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宴请高僧,高僧只说了个“殊”字,朱元璋为何就将其处死?

王王王俪




1368年,朱元璋定都南京,正式称帝。但这是天下并未完全完成统一,人心也并没有完全归附。到处都有反对朱元璋的势力存在,他们打着各种各样的旗号反抗大明。

话说有一天,朱元璋手下的锦衣卫从两个和尚的口中得到了这么两句话:天下的皇位,小和尚坐的,老和尚也坐的。因为朱元璋小时候曾经在皇觉寺出家,自然被当成小和尚。言外之意就是说,连朱元璋这样的小和尚都能当皇帝,那么得道的老僧自然也能当皇帝了。


在锦衣卫的严刑逼供下,还没等这两个和尚招供,就都死了。朱元璋刚当上皇帝没多久,但权力的春药已经让他超级迷恋皇位了。他根本没有办法接受有人敢于挑战他的皇权,那么他们说的这个老和尚是谁呢?

这个问题让朱元璋坐卧不安,当了皇帝的人普遍都有迫害妄想症,看着每一个人都像是来抢自己皇位的。如果不把这个老和尚找出来,只怕朱元璋是没有囫囵觉可以睡了。



李善长得知消息后,就向朱元璋汇报,这个人应该是智嗔大师。这个老和尚在江浙地区声望非常高,当地有很多人都把他当成活菩萨来敬拜。

经过李善长的提醒,朱元璋马上就想起这个老和尚了。早在1366年,朱元璋派大兵围攻张士诚,但张士诚在江浙地区深得民心。朱元璋在这一地区碰见的可以说是全民皆兵,这一场战争的残酷性就可想而知了。

在平江战役中,全城老百姓都帮助张士诚进行防守。朱元璋大军伤亡惨重,后来在徐达和常遇春几个月的强攻下才拿下了苏州城。城中军民5000多人被活捉,朱元璋决定杀死这些人,替死去的明军报仇。

这时苏州重元寺的智嗔大师闻讯赶来,劝朱元璋放下屠刀,立地为佛。朱元璋回答道:年少时我也当过和尚。和尚吃素,将军杀人,自古以来就是天道。大师回答道: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吃素杀人俱是无妄之名,和尚未必吃素,将军亦可不滥杀无辜。

朱元璋说:你若吃肉,我便不杀人。智嗔大师二话不说,抓起肉就往嘴里送,连吃了两斤。然后对朱元璋说道:贫僧已经吃肉,施主可否放下屠刀?



朱元璋早有吞并天下之志,自然要以诚为本,说出去的话只能收回。于是他下令放过了这些俘虏,当地的老百姓感念大师的救命之恩,就纷纷为他塑金身,当活菩萨来敬。

南京和苏州距离并不太远,朱元璋很快也证实了这个消息。但杀人总是需要理由的,杀掉智嗔大师自然也需要一个借口。朱元璋就决定遍邀天下名僧,来南京为死亡将士超度亡灵,再找机会下手。

智嗔大师自然也在被邀请的行列,在做完法事后,朱元璋就请和尚们吃饭,赏赐他们重金。最后还搞了一个小活动,请他们以佛法为中心写一首诗,并最终评奖。

智嗔大师本来不想参与,但架不住其他人再三请求,就写下了一首诗:金盘苏台来朱皇,玉盏醍醐出上方;稠叠滥承天下赐,自惭无德送陶唐。



这首诗中规中矩,没有什么毛病,也顺便夸奖了一下朱元璋。但朱元璋坚决要杀掉这个和尚,锦衣卫就想了别的办法。他们修改了一个字,把朱加了一个偏旁部首,就变成了殊。

这下就变成了历史上最黑的文字狱。第二天朱元璋召见智嗔大师,大骂他是禽兽。大师不解,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朱元璋就把这首诗扔给他让他自己看,然后怒吼道:殊字是什么意思?难道是骂我们姓朱的是歹徒不配做皇帝吗?朕不配做皇帝,那就是你配做皇帝了。

智嗔知道自己死期已定,但要保持死的尊严。他就当场自杀身亡,以死明志。朱元璋看到这个情况,只好把他送回重元寺,花费重金将他下葬。

原来果真是伴君如伴虎。智嗔大师也是被迫无奈,汴玉何罪,怀玉其罪。最早得到和氏璧的汴玉无故被迫害数次,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有和氏璧,别人也想得到它,就只能治他的罪。


新知传习阁


朱元璋曾经也当过几年的和尚,当了和尚也没得个安生,为了吃一口饭,拿起了破碗过起了沿路乞讨的生活。

不过,和尚可不是随随便便剃个光头便能够当的,古代入私塾读书需要给老师所谓的束脩,当和尚也不例外。

当时朱元璋的爹娘刚刚病逝,如果不是刘继祖好心地送了一块地给他,他连爹娘也安葬不了,所以更不用说给皇觉寺送“束脩”了,他可没钱!

最后,他的一个邻居——姓汪的老妪看他实在太过可怜,看不下去了,咬咬牙为他准备好了礼物,然后让她儿子送他去了皇觉寺,他这才得以顺顺利利剃度成了皇觉寺里的一个小沙弥,从而勉强活了下来。

后来,他当了皇帝,为了感谢这个老妪对自己的恩情,还给她的儿子封了世袭的从仕郎,虽然只是一个从七品的闲散小官,可对老妪一家而言却也已是一场富贵。

1344年,朱元璋在汪氏老妪的帮助下去皇觉寺当了光头小和尚。

1368年,此时朱元璋已经打败了自己的对手——陈友谅和张士诚,在应天登基称帝!

朱元璋因为自己曾经当过和尚,所以对和尚多少也有一点好感。

当时有一个高僧叫释来复,便因为颇得朱元璋的赏识,从而被任命为僧官——从八品的僧录司左觉义,奉命主持凤阳圆通寺,这对于一个和尚而言不可谓不荣耀。

此外,释来复也是一个颇有才学的诗僧,所以朱元璋也经常让他写一些应制诗,也算得上是一个御用文人了。

但是,释来复风光的背后,也隐藏着危机。

这一日,朱元璋突然让人去告诉释来复,说是要在钟山上的崇祷寺中设宴,请释来复吃一顿饭。

释来复听说皇帝要请自己吃饭,自然也是满口答应,皇帝请自己吃饭,说明自己还简在帝心,弄不好一顿饭吃完,自己的屁股便能够再往上挪一挪呢?

于是,释来复便兴匆匆地赴宴去了。

释来复一到崇祷寺,便被太监带到了一个偏殿,只见殿里早已经准备好了美酒佳肴,很是丰盛。释来复心里也颇为自得,皇帝能用这么丰盛的菜肴款待自己,说明皇帝仍然很看重自己呀!

释来复走入偏殿后,朱元璋已经端坐在高位上了,他急忙一个跪拜:臣僧录司左觉义拜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元璋笑呵呵地点了点头,然后对释来复说:左觉义到底是方外之人,不用拘礼,快坐下吧。

释来复听了朱元璋的话,可不敢飘飘然,在皇帝眼里,哪有什么方外之人?所以,他还是拘拘谨谨地坐下,静静地等着皇帝的吩咐。

皇帝让他吃,他才能吃,他才敢吃。

释来复眼看着朱元璋津津有味地吃着,心里也在打鼓,皇帝突然请自己吃饭,绝对不可能只是吃饭而已,可是,皇帝到底是为什么请自己吃饭?释来复一直没想明白这事,所以也没什么胃口吃饭。

这时候,朱元璋见释来复没怎么动筷,心下一动,便问:左觉义可是觉得这饭菜不合胃口?

释来复哪敢这么说,所以急忙摇头说:不是,不是,皇上赐宴,臣心中很是感激涕零,每思及此,便觉得皇恩浩荡,一时之间,竟忘了下筷,还望皇上恕罪。

朱元璋听了释来复的话,点了点头,可却不相信这是他的真心话,不过倒也不好追究,所以想了想,便说:哦?左觉义素有诗才,不如作诗一首助助兴,如何?

释来复知道,皇帝看似在和自己商量,可实际上自己却没有拒绝的余地,所以点头说:皇上既然说了,臣便试作一首,给皇上助助兴。

说罢,释来复沉吟片刻后,缓缓从口中吐出了一首诗:

祗园花雨晓吹香,手绾袈裟近御床。

阙下紫云随雉尾,座间红日动龙光。

金盘苏合颁殊域,玉碗醍醐出尚方。

稠叠屡承天上供,每惭无德颂陶唐。

释来复原以为自己这首诗会得到皇帝的拍案叫好,谁知皇帝在咀嚼了一番之后,竟然愤怒地拍案而起,怒斥道:好你个释来复,竟敢咒骂朕!

释来复一个哆嗦,跪了下去:皇上恕罪,臣不敢呀,臣真的没有咒骂皇上呀!

朱元璋却不容分说地继续斥骂:哼,你不敢?你在诗中说什么“金盘苏合颁殊域”,殊域二字可是在为蒙元鸣不平,在说朕得国不正?殊者,歹朱也,可是在说我朱家江山将亡?好狗胆!

释来复听了朱元璋的解释,心中更是不停地打着寒颤,头也不停地磕:皇上,臣冤枉呀,臣冤枉呀,臣真的不是这个意思呀,皇上!

朱元璋却没听释来复的解释,叫来了两个侍卫,然后摆了摆手:拖出去砍了!

释来复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因为一顿饭、一首诗丢了自己的脑袋。

实际上,不论释来复是不是因为这个“殊”字而丢的脑袋,他也注定会成为朱元璋下手的对象。

朱元璋在当了皇帝之后,可谓是想尽了办法去维护和巩固自己的江山,想让朱家的江山能够长长久久地传下去。

所以,朱元璋最不能容忍的便是谋逆之事,很不幸的是,释来复虽然只是一个和尚,但是最后却也卷入了“胡惟庸案”中,胡惟庸可是涉嫌造反的人,释来复卷入这场风波之后,又岂能躲得过去?

即便“胡惟庸案”过去了10年,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最终也因为受到胡惟庸案的牵连而丢了命。

释来复这个和尚也没有例外,1391年,释来复被翻了“胡惟庸案”的旧账,最终被凌迟处死。


宁糊涂


问题中的高僧叫释来复,他是元末明初的和尚,平日里好吟诗作画、舞文弄墨,所以在当时也认识一批达官贵人,民间众学子也对他极为敬仰。

朱元璋与他也认识许久,对他的文学也是很敬佩,两人平常也会坐在一起喝茶聊天。朱元璋更对允许他以僧人的身份做官,并赐予他金襴袈裟。

然而伴君如伴虎,在释来复晚年之时,却因为一件事,导致他丢了性命。

在释来复七十多岁时,朱元璋邀请他进宫吃酒席,而释来复感动之余,便写了一首诗送给朱元璋,以表感恩和顺便拍朱元璋马屁。

此诗是这样写的:

淇园花雨晓吹香,手挽袈裟近御床;
阙下彩云明雉尾,座中红芾动龙光。
金盘苏合来殊域,玉碗醒醐出上方;
稠叠滥承天上赐,自惭无德诵陶唐

这首诗的意思是,歌颂朱元璋创造了一个盛世,其用词精雕细琢,诗中马屁炉火纯青。然后朱元璋看到后不但没高兴,反而勃然大怒,说到:“汝诗用殊字,是想说我歹朱吗?”

接着又说到:“无德诵陶唐,是说朕无德,虽则欲陶唐诵我而不能吗?你这算什么高僧,竟然如此大胆。”

朱元璋说完这些话,立即招来士兵,下令将高僧打入打牢,凌迟处死。带事情结束后,朱元璋担心民间文人抨击他,便安排了个“胡惟庸同党”的罪名来给自己开脱。

然而,这件事真的只是因为诗中带有“ 殊 ”字而把释来复凌迟了吗?

当然不是,我们看到朱元璋貌似杀人从不眨眼,但历史上的朱元璋每次动手都是有自己目的的,他虽然残暴,但不滥杀无辜。而这件事的背后还藏有其他原因。

所以,释来复的死因有另外几点:

  • 其一,作奸犯科

《释鉴稽古略续集》中记载,有人举报释来复表里不一,明面高僧,暗地里其实坏事做尽:

“且今之罪,报也,人神共怒,为集金帛、构是非,要虚名。今之罪也,在奏愆匿愆,观喜怒,乘颜色及盗众僧用。”

在这次举报事件中,释来复被人举报不务实、贪虚名、不受色戒、盗用寺庙财产等十几条罪状。虽然这件事后来没有明确说明如何解决的,但他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是落下了一大截。

  • 其二,结党营私

在文章前头我写过,释来复因为其文采不错,所以认识的达官贵人比较多,不管是皇帝还是文臣武将,再到民间文人等,他都认识。

而这样的人的最容易拉帮结派,做皇帝的也最怕这样的人,一旦他动了私心,很容易一呼百应,这对造反起家的朱元璋来说就是一颗潜在的炸弹,不管他会不会造反,死人比活人信得过。

所以,朱元璋为预防万一直接杀了了事,朱元璋把他跟胡惟庸扯在一起其实是一厢情愿了,释来复其实跟胡惟庸不认识,只是跟胡惟庸团队中的某些人关系比较近而已。

  • 其三,朱元璋的玻璃心

朱元璋作为历史上命运最为坎坷的皇帝,做过放牛娃、当过乞丐、和尚,虽然后来他当了皇帝,但这是一辈子都无法修复的伤疤,这些过往造就了朱元璋的易碎的玻璃心。

这种自卑心就容易导致朱元璋凡是都往坏的方面想,就比如释来复写的诗中带了一个“殊”字,让他心里的伤疤又一次被揭开。

也因此朱元璋暴怒的认为释来复在说他得位不正、无德等,然而事实上人家并没有这种想法。朱元璋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文字狱了。

事实上释来复其实就是被朱元璋冤杀的,不管是“殊”字还是结党,都是朱元璋个人臆想,人家其实只是写首诗来表示感谢你请我吃饭而已。


大国布衣


朱元璋宴请高僧,高僧只说了个“殊”字,朱元璋为何就将其处死?

先说结论:

1、这事在史书上有记载,经吴晗考证过确有此事,可信度比较高。2、原来高僧本欲拍马屁,拍到马腿上了,触犯了朱老板的“痛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乱拍马屁会出人命的。3、朱老板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自卑且变态的人。


事情经过:有一个和尚叫来复,巴结朱元璋皇帝,他作一首谢恩诗,有“殊域”和“自惭无德颂陶唐”之句。朱元璋大生气,以为“殊”字分为“歹朱”,明明骂我,又说“无德颂陶唐”,是说我无德,虽欲以陶唐颂我而不能,又把这乱讨好的和尚斩首。(资料来源:吴晗著《朱元璋传》)

金盘苏合来殊域,玉盏醍醐出上方,稠叠滥承天上赐,自惭无德诵陶唐。——和尚叫来复的拍马屁之作

事情原由:这是一个拍马屁拍到马腿的案例。

和尚比较单纯,对朱老板不太了解。在那时,朱老板搞文字狱这事特别顺手。

为什么要有文字狱,这是一群武将怂恿朱老板,武将的意思是朱老板你得了天下,实际上这些文人太坏、心眼多,依仗自己有文化,经常有暗喻、讽刺的意思。文化程度低、害怕被聪明人欺骗、心理极度自卑的朱老板一听这些奏对,心惊胆战,说到心坎上了。他特别紧张,怕被人说的标签有:暴君、屠户、穷和尚、小叫花、反贼、强盗等等。

于是,朱老板注意各人上报的材料,越看越觉得是在骂自己。

比如:杭州教授徐一夔贺表上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朱老板一看,“‘生’者僧也,骂我当过和尚。‘光’是剃发,说我是秃子。‘则’音近贼,骂我做过贼!”,触犯了他的心里忌讳词语体系,安排立刻逮来杀了。


又如:德安府县训导吴宪为本府作《贺立太孙表》:“永绍亿年,天下有道,望拜青门。”朱老板认为,“有道”变成“有盗”,“青门”当然是和尚庙了。杀!


还如,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替海门卫作《谢增俸表》,有“作则垂宪”一句话,‘则’音近贼,杀了。

具体文字狱杀了多少人,不知道!!这样的案例估计写十万字的一本书写不完的,只能说朱老板的后半生全国累累白骨。


一个自卑的男人奋进成为开国皇帝,仍然改不了自卑的性格,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对于朱元璋而已,决定了数以万计别人的命运,只因为手中有生杀予夺的大权。


生在大明初年,绝对是生错了年代。

-END-


回答完毕,希望提问者和大家能喜欢。我是@古今历史研习社小编,我们一起了解历史吧。

古今历史研习社


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

这是清代翰林官徐骏在看书的时候,因风吹动书扰乱了自己雅兴而哼出来的诗句,也算是即兴而作了,不料却惹来了杀身之祸,因为雍正帝觉得他是在诽谤朝廷,就下令杀了他,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死得很冤。

文字狱在几千年的封建历史王朝里,出现过很多次了,很多皇帝都会因为文字杀人,当然也少不了杀伐果断的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他也是觉得文字有问题而多次动怒。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出身贫寒,在走投无路的时候还去了皇觉寺出家做和尚,可是在里面却也受到恶僧的欺负,吃喝都成问题,最后是靠着外出化缘才能填饱肚子。

在寺庙的那段时光对于他要怎么说了?

我个人觉得,对于朱元璋来说应该是噩梦,

因此在很多传说中,他都会和和尚过不去。

话说有一日,朱元璋宴请了一位高僧,也就是得道高僧来复,出家前的俗名是黄见心。

这个人才华横溢,关键是对政事也颇有见解,朱元璋就看上了,在明朝初建的时候曾经想过让他如朝为官,不过却被拒绝了。

朱元璋酒足饭饱之后,想着以前的事情心里还是暗暗不爽,于是就想着调侃下高僧,于是就指着他的胡须问道:”

你既然已经看透世间俗事,为何却只剃头发而不剃胡须呢?

来复望着朱元璋不慌不忙答道:”剃头就是和尘事做了了解,而留着胡须是彰显男子汉气概。

这番话下来,把朱元璋气得半死,因为他之前做和尚的时候可没有胡须了,不过他也不好发作,只是又叫来福作诗。

来福学富五车,不亏有诗僧的称号,随即就来了一首吹捧朱元璋的诗:

金盘苏合颁殊域,玉碗醍醐出尚方。稠叠屡承天上供,自惭无德颂陶唐。

但是也就是这首诗,朱元璋下令杀了他。

诗里面有一个“殊”字,分开看就是:歹朱。

意思就是说来复要杀朱元璋了,肯定死罪。

只能说朱元璋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

故事讲完了,但是还得说明一下,那就是本故事来源于《廿二史箚记》,也就是说,这是野史不是正史了,估计又是杜撰的吧。


湘西小木鱼


高僧来复说要“逮猪”,朱元璋就把他杀了。嘿嘿,开个玩笑,龙涛为您解说朱元璋为什么要杀高僧来复。

朱元璋很嗜杀,所以计划好的事情是没人能够改变的。那么一个老和尚能对他造成什么威胁?没有威胁,朱元璋就是要杀人!

被杀的高僧名来复,是元末明初的临济宗名僧。考证的人有几种说法,有说来复俗姓黄,有说姓王,有说是姓明,姓明的可能性大一些。

来复曾做过元朝的官员,朱元璋放过很多元朝官员,但是却没有放过他。有很多人猜测是来复卷入胡惟庸案,其实他确实是因写诗获罪。来复在元朝做官时,据说是学士,很受推崇。但明朝时已经出家为僧,不肯出来做官,所以朱元璋对此非常嫉恨。

朱元璋是一个回民,性情极度残暴,明朝开国的元勋也大多是回民,严格来说,明朝是一个隐匿的回民政权。朱元璋年少时出家当过和尚,这对他是一个极度难堪的事情。所以对于朱元璋来说,敏感的词就多了,谁要是触碰到他的痛点,谁就死定了。

来复在明朝时当过灵隐寺的主持,后来被免职。来复虽然是高僧,当时还是没修行到家,心里依然还有功名心。

朱元璋希望来复还俗当官,但是来复不愿意,因为朱元璋给的官并不大。朱元璋是回民,当过小和尚,受尽了屈辱,对和尚没有任何好感,老和尚不给面子,所以老朱就动了杀心!

既然有了杀心,不管高僧来复说什么,朱元璋都会找到把柄。能把殊拆为“逮(歹)”“猪(朱)”,都真的没谁了。

朱元璋在宴请来复后,来复倒不是特意谄媚朱元璋,而是不好意思,就写了诗答谢朱元璋。诗中带着一个“殊”字,就被朱元璋浮想联翩了。

所以面对强权人物,还是沉默是金啊!


龙涛的海阔天空


朱元璋可能是历史上被黑化最严重的皇帝,连他的长像都被黑成鞋把子脸流传后世,因为他大杀功臣,牵连甚广,后世对于被他杀的人也就有了各种说法!


关于这个高僧的故事,其实就是想说朱元璋大兴文字狱,野史中记载的朱元璋文字狱,大都在洪武十七年以后,而这些文字狱案例中大都是些相同的类型,比如说“生”谐音“僧”,“则”谐音“贼”,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在“谢增俸表”中有“作则垂宪”的话,福州府学训导林伯为按察使撰“贺冬至学”的“议则天下”,桂林府学训导蒋质为布按二使作“正旦贺表”的“建中作则”,朱元璋将其中的“则”都读成“贼”,把他们都一一处死!

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在贺表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朱元璋看后大怒,说道:“生者,僧也,骂我当过和尚,光是说我是秃子,则即贼,骂我做过贼”,于是将徐一夔杀了!

朱元璋宴请的这位高僧叫释来复,是元末明初临济宗名僧,也是著名的书僧和诗僧,与当时的文人名士交谊深厚,与公卿权贵也是来往密切,朱元璋也很欣赏他,曾经想让他还俗作官,来复婉言谢绝了,来复出家留着长胡子,朱元璋因此问他:“你不愿意来我这做官,要当和尚,我也不说了,但是你剃发留胡子这个怎么说? ”来复回答:“削发无烦恼,留须表丈夫

”,我剃发是为了消除烦恼,留着胡子是彰显男子气概!朱元璋听了哈哈一笑,放过了他!

只不过朱元璋对于不为他所用的释来复还是起了杀心,再后来朱元璋设宴款待高僧来复,来复是出了名的诗僧,朱元璋便请他赋诗一首,于是来复就写了一首谢恩诗:

淇园花雨晓吹香,手挽袈裟近御床。 阙下彩云明雉尾,座中红芾动龙光。 金盘苏合来殊域,玉碗醍醐出上方。稠叠滥承天上赐,自惭无德诵陶唐

皇帝想杀你,你还想跑?朱元璋看到诗中“金盘苏合来殊域”这一句,就抓着其中的殊字作文章,说殊字分开就是“歹朱”,还有那句“无德诵陶唐”,你这是在骂我啊,于是下令将来复杀了!

不过高僧释来复之死,还有个说法,根据钱谦益的记载,来复是死于胡惟庸谋反案中,还是被凌迟处死的!

关于明太祖朱元璋的文字狱,最为盛传的就是前面说的“表笺之祸”,据说明初儒臣有数十人,因在其进呈的贺表格式和文字忌讳,触怒圣意,而枉遭杀身之祸。


至于朱元璋杀这些人是因为文字的问题还是因为政治的目的,因为史料的缺失,很多事情很难查证了,到现在也是争论不休,对于朱元璋这个历史人物,更是争议不断!


历史红尘




朱元璋杀过很多人,明初四大案,每个案子都是上万人被杀。

于是,在后人眼里朱元璋就是个心狠手辣的侩子手,而且黑朱元璋的故事特别多,都是一言不合就杀人的。

事实上,很多都是子虚乌有,没有任何根据。但是,有一个很有名的和尚,叫释来复,确实是朱元璋安排人所杀。

有人说,释来复之死,是因为说了不该说的一个字“殊”,那么是不是这样呢?

关于释来复说了一个字“殊”被杀的故事



释来复是元末明初非常有名的僧人,有人说他姓黄,有人说他姓王,其实他就姓来,单名一个复字,祖上来自西域。

对于他的年龄,大多说他生于1319年,但根据来复的作品《淡游集》的内容,以及来复和所接触大量人的谈话来看,正确出生时间应该为1298年。(上酒坊人《元末明初诗僧来复见心生平揭秘暨其史事考》)

来复虽是个和尚,但诗文一流,书法一流,结交了很多元末明初的达官贵人,曾经在元朝,来复的文采及其受推崇,粉丝可谓车载斗量。



(释来复书法)

起初,朱元璋也是很欣赏来复的诗,想邀请来复还俗做官,来复不肯。于是,有传说朱元璋怀恨在心了。其实,并没有。

在一次朱元璋送别来复的宴会上,来复做了一首谢恩诗:“金盘苏合来殊域,玉盏醍醐出上方,稠叠滥承天上赐,自惭无德诵陶唐。”

这句诗中,有个字“殊”,朱元璋越看这首诗越生气,因为“殊”就是“歹朱”,这让朱元璋联想到“坏人朱”,认为这是故意的。于是,对来复举起了屠刀。

这事是真的吗?我很认真地说一声:是真的。只不过这只是最后一根稻草。

真正让来复被杀掉的原因,是因为一个人,一本书。

那个人叫苏伯衡



苏伯衡是谁?是元末明初大儒,是来复的文友。这个人才华了得,但情商不够高,脾气也够大,关键是胆子还不小。

朱元璋确实玩了“文字狱”,有不少人因为言语不善,受到了朱元璋地收拾。苏伯衡写了很多作品,全部收录在《苏平仲文集》。

这本书不得了,可以说充满着“反对朱元璋”的很多内容,这是一本找死的书。

《苏平仲文集》卷二中说“圣人尚德不尚刑”,这话很有意思,在朱元璋那个年代一看,就是说朱元璋杀戮太多。

《苏平仲文集》卷五《张潞国诗集序》说“昔元起朔方有天下至元贞大德而盛莫加”,啥意思?说元朝老厉害了,明朝根本比不上;卷五《送陈季明序》说,一起同乡同举的,四十人左右已经死了一半。这啥意思?朱元璋爱杀人。

卷十《跋陈子上书》说,陈高,你在元朝因病去世是不幸的,但是比起这新的朝代被杀的,幸运多了,至少你还有那么多人帮着料理后事,帮着照顾妻儿。

这样的内容,占了不少篇幅,朱元璋经举报,看到了《苏平仲文集》,非常气愤。于是,朱元璋举起了屠刀,苏伯衡就这样被杀了。

但是,这苏伯衡被杀,和来复被杀又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很大,因为在查苏伯衡时,发现了来复送给苏伯衡的一本书,这是一本来复亲自写的,而且签了名的书,是这本书开启了来复的死亡之路。

那本致“来复”死命的书



(释来复书法)

送给苏伯衡的书,叫《淡游集》。这是一本什么书呢?

这是一本诗集,但这不是一般的诗集,里面充满着来复与元朝儒生们的唱和诗,什么内容呢?当然,里面有着诗情画意,优美风景,但同时,还有一些是对元朝的歌功颂德,一些是对朱元璋们的辱骂,还有些是对元朝收复失地的渴望。

这样的诗作集,无疑是个“炸药桶”,到了朱元璋的手里,这是要炸了。果然,朱元璋怎么看诗集,怎么别扭,仿佛每个字都充满着嘲讽之意,让朱元璋浑身不安。

虽然,那本诗集是过去式,但还是压抑不住朱元璋的怒火,终于,朱元璋看到来复做的谢恩诗里面有“殊”字时,来复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释来复,一代高僧,看似一个字要了他的命,其实是一个人、一本书要了他的命,那个“殊”字只是个导火索而已,只是压在骆驼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

————————————————————————————————————

(注:参考资料 《元末明初诗僧来复见心生平揭秘暨其史事考》, 目前的《淡游集》是清朝四库全书里面的一本,和原来相比,是被明姚广孝删减了一部分流传下来的。)


蓝风破晓


仅仅是“祸从口出”吗?江西老和尚在朱元璋的宴席上被处死!

这得从朱元璋的亲家谢再兴说起,谢再兴是朱元璋手下一员猛将,他参加过成能让朱元璋成为帝,败为寇的攻克金华战役的关键战役。据有关资料记载,“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春二月,金华、处州苗帅叛,张士诚乘间遣其弟士信、同佥吕珍率兵十万围诸暨。守将谢再兴鏖战二十九日“,最后在援军的配合下,谢再兴大破敌军。所以朱元璋很器重他并委以重任,让他守卫战略要地。



谢再兴有两个女儿,长的如花似玉,出尘脱俗,从小熟读诗书,可谓美貌与才华并存的姐妹花,她们被谢再兴视为掌上明珠。


据说谢再兴的手下有个叫王来福的是个孤儿,他从小跟着谢再兴戎马生涯,多次出谋划策,闲暇之余爱舞文弄字,聪明好学,自学成才,他钟情于谢再兴的大女儿,并把谢再兴当成自己的亲生父亲一样照顾,谢再兴也很喜欢他,王来福盼望有一天能娶其女儿为妻,结果却事与愿违。

谢再兴在镇守战略要地时,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己的两个明珠被朱元璋分配了!他的长女嫁给了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次女嫁给了朱元璋的大将徐达。谢再兴的心里一万个不满!他说:“女嫁不教我知,有同给配。又着我听人节制”意思是为什么不和我商量下?毕竟是我的女儿,身为父亲竟连女儿的婚姻都无法做主。王来福更是伤心欲绝!绝望之余,就去了皇觉寺出家当了和尚。他静心学习,后来才华横溢,闻名一方,大家称他为“书僧”、“诗僧”。就连朱元璋也知道佛家有此人才。

谢再兴之前就对老朱不满,他的的心腹部将左总管和糜万户,私自在扬州买卖违禁物品,被朱元璋发现,老朱怕他们泄露军事秘密,没有同谢再兴商量就挥起了屠刀,还将二人的头颅悬挂于谢再兴的议事厅上。谢再兴心里就有了一万个不满。

谢再兴的女儿完婚后,朱元璋却让一等功臣谢再兴屈居朱元璋的心腹李梦庚之下,根据《明太祖实录》、《明史》的记载,谢再兴作战有勇有谋,他与栾凤、胡德配合,突袭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的军营,以少胜多,制敌全军覆没。屈尊人下的谢再兴又是一万个不满。他一怒背叛了朱元璋,投奔到朱元璋的劲敌张士诚的门下,结果张士诚被朱元璋打败。谢再兴被凌迟处死。

和尚王来福听闻恨的咬牙切齿,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不共戴天!突然有一天朱元璋召见王来福,让他还俗辅佐朱元璋,王来福痛快地拒绝了,朱元璋心里恼怒,但是忍了。老朱看到和尚的大胡子,故意刁难:你既然一心为僧,为什么只剃头发不剃胡须呢?”言下之意就是,你当和尚不是真心,王来复从容不迫地回答:“剃发是抛却世间忧愁,留须是彰显男人气概。”老朱哑口无言,悻悻而归。老朱感受到王来福有颗不服,不安分的心,动了杀机。

过了几天,老朱设宴邀请王来福,王来复作了一首《谢恩诗》里面有“殊域及自惭,无德颂陶唐”一句,朱元璋听出王来福在骂自己。老朱认为“殊”左边是歹人的“歹”,右边是朱元璋的“朱”,王来复这是在说朱元璋是歹人,不配做皇帝。“歹”字跟死有关,“朱”是红色的意思,古代指鲜血。老朱认为和尚这里还有咒诅之意。就因为这一个“殊”字,朱元璋立刻下令要将其处死,结果和尚盘腿而坐圆寂了。

参考资料:《剑桥中国史》,关于王来福的没有真实资料,请大家当故事听好了。小姐姐祝大家天天开心!


小姐姐讲史


问答题目发生在朱元璋身上的奇葩事情实在是太多了,不过想必读者已经对此见怪不怪了,因为一句话、或者因为一个行为,乃至于题目当中得一个字都极为可能成为朱元璋杀人的依据,这不题目中的这位高僧就曾经因为一首诗、一个字而被生性多疑的朱元璋给从“鸡蛋里挑出了骨头渣儿”,而且因为这一小小的端倪便被朱元璋凌迟处死。


“殊”字何意?分开来看,“殊”字变为“歹+朱”,按照朱元璋的“神分析”姑且时这样拆分开来理解的,这一字缘于一首诗,其实不能说朱元璋是因为“殊”字将这个和尚处死的,和尚被处死的缘由离不开他所作的那首诗:“祗园花雨晓吹香,手绾袈裟近御床。阙下紫云随雉尾,座间红日动龙光。金盘苏合颁殊域,玉碗醍醐出尚方。稠叠屡承天上供,每惭无德颂陶唐。”旁人读过此诗后,第一印象恐怕就是这个和尚在赞颂朱元璋对于大明的统治,但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如此小心翼翼地歌颂大明的诗句,却依然躲不过朱元璋的耳朵,依旧让朱元璋闻出了火药味儿,而且火药味十足。一时之间,空气里充满了杀气。


道出这首“反诗”之人名叫释来复,是明初名噪一时的得道高僧,但却也是个贪图利益之人,此人在不仅在修道上颇有成就,而且在文学上也是负有盛名。一方面朱元璋曾经当过僧人,另一方面因为释来复颇具文采,所以说朱元璋也对其高看一眼。现实中的朱元璋曾经封赏释来复担任明朝官员。不过释来复久居佛法之中,逍遥得道以外,自然不愿意多踏入俗世凡尘一步,不过好在朱元璋准许他可以“兼职”。

公元1380年,“明初四大惨案”之一的“胡惟庸案”爆发,此次事件涉及到宰相胡惟庸意图谋反,后被朱元璋察觉,朱元璋暴怒下令将胡惟庸极其党羽全部诛杀,此次杀戮之人高达三万多人。而朱元璋诛杀释来复的根本原因,也是因为日曾经涉及过“胡惟庸案”,只是当时罪名不足,释来复逃过一劫。如今虽然事情已过十余载,但是朱元璋却不是大发慈悲之人。面对此时此刻释来复这首诗:①“殊”字为“歹+朱”,意为“歹徒朱元璋”;②“无德颂陶唐”意为“朱元璋是无德无能之辈,不配歌颂繁唐盛世”。如此一来,朱元璋便也就顺势趁机抓住了这首诗的“释来复的小辫子”,即便释来复再怎么小心翼翼,到头来还是没能逃过朱元璋的杀戮。



“胡惟庸案”发生在公元1380年,而“释来复惨案”发生于公元1391年,这两个案件前后相差11年,但是释来复却最终没能洗脱“涉及胡惟庸案”的罪名。宋有宋公明题诗浔阳楼、苏东坡乱诗乌台案,明有释来复题诗乾清宫,朱元璋伺机除异己。无论怎么说,释来复都是刀俎之鱼肉,而煮元宵无论如何都是要操刀杀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