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缙被朱元璋视如亲子,为何被朱棣埋到雪地里活活冻死了?

秉烛读春秋


《明史纪事本末》载:解缙,字大绅,一字缙绅。江西吉水人。明初学者、文学家、政治家。解缙和杨慎一样,都被后世赞誉为“明代大才子”。

史载,解缙生而秀异,自幼聪慧颖悟,冠于常儿。其母在地上画字启蒙,还在襁褓中的他竟一见不忘,六、七岁就能吟诗作对,一时间被乡人传为神童。

青年才子,金榜题名

史载,洪武二十年(公元1378年),解缙参加江西乡试,得中第一名解元,次年到南京参加会试,又榜上有名,被取为第七名,后殿试被录取三甲进士,和哥哥解纶同榜登第。一门二进士,在彼时被传为美谈。

洪武二十一年戊辰科是明初最重要的一次科考,这次殿试录取的第一名状元是任亨泰,被授翰林院修撰,第二名唐震、第三名卢原质被授翰林院编修。此后新科进士入翰林院便成为定制。后又经廷议以新进士任巡按(御史),这种制度也肇始于此。

解纶被任为礼部主事,解缙却被任为中书庶吉士。

因直言敢谏获朱元璋赏识,君臣“恩犹父子”

解缙历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明成祖(永乐)朱棣三朝,宦海沉浮,仕途曲折。

史载,洪武二十一年(1388)解缙登进士第后,官授中书庶吉士。四月某日,解缙在光禄寺侍从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谈论时政后,对解缙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年少得志、意气风发的解缙很有些恃才傲物、倜傥无羁的文人习气,况且他对朝政积弊早有看法,当日回去后便秉笔直书,写了份洋洋洒洒万言的“大庖西封事”书,呈给了明太祖。

解缙这篇“封事”书之所以被后世所推崇,在于它大胆痛陈时弊,直言不讳。

对政事大胆直陈,正暗合朱元璋对臣下“知无不言”的要求,若他不能直言,或谄媚迎合,则反而会招致太祖对他的疑虑与不满。洪武时的严刑峻法,早已使庙堂上万马齐喑,几乎阻塞了言路,解缙酣畅淋漓的直言,让朱元璋耳目一新。但解缙也并非鲁莽行事、口无遮拦、全无顾忌,譬如,为了使朱皇帝在可以公布或不便公布其内容上有回旋余地,他上疏时特地采用“

封事”的方式。但朱元璋这次却将“封事”内容毫无保留的公之于众,解缙也因此而名噪天下。

直话说多了,就会得罪人,何况得罪的是一言九鼎的皇帝

解缙在《大庖西封事》的开篇即批评朱元璋“用刑太繁”,乃至“无几时无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

”。他还指出,臣下之所以不能谏诤,是因为严酷的刑法所致,建议太祖在政治上放宽松些。他还谈到赋役不均,官吏失道的积弊......这些恰恰都是朱元璋要着手整饬、解决的问题。这次大胆直陈的上书是成功的,史载“书奏,帝称其才”。朱元璋对解缙的才华持肯定态度,对他的奏疏表示很满意。

洪武早中期,解缙很受朱元璋重用,算得上当红大臣。但后来,这位才华横溢的大才子因“抗直敢言”触怒了朱元璋,被革职罢官。直到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他才得以重新出仕为官。

编纂《永乐大典》

“靖难之役”后,燕王朱棣取代侄儿建文帝做了皇帝。是为明成祖。朱棣将建文旧臣解缙留在身边做侍读学士。

解缙才气横溢,笔耕不辍,著述甚丰。他一生业绩最值得称道的是撰修《永乐大典》。史载,解缙奉明成祖令,召集了147(后増至2100人)位学术大咖,分门别类编纂,用6年时间始大功告成。据记载《永乐大典》全书22877卷,仅目录就有60卷,装订成12000册。收录古今图书7、8千种,总计3亿7千余万字。内容卷帙浩繁,兼容并蓄。《永乐大典》和《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规模相当,基本上将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化典籍收齐。

刚直不阿,得罪成祖朱棣,冤屈而死

明朝初期,统治阶级内部斗争错综复杂,官场险恶,而解缙禀赋骨鲠钢直,虽然才调绝伦,也难为明成祖朱棣所容。

解缙主持编纂《永乐大典》,为朱棣立下大功,受到嘉奖,但他刚直的性格始终不改。永乐五年(1407),解缙因“泄禁中语”、“廷试读卷不公

”,而被贬谪广西。永乐八年(1410),他到南京(彼时还未迁都北京)奏事,刚好朱棣有事外出,于是便谒见太子朱高炽,之后返回广西。因之前他曾多次直言得罪了明成祖,朱棣竟以“无人臣礼”下令锦衣卫将解缙拘押到京,下狱治罪,期间严加拷掠、备受折磨。

执掌诏狱的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是个凶残戾狠的酷吏,但他是禀生出身,好附庸风雅,对解缙的才学闻名久矣,很是倾慕,两人渐渐熟悉起来后,纪纲有意遮护,解缙在狱中就不再吃苦头了。

《明史》载,永乐十三年(1315)正月十五,成祖与群臣在午门观灯,却不慎引发火灾,提督马旺被烧死。几天后,成祖照例下旨大赦天下,以示修省。纪纲认为解缙大概也在获释的范围内,便将他的名字一起呈上。朱棣查看锦衣卫诏狱呈上的囚犯名单时,看到有“解缙”二字,冷冰冰地问:“解缙还活着吗”?纪纲听出来这句话中透出的杀机 :成祖不仅没有一丝赦免之意,而且明显要解缙死。

纪纲也无能为力了。永乐十三年正月,喝的酩酊大醉的解缙被锦衣卫帅纪纲活埋在雪堆中惨死,年仅47岁。明成祖朱棣仍不依不饶,将其妻儿宗族流徙辽东,家产被抄没。

直到成化元年(1465),解缙才被平反,追赠朝议大夫,追谥文毅。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铁马冰河wu


解缙之所以被害,主要是因为不懂得“明哲保身”,说话太直,什么事都参与,什么人都评论,最后连得罪过谁都不清楚。这也许就是聪明人的“偏执”,总认为可以“有理走遍天下”,却不明白有些时候本来就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解缙是个“神童”,朱元璋在位时期考中进士,被收为中书庶吉士,曾给朱元璋上过“万言书”,得到朱元璋的赞赏。朱元璋将解缙改任御史,解缙却为前宰相李善长鸣冤,李善长是朱元璋授意诛杀的,朱元璋对此很不高兴。在召见近臣之父时,朱元璋对解缙的父亲谢开说,“你儿子大器晚成,你先把他领回去,让他再读10年书,到那时候大用他也不晚。”

8年后,朱元璋去世,解缙入京向朱元璋遗体哀悼。被人弹劾“老母未葬,老父年迈,不得远行”,于是解缙被贬为河州卫吏。之后解缙向建文帝近臣董伦求助,董伦推荐了解缙,解缙被任为翰林待诏。

朱棣上位后,解缙被升为待读,在文渊阁当值,参与机要大事。

朱棣在太子问题上犯难,朱棣就向解缙询问,解缙回答了三个字“好圣孙”,朱棣眉头大展,一大难题解决。但也因为此事得罪了汉王朱高煦,朱高煦因为解缙错失太子之位,就处处找解缙麻烦。朱高煦因为深受朱棣喜爱,一切用度都超过一般皇子,解缙进言,被朱棣不喜。

后来皇宫密语被泄露,朱高煦就诬陷是解缙所为,第二年,解缙就被以“廷试判卷不公”为由,贬到广西。

4年后,解缙回京述职,恰好朱棣不在京城,解缙就去拜见了太子。这下被朱高煦拿住了把柄,弹劾解缙“私拜太子,没有人臣之礼”。朱棣大怒,私自拜见太子是有“作乱”嫌疑的,于是将解缙打入昭狱。

5年后,朱棣翻看昭狱囚徒名单,看到解缙的名字,就说了一句,“解缙还在啊?”锦衣卫首领纪纲心领神会,将解缙灌醉,埋在雪中。解缙就被活活冻死,死时47岁。解缙死后,被抄家,妻儿宗族被流放辽东。

解缙是有才华,但他不合群,总是一副清高的样子。解缙才智很高,什么事都能对答如流,就如“选嫡”这件事,一般人是不会回答的,就是心中有人选也不会说,因为得罪一个皇室中人终究是个大麻烦。但解缙就敢回答,他觉得是做了正确的选择,但也得罪了朱高煦。

解缙还过度评论皇上家事,虽然皇家的事就是国事,但谁也不愿意被人评论自己的家人,这就是解缙不被朱棣喜欢的一个原因。

解缙还喜欢评论别人,无所顾忌,虽然他说的都对,但也无形中得罪了不少人,这就是解缙遭难,没人伸手的原因。

解缙最后还是太天真,以为“身正不怕影子斜”,他觉得他没做什么不轨的事,只是向太子表达一下谢意而已。但“私回太子”,已经犯了朱棣的大忌,所以解缙不得不死了。


老虫


解缙被朱元璋视如亲子,为何被朱棣埋到雪地里活活冻死了?

这个怎么说呢,其实他死的很冤。朱棣只是被气到了,然后呢,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受到和他有仇的朱高煦的指使,立马就把他埋雪地冻死了。这其实和解缙本人也有关系。

解缙很厉害,从小就有神童之说,而且背过的书基本不忘。但是也和其他有才情的人一样,做事根本不管官场的规矩,或者说不屑于那些,然后屡屡得罪人。但是,没办法,朱元璋是真的喜欢他,所以,基本没事。但是朱元璋也觉得这样不行,就把他送回家修身养性了。

朱元璋死后,解缙进京吊丧,然后碰到了他前期得罪的人了。然后被诬告,不过这次碰到的是和朱元璋差了好几条街的朱允炆,然后就被贬了。后来,朱允炆又因为所信任的人替解缙说好话,才被召回京,过了一段时间还当上了内阁首辅。

朱棣时期,其也是得到重用的,很多建议也被采纳,而且呢,还主编《永乐大典》。可是呢,这个时候他千不该万不该,在得罪其他人的同时,卷进了太子之位的争夺。这个时候,又因为直言,慢慢的朱棣不喜欢了。之后因为朱高煦诬陷,被贬了,路上还是直言上书,再一次惹怒了朱棣,然后就被投入锦衣卫的大牢了。

这次真不走运了。在牢里关了5年,估计朱棣的用意和朱元璋一样,因为解缙太聪明了,如果能安分守己的为自己所用,那将是一大助力。但这次运气不好,卷入皇储之争,得罪了朱棣最喜欢的朱高煦,然后就被朱高煦买通的纪纲趁机杀死了。这个也是朱高煦防止朱棣再次启用他,从而成为自己争夺皇位的一大阻力。

以上就是个人看法,如有不妥,欢迎指正。


许愿的泥菩


世人皆知解缙为大才子,文采出众,他的诗词、著作广泛流传,他亲自主持编撰了《永乐大典》。在无数的影视剧中,他被塑造成一个风流不羁的才子。可是世人不知道的是,此人最后的结局居然是被冻死。

永乐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415年,解缙被锦衣卫都指挥使灌醉后拖到雪地中,活活冻死。这位曾经得到过朱棣器重,被朱元璋当作亲生儿子的才子,到底经历了什么?最后居然会落得如此下场。说起来了,都是知识分子的臭脾气害了他,让他双眼被蒙蔽,看不清世道险恶。

解缙此人是天生的才子,据说他在襁褓之时就会认字,这一点我倒是有些怀疑。但是他五岁时就能背诵经典诗文,七岁时就能写文章,十一岁把四书五经通读了个遍却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接下来他要干什么呢?

按当时知识分子的套路,当然是考科举。以解缙的才华,科举考试简直不在话下,从乡试到殿试,从解元到进士,一路考到了朱元璋的皇宫里。朱元璋看到解缙如此有才华,曾经对他说,我们名为君臣,实同父子,所有你有什么建议,大胆向我提出来。

如果是在官场上混久了的人,一听到皇上说这句话,就知道皇上实际上是在敷衍你,你千万不能当真,但是不知道解缙是真的不明白,还是假装糊涂。他在以后的日子里,还真的不断向朱元璋提各种建议,真的做到了知无不言。

他曾经直言犯谏,弹劾过兵部要员,质问过当朝御史,甚至给李善长说过好话。这些都让朱元璋极为难堪,如果解缙是一名武将,那他早死多时了。但是面对这样一个知识分子,朱元璋保持了极大的耐心,直到朱元璋去世,他也没有难为解缙。

在接下来的朱棣朝,解缙算是过得比较开心的,朱棣比较开明,不断的提拔解缙,最终让他主修《永乐大典》。可是这个解缙真的不会做官,他不会去揣摩皇上的心意,而总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向皇上提意见,没有哪个领导会一直喜欢这样的员工的,哪怕他真的才华满腹。真正让解缙走上断头台的是他介入了皇家的立太子事宜。

朱棣对于到底是选长子朱高炽还是次子朱高煦为太子而伤脑筋,于是问计于解缙。聪明的人就应该闭口不言,这是皇家事,选谁不选谁不是臣子说了算的,可能皇帝心里早有谱了,只是试探臣下。

结果解缙真的上套了,他选的是朱高炽,却得罪了朱高煦,朱高煦于是找了个理由私下把解缙关进了诏狱。明朝时诏狱就是魔窟,进去了就不可能活着出来,解缙也是一样。再加上他平时的大嘴巴,尽说些朱棣不爱听的话,导致朱棣渐渐对他失去了兴趣。

永乐十三年,解缙被冻死,结束了自己四十七岁的一生。作为知识分子,他确实不适合活在明朝,一等功候尚且难以自保,何况一个读书人。他更大的问题在于对官场一无所知,以为官场如同朋友圈,随便发发牢骚,结果就丢了性命。


小小嬴政


这个问题三哥来回答。解缙历事洪武、建文、永乐三朝,在洪武朝崭露头角,在永乐朝受到重用,担任内阁首辅一职,但最后失宠,死于锦衣卫诏狱。解缙本可以凭借自己的才气和在立储问题上的功绩,收敛个性,学会隐忍,等到朱棣太子朱高炽登基后,辅佐新皇帝干出一番事业。然而,其因迎附朱棣骤贵,最终还是因为改不了书生从政的弱点,放纵个性,终以悲剧收场。

初露锋芒

解缙是江西吉水人,幼年聪颖,有神通之称。21岁时,解缙考中进士,年少有才,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将他选为翰林庶吉士。朱元璋非常器重他,对他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尔当知无不言。”

年轻的解缙感恩不已,第二天就给皇帝上万言书,主张应当简明律法、并赏褒善政。之后,解缙又进呈《太平十策》,批评分封二十几个皇子为藩王的做法,用汉初吴王刘濞发动吴楚七国之乱的历史教训来提醒朱元璋。

更为大胆的是,在退休丞相李善长惨遭灭门之祸后,解缙代替工部侍郎王国用起草奏疏,为李善长鸣冤,驳斥强加于李善长串通胡惟庸谋反的罪状。朱元璋看后自知理亏,无话可说,但由此也领教了解缙的厉害。

后来,解缙的父亲解开受诏来到南京,朱元璋对他说:“你现在把你儿子带回老家,让他再刻苦读书,以期大器晚成。”就这样,当了三年近臣的解缙,在二十四岁时,被朱元璋体面地辞退。

迎附骤贵

朱元璋去世后,解缙在建文帝时期回到南京,出任翰林待诏,其时建文帝身边最受信任的文臣是方孝孺,解缙没有受到重用。当燕王朱棣率领“靖难”之师进入南京时,解缙和一班文臣“叩马首迎附”,在朱棣登基后,很快受到重用。

朱棣任命他与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一起进入文渊阁,参与机务,从而开创了“内阁预机务”的先例。

《明通鉴》记载:“缙首迎附,召对称旨,命与淮常立御榻左备顾问。或到夜分,上就寝,犹赐坐榻前,语以机密重务。内阁预机务自此始。”

不过,解缙即使随侍皇帝左右,但书生气仍然不改。朱棣把他看作如同刘基般的智囊,拿出一份大臣名单,请他品评。解缙本着“进言者无所忤”的精神,实话实说。

《明史·解缙传》说:“(解)缙少登朝,才高任事直前,表里洞达,引拔士类,有一善称之不容口,然好臧否,无顾忌,廷臣多害其宠。”

解缙的失宠源于他拥立太子的态度。朱棣有三个儿子: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和三子朱高燧,在册立谁为皇太子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按照立嫡长子的原则,朱高炽无疑是不二人选,但朱棣更喜欢随他南征北战的次子朱高煦。

有一次,朱棣找来解缙询问关于立储的意见。解缙回答说:“世子仁孝,天下都归向他。”朱棣默不作声。解缙又说:“圣孙更好!”朱棣开始倾向朱高炽。解缙说的圣孙是世子朱高炽的大儿子朱瞻基,即后来的宣宗皇帝。朱棣非常喜欢这个孙子,解缙这一句话可谓点到了要害。

(朱棣)

因言获罪

永乐二年(1404),朱棣册立朱高炽为皇太子,把次子朱高煦册封为汉王。但朱棣心中总觉得对不起二儿子朱高煦,因之对他的宠爱超过以往,给予的待遇甚至超过太子。

解缙向朱棣进谏说:“陛下,厚汉王而轻太子,这是引发争端啊!”朱棣听了很不高兴,认为这是离间他们骨肉之间的感情,对解缙开始冷淡。当然,朱高煦也由此恨上了解缙。

永乐五年(1407)二月,有官员上表弹劾解缙,说他于上年的廷试中阅卷不公道。这时朱高煦也趁机在父皇面前进谗,说解缙故意泄露宫中机密。朱棣将解缙贬为广西参政,后又贬到交趾(越南)。

永乐九年(1411)六月,解缙到南京奏事,正值朱棣北征,他便前往宫中拜谒行监国权力的皇太子。汉王朱高煦知道这件事后,便在父皇面前进谗说:“解缙趁皇上离京,私自跑回来拜见皇太子,他背着皇上见太子,究竟想干什么?”朱棣听罢,联想到当年解缙拥立太子的坚决态度,顿时震怒,下旨逮捕解缙,关入锦衣卫诏狱。

永乐十三年(1415年),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向皇帝送上在押囚犯名册,朱棣看了,随口说了一句:“缙犹在耶?”纪纲心领神会,他吩咐手下将解缙请来喝酒,解缙还以为是皇帝要赦免他,高兴得痛饮。等到解缙烂醉如泥后,纪纲将他拖到院子里埋在积雪中,不久解缙就被活活冻死了。

朱棣得知解缙死后,又下令抄没解缙的家产,将他的妻、子以及宗族流放到辽东。等到九年后朱棣去世,朱高炽继位,感念解缙当初的拥立之功,颁布诏令为解缙平反,将解缙亲属、宗族放回原籍,并任命解缙的儿子解祯亮为中书舍人。

“有文艺而无器识”,这是《明通鉴》作者夏燮对解缙的评价。与同时代死节的方孝孺相比,解缙以迎附篡位者朱棣获得恩宠,最后还是不明不白死去,有些可惜。


如果大家喜欢我的回答,欢迎点赞、评论,记得关注我的帐号哦!


听三哥说历史


历史上,深受皇帝器重,最终落得悲惨结局的人物实在太多,与其中的许多人相比,解缙的结局算不上最差的。我认为,从解缙的性格和处事风格来看,他有这样的结局,其实并不意外。

先说一下解缙的经历。

解缙是江西吉水人,才华横溢,洪武二十一年考中进士,担任中书庶吉士,经常接触朱元璋,朱元璋很欣赏他的才华。几年后,李善长案起,解缙替案中一些人鸣不平,朱元璋就给了解缙的父亲一大笔钱,让他把儿子领回去,回家再学习十年,到时候也许能有大用。

八年以后,朱元璋驾崩,此时解缙的母亲刚去世,父亲也九十多了,他赶往南京祭拜孝陵,同时也希望能再次为朝廷效力。结果被指控违背朱元璋圣旨,不忠不孝,打发到大西北的河州卫当了一个小官。在一位礼部官员的帮助下,建文帝把他召回来,做了翰林待诏。

永乐年间,解缙升为翰林侍读,入直文渊阁,帮助朱棣处理机要事务,相当于秘书,担任《太祖实录》的总编。以后升为右春坊大学士,地位接近六部尚书。

永乐五年,解缙因为在科举考试中读卷不公,被贬到交阯的化州,督运粮饷。永乐八年,解缙进京办事,正赶上朱棣御驾亲征,在漠北打仗,解缙拜见了留守的皇太子,也没有等朱棣回来,就起程返回。结果被批评没有人臣之礼,被抓回来投入锦衣卫大狱。

永乐十三年,锦衣卫的纪纲把狱中的囚犯名录呈给朱棣,解缙名列其中,朱棣简单问了一句:“(解)缙犹在耶?”

这是朱棣特有的一种表达方式,说明他想除掉解缙。当初他对待朱元璋的养子平安也是这样。纪纲明白了朱棣的意思,到狱中把解缙灌醉,埋入雪堆之中冻死。

此时解缙四十七岁,被抄没家财,妻子和宗亲被流放辽东。

那么,年少有为、才华横溢的解缙为何落得如此下场呢?我认为主要有这样几点:

第一,解缙最大的错误是不知深浅,介入皇帝的家事。

朱棣选立皇太子时,在朱高炽和汉王朱高煦之间犹豫不决。朱棣曾经秘密询问解缙的意见,解缙支持皇长子朱高炽,认为他仁孝,深孚众望,然后他又加了一句:“好圣孙。”

解缙夸赞的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这让朱棣下定决心选立朱高炽。解缙因此而大大得罪了汉王朱高煦,后来朱高煦一直搞小动作,陷害皇太子和解缙。

如果朱高炽足够出色,解缙的下场还不至于那么惨,偏偏朱高炽一直让朱棣看不顺眼,不满意这个皇太子,越不满意,越恨当初支持朱高炽的解缙。

另一方面,朱棣偏爱朱高煦,平时的一些礼遇超过了亲王应有的规格,解缙提醒朱棣这样会让朱高煦生出妄想,加深他与皇太子之间的矛盾。道理是这个道理,但在朱棣看来,解缙是在离间他们父子兄弟,因此大怒。

而且,朱高炽自己地位不稳,关键时刻根本不敢替解缙说一句好话,担心连累自己,所以解缙倒霉是必然的。

第二,解缙有才华,但缺少政治智慧。

解缙年少成名,早早到了皇帝身边做事,但在政治上很不成熟。朱元璋时代,他就因事得罪了兵部尚书,朱元璋让他改做了御史,他又和都御史袁泰闹矛盾,还替李善长一案的相关人物辩白。

洪武年间大案频出,形势相当凶险,不论是文臣、武将,稍有不慎就会掉脑袋。朱元璋让解缙回家再读十年书,如此委婉地对待解缙,相当不容易。

如果解缙一直留在朝中,他能不能活过朱元璋都是未知数。另外,他曾明确质疑明朝的分封制度,认为如果藩王势重,必生祸端。幸亏建文帝时代没有重用他,否则他大概也和黄子澄、齐泰等人一样的下场。

第三,解缙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有话直说,喜欢评点人物的长短,过于直率。

解缙和另外六人入直文渊阁,朱棣鼓励他们直谏、敢言,解缙当真了。当朱棣派兵出征安南时,解缙明确反对,让朱棣很不爽。

朝中哪位大臣有优点,解缙都会大力举荐,如果谁有缺点,他也毫不留情。偏偏他又在皇帝身边做事,不知道哪句话就会葬送一个人的前程,所以大臣们特别提防他。有意无意之间,他得罪了很多人。

综上所述,解缙出事应该是迟早的事。


于左


与徐渭、杨慎一起被称为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缙,其最大功绩是主持编纂了《永乐大典》,但他之为世人乐道却并非因为其旷世才华,而是因为他因才而生出的“傲”和因“傲”而导致的蹊跷死亡。

解缙生于1369年,即明朝定国号洪武的第二年,此时明朝的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1388年,才华卓越的解缙中了进士,这一年他才19岁。

19岁中进士,解缙创造的这个记录足以震动当时的明朝。对于这段历史,明朝遗老钱谦益在清初编撰的《列朝诗集小传》中这样描述到:

“······年十九举进士,倚待动辄数万言,未尝起稿,善为狂草,挥洒如雨风。才名炫赫,倾动海内。”

正是在这一年,年19的解缙官至翰林学士,这个职位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常伴君侧,同时,历朝历代的宰相也都从此中被选出。

此时,解缙的前途一眼看去唯“一片光明”可以形容。

可从来“伴君如伴虎”,真正伴君而能全自身的,唯有运气和谨慎俱全者。可在“老虎”旁侧的解缙却不仅不谨慎还相当傲娇、狂妄,他的傲娇、狂妄在朱元璋说了一句话后开始迅速升级。朱元璋对天才解缙说的那句导致他狂妄升级的话大意是:

“我和你从道义上说是君臣,从恩情上说犹如父子,你应该知无不言。”

本就傲娇、狂妄的解缙听到这话后,立马就像封印被解除一样,瞬间便开始“解放自我”了。

最初解缙向朱元璋进言还稍微讲究一点点分寸,可后来,他却刹不住车了,一日,他竟对好杀戮的朱元璋道:

“天下皆谓陛下任喜怒为生杀,而不知臣下之乏忠良也!”

朱元璋听完这话心里自然是不悦多过其他了,这之后不久,解缙竟还跑到朱元璋这儿直言道:

“陛下分封二十几个皇子的做法实在不妥。”

批评完后,解缙还对其“为何不妥”进行了补充说明,朱元璋脸上虽不动声色可心里早已如万马奔腾。

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将以胡惟庸党追问,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在群臣不言语的当口,解缙却公然为惨遭灭门的韩国公李善长鸣冤。

当日,解缙的话出口后,朱元璋立马就满脸黑线了,群臣自是噤若寒蝉,可解缙却完全没有要住嘴的意思。

这之后不久,终于受不了解缙的朱元璋找来了解缙父亲,对他说:

“你的儿子是大器晚成的命,现在不如归去,多读点书。”

见完其父后,朱元璋又在单独召见解缙时道:

“你回去尽心于古人,十年以后再来大用,还不晚。”

这本是朱元璋为解缙敲响的一次警钟,寻常人在听到这样的“钟声”时多半是会反思的,可他却不以为然。

1398年,朱元璋过世,此时正是解缙离开大明朝廷的第八年,该年,他年29岁。这一年,壮志难筹的他再次抵京出仕为官,可不久后,他便被扣了一个“违反圣旨”的罪名被贬到了边远地区。

后来,解缙苦求董伦才得以重被召回京城出任翰林侍诏。

之后,燕王朱棣篡位后,解缙颇为“识时务”地为其起草了继位诏书。

朱棣继位后裳了解缙一个五品官服,他还赐解缙等人与尚书待遇相当的“金绮衣”。完成这一系列的动作之后,朱棣和他父亲朱元璋一样对解缙说了一句颇让他中意的话,这话的大意是:

“我想做唐太宗那样的明君,所以你解缙以后当做如魏征一样直言极谏的臣子,如此,天下大患才可得治。”

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昔日朱棣父亲在位时解缙听到一句类似话后便开始横冲直撞地“直言”,今时,他再听到类似的话时,虽年岁已渐长可在做法上却依旧不改往日风。

这以后,用“魏征”上身来形容此后的解缙当一点不为过。以下,是解缙进过的言的“部分”:

吏部尚书“其资重厚,中无定见”、户部尚书“有德有量,不远小人”、兵部尚书“虽有才干,不知顾义”……

噼里啪啦几下,朝中大臣包括六部尚书都被解缙评价了个遍,而且评价多是直指要害。如此,转眼的功夫,朝中大臣便都被他得罪了个干干净净。

要是单就这些也就算了,可偏偏解缙还开始在朱棣面前评价起朱棣的三个儿子来了。朱棣继位后一直未再生育子嗣,所以太子之位只能从这三个儿子中挑选。

朱棣自己最喜欢的是跟他一起南征北战的二儿子朱高煦,原因很简单:像他,并且跟他最亲近。可解缙却空有一肚子学问,全然看不出这里头的门道,只一心想支持长子朱高炽。

于是,在朱棣就太子之位问向解缙时,他想都没想地道:

“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以孽夺宗,自古致乱。”

说完这句后,解缙还补充道:

朱高炽之子朱瞻基是“好圣孙”。

这样一来,解缙得罪朱高煦自是必然了。可这解缙对自己所为全然不在意,他甚至还在之后就朱高煦之事批评朱元璋太过宠爱朱高煦,言其行为将“开启争端。”

影视剧中朱高煦

人在面对情感时往往不理性,身为帝王的朱棣也是如此,因为偏爱朱高煦他自然对解缙这些言论很是反感,日久后他甚至开始觉得解缙是在离间他们的骨柔情。

见父皇有意疏远解缙,早就对解缙恨之入骨的朱高煦决定对他展开报复。于是,一纸污蔑解缙泄漏宫禁秘密的奏折被送到了朱棣手里,紧接着,揭发他上年廷试阅卷不公的奏折也被送到了朱棣手中。

很快,勃然大怒的朱棣就将解缙贬为了广西参议。

朱高煦办妥这一切后,解缙曾得罪过的众臣便一跃而起了,他们开始背着他各种捅刀子,直捅得解缙被贬为交趾参议。

永乐八年,解缙终于回京述职了,可他回京时恰好朱棣率军北征了,于是他只好向临时监国的太子汇报工作。朱高煦抓住此事,将它小事整大说成了:解缙不顾人臣之礼私自觐见太子。

这顶帽子下去之后,解缙便被投到了监狱。

五年后,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呈给皇帝呈上了一份在押囚犯名册,这份名册里便有解缙,朱棣看了一眼后颇有些不耐烦地说了一句:解缙还在啊!

纪纲是个聪明人,平日极会察言观色的他立马懂了:该是为君王解忧的时候了。

说来,纪纲为君王解忧的方式也颇为奇特,他将解缙灌醉后埋在积雪中,让他活活冻死了。纪纲之所以这样做,自然是为了造成解缙意外而死的假象。

解缙死后,他妻子和其他亲属自然也没落到好下场,他们全部被发配到了边远的辽东。

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曾在《荀子•仲尼篇》中论述过君臣之道,他说君臣相处通常有两种情况,即:“达”和“穷”。

达,顾名思义,就是指君王对臣子比较亲近信任时,此时的臣子最应注重的是恭敬、谨慎、拘守、慎比。

穷,就是指君王不喜欢、不信任臣子时,此时臣子最应该做的就是不生二心,不怨不怒。

无论是哪一种,最终的落脚点只有一个:就是谨慎。

以此看,解缙大约是用自己悲剧一生反面论证荀子“君臣达、穷论”正确性的人了。

谨慎二字,大抵也是如今部下与领导相处之道的道中道了。


记者李满


解缙两次押对了底牌,本可以大展宏图,可惜保密工作没做好,被锦衣卫用残忍手段害死。

年少城府浅

解缙少年才俊,19岁中进士,朱元璋很喜欢他,把他当作儿子一样看待,但他有致命弱点,恃才傲物,按现在的话说膨胀了,韩国公李善长犯罪被诛,他一个资历很浅的小官却当出头鸟为其鸣冤,弹劾不同意见的大臣,得罪了很多人。解缙还怀疑太子朱标不是嫡出,支持朱棣。朱元璋看他没有城府,缺少历练,需要修身养性,直接把解缙他爸叫来说:“把你儿子领回家吧,再读读书镀镀金,10年后我再重用他。”

没想8年后朱元璋死了。解缙这个伤心啊,说好的10年,咋没等到就死了呢!跑到京在明太祖遗体前大哭一场。之前和他有隔阂的官员又向新皇帝朱允炆告黑状,“解缙违背圣旨,提前进京,不忠!他母亲去世还没埋葬,父亲年已九十岁了没人照顾,舍弃老人跑出来,不孝!”解缙不被重用。

当“总编”风光一时

好在解缙曾经支持过朱棣,朱棣让他侄子朱允炆整蒸发后,开始重用解缙,让他负责编纂《太祖实录》、《列女传》、《永乐大典》,书成后朱棣很高兴,嘉奖银币,皇后还召见他了老婆,解缙风光得一塌糊涂。

解缙本来生性真爽,加上皇帝的厚爱,任何事情都敢发表自己的见解,敢向皇帝提意见,朱棣觉得他才智非常高,是个有头脑的谏臣,很多事都和他商量。

栽在定太子的事上

在定太子的事上,明成祖朱棣很纠结。按礼制就该定嫡长子朱高炽,但这货过于仁厚,而且长得肥胖,腿有残疾。次子朱高煦虽然性格暴烈,但能力很强,累立战功,朱棣有意立次子为太子。朱棣一时拿不准主意,想听听解缙的意见。解缙依然是直言不讳:"当然是立老大了,自古以来都是这样。如果立次子,会引起争端。"朱棣仍然犹豫不决。解缙又加了一句:"好圣孙!"就是说朱高炽虽然逊了点,但他儿子,你的孙子朱瞻基聪明伶俐,很有潜力,江山可以长久稳定。这三个字决定了朱高炽的太子地位。

次子朱高煦只当了个汉王,心里很不高兴,经常在朱棣面前诋毁解缙。朱棣在立太子后,依然宠爱次子朱高煦,虽然封了汉王,却把他留京城,而且享受待遇超过了礼仪标准。解缙劝阻朱棣说:"超过礼制会起争议的。"朱棣随即大怒, 我的家事,你管个屁啊!

死在锦衣卫手中

永乐八年(1410),在外做官的解缙到京城办公事,正好皇上带兵打仗去了。解缙觉得自己举荐朱高炽当太子,以后前途光明,应该拜见一次皇太子,就私下跑到太子府和朱高炽畅聊一番。这在古代可是很忌讳的事情,未经召见,大臣是不能随意到太子家串门的。一直耿耿于怀的朱高煦终于抓住了解缙的把柄,向朱棣汇报了这件事,还添油加醋,说解缙故意在皇上出征时,私自和太子会面,违背人臣之礼,不知他们私下在搞什么。皇上知道后大怒。将解缙押入大牢中。

永乐十三年,锦衣卫统帅纪纲呈上囚犯名册,皇上翻阅时无意中看到好几年没说起的解缙,便随口说:“解缙还活着?”锦衣卫最擅于揣摸皇帝心思,咂摸皇上话中话。于是纪纲就拎了大壶酒去见解缙,解缙借酒消愁喝得酩酊大醉,纪纲命令锦衣卫把他埋在雪中,一代名流在冰冷的雪中结束了风风火火的一生。

解缙运气不错,两次猜对了底牌,押中了接班人,但他做人高调,不会巧言令色,经常直言敢谏;不懂政治风险,一味我行我素;不按处理出牌,最终毁在一手好牌里。


聋王异史


朱元璋曾对解缙说过:“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朱棣也曾这样跨过解缙:“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无解缙”。可见解缙在父子两位皇帝心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那么解缙怎么会先是被朱元璋下令回家反省十年,后又被朱棣关入大牢五年,最终埋在雪地活活冻死呢。

解缙此人,少年得志,聪颖绝伦,有神童之称,号称七岁写文章,十岁作诗十二岁读遍《四书》、《五经》,通晓义理。十八岁参加乡试就考中省状元,第二年和兄长解纶、妹夫黄金华同等进士第。

朱元璋初次见解缙,就非常欣赏,命其常伴左右,甚至讲出:“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的话。

然而,估计智商高的人,情商大概都是黑洞吧。解缙也一样,朱元璋说了句知无不言,解缙竟然非常认真的当回事了,第二天就给皇帝呈上了万言书,主张应当简明律法,并赏褒善政,朱元璋读了后,称赞解缙想法独到,才华横溢。好吧朱元璋这一夸,解缙更有劲了,没两天又给皇帝呈上了《太平十策》。直言朱元璋执政的不到和错误之处。

不光如此,低情商的解缙完全不懂为官之道,在朝堂上处处树敌,指责兵部僚属玩忽职守,引来尚书沈潜不满,由替王国用上书为李善长辩冤。解缙指责大臣,质疑皇帝,终于惹得朱元璋不高兴,直接下旨说解缙缺乏涵养,让他回老家再读书十年,修身养性去了。

回乡后的解缙照旧读书编著,完全没意识到朱元璋的用意,才学更加深厚,而为官之道却丝毫不见长进。

永乐元年,朱棣抢了建文帝的皇位,解缙适时归顺朱棣,被封为翰林侍读。逐渐深得朱棣信任,奉命总裁《太祖实录》和《永乐大典》。

有一次朱棣召见解缙骗他说:“昨夜朕的一个爱妃生了一个孩子,这是大喜事,解爱卿可以作诗一首来庆贺!”解缙听了立马说出一句:“君王昨夜降金龙”,朱棣听了马上说:“生的是个公主”,解缙立马答道:“化作嫦娥下九重。”朱棣接着又说:“生下后发现是个死胎!” 解缙立马说了第三句诗:“料是世间留不住。”朱棣听了笑着说:“已经把胎儿扔进水里面了!”解缙马上读出了最后一句诗:“翻身跳入水晶宫”朱棣见解缙才思敏捷,可以随机应变,而且用语妥当精准,不由得龙颜大悦,哈哈大笑说:“解爱卿真是才思敏捷,不愧是我大明第一才子!”朱棣对解缙的喜爱一点都不比朱元璋差,甚至曾说过:“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无解缙”。

然而千不该万不该,解缙卷入太子争夺的斗争中。

永乐三年,朱棣招解缙入宫,询问他关于太子人选的事情,当时明成祖的意思是想立次子朱高煦为太子,但解缙仍直言:“为长,古来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归附,若弃之立次,必兴争端。先例一开,怕难有宁日,历代事可为前车之鉴”。朱棣听了后不是很高兴,但解缙仍在坚持,还说:“好圣孙”。最终朱棣同意立朱高炽为太子。从此汉王朱高煦就非常恨解缙。

永乐八年,解缙入京奏事,正好朱棣正在北征,只好先去见监国太子朱高炽,而这恰好被汉王知道,就在朱棣那告了解缙一状,说他:“伺上出,私现太子,径归,无人臣礼”。朱棣非常生气,就以此为罪名,将解缙抓入大牢。

五年后,在锦衣卫都指挥使纪纲的残害下,埋在雪地了活活冻死。当然,有人说这是朱棣亲自授意的。可悲可谈,号称大明三大才子的解缙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

综上所述,解缙深受朱元璋、朱棣两位皇帝的宠爱,得益于解缙才高八斗,本身技术过硬,然而爱之深恨之切,解缙不会来事,四处树敌,干涉皇室家室,终究为自己招来横祸。


大侃聊历史


解缙之死不在于别人,而在于自己。身在官场,却不懂官场之道,最终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怎么死的。



解缙虽然被朱元璋视若亲子,深得朱棣器重,但其不晓得处理好君臣之间、同僚之间关系,最终导致自己的悲剧。

【一】不会处理君臣之间的关系。

在朱元璋时期,他深得朱元璋的喜欢和欣赏,朱元璋在私下对他说,在面上彼此是君臣关系,在私下里彼此就如同父子之间的关系。在得到朱元璋的肯定后,他开始发挥出他直谏的本能,一股脑提出了N多的意见和建议,因为朱元璋爱惜的才能,为了保护他,朱元璋召解缙父亲进京,将解缙带回家,闭门著述。



在朱棣时期,朱棣也十分欣赏解缙才能,而且还委任他为永乐大典的总编纂,解缙与其他六人进入文渊阁,为朱棣服务。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依旧保持自己的直谏性格,尤其在立太子的问题上,与朱棣产生巨大的分歧,使其与朱棣之间产生间隙。

【二】不会处理与同僚之间的关系。

因为解缙的脾气秉性,只要看到有悖于长理,或者不合适、不好的现象的时候,他都会直言纳谏,不是给皇帝上奏章,就是直接给予指出,使得很多大臣没有面子,导致很多同僚对其意见非常大,纷纷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可以想象到解缙所遭遇的困难。



正是因为解缙不善于处理以上的两大关系,才导致了他最终被杀。

这还要回到他与朱棣之间关于立太子的事情上,本来朱棣的意思是想立次子朱高煦为太子,而解缙坚决不同意,要求立嫡长子朱高炽为太子,这次讨论可以说不欢而散,而这件事情不仅使其与朱棣产生了间隙,更惹得朱高煦对解缙的憎恨。后朱棣并不喜欢太子,而展露出对次子的热爱,解缙再一次劝谏,这次彻底激怒了朱棣和朱高煦。



于是,朱高煦诬陷解缙将朝廷机密传达延外,又诬陷他阅卷不公。永乐八年解缙进京奏事,正赶上朱棣北伐未归,于是解缙就拜见了太子朱高炽,于是朱高煦乘机进诲言:伺上出,私现太子,径归,无人臣礼!朱棣为此大怒,以“无人臣礼”罪下诏狱。就在发配的路上,解缙看到民间旱灾严重,不顾自己当前的现状,仍然继续上奏章,这彻底激怒了朱棣,下令将其入狱。

永乐十三年,锦衣卫都指挥检事纪纲上囚籍,朱棣见解缙名字问:缙犹在耶?纪纲会意,用酒将解缙灌醉,而后拖到积雪中埋起来,最终解缙被冻死,时年四十七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