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匈奴,蒙古都能夠在歐洲橫掃?

書中有路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現在很多人對歷史一知半解,就敢開口。

連基本概念也沒搞清楚,不要張口就來。

匈奴和匈人確實是有歷史上的關聯,但不可以單純的劃等號。

首先,匈奴本來就是一個寬泛的概念,主要指的是以往中國北方的部落聯盟,至少包括七八個不同的民族。

也就說,匈奴不是所謂朝鮮人或者日本人這種單一民族,本身就是多民族混合的聯盟性質,就像武俠小說裡面的武林盟主。

所以匈奴的人種各異,以黃種人、蒙古利亞人為主,也有部分白種人的血統。

而匈奴是公元100多年從中國的歷史記載消失,之前已經搬遷到西域以西更遠地方。

然而,匈人橫行歐洲大概是200年以後的事情。

此時的匈人可以看做是古代匈奴人的一個分支。

古代的匈奴人遷移到中亞以後,花費200年時間在中亞、高加索地區遊牧。

因為匈奴人本來就是部落聯盟,不介意和其他民族通婚和接納,人種也有明顯的變化。

根據現代歐洲研究專家的DNA分析,發現匈人有很多高加索白人的血統。

但因為匈奴也好、匈人也罷,本來就是部落聯盟。比如匈人縱橫歐洲,消滅了東哥特、阿蘭國以後,也直接將他們的戰士編入部隊,當做自己人。其中東哥特就是純種的日耳曼白人。

所以就算是純粹的白人,他也是匈奴、匈人。

至於匈人縱橫歐洲,也很容易理解。

其實當時歐洲包括強大的東哥特王國,兵力充其量也只有幾萬人而已,很多還是強行徵召被征服民族的僱傭軍。

這些軍隊無論數量還是質量,無法同身經百戰的匈人騎兵軍團對抗。

況且,對於諸如東羅馬帝國來說,戰爭花費太大,還不如達成和平協議,把一部分錢交給匈人以換取停戰為好。

匈人對於歐洲的衝擊是非常巨大的,但因匈人的組織形式比較落後,很容易自我分裂和內鬥。

所以,阿提拉大帝這種唯一的領袖掛了以後,匈人很快就瓦解,分為很多力量。


至於蒙古人西征,薩沙雖然對野蠻民族的屠殺極為厭惡,但客觀來說也是讓歐洲顫抖了很多年。

當時的蒙古人想要打垮歐洲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不費力的。除了歐洲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湊齊數萬人的騎兵軍團以外,甚至蒙古人的武器裝備也不落後歐洲軍隊。

蒙古西征中,大軍在匈牙利平原消滅匈牙利軍隊主力,佔領佩斯,大軍直逼奧地利維也納。

這如果還不算震動歐洲,難道要攻下巴黎才算嗎?

如果不是窩闊臺死了,拔都急於回去爭權,維也納十有八九也保不住。


討論歷史就要實事求是,不太懂就要先去了解,然後再開口,不能隨便信口開河。


薩沙


這個問題很搞笑,因為匈奴從未到過歐洲,蒙古也沒有橫掃過歐洲。

先說匈奴

中國人總喜歡把匈人和匈奴等同,以彰顯那種自欺欺人的民族自豪感。確實,匈人等於匈奴是歐洲人在19世紀末提出的,但是隨著考古發掘的完善,歐洲人逐漸推翻了這種說法。

第一,匈奴沒有纏頭的習慣。匈人男子出生後就纏頭,最後導致頭骨變形,而匈奴目前則沒發現有纏頭的習慣。

已經變形的匈人頭骨

第二,時間上對不上。北匈奴西遷到匈人在歐洲出現前後差了差不多兩百年,當然也有人會說這是匈奴遷移的路上造成的時間差,但是問題在於,蒙古西征幾乎是很快就衝到了歐洲,也就一兩年的光景,怎麼匈奴就需要兩百年才能走完蒙古人一兩年走的路。

匈人騎兵

第三,匈人和匈奴實在不是一個數量級。

匈奴有很完整的文明體系,城市建築群、宗教活動、金屬武器以及金屬器物、語言文字都非常完善。反觀匈人,在歐洲人當中匈人最早是連語言都不完善、沒有文字、用石器甚至骨器的原始人,直到匈人吸收了各個民族的先進文明之後才發生了改觀。

匈奴文字

所以,如果匈人真是匈奴,那麼為何兩百年的時間退化到了原始人的地步?這根本就說不通,唯一的解釋是,匈人根本就不能和匈奴等同。

實際上,匈奴西遷也就是走到了中亞,然後基本上就融入到了中亞當中。

再說蒙古

蒙古西征也沒能橫掃歐洲,連中歐都沒衝出去,頂多虐了一遍東歐蠻子罷了。

畢竟,東歐的蠻子們連城防都沒有,城市和農村差不多,頂多有一圈木製圍牆罷了。

打折中頂著城市名頭的農村,對於攻克了大量中亞堅城的蒙古人來說簡直是易如反掌,畢竟當時的蒙古帝國吸收了大量東亞和中亞的文明成果以及相應的技術,對付這種未開化的東歐蠻子簡直是so easy。

但是當蒙古人衝到了中歐就出了問題,因為蒙古人沒本事衝破中歐的堡壘群。

就以蒙古西征軍和匈牙利來說,蒙古人就沒嚐到過什麼甜頭,雖然匈牙利組織的天主教聯軍在賽約河戰役中失敗,但是蒙古大軍在歐洲騎士的打擊下本身也死傷慘重,甚至連拔都汗的衛隊都損失過半。

饒是如此,蒙古大軍也沒有取得任何進展,反而在中歐止步不前。後來金賬汗國第二次西征,照樣沒能衝破中歐的堡壘群,還是被擋在了在匈牙利外面,話說匈牙利的歐洲之盾的稱號也是名不虛傳。

所以,蒙古西征頂多是把東歐蠻子給揍了一遍,壓根就沒有橫掃歐洲。

為何匈奴、蒙古一定要橫掃歐洲

原因也很簡單,因為要塑造所謂的民族自豪感。以匈人為例,歐洲提出匈人匈奴同族的時候,中國人非常開心的接受;20世紀中期歐洲通過考古發掘推翻了這一論調的時候,中國人就如同炸毛一般,還給歐洲人扣上了種族歧視的大帽子,導致匈奴匈人同族論成了圭臬,即便是中國學術界也否定了匈人匈奴同族論也無濟於事。

所以,匈奴和蒙古一定橫掃過歐洲,要麼怎麼來塑造老子祖宗闊過這種自欺欺人的謊言。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不單是匈奴、蒙古,自古從東方向西遷的民族,在從東向西遷徙的道路上,一直是勢如突竹。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華夏文明,自古以來的就遠高於西方文明。但凡有沐浴過華夏文明的族裔,其在知識、技術、戰爭素養方面都高出其他文明一大截。因此從華夏邊緣,向西遷徙的族裔,能夠輕鬆的狂虐西方蠻夷。

匈奴徵西,不但佔有戰術丶戰略上的經驗優勢,還有馬鞍丶馬鐙等西方人不具備的裝備,打敗西方人是小事一樁。

蒙古西征,不但有指南針丶火器丶中醫中藥丶華夏戰略丶戰術知識,還有藏獒丶疫毒使用技術…。

可以說蒙古人對付落後的西方人,那種戰爭,不象是戰爭,更象是對落後蠻民的屠殺。


鬼影147951010


這個問題並不難理解,古代歐洲軍隊在作戰經驗、戰術、武器裝備等方面都沒法和匈奴和蒙古相比,我們可以具體來分析一下:

首先,在作戰經驗方面,匈奴和匈奴在古代都是中原地區最大的威脅,匈奴鼎盛時期漢朝都要禮讓三分,以和親的方式與匈奴保持所謂的“友誼”,僅西漢時期與匈奴和親的公主就有10位,最著名的就是王昭君了。

古代中國集中原之力耗費上百乃至數百年的時間才徹底擊潰匈奴和蒙古,足見這兩個遊牧民族有多難纏。在與中原軍隊常年作戰中,匈奴和蒙古人都積累了非常豐富的作戰經驗,這些遠遠不是古代歐洲軍隊能夠相比的,

其次,在戰術方面歐洲國家差的更遠。說句不客氣的話,古代歐洲所謂的戰爭戰例跟中國古代大規模集團軍作戰相比只能算是“村民械鬥”。我國的《孫子兵法》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軍事著作,至今仍是軍人必讀書籍,甚至美國西點軍校也在學習,此外我國還有《司馬法》、《六韜》、《三略》等大量軍事奇書,是世界上軍事著作最多、最完善的國家。

古代歐洲軍隊作戰以重騎兵為主,戰術相對笨拙,不夠靈活,基本上是以蠻力對抗,沒有戰術可言,比如歐洲著名的馬其頓方陣在中國指揮官看來就是一個只能捱打的愚蠢戰術。另外直到十七十八世紀時歐洲出現的一種令人匪夷所思的“線式戰術”,即兩方人馬面對面排成一條線,在較近的距離上相互射擊,不準躲避,直到一方人馬奔潰或全部被打死。

匈奴和蒙古人長期與中原軍隊作戰,戰術方面耳燻目染也遠比古代歐洲高明的多。另外匈奴和蒙古人自幼在馬背上長大,每一個成年男子都是合格的戰士,弓馬嫻熟,且遊牧民族擅長騎兵突襲,來去如風,作戰極其靈活,只要不被重兵包圍都能殺出重圍,這種戰術剛好是歐洲軍隊笨重戰術的剋星。

最後,在裝備上歐洲國家也不佔優勢。以蒙古軍隊為例,但是士兵穿的是包裹全身的鐵甲,歐洲重騎兵則是簡陋的鎖子甲,防護較差且較重。另外,蒙古軍隊使用的複合弓在射程和殺傷力方面也更強,其裝備的重箭頭可以輕鬆破開歐洲重騎兵的防禦。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歐洲騎士多數出身貴族,從小不說錦衣玉食,起碼吃喝不愁,上了戰場也比較惜命,自然不會和匈奴、蒙古人拼命,士氣上就落了下風。通過比較不難發現,除了人數方面,匈奴、蒙古人和歐洲軍隊比一點都不差,橫掃也不奇怪。

匈奴和蒙古人雖然被擊潰,但並不是其不夠強,只能說他們的對手太強悍,隨便換個對手都能將其碾壓,比如突厥、柔然、匈奴等少數民族,在中原戰敗各個在歐洲稱王稱霸,殺的歐洲人瑟瑟發抖,稱其為“黃禍”以及“上帝之鞭”。


古今文社


我是北派說書人,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想要名為為何匈奴、蒙古為何能橫掃歐洲,我們得從這兩個遊牧民族的屬性來分析。

匈奴和蒙古一樣,皆為馬背上的民族,他們常年騎馬,狩獵放牧,戰時根本不用訓練,便可以直接上戰場。

其次就是戰爭打的就是後勤保障,匈奴人和蒙古人打仗的時候,喜歡劫掠殺人,打到哪搶到哪,頂多出征的時候,拉一群羊,帶點水。而諸如中原王朝則是動不動數十萬大軍出征,光後勤糧草軍械保障,就戰大軍人數過半,這就嚴重製約了戰爭的靈活性和主動性,若是糧草被燒被搶,軍隊將不戰而潰。

然而在我國西漢時期,就出了一員不按套路出牌的名將,他就是霍去病,當年霍去病將匈奴趕入大漠深處,好幾次後勤補給就找不到霍去病的蹤影,甚至一度霍去病就根本不用後勤補給,一路也是在大漠的深處劫掠,借鑑匈奴人的戰法,和手段,和手下人說,見到匈奴人狠狠給我殺,給我搶,搶到的錢財不用上繳,誰搶到的就是誰的,這就導致了霍去病身邊的將官和兵卒個個如狼似虎,成為了一群草原上的梟雄,而且據記載,當初霍去病歸來後,手下的一眾兵卒當中,將近一半為匈奴人,更為有意思的是,舅舅衛青手下的不少人,也是慕名而來,直接成為了霍去病的手下,隨著霍去病南征北戰。

綜上說明了遊牧民族的戰法和農業民族的戰法上的優勢,唯一能夠抵禦這種戰法的,唯有堅壁清野,但是堅壁清野又會傷到自身,沒有一個目光長遠的將軍,很難對付匈奴人和元人的,除非在歐洲出現像是霍去病這樣能夠靈活運用戰術的戰神。


北派說書人


匈奴和蒙古能夠橫掃歐洲,我覺得主要原因如下:

蒙古騎兵強大的戰鬥力

蒙古人打起仗來有許多方法,並且也善於採用策略。他們體格強壯,能適應戰鬥的需要;他們能在快速撤退時回頭射擊跟在其後的敵人;能夠吃苦和忍耐嚴酷的氣候條件,不貪圖安逸舒適和美味佳餚。不容忽視的是:訓練過程中形成的那種嚴格的紀律制度,使他們個個都服從命令,嚴謹不怠。即使因小事違反軍紀,也動輒受笞刑或處死,這在中世紀的其它軍隊中是聞所未聞的。所以蒙古軍打起仗來非常兇猛,騎兵又快速靈活,當然所向披靡,無可匹敵。

蒙古騎兵的機動性舉世無雙,而蒙古馬的超強耐力是不可或缺的,與高大的歐洲馬相比,蒙古馬矮小精壯,皮厚毛粗,耐受力極強,可忍受零下四十度的嚴寒,所以蒙古第二次西征敢於在東歐的冬季發動戰事。蒙古馬在駝著人的情況下,能日行120千米,而且無需休息、只需喝水進食一次。一邊作戰一邊行軍,每天也能推進80公里以上;而歐洲騎士單純行軍也只能完成一半路程。

這樣更能使蒙古軍隊佔盡優勢,他們可以迅速集中兵力,從而造成人馬眾多、聲勢浩大的假象。

同時,蒙古軍出征前,還會組織大量的敵後探子潛入敵城打探情報,擾亂人心。而且這些間諜主要是由商人組成,大概是商人唯利是圖,比較好收買吧。比如1223年,蒙古鐵騎擊敗了卡爾卡河岸的一支由俄羅斯人和庫曼人組成的軍隊,接著又跟卡馬河流域的保加利亞軍隊遭遇並將其擊潰,然後向東折回。而且根據這次遠征所收集到的大量情報,十五年後成吉思汗的後代制訂出了征服歐洲的詳細作戰計劃。


凡哥說歷史


匈奴和蒙古的故事還不太一樣,

首先看阿提拉,

宏觀看,在他的年代,羅馬已經由盛入衰,經過數次軍事政變和大搞基建,羅馬帝國已經從政治到經濟衰落了,因此很難和身經百戰(主要是和大漢帝國常年征戰)的匈奴騎兵抗衡。

微觀看,羅馬曾以方陣式作戰稱霸歐亞大陸,那是因為之前他們的敵人主要以高盧人,日耳曼人為主,都是步兵為主的蠻族。但是匈奴常年奔襲大漢,其騎射是長處。如果把日耳曼人高盧人比做步兵的話,羅馬方陣無意是坦克裝甲,前者是被碾壓的。問題是來了個匈奴騎射,就像戰鬥直升機一樣,吊打坦克。(好奇的小夥伴可以搜索卡薩帝騎射學校,看看當年匈奴騎兵當代的魅力)

然後看,蒙古人,首先騎兵穿刺步兵方陣,就像戰鬥機打坦克車一樣碾壓。另外除了蒙古人的戰馬耐力強等。筆者認為一個蒙古人橫掃亞歐的真正原因,是他們發明並改進了弓,蒙古人是最早大批量作戰實用反曲弓的民族。和當時歐洲的長弓比,反曲弓在弓梢的地方有一個槓桿蓄能,這樣和長弓比,同樣的拉力,蒙古弓的殺傷力是成倍遞增的。





鄭宇光


匈奴和蒙古在古代能夠橫行歐洲有其歷史背景。

第一, 匈奴:純粹的遊牧經濟類型 ,追逐水草而生,匈奴當時在東亞和中西亞發展不順利,必然到歐洲掠奪,當時歐洲西羅馬帝國屬於衰敗期,匈奴及貴霜帝國殘部一併湧入歐洲。

第二,蒙古:蒙古西征有三次,第一次是成吉思汗時代,開始於者別和速不臺的西部戰略偵查;第二次,是窩闊臺主導的長子西征,一直打到多瑙河;第三次是旭列兀的西征。蒙古西征能夠成功,首先是各帝國的衰敗真空期,然後是蒙古人的突襲戰法及阿拉伯火炮等應用,歐洲重騎兵無法發揮其優勢。


大漠文哥


匈奴,蒙古能夠橫掃歐洲原因有很多,有機動靈活,後勤補給,先進的技術等自身的優勢,也有歐洲自身的原因所在,在此我簡單說一下我的見解。

機動性強,快速突擊。

遊牧民族對戰農業民族一個顯著的優勢就是機動性強,騎兵靈活方便,能快速移動包抄。而且當時歐洲軍隊作戰以步兵方陣為主,在與騎兵作戰時缺乏靈活性往往處於被動。

典型的如羅馬的步兵方陣。這種方陣作戰當然有其優勢所在,緊密的方陣加上前排的長矛,和兩翼的防騷擾的輕騎兵。如果配合緊密,一般的軍隊還是很難衝破這種作戰方陣的。但是蒙古,匈奴的騎兵以輕騎兵為主,也會輔以重騎兵。重騎兵用於前方衝擊方陣,猛烈衝擊後,輕騎兵利用其靈活,激動的優勢往往會在敵方最脆弱,意想不到的時候進行包抄,瞬間擊潰對方的意識防線。方陣一旦出現薄弱點,那麼這個方陣便很容易被擊潰了。

而且如蒙古西征時的士兵,一名士兵會攜帶三到五匹馬,一匹馬累了就換下一匹馬,作戰時基本上休息,吃飯都可以在馬上完成。這種速度優勢時當時歐洲軍隊難以比擬的。

戰術,策略靈活先進。

遊牧民族打仗並不拘泥於一兩種戰術,他們有時利用大規模騎兵進行衝殺,給予對方戰士心理上的巨大壓力,有時又會進行意象不到的包抄,突襲。而相反的當時歐洲的軍隊,要麼以軍陣作戰為主,要麼是以重騎兵衝殺為主,作戰方式單一死板,缺乏靈活性。

後勤補給優勢。

遊牧民族騎兵作戰普遍會攜帶好幾匹馬,這些馬上便攜帶有自己的補給,一些肉乾等便於攜帶還能快速補充體力,他們習慣於馬上吃馬上住,而不必像農業民族那樣需要較長的補給線,需要專門的軍隊攜帶大量的糧草。在蒙古西征前,他們還發明瞭一種食物,奶粉,其實就是把鮮奶熬幹成粉末。然後便於攜帶,沖水即食。

天生的戰士,遊牧民族男子可以說是天生的戰士,他們自小長在馬上,騎馬放牧,弓馬嫻熟。

在放牧時經常包抄需要驅趕馬群,羊群等,所以他們天生會一些包抄等策略。而且草原常有狼等野獸出沒,也多為乾旱,半乾旱氣候,自然條件惡劣也鍛鍊了他們。另外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而豐美的水草是有限的,這便需要爭奪,所以草原上的大小爭鬥,戰爭不斷。可以說很多人從小便經歷戰爭,對戰爭再熟悉不過了,狩獵,掠奪,戰爭基因是刻在他們骨子裡的。而當時歐洲人軍隊中還有大量臨時徵召來的農民,很多人甚至從沒參加過戰爭,更不要說面對來自東方的遊牧騎兵。

編制優勢。

歷代遊牧民族基本都採用十一制,十人為一隊,設十夫長,十名十夫長再設百夫長依此類推。他們以十人一隊為基礎,每個人各司其職,靈活機動,進攻,防守都可。這種編制可以說是遊牧民族的經驗總結。歐洲方陣等編制有些落後。

戰爭技術,科技優勢。

匈人西征時率先裝上了馬鐙,這樣戰士在馬上,等更靈活,也可以騰出雙手,用於射擊等,正是遊牧民族的傳入,西方才裝上馬鐙,誕生了新的中世紀騎士貴族階級。而

蒙古西征時,也率先裝備了火器,這些先進的火器嚇壞了西方人,當時他們稱之為東方火龍。

還有便是在西征過程中,蒙古人的軍隊可以說是網絡各方人才,有漢人,色目人,中亞各組,為他們打造拋石器等裝備。

歐洲自身原因,自身的分裂,戰爭思維古板,裝備落後等。

不論是匈人進攻歐洲,還是蒙古西征。基本上面對的歐洲各國要麼是一片混亂,再或者王朝末期,一片暮氣。例如匈西征時,在公元4或5世紀這時羅馬帝國正處於分裂衰敗時期,自身還有來自北方的日耳曼等民族威脅,小國林立,缺乏統一聯盟。正好可以各個擊破。蒙古西征時,基輔羅斯正衰敗中,波蘭也已分裂,匈牙利也筋疲力盡。而他們組織的聯軍也是各懷鬼胎,無法真正統一。

機動靈活,後勤補給優勢,先進的技術,策略,天生善於戰爭等等都是匈奴,蒙古進攻歐洲時的優勢所在,當然也有歐洲自身的分裂,戰爭思維古板等原因。


柘4011


進入歐洲的匈人和匈奴人是不是同一個人種,那還不好說,但是在匈人的時代,羅馬早已老朽不堪,實力已經非常弱了,那是一個老邁的帝國。匈人採用的是以戰養戰,不斷裹挾沿途的部族繼續前進,造成一種人多勢眾的局面,從戰略戰術上來講沒什麼可稱道的!

蒙古最遠是在中歐和東歐地區,主要還是在東歐草原,並沒有深入歐洲核心區,他們的戰術確實是打得歐洲人措手不及,自從匈人以後,他們就再也沒見過那種戰術,這個就好像瑞士的方陣兵一樣,希臘時代和羅馬的早期瑞士那種方陣戰術是很常見的,但是到了中世紀的時代,歐洲的軍事將領們發現他們很難對付這種戰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