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明朝太监和皇帝的关系极好,大臣和皇帝的关系较差?

声之形星之梦


我是日航君,为您分解。

这个问题其实蛮有意思的,我们可以看到前面很多朝代,例如说唐朝,李世民和臣子们也都是过得其乐融融的,但是后面他的继承人也开始慢慢亲太监远大臣了。皇帝明明都知道太监不好,但是为什么到了明还是出现了这一情况呢?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解。

一、太监的兴起

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深深明白太监的危害有多大,因此朱元璋特地立下祖训:太监不得干政。朱元璋此举是希望历代子孙能够牢记自己的嘱托,不要因为太监的蛊惑而荒废了大业。朱元璋的继承人朱允炆也很好地履行了这一点,因此在此两朝的太监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基本上就是宫中的苦力了。

因为自身地位非常低下,因此太监们也想要翻身,朱棣谋反就是太监的机会。朱棣谋反后,太监们积极寻求朱棣的帮助,并且在靖难之中给了朱棣非常多的帮助,就这样,朱棣和太监形成了一个联盟。

最终朱棣成功,太监也打了一个翻身仗,开始逐渐壮大自己的权力了。而且朱棣军中也不泛一些勇武的太监,例如说三宝太监郑和。因此太监真正的兴起应该是在建文帝时期。

二、玩伴和监管者,你选谁?

皇帝在小的时候,在宫中往往缺少关爱和玩伴,因此太监就成为了他们的玩伴了。我们想象这样一个场景,皇帝读书的时候,太监陪读;皇帝冷了,太监给他烧炭;皇帝热了,太监给他打扇子;皇帝饿了,太监给他拿点心……

对于缺少友情和陪伴的皇帝来说,这种事情虽然是太监应该做的,但是在不知不觉中也能感化皇帝,让他对于太监非常宠爱。

我们反观大臣,一群老头子,天天在朝堂之上争来争去,对着你吹胡子瞪眼。你想娶老婆,这群大臣说不行,皇帝你不能迷恋后宫,这个对你身体不好;你还年轻力壮,这群大臣就说皇帝,你万一出了点什么问题突然死了怎么办,建议早点立太子;甚至在这群大臣的嘴里,你爸不能是你爸,你妈不能是你妈,你必须按照他们喜欢来的那样做……

很多时候你知道这群大臣虽然嘴贱人坏,但是他们真的是为了大明社稷而着想,并且真的给你提出了很多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但是你真的不喜欢这一批监管者。

如果你是皇帝的话,你更喜欢谁?

三、明代皇权膨胀的结果

明代皇权膨胀,很大的一个原因是来自于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

因为明初朱元璋的嗜杀行为,导致了大臣人人自危,“伴君如伴虎”的情况下,大臣们自然都不愿意主动去接触君主。因此大臣们要不然成为了严嵩这样的“工具人”,要不然成为了张居正这样的“权相”。

因此大臣往往容易走极端,无法和皇帝建立起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相反,太监取得权力都是来自于皇权的折射。正如同月亮需要借助太阳才能发光一样。因此太监往往是百般讨好皇帝以获得一定的权力。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往往与太监关系较好而与大臣关系较差。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日航通鉴


这个问题非常好,这涉及到明代的政治运作和国家体制问题。在明代永乐之后,实际上国家政权逐渐转移到了以内阁大臣为首的文官集团之中。在正统的历史观念中,明代的皇帝一般风评都比较低,基本上以昏君和懦君为主。但是国家却依旧可以正常运行,这主要就是文臣集团对于整个国家的掌控和操作,国家好似一部已经按部就班设置好程序的机器,皇帝是否精明强干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一个精干的内阁。这就是明代实际的政治生态,但这种情况换一个说法就是文官集团架空了皇帝,削夺了很多原本属于皇帝的行政权。这慢慢就出现了恶性循环,道士皇帝、木匠皇帝层出不穷,而太监由于职业身份的特殊性,自然就和皇帝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关系。王振刘瑾魏忠贤之流就是借此进一步篡夺了皇帝剩下的权力,并以此和文臣集团进行争斗。

因而可知,太监和皇帝关系好是太监上位的重要基础,他们实际上是在皇帝身边狐假虎威的狐狸,而大臣则是代皇帝做主的管家,两相比照自然皇帝会更亲近太监而疏远文臣。

最后,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明朝皇帝基本上从永乐之后就是生长于深宫夫人之手。明代又有意识地削弱了外戚对于朝廷的影响。所以,皇帝想要在文官之中找到平衡就只能依靠太监,所以明朝的大太监在皇权的庇护下得以日益做大。


经典守望者


这个是源于明朝当时的政治环境

明朝(主要是明朝中后期)皇帝与大臣的关系总是很差,而对太监却信任有加,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原因有以下五点:

第一、明朝的皇帝大多怠政

明朝尤其是中后期,有几个皇帝是历史上出了名的懒政。在这些皇帝中,最为突出的要数万历皇帝。

张居正去世之后,万历皇帝摆脱了张居正的约束。就开始胡作非为,尽情享受他作为皇帝的特权,对于政务,却是极其懈怠。

(张居正)

万历极懒,懒到什么程度呢,懒到近三十年不临朝听政。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中央机构因为万历的懒,几近瘫痪。

甚至于多部尚书因为皇帝不上朝,没法得到任命,就这样一直空缺着。中央机构尚且如此,可以想象下面又混乱成了什么样子。

因此后世有这样一句话,即:

“明之亡,不亡于崇祯之失德,而亡于神宗之怠惰。”

神宗是万历的庙号。这句话说是明朝的灭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万历的懒惰。

试想,这样的皇帝,势必会与大臣造成极其严重的冲突。而皇帝长期不理政事,也给了这些士大夫发展势力的时间。因此矛盾愈加严重。

(万历皇帝)

第二、皇帝多长于深宫,与太监朝夕相伴

皇帝在成人之前,一般都很少与臣子有较为近的接触。在皇帝的童年以及少年时期,陪伴在皇帝身边的,多是这些宦官阉人

而上面也说过,明朝的很多皇帝还不朝政。?因此更加是不与大臣接触,反而与皇宫中的太监接触更多。

从接触时间来看,皇帝与太监关系好也就不足为奇。

(影视剧中的明朝宦官)

第三、太监的权力完全依靠皇帝给予,而大臣的权力多是依靠自己争取

为什么这样说呢,难道大臣的权力不是皇帝给的吗?

作者我显然不是这个意思,我的意思是,与大臣辛辛苦苦,寒窗苦读,金榜题名,然后步入仕途获得权力的过程相比,太监获得权力完全是依靠皇帝的信任。

总得来说就是,皇帝任命大臣,还是要依靠一定的章程的,很少有说撤职就撤职的情况。而太监则不同,他们的权力可以说完全靠的是皇帝的心情。

鉴于这一点,大臣对待皇帝,多有自己的操守,或者说会考虑到自身的利益。

而对于太监,他自身的利益与皇帝紧密结合。可以说,他想拥有更大的权力,唯一的道路就是讨好皇帝。因此,自然是万事都毫无原则的支持皇帝。

如果君主贤明,那么情况可能还好。如果皇帝听不进去一些逆耳的忠言。那么势必会亲信更为听话的太监,而不是大臣。

第四、大臣们自身也有各自的利益集团,有着时候为了自身的利益,不得不站在皇帝的对立面

随着大臣们的势力越来越大,自然会形成一个个的小团体。这些团体就自然会有自己政治或者是利益方面的诉求。

如果自身的利益或者说是诉求,因为皇帝而被阻碍。那么,一定程度上站在皇帝的对立面也就很是自然。

既然站在了皇帝的对立面,势必会影响与皇帝的关系。

且大臣们势力越来越大,有着时候,皇帝也不得不向大臣妥协,君臣之间的矛盾也就更加严重了。

第五、为了抗衡这些大臣,或者说是为了分散一些大臣的权力,皇帝选用太监来制衡

这就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皇帝不信任大臣→派出宦官分权→大臣不满→二者矛盾加深→皇帝更加不信任大臣

长此以往,皇帝与大臣的矛盾越来越深,而皇帝又要依靠太监制衡大臣,于是与太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因此,皇帝更加信任太监,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怕是个史人了


在明朝,之所以皇帝和太监的较好、和大臣的关系较差,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太监是作为皇权的附庸而存在,可以说是主仆关系;大臣从本质上来说是作为分权者而存在,可以说是一种深层次的敌对关系。

  • 皇帝与大臣关系较差的原因

自古以来,君臣一直都是对立统一的存在,作为君王,一方面要靠大臣来帮忙处理国事,这就势必要分出一部分的权力给这些大臣,大臣们才能得心应手地替皇帝分忧解难,从这个方面来说,君臣是统一的;另一方面,要防止大臣过度坐大,威胁到皇权。因此,历朝历代,除了极个别皇帝外,历代君王对权力的把控都是极其严格的,他们费尽心思,既要给大臣们足够的权力替自己排忧解难,又要设置多番障碍对大臣形成掣肘。从这个方面来说,君臣之间又是对立的。

在明朝,明太祖朱元璋趁着胡惟庸案,顺势废除中书省,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以及明宣宗朱瞻基为了制衡日渐坐大的文官集团,而引入一股特殊的政治势力——宦官集团的行为,都是君臣之间对立的具体提现,有这样的对立面存在,皇帝和大臣的关系自然是好不到哪去!

  • 皇帝与太监关系好的原因

自古以来,

太监作为内官,是皇帝身边的近侍,深得皇帝的信任,在明朝,除了朱元璋和朱棣之外,其他历代皇帝都是在太监的陪伴下成长起来的,这些皇帝自小就和太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些太监或许人品很坏,但这都不重要,因为他们还有一个特点:听话、温顺,他们不论是出于对皇帝的感情还是自身的利益需求,往往都对皇帝言听计从,对于皇帝来说,这就够了,因此,他们一旦登基为帝,往往都会重用这些陪他们成长起来的太监。

明宣宗朱瞻基为了制衡文官集团,开始重用太监,刻意将太监培养起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宦官势力,从此,由皇权、阁权、宦权组成的权力体系正式构建,直至明朝灭亡,这个权力体系中,宦权实际上是皇权的附庸,他们多数时候是以皇权代言人的身份而存在的,犹如仆人一般,必须要紧紧依靠主人,主人强大了仆人也才可以强大。这样看来,明朝皇帝与太监的关系好也就不足为奇了。看懂了这点,我们就不用再为王振、刘瑾、魏忠贤等太监的专权而感到惊讶了!

总结:从权力体系上来说,太监是皇帝的附庸,大臣是皇帝的对立,因此,皇帝与太监关系较好、与大臣关系较差也就成了一种必然!


聊史论今


我是文青,看文青回答内容的朋友,已经中了好几次彩票了。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中有不少的朝代最终灭亡都是因为太监涉政,秦国最后灭亡很大部分原因都是因为赵高的胡乱统治,那么,作为偏后期的明朝,为什么在有这么多前车之鉴的情况下,依旧将太监推向顶峰,并且还是历史上太监权力最大的一个时代。

这就说道朱元璋了,在建议明王朝之后朱元璋是真正的九五至尊,对历史有过一定了解的会知道,朱元璋喜好专政,想加强中央集团的权力,并且为之杀害了很多跟着他打天下的人。

就这样一个喜好专政的皇帝,在面对太监的问题上也是刻不容缓的,因为有太多的例子证明如果亲信太监那么最终一定是没有好下场的,所以朱元璋对太监做出了种种限制的条例,让太监们不得作威作福。

朱元璋特意令人刻了一个牌子,上面写有“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意思就是太监们不能干涉朝廷上的事情,如果议论的话会被斩首。不仅仅是一个牌子,朱元璋还特意安排太监的官阶不能超过四品。

尽管如此严加防范,那么为什么后来还是太监掌权呢?

太监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这个时代就是封建时代,所以,时代没有变化,那么太监就会一直存在,而恰巧皇帝都是专政,也就是说皇帝并没有几个能说话的人,太监这时候就成了每天说话最多的人。

尤其是像朱元璋这样的人,为了自己的专权不惜杀害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开国功勋,还有自己的亲侄子和外甥,这都是为了自己病态的专权,在这种情况下,朝夕相处的太监自然也就成为了自己的亲信。

在早期朱元璋是相当抵触太监的,但是到了后期,根据《明太祖实录》记载中,朱元璋多次委派太监重任,让太监这个群体得以重新走向更大的舞台,可以干涉朝廷中的政事,为后来明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朱棣时期太监走向正轨

“靖难之变”后朱棣成功登上了皇位,登上皇位后朱棣就将朱元璋留下的牌子改成了“内臣不得擅自做主”,虽然只是简短的变更了几个字,但是这中间的变化却是巨大的。

这是因为朱棣能够成功篡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太监的帮助,当时朱棣收买了建文帝朱允炆身边的亲信太监,朱允炆的一举一动都被朱棣掌握,这才为后来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宠信太监到底哪里好?

可以分享重担

当皇帝是很累的,每天需要批改大量的文件,一个皇帝肯定忙不过来,所以就可以让太监帮助自己批改文件,在朱棣时期还好,朱棣虽然也懒,但是最起码会看管太监批改,但是到了后面,皇帝是越来越懒,最后是太监直接批改文件;

对皇位没威胁

太监是用自己的生育能力来换取权力,就算是得到了再大的官位,依旧没有一个子嗣前来继承,所以皇帝们就重用太监。

我是文青,如果觉得不错,原创构思不易,请点个关注支持一下;

上一个关注文青的朋友已经中了好几次彩票了!


文青聊史


明朝的灭亡也是由于太监乱政和党争!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在殿门口竖了块牌子:太监不得干预朝政预者斩!朱棣夺取帝位后,因感念太监的帮助,便重用太监,所以明朝的太监弄权祸根始于永乐!

明朝的体质是内阁制,皇帝将事物交给内阁处理,不用事事亲力亲为,所以皇帝的闲暇时间比较充足,万历皇帝二十年不上朝,朝廷依然能运转!皇帝的闲暇时间多了,太监就有了可乘之机,想着法的取悦皇帝,从皇帝手中获取权利!另外一个方面,基于明朝的政治体质,皇帝有时候也需要太监来平衡大臣的权利,太监的权利只要皇帝一句话,就可以收回!所以,明朝给人感觉皇帝和太监的关系极好!

明朝对官员的监督很厉害,前期朱元璋杀了不少功成,后成立锦衣卫,专门监督百官,基于对锦衣卫的恐惧,对皇帝也更多的是敬畏!再说,明朝皇帝就算不上朝,中枢依然在运转,皇帝都干副业去了,有的去做木匠,有的去玩跳蚤市场,所以会感觉明朝的皇帝和大臣的关系较差!


小任谈史


首先,笼统的说太监与皇帝好、大臣于皇帝关系差是不太准确的,在明朝的政治体制下,太监与大臣都是皇帝辅政机构,皇帝通过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来达到治国目的,所以皇帝与大臣、太监的亲疏关系是动态变化的。

如果非要按照题目来回答的话,那么我的观点是:

皇帝与太监关系好是由两个方面原因决定的:第一,太监是内臣,伺候着皇帝的吃穿住行,按照现代的话说是进入皇帝私生活的人,他们与皇帝之间不仅有工作关系,而且又私人关系;第二,明朝中后期内阁势力逐渐强大,已经成长为能够威胁皇权的存在,皇帝需要宦官集团帮助他对付内阁,算得上是战略伙伴关系。

大臣与皇帝关系差的原因也有两个:第一,朱元璋取消丞相制度,让皇帝与大臣之间缺少了一个缓冲地带,接触的多了,矛盾自然也就多了;第二,相比于之前几个朝代,明朝君主高度集权,大臣从与皇帝共同治理国家,变成了皇帝管理国家的心中,这与文臣传统理念相冲突,自然引发了很多矛盾。


文史并蒂


明朝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也是唯一一个有内阁体质的王朝 即皇帝可以作为国家领袖象征钓钓鱼啊 做做木工啊 开开小卖部之类的兴趣爱好 过自己想要的日子 而内阁大臣通过一系列体质机构让国家正常运行的伟大王朝 那就来问题了 权力这种东西 是要被关进老虎笼子里的 如果最高统治者不理国家政务 那这个权力全都由内阁大臣说了算?也未必 这个时候太监就华丽丽的登场了 作为皇帝内官 其实就是帝王的眼睛和口舌 虽然明朝祖制太祖马脸朱说过不许太监干政 但架不住后世子孙不争气 朱允炆同学又爱瞎折腾 导致后来被他叔JUDY篡位 由于信不过朱允炆同学时期的旧臣 看看方孝儒再看看景清大家就知道了 故而他们又华丽丽的站上了历史舞台 是皇帝真正的自己人 荣辱与共 和大臣们分庭抗礼 造成了与皇帝更近的尴尬局面 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直到劳模崇祯帝把魏忠贤绊倒才落寞退出历史舞台 也干过很多坏事 但你以为文臣也都是好人吗?我觉得都是狗咬狗 天启帝这点我觉得是被历史低估的明君 表面爱做木工 实际上心里一本帐 他在位期间对待金人和处理地方关系其实也做出积极贡献 大明的国家机器运转的还算有序 由魏忠贤带头的反东林党围绕在他身边被东林党打压的其它党派势力抱团取暖互相制衡 一时间也算错有错着 但平衡被继任者打破 后面就是煤山上大家耳熟能详的事了


曹丞相


我是北派说书人,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正如楼主所言,一般来说皇帝和太监之间的关系极好,其实不仅仅是大明皇帝,纵观历史,从秦始皇开始的宦官赵高开始,直到清朝末年,宦官与皇帝的关系,一直都是很不错的,但是为何越是到了这些朝代的末期,宦官的权势更大?

在说书人看来,这其中必有原因的,首当是皇帝与宦官走的近,要知道宦官一直伺候着皇帝的饮食起居,对皇帝的嗜好皆是了如指掌,更是对皇帝能够察言观色,毕竟嘛伺候皇帝的太监必须精明,否则你失宠倒是无所谓,掉了脑袋就得不偿失了。所以这帮人极为精明狡猾,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上,宦官就没有留下好的名声。

那么我们返回头来看看明朝,明朝发生过宦官乱政的事件,莫过于《土木堡事件了》,事件的大体过程是宦官王振,怂恿明英宗亲征瓦剌,但是实际上这件事是不应该出现的,主要的原因是,大明帝国当时的勋贵集团势力已经显现,而那个时候明英宗才23岁,那时的明英宗就开始想着将那些朱棣时期留下来的勋贵集团压一压,便与王振一拍即合,毕竟嘛,那时候明英宗谁都信不过,还是觉的一直伺候自己长大的王振信得过,集合25万大军,亲征瓦剌,给自己树立一下威信。

结果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虏,明军大败,一起被召唤而来的勋贵集团也是死的差不多了,这就导致百年后来诸如东林党一类没有人压制,敢于在朝堂上与万历、天启等皇帝硬钢的势力集团的出现,没办法,还得宦官出马,所以魏忠贤横空出世。


北派说书人


不是感觉,就是那么回事。明朝朱元璋废宰相,军国大事独断专行。后来发现这样不行,因为所有的事情都出自圣裁,非把自己累死不可。所以他弄了一个内阁,也就是秘书班子。虽然最初明太祖时期进入内阁的都是品级很低的官员,但是,接近皇权中心越久,权力也就越大。到了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几乎就是原来的丞相,如张居正严嵩刘健等等。那为什么扯上太监呐?明太祖建国不久就立下铁牌:宦官不得干政!可是由于在靖难之役,太监帮助了朱迪,以至于对待太监的态度,待遇都和前朝不一样了。而最让太监有机会接近皇上的就在于他是皇帝和内阁之间的跑腿人,内阁大臣见不到皇上,太监却可以。这不仅让皇上感觉太监亲近,而且也让太监走了干政的机会,甚至皇帝所传的命令都是由会写字的太监写下来,送到内阁,这就是秉笔太监的由来。明朝皇帝亲近太监而疏远大臣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很多大臣,包括内阁首辅次辅,六部官员,基本上都有很浓的家国情怀,以天下为己任。这样一来,其做事风格和出发点往往和很少受到教育的皇帝思路格格不入了。而太监却有其本性使然,总会站在皇帝一边,这样就导致了皇上亲太监而疏大臣。正德,嘉靖,隆庆,万历,都是这样,朱翊钧为了搜刮民财,派出了太多的太监,直接听命于皇帝,而禧宗朱由校做的皇帝,几乎一切权力归忠贤。就冲这一点,明朝不灭亡都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