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上海本地話就是上海話嗎?

左岸阿明


上海本地話是上海話的一種,上海話分上海市話, 也就是主流的市區話,還有嘉定本地話,松江本地話,崇明的沙地話,只要在上海境內都可以統稱為上海話,如果說上海本地話不是上海話,那是上海內部的說法,對內來講,市區就是上海,市區話就是上海話,既然市區話是上海話,那本地話自然不能稱為上海話,只能是上海方言,畢竟本地話還是上海行政區劃內的語言,不屬於外地話,但是這裡就有點搞了,主要原因就是上海市區是江浙移民比較強勢,上海是中國唯一的市區郊區不同人文文化的城市,所以導致了不像其他城市市區郊區有同屬感,市區就像孤島,自成一派,江浙移民對上海的歷史只從開埠說起,之前的上海歷史對移民沒有意義,自然也就不多談了,如果談了就會發現,上海地區其實自古都是整體,並不是什麼郊區江蘇劃入,幾千年來松江府一直是個整體,追溯的話恰恰是上海縣本地話為上海話正宗,上海開埠前,上海縣縣城老城廂講的就是上海本地話,現在的上海市話其實就是以本地話為基礎,加上江浙口音改變而來的,不過說到底,其實原松江府的本地人也屬於江浙人,大家都是江南吳越文化,所以不管是市區的海派文化還是郊區的本幫文化都是吳越文化的一部分。


刺身黑漢堡


上海話和上海本地話是不一樣的。上海本地話泛指,松江,嘉定,青浦,浦東川沙,南匯,金山,奉賢。而狹義的是指黃浦江以東,浦東川楊河以西的地方。原因是上述這些區域都是60年後從江蘇省劃撥到上海直轄市。

上海話主要使用區域是現在的目前的上海中環以內,背面延伸到吳淞口,也就是寶山地區。上海話的語素非常豐富,主要來源有蘇南(吳語)、寧波、蘇北(淮揚),紹興(浙北)。此外還有部分外來語,如英語,法語,德語中的詞彙。

上海話的形成和流行尤其濃厚的歷史背景。上海是一座近代中國的典型移民城市,上海話是各地方的人共同創造的結晶,也是對這個城市認同的標誌。

現在新上海人越來越多,而上海話就快消亡了。其實現在很多新上海人在上海的歸屬感並不強,也不會想到去學上海話。再加上普通話的侵蝕。

不久將來上海話就會成為“非遺”。而上海的向心力也會失去。




上海石庫門裡的80後


要弄清“上海本地話是不是上海話”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上海”這個名詞的含義。其實“上海”這個名詞現在有兩重含義,一是地理行政區域的含義,另一是文化特質上的含義。從地理行政意義上來說,上海郊區昔日的“縣”、今日的郊“區”,如嘉定、青浦、松江、金山、奉賢、和當年的南匯、川沙,以及寶山甚至包括崇明,都屬於上海,都是上海的一部分,儘管其中的大部分縣只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晚期方才被中央政府從原江蘇省治下劃歸上海,但也總歸算是上海的了。但假如當年中央政府沒將這些郊縣劃歸上海而仍在江蘇省的治下,那麼還會有今日之這些地方的方言是“上海話”的問題嗎?或者哪一天中央政府根據需要又把今日江蘇省的崑山也劃歸了上海了,那麼到那時是不是也會有今日之崑山話是上海話的新問題提出呢?其實生活在這些郊縣(區)土生土長的老人發自內心的從不把自己看著是“上海人”,他們只是把生活在上海市中心地區的市民才認為是“上海人”,把去上海市區叫做“到上海去”。這些現在看似離奇的說法,其實真實的反映了這些郊區土生土長的人群本能的感覺到自己與上海市區市民間的明顯文化差異,並如實的表達出來而已。這種文化上的明顯差異,不僅表現在雙方所講語言的明顯不同,更表現在雙方在生活習俗、文化觀念上的巨大差別。其實文化性質意義上的“上海”,只是指上海市區,也即現在的上海市區中心區域。而“上海人”,只是特指生活在上海市區或市中心區域的市民。而這些市民的絕大多數,都是江浙一帶移民的子孫後代,而上海本地人只佔了不到20%,是少數人群。上海市民所使用的“上海話”,是江浙一帶移民各自方言混合體的變異產物,其中的主要構成成分是蘇州話和寧波話,而寧波話的影響更大。如全國都知曉的,上海人說“我”或“我們”是叫做“阿拉”。其實“阿拉”這個詞正是寧波話!而因為上海人也用了“阿拉”這個詞,所以這個原先本是寧波話的“阿拉”,就被喧賓奪主的認定是上海話了!總之,所謂的“上海話”,是一種也包含了各地方言因素在內的、而以江浙一帶移民語言為主的移民語言,屬於吳語,“上海本地話”在其中也有一定影響,但“上海話”決不是“上海本地話”的自然歷史傳承。所以“上海本地話”不是“上海話”。


俞小平5


你認為上海本地話就是上海話嗎?我的回答是我不認為。

明代建立時,京師定於集慶,朱元璋改為應天府,就是今天的南京,在它周邊也就是京畿地區設立了直隸行省。朱棣遷都北平,改名順天府,也就是新的京師,南京改為陪都,京師就叫北京,北京的京畿之地就叫直隸行省,那麼南京周邊就改為南直隸行省,後來又改為江南行省。清代江南行省分立安徽省和江蘇省。傳統上的江南在明代就被分開了,嘉興府被劃分到了浙江省,後來嘉興府裡分出了松江府,歸屬南直隸,後來又歸屬江南省和江蘇省。從此本來說同種方言的嘉興府和松江府就分屬浙江和江蘇兩省。清末五口通商後上海工商業的發達導致上海市從江蘇省分立出來,但面積很小,主要是市區,郊區不大,這片區域內的原著民方言就被上海市區越來越多的移民稱作“本地話”,和在這片區域的方言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上海話”形成區別。由於1958年原松江府各縣和崇明縣相繼劃入上海市,這些郊區縣的絕大部分方言都和本地話極其相似,所以被上海市區人稱作“本地話”的方言範疇相應擴大到了原松江地區各縣。直到1958年,原松江地區各縣並沒有參與到上海話的形成中。這就是很多不懂鄉土歷史的上海郊區居民認為他們才是正宗上海人和他們說的“本地話”才是正宗上海話的誤會根源。上海郊區上點年紀的人至今仍把去市區叫做去上海,這就是郊區歷史上對上海來說屬於“外地”的真實體現。如果看著覺得有點繞,我來打個比方。假如嘉興被劃入上海,由於嘉興各縣的方言和上海市區開埠前原住民方言極其相似,劃入上海後,嘉興各種方言亦可被稱為“本地話”,但實際上並沒有參與上海話的形成。如果嘉興人說自己的方言才是正宗上海話,嘉興人才是正宗的上海人,嘉興才是上海之根,這樣的誤會看明白了麼?其實“本地話”僅指開埠前上海市區原住民的方言。但是移民覆蓋了市區的本地人,新出現的上海話也覆蓋了市區的“本地話”。

現在上海行政區內流行的是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的方言,大約有崇明話(屬沙地話土語群);嘉興話(除崇明外各郊區土語群,也就是所謂上海本地話);上海話(老市區移民新語群)這麼三類,唯獨少了蘇州話(蘇州、無錫土語群)。從行政區內現有的來說,這三類都可以算作上海存在的土生方言,但是說到上海方言,有些詞彙是專門術語,有專指的,而不是望文生義的。比如上海話,指的就是1840年以後,在上海租界和南市老城廂及其周邊地區逐漸形成的一種流行通用語,它是在當地原有方言基礎上融合寧波方言等其他方言和個別外語詞彙形成的一種話,代表上海的就是這種話。說到上海話,就是指市區移民形成的新語言,沒有第二種。而上海本地話指的是上海市設立之初範圍內的原住民方言。這種“本地話”和原松江府範圍內的各地土語是非常相似的。雖然受臨近交界地區外部方言的影響,它們內部還是呈現大同小異,極為一致,和嘉興下屬幾個縣的方言尤其相似,能歸於一類。由於松江府過去也是從嘉興府分設出來的,因此在語言上它屬於嘉興話範疇。

上海本地話為上海話的形成提供了基礎,但它不能代表近現代的上海,只能代表古代的上海,因此我當然不能認為上海本地話就是上海話,但是上海本地話絕對是上海地區存在的一種和上海話、沙地話並列的土生方言,這是毫無疑問的。


第九區春蟲蟲


上海本地話嚴格來說不算上海話。

解放前上海屬於江蘇省,上海地區有上海、華亭(後改名松江)、嘉定、寶山、川沙、南匯、奉賢、金山、青浦、崇明等10縣。後來其中的上海縣改市,把寶山一部分劃給上海市,其他的幾個縣還是歸江蘇管。之後在當時的上海市範圍內設立十個市區,二十個郊區。之後麼上海市的地盤和江蘇浙江分分合合,然後又變成十區十縣。1980年並了閔行區,之後吳淞和寶山縣並做了寶山區,92年嘉定縣改區,93年撤了川沙縣並進浦東新區,又改了閔行區。1995年,上海市轄浦東新區、徐匯、長寧、普陀、閘北、虹口、楊浦、黃浦、南市、盧灣、靜安、寶山、閔行、嘉定等14區和南匯、奉賢、松江、金山、青浦、崇明等6縣。20世紀末,松江縣、青浦縣和金山縣也改為區。

2000年南市區劃入黃浦區。2001年1月奉賢縣、南匯縣撤縣建區。2009年,撤南匯區、浦東新區,組建新的浦東新區。2011年,撤銷黃浦區和盧灣區建制,組建新的黃浦區。2015年,靜安區與閘北區正式合併,組成新的靜安區。

所以你們就應該瞭解了,原來的上海其實就是市區那點地方,我小時候九幾年的時候五角場都叫鎮,楊浦區控江路以南還都是農田和河流。

所以說本地話其實是美化過的說法,畢竟最早,浦東金山,寶山松江那都是外地,各位看懂了嗎?


403mm_口徑即是正義


上海“本地話”是上海話,但是,上海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上海本地話”。上海“本地話”是原上海土著居民的話語,而“上海話”是有江浙等省市移民到上海後,與當地土著居民共同形成的一種具有海派文化的新語言,流行於40年代末的上海中心老城區,即舊時的租借和公共租界。因此,上海流行兩種不同類型風格特點,但又極為相似的“上海話“和“上海本地話”。比如:普通話,你在哪裡?——儂辣啥胡唐?(上海土著本地話):儂辣鞋裡?(上海話)。隨著時間的推移,外來移民的增多,以及中心城區的擴展,上海市區土著居民的本地話,逐漸消失在上海話中,現在能加一口流利的上海本地話的大都年齡在65歲以上,老夫40年代末,居住於引翔港趙家宅,此宅居民世代於此,他們講的就是世傳的上海本地話。上海原本屬江蘇管轄,廣義上說上海本地話也就是江蘇的一個小語種方言,該“本地話”與原50年代,有浙江省管轄後又劃歸上海,成為上海郊縣的方言風馬牛不相及。


樵夫137436065


現在操一口經典規範的“上海閒話”的人已經不多了,並且是日漸減少。開埠百多年來形成的“上海閒話”長期來是指過去的“南市、盧灣、黃浦”等區城居民的話語。徐匯、長寧丶閘北等地區的語言就有些雜了。離南市越遠的地區“上海閒話”越雜。至於郊縣(區)的方言——本地話,夲來就因地(區丶縣、鄉、鎮而異,不一贅述。現在電視節目中倡導“上海閒話”的人常用的“滬語”一詞,就莫明其妙,我在上海生活七十多年,從來沒有滬語一說,上海人稱為“上海閒(hae)話”。現在不少青年人即便是上海人,但已經講不來標準的上海閒話了,不少字音都有些不倫不類。小學生以下的低齡人群已經不用(講)上海閒話了。看來上海閒話成為歷史已用不了幾十年了。語言雖可“雅”為文化,但歸根到底是一種“工具”,工具沒有人用也就自然消亡了。真是無可奈何!


R2616


1916年,發生了什麼事?在歐洲雖然英法德在大戰,但在上海確沒什麼大事,只不過在蘇州河中竣工了一座頗具現代化式樣的鋼桁架結構新橋——新閘橋,然而真是這座橋的誕生,使上海城市輪廓線的走向在今後半個多世紀裡發生了根本性改變。沿河岸老閘的石路(現福建中路)到新閘橋一線的北部地區崛起了,商鋪銀樓,茶園酒肆,戲館書場應有盡有,人們親切地稱它為閘北。而在新閘橋的南面,在一條原為向西運兵的碎石小路則被開拓成新閘路。因人口的急劇膨脹,新閘路一帶的房地產業迅速發展,大型的具有上海特色的房地產項目——石庫門裡弄先後建成,最著名的便是東西斯文裡,這一地段的崛起和北部的天潼路(東唐家弄)一帶的慎餘裡、寶慶裡、怡如裡等大型里弄形成了呼應,又由於這些地區都屬美英公共租界,公共租界的市政規劃管理相對法租界而言,要寬鬆的多,市民們的生活方式也多姿多樣,自由的多,所以,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上海市民階層在這一地區形成。同時,經過幾代人的演變,一種新的腔調的語言——現代上海話流行了。它吸收了部分蘇錫寧紹的詞彙與腔調,同時,又由於京戲與影戲(電影)的流行,不可避免地夾雜著些許的北腔北調,再加上商業電臺的繁榮,滑稽戲滬劇時裝戲在電臺中的推波助瀾,為現代上海話的定型起了很大的作用。於是,那些小寧波、小紹興、小蘇州、小蘇北,乃至於小山東小廣東小浦東們都操著同一種語言——現代上海話,並把操其他方言的人統稱為“鄉下人”。

——摘自拙作《一朝一夕,追憶昔日上海風情》


左岸阿明


上海話,外地人聽起來沒什麼區別,其實區別大了。上海本地,原來上海縣,就是城皇廟一帶。看過舞劇《小刀會》就明白了。上海逐漸成為大城市,原上海縣本地話就不是上海本地話了,而是江蘇蘇南到浙江,即,蘇州話、寧波話的改良。如,上海人自稱的阿拉,寧波話。


趙日金141


上海市區話其實是以原城隍廟豫園老城廂的本地話為根基,結合了一些蘇州、寧波腔還有泊來語創新出來的!所以浦東靠近黃浦江、寶山、閔行等地本地話和市區上海話差別不大甚至發音都一模一樣,只是市區上海話多了些其他地方特定名詞的方言和泊來語滬語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