋朝堂文臣当国的牺牲品。

刚好写过一篇类似的文章,可以一答!

狄青,北宋历史上最有名的将领,没有之一!

自北宋对西夏战争一路走来,狄青率军25战无一败绩。他的面具成为敌人的梦魇,西夏人称他为“天使”,即天上来的使者。

作为武将,狄青先后在西北教训李元昊,在南方收拾侬智高。功成名就后,狄青被仁宗任命为枢密使。

但树大招风,再加上北宋特殊的政治环境。不久狄青就被朝廷以各种“莫须有”的理由贬黜,最后抑郁而终。

一代名将无奈谢幕,北宋的士大夫们难辞其咎。这也成为他们的政治“污点”。

因为忠奸自有公论!

1、出身贫寒

狄青小时候家里穷,很穷。

但是越是这种贫困的环境,越能成就一个人,狄青的名将之路相信有家庭的磨砺。

16岁时,因哥哥与人打架,他代兄受过,被押到京城。北宋对社会不安定因素的方式比较单一,就是刺字充军。新兵蛋子的狄青,是一名御马直骑兵。

如无意外,狄青将在军队中混吃等死,运气好会混个一官半职。但是造物弄人,很快传来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的消息。于是北宋震怒,大举抽调部队到前线,狄青的命运开始改变。

2、崭露头角

初到前线,狄青的职务是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使。开战初期,北宋被殴得非常惨,导致了全军上下对西夏的畏惧心理。

但是作为从京城来的人,狄青不一般。每逢上阵,狄青总能身先士卒,发动猛烈冲锋。在大哥的带领下,小弟自然以一当十,所以西夏军队每逢遭遇狄青就很快败绩。

作战四年,大小二十五次战斗。狄青攻陷金汤城、宥州,屠杀了西夏多个部族,焚烧西夏军粮数万石,俘敌五千七百。除此之外,他还筑建招安等城堡,扼住西夏的咽喉。不仅如此,他还喜欢蓬头散发,戴着铜面具冲锋在前。这种吓人加砍人的效果非常明显,特别是中箭了还能起身杀敌。所以西夏人认为,他不是人,是神(天使)!

应该说,李元昊给了狄青建功立业的机会。狄青在西夏摸爬滚打十多年,做延州知府、枢密副使,全靠西夏给的机会。

但是要成为名将,光有勇还不够。当初还是延州指使时,经略判官尹洙将他推荐给经略副使范仲淹。范仲淹对狄青非常欣赏,教他学习《左氏春秋》,并告之他:“将帅不知古今历史,就只有匹夫之勇。”

受到点拨的狄青从此手不释卷,终于开启了文武双全模式,成为范仲淹的得力助手。而有了理论支持,狄青的官运像是坐上了直升机,先升任西上阁门副使,后升为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又加升为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惠州团练使。

在西北前线十多年,狄青成为一代名将,被召回京后担任枢密副使,进入武将最高层。

3、理论加实践

1054年,壮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最初侬智高想要裂土为王,仿效交趾成为宋朝的藩属国。

岂有此理!北宋很生气,后果不严重。和西夏一样,战争开始北宋接连败绩,边将的表现太过菜鸟,丢尽了天朝的脸面。

狄青看不下去了。

他向仁宗进言,自愿带兵平叛。仁宗一高兴,就把整个岭南地区的军队交给他指挥。但是宋军的战斗力实在不敢恭维。狄青杀了几个不听指挥的将领后,才逐渐控制住局面。

1053年正月过年期间,在大家都欢天喜地闹新春时,狄青兵出昆仑关,杀了侬智高个措手不及。随后,宋军大局进攻,岭南地区很快被平定。

在用兵岭南期间,交趾(越南)告诉宋朝,他们可以帮忙平叛。朝廷上下一听那个高兴啊,就算上不了场站在一边摇旗呐喊也是好的嘛。最重要的是,它说明了北宋强大的向心力…似乎都忘了一百多年前交趾建国割走大量岭南土地的惨痛过去。

关键时刻,狄青出面制止。似乎对交趾人心知肚明,狄青果断拒绝了这些想要趁机捞一把的蛮夷,也给北宋节约了好几万石的军粮和银子。这件事说明狄青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属下的进步,领导总是能看在眼里。平叛后不久,狄青被仁宗任命为枢密使。在那个武将普遍不被看好的北宋,狄青经过了几十年的拼杀,终于成为北宋武将的一把手。

4、树大招风

当初面圣时,仁宗看着狄青脸上的刺字别扭,劝他抹了刺青。而狄青的回答是:“陛下根据功劳提拔臣,而没过问臣的出身门户;臣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这些疤痕,臣希望保留它好鼓励军队,不敢奉行您的命令。”所以大家都称呼他为面涅将军。

身居高位不忘本,这是好品质,不过在乌烟瘴气的北宋朝廷,这就成了秀高调。树大招风,狄青的霉运跟着枢密使的上任很快开始了。

按说狄青是个很低调的人,很多好事的人说他是狄仁杰的后代,他说一时遭际,安敢自比梁公;每逢打仗归来,他都把功劳算在大家头上;缴获了战利品也是全部上交国家。但这在某些好事的人眼里,反而成为他们指责狄青作秀的“证据”。

狄青升为枢密使,这是仁宗的意思,但是同为皇帝阵营的士大夫们非常不爽。从此大家也不因为琐事扯皮了,也不因为门派而党争了。大家再次抛弃成见走到一起,只为将寒门出身的狄青搞下去!

欧阳修,时任北宋翰林院大学士,相当于今天的文化部副部长。欧阳修身居高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文坛领袖。在那个信息还不发达的时代,欧阳修掌握着社会舆论,是士大夫的精神领袖,这让欧阳修的地位举足轻重。

欧阳修是一个传统正面人物,表现在爱材忠君有才华,但这也导致他和狄青的“结仇”。

狄青任枢密使,本朝从未有过。因此作为文官领袖的欧阳修多次上书,主旨只有一句:“为了大宋的未来,罢了狄青吧!”

仁宗对自己的决定还是很自信的,直到欧阳修抛出狄青可能要谋逆的指控。仁宗也就相信了狄青可能要谋反,所以很快将狄青“扼杀在摇篮之中”。随后狄青被贬为陈州知州。一年后,郁闷的狄青含恨而终。

现在看来,家犬头上长角、避雨在相国寺佛殿上居住等都是借口,“莫须有”搞掉狄青才是目的。最终,他们成功了,或许他们真的是为了这个“国家”。

狄青死后,仁宗追授为“中书令”,谥为“武襄”。危机解除,封王也不为过。

几十年后,秦桧如法炮制,给岳飞又来了这么一次。从此秦桧的“莫须有”成为奸佞的象征。不过,在此之前的狄青,则是更大的受害者。

狄青死后,武将更加战战兢兢,国家衰落无法挽回。最终靖康之变,北宋画上句号。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静夜史


一般情况下来说,每当成立一个王朝的时候,拥有最大权力的除了皇上,就是那些武将。武将毕竟握着整个国家的军权,他们可以说是除了帝王之外,最厉害的官员了。可是,在北宋却不是如此,北宋有一个规定特别变态,所有的文职官员都比武将地位要高,所以很多人宁愿去做文官,也不愿意去做武将。不仅如此,在那个时候,有一位名将还是被活活逼死的呢。

而且,就是因为做武将要面临太多的是非,才不会有人愿意在那个时候去当兵。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那位被逼死的武将,他可是被称作北宋第一名将的人,他叫做狄青。他是普通农民出身,成为了士兵,可没有想到他立下了战功,那是在和西夏打仗的时候。在那之后,每一次打仗几乎都是屡战屡胜,所以他就从一个普通的士兵变成了枢密副使。

在他成为将军之后,很多人都是不服气的,尤其是那些地位比较高的人,认为这么一个士兵出身的人,怎么可以成为将军呢?因此就开始各种发难,特别是那些文官,毕竟在那个朝代,文官的地位比武官要高,所以文官是有权利去妨碍一个武官晋升的。有一个文官叫做欧阳修,想必你们应该都有了解过。

他是北宋时期非常有名气的一个文人,当时他就很看不惯狄青,他认为狄青就打了几场仗,就从士兵变成了将军,这样绝对是不合规矩的。因此,他就去找了宋仁宗,他表示从来都没有过从农民变成将军的说法,因此想让宋仁宗把狄青给赶回老家。一开始宋仁宗没有这样去做,但是后来很多的文官都开始上书,而欧阳修也再三提议要罢免狄青,其他的官员也都附和,希望宋仁宗能够这样做。

虽然,宋仁宗仍然没有同意,可是他已经没有和之前那样去相信狄青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打量之后,宋仁宗还是罢免了狄青,并且把他贬到了陈州做官。虽然说他在陈州只是一个小官员,但是宋仁宗却经常会派人过来监视他,没过多久之后,狄青就开始出现精神恍惚的情况,有的时候还会神神叨叨,就这样在49岁那年他就离去了。

看来,在那个时候做一个武将还真的是很没有保险,能随随便便被一个文官就能逼死。到底应该说是朝廷规定有问题,还是当时的皇帝有问题呢?而且,据说自从狄青被贬之后,北宋就再也没有将领可用了呢。


智在三国


关于岳飞,我就不多说了,一代抗金名将,最后死在汉奸秦桧“莫须有”的罪名上。与岳飞同样悲哀的还有大将狄青,一样是死在这样的罪名下,但是提起狄青很少人有了解,死的不比岳飞好到哪里去。


狄青出身草芥,年轻的时候代兄受罪,“逮罪入京,窜名赤籍”。在宋朝,犯过罪的人脸上都会被刺上字,狄青后来也被人称作“面涅将军”。

宋仁宗时期,李元昊在西北建立西夏。狄青应征入伍,做了一名低级将领。率领手下将士,先后占领了金汤城、宥州等地。每次战斗都头发披散,面带铜制面具,多次在战斗中深受重伤。但“闻宼至,即挺起直赴”,在宋夏战争中,生名越来越盛。

宋夏战争结束后,狄青得到韩琦的赏识,又被范仲淹看中,范仲淹赠送狄青一本《左氏春秋》,希望狄青好好阅读,“将臣不知古今,匹夫勇尔”。狄青发奋苦读,学识日益增长,官职上升越来越快,几年时间,一直升到了枢密副使。


皇祐年间,智侬高叛乱,连续攻破九座城池,兵临广州城下。杨畋督战之初,宋军一直没有进展。又派孙沔前去督战,但这些仍无法让宋仁宗放心。狄青前去请战,宋仁宗委派狄青为宣徽南院史,全权负责处理广南叛乱。

前期因为两名将官轻敌,最后被敌人斩杀马下,全军士气低落。狄青到达前线之后,立刻带领一队精兵,打了一场大胜仗。回到军营中,斩杀了两名军纪涣散的将官,全军立刻紧张起来。

狄青集合部队,出其不意打的侬智高叛乱部队一个措手不及。乘胜追击,追击敌人五十多里,斩杀了侬智高部的几名重要将领,当晚侬智高火烧邕城后逃走。狄青部队进入邕城,收缴金银等物数以万计。随后狄青又经历了几场大战,官职也渐渐越来越大,直至宰相。

但是在准备给狄青授予等同“国防部长”职位的时候,却遭到了整个朝廷的反对。甚至之前很是赏识他的韩琦,与朝中的名臣欧阳修等人都反对。但是宋仁宗坚持己见,授予狄青密书使的重任,从此狄青也受到了来自朝廷各个官员无休止的诋毁谩骂。一直到了嘉祐中年,京师发大水,狄青带领家人住在相国寺,给别人留下了话柄,第二年被发配到青判陈州,不久之后便生病去世。狄青死后,皇帝授予“武襄”的谥号。

狄青之死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宋朝重文轻武,武官在朝廷里面一直是处于弱势地位。虽然狄青受到范仲淹赏识,读了一些书。但是出身行伍的身份,与狄青一直是平步青云的上升速度相悖,受到了朝廷里面文官的嫉妒。甚至是连自己的上司韩琦都很嫉妒,狄青也就成了众武官的替罪羊。


狄青出身草芥,脸上还被刻着字,一直不受朝廷里面官员待见。甚至是韩琦的歌姬劝酒时都敢说到:“斑儿请你喝一杯”。因为迟到一会,更是被文人骂道:“迎一赤佬后来,还屡日不来”。更是不知“功成身退”为何物,在家祭祀祖先之时,竟然造成失火,更是给百官留下口舌。

还有就是宋朝过度抑制武人,因为宋太祖便是凭借“陈桥兵变”起家,后世子孙一直不敢给武人太大的权利。之前的密书使一直是由文人担任,文彦青更是以狄青军权在握,朝廷疑尔。宋仁宗说狄青是忠臣,文彦青一句:“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乎”,让宋仁宗百口难辨,这就注定了狄青的悲惨遭遇。

北宋少将,南宋少相。而狄青正是北宋少有的将才,是两宋史上有名的疑罪从实,也是古代皇家“宁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的案例。更是折戟于名臣欧阳修、文彦博的手上,在一定意义上,狄青死的比岳飞还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