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供事业单位好还是差供事业单位好?

善良的fasdjo


事业单位财政给养方式包括全额财政,差额财政,自收自支三种方式。一般情况下全额财政是最受事业青睐的一种财政给养方式,但是肯定是全额财政的事业单位好吗?也不其然,听我细细道来。



全额财政事业单位一般都是参公管理事业单位,公益类一类事业单位,基层混编混岗事业人员。这类单位承担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等行政管理工作,或者从事关系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公共教育、公共文化、公共卫生、经济社会秩序和公民基本社会权利的公益服务。全额事业单位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这类事业单位一般财政全额拨款,人员工资稳定,福利待遇有保障。


差额财政的事业单位一般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面向全社会提供涉及人民群众普遍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公益服务,可部分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以县级以上医院,电视台为典型代表。这类事业单位虽然财政只负担基本工资,绩效工资需要单位自筹,但这部分单位基本属于垄断或者人民刚性需求,收入比起全额事业单位,甚至公务员有过之而无不及。

所以说也不一定全额财政的事业单位就比差额事业单位好,我们还是要理性看待。


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


全额供款的事业编和差额供款的事业编的差别主要在以下方面:

全额供款事业编:

全额供款的事业单位主要有图书馆、文化馆、各级公办学校、党校、档案局、文化中心、农业局下属的森防管理事业单位、动物疫病控制中心、城建局下城市维护管理的如园林处、公园、绿化站、城肥所、环卫处、疾控中心、防治站等。

全额供款事业编,这个群体在机关中的工作和公务员没有差别。由于近些年来公务员的编制比较紧张、人口较多、负担较重,成立事业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就缓解了公务员的工作量,这类招考人数是比较多的,也就顺利成为考生继公务员之后最好的考编选择。全额供款事业编财政由相关部门或是政府部门直接供款,其性质就和公务员相差不了多少了。

差额供款事业编:

差额供款的事业单位包括医院等有收入的又承担政府社会职能的单位。

差额供款事业编,它的主要意思是国家财政及相关部门供款一部分,招聘单位负责一部分财政。很多人对差额供款事业单位不是特别看好,觉得待遇肯定会比全额供款事业单位差,其实不然。

有的差额供款事业单位的福利待遇反而更好。自收自支管理的事业单位现在很少了,主要是一些原来国有企业的行业主管局,现在企业大部分改制了,他们的职能淡化了,但是他们的人还属于事业编制。

结论:全额供款和差额供款的事业单位,谁好谁坏,其实没有绝对的标准,适合自己的,自己也喜欢的就是最好的。


Today职场


这还用考虑吗,当然是全额事业单位好了,差额事业单位没准哪一天就发不了工资了。

事业单位按照经费来源划分,分为全额事业单位、差额事业单位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虽然三者都属于事业单位,人员身份都是事业人员,编制都占用事业编制,但是三者之间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全额事业单位,不论单位日常开支还是人员工资发放,全部由同级财政负担,也就是说,即便你天天不努力工作,也不用愁发不了工资,最基本的工资待遇肯定是有保障的。并且,在职务提拔方面,可以提拔到管理岗位任职,再有机会还能调任到公务员岗位,转为公务员身份。

差额事业单位,单位开支和人员工资发放,同级财政只承担一部分,剩余部分还需要由单位自行承担。差额事业单位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一样,都曾经是有经营职能的,除了财政补贴外,本单位还有额外收入。比如物价局、供销社,在多少年之前属于好单位,不但工资可以保障,甚至还会比其他全额事业单位工资高,本单位有多余资金可以使用。但是现在随着机构改革和职能的划转,这些差额事业单位的收入越来越少,有的已经没有经营性收入了,只能靠财政补贴度日,一旦财政不再补贴,差额事业单位人员估计连发放工资都费劲。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和差额事业单位类似,但比差额单位更困难,因为财政是一点资金也不补贴的,完全由本单位自行负担,并且,现在很多单位已经负担不起人员工资了,甚至连养老保险都交不起了。下一步,不论差额事业单位还是自收自支事业单位都会逐步转为企业,现有人员会被分流消化。

总之,全额事业单位是比较有保障的,差额事业单位就怕将来发不了工资,孰好孰坏,我想这最明白不过了。

“中省直遴选”专注体制内问题解答,有问题欢迎加关注继续交流。

中省直遴选


在八项规定前,机关事业单位还没有实行收支两条线之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不见得比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有的差额事业单位因为有经营职责,在没有实行收支两条线前,单位的自营收入不用上交,允许自由支配,效益好的员工福利待遇不是一般的好。反倒是全额拨款的因为没有经营收入,只能巴望着财政拨款,条条款款限制在那里,不如差额拨款事业单位那么滋润自在。

现在政策收紧,环境不一样了,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哪怕有经营收入,按要求必须全部上缴,然后按照单位人员工资、运营实际由财政按比例核定下拨资金,单位对自营收入没有裁量权,更不容许私设小金库,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由于财政拨款有限,在福利待遇上反倒不如全额拨款性质的。不过,这种差距总体不大,差额拨款虽然财政核定供养经费不如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但在其上缴的收入中一般都会按单位实际补齐不足部分,因此员工拿到手的收入实际上并不会比全额拨款的低多少。

总的来说,综合收入、编制性质及调动便利性等方面,无论什么时候全额拨款单位总比差额拨款单位占优势,这点从差额拨款事业编制转全额属于逆向流动,必须要过编委会就可以看出来。


80后小公


这个还是要分情况的!

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工资福利全部由本级财政承担,其稳定性仅次于行政编制的公务员,但是由于没有车补等待遇,所以工资福利比公务员还是要差一些。

差额事业单位的工资福利部分由本级财政承担,而剩下的部分由单位承担,例如医院等,所以工资水平主要由单位效益决定,效益好的单位工资水平会高,效益不好的就差一些了,论其稳定性,可能还是不如全额事业单位!

当前国家规定2020年前要完成对事业单位的改革,现有的事业单位承担行政职能的要转为行政机关,承担公共服务职能的,例如小学,要强化其公益属性,生产经营类的,例如各类政府办宾馆,招待所,全部转为企业,所以全额拨款的可能会更趋向于稳定,而差额的事业单位涉及生产经营的也会有新的发展!


三晋大地sjdd


差供这次改革后,全部转为事业性质,企业管理


无碍君


我国事业单位构成复杂,包括有学校、医院、科研院所、新闻出版等诸多方面的单位,在职人数大约有3000多万人。这次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拟对事业单位实行统一工资制度,并正在征求意见。此前,国家还有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改革的意见,相关工作实际上早已开始。即一部分将转向企业,一部分回到机关序列。改革后仍为事业单位的,执行统一工资制度。

仍为事业单位的,其工资和经费来源,估计会有三种情况:

一是仍由财政全额拨款的;二是由财政差额拨款的(即财政拨款一部分,单位创收一部分);三是基本上由单位创收。其所以有这种情况,是有一部分单位没有创收来源,比如有的社科院、承担一些基础研究的研究单位等,而有的单位既有拨款,也有创收来源,如医院、电视台等,甚至创收来源部分完全可支付开支,鉴于其所占资源的特殊性,仍需纳入统一管理。

在这些事业单位内部,用工情况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按老编制进入的,这部分人的工资,占财政拨款,一部分实行聘用制,聘用制大约从本世纪初开始的,从那时起,新进人员实行了聘用制,工资收入等一般由创收部分解决,同时交纳社会养老医疗保险。这就是事业单位内部所说的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另外还有一部分合同工。所以在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内部,一部分人吃财政饭,一部分人吃的创收饭。但在工资支付时,不一定将两块区分出现,是混用的,但工资总额由这两部分组成。

事情还不仅如此,由于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效益好,拿出来参与分配的就多,而且还会以这样那样的名目,发放这样奖金那样钱。因此一些事业单位内部的分配比较乱,事业单位之间职工的收入也不平衡。老人老办法的部分,退休金仍由单位发,新人新办法部分,则参加社会养老统筹。

还有问题,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组成,现在一般事业单位都实行了这个办法。而公务员的工资由基本工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地方津贴补贴组成,有些岗位还有特殊岗位津贴。我的印象中,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不进入退休金基数计算,即使是老人老办法部分,如果单位不能另给点补贴,退休金就不如公务员多,这也带来了这部分人员的不满意。这次公布的征求意见稿中,只说到退休退职人员,享受相应待遇, 国家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其在年老等情况下,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没有进一步的说法。

说了上面这些,要回答此问题就比较容易了。拟实行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意味着:

一、财政负担会减轻,如前段时间,相当一部分出版社与原所属的部委脱钩,企业化了,其工资经费来源不再有财政拨款。这次会有相当一部分单位不再有财政拨款,要靠自己创收。

二、纳入机关工资序列的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收入将被进一步规范,暗的将由暗转明。有创收的或创收很高的事业单位,可能进一步实行收支两条线,便于上级部门监管。

这只是依据我所知道的一些情况,看了一下新的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改革征求意见稿,所作的一点分析,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的一些配套措施。仅从征求意见稿看,着眼点在规范工资发放、竞聘上岗、如何考核等。

许多千差万别的情况可能将仍然存在。其一、一个创收很好的单位和没有创收的单位,职工收入上的差别仍可能存在。事业单位有不少专业人员,如果这个单位能创收,作了突出贡献的专业人员,在奖金上会有所体现,如果把钱都收走了,一点不让发,有本事的专业人员可能就会呈规模性的流出,单位就无法支撑了。其二、还有老人老办法的那部分人员,现在有不少,退休金部分,不如公务员多,如果交社会养老统筹,能增加还好说,如不能增加,甚至减少,也会带来新的麻烦和问题。问题可能还不止这些。

工资制度改革,其实近几十年来,已进行过多次。每一次,都是从一个新的平衡点出发,试图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结果,每一次又都会产生新的不平衡和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应该有利于提高工作水平,如教学质量、医疗服务水平,促进多出科研成果等。这一次,会怎么样,毕竟还在征求意见阶段,不好多加评说。不过,这样的改革,见得多了,在现行体制的种种制约下,哪怕出发点再好,对其希望产生的积极作用,我从来就不敢有高的评价。


爱做ppt


从工资待遇方面考虑差供事业单位好,从晋升方面和工作环境方面考虑全供事业单位好。下面我具体说一下。



一、 工资待遇方面。

1. 差供事业单位。这类事业单位开展的有经营活动,能取得经营性收入,说的直白一点就是能赚钱,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公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大学高校,还有机构改革前很多地市住建局下属的质监站、城投公司下属的什么工程建设中心之类的单位,这些单位都是有经济来源的。这类单位人员的工资分为两部分,60%由财政发放,剩余40%由单位发放(这个比例各地市、各行业都不同),医院医生、护士的工资有多高我想都不用我多说了吧,大家心里都有数;搞工程的朋友跟质监站都应该打过交道,质监站可不是一般的有钱;我认识几个朋友在湖北省某些地级市的城投公司工作,他们下属的差供事业单位公共工程建设中心非常有钱,每年光收房租发的工资都比财政给他们发的工资高,年底还有奖金,这次机构改革这个单位要划为企业,他们员工非常高兴呀,争着抢着变为企业员工,编制都不要了,因为以前有政府管着还不敢发太多工资,现在变成企业了,想发多少工资就发多少工资,工资能翻一倍还多。



2. 全供事业单位。这类单位不能自己赚钱,所有开销都是由财政拨付,人员工资也是全部由财政发放,每月都是死工资,干好干坏都是这么多工资,不会给你少发一分钱,但是也不会给你多发一分钱,就是涨工资也是隔3,5年涨几百块钱,远远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基本很多局委下属的二级机构都是全供事业单位,比如环保局下属的环境监测中心站、环保宣传信息中心;市场监督管理局下属的纤维质量检测中心、食品评审中心;城管局下属的环卫处、市政管理处等单位。



二、晋升方面

1.全供事业单位。这类单位相对来说人比较少,只是相对较少,领导岗位一定的情况下,如果人员较少,晋升的机会就比较大。

2.差供事业单位。这类单位人员相对来说比较多,公里医院有多少医生护士呀、大学有多少老师后勤人员呀,不是一般的多,所以相对晋升比较困难一些。

实际上,在晋升方面,两种单位也无法明确的作比较,因为想要晋升,都需要工作出色、领导赏识、人脉关系,三者缺一不可。

三、工作环境方面

1.全供事业单位。对于全供事业单位来说,这次机构改革影响不大,很多人员只是更换一个工作岗位,不会取消编制,还是正式在编人员,工资还是财政发放,只要你工作中不违法乱纪,是不会被开除的,就算你工作任务完成不了,领导最多说你工作能力不行,领导也无权开除你。所以,在这类单位,如果你不想着晋升,每天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行,不用拉人际关系、不用讨好领导,你工作没多大压力,相对来说比较清闲。

2.差供事业单位。公立医院的医生、护士虽然工资较高,但是他们也非常忙呀,尤其是护士要上夜班熬夜,不是一般的辛苦,很多20多岁的小姑娘干几年护士以后皮肤严重衰老,而且最近几年医患关系有点紧张,护士如果照顾病人的时候哪点做的不到位被投诉了,那你估计还要受处分;像城投公司下属的公共工程建设中心工作压力也不小,工程建设前期一般都没多少资金,但是你还不能耽误工期,耽误工期问责你,工程环保措施没做好也问责你,工程出现质量问题更问责你。

所以,相对来说,差供事业单位工作压力较大一些。


公职人员那些事儿


目前来说还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比较好。因为就目前的市场经济情况,大部分差额拨款或者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将会企业化改革。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目前情况下比较稳定,旱涝保收。就我目前在上海的情况,每个月11000多左右,到手也有也有9000多,加上年底奖金和绩效接近两万。一年到手13万左右。当然上海的情况不能代表全国,但整体来说,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薪资,福利待遇较好。


体育人1st


看情况,每个单位都不一样。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优点是稳定,但是是稳定在低水平。比如我们单位,省属事业单位,到手三千三,坚持不下去。差额也有差额的好处,如果自己单位绩效好,当然自己的工资也高。所以看类别并不能代表全部,关键要看具体单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