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是如何夺取赫鲁晓夫政权的?他们谁对苏联的贡献大?

用户64563959123


与其说是勃列日涅夫从赫鲁晓夫手里夺取了政权,倒不如说是赫鲁晓夫把自己推下了神坛。1964年10月的苏共中央全会上,时任联共(布)中央主席团委员兼任中央书记的苏斯洛夫在报告中对赫鲁晓夫犯下的一系列错误进行了列举和说明,其中包括:背离集体主义领导原则,使重大政策问题无法进行有效讨论,但自身又缺乏领导能力和决断力;经济体制改革的失败,使苏联的社会总产值增速放缓、国民收入指标降低、农业生产遭受严重损失,甚至不得不动用外汇和黄金储备向西方国家购买粮食,同时国内劳动者的待遇也没有得到改善。

除苏斯洛夫报告列举的问题以外,赫鲁晓夫在外交方面的错误也很突出,特别是其在处理与中国、华约国家等传统友好国家的关系问题上的错误使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威信下降、损害了苏联的国际影响力。

以上这些问题导致赫鲁晓夫在倒台前在苏共内部已经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勃列日涅夫、谢米恰斯内伊等人对勃列日涅夫的不满情绪由来已久、策划推翻赫鲁晓夫也并非一日之功,他们只不过是利用了赫鲁晓夫度假之机控制了赫鲁晓夫而已。不过,即便勃列日涅夫推翻赫鲁晓夫的原因在于赫鲁晓夫的政策问题,他对于苏联的贡献也不如赫鲁晓夫显著。在赫鲁晓夫时代,苏联虽然发生了一系列本来可以避免的问题,但工业和科技发展迅猛、军事实力提升明显,这使得苏联具有了同美国直接对抗的能力,可以说直到解体时苏联一直在享受赫鲁晓夫时代的红利。

相比之下,勃列日涅夫虽然对经济领域进行了改革、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没有根本扭转赫鲁晓夫的错误路线;而其在军事方面的过高投入、以及入侵阿富汗造成的沉重负担,让苏联陷入了军备竞赛和局部战争的泥潭,这成为了苏联解体的直接诱因之一。因此,从对苏联的贡献程度来说,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并不在同一个层次上,两者的差异不仅仅是贡献大小那么简单。


军机图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赫鲁晓夫,在我们的印象里就是那个“苏修”的反动头子,在联合国大会上拿着皮鞋砸讲台的“大老粗”。在他担任苏共总书记期间,苏联与我国关系开始恶化。

至于赫鲁晓夫为何会被勃列日涅夫夺权,那还要从赫鲁晓夫上台以后的政策开始说起。

赫鲁晓夫的改革

赫鲁晓夫上台之后,就开始全面“修正”斯大林以来苏联在政策上的一些错误的做法,当然我们看历史上的改革,很少有能够成功的,这就是因为存在着一个改革者悖论。


所谓的改革者悖论,就是改革的人是靠着统治阶层而上台的,改革者要进行的改革又是要消除统治阶层的特权,那么他的改革就必然会遭到统治层的反对,从而使其执政失去合法性。

比如我国的改革,在整个古代史上也只有商鞅变法那么一次成功的改革,其他的改革最终都归于失败,足以见改革的难度之大。

赫鲁晓夫能够上台,也是在当时党内许多实力派,如朱可夫等人的力挺下成功弥补了斯大林死后留下来的权力真空,成为了苏联的掌舵人。

赫鲁晓夫深知党内存在特权阶层,斯大林时代的苏共高级干部就享有众多的特权,如:特定工资和“钱袋”制度,在当时的苏联职务越高工资就越高,基本上高官的工资是普通工人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领导干部的特别供给制度,给领导干部配送产品丰富、价格低廉的各种优质产品和服务;按官级高低享受特殊待遇,如按级别安排住房、用车,甚至是安排专门的服务人员。

这些特权制度严重阻碍了苏联的社会经济发展,对此赫鲁晓夫上台之后就对此进行了一定的革新,他根据苏共二十二大通过的党章第25条规定,党员干部要经常更替,基层党组织选举时,每年有大批领导由于任期届满而被更换。过于频繁的更替干部,造成干部的短期和短视行为,也造成干部的危机心理,不安心工作,人心惶惶。这也造成了苏共高层的恐慌,他们一方面不想失去自己的特权,另一方面也不想失去自己的政治地位,而赫鲁晓夫的改革直接威胁到了他们的当时所拥有的一切。

于是在苏共高层的支持下,最终勃列日涅夫成功发动政变,代替了赫鲁晓夫成为了苏共的最高领导人。

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的政绩

这两个人的政绩都说不上谁好谁坏,因为他们在位的时候苏联也没有什么特别亮眼的地方,唯一亮眼一些的,就是在美苏争霸的格局当中,对美国还能够保持一定的强势。

赫鲁晓夫的改革虽然没有成功,但是也有一定的成效,另一方面在于,赫鲁晓夫在政治上的改革虽然失败,但其方向是对的,就是消除党内的特权阶层。

在经济领域,赫鲁晓夫主要是在农业方面的改革,因为当时的苏联已经出现了严重偏向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产业结构,而农业非常地薄弱,在农业方面,赫鲁晓夫一是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取消农副产品的义务交售制;二是大规模开垦荒地,扩大播种面积,种植玉米,增加粮食产量;三是取消农业机器拖拉机站,把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

农业方面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在工作过程中存在大量的盲目扩产、政策执行力度不到位等等问题,导致其改革成效有限,虽然提高了粮食的产量,但是并没有完全解决苏联粮食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

而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后,就没有什么有所成效的改革,更多的是强化了苏共特权阶层的特权,经济上更加注重工业,尤其是军工为主的重工业,导致苏联整个社会经济在他的时候越来越僵化和保守。

在国际上,勃列日涅夫时代继续与美国争夺全球霸权,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出兵阿富汗,但最终陷入了阿富汗战争的泥潭,到后来苏联对阿富汗的占领越来越力不从心,最终从阿富汗撤军。

可以说最终到了戈尔巴乔夫时代,苏联面临的种种社会经济危机,其大部分都是在勃列日涅夫时代形成的,苏联最终的解体,勃列日涅夫也有着重大的责任。

所以综合以上来说,他们谁对苏联贡献大些,还是赫鲁晓夫吧,不过两个人都贡献不大,只是勃列日涅夫破坏性更强一些。


老威观史


我是七哥

赫鲁晓夫的下台,是他个人性格造成的必然结果,他本人一直被周围人认为,是一个野蛮、粗俗的农民。而勃列日涅夫,则是一个待人和蔼、喜爱社交的领导,比起赫鲁晓夫的野蛮,简直好上太多了,于是,他钻了赫鲁晓夫糟糕的人际关系空子,一举夺权成功。

赫鲁晓夫拒绝与主席团其他成员交流沟通,许多对外政策都是自己一个人决断;对于其他官员,也经常冷嘲热讽。因而,在赫鲁晓夫当政的十年中,凡是与他共事的官员,大部分人都十分讨厌他。

赫鲁晓夫重视经济建设,大力削减军费,苏联的元帅们对此不满,与赫鲁晓夫不断协商,但赫鲁晓夫一脸不满,直接冷嘲热讽,说国家把钱都花在军事上了,那么“我们就会因为你们而穷的连裤子都没有穿”;

遭遇了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危机,赫鲁晓夫拙劣的外交,使得他在国内、国外遭到许多人的反对。面对众人的指责,赫鲁晓夫变得更加暴烈,甚至在一些会议上,只要有人敢跟他提反对意见,他一定会冷嘲热讽,让别人难堪至极,骂中央委员的书记们是“在路边石头上撒尿的公狗”。

(赫鲁晓夫会上大怒)

如此一来,赫鲁晓夫把一大批人都得罪完了,即使是那些他曾经一手提拔起来的高级干部,也是十分厌恶他,如勃列日涅夫,米高扬,尼古拉·波德戈尔尼,谢列平。

这些糟糕的人际关系,已经为赫鲁晓夫的倒台,埋下了种子。

虽然赫鲁晓夫的人际很差,但这并不意味着,勃列日涅夫等人就可以轻松夺权。于是,这些讨厌勃列日涅夫的中央委员们,在赫鲁晓夫当政的前中期,都是一致默默忍受赫鲁晓夫的粗鲁与野蛮。

随着时间的流逝,赫鲁晓夫逐渐老去,同时面对苏联内外交困的局面,他也是心力交瘁,四处出访,寻找挽救苏联经济的良方。于是,1963年和1964年,他执政的最后两年时间内里,一直在苏联各地奔走,或者出国拜访,一年中竟有将近一半的时间,不在苏联的心脏莫斯科。在莫斯科没有领袖守家的情况下,勃列日涅夫等人就有了足够时间,来策划推翻赫鲁晓夫的领导地位。(勃列日涅夫)

与此同时,逐渐衰老的赫鲁晓夫表现出了与斯大林晚年几乎一样的情形:赫鲁晓夫经常对周围的人说,自己岁数大了,需要下台,让位给那些年轻人,让他们接替我的位子,自己回家抱孙子。

不管赫鲁晓夫让位是真是假,赫鲁晓夫周围的助手们,以及勃列日涅夫等中央委员们,都不约而同地想起了斯大林晚年也这样说过,而斯大林说过这些话后,就把政治局来了一次大换血,许多苏联高级官员被斯大林一把推到。

而如今,赫鲁晓夫似乎也来到了这个时候,赫鲁晓夫说在苏联二十三大的时候,就会自己提交退休申请。而勃列日涅夫等人听到这话之后,惊恐万分,认为必须抓紧时间策划,不然到了二十三大的时候,或许就是勃列日涅夫这些人的末日了!对赫鲁晓夫的恐惧,愤怒,让勃列日涅夫等人必须加紧时间行动。

于是,勃列日涅夫吸取,赫鲁晓夫前两次打倒政敌马林科夫和贝利亚的经验教训,不再依然孤军犯险,而是要把所有人联合起来,共同对抗赫鲁晓夫。于是,所有讨厌赫鲁晓夫的中央委员全部加入了政变策划,勃列日涅夫、尼古拉·波德戈尔尼这两位即将接任赫鲁晓夫大位的竞争者放下彼此的猜忌,与谢列平等人一起合作。(波德戈尔内,有的译作也翻译为波德戈尔尼)

与此同时,赫鲁晓夫还在皮聪大悠闲的过着度假日子。这段时间,应该是赫鲁晓夫最为快乐的日子了。这两年来,他一直在思考苏联的经济模式,一次次的尝试改革,带来的却是不断失败,这让他深感疲惫。而此时皮聪大的度假日子,让他也稍微舒缓了一下。但他也有许多烦恼的事情,那就是耳边总是传来莫斯科要政变的消息。

这个消息,最先是他的女儿拉达在1964年的夏天得知的。有妇女向达拉告密,说莫斯科有人要推翻赫鲁晓夫,并让达拉告知父亲赫鲁晓夫。但达拉遵从父亲赫鲁晓夫的要求,不要插手政治,于是便礼貌地回绝了告密者,同时也没有告诉父亲赫鲁晓夫。随后,达拉又得到了一位苏联高级官员的警告,说有人要推翻赫鲁晓夫,但达拉依然没有注意这些事情。(赫鲁晓夫和他的儿子谢尔盖)

最后,还是赫鲁晓夫的儿子谢尔盖告诉了他,而谢尔盖则是从一位苏联高级干部的保镖那里得知的消息。但听到谢尔高的话,赫鲁晓夫不敢相信,勃列日涅夫、波德戈尔尼、谢列平绝对不会反对自己,不会赶自己下台。而赫鲁晓夫如此肯定的不相信,不外乎勃列日涅夫、波德戈尔尼、谢列平这三个家伙,就是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啊,赫鲁晓夫一直将他们视为朋友,哪里会想到他们会背叛自己。尤其是勃列日涅夫,是那么虔诚,一直在赫鲁晓夫面前阿谀奉承,表现的对赫鲁晓夫十分忠诚。

于是,赫鲁晓夫在得知消息的第二天,就直接当面质问波德戈尔尼,说他们是不是要赶自己下台。结果可想而知,作为参与策划的主要发起人之一波德戈尔尼,当然矢口否认。随后,赫鲁晓夫又打电话到莫斯科,斥责他们在莫斯科背着自己搞什么鬼,想要推翻自己下台吗?结果还是一样的,参与策划的人都不会承认,只会让莫斯科的人们,快速行动,赶紧推翻赫鲁晓夫。(波德戈尔尼和赫鲁晓夫,赫鲁晓夫一把提拔了波德戈尔尼,并且有意将大位传给他)

此时的赫鲁晓夫,真的宛若一个傻子,“奇怪、缺乏理性、难以理解”。面对这些要推翻他的策划者,得知消息的赫鲁晓夫竟然直接跑去质问他们,难道是要得到他们的坦诚对白吗?在得到这些策划者的否认结果后,赫鲁晓夫就没有深究了。

1964年10月12日,勃列日涅夫晚上打了一个电话给赫鲁晓夫,要赫鲁晓夫听从主席团命令,回莫斯科开会。赫鲁晓夫起先不想回去,并且草率的下了决定,要勃列日涅夫他们自己决定开会,自己两周后在回去。可是,勃列日涅夫坚持要赫鲁晓夫回去开会。最后,赫鲁晓夫还是听从勃列日涅夫代表的主席团要求,第二天赶回莫斯科。

接完电话,赫鲁晓夫开始想起了儿子谢尔盖的话,这次回莫斯科,勃列日涅夫他们肯定做了一些事情,想要推翻自己。即使知道这些情况,赫鲁晓夫还是什么也没做,在10月13号直接回了莫斯科。

而此刻的莫斯科,已经在勃列日涅夫等人的全盘掌握之下,回到莫斯科的赫鲁晓夫宛若一只笼中的小鸟,只能任由他们肆意攻击。接下来的主席团会议,在勃列日涅夫的主导下,开始了对赫鲁晓夫的无情攻击。

自此,赫鲁晓夫陷入了绝望之中,他一直以为这些中央委员们,勃列日涅夫、波德戈尔尼、谢列平等人,都是自己的好朋友,但在这次批斗会上,他们完全抛弃了赫鲁晓夫,

这里没有赫鲁晓夫“你的朋友”,你赫鲁晓夫“独断专行,藐视主席团,很粗鲁,刚愎自用而且桀骜不驯”。

最后,1964年10月14日,赫鲁晓夫被迫退休,从此结束了政治生涯,过着孤独、痛苦的退休生活。与此同时,勃列日涅夫成为苏联第一书记,苏联进入勃氏时代。

苏联进入勃氏时代,迎来了苏联的巅峰时期,国力大幅提高。这种繁荣的背后,勃氏也是有许多功劳的,勃氏时代不断进行经济改革,减少中央行政指令,开始不断接近市场经济的模式。这种改革方法,一开始效果的确很好,但由于勃氏本身并没有赫鲁晓夫的改革魄力,所以许多改革也是止步不前,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地为苏联带来经济动力。

到了勃氏执政的后期,勃氏也陷入了政治危机中,大搞个人崇拜主义,一手掌握苏联大权,大搞一言堂;几乎全部推倒了赫鲁晓夫在政治上的进步改革,如领导干部取消终身任职、实行限期任职,就被勃氏取消,政局上一味求稳,使得许多高级干部都是一群老人,所以也有人称勃氏时代的苏联,是“老人政治”;(勃氏时代的一些老年人政要)

最为致命的,就是勃氏带头收受贿赂,使得苏联出现了全面贪腐的局面,上至勃列日涅夫,下至苏联各个地区的书记。苏共的贪腐,带动整个社会的风气败坏,一度消失的吸毒现象,在勃氏时代重现;2400个黑社会组织,开始出现在苏联社会中,而且其中不少组织都有官方背景;西方思想、文化入侵苏联,苏联年轻一代人开始逐渐西化······

看到这里,我们不难知道,在苏联历史上,赫鲁晓夫的贡献很显然,远大于勃氏。赫鲁晓夫因为个性问题,被轰下台,但不能否认的是,他的那些积极改革政策、决心,给内外交困的苏联带来了新的希望;

而勃氏呢?赶走了积极改革的赫鲁晓夫,但自己又是一个处处平庸的人,改革不给力,自己还带头贪腐,败坏苏联根基,最终使得苏联一步步走向衰落。(勃氏的葬礼)

我是七哥!欢迎大家多多评论、点赞、转发!关注我,每天带大家看看大千世界,提升认知!


岁七夸父


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上台,正式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刚上台没多久,赫鲁晓夫就迫不及待的对斯大林进行了全面的清算。斯大林时代扩编的主席团和书记处也被大量裁减,25人被赶了出去。

这其中,就有已经成为中央委员的勃列日涅夫。被赶出中央的列日涅夫,在国防部担任了副政委。虽然地位天差地别,但是勃列日涅夫并没有气馁,反而积极工作,极大的加强了和军队的联系,这也为他积累了雄厚的资本。

1956年,勃列日涅夫再次获得了机会,他利用赫鲁晓夫与除掉马林科夫等人的机会,重回核心,成为了中央委员。随后,勃列日涅夫又成为了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

赫鲁晓夫在全面否定斯大林的同时,对于苏联,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包括改革农业僵化的问题,废除干部终身任期制等等,虽然出发点很好,但遭到了既得利益者的极大反对。



同时,由于赫鲁晓夫的改革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果,相反,却搞得国内国外一团糟,尤其是对外,“古巴导弹危机”导致苏联颜面尽失,内忧外困之下,赫鲁晓夫最高领导人的地位开始变得岌岌可危。


1964年,勃列日涅夫趁赫鲁晓夫在黑海度假的时机,在莫斯科发动了政变。他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的名义召开会议,剥夺了赫鲁晓夫的权力,赫鲁晓夫被“退休”。

虽然不甘心失败的赫鲁晓夫回到莫斯科,再次组织召开全国中央委员会议,但是,勃列日涅夫早有准备,几乎所有的中央委员都全面否定了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彻底失势,勃列日涅夫正式成为了苏联的最高领导人。

正是在勃列日涅夫的时代,苏联国势达到了巅峰。然而,奇怪的是,大家对勃列日涅夫的评价,却普遍并不高。因为,由于勃列日涅夫对苏联社会的矛盾缺乏认识,也没有解决问题的决心和魄力,苏联虽然在勃列日涅夫时代“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但是,苏联也正是在勃列日涅夫时代,埋下了灭亡的隐患。

而赫鲁晓夫虽然也犯了许多错误,但是,他锐意改革,尤其是改革苏联僵化的体制和干部终身制的试图,表明了赫鲁晓夫积极进取的思想。



因此,我认为,虽然赫鲁晓夫统治苏联的时间并没有勃列日涅夫时间长,在位期间国势也不如勃列日涅夫时代鼎盛,但是,锐意进取的赫鲁晓夫对苏联的贡献,显然要大于碌碌无为的勃列日涅夫。


鸢飞九天2018


苏联的解体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一个必然事件。

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四位苏联的领导人对于苏联的解体都是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具体来说,应该是这样的:

斯大林一手缔造了苏联的辉煌,他所创造的斯大林模式,在二战时期和战后重建的头10年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让苏联迅速崛起。但反过来,斯大林模式是僵硬的,缺乏与时俱进的能力,为日后苏联的解体埋下了伏笔!

赫鲁晓夫是斯大林之后的苏联最高领导人,上台的手段并不是那么光彩。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对斯大林进行全盘否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赫鲁晓夫也明白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但是他的改革太过于矫枉过正了,对于斯大林的否定过于彻底。他知道必须要要改革,但是却不知道的要怎么改革,从而造成了苏联动荡,为日后的东欧巨变埋下了伏笔。



勃列日涅夫是赫鲁晓夫之后苏联领导人,他是通过政变上台的。但是这次政变,却不是勃列日涅夫主导的人,他只是一个平衡各方派系的中间者。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废除了赫鲁晓夫改革,重回老路。可以这么说,勃列日尼夫任期上,毫无作为,让苏联的泥潭中愈陷愈深。


戈尔巴乔夫是苏联的最后一任领导者,是压死苏联的最后一根。戈尔巴乔夫也知道要改革,但是他的改革是直接放弃了苏共的统治地位,直接造成了苏联解体!


如果把苏联比喻成一辆列车,那么斯大林就是把最好的全部集中在列车头上,以保证列车的高速前进,至于其他地方的部件,能用就行;赫鲁晓夫则是想要把整个列车的部件都换上最新最好的,但是他把旧部件拆的太多了,却发现新部件好像不太匹配;勃列日尼夫则是把赫鲁晓夫的新部件全部拆掉,再一次装上了斯大林的旧部件;戈尔巴乔夫一上台,立马就宣布:以前一直用的是一家供应商,现在可以多用几家的供应商了!



我们还是先回到本题,勃列日涅夫究竟是如何取代赫鲁晓夫上台的?

赫鲁晓夫的改革,并没有取得效果,反倒是把国内搞得一团糟,在国际上也因为古巴导弹危机颜面扫地,引发了苏联各大势力不满,于是联手把赫鲁晓夫赶下台!

实际上,在这一次政变中,勃列日涅夫并不是主力 只是一个临时拉过来凑数的,苏斯洛夫和谢列平两人都要排在勃列日涅夫之前(苏斯洛夫主管意识领域,谢列平则是手握克格勃)。

政变结束后,联手的各大派系之间为了避免彼此之间的争斗,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手段,扶持了没有多少根基的勃列日涅夫上台。

就这样,勃列日涅夫捡了一个大便宜,坐上了苏联最高领导人的宝座。一旦坐上了这个位置,勃列日涅夫可不想那么快下来,他四处安插了亲信,逐步架空了苏斯洛夫和谢列平!

勃列日涅夫时期,废除了赫鲁晓夫的改革,重新回到了斯大林模式的老路上来了。总体上来说,勃列日涅夫并没有进行有成效的改革,而是维持了一个僵化、中庸的固有态势。

在勃列日涅夫当政的70年代,苏联经济迎来了一次高峰。当然,这并非是勃列日涅夫的功劳,而是73年,阿拉伯国家对西方进行原油禁运,引发了石油危机,导致油价暴涨,而苏联靠着卖油赚翻了。

可以说,这是一次虚假的繁荣,当阿拉伯国家解除石油禁运之后,苏联便被打回原型。

很难说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对于苏联的贡献谁大谁小,毕竟两人都推动了苏联的解体。

唯一不同的是,赫鲁晓夫是真正想做点什么,想打破现状,是锐意进取;而勃列日涅夫则是维持现状就好,不敢打破现状,敢于平庸!


小镇月明


1964年勃列日涅夫以不流血政变的方式取代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建立了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政府首脑)和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波德戈尔内(国家元首)“三驾马车”的集体领导制。苏联在勃列日涅夫的带领下,军事实力开始和美国旗鼓相当,但是整体经济状况没有太多改善。勃列日涅夫通过福利强行提升苏联公民的生活水平,但这没有将有力的经济做保障,石油贬值时就放大了苏联的弱点,苏联普通群众的生活水平断崖式滑坡,这也给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埋下伏笔。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病逝,苏联群龙无首。赫鲁晓夫经过数年的政治斗争才成为苏共第一书记,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1956年赫鲁晓夫展开了对前领导人斯大林全面批评,揭露了斯大林在任时的种种负面罪行,引起苏联乃至世界的震动。此后赫鲁晓夫展开去斯大林化政策,为受冤屈者平凡。赫鲁晓夫还积极推动农业改革,使苏联民生经济得到改善。冷战时期,苏联也和西方国家关系逐渐紧张,尤其是1962年,赫鲁晓夫策划了古巴导弹危机让美苏双方的对峙达到顶峰。

1964年勃列日涅夫趁赫鲁晓夫在黑海度假时发动政变,赫氏逐渐推出苏联政坛。我领导人曾评价赫鲁晓夫“有胆量,这个人也能捅娄子。我看他多灾多难,将来日子可能也不好过。”

回过头来看,赫鲁晓夫上任后,政策用力过猛,虽然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大门,但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验证,因此他还是基本延续了斯大林模式。而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主要发力于重工业,忽视了农业发展,这在粮食危机时会遭遇大麻烦。赫鲁晓夫的改革让勃列日涅夫时代迎来短暂繁荣,但这并没有让苏联更加均衡的强大。1985年时苏联民众甚至需要排2小时队才能购买食物。


航空之家


根据一项民意调查,勃列日涅夫排在最受欢迎的苏联领导人名单的第一位。在他的统治下,苏联国民的生活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工资从他当权初期的人均95卢布,到他任期末尾时的人均175卢布。绝大多数家庭买得起汽车、房子,可以全家人一起度假。

他是通过政变,将最信任自己的恩师赫鲁晓夫赶下台才当上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虽然人们认为他没有才气,为人平庸,但他是继斯大林之后,在位时间最长的苏联领导人。他的统治地位一直很牢固,直到在苏联最高领导人职位上去世。

能够成功地发动政变,他自然得到了军方、克格勃和其他政治家们的支持。勃列日涅夫善于搞政治联盟,而且不像赫鲁晓夫那样盛气凌人。所以在执政初期,他在政治决策上持小心谨慎的态度,注重政治局内部的意见统一。

直到1970年代末,他完全掌控了政治局,才将党、政、军最高权力集于一身。和赫鲁晓夫不同的时,他执行保守的政治经济政策,所以在他当政的18年间,苏联的政治局势总体较平稳。但是,他拒绝改革,容忍腐败,所以官员们腐败盛行。

在登上最高权力巅峰之前,勃列日涅夫多所在赫鲁晓夫手下主管国防工业、重工业、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航天项目等。所以,在他上台后,苏联继续发展军事实力,国防开支曾一度高达国民生产总值的12.5%,核武器数量超过美国,成为名符其实的军事超级大国。

在国际事务上,一方面,他主张缓和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英的关系,多次与这些国家领导人互访或对话。另一方面,他又到处派兵,参与或干涉安哥拉、埃塞俄比亚、阿富汗等国事务,拉近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与人民对他的评价有很大不同的是,苏联的政治家普遍对他评价不高。如叶利钦认为,勃列日涅夫之所以不会反腐,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贪婪的腐败分子。梅德韦杰夫也强调,一定要避免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停顿局面。


世界真的很大


勃列日涅夫是如何夺取赫鲁晓夫政权的?他们谁对苏联的贡献大?(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1964年4月17日是赫鲁晓夫的70岁寿辰。苏联党和政府为他举办了隆重的庆典,其规模和声势仅次于1949年庆祝斯大林的70岁寿辰。祝寿活动上,勃列日涅夫宣读了由全体苏共领导人集体签名的贺信,向“最亲密的朋友和同志,表示特殊的敬意”。勃列日涅夫还代表党和政府,给赫鲁晓夫颁发了第四枚金星勋章,并亲吻了他三次,晚上还举行了大型招待会,赫鲁晓夫沉醉在一片欢乐幸福的气氛之中,丝毫没有觉察到在这种热情洋溢的背后,一场推翻他本人的密谋活动已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果然,到了10月14日,他就被那些在贺信上签名的人宣布“ 因健康状况恶化” 而辞职。

赫鲁晓夫

1964年10月,赫鲁晓夫在克里米亚休息。10月12日,苏联召开了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主持会议,讨论新的五年计划,还有农业的领导和农业的集约化问题。大家一致意见由勃列日涅夫给赫鲁晓夫打电话,请他回莫斯科。 勃列日涅夫和赫鲁晓夫通电话时有点吓人,勃列日涅夫有点发抖,说话结巴,嘴唇发紫:“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我们请您回来……,根据您的信函……” 勃列日涅夫很紧张,虽然在赫鲁晓夫飞回来前权力掌握在他们一伙手里,并得到了克格勃、内务部和武装力量头头们的支持。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谢列平注意到新闻界也站在他们一边。《真理报》总编,国家广播电视委员会主席在国外出差。《消息报》主编阿朱别伊和党中央意识形态的书记伊利切夫在国内出差。 谢列斯特在日记中写道:10月13日下午3点,赫鲁晓夫和米高扬走进克里姆林宫里的党中央主席团的会议室。那里集合着全部大臣们,包括党中央的政治局候补委员和书记处书记。赫鲁晓夫向大家问好。然后不满地问:“这里发生了什么,谁主持会议?”主席位子空着。赫鲁晓夫习惯地坐上去。宣布开会。他说,但不向一个具体人:“谁说话,什么问题?” 开始了坟墓里一样的寂静。

冷场了一会后,党中央的书记勃列日涅夫开始讲话。这是主席团预先定好的。一场戏的演员们开始进入角色……当时主管意识形态的中央书记苏斯洛夫带头向赫鲁晓夫发起攻击,他作主旨长篇发言,列数赫鲁晓夫十年来的一系列严重错误,接着其他人跟着讲话,都是批评赫鲁晓夫的错误的“炮弹”,对赫鲁晓夫来说实际上已经形成众叛亲离的局面。赫鲁晓夫想要发言反驳,但主持会议的勃列日涅夫不给他发言的机会。赫鲁晓夫想要召开中央全会来挽回败局,但为时已晚,各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及各州委的书记们都已被勃列日涅夫、苏斯洛夫等人做好了工作,站到了他们一边。 不久赫鲁晓夫被解除了一切领导职务,成了一个退休金领取者。

长期以来,西方舆论将赫鲁晓夫的下台说成是传统的“权力斗争”的结果,是被勃列日涅夫带头推翻的,甚至赫鲁晓夫本人也认为确实如此,他在回忆录中还曾经作了这方面的表白。但事实上导致他下台的真正原因,是他执政以来执行的错误政策造成的,他的下台是必然的。

赫鲁晓夫失败的玉米运动

赫鲁晓夫执政的10年从表面上看是极其辉煌的 , 然而 , 赫鲁晓夫的辉煌却如雨后的彩霓是短促的,赫鲁晓夫当政期间的改革,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的小修小补,而这种旧体制在苏联是根深蒂固的,这就决定了这场改革必然是不彻底的,加之赫鲁晓夫的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而且主观主义,急躁冒进,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许多改革措施未经论证和试验就急速推出,结果造成混乱,导致改革失败。

对于赫鲁晓夫下台的原因,苏斯洛夫等人在主席团会议上的发言, 已通过秘密档案的公开而为外界所知。包括他作风粗暴,随意羞辱政治局和书记处成员,到处喋喋不休地训斥、指责和撤换干部;无视集体领导随心所欲地蛮干,说大话、随便宣布脱离实际的追赶目标;树立假典型和强迫命令等,还有他在联合国大会上不顾外交礼仪,脱下皮鞋敲桌子的丢人举动等,甚至没有处理好和中国同志的关系,导致分裂国际共运的论战,都被提到了。但这些与其说是“原因”不如说是“ 理由”。因为真正关键的原参与政变阴谋的很多人是赫鲁晓夫一手提拔起来的亲信,正是出于个人利害和争夺权力的需要,使他们也站到了赫鲁晓夫的对立面。

表面上看,造成赫鲁晓夫下台的主要原因,是主观武断和心血来潮造成的国家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混乱。最根本的是他废除实际上存在领导职务终身制,重创了苏共各级领导干部包括他的追随者的私利。赫鲁晓夫提出的有关干部任职年限的规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是有创建性的。官员的去职和轮换在现代社会早已司空见惯,但对于已把领导职务终身制奉为金科玉律的苏联,无异于一场不小的政治地震。

结果不仅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成功,反而激化了自己和领导层的矛盾,最终被班子内“群哄”赶下了台。

到了勃列日涅夫执政坐庄,苏联的经济明显提高,这一点是赫鲁晓夫不能比的,不但如此,而且还一改之前比美国弱三分的局面,甚至可以和美国直接对抗,美国和全世界都警惕这个庞然大物,苏联的经济提高了整整一倍,而且此时军费开支更是指数级别的上涨。拥有的核弹头和军事武器,洲际导弹等高出美国几个数量级。

勃列日涅夫

但是之后他延续了斯大林时期的计划经济,经济上一直都是政府说了算,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政府的腐败,有人说勃列日涅夫时期是苏联最腐败的时期,各级官员都有贪腐,甚至一个普通的公职人员都是身家不菲,他的儿子,女儿都在效仿他,利益集团已经固化,政治上一滩死水。浑浑噩噩。

他对外也是穷兵黩武,出兵阿富汗,各个地方的军费开支已经消耗了经济产值的一半多。他自己毫不知情,反而每每沉浸于给自己发奖章,他认为自己是苏联最伟大的领导人。

勃列日涅夫和赫鲁晓夫一个半斤,一个八两,经过他们两代领导人的改革失败,苏联已经是强弩之末了,政权到了戈尔巴乔夫手上,解体是早晚的事情了。




葛大小姐


其实,勃列日涅夫取代赫鲁晓夫,并不是勃列日涅夫主动的,而是被动的,是属于被别人利用,其实,对于勃列日涅夫他没有什么政治才能,但也正因为没有这种政治才能,他也没有参与别人的勾心斗角,也没有得罪人,在赫鲁晓夫晚年,苏斯洛夫等人就联合勃列日涅夫,发动政将赫鲁晓夫免去一切职务,并责令他退休,本来苏斯洛夫等人是想让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能够受自己的控制,可是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勃列日涅夫虽然没有政治头脑,但是却有政治手腕,没用多久,就把苏斯洛夫等人给拿下了,这样一来勃列日涅夫的政治地位就保不住了。

虽然说勃列日涅夫时代是苏联的鼎盛时期,但普遍认为勃列日涅夫没有什么政治头脑,只是萧规曹随,以至于在晚勃列日涅夫年,苏联的发展就开始落在了美国的后面,高额的军费支出,已经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也让苏联的发展很不平衡,同时国民收入少,也制约了军事工业的发展,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所以普遍认为,如果论功劳的话,应该是赫鲁晓夫比勃列日涅夫要大一些,是赫鲁晓夫奠定了苏联强盛的基础。

但有一点必须指出的是,无论是赫鲁晓夫还是勃列日涅夫,他们与美国冷战,拼命发展军事,导致国家的发展很不平衡,重视了重工业,轻视了轻松一点,甚至连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都难以满足,可以说,苏联拼命的发展军事工业,反过来却把经济拖垮了,而经济的不景气,就没有资金去投入军事工业,恶性循环由此展开,这也为日后的苏联衰落,直到最后的解体,埋下了祸根。

以上是我个人观点,欢迎评论。


骄然


赫鲁晓夫,众所周知的“野蛮”总统,不懂得处理人际关系独断专行,他在性格方面与勃列日涅夫比起来可是逊色多了。勃列日涅夫正是抓住了这一点进行夺权,所以说赫鲁晓夫的失权与自己的所作所为有很大关系。



赫鲁晓夫新官上任三把火,刚上任没多久他就迫不及待地进行大范围改革,他首先对政府人员进行了裁减,整整二十五个人离开,勃列日涅夫就在其中。除此之外,赫鲁晓夫还进行了其他方面的改革,特别是在农业方面,为了解决农业僵化的问题,他废除了干部终身任期制,这样的改革遭到了一些既得利益人的强烈反对。

(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专断的进行一系列改革,本以为能够各个击破获得进步,没想到不仅没有很好的效果,还把国内搞得一团糟。屋漏偏逢连夜雨,古巴导弹危机的发生让苏联彻底失去了颜面,从此赫鲁晓夫的地位变得动荡起来。这样大刀阔斧的改革本来就令人不满,再加上赫鲁晓夫的人际关系处理的并不好,苏联政治内部出现了反对他的声音。


勃列日涅夫离开之后,便到了国防部,近水楼台的他与苏联的军队有了亲密的接触,这也为他后来夺权做了铺垫。机会很快就来了,1956年,赫鲁晓夫除去了马林科夫等人,勃列日涅夫抓住机会再次回到了苏联的政治核心部位,最终还成为了苏维埃最高领袖。1957年,苏共内部在赫鲁晓夫出国访问的时候召开会议,决议罢免赫鲁晓夫的职位。但是这次的决议并没又通过,赫鲁晓夫躲过一劫。在1964年,勃列日涅夫等人又做了一次这样的决议,赫鲁晓夫在黑海度假时接到紧急会议的电话,但他没想到这个会议是决定他命运的会议。勃列日涅夫早已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赫鲁晓夫再做什么也于事无补了。就这样,赫鲁晓夫的时代结束了。




要说他们俩谁对苏联的贡献最大,人们历来都是站在赫鲁晓夫这一边的,但是两人各有贡献也各有不足。在很多苏联人心中,赫鲁晓夫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虽然他所做的那些改革没有取得很好的成效,但是也有一定的作用,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的很多作为都是在赫鲁晓夫的基础上进行的。

勃列日涅夫统治时期,将改革的重心放在了军事和工业方面,他不断地发展军事实力,国防开支在国民总开支中占比很大,核武器数量超过了美国,苏联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军事大国。在勃列日涅夫的统治下苏联国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看起来一片繁荣,但也正是因为其大力发展军事,美苏关系一度恶化,再加上勃列日涅夫又盲目自信,最后差点将苏联给葬送。




站得越高,摔下来的时候就越惨,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在国民心目中的地位也是这样的,赫鲁晓夫由于没有做过太突出的贡献,也没有犯过什么不可挽回的大错,所以无论在位还是不在位对苏联人民影响不大。但是勃列日涅夫就不一样了,他在位时让国民体会到了生活富足、经济进步,最后又将 苏联 的经济和外交搞得很糟,自然在人们心中有了落差,所以一直以来风评很不好。

若真的要说谁的贡献最大,我还是认为勃列日涅夫拔得头筹,虽然最后苏联被他搞得奄奄一息,但是至少苏联在他手上辉煌过,这是不可否认的。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大家来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