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逢年过节赏赐给大臣的猪肘,为何出宫后都扔给了纪晓岚?

一诚不染


《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祀”与“戎”即祭祀和用兵,满清没有入关时信奉萨满教,对于祭祀活动极其重视,由于当时关外生存条件艰苦,食物的获得比较艰难,在他们眼中食物是很珍贵的,所以在祭祀时便把食物作为贡品献给神灵,满清入关后,受汉文化的影响,对祭祀活动更加重视。

而在祭品上面更是讲究,其中猪肉是必不可少的,用的最多的便是猪肘子,但这带来一个问题,满清的祭祀活动非常多,每次祭祀过后都会剩下很多猪肉,要是全部扔掉太浪费,这对于一向提倡节俭的满清皇帝而言是不允许的,所以精明的皇帝便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就是赏给诸位大臣。

《史记·礼书》里早有记载:“大飨上玄尊,俎上腥鱼”

不过这种祭祀用的猪肘子并不好吃,祭肉不待煮熟就上供,叫“腥”是为了提醒子孙后代:饮水思源,居安思危,不要忘记祖先的艰苦,大家知道直至现在,我们大部分地方祭祖用的肉都不会煮熟,所以当时满清皇室在祭祀时的猪肉同样只是煮到半熟,而且不放盐和调料,这要是让穷苦百姓吃当然没有问题,但是对于那些有钱的或者是做官的人来说,就有些难以下咽了。

据说雍正皇帝继位后,有一次在天坛举行祭祀活动,在祭祀结束后,就把一块祭祀用的水煮白肉,赏给皇子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弘历接过毫不犹豫的大口吃完,这让雍正大为欢喜,为弘历的皇储之争加分不少,以至于最后让他从众皇子中脱颖而出,最后谋取到皇帝的宝座,继位以后的乾隆皇帝是一个好大喜功,十分张扬的人,他主持的祭祀活动,在结束后他都会现场‘表演’一段吃白肉节目,一是彰显自己对祖宗和父亲雍正的感恩之心,二是表示自己没有忘记祖先的艰苦生活,表现自己的艰苦朴素和勇武精神。

但是要赏给大臣们吃,这对于平常吃惯了山珍海味,美味佳肴的他们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那种没有一点味道的水煮白肉,而且还是半熟半生的,让他们吃下这可是一件痛苦的事,大臣们也清楚,这是乾隆皇帝对他们的考验,看他们在天下太平,歌舞升平的年代,还能不能保持一点‘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精神,看看这些大臣们是否和他们整天挂在嘴边的那样,愿为大清王朝‘肝脑涂地,万死不辞’。

所以即使在难吃,他们也要装作兴高采烈,感恩戴德的吃下去,久而久之大臣们也琢磨出一些对策,有的大臣在手帕上浸漫盐酱,吃一口擦一次嘴,有些大臣事 先准备好用酱盐煮过的高丽纸,托肉而食,这总好过吃白水肉,但是这么大一个猪肘子,总不能让大臣们一次吃完,那就不是赏赐了,而是惩罚了,所以乾隆皇帝会让大臣们吃很少一点,剩下的可以打包带回家,但是家人也不愿意吃怎么办,私自扔到皇帝赏的礼物可是重罪,好在有一个同僚纪晓岚。

《左传》里有一句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意思就是喜欢吃肉的人粗俗鲁莽,没有文化和长远的目光,但是这句话放在纪晓岚这里就行不通了,纪晓岚是乾隆时期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他为人极其喜欢吃肉,他能把肉当做主食吃,面,菜之类的成为辅食。

《清朝野史大观》卷九记载:“公平生不谷食,面或偶食之,米则未曾上口也,饮时只猪肉十盘,熬茶一壶耳,

由此可见纪晓岚爱吃猪肉的程度。

那些乾隆皇帝赏赐的猪肘子,大臣们自己不吃,家人不吃,扔掉的话属于犯法,那么赠送给同僚,乾隆皇帝即使知道了肯定也无话可说,所以大臣们出宫以后纷纷把肉都送给纪晓岚,这叫顺水人情,双方都高兴,何乐而不为呢!


一个老男人历史


猪肉,现在是大家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肉食品。但是在古代,猪肉的地位很低。

古代没有发明“阉猪”方法的时候,猪肉是不好吃的,因为猪经常发情,导致当时的猪肉是酸的。

所以逐渐的猪肉演变成为了一种穷苦人家的肉食,在儒家读书人口中,更是成为了一种“贱肉”,所以当时的读书人只吃牛羊肉,从来不吃猪肉。

慢慢的从一开始的,因为猪肉不好吃,读书人不吃猪肉,到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了一种地位的象征,穷苦人家才吃猪肉。

所以,乾隆虽然每到过年过节的时候,都会赏赐大臣们美味的猪肘子,但是这些大臣都是达官贵人,享受够了美味佳肴,怎么会喜欢猪肘子呢?

但是乾隆赏赐猪肘子的时候,这些大臣们还要表现得万分荣幸,非常高兴,谢主隆恩。

但是一出皇宫,这些猪肘子都被扔给纪晓岚了。

纪晓岚是当时大臣里面的一个另类。

当然也可能是纪晓岚每天吃的肉太多了,牛羊肉买不起,只能吃猪肉。

纪晓岚的学问当然是不需要怀疑的,能够主持编篡《四库全书》,这可不是一般的读书人能够办到的。但是纪晓岚偏偏喜欢吃猪肉,而且是无肉不欢。

纪晓岚每天吃多少猪肉呢?

用纪晓岚的话说“平生不食谷面或偶尔食之,米则未曾上口也。饭时只猪肉十盘,熬茶一壶耳。”

看纪晓岚到底喜欢猪肉到了什么地步,不吃米饭,不吃杂粮,只吃猪肉,一顿饭吃十盘猪肉,这个量确实比较大。

难怪当时传说纪晓岚“无女不欢”,这个跟吃猪肉也是有很大的关系的,猪肉有“滋阴补肾”的作用。

甚至日本人将猪肉称为“长寿之药”,说经常吃猪肉可以长寿,纪晓岚极有可能就是因为只吃猪肉,活到80多岁。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乾隆赐给大臣们的猪肉,可不是一般的猪肉。

中国人非常重视对祖先的崇拜,每当重大节日对于祖先的各种祭祀活动和祭祀礼仪,数不胜数。

其中有一条就是要用胙肉,来供奉祖先、神灵。

胙肉其实就是猪肉,但又不是一般的猪肉,是用作祭品的猪肉,所以是神圣的猪肉。

一般来说,祭品在祭祀仪式举行完成之后,就没什么用了,多数情况下会被大家分着吃掉。胙肉这种神圣的猪肉,也不例外。


一个大家族在祭祀活动结束之后,把作为祭品的胙肉分而食之是有很长久传统的。宋代陆游就曾写过一本书,叫做《入蜀记》,里面曾经提到过:“每祭神,得胙肉倍众人”,就是,祭祀活动结束之后,分食胙肉的场景。

一个大家族把祭祀用的肉分食,也是有用意在内的,一般都是为增强一个家族的凝聚力,同时又勉励晚辈子孙,继承并严格遵守祖宗遗志。

乾隆皇帝赏赐给大臣们的肉就是作为祭品的胙肉,在国家级别的祭祀典礼结束之后,分给大臣们,就是为了勉励大臣们再接再厉,共同努力治好国家。

但是胙肉作为祭品,一般延续了千年以来的传统,都是白水煮肉,不加任何调料,做的味道估计不怎么好吃。到了清代,中国人做菜的技术,有了很大的提升,各种调味品,各种烹饪方法繁多,处理肉食不只在有白水煮肉的一种办法,所以,让每天锦衣玉食的大成门,生啃白水煮肉,估计是难以下口。

所以民间就传说,当乾隆皇帝,把祭祀用的肉分给臣下之后,大臣们出了皇宫门,就把肉一扔。但是呢,纪晓岚有这种爱好,他喜欢吃肉,无论是什么味道,只要是肉,他都喜欢吃,所以,同僚大臣干脆把肉都扔给了纪晓岚。



天若有情天有,加个关注好不好~


一盘拉条子


这种说法是胡编出来的,洋洋洒洒几千字叙述了一个胡说八道的故事。

首先,皇帝赏赐的并不是什么猪肘,而是各个部位都有,主要部位有猪的臀部、肩部、腰部,蹄髈肉也有,但只是其中一部分,又因为是祭祀所用,所以不分部位,统称“胙肉”。

为什么要吃胙肉?

我以前的文章曾经说过,耐心去看的话,您会发现,中原文化和满洲文化有相通的部分,不可能是完全割裂的,所谓的特色其实都是一样或相似的,比如祭祀用的胙肉,西周甚至西周以前就有。

和清代一样,历代王朝的胙肉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有资格吃的,最早只有王级人物才有幸得到,代表着君主的重视和抬爱,祭祀祖先所剩的胙肉,其吃法和最晚食入时间都有规矩,古人认为,过了最佳食用时间再食胙肉,不单无福,反而有灾。

而这种胙肉在大清入关后,作用大致体现两方面,一是皇室对萨满祭祀的重视,遵循祖宗礼法,一年到头坤宁宫活动不断,祭祀很频繁;二是忆苦思甜,和满洲弓骑一样,一刻不得放下,这是民族特色,需要保持传统,不忘这片基业的由来,不能数典忘祖。

谁有资格吃胙肉?

宗室觉罗,满洲大员那是想跑也跑不了的,汉臣就要看时期和地位,越临近晚清,准入资格就放得越宽,比如曾国藩、翁同龢、李鸿章都吃过,也只有他们这种有级别,有巨大贡献的人才有机会吃。

大臣们很讨厌胙肉?

您要说皇子们,宗室觉罗们讨厌倒是有情可原,见怪不怪,年年月月的吃,谁也受不了,汉臣不一样,吃口胙肉能在外面吹一辈子,虽然要想下咽也不大容易吧,胜在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汉臣都没吃过。

神武门的侍卫“逃都逃不开”,他们必须要吃,而汉臣呢,想吃都没机会,可见当时汉臣地位之低下,到了晚清才稍稍好些。

就像三眼花翎一样,孔雀屁股上一薅一大把,也不知道脏是不脏的就往顶子上插,跟铁帽子王一样稀罕,就一根毛能美一辈子,进食胙肉也是一样,想吃都不敢求皇帝,肯定会被斥责没规矩的,扔了?真有意思。

皇帝皇后吃不吃?

皇帝皇后首先吃,这是规矩,他们吃了其他人才能吃,皇帝还没动手,滋溜一声,大白猪肉条子一口嘬进去了,这么没规矩,那是要死掉的,严重僭越,别说皇帝了,就是在家吃饭也得长辈先动筷子,再说了,胙肉也不是什么美味,没人敢抢着下嘴。

御膳房就不能做的好吃点?与时俱进?

也有小肉大肉之分,赶上命好的话只是吃小肉,其实就是肉丝拌饭,大肉才是大锅蒸肉。

坤宁宫里除了密密麻麻的拜垫以外,还有三口大锅,灶台前的木板可以拆下来,空间足够一个成年人跳下去添柴,其中两口是蒸蒸蒸肉的,不是网上流传的白水煮白肉(入关前,比如皇太极时期是煮的。),如果白肉是煮出来的,那就真吃吐了,另外一口是做蒸糕的。

我偏不觉得荣耀,偏要偷偷藏起来,偏要出来后扔给纪晓岚,不行么?o( ̄ヘ ̄o#)

不行,除非活腻了,首先是礼制纸面上的规定,胙肉不准出殿门,只有晚上所供的胙肉才能给御膳房处理。

明朝祭祀的胙肉是做菜食用的,后来发猪肉,再后来就发不起了,人人平等嘛,京官基本都能吃,哪有那么多钱买猪,后来改给钱了。

难道就没有逃避的途径嘛?

有呀,你不能太实在,按照满洲习俗,包括皇帝在内都是自己割肉吃,你可别手上一给力抻回来一整条蹄髈,用小刀轻轻割下一条就可以了,虽然必须是一大盘子,但可以切薄些,摊开些······再说了,满洲皇帝也不是虐待狂,不会干吃白肉的,有小菜和咸菜、酱瓜等等就着吃,然后开始吃白肉,蒸肉比煮肉好多了,吃完胙肉还有肉丝泡饭,然后赐酒一杯,奶茶一杯,所以不要再信那些乱七八糟的谣言了。

靠什么约束贵胄臣子们?

祭祀胙肉的食用是一整套程序,讲究的就是各有分工,皇宫就是不缺人:

忙起来后,有跳大神的萨满,有杀猪的,有分切的,送肉的,蒸肉的,传送的,最重要的是······有宦官专职盯着每一个人,肉不能剩,全部要吃完才行,吃剩的骨头和肉皮要交公,司俎官还要的······

进屋的唯一动作就只能是吃,半小时内吃完以后立刻要走,有专人监督,藏起来那是别想。

既然没那么难吃,又很荣耀,为何人们不爱吃呢?

《延禧攻略》里乾隆帝急眼是因为怡王撒盐,历史上的乾隆还真为这事急过,但却是因为太监贪污,乾隆帝曾经特地下旨要求加强管理,好肉都被太监们私藏自己吃了,拿出来的都是普通猪肉。

祭祀的猪不是随便找一只就成,基本上和挑选妃嫔一样,不能有一根杂毛,不能有疖癣,皮质要好等等等等,基本上都是最漂亮最健康的猪。普通猪肉可就不行了,大臣们有苦难言,神武门的侍卫直接带情绪出来了,乾隆一查,可不,连他吃的都是剩猪肉,谁爱吃,其实只要是“原装猪”的话,食用的口感没那么差的。

总之,胙肉不是白水煮白肉,也没有那么难吃,何况还有酱菜、佐餐、美酒和奶茶,大臣们尤其是汉臣不会不要这种荣耀,也没机会能在监督人员的注视下把肉藏起来,皇帝都吃了你不吃,搞不好真的要死掉,退一万步说即便能私藏带出来也得找个僻静地儿扔掉,别人看到的话自己就完了,给纪晓岚落人口实更不可能。

纪晓岚呢,就是再爱吃肉也不敢吃皇家胙肉,因为有特殊意义,他根本没资格吃,纪晓岚在乾隆眼里就是戏子一般的人物,别人扔的他也不敢吃。


古今通史


乾隆皇帝喜欢吃猪肉,更喜欢赏赐给大臣们吃

据史料记载乾隆皇帝是一个非常爱吃猪肉的皇帝,每逢佳节就会有大量的猪肉食物准备着。乾隆皇帝为了展示自己的君主气度,时常把猪肉一部分赏赐给大臣,比如猪肘子。对于乾隆朝的大臣而言,已经吃惯了山珍海味,猪肘子很不符合他们的口味,但他们又不敢不接受乾隆的赏赐。猪肘子拿回去也不吃,又不能私自处理,否则被人参上一本,那就罪过大了。那他们如何处理呢?很特别:出了宫门,直接就丢给了纪晓岚。这又是为什么呢?

纪晓岚,吃肉狂人

纪昀(1724~1805年),字晓岚,别字春帆,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清朝政治家、文学家。这位大学士和电视剧里的纪晓岚完全不同,据史料记载,纪晓岚不仅好色,还非常好吃肉,几乎到了发狂的地步。每日三餐必有肉,可以不食米,但是不能没有肉。

所以,有了纪晓岚这个食肉狂魔,大臣们在领到猪肘子的赏赐的时候,会很不吝啬的都给了纪晓岚,这样既不抗旨,又解决了不喜欢吃的食物,何乐不为呢?

根据《啸亭续录》《清稗类钞》记载,每次乾隆赏赐给大臣们猪肉后,出宫就丢给了纪晓岚。


拓跋飞翼


在中国古代,一国之君权力至高无上,而身为人臣,能被皇帝夸奖几句都是一辈子的荣耀,更何况被赏赐了。而皇帝逢年过节时给臣子赐菜品也是有迹可循的。

不过有资料说,乾隆喜欢给大臣赐猪肘,但是大臣们总在出宫后就把御赐肘子送给纪晓岚。如果这是事实,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可能是因为乾隆赐的猪肉是白水煮的,腥味比较重,而王宫大臣吃惯了山珍海味,怎么会吃的下这种白水猪肉呢。当然大臣又不敢把御赐的东西丢掉,而纪晓岚这个人对猪肉可谓情有独钟,所以大家都把猪肘送给他吃。

这件事情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古代皇帝赏赐的肉叫祚肉,而吃到一次祚肉对于大臣来说是值得吹捧一辈子的事了。所以怎么会让给别人呢。其次,皇帝的尊严是不容被践踏的,赏赐下去的肉被大臣转赠给他人,这事万一被皇帝知道了,后果会怎样。可能有杀头的风险吧!


轻撷棠梨


清朝时期逢年过节就会赐给大臣猪肉,这个猪肉可不是一般的猪肉,是神圣的猪肉,这是胙肉,是用来供奉祖先神灵的,一般祭祀完以后,胙肉就没什么用处了,一般都是祭祀仪式举行完以后,皇上下令分着吃掉。

吃胙肉的仪式是清朝祖制,有“承福受胙”的意思,认为经过祭祀的肉承袭了祖先和神灵的福气,可以庇护后代子孙,同时目的很明显,还为了提醒皇室子孙以及官员不要忘了祖先建功立业的艰辛。

在清朝乾隆时期,同样每次举行完祭祀以后,乾隆都会下令把胙肉分给各位臣子,但是胙肉是白水煮肉,连盐都没加,而且胙肉一般还不大熟,实在让人难以下咽。

如果大臣往肉里面私自加盐或者调料,一定会被治罪,但是对于每日锦衣玉食的高官们,他们每日大鱼大肉,哪里还稀罕这个白水煮的没滋味的胙肉。

虽然大臣们都对白水煮肉难以下咽,可是在乾隆时期,有一位臣子却非常喜欢胙肉,他就是纪晓岚。

史料记载他:“以肉为饭、无粒米入口,平生不谷食,面或偶尔食之,米则未曾上口也,饮时,只猪肉十盘,熬茶一壶耳”

在史料上记载,纪晓岚不喜欢吃五谷杂粮,更不喜欢吃米饭,就是喜欢吃肉,每顿饭能吃猪肉十盘,可见纪晓岚对于猪肉有着强烈的爱好,因此他不论什么样子的肉都喜欢,哪怕白水煮肉。

根据《清裨类钞》记载,每次乾隆皇帝把祭祀的肉分给大臣以后,大臣们表面上感激的喊吾皇万岁,其实一出皇宫们以后,就把肉都扔给了无肉不欢的纪晓岚。

这件事情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其实皇帝赏赐的胙肉是何等荣幸,而吃到皇帝赏赐的胙肉对于大臣们来说也是一种荣幸,怎么还会给别人吃呢。

再者说,在封建皇权时代,清代祭祀仪式严格,大臣们必须遵守,假如大臣们出宫后就把胙肉扔给同僚,就是对皇帝的大不敬,会有杀头的风险,真实的历史上大臣们应该不会这样做。


小聪历史客栈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有机会吃得上猪肘子,但是也并不是每个人都吃得下猪肘子。像纪晓岚这样的人实在是少有!

猪肘子不是一般的猪肘子

你所以为的猪肘子是什么样的?肥而不腻?满嘴流油?一般人做猪肘子,都是用各种调料熬煮,才能做到色香味俱全。

按理说皇宫里面聚集天下大厨,所有的菜系里面,天下第一可能叫不上,但是也出不了前三甲。然而赏赐给大臣的猪肘子,确实难以下咽。

《啸亭续录·贵臣之训》记载:“定例:坤宁宫 祭神胙肉,皆赐侍卫分食,以代朝餐,盖古散福之义。”

坤宁宫祭神的时候用这胙肉,之后就赐给周围的侍卫分着吃,用它来代替吃饭,意思是把福散给大家。这胙肉该怎么做呢?

用新鲜的肥猪肉,直接放进开水里面煮。也不能称得上是煮,很多时候都是直接烫一下。只不过是表面熟了,里面还都是生的,而且大多都是肥的,所以很难下咽。


虽然这种做法在宋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但是一直到清朝时期才成为祭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电视剧《延禧攻略》当中,魏璎珞就曾经在胙肉上撒盐,以此来报复怡亲王。

大臣平时锦衣玉食,基本上都吃不惯。有的太监就看到了商机,他们事先用盐浸泡油皮纸。再分给大臣的时候,向他们收取高额的手续费。如此一来才稍微的能够下咽。

纪晓岚生平两大爱好:美女和肥肉

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当中,纪晓岚整天抽着一个大烟袋,与和珅斗智斗勇。但是实际当中的纪晓岚只不过是个写书的,平时也确实喜欢抽烟,不过跟只是为了提神。

他最大的爱好在另外两方面:美女和肥肉!到底能有多热切呢?

纪文达公日御数女,五鼓如朝一次,归寓一次,午间一次,薄暮一次,临卧一次,不可缺者。

纪晓岚字文达,上文当中的文达就是说的纪晓岚。一天里面需要来上5次,中午和晚上各一次,上朝前后各一次,临睡前还要来一次。而且一次都不能缺少。



曾经有一次受召前去皇宫当中写书,因此差不多半个月没有回家。最后是憋的两眼通红,跑去给皇上请假。但是一直说不出来个所以然,旁边有知情的大臣,前来给他解围。

把纪晓岚发病的原因告诉了皇上,皇上听后立刻赏给了他两个宫女。于是纪晓岚笑眯眯的带着他们去休息,没过多久精神抖擞的继续写起了书。

这种人谁能受得了?所以他的原配夫人知道他这一秉性之后,允许他继续纳妾。于是纪晓岚也不客气,前前后后有着七个小妾。不过话说回来,如果少了,谁也受不了。

而且纪晓岚死后,坟墓里面除了平生当中的一些书籍,别的重要陪葬品都比较少。但是唯独有一个墓坑,里面有着七具女性骸骨,就是他的七个小妾。

至于他爱吃肉:今年已八十,犹好色不衰,日食肉数十斤,终日不啖一谷,真奇人也。


这里说他是80岁的时候,每天还能吃上几十斤的肉。虽然古代的斤两和现在有所不同,但是估计也得十几斤。我认为此处有夸张的说法,不过也说明纪晓岚确实爱吃肉。

大臣们把肉给他,其实也就很好理解了。因为自己也吃不下,索性就直接送给纪晓岚。另外一点也是有揶揄他的意思,毕竟之前还有人说猪肉可以壮阳。(存疑!)

只要是肉,纪晓岚可谓是来者不拒。就算是这些肉都没有煮熟,纪晓岚吃不完可以拿回家回锅,然后继续吃。不过这种说法到底可不可靠?

大臣们真的会把胙肉送给纪晓岚吗?

其实我看未必,因为古代一直重视君臣之纲,更有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说法。只是一块简单的胙肉,就算是硬噎着也得吃下去,总好过砍头吧。

更何况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有这机会,一般都是皇帝的近臣。纪晓岚只是写书的,近臣未必算得上,所以吃上这种胙肉的可能性很小。假设真的有大臣给他,他肯定是非常乐意的去接住。


不过事实上是根本没有大臣会给他,因为之前也说了,这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曾经就有野史记载,雍正皇帝曾经用一块胙肉考验乾隆是否合适当皇帝。

当时也是恰逢祭祀,旁边的桌子上摆满了胙肉。各个皇子都跪在下面,雍正吩咐太监把胙肉分下去,然后仔细观察所有皇子的反应。唯独只有十几岁的乾隆吃起来的时候面无表情,甚至还有享受之意。

因为当时清朝入关已经几百年时间,很多人都已经没有了祖辈的拼劲。所以雍正是想用一块胙肉来检验皇子,祖辈们当年血战沙场的日子是否还记得?有没有被安逸的生活腐蚀。

虽然这部分内容可能并不可靠,但是也从侧面说明了胙肉在清朝地位还是比较高的。虽然难以下咽是真的,但是怎么着也是一块肉,还是皇帝赏的。

就算是一坨屎,只要是皇帝赏的,大臣都得当成香窝窝吃下去。
至于他纪晓岚只是写书人罢了,吃肉还排不上!


史之策


我是七哥

这个问题我略有耳闻,要怪就要怪乾隆好大喜功,为了自己的面子,把大臣们搞得吃饭都有问题。
(乾隆)

为了表示自己和臣子的良好关系,逢年过节的时候,乾隆总是要邀请臣子,和自己一起吃饭。

在皇帝的菜品中,就有一位菜,猪肘。按照皇家御厨的做法,这个猪肘不能把它做熟,做熟了,他就看起来不好看,完全不符合皇家菜品的脸面,所以只能把它蒸个半熟。

但这个猪肘,半熟怎么吃?乾隆自己又不吃,他只是看着感觉好看,这就够了。

等菜上来了,乾隆和这些臣子们又要讲一下君臣之礼。臣子三跪九叩之后,还要行一堆乱七八糟的规矩,等到这些臣子开始吃饭的时候,现在都凉了半截儿。
(乾隆和大臣们行礼剧照)

但这些饭菜都是皇帝御赐的膳食,虽然都冷的吃不了,但还是坚持吃完了。

临走的时候,皇帝也不忘那个猪肘。为了表示自己的好意,乾隆江这个猪肘赏赐给大臣。面对这冷冰冰,半熟的猪肘,大臣们内心是拒绝的,但看在皇帝的面子上只好硬着头皮接受了。

作为皇帝御赐的食物,这跟不好吃的,猪肘也不能随便扔,可是自己又实在吃不下去,这时候大成们想起了纪晓岚。
(纪晓岚,乾隆剧照)

纪晓岚,虽然一把年纪,但身体好,性欲强,而且食欲特别好,尤其爱吃这个猪肘,所以大臣们纷纷把这个猪肘送送给他。

面对这个猪肘,纪晓岚从不拒绝,来者就吃。时间一久,大臣们也知道了纪晓岚这个爱好,老纪不光是个大烟袋,闺中术强,而且吃猪肘子也是一把好手。


(乾隆瞅一瞅,纪晓岚吃的啥?剧照)

所以但凡乾隆赏赐点,他们不愿意的东西,像这个猪肘子,就直接送给纪晓岚了,还能得个人情。

我是七哥,大家多多评论,点赞,关注下哦[耶]带你看看,大千世界!


岁七夸父


猪是中国古代最早驯化的家畜之一,早在七八千年前,就被河南新郑裴李岗和浙江余姚河姆渡的先人用于祭祀。

清代的建立者满族人, 其先人在东北以“ 好养豕” 而著称。 每逢年节, 满族人都要用猪祭祀诸神, 祭后分食其肉。 食祭肉习俗在满族饮食文化中占有 分重要的地位。 据清人徐坷 《清稗类钞·饮食类》记载“ 肉皆白煮, 无盐酱, 甚嫩美”,事实上所有祭祀用的猪肉都是白水煮就,不添加任何调味品,而且由于祭祀过程较长,祭祀的猪肉早就凉透,更加难以下咽,清王公贵族大臣吃惯了精细多味的珍馐,对于这种冷腥乏味,犹带血水的食物怎么吃得下去,而恰好有一个特别喜欢吃猪肉的人在,自然就扔给他了。没错,那个特别喜欢吃猪肉的人自然就是纪晓岚了。

众多野史都有记载,小横香室主人在《清朝野史大观》卷 3 中说:“公 ( 指纪晓岚) 平生不谷食面或偶尔食之, 米则未曾上口也。饮时只猪肉十盘, 熬茶一壶耳。”

采蘅之的《虫鸣漫录》卷 2 说:“纪文达公自言乃野怪转身, 以肉为饭, 无粒米入口。”

昭鎗(qiang)在《啸亭杂录》卷 10 中也说“( 公) 今年已八十, 犹好色不衰, 日食肉数十斤, 终日不啖一谷, 真奇人也。”

只吃肉,不吃米面谷物,答者本人虽然也喜欢吃肉,但是绝对无法达到纪先生这般境界的,曾有学者认为这是纪晓岚由于编著《四库全书》,阉割汉民族文化精华,心中苦闷导致其产生“易情效应”,于是在食和性上欲念特别重,当然,只做参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