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筆行書的行氣重要嗎?如何在練習中塑造行書的行氣?

錐穎


硬筆行書的行氣非常重要,它既屬於大小章法的重要內容,也是實際能力上的技法手段。有無行氣,或者說行氣的優劣,將直接決定一副書法作品的質量層次,“一行足毀全篇”的觀點毫不誇張。

抱庸以為硬筆行書的行氣主要對應五個具體內涵。一是字中的點畫粘連順暢,在結體上照顧映帶;二是鄰字之間要承遞呼應,左右顧盼,上下通聯,相互避讓託襯,讓筆勢真正“走”起來;三是單字結體要大開大闔、有放有收;四是章法佈局上的疏密相間,行書橫無行豎有列,字間距離講究差參錯落,但單行上下要通貫如一;五是字中之勢要欹正相諧,形成俯仰飄逸的姿態


因此,塑造行氣,須對應上述五個內涵有針對性的加以習練。結合自己的體會,略談一二。一是讀悟名家名作,像王羲之的《蘭亭序》、《快雪時晴帖》,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蘇東坡的《赤壁賦》、《邂逅帖》,黃庭堅的《糟姜帖》等等,都是名作精華,多看就有直觀的印象。二是臨學章法佈局,重在總結思考欹正、收放、參差、通貫的規律,掌握技法要訣。三是多創作多嘗試,光看懂悟通了還不行,關鍵要轉換化手上的能力、筆下的技巧,這個必須要在大量的書寫實踐中強化固化。

朱和羹《臨池心解》有言:作書貴一氣貫注。凡作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應,打疊一片,方為盡善盡美。即此推之,數字、數行、數十行,總在精神團結,神不外散。抱庸也認為,氣與勢,是行書行氣最重要的兩個因素,也是需要長久砥礪打磨的關鍵。

抱庸妄談(文中插圖為抱庸硬筆行書習作)。


抱庸詩書


行氣在硬筆行書和毛筆行書中都很重要,它屬於章法的範疇,說它是我們書法作品的靈魂,一點都不為過。

一幅作品如果行氣不好,單字會顯得凌亂,甚至有些字可能會從整幅作品中跳出來,直接破壞了作品的整體感,這時單字寫的再漂亮都沒用。

那怎麼保證作品的行氣呢?其實只有一個字“熟”。把書寫內容爛熟於心,把每個字的字形和用筆爛熟於心。

行氣是我們在書寫時自然流露出來的,不是我們刻意安排出來的。

不管是王羲之的《蘭亭序》,還是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蘇東坡的《寒食帖》,都是在特定情形下的自然流露。

現在很多書法家寫作品,都是事先安排好章法的。章法可以事先安排,行氣卻不行。哪怕是事先安排好了章法,如果創作的時候不熟練,行氣就會不通,創作就會失敗。

所以,行氣不需要去學,熟練就好了。

附一張近期臨的《喪亂帖》,可以作為反面教材來看。由於第一次臨,不熟練,怕字形臨不好,最後行氣一塌糊塗。



追韻堂


當然重要。


寫字和臨摹練習最終要回歸到創作與實用的,也就是要寫作品,如果一幅作品沒有行氣,一行之間字與字之間和行與行之間沒有必要的聯繫,是很難形成一幅作品的。無論毛筆或書法都如此。

書法要有行氣,一要技法嫻熟,這裡的技法包括點畫造型的精準熟練掌握和用筆技法的嫻熟。二是要一筆一劃相生,找準點畫間的關係;字字相生,就是字與字之間的處理要形成一種關係。三是依照上兩條中所謂的關係,書寫時要一氣呵成。自然作品的一行中的字與字之間就會產生行氣。


書法作品中的行氣,一方與技法有關,更重要的熟練的書寫,一氣呵成,自然點畫之間筆意連貫,氣脈通達。當然也要考慮行與行之間的關係,才能使得通篇作品一團和氣。

以上辦法可通一切書體或字體。關鍵有二,一是熟,二是找準點畫或字與字相互之間的關係,並盡力處理好這種關係。



翰墨書道


硬筆、毛筆書法都需要行氣。

氣指就是意識的流動。外在形式為線條本身及線條的“止”“起”“行”的呼應銜接與行筆。

筆畫與筆畫之間的呼應、銜接,叫使轉。實為牽絲,虛為凌空。折筆形式為“使”,圓筆形式為“轉”,合稱“使轉”。

單字內的部首與主體之間的呼應銜接,有疏密、向背、錯綜、迎讓、正欹、俯仰等佈局。以正立骨,以欹生姿。

章法層面。

整體氣息的流動要有起伏,有君臣佐使,有起承轉合。

一個字寫完了,就決定下一個字怎麼寫。下一個在外形上必須調整,以迎讓上字。

章法佈局如陣法。敵進我退,敵退我進,犬牙交錯,融為一體。

中間的字,不僅受“上字”掣肘,也受“右側字”掣肘。

所以,寫字不能把字的外形寫“死”了,要學會“因地賦形”、“因意賦形”。

佈局任何一個字,要“八面受敵”,不要一味向前衝,要瞻之在前,顧之在後,左拒右擋,如入萬馬軍中,避實就虛,如水過原,尋力突圍。

瞻之在前,不要與以前的字筆畫處理重複。如前面字有長豎,本字就變成短豎。前面有字是直豎,後面的字的豎需要化直為曲。總之,不重複。




urna風之度0


試談書法作品的“行氣”

無論毛筆書法,還是鋼筆書法,一幅完整的作品,都講求“氣韻貫通”!最好做到“一氣呵成”!

那麼,什麼是書法中的“氣”或“氣韻”?

本人選用“騎自行車”來類比!初學自行車🚲的人,往往車把握不穩,把不直,行車搖搖擺擺,騎不遠就摔倒了。因為身體和動作不協調,造成重心不穩,就會摔倒。對初學者來說,這“行氣”,就是把握身體動作協調性和人與車的重心,方向和力度。那麼,學得差不多了,能騎車了,還會有速度控制,轉彎技巧和剎車技術等問題,這個層次的“行氣”主要是騎車速度與剎車的把握和障礙物躲避和彎道的弧度和速度控制。那麼到了自行車競技比賽場上,專業運動員高手比賽,就更加高難度高強度了。這個層次的“行氣”,除了身體素質,技能,體能等強化訓練,還有彎道超車技術,干擾對手技術等等。因此,各個層次者,都有一個“行氣”的!無論初學者還是職業競技的自行車車手,都有:把握身體動作協調,方向重心,動作連貫,用力均衡,體能策略,直道速度 ,彎道身體傾斜度及發力的力度的把握,障礙物的躲避等。競技賽,還有與對手的避讓和策略性的對抗等。這些騎車行車的技巧和策略,都需要一氣呵成,行氣貫通。不知此類比,是否合適。能否體悟其中的意思?

那麼,回到書法本身。無論毛筆書法作品,還是硬筆書法作品,無論長篇作品,還是幾個字的作品,都有“氣韻”問題。作品的“氣韻”,需要書作者,在書寫過程,把握“行氣”!一個字,有一個字的“氣”。一個字,好不好,關鍵是運用筆法、字法和結體技能,握筆和運筆過程中的字體重心間架的把握,依“法”為把控筆鋒收方和筆跡線條間架及字體重心的均衡穩定的那種運筆結字力度和方向(關鍵體現在轉折及轉筆)、均衡力的一種內力,單字書法,在實,則表達為字形,在虛,則表現為氣韻!

那麼,一整幅字,就要注意字與字之間,行列之間,注意謙讓和映帶,還注意留白,飛白,章法,用墨濃淡變化,達成整體和諧,既符合書法傳統又有自身特色。那麼,書寫完成後,留下的是書法筆跡,書寫過程中少不了“行氣”,成品隱含的是書法氣韻。

想象對比一下,前面用學騎自行車到自行車競賽過程,以及創作書法作品的過程,是否有所感悟?也不知本人上述言論(自己感悟,前無古人的說法),當否?個人之見,僅供參考。歡迎方家指正。

附註:所附作品,最後一副為本人橫寫鋼筆字。





林默之健龍達人


中國書法喜歡用“氣”這個詞來表示筆畫和筆畫之間、字和字之間的聯繫,這個詞用的很形象,只有有生命的東西才會有氣息,才會生生不息,只有有生命力,充滿了活力的書法作品才是上乘的作品。

所謂行氣就是指的書法作品中,每一行裡的氣息和連貫,氣息通暢的作品讓人看起來賞心悅目,很舒服,氣息不通的字也會令欣賞著心情鬱悶。

書法作品中“行氣”的表現形式:

1、行氣最明顯的表現形式就是上下的連帶,

上下兩個字或者三個字相連,形成一種上下相互顧盼的姿態,這是一種明顯的可見的氣息相連,還有一種雖然筆畫上並沒有實連,但是“筆斷意連”。

2、行氣的第二種表現形式就是穿插

上面的字會形成一個開放的空間,和下面的字形成一個空間上的交集,這樣雖然兩個字並沒有相連,但是二者的外部空間鑲嵌在了一起,也會產生氣息上的連貫。

3、墨色的自然變化

墨色的自然變化也會殘生氣息貫通的感覺,蘸一筆墨汁開始書寫,由濃到淡再到枯筆,這種自然的合理的墨色的變化,會給人一種自然的流暢感,因為它符合書寫的自然規律。

除了這些,書法的行氣還有很多的表現形式,比如字體的大小變化,筆畫的粗細變化等等,所有的這些都需要在臨帖中去體會和揣摩,自己體悟到了,才是真正的學習會了,才能用到自己的日常書法創作中去。


關於如何在練習中學習書法的“行氣”

我的建議是拆分練習,把一幅作品中的每一行單獨拆分出來練習,每一行裡面再拆分出“實連”、“筆斷意連”、“墨色變化”、“粗細變化”等等各種形態,分析性的逐個突破性臨摹。

等這種單個的技法掌握了以後,再去從整體上臨摹這一行,然後再背臨,長期這樣練習必能在書法的行氣上有所突破,多練才能熟能生巧,才能得心應手。


不二齋


第一次用秀麗筆,手感不錯,愛好書法,但是不愛臨帖,請大師指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