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縉被朱元璋視如親子,為何被朱棣埋到雪地裡活活凍死了?

秉燭讀春秋


《明史紀事本末》載:解縉,字大紳,一字縉紳。江西吉水人。明初學者、文學家、政治家。解縉和楊慎一樣,都被後世讚譽為“明代大才子”。

史載,解縉生而秀異,自幼聰慧穎悟,冠於常兒。其母在地上畫字啟蒙,還在襁褓中的他竟一見不忘,六、七歲就能吟詩作對,一時間被鄉人傳為神童。

青年才子,金榜題名

史載,洪武二十年(公元1378年),解縉參加江西鄉試,得中第一名解元,次年到南京參加會試,又榜上有名,被取為第七名,後殿試被錄取三甲進士,和哥哥解綸同榜登第。一門二進士,在彼時被傳為美談。

洪武二十一年戊辰科是明初最重要的一次科考,這次殿試錄取的第一名狀元是任亨泰,被授翰林院修撰,第二名唐震、第三名盧原質被授翰林院編修。此後新科進士入翰林院便成為定製。後又經廷議以新進士任巡按(御史),這種制度也肇始於此。

解綸被任為禮部主事,解縉卻被任為中書庶吉士。

因直言敢諫獲朱元璋賞識,君臣“恩猶父子”

解縉歷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明成祖(永樂)朱棣三朝,宦海沉浮,仕途曲折。

史載,洪武二十一年(1388)解縉登進士第後,官授中書庶吉士。四月某日,解縉在光祿寺侍從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談論時政後,對解縉說:“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年少得志、意氣風發的解縉很有些恃才傲物、倜儻無羈的文人習氣,況且他對朝政積弊早有看法,當日回去後便秉筆直書,寫了份洋洋灑灑萬言的“大庖西封事”書,呈給了明太祖。

解縉這篇“封事”書之所以被後世所推崇,在於它大膽痛陳時弊,直言不諱。

對政事大膽直陳,正暗合朱元璋對臣下“知無不言”的要求,若他不能直言,或諂媚迎合,則反而會招致太祖對他的疑慮與不滿。洪武時的嚴刑峻法,早已使廟堂上萬馬齊喑,幾乎阻塞了言路,解縉酣暢淋漓的直言,讓朱元璋耳目一新。但解縉也並非魯莽行事、口無遮攔、全無顧忌,譬如,為了使朱皇帝在可以公佈或不便公佈其內容上有迴旋餘地,他上疏時特地採用“

封事”的方式。但朱元璋這次卻將“封事”內容毫無保留的公之於眾,解縉也因此而名噪天下。

直話說多了,就會得罪人,何況得罪的是一言九鼎的皇帝

解縉在《大庖西封事》的開篇即批評朱元璋“用刑太繁”,乃至“無幾時無變之法,無一日無過之人

”。他還指出,臣下之所以不能諫諍,是因為嚴酷的刑法所致,建議太祖在政治上放寬鬆些。他還談到賦役不均,官吏失道的積弊......這些恰恰都是朱元璋要著手整飭、解決的問題。這次大膽直陳的上書是成功的,史載“書奏,帝稱其才”。朱元璋對解縉的才華持肯定態度,對他的奏疏表示很滿意。

洪武早中期,解縉很受朱元璋重用,算得上當紅大臣。但後來,這位才華橫溢的大才子因“抗直敢言”觸怒了朱元璋,被革職罷官。直到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後,他才得以重新出仕為官。

編纂《永樂大典》

“靖難之役”後,燕王朱棣取代侄兒建文帝做了皇帝。是為明成祖。朱棣將建文舊臣解縉留在身邊做侍讀學士。

解縉才氣橫溢,筆耕不輟,著述甚豐。他一生業績最值得稱道的是撰修《永樂大典》。史載,解縉奉明成祖令,召集了147(後増至2100人)位學術大咖,分門別類編纂,用6年時間始大功告成。據記載《永樂大典》全書22877卷,僅目錄就有60卷,裝訂成12000冊。收錄古今圖書7、8千種,總計3億7千餘萬字。內容卷帙浩繁,兼容幷蓄。《永樂大典》和《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規模相當,基本上將浩如煙海的古代文化典籍收齊。

剛直不阿,得罪成祖朱棣,冤屈而死

明朝初期,統治階級內部鬥爭錯綜複雜,官場險惡,而解縉稟賦骨鯁鋼直,雖然才調絕倫,也難為明成祖朱棣所容。

解縉主持編纂《永樂大典》,為朱棣立下大功,受到嘉獎,但他剛直的性格始終不改。永樂五年(1407),解縉因“洩禁中語”、“廷試讀卷不公

”,而被貶謫廣西。永樂八年(1410),他到南京(彼時還未遷都北京)奏事,剛好朱棣有事外出,於是便謁見太子朱高熾,之後返回廣西。因之前他曾多次直言得罪了明成祖,朱棣竟以“無人臣禮”下令錦衣衛將解縉拘押到京,下獄治罪,期間嚴加拷掠、備受折磨。

執掌詔獄的錦衣衛都指揮僉事紀綱是個兇殘戾狠的酷吏,但他是稟生出身,好附庸風雅,對解縉的才學聞名久矣,很是傾慕,兩人漸漸熟悉起來後,紀綱有意遮護,解縉在獄中就不再吃苦頭了。

《明史》載,永樂十三年(1315)正月十五,成祖與群臣在午門觀燈,卻不慎引發火災,提督馬旺被燒死。幾天後,成祖照例下旨大赦天下,以示修省。紀綱認為解縉大概也在獲釋的範圍內,便將他的名字一起呈上。朱棣查看錦衣衛詔獄呈上的囚犯名單時,看到有“解縉”二字,冷冰冰地問:“解縉還活著嗎”?紀綱聽出來這句話中透出的殺機 :成祖不僅沒有一絲赦免之意,而且明顯要解縉死。

紀綱也無能為力了。永樂十三年正月,喝的酩酊大醉的解縉被錦衣衛帥紀綱活埋在雪堆中慘死,年僅47歲。明成祖朱棣仍不依不饒,將其妻兒宗族流徙遼東,家產被抄沒。

直到成化元年(1465),解縉才被平反,追贈朝議大夫,追諡文毅。

【插圖源自網絡】

【發文不易 嚴禁剽竊】


鐵馬冰河wu


解縉之所以被害,主要是因為不懂得“明哲保身”,說話太直,什麼事都參與,什麼人都評論,最後連得罪過誰都不清楚。這也許就是聰明人的“偏執”,總認為可以“有理走遍天下”,卻不明白有些時候本來就是沒有道理可講的。

解縉是個“神童”,朱元璋在位時期考中進士,被收為中書庶吉士,曾給朱元璋上過“萬言書”,得到朱元璋的讚賞。朱元璋將解縉改任御史,解縉卻為前宰相李善長鳴冤,李善長是朱元璋授意誅殺的,朱元璋對此很不高興。在召見近臣之父時,朱元璋對解縉的父親謝開說,“你兒子大器晚成,你先把他領回去,讓他再讀10年書,到那時候大用他也不晚。”

8年後,朱元璋去世,解縉入京向朱元璋遺體哀悼。被人彈劾“老母未葬,老父年邁,不得遠行”,於是解縉被貶為河州衛吏。之後解縉向建文帝近臣董倫求助,董倫推薦瞭解縉,解縉被任為翰林待詔。

朱棣上位後,解縉被升為待讀,在文淵閣當值,參與機要大事。

朱棣在太子問題上犯難,朱棣就向解縉詢問,解縉回答了三個字“好聖孫”,朱棣眉頭大展,一大難題解決。但也因為此事得罪了漢王朱高煦,朱高煦因為解縉錯失太子之位,就處處找解縉麻煩。朱高煦因為深受朱棣喜愛,一切用度都超過一般皇子,解縉進言,被朱棣不喜。

後來皇宮密語被洩露,朱高煦就誣陷是解縉所為,第二年,解縉就被以“廷試判卷不公”為由,貶到廣西。

4年後,解縉回京述職,恰好朱棣不在京城,解縉就去拜見了太子。這下被朱高煦拿住了把柄,彈劾解縉“私拜太子,沒有人臣之禮”。朱棣大怒,私自拜見太子是有“作亂”嫌疑的,於是將解縉打入昭獄。

5年後,朱棣翻看昭獄囚徒名單,看到解縉的名字,就說了一句,“解縉還在啊?”錦衣衛首領紀綱心領神會,將解縉灌醉,埋在雪中。解縉就被活活凍死,死時47歲。解縉死後,被抄家,妻兒宗族被流放遼東。

解縉是有才華,但他不合群,總是一副清高的樣子。解縉才智很高,什麼事都能對答如流,就如“選嫡”這件事,一般人是不會回答的,就是心中有人選也不會說,因為得罪一個皇室中人終究是個大麻煩。但解縉就敢回答,他覺得是做了正確的選擇,但也得罪了朱高煦。

解縉還過度評論皇上家事,雖然皇家的事就是國事,但誰也不願意被人評論自己的家人,這就是解縉不被朱棣喜歡的一個原因。

解縉還喜歡評論別人,無所顧忌,雖然他說的都對,但也無形中得罪了不少人,這就是解縉遭難,沒人伸手的原因。

解縉最後還是太天真,以為“身正不怕影子斜”,他覺得他沒做什麼不軌的事,只是向太子表達一下謝意而已。但“私回太子”,已經犯了朱棣的大忌,所以解縉不得不死了。


老蟲


解縉被朱元璋視如親子,為何被朱棣埋到雪地裡活活凍死了?

這個怎麼說呢,其實他死的很冤。朱棣只是被氣到了,然後呢,錦衣衛都指揮僉事紀綱受到和他有仇的朱高煦的指使,立馬就把他埋雪地凍死了。這其實和解縉本人也有關係。

解縉很厲害,從小就有神童之說,而且背過的書基本不忘。但是也和其他有才情的人一樣,做事根本不管官場的規矩,或者說不屑於那些,然後屢屢得罪人。但是,沒辦法,朱元璋是真的喜歡他,所以,基本沒事。但是朱元璋也覺得這樣不行,就把他送回家修身養性了。

朱元璋死後,解縉進京弔喪,然後碰到了他前期得罪的人了。然後被誣告,不過這次碰到的是和朱元璋差了好幾條街的朱允炆,然後就被貶了。後來,朱允炆又因為所信任的人替解縉說好話,才被召回京,過了一段時間還當上了內閣首輔。

朱棣時期,其也是得到重用的,很多建議也被採納,而且呢,還主編《永樂大典》。可是呢,這個時候他千不該萬不該,在得罪其他人的同時,捲進了太子之位的爭奪。這個時候,又因為直言,慢慢的朱棣不喜歡了。之後因為朱高煦誣陷,被貶了,路上還是直言上書,再一次惹怒了朱棣,然後就被投入錦衣衛的大牢了。

這次真不走運了。在牢裡關了5年,估計朱棣的用意和朱元璋一樣,因為解縉太聰明瞭,如果能安分守己的為自己所用,那將是一大助力。但這次運氣不好,捲入皇儲之爭,得罪了朱棣最喜歡的朱高煦,然後就被朱高煦買通的紀綱趁機殺死了。這個也是朱高煦防止朱棣再次啟用他,從而成為自己爭奪皇位的一大阻力。

以上就是個人看法,如有不妥,歡迎指正。


許願的泥菩


世人皆知解縉為大才子,文采出眾,他的詩詞、著作廣泛流傳,他親自主持編撰了《永樂大典》。在無數的影視劇中,他被塑造成一個風流不羈的才子。可是世人不知道的是,此人最後的結局居然是被凍死。

永樂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415年,解縉被錦衣衛都指揮使灌醉後拖到雪地中,活活凍死。這位曾經得到過朱棣器重,被朱元璋當作親生兒子的才子,到底經歷了什麼?最後居然會落得如此下場。說起來了,都是知識分子的臭脾氣害了他,讓他雙眼被矇蔽,看不清世道險惡。

解縉此人是天生的才子,據說他在襁褓之時就會認字,這一點我倒是有些懷疑。但是他五歲時就能背誦經典詩文,七歲時就能寫文章,十一歲把四書五經通讀了個遍卻是不爭的事實。那麼接下來他要幹什麼呢?

按當時知識分子的套路,當然是考科舉。以解縉的才華,科舉考試簡直不在話下,從鄉試到殿試,從解元到進士,一路考到了朱元璋的皇宮裡。朱元璋看到解縉如此有才華,曾經對他說,我們名為君臣,實同父子,所有你有什麼建議,大膽向我提出來。

如果是在官場上混久了的人,一聽到皇上說這句話,就知道皇上實際上是在敷衍你,你千萬不能當真,但是不知道解縉是真的不明白,還是假裝糊塗。他在以後的日子裡,還真的不斷向朱元璋提各種建議,真的做到了知無不言。

他曾經直言犯諫,彈劾過兵部要員,質問過當朝御史,甚至給李善長說過好話。這些都讓朱元璋極為難堪,如果解縉是一名武將,那他早死多時了。但是面對這樣一個知識分子,朱元璋保持了極大的耐心,直到朱元璋去世,他也沒有難為解縉。

在接下來的朱棣朝,解縉算是過得比較開心的,朱棣比較開明,不斷的提拔解縉,最終讓他主修《永樂大典》。可是這個解縉真的不會做官,他不會去揣摩皇上的心意,而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來向皇上提意見,沒有哪個領導會一直喜歡這樣的員工的,哪怕他真的才華滿腹。真正讓解縉走上斷頭臺的是他介入了皇家的立太子事宜。

朱棣對於到底是選長子朱高熾還是次子朱高煦為太子而傷腦筋,於是問計於解縉。聰明的人就應該閉口不言,這是皇家事,選誰不選誰不是臣子說了算的,可能皇帝心裡早有譜了,只是試探臣下。

結果解縉真的上套了,他選的是朱高熾,卻得罪了朱高煦,朱高煦於是找了個理由私下把解縉關進了詔獄。明朝時詔獄就是魔窟,進去了就不可能活著出來,解縉也是一樣。再加上他平時的大嘴巴,盡說些朱棣不愛聽的話,導致朱棣漸漸對他失去了興趣。

永樂十三年,解縉被凍死,結束了自己四十七歲的一生。作為知識分子,他確實不適合活在明朝,一等功候尚且難以自保,何況一個讀書人。他更大的問題在於對官場一無所知,以為官場如同朋友圈,隨便發發牢騷,結果就丟了性命。


小小嬴政


這個問題三哥來回答。解縉歷事洪武、建文、永樂三朝,在洪武朝嶄露頭角,在永樂朝受到重用,擔任內閣首輔一職,但最後失寵,死於錦衣衛詔獄。解縉本可以憑藉自己的才氣和在立儲問題上的功績,收斂個性,學會隱忍,等到朱棣太子朱高熾登基後,輔佐新皇帝幹出一番事業。然而,其因迎附朱棣驟貴,最終還是因為改不了書生從政的弱點,放縱個性,終以悲劇收場。

初露鋒芒

解縉是江西吉水人,幼年聰穎,有神通之稱。21歲時,解縉考中進士,年少有才,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將他選為翰林庶吉士。朱元璋非常器重他,對他說:“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爾當知無不言。”

年輕的解縉感恩不已,第二天就給皇帝上萬言書,主張應當簡明律法、並賞褒善政。之後,解縉又進呈《太平十策》,批評分封二十幾個皇子為藩王的做法,用漢初吳王劉濞發動吳楚七國之亂的歷史教訓來提醒朱元璋。

更為大膽的是,在退休丞相李善長慘遭滅門之禍後,解縉代替工部侍郎王國用起草奏疏,為李善長鳴冤,駁斥強加於李善長串通胡惟庸謀反的罪狀。朱元璋看後自知理虧,無話可說,但由此也領教了解縉的厲害。

後來,解縉的父親解開受詔來到南京,朱元璋對他說:“你現在把你兒子帶回老家,讓他再刻苦讀書,以期大器晚成。”就這樣,當了三年近臣的解縉,在二十四歲時,被朱元璋體面地辭退。

迎附驟貴

朱元璋去世後,解縉在建文帝時期回到南京,出任翰林待詔,其時建文帝身邊最受信任的文臣是方孝孺,解縉沒有受到重用。當燕王朱棣率領“靖難”之師進入南京時,解縉和一班文臣“叩馬首迎附”,在朱棣登基後,很快受到重用。

朱棣任命他與黃淮、楊士奇、胡廣、金幼孜、楊榮、胡儼一起進入文淵閣,參與機務,從而開創了“內閣預機務”的先例。

《明通鑑》記載:“縉首迎附,召對稱旨,命與淮常立御榻左備顧問。或到夜分,上就寢,猶賜坐榻前,語以機密重務。內閣預機務自此始。”

不過,解縉即使隨侍皇帝左右,但書生氣仍然不改。朱棣把他看作如同劉基般的智囊,拿出一份大臣名單,請他品評。解縉本著“進言者無所忤”的精神,實話實說。

《明史·解縉傳》說:“(解)縉少登朝,才高任事直前,表裡洞達,引拔士類,有一善稱之不容口,然好臧否,無顧忌,廷臣多害其寵。”

解縉的失寵源於他擁立太子的態度。朱棣有三個兒子:長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煦和三子朱高燧,在冊立誰為皇太子的問題上猶豫不決。按照立嫡長子的原則,朱高熾無疑是不二人選,但朱棣更喜歡隨他南征北戰的次子朱高煦。

有一次,朱棣找來解縉詢問關於立儲的意見。解縉回答說:“世子仁孝,天下都歸向他。”朱棣默不作聲。解縉又說:“聖孫更好!”朱棣開始傾向朱高熾。解縉說的聖孫是世子朱高熾的大兒子朱瞻基,即後來的宣宗皇帝。朱棣非常喜歡這個孫子,解縉這一句話可謂點到了要害。

(朱棣)

因言獲罪

永樂二年(1404),朱棣冊立朱高熾為皇太子,把次子朱高煦冊封為漢王。但朱棣心中總覺得對不起二兒子朱高煦,因之對他的寵愛超過以往,給予的待遇甚至超過太子。

解縉向朱棣進諫說:“陛下,厚漢王而輕太子,這是引發爭端啊!”朱棣聽了很不高興,認為這是離間他們骨肉之間的感情,對解縉開始冷淡。當然,朱高煦也由此恨上了解縉。

永樂五年(1407)二月,有官員上表彈劾解縉,說他於上年的廷試中閱卷不公道。這時朱高煦也趁機在父皇面前進讒,說解縉故意洩露宮中機密。朱棣將解縉貶為廣西參政,後又貶到交趾(越南)。

永樂九年(1411)六月,解縉到南京奏事,正值朱棣北征,他便前往宮中拜謁行監國權力的皇太子。漢王朱高煦知道這件事後,便在父皇面前進讒說:“解縉趁皇上離京,私自跑回來拜見皇太子,他揹著皇上見太子,究竟想幹什麼?”朱棣聽罷,聯想到當年解縉擁立太子的堅決態度,頓時震怒,下旨逮捕解縉,關入錦衣衛詔獄。

永樂十三年(1415年),錦衣衛指揮使紀綱向皇帝送上在押囚犯名冊,朱棣看了,隨口說了一句:“縉猶在耶?”紀綱心領神會,他吩咐手下將解縉請來喝酒,解縉還以為是皇帝要赦免他,高興得痛飲。等到解縉爛醉如泥後,紀綱將他拖到院子裡埋在積雪中,不久解縉就被活活凍死了。

朱棣得知解縉死後,又下令抄沒解縉的家產,將他的妻、子以及宗族流放到遼東。等到九年後朱棣去世,朱高熾繼位,感念解縉當初的擁立之功,頒佈詔令為解縉平反,將解縉親屬、宗族放回原籍,並任命解縉的兒子解禎亮為中書舍人。

“有文藝而無器識”,這是《明通鑑》作者夏燮對解縉的評價。與同時代死節的方孝孺相比,解縉以迎附篡位者朱棣獲得恩寵,最後還是不明不白死去,有些可惜。


如果大家喜歡我的回答,歡迎點贊、評論,記得關注我的帳號哦!


聽三哥說歷史


歷史上,深受皇帝器重,最終落得悲慘結局的人物實在太多,與其中的許多人相比,解縉的結局算不上最差的。我認為,從解縉的性格和處事風格來看,他有這樣的結局,其實並不意外。

先說一下解縉的經歷。

解縉是江西吉水人,才華橫溢,洪武二十一年考中進士,擔任中書庶吉士,經常接觸朱元璋,朱元璋很欣賞他的才華。幾年後,李善長案起,解縉替案中一些人鳴不平,朱元璋就給瞭解縉的父親一大筆錢,讓他把兒子領回去,回家再學習十年,到時候也許能有大用。

八年以後,朱元璋駕崩,此時解縉的母親剛去世,父親也九十多了,他趕往南京祭拜孝陵,同時也希望能再次為朝廷效力。結果被指控違背朱元璋聖旨,不忠不孝,打發到大西北的河州衛當了一個小官。在一位禮部官員的幫助下,建文帝把他召回來,做了翰林待詔。

永樂年間,解縉升為翰林侍讀,入直文淵閣,幫助朱棣處理機要事務,相當於秘書,擔任《太祖實錄》的總編。以後升為右春坊大學士,地位接近六部尚書。

永樂五年,解縉因為在科舉考試中讀卷不公,被貶到交阯的化州,督運糧餉。永樂八年,解縉進京辦事,正趕上朱棣御駕親征,在漠北打仗,解縉拜見了留守的皇太子,也沒有等朱棣回來,就起程返回。結果被批評沒有人臣之禮,被抓回來投入錦衣衛大獄。

永樂十三年,錦衣衛的紀綱把獄中的囚犯名錄呈給朱棣,解縉名列其中,朱棣簡單問了一句:“(解)縉猶在耶?”

這是朱棣特有的一種表達方式,說明他想除掉解縉。當初他對待朱元璋的養子平安也是這樣。紀綱明白了朱棣的意思,到獄中把解縉灌醉,埋入雪堆之中凍死。

此時解縉四十七歲,被抄沒家財,妻子和宗親被流放遼東。

那麼,年少有為、才華橫溢的解縉為何落得如此下場呢?我認為主要有這樣幾點:

第一,解縉最大的錯誤是不知深淺,介入皇帝的家事。

朱棣選立皇太子時,在朱高熾和漢王朱高煦之間猶豫不決。朱棣曾經秘密詢問解縉的意見,解縉支持皇長子朱高熾,認為他仁孝,深孚眾望,然後他又加了一句:“好聖孫。”

解縉誇讚的是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這讓朱棣下定決心選立朱高熾。解縉因此而大大得罪了漢王朱高煦,後來朱高煦一直搞小動作,陷害皇太子和解縉。

如果朱高熾足夠出色,解縉的下場還不至於那麼慘,偏偏朱高熾一直讓朱棣看不順眼,不滿意這個皇太子,越不滿意,越恨當初支持朱高熾的解縉。

另一方面,朱棣偏愛朱高煦,平時的一些禮遇超過了親王應有的規格,解縉提醒朱棣這樣會讓朱高煦生出妄想,加深他與皇太子之間的矛盾。道理是這個道理,但在朱棣看來,解縉是在離間他們父子兄弟,因此大怒。

而且,朱高熾自己地位不穩,關鍵時刻根本不敢替解縉說一句好話,擔心連累自己,所以解縉倒黴是必然的。

第二,解縉有才華,但缺少政治智慧。

解縉年少成名,早早到了皇帝身邊做事,但在政治上很不成熟。朱元璋時代,他就因事得罪了兵部尚書,朱元璋讓他改做了御史,他又和都御史袁泰鬧矛盾,還替李善長一案的相關人物辯白。

洪武年間大案頻出,形勢相當兇險,不論是文臣、武將,稍有不慎就會掉腦袋。朱元璋讓解縉回家再讀十年書,如此委婉地對待解縉,相當不容易。

如果解縉一直留在朝中,他能不能活過朱元璋都是未知數。另外,他曾明確質疑明朝的分封制度,認為如果藩王勢重,必生禍端。幸虧建文帝時代沒有重用他,否則他大概也和黃子澄、齊泰等人一樣的下場。

第三,解縉的另一個問題就是有話直說,喜歡評點人物的長短,過於直率。

解縉和另外六人入直文淵閣,朱棣鼓勵他們直諫、敢言,解縉當真了。當朱棣派兵出征安南時,解縉明確反對,讓朱棣很不爽。

朝中哪位大臣有優點,解縉都會大力舉薦,如果誰有缺點,他也毫不留情。偏偏他又在皇帝身邊做事,不知道哪句話就會葬送一個人的前程,所以大臣們特別提防他。有意無意之間,他得罪了很多人。

綜上所述,解縉出事應該是遲早的事。


於左


與徐渭、楊慎一起被稱為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縉,其最大功績是主持編纂了《永樂大典》,但他之為世人樂道卻並非因為其曠世才華,而是因為他因才而生出的“傲”和因“傲”而導致的蹊蹺死亡。

解縉生於1369年,即明朝定國號洪武的第二年,此時明朝的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1388年,才華卓越的解縉中了進士,這一年他才19歲。

19歲中進士,解縉創造的這個記錄足以震動當時的明朝。對於這段歷史,明朝遺老錢謙益在清初編撰的《列朝詩集小傳》中這樣描述到:

“······年十九舉進士,倚待動輒數萬言,未嘗起稿,善為狂草,揮灑如雨風。才名炫赫,傾動海內。”

正是在這一年,年19的解縉官至翰林學士,這個職位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常伴君側,同時,歷朝歷代的宰相也都從此中被選出。

此時,解縉的前途一眼看去唯“一片光明”可以形容。

可從來“伴君如伴虎”,真正伴君而能全自身的,唯有運氣和謹慎俱全者。可在“老虎”旁側的解縉卻不僅不謹慎還相當傲嬌、狂妄,他的傲嬌、狂妄在朱元璋說了一句話後開始迅速升級。朱元璋對天才解縉說的那句導致他狂妄升級的話大意是:

“我和你從道義上說是君臣,從恩情上說猶如父子,你應該知無不言。”

本就傲嬌、狂妄的解縉聽到這話後,立馬就像封印被解除一樣,瞬間便開始“解放自我”了。

最初解縉向朱元璋進言還稍微講究一點點分寸,可後來,他卻剎不住車了,一日,他竟對好殺戮的朱元璋道:

“天下皆謂陛下任喜怒為生殺,而不知臣下之乏忠良也!”

朱元璋聽完這話心裡自然是不悅多過其他了,這之後不久,解縉竟還跑到朱元璋這兒直言道:

“陛下分封二十幾個皇子的做法實在不妥。”

批評完後,解縉還對其“為何不妥”進行了補充說明,朱元璋臉上雖不動聲色可心裡早已如萬馬奔騰。

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將以胡惟庸黨追問,將李善長連同其妻女弟侄七十餘人一併處死。在群臣不言語的當口,解縉卻公然為慘遭滅門的韓國公李善長鳴冤。

當日,解縉的話出口後,朱元璋立馬就滿臉黑線了,群臣自是噤若寒蟬,可解縉卻完全沒有要住嘴的意思。

這之後不久,終於受不了解縉的朱元璋找來了解縉父親,對他說:

“你的兒子是大器晚成的命,現在不如歸去,多讀點書。”

見完其父後,朱元璋又在單獨召見解縉時道:

“你回去盡心於古人,十年以後再來大用,還不晚。”

這本是朱元璋為解縉敲響的一次警鐘,尋常人在聽到這樣的“鐘聲”時多半是會反思的,可他卻不以為然。

1398年,朱元璋過世,此時正是解縉離開大明朝廷的第八年,該年,他年29歲。這一年,壯志難籌的他再次抵京出仕為官,可不久後,他便被扣了一個“違反聖旨”的罪名被貶到了邊遠地區。

後來,解縉苦求董倫才得以重被召回京城出任翰林侍詔。

之後,燕王朱棣篡位後,解縉頗為“識時務”地為其起草了繼位詔書。

朱棣繼位後裳瞭解縉一個五品官服,他還賜解縉等人與尚書待遇相當的“金綺衣”。完成這一系列的動作之後,朱棣和他父親朱元璋一樣對解縉說了一句頗讓他中意的話,這話的大意是:

“我想做唐太宗那樣的明君,所以你解縉以後當做如魏徵一樣直言極諫的臣子,如此,天下大患才可得治。”

都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昔日朱棣父親在位時解縉聽到一句類似話後便開始橫衝直撞地“直言”,今時,他再聽到類似的話時,雖年歲已漸長可在做法上卻依舊不改往日風。

這以後,用“魏徵”上身來形容此後的解縉當一點不為過。以下,是解縉進過的言的“部分”:

吏部尚書“其資重厚,中無定見”、戶部尚書“有德有量,不遠小人”、兵部尚書“雖有才幹,不知顧義”……

噼裡啪啦幾下,朝中大臣包括六部尚書都被解縉評價了個遍,而且評價多是直指要害。如此,轉眼的功夫,朝中大臣便都被他得罪了個乾乾淨淨。

要是單就這些也就算了,可偏偏解縉還開始在朱棣面前評價起朱棣的三個兒子來了。朱棣繼位後一直未再生育子嗣,所以太子之位只能從這三個兒子中挑選。

朱棣自己最喜歡的是跟他一起南征北戰的二兒子朱高煦,原因很簡單:像他,並且跟他最親近。可解縉卻空有一肚子學問,全然看不出這裡頭的門道,只一心想支持長子朱高熾。

於是,在朱棣就太子之位問向解縉時,他想都沒想地道:

“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以孽奪宗,自古致亂。”

說完這句後,解縉還補充道:

朱高熾之子朱瞻基是“好聖孫”。

這樣一來,解縉得罪朱高煦自是必然了。可這解縉對自己所為全然不在意,他甚至還在之後就朱高煦之事批評朱元璋太過寵愛朱高煦,言其行為將“開啟爭端。”

影視劇中朱高煦

人在面對情感時往往不理性,身為帝王的朱棣也是如此,因為偏愛朱高煦他自然對解縉這些言論很是反感,日久後他甚至開始覺得解縉是在離間他們的骨柔情。

見父皇有意疏遠解縉,早就對解縉恨之入骨的朱高煦決定對他展開報復。於是,一紙汙衊解縉洩漏宮禁秘密的奏摺被送到了朱棣手裡,緊接著,揭發他上年廷試閱卷不公的奏摺也被送到了朱棣手中。

很快,勃然大怒的朱棣就將解縉貶為了廣西參議。

朱高煦辦妥這一切後,解縉曾得罪過的眾臣便一躍而起了,他們開始揹著他各種捅刀子,直捅得解縉被貶為交趾參議。

永樂八年,解縉終於回京述職了,可他回京時恰好朱棣率軍北征了,於是他只好向臨時監國的太子彙報工作。朱高煦抓住此事,將它小事整大說成了:解縉不顧人臣之禮私自覲見太子。

這頂帽子下去之後,解縉便被投到了監獄。

五年後,錦衣衛指揮使紀綱呈給皇帝呈上了一份在押囚犯名冊,這份名冊裡便有解縉,朱棣看了一眼後頗有些不耐煩地說了一句:解縉還在啊!

紀綱是個聰明人,平日極會察言觀色的他立馬懂了:該是為君王解憂的時候了。

說來,紀綱為君王解憂的方式也頗為奇特,他將解縉灌醉後埋在積雪中,讓他活活凍死了。紀綱之所以這樣做,自然是為了造成解縉意外而死的假象。

解縉死後,他妻子和其他親屬自然也沒落到好下場,他們全部被髮配到了邊遠的遼東。

中國古代思想家荀子曾在《荀子•仲尼篇》中論述過君臣之道,他說君臣相處通常有兩種情況,即:“達”和“窮”。

達,顧名思義,就是指君王對臣子比較親近信任時,此時的臣子最應注重的是恭敬、謹慎、拘守、慎比。

窮,就是指君王不喜歡、不信任臣子時,此時臣子最應該做的就是不生二心,不怨不怒。

無論是哪一種,最終的落腳點只有一個:就是謹慎。

以此看,解縉大約是用自己悲劇一生反面論證荀子“君臣達、窮論”正確性的人了。

謹慎二字,大抵也是如今部下與領導相處之道的道中道了。


記者李滿


解縉兩次押對了底牌,本可以大展宏圖,可惜保密工作沒做好,被錦衣衛用殘忍手段害死。

年少城府淺

解縉少年才俊,19歲中進士,朱元璋很喜歡他,把他當作兒子一樣看待,但他有致命弱點,恃才傲物,按現在的話說膨脹了,韓國公李善長犯罪被誅,他一個資歷很淺的小官卻當出頭鳥為其鳴冤,彈劾不同意見的大臣,得罪了很多人。解縉還懷疑太子朱標不是嫡出,支持朱棣。朱元璋看他沒有城府,缺少歷練,需要修身養性,直接把解縉他爸叫來說:“把你兒子領回家吧,再讀讀書鍍鍍金,10年後我再重用他。”

沒想8年後朱元璋死了。解縉這個傷心啊,說好的10年,咋沒等到就死了呢!跑到京在明太祖遺體前大哭一場。之前和他有隔閡的官員又向新皇帝朱允炆告黑狀,“解縉違背聖旨,提前進京,不忠!他母親去世還沒埋葬,父親年已九十歲了沒人照顧,捨棄老人跑出來,不孝!”解縉不被重用。

當“總編”風光一時

好在解縉曾經支持過朱棣,朱棣讓他侄子朱允炆整蒸發後,開始重用解縉,讓他負責編纂《太祖實錄》、《列女傳》、《永樂大典》,書成後朱棣很高興,嘉獎銀幣,皇后還召見他了老婆,解縉風光得一塌糊塗。

解縉本來生性真爽,加上皇帝的厚愛,任何事情都敢發表自己的見解,敢向皇帝提意見,朱棣覺得他才智非常高,是個有頭腦的諫臣,很多事都和他商量。

栽在定太子的事上

在定太子的事上,明成祖朱棣很糾結。按禮制就該定嫡長子朱高熾,但這貨過於仁厚,而且長得肥胖,腿有殘疾。次子朱高煦雖然性格暴烈,但能力很強,累立戰功,朱棣有意立次子為太子。朱棣一時拿不準主意,想聽聽解縉的意見。解縉依然是直言不諱:"當然是立老大了,自古以來都是這樣。如果立次子,會引起爭端。"朱棣仍然猶豫不決。解縉又加了一句:"好聖孫!"就是說朱高熾雖然遜了點,但他兒子,你的孫子朱瞻基聰明伶俐,很有潛力,江山可以長久穩定。這三個字決定了朱高熾的太子地位。

次子朱高煦只當了個漢王,心裡很不高興,經常在朱棣面前詆譭解縉。朱棣在立太子後,依然寵愛次子朱高煦,雖然封了漢王,卻把他留京城,而且享受待遇超過了禮儀標準。解縉勸阻朱棣說:"超過禮制會起爭議的。"朱棣隨即大怒, 我的家事,你管個屁啊!

死在錦衣衛手中

永樂八年(1410),在外做官的解縉到京城辦公事,正好皇上帶兵打仗去了。解縉覺得自己舉薦朱高熾當太子,以後前途光明,應該拜見一次皇太子,就私下跑到太子府和朱高熾暢聊一番。這在古代可是很忌諱的事情,未經召見,大臣是不能隨意到太子家串門的。一直耿耿於懷的朱高煦終於抓住瞭解縉的把柄,向朱棣彙報了這件事,還添油加醋,說解縉故意在皇上出征時,私自和太子會面,違揹人臣之禮,不知他們私下在搞什麼。皇上知道後大怒。將解縉押入大牢中。

永樂十三年,錦衣衛統帥紀綱呈上囚犯名冊,皇上翻閱時無意中看到好幾年沒說起的解縉,便隨口說:“解縉還活著?”錦衣衛最擅於揣摸皇帝心思,咂摸皇上話中話。於是紀綱就拎了大壺酒去見解縉,解縉借酒消愁喝得酩酊大醉,紀綱命令錦衣衛把他埋在雪中,一代名流在冰冷的雪中結束了風風火火的一生。

解縉運氣不錯,兩次猜對了底牌,押中了接班人,但他做人高調,不會巧言令色,經常直言敢諫;不懂政治風險,一味我行我素;不按處理出牌,最終毀在一手好牌裡。


聾王異史


朱元璋曾對解縉說過:“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朱棣也曾這樣跨過解縉:“天下不可一日無我,我則不可一日無解縉”。可見解縉在父子兩位皇帝心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那麼解縉怎麼會先是被朱元璋下令回家反省十年,後又被朱棣關入大牢五年,最終埋在雪地活活凍死呢。

解縉此人,少年得志,聰穎絕倫,有神童之稱,號稱七歲寫文章,十歲作詩十二歲讀遍《四書》、《五經》,通曉義理。十八歲參加鄉試就考中省狀元,第二年和兄長解綸、妹夫黃金華同等進士第。

朱元璋初次見解縉,就非常欣賞,命其常伴左右,甚至講出:“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的話。

然而,估計智商高的人,情商大概都是黑洞吧。解縉也一樣,朱元璋說了句知無不言,解縉竟然非常認真的當回事了,第二天就給皇帝呈上了萬言書,主張應當簡明律法,並賞褒善政,朱元璋讀了後,稱讚解縉想法獨到,才華橫溢。好吧朱元璋這一誇,解縉更有勁了,沒兩天又給皇帝呈上了《太平十策》。直言朱元璋執政的不到和錯誤之處。

不光如此,低情商的解縉完全不懂為官之道,在朝堂上處處樹敵,指責兵部僚屬翫忽職守,引來尚書沈潛不滿,由替王國用上書為李善長辯冤。解縉指責大臣,質疑皇帝,終於惹得朱元璋不高興,直接下旨說解縉缺乏涵養,讓他回老家再讀書十年,修身養性去了。

回鄉後的解縉照舊讀書編著,完全沒意識到朱元璋的用意,才學更加深厚,而為官之道卻絲毫不見長進。

永樂元年,朱棣搶了建文帝的皇位,解縉適時歸順朱棣,被封為翰林侍讀。逐漸深得朱棣信任,奉命總裁《太祖實錄》和《永樂大典》。

有一次朱棣召見解縉騙他說:“昨夜朕的一個愛妃生了一個孩子,這是大喜事,解愛卿可以作詩一首來慶賀!”解縉聽了立馬說出一句:“君王昨夜降金龍”,朱棣聽了馬上說:“生的是個公主”,解縉立馬答道:“化作嫦娥下九重。”朱棣接著又說:“生下後發現是個死胎!” 解縉立馬說了第三句詩:“料是世間留不住。”朱棣聽了笑著說:“已經把胎兒扔進水裡面了!”解縉馬上讀出了最後一句詩:“翻身跳入水晶宮”朱棣見解縉才思敏捷,可以隨機應變,而且用語妥當精準,不由得龍顏大悅,哈哈大笑說:“解愛卿真是才思敏捷,不愧是我大明第一才子!”朱棣對解縉的喜愛一點都不比朱元璋差,甚至曾說過:“天下不可一日無我,我則不可一日無解縉”。

然而千不該萬不該,解縉捲入太子爭奪的鬥爭中。

永樂三年,朱棣招解縉入宮,詢問他關於太子人選的事情,當時明成祖的意思是想立次子朱高煦為太子,但解縉仍直言:“為長,古來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歸附,若棄之立次,必興爭端。先例一開,怕難有寧日,歷代事可為前車之鑑”。朱棣聽了後不是很高興,但解縉仍在堅持,還說:“好聖孫”。最終朱棣同意立朱高熾為太子。從此漢王朱高煦就非常恨解縉。

永樂八年,解縉入京奏事,正好朱棣正在北征,只好先去見監國太子朱高熾,而這恰好被漢王知道,就在朱棣那告瞭解縉一狀,說他:“伺上出,私現太子,徑歸,無人臣禮”。朱棣非常生氣,就以此為罪名,將解縉抓入大牢。

五年後,在錦衣衛都指揮使紀綱的殘害下,埋在雪地了活活凍死。當然,有人說這是朱棣親自授意的。可悲可談,號稱大明三大才子的解縉落得如此悽慘的下場,

綜上所述,解縉深受朱元璋、朱棣兩位皇帝的寵愛,得益於解縉才高八斗,本身技術過硬,然而愛之深恨之切,解縉不會來事,四處樹敵,干涉皇室家室,終究為自己招來橫禍。


大侃聊歷史


解縉之死不在於別人,而在於自己。身在官場,卻不懂官場之道,最終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怎麼死的。



解縉雖然被朱元璋視若親子,深得朱棣器重,但其不曉得處理好君臣之間、同僚之間關係,最終導致自己的悲劇。

【一】不會處理君臣之間的關係。

在朱元璋時期,他深得朱元璋的喜歡和欣賞,朱元璋在私下對他說,在面上彼此是君臣關係,在私下裡彼此就如同父子之間的關係。在得到朱元璋的肯定後,他開始發揮出他直諫的本能,一股腦提出了N多的意見和建議,因為朱元璋愛惜的才能,為了保護他,朱元璋召解縉父親進京,將解縉帶回家,閉門著述。



在朱棣時期,朱棣也十分欣賞解縉才能,而且還委任他為永樂大典的總編纂,解縉與其他六人進入文淵閣,為朱棣服務。而在這個過程中,他依舊保持自己的直諫性格,尤其在立太子的問題上,與朱棣產生巨大的分歧,使其與朱棣之間產生間隙。

【二】不會處理與同僚之間的關係。

因為解縉的脾氣秉性,只要看到有悖於長理,或者不合適、不好的現象的時候,他都會直言納諫,不是給皇帝上奏章,就是直接給予指出,使得很多大臣沒有面子,導致很多同僚對其意見非常大,紛紛在皇帝面前說他的壞話。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中,可以想象到解縉所遭遇的困難。



正是因為解縉不善於處理以上的兩大關係,才導致了他最終被殺。

這還要回到他與朱棣之間關於立太子的事情上,本來朱棣的意思是想立次子朱高煦為太子,而解縉堅決不同意,要求立嫡長子朱高熾為太子,這次討論可以說不歡而散,而這件事情不僅使其與朱棣產生了間隙,更惹得朱高煦對解縉的憎恨。後朱棣並不喜歡太子,而展露出對次子的熱愛,解縉再一次勸諫,這次徹底激怒了朱棣和朱高煦。



於是,朱高煦誣陷解縉將朝廷機密傳達延外,又誣陷他閱卷不公。永樂八年解縉進京奏事,正趕上朱棣北伐未歸,於是解縉就拜見了太子朱高熾,於是朱高煦乘機進誨言:伺上出,私現太子,徑歸,無人臣禮!朱棣為此大怒,以“無人臣禮”罪下詔獄。就在發配的路上,解縉看到民間旱災嚴重,不顧自己當前的現狀,仍然繼續上奏章,這徹底激怒了朱棣,下令將其入獄。

永樂十三年,錦衣衛都指揮檢事紀綱上囚籍,朱棣見解縉名字問:縉猶在耶?紀綱會意,用酒將解縉灌醉,而後拖到積雪中埋起來,最終解縉被凍死,時年四十七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