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期以後的藩鎮割據是否可理解為東漢末年的諸侯割據呢?

歷史小官


歷史總是如此的相似。

唐朝中期的藩鎮割據可以理解為東漢末年的諸侯割據。首先要了解兩個不同朝代割據形成的原因。

東漢末年諸侯割據的形成是,宦官專權,買官賣官,兼併土地,魚肉百姓。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接著就爆發了著名的“黃巾起義”。東漢政府為了消滅起義軍,讓地方自主募兵。這樣就暴漏了問題,我自己募兵肯定需要錢啊,但是東漢政府沒有錢,那我只有自己想辦法,方法無非是,搜刮民脂民膏,敲詐幾個大戶,還有戰爭的掠奪。慢慢的地方都變的有錢,有兵了。中央的位置就很尷尬了,沒有強有力的手段,就難以控制地方政權,當消滅完起義軍之後,各地方政權都變得非常有實力,誰會在乎只是空架子的漢王朝。



唐朝中期的藩鎮割據的形成是,"安史之亂“這是一個空前的浩劫,把一個強盛的唐帝國,折騰的苟延殘喘,毫無生機。從最初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自信,到後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自憐。唐政府為了消滅叛軍,地方也是慢慢的掌握了財政和軍政大權。雖然,唐中期有復甦的跡象,最終只是曇花一現。那時候恐怕所有的有兵的藩鎮統治者都想著“皇帝輪流做,今日到我家”。雖然,大逆不道,很反叛,但卻是那個時代的很多人的想法。到後來的唐王朝也是隻是個空架子,藩鎮更是不會高看一眼的。



兩個很相同的地方就是地方掌握了絕對的自主權之後,而中央又沒有實力收回權力所造成的。天下大亂也是在所難免。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曹城少年


回答這個問題時,先看了一下題目:題目是拿東漢未年和唐朝中期相對比,問兩者的軍閥割據的形式是否相同?

我個人認為這兩者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處。

說相同,是因為這兩者後來都是因為地方勢力做大,嚴重削弱了中央的權威,乃至於架空了中央!

說不同,是因為唐朝是在“安史之亂″後,節度使才得以坐大的。而且地方與中央的關係時緊時鬆,若即若離。地方雖然掌握大量權力,但是仍然大體上聽命於中央。雙方處於一種奇特的平衡狀態之下,前後歷時百年左右!而最終打破這一平衡點的是"黃巢起義"。正是這場起義給了脆弱的唐朝統治以致命的一擊!自此後,朱溫、李克用等人開始了大混戰。直到唐朝滅亡,混亂的五代登場🌴。

而東漢未年的軍閥混戰,爆發得很迅速!自"黃巾軍大起義″後,就己經動搖了東漢的統治基礎。民心固然思漢,但是那些地方實力派卻與中央產生了很大的離心力。自董卓亂漢起,東漢朝野上下就己經混亂了,而且是愈演愈烈,直到曹操、劉備、孫權這三家建立起自己的"國家″!

東漢未年的"亂″如果與唐朝中期以後的″亂″相比較的話,那麼東漢的"亂”迅而猛,而唐朝的"亂"則先緩而後猛。這就是兩者的不同之處。



北疆同心


在中國的歷史上,只有兩個時期是由統一而分裂格局的。那就是東漢末和唐中期以後。但唐中期後的藩鎮割據和東漢末年的諸侯割據又不一樣,兩者不可同日而語。

首先形成的原因不同

東漢末年的諸侯割據,是因為東漢中央政權已經走到了末路,。宦官和外戚的權力鬥爭,加上政治腐敗,弄的是民不聊生,這個政權已經是窮途末路了。

黃巾起義只不過是東漢政權滅亡的導火索罷了。經過鎮壓黃巾起義,地方州郡獲得了募兵權,加上中央財政無力,導致州郡只能是自己出錢養兵,這樣,漸漸的中政權被架空,形成地方勢力割據的局面。可以說,在董卓之亂後,中央已經是對地方勢力沒有一點控制權了。

唐中期的藩鎮割則不一樣,唐玄宗時,由於均田制的瓦解,府兵制也隨之被募兵制代替,因此,為了穩固邊疆,才在邊疆開始實行節度使制度。也由此賦予了節度使軍事統領、財政支配及監察管內州縣的權力。這才導致後來的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後,中央政權雖然想收回節度使的大權,但這時的中央已經無力消滅各地的藩鎮勢力。雖說這些藩鎮從事實上已經獨立於朝廷之外,但藩鎮還是承認唐朝廷的,還是在名義上接受朝廷的管轄。中央政權的實力也並沒有消滅,在中央和藩鎮之間形成了微妙的平衡關係,這一關係一直持續了150年之久。

一個是分裂的格局實力,一個是在統一狀態下的相對獨立

東漢末年的諸侯割據,可以說已經在事實上代表了東漢的滅亡。各個諸侯之間互相征伐,根本就不會去考慮作為傀儡的東漢皇帝的意見。而且東漢皇帝也只是被諸侯利用的工具。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可以說,當時的東漢已經不存在了,當時的天下已經是呈分裂狀態。

唐朝中期之後的藩鎮則和東漢末年的諸侯割據不一樣,前面已經講到了,雖說藩鎮擁有很大的自主權,節度使的職位父子相承,或由大將代立,事實上已經是獨立了。可是各個藩鎮還是承認唐王朝的,在隸屬關係上還是唐朝的一部分。中央、藩鎮與州之間。存在一種很微妙的關係,中央想要維持安史之亂以前直領州縣的狀態,藩鎮則想控制所屬州縣以獲取本身最大的利益。可以說藩鎮既不脫離中央,又不獨立,中央想要控制藩鎮,有沒有能力,就在這樣的狀態下,唐朝形成了一種坡腳的統一狀態。


老王春秋觀史


不太一樣,東漢末年的諸侯割據是因為有一些地方官員在鎮壓農民起義後,迅速壯大勢力,成為一方諸侯,然後各諸侯不斷進行兼併混戰最後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而中央政府完全就是一個空架子,對地方完全失去控制,而地方諸侯往往打著維護中央的名義對其他諸侯進行兼併戰爭,擴大實力。

唐朝節度使本身就是一種制度,軍人來源是由地方破產農民,商人等組成地方軍人,形成根深蒂固的軍人利益,而由於節度使的賦予權力過大,給了安祿山,史思明可乘之機,也導致了安史叛亂,雖然最後被唐朝中央政府鎮壓下去,但也元氣大傷,對藩鎮也無力控制,雖然唐朝藩鎮最高長官是節度使,但節度使又被地方軍人利益集團所挾持,最常見的就是節度使一旦損害這些地方軍人的利益,他們會立馬跳起來反對甚至發動政變廢黜殺害節度使,所以他們一方面還要擔心中央的討伐,還要防止下屬隨時造反,所以別看節度使權力非常大,威風凜凜實際上日子並不好過,跟東漢軍閥沒有可比性。


甲乙丙丁戊


不一樣,一是因安史之亂引起,一是已社會腐朽不堪,農民起義,地方勢力坐大了,漢末像清末民初吧。


股經匯播


都差不多,不過唐朝中後期就相比等於是宋朝的南宋時期國力衰弱國土大大減少權臣輩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